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家自然科学奖推荐书-中国汽车工程学会

国家自然科学奖推荐书-中国汽车工程学会

国家自然科学奖推荐书-中国汽车工程学会
国家自然科学奖推荐书-中国汽车工程学会

一、项目名称

第三代L5/H7高级轿车及发动机系列产品自主研发与产业化

二、推荐单位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

三、项目简介

高级轿车科技含量大、创新速度快、技术经济价值高、彰显国家形象,是世界汽车强国必争的产业。“红旗”是享誉国际的中国高级轿车品牌。秉承红旗50年拼搏求索、引领中国一汽第四次创业、自主复兴红旗品牌、满足国家重大需求、不负国民期望、开辟自主高级轿车市场、推动我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是第三代红旗L5/H7研发的立项背景。

项目总体思路:品牌复兴、高端突破,创建平台、系列开发,掌握核心、自主创新,正向同步、品质第一,形成体系、培育人才;目标:更安全、更智能、更舒适、更绿色、更高品质,实现可持续发展。三项实质性技术创新成果:

一是创建多向递进式碰撞能量分布机理和抗多角度弹击的车体缝隙防护结构设计技术,研发出适合于中国城市复杂路况的智能安全控制系统,创立新的改进离差原理正则化方法与试验技术,解决了安全、智能和舒适技术难题。二是创立操纵稳定性、平顺性多维度指标矢量分解技术,研发出多体与有限元强耦合协同动力学分析软件和多维度协同虚拟设计方法,解决了大型高级轿车对操纵平顺和乘坐舒适需求高的难题。三是创建“五要素”定量分析为核心的汽油机燃烧系统设计和试验技术、基于多场多相多维装配有限元分析的气缸精圆设计技术、V型发动机关键结构设计技术,解决了高效低污染难题。一项集成创新成果:建立基于功能驱动和模块化的网络系统设计及基于整车数字化模型的网络硬件在环仿真验证方法;建立基于市场信息的R/100可靠性目标分解及达成技术,体现红旗高品质的年千车索赔率与国外同类产品相当;突破了车身大型覆盖件和V型发动机等先进制造技术。

历经五年,研发出直列4缸及V型6、8、12缸四个发动机平台;两驱/四驱三个底盘平台,L5、H7两大系列11个车型,其碰撞安全、动力性、经济性、排放、制动、舒适等主要性能达到投产当期国内市场占有率最高的高级轿车水平,总体技术水平国内领先国际先进;项目总投资39亿元,发动机年产能12万台,L5/H7年产能3百辆/1.5万辆,性价比高于国外同类产品。

获授权发明专利7件、公开发明专利8件、软件著作权7件、实用新型专利119件、外观设计专利13件。

H7销售到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以国礼赠送斐济等多个国家,私家车市场2014年增长到67%,H7和L5三年共销售5687辆,新增销售额14.2亿元,新增利润3.5亿元,新增税收7539万元;L5/H7圆满完成北京APEC峰会等200多次国宾接待任务,获高度赞誉,L5向国家交付119辆,产值3.57亿元。

红旗发动机被国内多家企业选用;本项目承担并支撑国家863两项、973三项;制定国标四项、行业标准二项、企标143项;培养了高级轿车研发团队,发表论文71篇(EI 8篇);打破国外供应商垄断,带动了国内高端零部件供应商的自主研发,建立352家供应商资源体系,显著推动我国汽车行业科技进步。第三代红旗轿车及发动机研发与产业化是我国发展自主高级轿车新的里程碑。

四、主要完成单位及创新推广贡献、推广应用情况

本项目完成单位是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

本项目由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组织实施,共计投资39亿元人民币,共组织1600多人参与产品研发与工艺开发,建成了高级轿车自主研发基地和产业化制造基地,全面地掌握了高级轿车自主研发的关键技术,并取得了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实现了红旗品牌的自主复兴。

L5满足了国庆检阅用车、国宾接待及重要国际会议活动等重大需求,彰显了国家形象;H7打破了国外品牌对我国高级轿车市场的垄断,满足了公务、商务及私人用户对高级轿车的需求,实现了我国自主品牌高级轿车市场“零”的突破。

本项目承担国家863两项、973三项;制定国标四项、行业标准二项、企标143项;培养了一支高级轿车研发团队,发表论文71篇(EI 8篇);打破国外供应商垄断,带动了国内高端零部件供应商的自主研发,在国内20个省市自治区建立了352家供应商资源体系,显著推动我国汽车行业科技进步,推动了我国汽车产业转型升级。

H7销售到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以国礼赠送斐济等多个国家,私家车市场2014年增长到67%,H7和L5三年共销售5687辆,新增产值14.2亿元,新增利润3.5亿元,新新增税收7539万元;L5/H7圆满完成北京APEC峰会等200多次国宾接待任务,获高度赞誉,L5向国家交付119辆,产值3.57亿元。

第三代红旗轿车及发动机研发与产业化是我国发展自主高级轿车新的里程碑。

五、曾获科技奖励情况

六、主要知识产权证明目录

七、主要完成人情况表

国内土木工程EI与核心期刊

国内土木工程EI及核心期刊《岩土工程学报》(EI,CSCD核心,全国中文核心) 《土木工程学报》(EI,CSCD核心,全国中文核心) 《建筑结构学报》(EI,CSCD核心,全国中文核心) 《岩土力学》(EI,CSCD核心,全国中文核心) 《重庆大学学报》(EI,CSCD核心,全国中文核心) 《煤炭学报》(EI,CSCD核心,全国中文核心)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EI,CSCD核心,全国中文核心) 《中南大学学报》(EI,CSCD核心,全国中文核心) 《东南大学学报》(EI,CSCD核心,全国中文核心) 《同济大学学报》(EI,CSCD核心,全国中文核心) 《矿业研究与开发》(全国中文核心)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EI,全国中文核心)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EI,全国中文核心) 《工业建筑》(CSCD核心,全国中文核心) 《混凝土》(全国中文核心)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CSCD核心,全国中文核心) 《水利学报》(EI,全国中文核心) 《人民长江》(CSCD核心,全国中文核心) 《长江科学院院报》(全国中文核心) 《矿业安全与环保》(全国中文核心) 《中外公路》 《现代隧道技术》 《科技导报》(《科技导报》曾获全国科技期刊(综合类)一等奖、国家期刊奖、全国百强期刊奖。现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

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源期刊”,并已被美国《化学文摘》(CA)、《剑桥科学文摘》(CSA)、《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Ulrich),英国SA/INSPEC、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数据库(CABI),波兰《哥白尼索引》(IC)收录,入选“国家期刊方阵”、全国“百刊工程”和“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精品科技期刊等。) 《工程爆破》(全国中文核心) 《有色金属》(全国中文核心) 《现代矿业》(中国核心期刊,国家级普通期刊) 《建筑工业》(CSCD核心,全国中文核心) 国内岩土类、地质类核心期刊导引 A.国内岩土工程期刊 1.岩土工程学报 /95758X/ 本刊于1979年创刊,是中国水利学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中国力学学会、中国建筑学会、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中国振动工程学会联合主办的学术性科技期刊。本刊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连续多年确认为核心期刊,并在建筑类核心期中列首位;本刊被收录为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并被评为“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本刊被“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中

河北自然科学奖推荐书填写说明

《河北省自然科学奖推荐书》填写说明 《河北省自然科学奖推荐书》是河北省自然科学奖评审的基础文件和主要评审依据。应严格按照河北省科学技术厅当年推荐通知,按照推荐书规定的格式、栏目及要求如实填写。形式审查不合格项目,不提交当年河北省科学技术奖评审。 《河北省自然科学奖推荐书》包括电子版推荐书和书面推荐书两种形式。 电子版推荐书包括主件(第一至第十一部分)和附件(第十二部分附件目录所列内容),须按要求填写和上传。正文文字使用宋体,不小于小五号字,标题和图标文字格式自行设置(建议以黑体、仿宋、楷体为主)。 书面推荐书包括主件(第一至第十一部分)和附件(第十二部分)。主件从推荐系统中直接生成并打印,内容应与电子版推荐书相关内容完全一致。推荐书主件和附件装订成册,大小为A4(高297毫米,宽210毫米),竖向左侧装订,不要另加封面。书面推荐书一式两份,原件(封面右上角标注“原件”字样)和复印件各1份装。 《河北省自然科学奖推荐书》主件除主要完成人、推荐单位或推荐人隐私信息外,其他内容根据评审管理的需要可向社会公开。 一、项目基本情况 1.学科评审组:按照《自然科学奖学科评审组评审范围》,根据推荐书填写的第一个学科分类名称,由系统自动生成。学科评审组名称如下所列:101、数学与力学;102、物理与天文;103、化学;104、地球科学;105、生物学;106、基础医学;107、信息科学;108、材料科学;109、工程技术科学。 2.项目名称:应当围绕代表性论文的核心内容,简明、准确地反映项目科学发现的主要内容和特征,字数(含符号)不超过30个汉字。 3.主要完成人:由推荐系统根据“主要完成人情况表”自动生成。 4.第一完成人工作单位:是指第一完成人报奖时所在单位,由推荐系统根据“主要完成人情况表”自动生成。 5.推荐单位或推荐专家:推荐单位指推荐本项目的各市科技局、省政府有关部门等具有推荐资格的单位,需加盖公章;推荐专家指与本项目研究学科领域密切相关并联名推荐本项目的院士,需本人签字。 6.学科分类名称:是评审工作中确定学科评审组、遴选评审专家的主要依

国家自然科学奖推荐书

国家自然科学奖推荐书 (2017年度) 一、项目基本情况 学科评审组:序号:编号:

三、项目简介 (限1200字) 浅部资源日趋枯竭,矿产开采走向深部,传统岩石力学理论无法适应深部采矿实践,特别是不能准确获取岩石动力学参数和无法揭示深部硬岩非常规破坏等灾害问题,硬岩矿深部开采理论与技术长期以来没有突破性进展。该项目突破以单一受力状态为特征的传统岩石静力学和岩石动力学理论制约,在提出中高应变率岩石动力测试方法并精确获取岩石动力破裂特性与能耗特征的基础上,建立岩石动静组合加载理论,深刻揭示深部硬岩破裂机理与灾变特征,进而为提出以深部硬岩灾害诱变与能量调控为特征的深部硬岩非爆连续开采模式提供理论支撑。通过近20年持续研究,主要内容和科学发现包括: (1)中应变率下岩石动力测试方法。提出半正弦波加载理论,突破了传统的矩形波加载方法,解决了岩石动力加载过程中波形弥散、应变率变化大、重复加卸载等国际难题,实现了近定常应变率下岩石动态本构参数与能耗特征的准确获取,制订了国际岩石动力学测试标准,在全世界推广应用。 (2)岩石动静组合加载理论。提出动静组合加载学术思想,发明并建成世界上第一套岩石动静组合加载试验系统,揭示了岩石在动静组合载荷下的破裂机理与能量耗散特征,突破了传统单一动载或静载方法的局限,为新型钻采设备的研发提供了核心理论与技术支撑。 (3)深部硬岩灾害发生机理与能量调控理论。提出了基于岩层特性与岩石冲击指数关系的硬岩辨识方法,建立了以组合加载能量密度为指标的高应力岩体灾变失稳与破坏判据,揭示了开采扰动下高应力硬岩能量转移机理,获得了深部硬岩致灾储能向工程有益能量转化的有序调控方法,为从传统的钻爆非连续开采到高效非爆连续开采的硬岩深部开采方法变革奠定了基础。 项目的科学价值在于:(1)提出的岩石动力测试方法为中高应变率下岩石力学参数的准确获取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标准;(2)提出的岩石动静组合加载理论,真实还原了深部硬岩开采的力学环境,揭示了深部硬岩破裂机理。(3)提出的能量调控下的灾害诱变与动静耦合破岩方法,为硬岩矿物资源采矿方法变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该项目得到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重大课题、973课题等资助,成果在Int J Rock Mech Min、Rock Mech Rock Eng等本领域Top期刊上发表并被广泛引用,8篇代表性论文SCI他引202次,总他引511次。出版有《岩石冲击动力学》(第九届中国图书奖)、《岩石动力学基础与应用》、《冲击机械动力学与反演设计》等著作;“组合加载”成为国家基金委研究领域的通用关键词,授权发明专利9项;提出的半正弦波加载方法被国际岩石力学学会采纳为标准测试方法;自主研发的动静组合加载实验系统已成为国内外数十家研究机构开展研究的平台,提出基于动静组合加载理论的非爆连续采矿方法创新了深部矿产开采理论。“复杂加载下的岩石脆断理论与实验方法”获2003年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自然科学)一等奖,“岩石动静组合加载理论与方法”获2014年湖南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浙江省科学技术奖推荐书》填写说明 .doc

《浙江省科学技术奖推荐书》填写说明 《浙江省科学技术奖推荐书》(以下简称《推荐书》)是浙江省科学技术奖评审的基本技术文件和主要依据,必须严格按规定的格式、栏目及所列标题如实、全面填写。 《推荐书》要严格按规定格式打印或铅印,大小为 A4 开本(高 297 毫米,宽 210 毫米)竖装。文字及图表应限定在高257毫米、宽170毫米的规格内排印,左边为装订边,宽度不小于 25 毫米,正文内容所用字型应不小于 5 号字,推荐书及其指定附件分别装订成册,其大小规格应一致。装订后的《推荐书》勿另附封面。 《推荐书》要严格按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当年推荐通知的要求报送材料。 注意事项 1. 《推荐系统》下载地址:http:xxx 。各推荐单位从上述网站下载、安装“浙江省科学技术奖励推荐系统”。 2. 每个项目推荐书附件一“项目详细技术内容”不超过 30 页,其它附件(申报书中第十部分)内容也不超过 30 页。 3. 项目申报包括两部分内容: ( 1 )网络推荐,推荐书由《浙江省科技奖励项目推荐系统》导出后,形成的 DAT 格式文件,通过网络上报;附件一“项目详细技术内容”直接上传 word 电子文档 ( 不超过 30 页、 3MB 大小 ) ,其它附件通过扫描上传( JPG 格式),每页不超过 150KB 。 ( 2 )书面推荐,包括推荐书和附件,推荐书递交数目详见当年申报通知,推荐书必须用《浙江省科技奖励项目推荐系统》“打印推荐书”功能打印;附件只提交一份。 一、项目基本情况 《专业评审组名称及代码》按照以下所列填写推荐项目所属专业评审组名称及代码。专业评审组名称及代码如下所列: 101、机械 102、电子 103、材化 104、城建 105、轻工 106、农一 107、农二 108、医卫 109、中医药 110、软科学 111、基础理论 《项目类别》分类如下: ①基础理论②技术发明③技术开发④社会公益⑤重大工程⑥软科学 类

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评选办法(2016年修订)

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评选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国家科技创新战略,提高工程建设水平,促进先进科技成果应用于工程实践,创造优秀的土木建筑工程,特设立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 第二条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简称詹天佑大奖)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和北京詹天佑土木工程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于1999年联合设立,是“詹天佑土木工程科学技术奖”的主要奖项,是住房城乡建设部认定的全国建设系统工程奖励项目之一。 (注:“詹天佑土木工程科学技术奖”于2001年3月经国家科技部首批核准登记,包括詹天佑大奖、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优秀论文奖、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优秀毕业生奖。)第三条本奖项是我国土木工程领域工程建设项目科技创新的最高荣誉奖,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和北京詹天佑土木工程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联合颁发,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中国铁路总公司(原铁道部)等建设主管部门的支持与指导下进行。 第四条本奖项的奖励对象是:在科技创新(尤其是自主创新)和科技应用方面成绩显著的优秀土木工程建设项目。本奖项应充分体现“创新性”、“先进性”和“权威性”。

第五条本奖项每年评选一次,每次评选获奖工程一般不超过30项,必要时可设立“特别奖”。 第二章评选工程范围及申报条件 第六条本奖项评选范围包括下列各类工程: 一、建筑工程(含高层建筑、大跨度公共建筑、工业建筑、住宅小区工程等); 二、桥梁工程(含公路、铁路及城市桥梁); 三、铁路工程; 四、隧道及地下工程、岩土工程; 五、公路及场道工程; 六、水利、水电工程; 七、水运、港工及海洋工程; 八、城市公共交通工程(含轨道交通工程); 九、市政工程(含给排水、燃气热力工程); 十、特种工程(含军工工程)。 第七条申报条件 申报本奖项的单位必须是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团体会员。申报本奖项的工程需具备下列条件: 一、必须在勘察、设计、施工以及工程管理等方面有所创新和突破(尤其是自主创新),整体水平达到国内同类工程领先水平。 二、必须突出体现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有较高的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巴哈大赛参赛说明

附件一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巴哈大赛参赛说明 一、比赛背景和意义 中国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已经成为培养中国汽车科技精英的摇篮,五年来从这个摇篮里走出的一批批青年才俊已经成为相关企业的技术骨干,正在实践着中国汽车自主发展的“强国梦”。 党和国家提出了实现民族强盛的“中国梦”总体目标。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汽车制造国,目前正处于从大国迈向强国的转型时期。为实现这一理想,汽车产业需要培养更多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为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服务于文化大繁荣和文化大发展,完善我会青年工程师差异化阶梯式培养平台,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又推出了一个更新鲜、更刺激、更有趣的赛事——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巴哈大赛(下文简称BSC)。 BSC要求参赛学生团队在规定时间内,使用同一型号发动机,依据规则设计制造一辆单座、发动机中置、后驱的小型越野车。项目及技术性、趣味性于一身,起源于美国,是大学生方程式汽车大赛的前身,适合职业院校和大学低年级学生参与。 BSC是一种全新的技术教育和工程实践过程,会给参赛学生和老师带来新的挑战。大赛真正以兴趣为导向,崇尚“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现代职教精神,可以使参赛学生进一步掌握汽车结构设计、制造、装配、调教维护、市场营销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技能,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BSC是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核心的竞赛平台。通过职业院校和本科院校的同场竞技,真正体现、提升专业内涵,为汽车产业输送更多复合型人才。

二、比赛方式和内容 1、大赛以团队方式进行,统计参赛车队的总成绩进行排名,同时各单项成绩单独排名。 2、大赛以车队为竞赛单位,每所院校选仅派1支车队参赛,每支参赛车队总人数不得超过20人(包含指导教师)。每支车队由指导教师至少1名、队长1名、车手至少2名、参赛队员若干名组成。 3、参赛车队限制 首届BSC参赛车队数量不超过30支。其中,职业院校车队15支,本科院校车队15支。参赛学生必须为参赛院校全日制学生,车队成员应年满16周岁。本科院校参赛队员只允许本科学生参赛,研究生不得参赛,大四学生数量不得超过3名。车队车手需持有C1以上驾驶证。 4、比赛项目 每支参赛队都要参加静态项目和动态项目的比赛。 (1)静态项目:技术检查、赛车设计 (2)动态项目:牵引力测试,绕桩测试,2小时耐力测试 (3)比赛项目特点:静态项目除技术检查是必要的,其他项目均可根据具体情况增减。动态项目主要考察车辆的牵引力、转向灵活程度、车辆操纵稳定性、以及耐久性能,由于发动机为组委会统一提供并不得改装,因此无燃油经济性测试。 三、比赛特别提示 1、比赛发动机由组委会统一免费提供,总量30台; 2、赛车设计制造周期大约4个月; 3、赛车设计制造总成本大约5万元人民币左右。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文件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文件 中汽学术[2010]7号 关于举办“2010国际先进汽车电子技术年会”的 通知 各有关单位: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将于2010年3月16-17日在上海举行“2010国际先进汽车电子技术年会”。 本届研讨会将邀请政府有关主管部门领导及全球知名企业高层出席,组织国内外著名汽车和电子领域专家学者到会做技术报告,内容涉及汽车动力总成系统电子控制技术、电子安全系统、总线技术等。特别邀请行业知名专家主持各主题时段,组织与会代表就未来汽车电子技术发展及开发战略展开讨论和互动。 会议期间将安排代表参观第九届慕尼黑上海电子展(electronica & Productronica China 2010)。该展览特设电子元件、功率半导体、线束加工设备、SMT等专区,分类展示汽车电子在汽车发动机电控、安全、通讯、导航、娱乐等领域的应用。2009年共有307家展商与28,165名专业观众参观了展览。 欢迎各单位选派工程技术人员参加。 主办单位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 德国电气电子协会 德国慕尼黑国际博览集团

承办单位 德国慕尼黑国际博览集团 日期和地点 2010年3月16-17日,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E5号馆会议区。 会议语言 会议采用中英文同声传译。 会议注册 请于3月10日前填写参会回执进行注册(参见附件2)。 会议注册费为1000元/人,享受优惠代表为800元/人,3月8日前交费注册享受减免200元优惠。 3月15日14:00-18:00于上海景缘国际酒店:(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浦东大道2333号)办理注册和住宿手续。 3月16日08:00-09:00于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E5号馆会议区办理注册手续。 联系方式 联系人:陆丽俐,公维洁 电话:031,888 传真:0 E-mail: 附件:1、2010国际先进汽车电子技术年会初步日程 2、2010国际先进汽车电子技术年会参会回执 3、酒店预订及会场交通示意图

国家自然科学奖推荐书

国家自然科学奖申报材料公示 一、项目名称: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强时变非线性的解析建模与状态量高精度估计 二、提名者及提名意见: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该项目面向国际前沿和国家战略,在动力电池管理核心模型和算法方面做出一系列原创性国际引领贡献:发现了动力电池输出特性与其内部参数和状态间存在间接映射关系,阐释了输出电压具有的动、静态分量解耦特性以及动态分量具有的多阶RC解析特性,提出并建立了具有普适性的动力电池N阶等效电路模型,拓展建立了融合电化学机理模型、分数阶阻抗模型的动力电池机理-频域-电气特性综合解析模型;发现了动力电池荷电状态SOC与其开路电压OCV相关且存在单调映射关系,首次提出了基于实车片段数据的SOC映射参数重构方法,建立了滤波器类动力电池自适应SOC估计算法;发现了动力电池组系统充放电末期具有的强极化非线性特性并引发端电压明显的不一致性,揭示了动力电池实际工作环境的差异对其性能衰退的影响机制以及动力电池不一致性对其性能衰退的耦合效应和演化机理,提出了基于“表征单体模型+偏差量化模型”的动力电池组系统状态估计算法,有效解决了动力电池“模型建不精”、“状态估不准”、“系统管不好”三大难题,成功用于华为、北汽新能源、宇通客车、联合汽车电子等主流企业,具有重要科学和工程价值。 8篇代表作SCI他引1130次、谷歌学术他引1956次,其中3篇入选“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学术论文”、2篇入选SCI期刊年度最佳论文奖。完成人作国际会议特邀报告16次,入选科睿唯安高被引科学家。 申请材料属实,完成人排名无异议。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自然科学奖贰等奖。

三、项目简介 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国际共识和我国的国家战略,电动汽车是主要技术选择。动力电池系统是电动汽车的技术瓶颈,其精准管理是保障整车高效、安全和动力电池长寿命运行的核心,动力电池状态量的高精度、强鲁棒性估计一直是行业技术攻关的国际难题和学术研究的前沿热点。项目组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等支持下,历时9年理论研究,取得系统性、原创性成果。 1.发现了动力电池输出特性与其内部参数和状态间具有的间接映射规律,阐释了端电压的动、静态分量解耦机制以及动态分量具有的多阶RC解析特性,建立了具有普适性的动力电池N阶电气解析模型,融合电化学机理模型、分数阶阻抗模型,建立了动力电池机理-频域-电气特性综合解析模型。发明了基于存档和实时运行数据驱动的五步骤动力电池模型参数辨识方法,实现了模型结构和阶次优化,大幅提高了模型的高精度、环境感知和可靠性等属性。 2.发现了动力电池荷电状态SOC与其静态电势/开路电压OCV相关且存在单调映射关系,建立了融合动力电池N阶电气解析模型的OCV在线辨识和SOC估计方法。针对OCV-SOC映射关系的差异性,首次提出了基于实车片段数据的SOC 映射参数重构方法。提出了将动力电池SOC和动态极化电压作为状态量、将输出电压作为观测量的SOC估计模型,增强闭环校正精度,建立了滤波器类动力电池自适应SOC估计算法体系。发明了多时间尺度动力电池SOC、容量、内阻的多状态量协同估计和精度自适应标定方法,提高了状态估计的鲁棒性。 3.发现了动力电池组系统充放电末期具有的强极化非线性特性并引发端电压明显的不一致性,首次提出分别以能量最大利用、安全应用为目标约束的动力电池组系统SOC分段高精度估计准则。揭示了动力电池组系统实际工作环境的差异对其性能衰退的影响机制以及动力电池不一致性对其性能衰退的耦合效应和演化机理,建立了以SOC、容量、温度等为自变量、以偏差为因变量的近似模型。首次提出基于“表征单体模型+偏差量化模型”的动力电池组系统状态估计算法,提高了状态估计的精度和适用性。 该项目在动力电池管理核心模型和算法方面做出原创性国际引领贡献,发表论文SCI检索49篇、ESI高被引21篇。8篇代表作SCI他引1130次、谷歌学术他引1956次、最高单篇他引504次,其中3篇入选“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学术论文”(电动汽车领域仅有的3篇)、2篇入选SCI期刊年度最佳论文奖。授权发明专利6件。完成人作国际学术会议特邀报告16次,任IEEE电气化交通大会ITEC2014和国际应用能源大会ICAE2016大会主席,入选科睿唯安高被引科学家。成果得到Shixue Dou、欧阳明高、Stefan Pischinger院士等国际学术同行的高度评价。项目成果在华为、北汽新能源、郑州宇通客车、联合汽车电子等企业得到成功应用,主要指标同比优势明显。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组织科技成果评价,认为“……建立了动力电池系统集成参数辨识与状态在线估计综合优化方法,动力电池状态估计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评选条例

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评选条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贯彻国家科技创新战略,提高工程建设水平,促进先进科技成果应用于工程实践,创造优秀的土木建筑工程,特设立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 第二条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为“詹天佑土木工程科学技术奖”的主要奖项。詹天佑土木工程科学技术奖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和詹天佑土木工程科技发展基金会设立,于2001年3月经国家科技部首批核准,国家建设部认定为全国建设系统工程奖励项目。 第三条本奖项是我国土木工程领域工程建设项目科技创新的最高荣誉奖(国家创新工程);由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和詹天佑土木工程科技发展基金会颁发;在建设部、铁道部、交通部、水利部等建设主管部门支持与指导下进行。 第四条本奖项的奖励对象是:在科技创新(尤其是自主创新)和科技应用方面,成绩显著的优秀土木工程建设项目。本奖项应充分体现“创新性”、“先进性”和“权威性”。 第五条本奖项评选始于1999年,每两年评选一次,自2003年起本奖改为每年评选一次,每次评选获奖工程30项左右,必要时可设“特别奖”。

第二章评选工程范围及申报条件 第一条本奖评选范围包括下列各类工程: 一、建筑工程(含高层建筑、大跨度公共建筑、工业建筑、住宅小区工程等); 二、桥梁工程(含公路、铁路及城市桥梁); 三、铁路工程; 四、隧道及地下工程、岩土工程; 五、公路及场道工程; 六、水利、水电工程; 七、水运、港工及海洋工程; 八、市政工程(含给排水、燃气热力工程); 九、特种工程(含防护工程、核工程、航空航天工程、塔桅工程、管道工程等)。 第二条申报条件 申报本奖项的单位必须是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的团体会员。申报本奖项的工程需具备下列条件: 一、必须在勘察、设计、施工以及工程管理等方面有所创新和突破(尤其是自主创新),整体水平达到国内同类工程领先水平。 二、必须突出体现应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有较高的科技含量,具有一定的规模和代表性。

国内土木工程EI及核心期刊

国内土木工程EI及核心期刊 《岩土工程学报》(EI,CSCD核心,全国中文核心) 《土木工程学报》(EI,CSCD核心,全国中文核心) 《建筑结构学报》(EI,CSCD核心,全国中文核心) 《岩土力学》(EI,CSCD核心,全国中文核心) 《重庆大学学报》(EI,CSCD核心,全国中文核心) 《煤炭学报》(EI,CSCD核心,全国中文核心)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EI,CSCD核心,全国中文核心) 《中南大学学报》(EI,CSCD核心,全国中文核心) 《东南大学学报》(EI,CSCD核心,全国中文核心) 《同济大学学报》(EI,CSCD核心,全国中文核心) 《矿业研究与开发》(全国中文核心)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EI,全国中文核心)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EI,全国中文核心) 《工业建筑》(CSCD核心,全国中文核心) 《混凝土》(全国中文核心)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CSCD核心,全国中文核心) 《水利学报》(EI,全国中文核心) 《人民长江》(CSCD核心,全国中文核心) 《长江科学院院报》(全国中文核心) 《矿业安全与环保》(全国中文核心) 《中外公路》 《现代隧道技术》 《科技导报》(《科技导报》曾获全国科技期刊(综合类)一等奖、国家期刊奖、全

国百强期刊奖。现为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源期刊”,并已被美国《化学文摘》(CA)、《剑桥科学文摘》(CSA)、《乌利希国际期刊指南》(Ulrich),英国SA/INSPEC、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数据库(CABI),波兰《哥白尼索引》(IC)收录,入选“国家期刊方阵”、全国“百刊工程”和“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精品科技期刊等。) 《工程爆破》(全国中文核心) 《有色金属》(全国中文核心) 《现代矿业》(中国核心期刊,国家级普通期刊) 《建筑工业》(CSCD核心,全国中文核心) 国内岩土类、地质类核心期刊导引 A.国内岩土工程期刊 1.岩土工程学报 /95758X/ 本刊于1979年创刊,是中国水利学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中国力学学会、中国建筑学会、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中国振动工程学会联合主办的学术性科技期刊。本刊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连续多年确认为核心期刊,并在建筑类核心期中列首位;本刊被收录为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并被评为“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本刊被“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多个国内重要的数据库收录,并能在《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万方网和重庆维普网全文检索;本刊被美国工程索引Ei网络版等国际检索系统收录。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单位:中国水利学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中国力学学会中国建筑学会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中国振动工程学会 主编:陈生水 国际标准刊号:SSN 1000-4548 国内统一刊号:CN 32-1124/TU 地址:南京市虎踞关34号 邮政编码:210024 期刊类型:双月刊 创刊日期:1979年 2.工程地质学报 _journal/index.htm /98122X/ 本刊是我国工程地质学科综合性的高级学术期刊。1993年批准创刊发行,现为季刊,16开本,每期96页,国内外公开发行。《工程地质学报》办刊宗旨是加强学术交流,促进工程地质科学的理论,应用和技术的发展,使工程地质学科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工程地质学报》着重于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的结合。学报主要介绍当前规

乘用车整车太阳光模拟加速老化试验方法---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标准

《乘用车整车太阳光模拟加速老化试验方法》编制说明 (标准送审稿) a.工作简况 1、任务来源 本标准依据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014年12月12日印发中汽学函[2014]73号《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技术规范起草任务书》/任务书编号2014-3制定,标准名称《乘用车整车太阳光模拟加速老化试验方法》。本标准主要完成单位: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上海美增汽车测试技术有限公司、工业产品环境适应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奇瑞上海技术中心、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海南热带汽车试验有限公司、通标标准技术服务(上海)有限公司、深圳信测标准技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长城华冠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主要工作过程 2015年12月由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向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以下简称中汽学会)提出制定《乘用车整车太阳光模拟加速老化试验方法》标准的申请,2016年1月成立了标准工作组,提出撰写思路并进行分工。 标准工作组于2016年3月在上海召开了标准启动会,会议确认了标准工作计划、撰写大纲、章节目录和工作分工。 2016年4月-2016年8月,标准工作组开始成立专项,样车准备,试验方案制订等相关工作。 2016年9月-2017年5月,标准工作组开始开展试验及分析工作。 2017年6月,标准工作组完成了标准初稿的编制、函审及修改。 2017年8月,标准工作组在昆山进行了标准意见稿的评审。 2017年12月,标准工作组在长沙进行了标准终审会议。 2018年1月,标准发布。 3 主要参加单位和工作组成员及主要工作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上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上海美增汽车测试技术有限公司、工业产品环境适应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奇瑞上海技术中心、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海南热带汽车试验有

国家自然科学奖推荐书-中国土木工程学会

【项目名称】室内空气质量测评控关键技术及应用 【提名单位】中国土木工程学会 【提名意见】 我国室内空气质量问题的严峻性、复杂性举世罕见:室内材料和物品引发的挥发性 污染均非常严重,危害亿万人健康,有机化合物(VOC)污染、大气雾霾导致的室内PM 2.5 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其长期难以解决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其控制中认知、理论、技术、装置和标准存在明显不足。项目组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科技部项目资助下,历时十五年,围绕上述难题深入研究,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和系统化创新成果,主要技术发明点为: 1. 发明了室内材料和物品VOC释放特性参数测评系列技术和装置; 2. 发明了基于无量纲参数的空气净化性能测评系列方法和装置; 3. 研发了室内空气质量预评价和控制设计技术。 该项目发现并克服了以往室内空气质量测、评、控标准和方法中的严重缺陷,在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获重要应用:被直接应用于项目组主/参编的《木家具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释放速率检测逐时浓度法》、《公共建筑室内空气质量控制设计标准》、《空气净化器》、《健康建筑评价标准》等10余项国家、行业和团体标准;成为我国载人空间站、(核)潜艇空气质量保障平台的关键技术和装置;成为国家标准物质,并被美国标准和技术研究院(NIST)采用;被多家房地产企业用于室内空气质量预评价和控制设计。成果应用建筑面积逾500万平方米,并将随全国健康建筑评价的推广获大规模应用。 获授权发明专利15项,软件著作权2项,发表论文65篇(其中SCI论文32篇),经济效益逾亿元。部分成果获2010年教育部一等奖、2018年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一等奖(公示中)。教育部组织的成果评价委员会认为“该项目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对推动健康建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提名该项目为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项目简介】 污该项目属土木工程建筑环境领域。我国室内空气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和PM 2.5 染严重,已成为严重威胁全民健康和平均寿命的主要因素。项目组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和科技部项目资助下,历时十五年,发现并克服了以往室内空气质量测评控体系中的明显不足,把原先“以VOC为主控污染物、含量评价建材污染度、洁净空气量评价净化 为主控污设备性能、项目验收为主要工程控制手段的技术体系”发展为“以VOC、PM 2.5 染物、可释放量评价建材VOC污染度、洁净空气量和累积净化量评价净化设备性能、室内空气质量预评价、项目验收和运行控制并举的主要工程控制手段的技术体系”。主要发明点如下: 1.建立了基于可释放量等关键参数的室内VOC源头测评技术体系。项目组研究发现:材料VOC释放率和可释放量直接相关,和以往国内外标准采用的含量无直接关联,

汽车转向节总成性能要求及台架试验方法-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标准

《汽车转向节总成性能要求及台架试验方法》编制说明 (标准送审稿) a.工作简况 1、任务来源 本标准依据中国汽车工程学会2014年12月12日印发中汽学函[2014]73号《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技术规范起草任务书》/任务书编号2014-3制定,标准名称《汽车转向节总成性能要求及台架试验方法》。本标准主要完成单位: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万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主要工作过程 2014年3月由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向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以下简称中汽学会)提出制定《汽车转向节总成性能要求及台架试验方法》标准的申请,当年成立了标准工作组,提出撰写思路并进行分工。 工作组于2015年2月召开标准讨论会,确认撰写大纲和章节目录;会后形成标准试验验证稿,并对标准相关项目进行试验验证工作分工、确定试验验证单位和责任人。 2015年3月-2015年5月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承担了以下试验验证项目:1、正向冲击;2、吸能冲击;3、主销孔冲击;4、转向节臂冲击;5、耐腐蚀性;6、总成耐久性;7、转向节臂耐久性等项目。 试验验证工作完成后,标准工作小组即对标准的文稿和图进行了修改编制,形成了征求意见稿。 标准于2015年6月18日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技术发展部将标准征求意见稿发给5家相关单位征求意见,未收到任何意见。 2016年3月根据2015年12月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北京标准工作会议要求工作组对标准征求意见稿做了如下修改:1、标准名称正式确定为《汽车转向节总成性能要求及台架试验方法》;2、按照GB/T 1.1-2009给出的规则规范了标准的格式;3、完善和修改了标准用图。 标准于2016年4月20日形成送审稿请转向技术委员会专家函审。 3 主要参加单位和工作组成员及主要工作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浙江万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本标准参加起草人: 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邓飞、廖梦楠、颜尧、赵赢、欧家福。编写本标准文本、标准用图、验证试验计划与实施、收集资料、征集意见与技术交流、工作汇报; 浙江万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侯宗刚。提供验证样品;负责收集整理有关汽车转向节生产方面的术语、数据、措施、质量管理等方面的内容。 b.标准编制原则和主要内容的论据 1、标准制订的主要依据 力求与国际接轨,参考国外公司产品的相关技术资料的同时,又考虑国内生产、试验条件的可行性,力求全面的包括汽车转向节总成的所有重要性能,通过所规定的试验项目能描述出汽车转向节总成的基本性能和特殊要求,能够指导该产品的进一步发展。 2、标准制订的原则 在进行了大量的台架验证试验后,我们对国内企业现有的技术水平和国外同类产品进行

安徽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类推荐书填写要求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类)推荐书》填写要求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类)推荐书》是安徽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类)评审的基础文件和主要评审依据,应根据安徽省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当年推荐通知,按照推荐书规定的格式、栏目及所列标题的要求,如实填写。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类)推荐书》包括电子版推荐书和书面推荐书两种形式。 电子版推荐书包括主件(第一至第九部分)和附件(第十部分),须按要求填写和上传。主件第二、三、四部分的页边距左右各3.2 ㎝,上下各2.8 ㎝(以推荐系统提供下载的模版为准),正文文字使用宋体,不小于小四号,行距不小于18 磅,标题和图表文字格式自行设置(建议以黑体、仿宋、楷体为主)。 书面推荐书包括主件(第一至第九部分)和附件(第十部分)。主件从推荐系统中直接生成并打印,内容应与电子版推荐书相关内容完全一致。推荐书主件和附件装订成册,纸张规格A4,竖向左侧装订,不要另加封面。 《安徽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类)推荐书》填写要求如下: 一、项目基本情况 1、《项目名称》,不超过30 字。应围绕代表性论文专著的核心内容,准确反映科学发现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特征。 2、《主要完成人》,由推荐系统根据《主要完成人情况表》自动生成。 3、《主要完成单位》,由推荐系统根据《主要完成单位情况表》

自动生成。 4、《推荐单位或推荐专家》,在推荐系统中选择相应推荐单位填写。若选择专家推荐,则由系统根据《专家推荐意见表》自动生成。 5、《学科分类名称》,按重要程度依次填写,可以填写2个学科名称。所填学科名称次序应与项目《重要科学发现》中所列科学发现点所属学科名称和顺序保持一致。 6、《所属科学技术领域》,在推荐系统中选择相应门类填写。 7、《任务来源》,在推荐系统中选择相应类别填写。 8、《具体计划、基金的名称和编号》,不超过300 字。应按重要程度填写,先国家计划,后其他计划,不超过10 项。 9、《已呈交的科技报告编号》,填写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中心(https://www.doczj.com/doc/9519082627.html,)呈交的科技报告编号,未呈交的可不填。 10、《项目起止时间》,起始时间填写立项、任务下达、合同签署等标志项目开始研究的日期;完成时间填写8 篇代表性论文专著中最近1 篇发表的时间。 二、项目简介 不超过1200 字。应包含项目主要研究内容、科学发现点、科学价值、同行引用及评价等。 三、重要科学发现 1. 重要科学发现 不超过5 页。该部分是推荐书的核心内容,也是评价项目、处理异议的重要依据。“重要科学发现”是项目科学研究内容在创造性方

《省科学技术奖推荐书》填写说明

《陕西省科学技术奖推荐书》填写说明 《陕西省科学技术奖推荐书》适用于《陕西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中设置的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二、三等奖项目的推荐。《陕西省科学技术奖推荐书》是陕西省科学技术奖评审的基本技术文件和主要依据,必须严格按规定的格式、栏目及所列标题如实、全面填写。《陕西省科学技术奖推荐书》由主件和附件组成。主件为第一栏到第十栏,附件为第十一栏。《陕西省科学技术奖推荐书》主件由推荐系统生成,大小不超过2M。要严格按规定格式打印或铅印,大小为A4幅面(高297毫米,宽度210毫米)竖装。文字及图表应限定在高257毫米、宽170毫米的规格内排印,左边为装订边,宽度不小于25毫米,正文内容所用字型不小于5号字,所用图片不大于140k。推荐书附件备齐后应与主件合装成册,其大小规格应与推荐书主件一致。装订后的《陕西省科学技术奖推荐书》不需另加封面。 一、项目基本情况《专业评审组》指项目参加省科学技术奖专业评审时的分组。省科学技术奖共设16个专业评审组: 01 农业评审组;02 林业养殖业评审组;03 国土资源评审组;

04 轻工纺织评审组;05 化工环保评审组;06 金属非金属材料评审组;07 机械评审组;08 动力电气评审组;09 电子信息评审组;10 工程建设评审组;11 医疗卫生评审一组;12医疗卫生评审二组;13医疗卫生评审三组;14 基础研究评审一组;15基础研究评审二组;16 软科学标准计量评审组。各专业评审组评审范围详见《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专业评审组评审范围》。 《类别》指省科学技术奖专业评审将项目分为技术发明类、技术开发类、技术推广类、社会公益类、基础研究类五个类别,分别制定相应的评价指标进行评价和奖励。对应的代码是:01 技术发明;02 技术开发;03 技术推广;04 社会公益; 05 基础研究。 01 技术发明类项目: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做出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及其系统,取得重大技术发明创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符合国家经济政策导向,经实施,经济效益或者社会效益显著。 02 技术开发类项目:在技术开发中完成具有市场价值的产品、技术、工艺、材料、设计和生物品种,经一年以上的实施应用,创造显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03 技术推广类项目:将先进成熟的科技成果大规模地应用推广,并在适应性研究、技术配套等方面有所创新,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标准CSAE制修订经费管理办法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标准(CSAE)制修订 经费管理办法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 2018年1月18日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规范和加强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标准(CSAE)制修订经费(以下简称标准经费)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保证CSAE标准制修订工作有序进行,依据国家有关财务制度规定,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标准经费,主要包括标准日常管理费用和标准(或标准体系)研制费用。 第三条 标准日常管理费用,是指用于推动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标准总体工作所需的调研、会议、宣传推广和标准文本的印刷、发放等费用,列入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秘书处(以下简称秘书处)日常办公预算。 第四条 标准(或标准体系)研制费用是指用于标准(或标准体系)立项、起草、技术审查、发布出版及宣贯工作的专项经费,主要包括标准研制过程中涉及的试验验证费用、会议费和必要的专家咨询费,以及标准发布后的宣贯培训费用等。 第五条 标准(或标准体系)牵头单位在标准立项申请时应向秘书处提出标准研制所需经费的总体预算,具体资金筹措方式和使用方案,作为立项审查评估的重要内容,经审核通过后备案执行。做到“提前预算、统筹统支、专款专用”。 第二章 标准经费的筹措 第六条 标准研制费用原则由参与标准制修订的各单位共同筹措。研究和试验验证费用根据工作任务分工,经参与单位充分沟通达成一致后,落实到具体单位执行,原则上不集中管理使用。会议费、差旅费和必要的专家咨询费,以及标准发布后的宣贯培训等费用,根据预算方案

经参与单位充分沟通达成一致后,由各单位分摊筹集、集中管理使用。 第七条 参与标准制修订的单位共同承担经费支出,可通过但不限于以下方式分担项目支出: (一)承担标准的起草、汇总整理、审核等工作; (二)承担标准研制涉及的研究试验及验证等工作; (三)按照标准制修订计划承办相关工作会议; (四)按照经费筹措方案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 第八条 标准牵头单位在标准立项阶段可通过招标或其他形式公开征集标准参与单位,充分吸纳积极性高、有较强出资意愿,以及在标准制修订过程中能发挥重要作用的单位参与。 第九条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标准项目主要分为由专业分会组织的 标准项目,以及由牵头单位直接向中汽学会提出申请立项的标准项目。 对于专业分会组织的标准项目,可选择以中汽学会的名义与各出资单位进行协议签署,所筹集经费进入中汽学会秘书处进行财务管理,设立单独账户专款专用;也可以由各单位经协商一致指定一家单位承担资金管理工作,负责与各出资方签订协议,由指定单位集中管理经费。 对于由牵头单位直接向秘书处提出申请立项的标准项目,由标准牵头单位与各出资方签署协议,设立专门账户,所有经费汇入牵头单位进行管理,专款专用。 第三章 标准经费的使用和管理 第十条 标准经费的使用与管理,应当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财务制度规定,合理安排,节约使用,保证专款专用;项目完成后,项目牵头单

国家自然科学奖推荐书-上海大学

一、项目名称:海气界面多平台探测关键技术及装备 二、项目简介 海气界面层内海洋、气象要素变化极为复杂,海气界面的温度、盐度影响着海洋牧场渔业活动,恶劣海况、低能见度等危险天气严重影响着战略通道航行安全,海洋表面大气波导制约着岛礁安全预警平台的效能发挥,海气界面环境的探测直接关系到国家海洋经济发展、海洋战略利益拓展和国防安全。项目针对海气界面环境立体观测体系建设中面临的天基全域探测、船基走航探测、岸基定点探测技术难题,突破多项关键技术,研制系列装备,技术创新为: 1、星载直接相关型全极化微波辐射海面全域探测技术。针对国内星载海面盐度探测装备空白,L波段盐度探测天线尺寸大,难以星载工程化应用,发明了L波段综合孔径辐射测量技术。发明了星载高精度直接全极化微波辐射接收方法。实现了海面风场全极化弱亮温信息的高灵敏度接收,亮温接收灵敏度优于0.25K;发明了相关型全极化微波辐射定标技术,全极化微波辐射计相位定标精度优于0.5°,幅度定标精度优于0.5dB。 2、船基双极化全固态毫米波航线剖面探测技术。针对基于微波回波信号测波定标困难、波浪参数反演精度低的难题,发明了毫米波干涉模式下的浪高直接测量技术和浪向反演技术,发明了Ka频段双极化全固态毫米波云雾探测和能见度反演技术。实现了能见度单点静态探测向水平、垂直和斜视全方位动态监测的转变,信号检测能力提高10dB以上。 3、岸基连续波和亚毫米波定点廓线连续探测技术。针对常规探空气球获取海气界面温湿风廓线存在低空盲区大、时间不连续等问题,发明了调频连续波相控阵超低空风廓线探测技术,将低空风廓线最低有效探测高度由100m降低到10m;针对风廓线回波信号弱、不易提取、易受有源电磁干扰等问题,发明了风廓线弱回波信号提取和抗有源干扰方法,干扰抑制30dB以上,有用信号功率增加13dB以上,研制了岸基亚毫米波大气温湿廓线探测装备,海气界面温湿廓线连续探测时间分辨率达毫秒级。发明点居国内领先水平。 已授权国家(防)发明专利35项,公开或实审发明专利11项。近三年,新增销售额4.67亿元;为国庆阅兵、北京奥运、南海岛礁建设等重大活动提供了有力支撑,取得了重大社会经济效益。获2011 年上海市技术发明一等奖,2015 年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