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期第十章复习
- 格式:ppt
- 大小:392.00 KB
- 文档页数:10
沪教初一上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初一上学期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数与式
数与算式、数的分类与表示、数与有序数对、约分与有序整数对第二章:代数式与方程
代数式的认识、代数式的运算、代数式的应用、方程式的认识、方程式的解和分类
第三章:图形的认识
点与直线、角与线段、集合与图形、平面图形的认识
第四章:几何变换
平移、翻转、旋转、变形与拼合
第五章:数据的使用
统计的认识、简单统计图、其他统计图、四则运算与数据的应用第六章:比例与数学语言
比例的认识、比与比例、比例的性质、比例的运用、数学语言与写作
第七章:常用分数
分数的认识、分数与几何图形、比例与分数、分数的简便计算
第八章:百分数
百分数的认识、百分数与分数、百分数的运算、百分数的应用
第九章:实数
实数的认识、带有根号的实数、实数的性质
第十章:运算与法则
加法与减法的规律、乘法与除法的规律、取整与四舍五入、小数和分数的加减、乘法和除法运算
第十一章:一步一步
一步法运算、等式的应用、一次方程的解、一次方程的应用
第十二章:三角形
三角形的认识、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其他三角形
第十三章:角的性质
垂直线与直角、锐角和钝角、相交线与内角和
第十四章:面积与体积
平面图形的面积、正方体和长方体的体积
初中数学知识点归纳总结到此结束。
接下来,我们将逐一详细介绍每个章节,并提供一些例题和解析,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这些知识点。
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可以结合课本上的知识点进行复习和练习,提高自己的数学水平。
希望本篇总结对您有所帮助。
高中物理选修3-3知识复习提纲:第十章热力学定律(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3知识点总结:第十章热力学定律(人教版)冷热变化是最常见的一种物理现象,本章主要将的就是热力学的有关问题,其中热力学的第一和第二定律是比较重要得,对于能量守恒定律必须要深刻的理解。
考试的要求:Ⅰ、对所学知识要知道其含义,并能在有关的问题中识别并直接运用,相当于课程标准中的“了解”和“认识”。
Ⅱ、能够理解所学知识的确切含义以及和其他知识的联系,能够解释,在实际问题的分析、综合、推理、和判断等过程中加以运用,相当于课程标准的“理解”,“应用”。
要求Ⅰ: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微观结构等内容。
要求Ⅱ:这一章这项要求考察比较少。
知识网络:内容详解:一、功、热与内能●绝热过程:不从外界吸热,也不向外界传热的热力学过程称为绝热过程。
●内能:内能是物体或若干物体构成的系统内部一切微观粒子的一切运动形式所具有的能量的总和,用字母U表示。
●热传递:两个温度不同的物体相互接触时温度高的物体要降温,温度低的物体要升温,这个过程称之为热传递。
●热传递的方式:热传导、对流热、热辐射。
二、热力学第一定律、第二定律●第一定律表述:一个热力学系统的内能增量等于外界向它传递的热量与外界对它所作的功的和。
表达式uWQ符号+-W外界对系统做功系统对外界做功Q系统从外界吸热系统向外界放热u系统内能增加系统内能减少●第二定律的表述:一种表述:热量不能自发的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
另一种表述:(开尔文表述)不可能从单一热库吸收热量,将其全部用来转化成功,而不引起其他的影响。
●应用热力学第一定律解题的思路与步骤:一、明确研究对象是哪个物体或者是哪个热力学系统。
二、别列出物体或系统(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外界对物体或系统。
三、据热力学第一定律列出方程进行求解,应用热力学第一定律计算时,要依照符号法则代入数据,对结果的正负也同样依照规则来解释其意义。
第十章《静电场中的能量》一.选择题(共15小题)(1-5题难度易,6-10题难度较易,11-15题难度中等)1.关于静电场的等势面,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两个电势不同的等势面可能相交B.电场线与等势面处处相互垂直C.同一等势面上各点电场强度一定相等D.将一负的试探电荷从电势较高的等势面移至电势较低的等势面,电场力做正功2.如图,直线a、b和c、d是处于匀强电场中的两组平行线,M、N、P、Q是它们的交点,四点处的电势分别为φM,φN,φP,φQ,一电子由M点分别到N点和P点的过程中,电场力所做的负功相等,则()A.直线a位于某一等势面内,φM>φQB.直线c位于某一等势面内,φM>φNC.若电子由M点运动到Q点,电场力做正功D.若电子由P点运动到Q点,电场力做负功3.一平行电容器两极板之间充满云母介质,接在恒压直流电源上,若将云母介质移出,则电容器()A.极板上的电荷量变大,极板间的电场强度变大B.极板上的电荷量变小,极板间的电场强度变大C.极板上的电荷量变大,极板间的电场强度不变D.极板上的电荷量变小,极板间的电场强度不变4.分别将带正电、负电和不带电的三个等质量小球,分别以相同的水平速度由P点射入水平放置的平行金属板间,已知上板带负电,下板接地。
三小球分别落在图中A、B、C三点,则错误的是()A.A带正电、B不带电、C带负电B.三小球在电场中加速度大小关系是:a A<a B<a CC.三小球在电场中运动时间相等D.三小球到达下板时的动能关系是Ek C>Ek B>Ek A5.一带电粒子在电场中仅受静电力作用,做初速度为零的直线运动。
取该直线为x轴,起始点O为坐标原点,其电势能E p与位移x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图象中合理的是()A.电场强度与位移关系B.粒子动能与位移关系C.粒子速度与位移关系D.粒子加速度与位移关系6.研究与平行板电容器电容有关因素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实验前,只用带电玻璃棒与电容器a板接触,能使电容器带电B.实验中,只将电容器b板向上平移,静电计指针的张角变小C.实验中,只在极板间插入有机玻璃板,静电计指针的张角变大D.实验中,只增加极板带电量,静电计指针的张角变大,表明电容增大7.如图所示,实线表示某电场的电场线(方向未标出),虚线是一带负电的粒子只在电场力作用下的运动轨迹,设M点和N点的电势分别为φM、φN,粒子在M和N时加速度大小分别为a M、a N,速度大小分别为v M、v N,电势能分别为E PM、E PN.下列判断正确的是()A.v M<v N,a M<a N B.v M<v N,φM<φNC.φM<φN,E PM<E PN D.a M<a N,E PM<E PN8.如图所示,水平金属板A、B分别与电源两极相连,带电油滴处于静止状态。
正保远程教育旗下品牌网站美国纽交所上市公司(NYSE:DL)中小学教育网初一强化提高班《语文》上学期辅导第十章讲义6第五单元知识梳理古诗文默写填空1.“”,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2.朱自清的《春》:“”。
写尽了春草的质感、颜色和活力。
3.“”,刚起头儿,有的是功夫,有的是希望。
4. 朱自清的《春》中描写春雨细密、轻盈特点的比喻句是:,,。
答案:1.“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2.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3.一年之计在于春4.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5.《春》一文中有三个比喻句点明了全文的中心,而且形象地描述了春天的成长过程。
这三个句子依次是:6.《济南的冬天》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微露出点粉色。
答案:5.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6.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7.《西江月》一词中,写词人自我陶醉在丰收在望的欢乐之中的名句是,。
《西江月》中是这样描写农村夏夜美景的,。
8.刘禹锡的《秋词》:赞美秋景胜春光的诗句是:《秋词》中通过鲜明的艺术形象抒发诗人乐观旷达胸怀,表现奋发进取精神的诗句是“,”。
9.今夜月明人尽望,。
是唐代诗人的咏月名句。
答案:7.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8.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9.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10.《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作者,是代著名文学家,号东坡居士。
词中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的词句是:“,”;直接写明月的词句是:“,,”;表现作者感悟人生哲理的旷达胸襟的词句是:“,,”;道尽千载离人心愿表明诗人对远方亲人美好祝愿的名句是“,”。
此事古难全,“此事”是指答案:《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作者苏轼,是宋代著名文学家,号东坡居士。
高一上学期生物每章知识点普遍来说,高中生物课程是按照教材中的章节划分的。
每个章节都有其特定的知识点和学习内容。
以下是高一上学期生物课程中每个章节的知识点总结:第一章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细胞的发现和研究历程- 细胞的基本组成: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细胞的基本功能:营养摄取、呼吸作用、消化作用、排泄作用、生物合成、生殖繁殖、生命活动控制第二章细胞的多样性和特性- 细胞的形态多样性:原核细胞、真核细胞- 细胞的内部结构多样性:原核细胞的质体、真核细胞的细胞器- 细胞的功能特性:自营营养、异养营养、有丝分裂、减数分裂第三章细胞的能量转换- 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的基本原理、光合作用的物质基础、光合产物的利用- 细胞呼吸:有氧呼吸、厌氧呼吸第四章遗传物质的继承和变异- 细胞的生物体遗传- 线粒体DNA和叶绿体DNA的特点和继承- 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遗传物质的变异机制:基因突变、易位突变、染色体结构变异第五章 DNA与基因- DNA的发现与结构:Watson和Crick的发现、DNA双螺旋结构- DNA的复制:DNA复制的半保留复制、复制酶的作用- 基因的发现与功能:基因的定位、基因的表达第六章生物技术基础- 细胞培养技术:组织培养、细胞分离、细胞的无性繁殖、细胞的基因工程利用- DNA的测序技术- 基因工程的方法与技术:限制性核酸内切酶、载体的构建与转化、基因的克隆与表达第七章动物细胞生物膜的结构和生物膜运输- 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 生物膜透过与运输:被动运输、主动运输、囊泡运输第八章生物膜的功能和细胞内运输- 细胞膜的传导作用:脉冲、兴奋、传导- 细胞内运输:胞吞作用、胞内分泌、细胞骨架与细胞运动第九章物质的消化吸收和利用- 物质的消化:碳水化合物的消化、脂肪的消化、蛋白质的消化- 物质的吸收和利用:血液循环、气体交换、养分吸收、代谢产物的排泄第十章能量的供给与代谢调节- 能量的供给:食物的能量、能量的代谢调节- 代谢类型与有氧代谢:葡萄糖的代谢、脂肪的代谢、蛋白质的代谢以上是高一上学期生物课程中每个章节的知识点概览。
八年级历史中国历史上学期复习教案新人教版第一章:中国古代史(远古时期)1.1 概述:介绍中国古代史的时间范围,从远古时期到清朝。
1.2 重点内容:三皇五帝的传说:介绍燧人、伏羲、神农等三皇五帝的传说及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夏商周的更迭:介绍夏朝、商朝、周朝的建立和灭亡,以及各个朝代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春秋战国时期的纷争与变革:介绍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争霸,以及思想家如孔子、墨子等的思想影响。
1.3 复习题目:简述燧人、伏羲、神农的重要贡献。
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春秋战国时期的重大事件和思想家的主要思想。
第二章:中国古代史(秦汉时期)2.1 概述:介绍中国古代史中秦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
2.2 重点内容:秦朝的统一与灭亡:介绍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秦朝,以及秦朝的暴政和灭亡。
汉朝的建立与发展:介绍汉朝的建立,汉武帝的改革,以及汉朝的繁荣和衰落。
丝绸之路的开通:介绍丝绸之路的起点、经过和对中国与西方的交流2.3 复习题目: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意义和秦朝的暴政。
汉朝的建立和汉武帝的改革措施。
丝绸之路的开通对中西方交流的影响。
第三章:中国古代史(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3.1 概述:介绍中国古代史中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
3.2 重点内容:三国鼎立:介绍魏、蜀、吴三国的建立和争夺,以及三国归晋的过程。
两晋的更迭:介绍西晋和东晋的建立和灭亡,以及南北朝的分裂与统一。
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介绍南北朝时期北方和南方的民族融合,以及文化交流的发展。
3.3 复习题目:三国鼎立的情况和三国归晋的过程。
西晋和东晋的建立和灭亡。
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和文化交流的表现。
第四章:中国古代史(隋唐时期)4.1 概述:介绍中国古代史中隋唐时期的历史背景和重要事件。
4.2 重点内容:隋朝的建立与灭亡:介绍隋文帝建立隋朝,以及隋朝的繁荣和灭亡原唐朝的建立与繁荣:介绍唐太宗建立唐朝,以及唐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繁荣。
第十章学生评价知识点汇总(一)一、教育评价:指在一定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依据确立的教育目标,通过使用一定的技术和方法,对所实施的各种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科学判定的过程。
★★★(二)学生评价:指根据一定的标准,通过一定的技术和方法,以学生为评价对象所进行的价值判断。
★★★(三)二、学生评价的类型★★★1.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根据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不同作用):(1)诊断性评价:一般是咋教育、教学或学习计划实施的前期阶段开展的评价,中在对学生已经形成的知识、能力、情感等发展状况做出合理的评价,为有计划的有效实施提供可靠的信息资源,以获取更好的效果。
一般通过以下途径获取信息a.查阅被评价者在此之前的有关成绩记录;b.摸底测验;c.必要的学习要素调查表。
(2)形成性评价:主要是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进行的,一般以学生学习内容的一个单元为评价点,采用及时的反馈和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矫正(其过程见下左图)。
(3)终结性评价:主要是在教学和学习后进行的评价,是对教学和学习全过程的检验(其过程见下右图)。
(下表对比了上述三种评价方法的异同)2.相对评价法、绝对评价法和个体内差异评价法(根据评价的价值标准不同):(1)相对评价法:根据所要评价对象的整体状态确定评价标准,以被评价对象确定形成性学习单元的目标和内容编制形成性测试试卷和平行性测试试卷实施形成性评价反馈中的某一个或若干个为基准,通过把各个被评价对象与基准对象进行对照比较,判定出每个被评价对象在这一集体中所处的位置的一种评价方法。
优:评价的客观性,不易受到、评价者主观标准差异性的影响缺:无法给被评价者以绝对的水平评估,准确地反映学生发展的真实水平;不易满足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的上进要求(2)绝对评价法:在评价对象的整体之外,,确定一个客观标准,将被评价对象与这个客观标准进行比较,以判断其达到标准程度的一种评价方法。
优:易于使被评价者能了解自己的发展状况,主动学习缺:技术上有一定难度(3)个体内差异评价法:是被以评价对象自身某一时期的发展水平为标准,判断其发展状况的评价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