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药学Word

中国药学Word

中药学

(1)原始的药学:中药起源于人类的出现和医疗活动的产生过程。据考古发现约在50万年前便有了医事活动。最早的药学源于对“火”与“酒”的认识和利用。古代,原始人的生活环境十分差。为了生存必须猎取食物,当时主要食物来源是渔猎动物和采摘植物。最初并不知道哪些可食哪些有毒,难免遇到致吐、腹泻、发汗、止痛、止血等情况,甚至也会有中毒死亡的情况发生。当这些现象反复出现时,痛苦的经验和血的教训,使人们发现自然界的东西对人体有不同影响。于是便由被动接受转为有意识的开发利用,从而变害为利,使其为人类除病痛、恢复健康服务。所以说人们对医药的认识,是在生活劳动中及同疾病的抗争中,不断创造、积累逐渐丰富起来的。药物知识的起源是与猎取食物联系在一起的,是凭着人类的“本能”选择必须的物质充饥和治疗而产生的。因此说“药物同源”、“药、食、医”与生俱始。

(2)中药学的形成:

1)中药学的概念:大量知识的积累,经过发展提高系统理论后,便构成了一定的知识体系。中药学是归属医药科学或中医学科学的一门专门分支科学,和其它科学一样,是从发现药知识起,经历漫长岁月的不断积累、探索研究,而后逐步形成的。它是专门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集、性味功效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2)非药学论著中记载的药学知识:《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其中论载3200多种药物,是现存文献中最早记载药物的书。大多只记下药名,对各药作用记述甚少。《山海经》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部史地类古书,书中记载药353种之多,包括动、植物和矿物等类药材。且对药物的产地、形状、特点及效用等内容有所描述。是我国最早记述药物功效的文献,对后世药学的发展有一定影响,被称为我国本草著作开先河之作。《黄帝内经》是我国第一部医书,由《素问》和《针经》(又称《灵枢》)两部分组成。书中提到的药中有数十种,药方也不多。但对药物味理论和炮制方法及要求却有简要记论述。比如,指出五味和五脏的关系是“酸入肝、辛入肺、咸入肾、甘入脾”。《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是“医圣”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总结前人经验,于治代写成的一部划时代的医学巨著。书中对药学记述颇多,有许多方剂至今仍被当代各版药典收载。《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对药剂学发展有较大贡献。书中记述了除当代注射以外的所有给药方式和途径,如缓效和长效的丸剂,速效、急效的舌下、直肠和呼吸道给药。该书堪称医药发展史上医药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3)历代“本草”著作:

1)《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药学专著。于东汉末年(公元25~200年)问世。全书载药365种,按药的效用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120种,能补养、无毒、可久服;中品120种,能治疗补虚、无毒或有小毒,应斟酌病情使用;下品125种,多为活性强的专科治疗用药、毒性大、不可多服、久服。

2)《名医别录》:现原书已失,有尚志钧教授1977年的辑校本可供查阅,本书是以《本经》为基础增添了一些新内容而成的。

3)《本草经集注》:是梁陶弘景于公元492~500年间著成,全书收载药物730种,采集注《本经》和《名医别录》各365种。陶氏把自己的补充和发挥材料,用注的形成放在书后,故称“集注”。本书一最大特点是作者创用了“朱墨分书、大小结合”的文献标志法。即用朱(红字)写《本经》、用墨(黑字)写《名医别录》,陶氏把自己的注文以小字墨书。

4)《新修本草》:是由唐王朝政府出面组织苏敬、李静22人集体编修的。历时3年(公元675~659年)完稿,定名为《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共54卷,载药844种。全书分为药图、图经(对药图的注解)和本草三部分。归纳和总结了唐以前的药学成就。本书以图文对照的写法,开世界药学著作的先例,是个创举。书成后很快传入日本。《新本草》是由官府组织编写并颁布施行的,成为我国第一部国家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药典。比1942年欧洲纽伦堡药典还早880多年。本书在我国本草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位置,它不仅反映了唐代药学的成就,而且对后和国外的药学发展也有深远影响。

5)《证类本草》;宋代医药学有较大发展,这与王安石的变法,沈括的科学实践和医药学家唐慎策的卓越贡献分不开。此期的本草著述较多,如收载药物983种的《开宝本草》、载药1082种的《嘉佑本草》、苏颂编撰的《图经本草》以及《证类本草》和《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等。《证类本草》是《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的简称。是成都名医唐慎微在掌禹锡的《嘉佑本草》和苏颂的《图经本草》基础上,注重收集民间单验方,参考各家名著,采纳经史传记,佛书道藏等500多种书中的药物资料并结合本人临床经验编著而成的。本书罗广泛,记述详尽,共载药1764种,附方3000余,并有各药图谱和炮制方法,堪称一本集历代本草学之大成文作,不仅对宋代以前药学内容是一次系统整理和充实,还对保存历代本草文献作出了特殊的贡献。它是完整流传至今的最早本草专著。本书经宋政府的三次官宦修校,分别称《经史证类大观本草》(公元1108年),《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公元1116年)和《绍兴校定经史证类轿急本草》(公元1159年)。前后版本的内容虽无较大变动。但纠正的当时本草学的错漏,成为历代官修本草的鼎盛时期。《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简称《局方》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制剂专著,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制药法典。该书有配方标准、制造技术标准。《汤液本草》出于元代名医张好右之手。全书共三卷,上

卷载名医李东垣《用药法象》,中、下卷以阴阳五行理论,结合临床实践论述药性。根据药物归经,结合气味、阴阳升降等理论加以阐发。可惜原著已失传。

6)《本草纲目》明朝(公元1368~1644年):是比较重视医药事业发展的,朱元璋曾说过:“三皇继天立极,开万世教化之原,泊于药师可乎?”其意思是说三皇以来都离不开药师。故于1369年建御药房,设药典局和相应的官职。后来的几代皇帝都比较重视药学的发展,出现了象李时珍、刘方泰和缪希雍等著名药学家。他们的著作《本草纲目》、《本草品汇精要》和《炮制大全》等,对后来的药学发展影响很大。《本草品汇精要》全书42卷,载药1815种,是刘文泰等于1505年编纂,文字简洁精练、朱墨文书,并对以彩图惜原稿流失。《本草纲目》是伟大医学家李时珍用毕生精力,广搜博采,参阅800多种书,行程成里实地考查,亲身实践,历时27年完成的一部科学巨著。全书载药1892种,附方11096首,附图1109幅,新增药物374种,分为52卷16部62类,约200万字。采用正名为纲,附释为目的办法,“以纲带目,纲举目张”,故书名叫《本草纲目》。节中详细论述了药物的性能功用,炮制方法等内容。对药物分类在集历代本草大成基础上,又有发展。采取“析族分类”的科学方法,先将药物分为矿物药、植物药和动物药,综合了16世纪前的矿物学、植物学和动物学知识。在药物排列中,多有符合自然演化分类区系之处,这在当时是世界上最先进的药物分类法。《本草纲目》在科技史上的辉煌成就,远远超出了本草学的范畴。所以该书一出版(1596年)就受到了医学界的高度重视,不仅风行国内,并从17世纪初便在国外广泛传播,已有多种文字译本,成为世界上有名的文献。

7)《本草纲目拾遗》和《植物名实图考》(1661~1911年):分别由赵学敏和吴共浚编写、收载了《本草纲目》未收载的药物716种,并对《本草纲目》中记述不详的205种药物予以增修纠错。不仅拾《本草纲目》的遗漏,且多有出自作者本人收集观察研究所得。全书于1765年刊行,是继李时珍之后,又一次对古代药学成就的总结。《植物名实图考》及《植物名实图考长编》是一部药用植物学兼药学的专著。全书收载了药用植物1714种,分为38卷,图文并茂,每种药用植物图之下,介绍其药用价值、药用部位、治疗效能,还对同名异物和同物异名现象详加考订。是吴其浚根据自己毕生实地考查,参阅大量文献研究写成的。既有对前人著述的补充和匡谬,又有个人见解,是科学价值很高的植物学和药的重要典籍。

(4)近代中药学概况;近代中药学的发展,受社会变动影响较多。20~30年代曾有汪大燮和余云岫等人,先后提出“废除中医,不用中药”和“废医存药”等歧视中医药的主张,致使祖国传统医学屡遭厄运,受到严重摧残,几乎濒于被消灭的境地。但中医药是经受过两千多年医疗实践反复验证的真正科学,深深扎根于民众之中,靠政治压制是扼杀不了的。所以,全国仍涌现出不少名医,如上海的秦伯未、北京的施今墨等,对于中医药

的理论和实践都有较大贡献。学术著作方面也出现了陈存仁的《中医药学大辞典》(1935年)和冉小峰的《国防中药学》等。中药研究较突出的代表人物有赵橘黄、齐绍光、李承祜等。他们对生药、药理、制剂各方面都作出了卓越贡献,促使传统中药学逐步向现代化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十分重视中医药学的继承、整理和发展工作,使中药事业获得新生,得到空前发展。如开办医药院校,建立科研机构和实验基地,广泛开展不同地区大的规模的中药资源调查,整理出版具有特色的古今专门著作和地方药志。国家药典也开始收载中药和中成药,并逐步制定系统的成套质量控制标准,既结合国情又能反映出我们的技术水平及民族文化特点。新中国成立后的学术著作很多,略举有代表性的大型书籍:《中药志》、《中国药典》、《中药大辞典》(载药4767种)等,还有各省市自治区的地方药志。科研成果也不胜枚举,如基本理论方面,对中药性味归经与其化学成份和药理作用关系的研究,探讨了归经与现代医学受体学说的联系。在中药炮制加工方面作了大量实验研究,取得一定成果。

西药学

19世纪50年代,西方各国大量派遣传教士和医生来我国,先后在澳门、广州等地设立诊所,开办医院,出售西药。这就是西医、西药输入我国的开端。随后外商又在上海、广州等大城市设立药房办药行。国人经营与制造西药始于19世纪90年代,到1936年,上海、天津、湖北、河南等14个省、市已有大小药房1300多家,这些西药房所售之药,几乎全部由国外选入。新中国成立后药学事业得到长足发展。经过短短几年的努力,一向依赖外国进口的药品,如磺胺类、青霉素等已能自给自余,且有出口,现全国医药工业人企业2000多家,县以上医药商业企业3000多家,职工数达120万。截止1988年,医药工业总产值为268亿元,医药商业销售额达230多亿元,医药科研教育事业都有较大发展,全国仅就医药管理系统的研究所就44个,研究人员1.1万多人。和世界上的发达国家相比,虽然还有差距,但只要重视教育,依靠科学技术和加强经济管理,一定会取得更大进步,可以争取尽快赶上去。

药物化学

从化学原理以及生物原理方面,研究药物的设计以及药物的发展、药物的化学合成与生物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研究的内容有drug discovery, organic synthesis of medicinal agents, natural products chemistry, prodrugs, topical drug delivery, peptide chemistry, molecular modeling, drug metabolism and molecular toxicology。在该领域,教授们的研究会集中在分子机制、细胞、酶、蛋白质等角度研究药的作用。该方向的申请要求,比较注重申请者的化学背景,例如分析化学、无机化学的背景。如果研究兴趣比较偏向化学,可以考虑申请该方向。

药物政策

Pharmaceutical Outcomes and Policy

指药物治疗对卫生保健系统和人类社会所付出的成本和产生效果的描述和分析。具体地说,药物经济学应用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手段,结合流行病学、决策学、生物统计学等多学科研究成果,全方位地分析不同药物治疗方案、药物治疗方案与其它方案,如手术治疗以及不同医疗或社会服务项目,如社会养老与家庭照顾等的成本、效益或效果及效用,评价其经济学价值的差别。药物经济学的服务对象包括医疗保健体系的所有参与者:政府管理部门、医疗提供单位、医疗保险公司、医生以及病人。药物经济学目前已发展成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重视。

药物管理

综合药学、法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几门学科的知识,是一门交叉的学科,要求懂得药房的管理、药品的质量、药方的处理、药品的销售以及监督等方面的应用能力。

药物政策以及药物管理,都是较为偏向管理方面的,属于应用型,因此在这个方向下做实验研究的机会少,获得奖学金的机会也比较少。目前申请药学专业并且拿到Offer的,都是偏向实验研究的。申请药物管理或者药物经济方向的人所占的比例还是偏向少数,但是那些零星的药物经济学的offer也说明了这个方向同样也有申奖成功的可能。

2004年开始,美国所有大学的药学院取消招收学士项目学生,所有美国大学的药剂学专业改为博士学位。此后,只有具备药剂学博士学位者,才能够成为药剂师。在美国,高中毕业生获得药学博士学位至少经过6年学习,其中大学本科两年、博士4年。国际学生至少完成3年本科基础学习后才有资格被录取为药学博士生。在美国药学专业, 只有PhD与Pharm D 才较为被承认,有的学校甚至不开设MS学位。

[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药代动力学(王广基)word

前言 药物代谢动力学是定量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内吸收、分布、排泄和代谢规律的一门学科。随着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在药物体内代谢物及代谢机理研究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通过药物在体内代谢产物和代谢机理研究,可以发现生物活性更高、更安全的新药。近年来,国内外在创新研制过程中,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在评价新药中与药效学、毒理学研究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药物进入体内后,经过吸收入血液,并随血流透过生物膜进入靶组织与受体结合,从而产生药理作用,作用结束后,还须从体内消除。通过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数学模型,求算相应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后,对可以药物在体内过程进行预测。因此新药和新制剂均需要进行动物和人体试验,了解其药物代谢动力学过程。药物代谢动力学已成为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药科大学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中心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药物代谢动力学》课程教学已有二十多年历史,本书是在原《药物动力学教学讲义》基础,经多年修正、拓展而成的。全书十三章,三十余万字,重点阐述围绕药物代谢动力学理论及其在新药研究中的作用,与其它教材相比,创新之处在于重点阐述现代药物代谢动力学理论及其经典药物代谢动力学在新药及其新制剂研究中的应用以及目前迅 速发展的药物代谢动力学体外研究模型等新内容。 本书编著者均是长期在药物代谢动力学教学和研究第一线的教师。因此,本书的实践性与理论性较强,可作为高年级本科生、硕士生教材使用,也可作 为从事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及相关科研人员的参考书。编者 药物代谢动力学 主编:王广基 副主编:刘晓东,柳晓泉 编者(姓氏笔画为序) 王广基、刘晓东、陈西敬、杨劲、柳晓泉 内容提要: 药物代谢动力学是定量研究药物在机体内吸收、分布、排泄和代谢规律的一门学科。在创新研制过程中,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与药效学、毒理学研究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已成为药物临床前研究和临床研究重要组成部分。本书重点阐述围绕药物代谢动力学理论及其在新药研究中的作用,与其它教材相比,创新之处在于重点阐述现代药物代谢动力学理论及其经典药物代谢动力学在新药及其新制剂研究中的应用以及目前迅速发展的药物代谢动力学体外研究模型等新内容。共十三章,分别为概述、药物体内转运、药物代谢、经典的房室模型理论、非线性药物代谢动力学、统计矩理论及其应用、生物利用度及其生物等效性评价、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代谢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结合模型、生理药物代谢动力学模型及其应用实践、手性药物代谢动力学、新药临床前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和计算机在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本书的实践性与理论性较强,可作为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教材使用,也可作为从事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及相关科研人员 的参考书. 1 目录 第一章药物代谢动力学概述 一、什么是药物代谢和动力学 二、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与医学其它学科的关系 第二章药物体内转运

维生素C注射剂处方设计(可编辑修改word版)

维生素C 注射剂处方设计 夏轩藏药学201246901015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注射剂的制备方法及工艺过程中的操作要点。 2、掌握影响注射剂成品质量的因素。 3、熟悉提高易氧化药物稳定性的基本方法及注射剂质量检查 内容。 二、实验仪器与试剂 仪器: 烧杯烧杯(1000mL),量筒(100mL),托盘天平,3 号垂熔玻璃漏斗,安瓿(2mL),水浴,电炉,pH 试纸,纸浆,微孔滤膜,多功能熔封仪,热压灭菌器,澄明度检查台,注射器。 试剂: VC 250g(主药)、碳酸氢钠125g(调节PH 值)、焦亚硫酸钠1g(抗氧剂)、L—半胱氨酸1g(抗氧剂)、EDTA—Na2 0.3g (金属离子络合剂)、注射用水加至1000ml、10.0g/ml 亚甲蓝。三、工艺流程 ①、水→(蒸馏法或反渗透法)→纯化水→(蒸馏或反渗透法) →注射用水→过滤

②、空安瓿→(过滤后的注射用水洗涤)→干燥灭菌→冷却 ③、原辅料→配制→(过滤后的注射用水)→粗滤→精滤→灌 装(燥灭菌的安瓿)→熔封 四、制备 取配制量的80%注射用水通入CO2 至饱和,加入处方量的EDTA-Na2 溶于水中,搅拌混匀,加入处方量的维生素C 使之溶解。然后分次缓慢加入碳酸氢钠,将溶液的PH 值调至5-7 之间。加入处方量焦亚硫酸钠和L-半胱氨酸,再加被CO2 饱和的注射用水至1000ml,用纸浆过滤,再将溶液倒入微孔滤膜或者垂熔玻璃漏斗中 过滤,充CO2 灌封于干燥的安瓿中,用流通蒸汽灭菌15min,然后将灭菌的注射液放入10.0g/ml 的亚甲蓝溶液中检漏,并剔除废品。五、质量检查 本品为无色至微黄色的澄明液体 鉴别:取本品造量,加水10ml 溶解后,分成二等分,在一份 总加硝酸银试液0.5ml 即生成银的黑色沉淀。在另一份中加二 氯靛酚钠试液1-2 滴,试液颜色即消失。 检查:1、PH 值应为5.0-7.0 2、颜色:取本品,加水稀释成每1ml 中含维生素 C50mg 的溶液,照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在420nm 的波长处 测定,吸光度不得过0.06。 3、细菌内毒素:取本品,依法检查,每1ml 中含内毒 素应小于2.5EU。

对我国药学学科基础理论的讨论-药学论文-基础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对我国药学学科基础理论的讨论-药学论文-基础医学论文-医学论文 ——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药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是以患者为中心、药剂学与药物治疗学为基础、临床药学为重点、合理用药为目标的综合性应用学科,研究内容几乎涵盖药学的各分支学科。本文在于探讨药学基础理论学习的意义。 关键词:药学基础理论;医药行业;药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看重自己的健康问题,与此同时,科技也在迅速发展,由此,我们需要借此机会好好学习药学。

1、关于药学基础理论学习的必要性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药学基础理论?这个学习的必要性问题很简单,没有什么深层次含义,天然具有正确性,但要让人心服口服,得论述一下。治病救人有多种方法,但药物的使用是基本方法,做手术是也一种方法,但不了药物的辅助。学习药学基础理论就是为了让我们了解制作药品和研发药品的能力,但是,这个要求比较高,适应面也窄。对于许多不从事药物生产和研究,但又与药物有联系的人来说,药学基础理论学习就非常实际和必要。比如从事药物推广和营销的人员,他们不需要制作和研发药品,职责是让相关人员了解药品,信任药品,这就需要学习和药学基础理论有关的内容,药品的构成、功效和用量了然于心,对于药物的个性和共性,优点和副作用都能说个明白,如果对基础知识都不明白,迟早会闹了笑话。对于专业的制造和研究开发药物的人员,基础理论学生更是高楼的地基。

2、关于学习药学基础理论素质培养的方向 明确一个前提,我认为药学基础理论是一个偏向于理科的东西,药学基础理论的学习是在数学、物理、化学基本掌握的基础上的,因此,我们需要学习好基础学科,这样才能在药学基础理论的学习中得心应手。 首先,我们需要有一个严谨的态度,做到分毫不差。药学基础理论是一门理科,理科的学习不需要的是感性,更多注重的是理性,特别是最终都和药打交道,药关系大家的健康问题,这头是一个化学式的字母,那头就是若干条人命。 其次,学习药学基础理论要有意识的培养耐心,其实这对于所有学科的学习都是一个真命题,然而,我认为,这对于药学基础理论的学习更加重要。在此基础学科中要加强耐心的培养,对于后

【最新word论文】中国药膳食疗发展诸问题再议【药学专业论文】

【最新word论文】中国药膳食疗发展诸问题再议【药学专 业论文】 中国药膳食疗发展诸问题再议 【摘要】从中西两种文化和中医药膳食疗与现代食物营养学、现代保健医学、现代食疗学的差异比较及中医药膳食疗的优势和特色等方面对中国药膳食疗发展诸多问题进行了新的探讨。再次提出国内三个全国性药膳食疗学术团体联合,建立行业协会,加强认证工作,区分处方药膳和非处方药膳,建立科学的符合国情的中医药膳食疗管理体系。并提出中医药膳食疗业界要引入现代经营方式,推进中医药膳食疗“申遗”及其国际化进程的建议。 【关键词】中医药膳食疗;现代经营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化 关于我国药膳食疗发展诸问题,作者曾在2005年著文予以探讨。本文现提出进一步研究结果,拟作为引玉之砖,意在引起有关同仁贤达的共同关注,以期群策群力,促进我国药膳食疗的加快发展。 1扫除中医药膳食疗发展的障碍 笔者提出“中医药膳食疗”的概念,是因为多年来中国传统的药膳食疗因为文化转型的剧变和受现代科学技术文明的冲击,失去古老环境和传统文化支撑的大气候影响,受到严重的阉割、扭曲和贬低,不但发展迟滞,且已到面目皆非的地步。中医药膳食疗面临着被现代保健医学、现代食物营养学、现代食疗学所替代的生存危机。 1.1中医药膳食疗和现代保健医学、现代食物营养学、现代食疗学是中西两种不同文化的产物。而文化比较的方法主要在于差异,而不在于优劣。我们不能用一种文化为指标去度量另一种文化。任何文化都有其历史的必然性和合理性,都是不可否认的,都应当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当今,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单边主

义的强势冲击,已迫使所有国家、所有民族不能不提升文化自觉。在维护文明多样性,倡导各国、各民族、各地区文化多元并存的时代,尤其不应重蹈文化优劣比较的覆辙。 包括中医药膳食疗在内的中医药是我国最具自主知识产权优势和自主创新潜力、最具原创性的学术领域。我们应该站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高度,继承和保护好这份遗产。而不是在“与国际接轨”(西方国家并没有中医药膳食疗标准,勉强要接轨,必然是阉割中医药膳食疗的精髓和灵魂)、“药膳食疗现代化”的大旗下,以现代保健医学、现代食物营养学、现代食疗学对中医药膳食疗偷梁换柱、李代桃僵。这不仅是可笑的,而且也是可悲的。我们不能忽视、容忍对我国历史悠久的医药文明的背叛。 1.2中医药膳食疗的优势和特色与中医药的优势和特色是一致的。根据一些学者的意见,其优势和特色是:?中医不是疾病医学;?中医不是物质科学;?不是认识论上的知识论。中医关心的是从哪里寻找健康的钥匙。同样的“治病必 1 求于本”这几个字,西医的着眼点在于对象性思维的“病”,问的是“病从何来”;而中医提这个问题的重点在意向性思维的“治”上,问的是“治向何去”。“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东西方对“本”有不同的理解和追求。西方是物质现象背后的本质原因,对本质的认识,是物质世界范围内的认识论知识论的科学观。而中医首先强调识别“利害药毒”的能力和取舍标准。然后是“聚毒药以供医事”,把“毒”转化为“药”,把“害”转化为“利”,帮助人们养生、保健、治病。医学与医生有三等:上医医未病之病,对象是生命,是养生;中医医欲病之病,对象是“健”,任务是保健;下医医已病之病,对象是病。 西医科学化过程中要求的是对靶点的直接对抗,都是对生命现象的抑制和阻断,从某种意义上说是“抗生”的。而中医则要求的是“卫生”和“养生”。中医

(完整word版)中药药剂学题库

第一章绪论 习题 一、选择题 【A型题】 1.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中药药剂的配制理论、生产技术、质量控制与合理应用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称为 A.中成药学 B.中药制剂学 C.中药调剂学 D.中药药剂学 E.工业药剂学2.研究中药方剂调配技术、理论和应用的科学,称为 A.中成药学 B.中药制剂学 C.中药调剂学 D.中药药剂学 E.中药方剂学 3.《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简称是 A.GMP B.GSP C.GAP D.GLP E.GCP 4.非处方药的简称是 A.WTO B.OTC C.GAP D.GLP E.GCP 5.《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第一版是 A.1949年版 B.1950年版 C.1951年版 D.1952年版 E.1953年版6.中国现行药典是 A.1977年版 B.1990年版 C.1995年版 D.2000年版 E.2005年版 7.《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是 A.国家组织编纂的药品集 B.国家组织编纂的药品规格标准的法典 C.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编纂的药品集 D.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编纂的药品规格标准的法典 E.国家药典委员会编纂的药品集 8.世界上第一部药典是 A.《佛洛伦斯药典》 B.《纽伦堡药典》 C.《新修本草》 D.《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E.《神农本草经》 9.药品生产、供应、检验及使用的主要依据是 A.药品管理法 B.药典 C.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D.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 E.调剂和制剂知识

10.药材在进行提取或用于直接入药前所进行的挑选、洗涤、蒸、炒、焖、煅、炙、烘干和粉碎等过程,称为 A.中药制剂 B.中药制药 C.中药净化 D.中药纯化 E.中药前处理11.我国最早的制药技术专著《汤液经》的作者是 A.后汉张仲景 B.晋代葛洪 C.商代伊尹 D.金代李杲 E.明代李时珍12.我国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中药成方配本是 A.《神农本草经》 B.《五十二病方》 C.《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D.《经史证类备急本草》E.本草纲目 13.将液体药剂分为溶液、胶体溶液、混悬液和乳浊液,属于 A.按照分散系统分类 B.按照给药途径分类 C.按照制备方法分类 D.按照物态分类 E.按照性状分类 14.根据《局颁药品标准》将原料药加工制成的制品,称为 A.调剂 B.药剂 C.制剂 D.方剂 E.剂型 15.中药材经过加工制成具有一定形态的成品,称为 A.成药 B.中成药 C.制剂 D.药品 E.剂型 16.根据疗效确切、应用广泛的处方大量生产的药品称为 A.成药 B.中成药 C.制剂 D.药品 E.药物 17.对我国药品生产具有法律约束力的是 A.《美国药典》 B.《英国药典》 C.《日本药局方》 D.《中国药典》 E.《国际药典》 18.《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收载的内容为 A.中草药 B.化学药品 C.生化药品 D.生物制品 E.中药 19.下列叙述中不属于中药药剂学任务的是 A.吸收现代药剂学及相关学科中的有关理论、技术、方法 B.完善中药药剂学基本理论 C.研制中药新剂型、新制剂 D.寻找中药药剂的新辅料 E.合成新的药品 20.最早实施GMP的国家是 A.法国,1965年 B.美国,1963年 C.英国,1964年

(完整word版)免疫学和微生物学考试重点(成都中医大中药学)

医学免疫学部分 1.免疫: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以维持机体的生理平衡和稳定的一种功能,其结果是对机体有利有弊。 2.免疫的功能(为什么免疫对人体有利也有害?):1免疫防御功能,指机体抵御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的侵袭。这种功能过低或者缺陷则可发生反复感染和免疫缺陷病,反映过强可发生超敏反应;2免疫稳定功能,正常情况下机体有些细胞不断衰老、损伤、死亡,机体要不断的将他们清除,以维持机体生理功能的平衡与稳定。如果这种功能失调,则可发生自身免疫病;3免疫监视功能,正常情况下机体免疫系统能把少量突变细胞加以消灭清除,防止癌变的发生。如果监视功能降低或失调,有可能发生肿瘤和持续性感染。 3.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区别: 4.中枢免疫器官:是淋巴细胞发生、分化、成熟的场所,包括骨髓(禽类为腔上囊)和胸腺,哺乳类动物B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T细胞在胸腺中发育成熟。 5.外周免疫器官:是成熟T细胞和B细胞定居与增值的场所,也是T、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产生免疫应答的场所。它包括,淋巴结、脾脏、扁桃体和粘膜相关淋巴组织。进入外周的成熟淋巴细胞被称为免疫活性细胞。 6.粘膜相关淋巴组织:是执行局部特异性免疫的主要场所 7.抗体:由抗原刺激机体后,浆细胞合成分泌的能与该抗原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球蛋白。 8.免疫球蛋白:具有抗原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统一命名为免疫球蛋白 9.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由两条相同的重链(H链)和两条相同的轻链(L链)组成的四肽链结构 10.免疫球蛋白的功能区:可变区(V区):氨基酸的组成和排列顺序随抗体结合抗原的特异性不同而发生变化,V区中的3个高变区(又称互补决定区)共同组成免疫球蛋白的抗原结合部位;恒定区(C区):其氨基酸的组成和排列顺序比较恒定,该区具有许多重要的生物活性;铰链区:不是一个独立的功能区,但与其他功能区有关。当抗体可变区与抗原结合时此区可发生扭曲,使抗体更好的与抗原结合。铰链区对木瓜蛋白酶、胃蛋白酶敏感,容易在此区发生破裂。 11.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功能:(V区功能)1识别并特异性结合抗原;(C区三个功能)2激活补体;3结合细胞表面Fc受体;4穿过胎盘和粘膜 12.五类免疫球蛋白的特点(区别):1.IgG;在血清中含量最多(75﹪)。主要分布于血液和细胞外液中,能激活补体,调理吞噬,综合毒素和病毒,是抗菌、抗毒素和抗病毒的主要抗体。它是五类免疫球蛋白中唯一能通过胎盘的抗体,在新生儿感染中起重要作用。能引起自身免疫疾病。2.IgM:是分子量最大的免疫球蛋白,血清中含6﹪,主要存在于血液中,

中国用药错误管理专家共识word完整版(报告表Word版)

中国用药错误管理专家共识 合理用药国际网络(INRUD)中国中心组临床安全用药组 中国药理学会药源性疾病学专业委员会 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药物不良反应杂志社用药安全是关乎人类健康和民生的重要问题。用药错误( medication error)管理是用药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调查发现,医疗失误中用药错误所占的比率在美国为24. 7%,英国为22. 2%,荷兰为21. 4%,澳大利亚为19. 70%,加拿大为17. 3%,新西兰为9. 1%。美国医疗机构每年因用药错误死亡的患者达数千例,对患者造成严重损害,每年增加医疗机构成本费用达几十亿美元。合理用药国际网络( International Network for the Rational Use of Drugs,INRUD)中国中心组临床安全用药组成立2年来共收到来自全国的5 000余例用药错误报告,绝大部分错误属于B级及以下(用药错误分级见1.3)。这些数据显示,在我国医疗机构内,用药错误可发生于处方、调剂、使用等多个环节,音似形似药品是引发用药错误的首要因素,占所有用药错误的21%。 用药错误与医疗技术水平、科学管理水平有关,也涉及文化、伦理、心理和法律等诸多学科领域。各国政府均高度重视用药错误的管理与防范,美国、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已建立了较成熟的用药错误报告系统,在用药错误的报告、监测、评价和防范等方面已有系列工具和措施出台。我国政府也高度重视用药安全,201 1年卫生部颁布的《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中明确定义了用药错误,并提出医疗机构应当建立用药错误监测报告制度。2012年卫生部颁发的《三级综合医疗机构评审标准实施细则》中要求医疗机构应实施用药错误报告制度、建立调查处理程序和采取整改措施。 完善的用药错误管理体系包括监测、报告、评价及防范等多个环节。为更好地落实《医疗机构药事管理办法》等法规,推进各级医疗机构用药错误监测报告体系的构建,最大程度地减少用药错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INRUD中国中心组临床安全用药组、中国药理学会药源性疾病学专业委员会和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汇集临床医学、药学、护理学、循证医学/流行病学、管理学及法学等多学科专业人士,历经数次专家论证,达成此版《中国用药错误管理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本共识旨在通过对用药错误定义与分级等基本概念的阐释以及监测报告方法的说明,指导医疗机构建立用药错误管理体系,鼓励医务人员主动报告、评价与研究,并通过制定防范策略,最终达到减少用药错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及降低医务人员执业风险的目的。

2010版中国药典一部word版电子书

2010版中国药典一部word版电子书中国药典沿革 1953年版(第一版)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关怀人民的医药卫生保健工作,当年11月卫生部召集在京有关医药专家研讨编纂药典问题。1950年1月卫生部从上海抽调药学专家孟目的教授负责组建中国药典编纂委员会和处理日常工作的干事会,筹划编制新中国药典。 1950年4月在上海召开药典工作座谈会,讨论药典的收载品种原则和建议收载的品种,并根据卫生部指示,提出新中国药典要结合国情,编出一部具有民族化、科学化,大众化的药典。随后,卫生部聘请药典委员49人,分设名词、化学药、制剂、植物药、生物制品、动物药、药理、剂量8个小组,另聘请通讯委员35人,成立了第一届中国药典编纂委员会。卫生部部长李德全任主任委员。 1951年4月24日至28日在北京召开第一届中国药典编纂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会议对药典的名称、收载品种、专用名词、度量衡问题以及格式排列等作出决定。干事会根据全会讨论的意见,对药典草案进行修订,草案于1952年底报卫生部核转政务院文教委员会批准后,第一部《中国药典》1953年版由卫生部编印发行。 本版药典共收载品种531种,其中化学药215种植物药与油脂类65种,动物药13种,抗生素2种,生物制品25种,各类制剂211种。1957年出版《中国药典》1953年版增补本。 1963年版(第二版) 1955年卫生部组建第二届药典委员会,聘请委员49人,通讯委员68人,此届委员会因故未能开展工作。1957年卫生部组建第三届药典委员会,聘请委员80人,药学专家汤腾汉教授为这届委员会主任委员(不设通讯委员),同年7月28日至8月5日在北京召开第一次全体委员

中国药师投稿须知(共五则)

中国药师投稿须知(共五则) 第一篇:中国药师投稿须知 《中国药师》杂志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主管,是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药学学术类综合性月刊,为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大16开本,100页,每月5日出版,刊号ISSN1008-049X,CN42-1262/R。本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本着求实的科学态度,遵循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原则,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树立严谨朴实的刊物形象,努力为广大药师和医药工作者服务。本刊积极宣传国家有关药品监督管理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传播药学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技术,开展药学继续教育,传递国内外药学信息,促进医、药学人员信息交流,为药学事业的发展和医药经济的繁荣作出贡献。 1 主要栏目 研究论文(药物研发、生产、使用等领域具有创新性的、水平较高的研究成果)、继续教育、药学进展(对当前药学的研究热点和前沿领域的总结、评述)、研究报告(具有一定创新性或阶段性研究成果)、药学与临床(临床疗效观察、合理用药、药学服务、ADR及监测等)、药品监管(药品政策法规及药事管理)、综述、科技交流、医药信息等。必要时增设补充栏目。 2 投稿一般要求与注意事项 2.1 每篇来稿均应附第一作者单位证明信,其内容包括稿件真实性、保密性审查结论,并保证无抄袭之嫌、未一稿多投。若属基金资助或攻关项,或获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或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者均请提交证明材料复印件,并在稿件首页脚注中注明。编译类稿件请附原文复印件及校者亲笔签名。作者姓名、单位、详细地址、邮编、个人常用电话、电子信箱等,务请写清,以便联系。增加作者或改变作者排序应经第一作者单位来函证明。 来稿要求论点明确、数据可靠、文字简炼、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结论准确。实验研究类来稿请用另纸附中英文题名、作者姓名与单位、

2022-2023年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一》预测试题25(答案解析)

2022-2023年执业药师《中药学专业一》预测试题(答案 解析) 全文为Word可编辑,若为PDF皆为盗版,请谨慎购买! 第壹卷 一.综合考点题库(共50题) 1.试卷附图中,图示中药为青黛的是 A.见图A B.见图B C.见图C

D.见图D 正确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考查青黛的识图。图7为儿茶,图8为五倍子,图9为海金沙,图10为冰片,图11为青黛。青黛为深蓝色的粉末,微有草腥气,味淡。 2.主要具有中枢神经系统毒性的中药是 A.千里光 B.川乌 C.雷公藤 D.延胡索 E.汉防己 正确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考查中药的毒性。延胡索和汉防己不是有毒中药,千里光主要有肝脏毒性作用,川乌主要为心脏毒性,雷公藤有明显的神经毒性作用。 3. 为自然元素类矿物硫族自然硫,主含硫(S)的是A.朱砂 B.雄黄 C.自然铜 D.石膏 E.硫黄 正确答案:E 本题解析: 本组题考查矿物类药材的来源。几乎每年必考,应重点掌握。 4.除另有规定外,以炼蜜为黏合剂制备的丸剂是 A.糊丸 B.滴丸 C.水丸 D.蜜丸 E.浓缩丸 正确答案:D 本题解析: 本组题考查丸剂按辅料不同分类。除另有规定外,以水及水溶液为黏合剂制备的丸剂是水丸,以炼蜜为黏合剂制备的丸剂是蜜丸,以聚乙二醇为基质制备的是滴丸。

5.《中国药典》中,以异嗪皮啶和迷迭香酸为质量控制成分的中药是 A.黄芩 B.葛根 C.陈皮 D.满山红 E.肿节风 正确答案:E 本题解析: 本组题考查中药的质量控制成分。《中国药典》中,满山红的质量控制成分是杜鹃素,肿节风的质量控制成分是异嗪皮啶和迷迭香酸。 6.理气药的主要药理作用是() A.抗炎 B.镇静 C.利尿 D.解热 E.利胆 正确答案:E 本题解析: 本组题考查各类中药的主要药理作用。理气药主治气滞、气逆病证,对胃肠道、胆道及子宫平滑肌均有调节作用,表现出调整胃肠道运动、利胆及调节子宫平滑肌作用。祛风湿药主治痹证,相当于现代医学中的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因此祛风湿药的主要药理作用是抗炎、镇痛。 7.《中国药典》规定的“低温干燥”所用的温度一般不超过 A.45℃ B.50℃ C.55℃ D.60℃ E.65℃ 正确答案:D 本题解析: 《中国药典》对药材产地加工及炮制规定的干燥方法如下:①烘干、晒干、阴干均可的,用“干燥”; ②不宜用较高温度烘干的,则用“晒干”或“低温干燥”(一般不超过60℃);③烘干、晒干均不适宜的,用“阴干”或“晾干”;④少数药材需要短时间干燥,则用“曝晒”或“及时干燥”。故本题答案为D。 8.除另有规定外,浸膏剂每100g相当于原饮片

(完整版)中药学试题及答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完整版)中药学试题及答案(可编辑修改word版) 生地与玄参的共同点是养阴生津 功能清热解毒,消痈散结,有“疮家圣药”之称的是连翘 功能清热解毒,凉血止痢,为治热毒血痢的良药是白头翁 化湿之外,又善和中,善治湿浊呕吐的药是藿香 黄柏既能滋补肾阴,又善泻相火,故长于治肾阴不足,相火妄动错 黄芩善清心经实火,而黄连善清肺火及上焦实热错 金银花甘寒,可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用于温热病卫、气、营、血各个阶段对 车前子因善利小便而实大便,故常用治湿盛水泻对 干姜即生姜之干燥品,二者功用相同错 甘遂、京大戟、芫花醋制的目的是为了增强疗效错 生地与玄参的共同点是养阴生津 知母用于阴虚火旺,骨蒸潮热宜配黄柏 脾经湿热,口中甜腻,多涎者宜选用下列中佩兰 功能祛风除湿、散寒止痛的药物是川乌 黄柏既能滋补肾阴,又善泻相火,故长于治肾阴不足,相火妄动错 茵陈蒿功善清利湿热、退黄疸、临床上无论湿热阳黄,还是寒湿阴黄,均可使用。V 茯苓性平力缓,凡水湿内停之证,无论寒热均可使用。V 威灵仙辛散温通,性猛善走,凡风湿痹痛,无论病位在上在下皆可应用V “附子无姜不热”可以理解为干姜的回阳之力比附子更强。X 肉桂与桂枝为同科植物,虽用药部位不同,但功用一样。X 黄柏既能滋补肾阴,又善泻相火,故长于治肾阴不足,相火妄动。X 黄芩善清心经实火,而黄连善清肺火及上焦实热。X

桑寄生与黄芩均能清热安胎。X “附子无姜不热”可以理解为干姜的回阳之力比附子更强。X 内服截疟,外用腐蚀赘疣,又为阿米巴痢疾所首选的是鸦胆子 功能清热解毒,消痈散结,有“疮家圣药”之称的是连翘 金银花甘寒,可清热解毒,疏散风热,用于温热病卫、气、营、血各个阶段。V 威灵仙辛散温通,性猛善走,凡风湿痹痛,无论病位在上在下皆可应用V 车前子因善利小便而实大便,故常用治湿盛水泻。V 茵陈蒿功善清利湿热、退黄疸、临床上无论湿热阳黄,还是寒湿阴黄,均可使用。V 干姜长于温中散寒,凡脾胃寒证,无论是外寒内侵之实证,还是阳气不足之虚证均可应用。V 善消化油腻肉食积滞的药是ft楂瘀血内阻,血不循经而出血者应选用化瘀止血药 热郁血滞,斑疹紫暗者当选用红花 驱虫药一般应在饭后服用,以免刺激胃肠X 槟榔驱绦虫常与南瓜子同用,两者有协同作用,可增强疗效V 枳实与厚朴配伍善治气滞、食积所致脘腹胀满。V 益母草既善活血,又能补血,故善能调经,为妇科经产要药。X “凡花皆散,惟旋覆独降”是指旋覆花善降肺气止咳喘,又善降胃气而止呕噫。V 青皮行气力强,破气散结,可用治胸胁胀痛 被称为“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的药是香附 消食化积,又兼活血化瘀之功的药是 ft楂 善治血淋、尿血的药是白茅根 肝肾不足,腰膝痿软者当首选怀牛膝 功能活血止痛、消肿生肌,为外伤科要药的是乳香 用于温热病壮热、烦渴、汗出、脉洪大等实热亢盛之症,石膏最宜配知母 蕲蛇的功效是祛风、通络、止痉

药物安全性评价word

药物安全性评价 绪论 一、药物安全性评价概述 药品: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药及其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血清、疫苗、血液制品和诊断药品等。(《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 (一)新药研发程序 1.探索和筛选:应用常规的药理学方法检测化合物的药理学活性,超过活性标准即可认为有活性;通过早期毒性筛选尽量排除可能有问题的化合物,从而增加测试化合物的数量,减少实验动物的用量和扩大给药剂量的范围。 2.非临床研究:实施符合GLP标准的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生物利用度评价及药代毒代动力学研究。 3.临床研究:Ⅰ期:证明人类对该药物的耐受性并确定其在人体体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特性。 Ⅱ期:确定药物的量效关系。 Ⅲ期:临床药效学试验(全面、多中心、大量患者参与) Ⅰ期、Ⅱ期、Ⅲ期临床试验应符合GCP标准。 4.申请新药注册:《药品管理法》、《药品注册管理办法》 5.新药上市:进行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并进行符合GCP标准的Ⅳ期临床试验 (二)安评的起源 最早提出药物安全性评价是缘于20世纪全世界出现了许多严重的药物中毒事件。 1.磺胺酏剂事件(30年代,美国) a.1937年,美国一家公司的主任药师瓦特金斯(HaroldWotkins)为使小儿服用方便,用二甘醇代替酒精做溶媒,配制口服液体制剂,称为磺胺酏剂。 b.未做动物实验,在美国田纳西州的马森吉尔药厂投产后,全部进入市场,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 c.到这一年的9~10月间,美国南方一些地方开始发现患肾功能衰竭的病人大量增加,共发现358名病人,死亡107人(其中大多数为儿童),成为上世纪影响最大的药害事件之一。 2.有机锡中毒事件(50年代,法国) a.烷基锡化合物可引起多起中毒。 b.1954年在法国用于治疗皮肤化脓很有效的Stallion药物,这种药物中含有作为不纯物的10%三乙基锡碘化合物,有1000人服用这种药物,有约100人死亡。 c.其中毒事件的原因物质就是三乙基锡。 3.“沙利度胺”反应停事件(60年代,德国) a.1957年10月,反应停正式投放市场,作为一种“没有任何副作用的抗妊娠反应药物”,成为“孕妇的理想选择”。 b.1960年,有医生发现新生儿畸形的发生率与沙利度胺的销售量呈现一定的相关性,之后的毒理学研究显示,沙利度胺对灵长类动物有很强的致畸性。 c.1961年11月,撤回联邦德国市场上所有反应停,不久其他国家也停止了反应停的销售,期间由于沙利度胺有万余名畸形胎儿出生。 4.氯碘喹啉事件(70年代,日本) a.氯碘喹啉是一种有机碘化合物,作为治疗阿米巴痢疾及预防旅行者腹泻的常备药,并认为本品极少被肠道吸收和毒性最小。 b.日本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出现一些“亚急性脊髓视神经病”患者,其症状表现为腹痛腹泻,继有双足麻木、刺痛、寒冷、无力,进而发展为瘫痪(约占5%)。 c.1969年发展到顶峰,一个月竟有300例新病人发生。 d.日本禁用此药后,"亚急性脊髓视神经病"发生率急剧降低。 5.我国也发现了许多药物中毒事件: 野金针菇致白内障;双黄连注射液致死;清开灵注射液过敏;强痛定和二氢挨托啡的药物依赖;“龙胆泻肝丸”事件; 和西药一样,中药的毒性也不可低估,同样引起了中药研发、生产和使用者的再度忧虑。因此,药品的安全性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用药者开始更多地留意“药理”、“毒理”等名词。如何确保药品的安全性,是新药研发者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 (三)安评的概念、研究内容 药物安全性评价是通过动物试验和对人群的观察,阐明药物的毒性及潜在危害,以决定其能否进入市场或阐明安全使用条件,以最大限度地减小其危害作用,保护人类健康。 药物安全性评价的研究内容包括临床前安全性评价、临床安全性评价及上市后安全性再评价。 (四)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的目的 1.支持人临床试验,指导各期临床试验的设计(受试人群的选择、给药剂量、给药方案、监测药物安全性和功效的指标选择)。

《中药学教案》word版

中药学教案 一、掌握:中药的性能、中药的配伍、及160种中药、重要配伍、来源及功效相似药物的异同点。 二、熟悉:本草著作、中药的应用、120种中药及功效相似药物的异同点。 三、了解: 60种中药。72种中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试卷比例:中药学60%。 考试题型: A、B、X 三种题型。 A 型题(最佳选择题) 例1,具有祛风湿、发汗、明目功效的药物为; A.独活 B. 威灵仙 C. 秦艽 D. 伸筋草 E.苍术 B型题(配伍选择题)(2-4题目共用5个备选答案,可重复选择) 例2 A.泻肺平喘 B.宣肺平喘 C.敛肺平喘 D.清肺平喘 E.止咳平喘 1.石膏 2.麻黄 3.杏仁 4.白果 X型题(多项选择题)(每个题目共用5个备选答案,选2个或2个以上正确答案) 例3,疏肝理气,善治肝郁气滞证宜选 A.柴胡 B.佛手 C.川楝子 D.香附 E.桔皮 1纵向归纳、2 横向总结、3 综合练习 总论部分 一、本草代表著作 本草著作作者成书年代学术价值

1. 《神农本草经》汉代(东汉末年)①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 ②收载药物365种,分 上、中、下三品 ③对四气、五味、毒性、 七情的论述奠定了药性理论 ④代表了秦汉时期的药 学成就 2. 《本草经集注》陶弘景南北朝梁代①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 类法 (公元500年左右)②收载药物730种,分玉 石、草木、虫兽等7类 ③代表了南北朝时期的 药学成就,为综合性本草著作 3. 《新修本草》李绩、苏敬唐代①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 本草(世界上第一部药典)《唐本草》(公元659年)②全书54卷,收载药物 850(844)种 ③全面总结唐以前的药 学成就,开创图文对照的先例 4.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唐慎微宋代,金元时期①全书30卷,载药1746种, 附方3000余首《证类本草》②集宋以前之大成,首创方 药并收,有学术和文献价值5. 《本草纲目》李时珍明代①全书52卷,载药1892种,绘药 图1100余幅,附方11000余首。 ②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 成就之大成,为不巧的本草 ③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百科全 书,对世界医药学和自然科学做出了卓 越的贡献 6. 《本草纲目拾遗》赵学敏清代①全书10卷,载药921种,

药物分析(word版)

药物分析学 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第一百零二条 药品,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用法和用量的物质,包括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化学原料及其制剂,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血清制品和诊断药品等。 药品是一种特殊商品,只有合格与不合格,没有次品和处理品。 2.《药品管理法》第三十二条规定 药品必须符合国家药品标准。药品特殊,必须安全有效! 3.《药品管理法》第十二条 药品生产企业必须对其生产的药品进行质量检验;不符合国家药品标准,不得出厂。 所以为了保证人们用药的安全、有效,在药品的研制、生产、供应以及临床使用过程中都必须执行严格的科学管理制度,并用各种有效的分析方法,如物理学的、化学的、物理化学的、生物学的以及微生物学的方法,对药品的质量进行严格的控制。 第一部分药物分析学概述 药物分析学是研究药物质量控制方法学的综合性应用技术学科。主要向学生讲授制订和执行药品质量标准的知识,以及常用药物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完成药物成品的检验、新药质量标准的制订及药物生产、贮存、使用过程的质量控制等任务。 生物药物分析是在传统西药药物分析和中药药物分析的基础上,为了满足生物药物迅猛发展的需要,而快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学科。它是以分析化学、仪器分析,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为分析手段,研究生物药物的分析鉴定方法的学科。主要目的是培养药学专业的学生掌握生物药物分析的基本方法以及如何建立分析方法和评价方法。 生物药物分析内容主要包括生物药物分析与检验常用的方法,杂质与安全检查,氨基酸、多肽和蛋白质等类药物的分析与检验,生物技术药物在生产、贮存、使用过程的质量控制,生物技术药物的现代分析方法与检验技术等。 第一章绪论 一、药物分析学的性质和任务 1. 药物分析学的性质 药物分析学是一门研究与发展药品全面质量控制的“方法学科”,或者说是一门涉及多学科内容的综合性应用学科。是整个药学科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药物分析是一个方法学,它可以为药品的开发研究提供良好的分析系统和手段;建立与改进研究方法。 2. 药物分析学科的任务 药物分析工作不是一项消极的质量监督工作或分析检验工作,应该与: 1. 与生产单位紧密配合控制药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 2.与管理部门密切协作考察药品的稳定性. 3.与使用单位密切配合指导合理用药. 药物分析不仅仅是静态的常规检验,而是运用现代分析的方法和技术,深入到工艺流程、反应历程、生物体内代谢过程和综合评价的动态分析监控中。 总之其任务静态: 药品的常规理化检验;药品质量标准的研究与制定 动态: 药物进入生物体内的综合评价,如生物利用度;生物等效性等. 药物分析的主要的任务: 对药品质量进行检验分析;对药品的生产过程进行质量控制; 对药品的贮存过程进行质量控制;积极开展临床药物的分析. 药物分析尤其在新药研发以及药品生产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分析检验的对象涉及化学药物、中药、生物药品、药厂水质、洁净区环境、药品包装材料等。 药物分析的任务:根据药品质量标准的规定及药品质量管理规范的有关规定,全面控制药品质量,保证用药安全。 以“药品质量全面控制”为中心开展工作——

(完整word版)药物化学题库(带答案)

一、A1 1、关于药物的名称,中国法定药物的名称为(A ) A.药物的通用名 B.药物的化学名 C.药物的商品名 D.药物的俗名 E. 药物的常用名 2、关于药物质量,下列说法不合理的是(B ) A.药物中允许存在不超过药品标准规定的杂质限量 B.评定药物的质量的好坏,只看药物的疗效 C.药物的质量不分等级,只有合格与不合格之分 D.改变药物生产路线和工艺过程,有可能导致药品质量改变 E.药品的质量必须达到国家药品标准 3、预防、缓解和诊断疾病或调节生理功能、符合药品质量标准并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的化合物,称为A A.化学药物 B.无机药物 C.合成有机药物 D.天然药物 E.药物 4、下列哪一项不是药物化学的任务 C A.为合理利用已知的化学药物提供理论基础、知识技术 B.研究药物的理化性质 C.确定药物的剂量和使用方法 D.为生产化学药物提供先进的工艺和方法 E.探索新药的途径和方法 5.药物中的杂质主要来自两个方面(C ) 制备时引入 B.储存时产生 C.A和B两项 D.运输时产生 E.以上都不是 二、B A.杂质 B.国家药品标准 C.化学药物 D.药用纯度 E.中药 3、中国药典(B) 4、药物生产过程和储存过程中可能引入药物以外的其他化学物质(A ) 5、药物化学的研究对象(C )

一、A1 1、以下属于全身麻醉药的是(B ) A、盐酸普鲁卡因 B、氯胺酮 C、盐酸丁卡因 D、盐酸利多卡因 E、苯妥英钠 2、以下关于氟烷叙述不正确的是(A ) A、为黄色澄明易流动的液体 B、不易燃、易爆 C、对肝脏有一定损害 D、遇光、热和湿空气能缓缓分解 E、用于全身麻醉和诱导麻醉 3、属于酰胺类的麻醉药是(A ) A、利多卡因 B、盐酸氯胺酮 C、普鲁卡因 D、羟丁酸钠t E、乙醚 4、下列药物中化学稳定性最差的麻醉药是(D ) A、盐酸利多卡因 B、地塞米松二甲亚砜液(氟万) C、盐酸氯胺酮 D、盐酸普鲁卡因 E、羟丁酸钠 5、关于普鲁卡因作用表述正确的是(D ) A、为全身麻醉药 B、可用于表面麻醉 C、穿透力较强 D、主要用于浸润麻醉 E、不用于传导麻醉 6、关于盐酸普鲁卡因的性质正确的是(A ) A、结构中有芳伯氨基,易氧化变色 B、不易水解 C、本品最稳定的pH是7.0 D、对紫外线和重金属稳定 E、为达到最好灭菌效果,可延长灭菌时间 7、关于盐酸利多卡因性质表述正确的是( E ) A、本品对酸不稳定 B、本品对碱不稳定 C、本品易水解 D、本品对热不稳定 E、本品比盐酸普鲁卡因稳定 8、局部麻醉药物的发展是从对(B )的结构及代谢的研究中开始的。 A、巴比妥酸 B、可卡因 C、氯丙嗪 D、普鲁卡因 E、咖啡因 9、不属于吸入性麻醉药的是(C ) A、异氟烷 B、氟烷 C、利多卡因 D、恩氟烷 E、麻醉乙醚 10、属于酰胺类的局部麻醉药是(C ) A、达克罗宁 B、普鲁卡因 C、利多卡因 D、丁卡因 E、氯丙嗪 11、下列哪个药物属于Ⅰ类精神药品管理,俗称K粉(A ) A、氯胺酮 B、麻醉乙醚 C、氟烷 D、利多卡因 E、甲氧氟烷 12、下列吸入麻醉药中,全麻效能最强的是(C ) A、异氟烷 B、氟烷 C、甲氧氟烷 D、恩氟烷 E、麻醉乙醚 13、盐酸利多卡因化学性质比较稳定是由于分子中的酰胺基的邻位有两个(B ) A、乙基 B、甲基 C、丙基 D、丁基 E、甲氧基 14、关于γ-羟基丁酸钠的叙述错误的是C A、又名羟丁酸钠 B、为白色结晶性粉末,有引湿性 C、不易溶于水 D、水溶液加三氯化铁试液显红色 E、加硝酸铈铵试液呈橙红色 15、以下关于丁卡因的叙述正确的是D A、结构中含芳伯氨基 B、一般易氧化变色 C、可采用重氮化偶合反应鉴别 D、结构中存在酯基 E、临床常用的全身麻醉 16.硫巴比妥属哪一类巴比妥药物E A.超长效类(>8小时) B.长效类(6-8小时) C.中效类(4-6小时) D.短效类(2-3小时) E.超短效类(1/4小时) 17.盐酸普鲁卡因最易溶于哪种试剂A A.水 B.酒精 C.氯仿 D.乙醚 E.丙酮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