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人文环境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34.00 KB
- 文档页数:2
亚洲的人文环境●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理解由于人口过多带来的资源和环境问题。
2.了解亚洲多种多样的地域文化特点。
3.理解亚洲各国间经济发展的差异。
能力目标1.通过阅读统计图表,说明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
2.通过计算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净增数之间的关系,理解由于人口过多所带来的资源和环境等问题,树立正确的人口观,培养学生计算地理数据的能力。
3.通过阅读地理图表,分析数据,了解亚洲各国间经济发展的差异,培养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4.通过亚洲人文地理环境的学习,进一步理解自然地理环境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初步理解由于不同国家的自然、社会、历史条件差别很大,所以文化、经济也有很大不同。
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方法。
德育目标1.通过图片、资料等了解亚洲多种多样的地域文化特点,初步掌握搜集各国资料的方法,通过交流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尊重各国风俗习惯的良好情感。
2.通过分析人口的压力,使学生认识到人口的增长一定要与经济的增长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树立正确的人地观。
●教学重点1.亚洲的人口状况。
2.亚洲内部经济发展的差异。
●教学难点1.人口过多带来的资源、环境问题。
2.亚洲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之间的联系。
3.一个国家(地区)经济发展的水平是由其自然、历史、社会条件决定的。
●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列表法、讨论法、对比法。
●教具准备1.“亚洲的人文环境”教学课件。
2.课本有关插图。
●课时安排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方法一:复习上节课所学的亚洲的位置、地形、河流、气候等自然环境特征(采取提问的形式),转折过渡,这节课我们一起去看一看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亚洲人民是怎样生活的?方法二:搜集亚洲不同民族的服饰,请同学们猜猜看:1.穿着单衣、薄裙为主要服饰的人们,居住在亚洲的什么地区?(南部和东南部的热带地区)2.以白色织物裹着全身的人们,分布在亚洲的什么地区?(西亚)3.以各式长袍为主要服饰的人们,分布在什么地区?(气温年较差大的内陆地区,因为其上身袖管宽松,穿脱方便)4.以皮衣皮靴为主要服饰的人们,分布在亚洲的什么地区?(北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人文状况呢?这是由其自然环境所决定的。
七年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二节《亚洲人文环境》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区域人文环境的第一节,因此应注重对学生学习以及对分析区域人文环境主要方法的指导。
本节共分为三部分:人口最多的大洲.多样的地域文化.经济发展的差异.主要体现的是区域之间的差异.因此,在设计教与学活动内容是应紧紧抓住差异这条主线去设计。
二、学情分析:地域文化对于好动又好奇的初一学生来说非常具有吸引力,同时学生通过其生活环境.媒体报道等途径对这些内容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于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还没有进行系统的思考,这正是本节所要提升的理性认识。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理解由于人口过多带来的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
2、了解亚洲多种多样的地域文化特点。
3、理解亚洲各国之间的经济发展的差异。
4、通过阅读地理图表,分析数据,了解亚洲各国经济发展的差异,培养综合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图片和资料了解亚洲多样的地域文化特点,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
2、通过对人口问题的分析,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
四、教学重点: 1、亚洲的人口状况。
2.亚洲内部经济发展的差异。
五、教学难点:1、人口过多带来的资源和环境问题。
2、亚洲自然条件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六、教学方法:启发.引导、自主.合作.探究。
七、授课时数:2课时。
八、教学过程:第1课时人口最多的大洲[导入新课]:提问复习上一节所学习的亚洲的自然环境特征,转折过渡: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亚洲人民是怎样生活的呢?这一节我们来学习亚洲的人文环境。
[新课学习]:教师:指导学生读图6.3,让学生比较各大洲的大小,明确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一洲。
教师承转:亚洲人口与其他大洲相比又是怎样的状况呢?教师:指导学生读图6.13,问:这幅图说明了什么?学生:明确回答,xx年,世界人口达60.55亿,亚洲人口约有36.8亿占世界人口总数的61%。
师生小结:我们亚洲,不但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一个洲,而且是人口最多的大洲。
人教版地理七下《人文环境》word 学案 学案设计初稿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亚洲在人口、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人文环境特点;2、学会运用有关资料讲出某一大洲在人文环境方面的特点,以及分析有关的人口、环境和进展的咨询题;3、初步把握从有关地图和资料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4、培养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
二、学习过程与方法: 学习主题一:世界人口最多的洲1、亚洲人口的特点读书P10图6.13和图6.14,讲明亚洲的人口__,其中__、___和__是人口稠密地区。
2、亚洲人口分布、对环境的阻碍 人口对环境的阻碍看书P11的活动练习第2题。
学习主题二:多样的地域文化 1、世界文明的发源地 你能否从地势、纬度位置、河流等方面分析一下这三个地区的共性?2、文化与当地的自然条件、民族习俗有着紧密的关系(注意书P13图6.17)连线配对:人口增长 要求增产粮食土地得不到休耕土壤肥力下降 开垦坡地和洪涝地带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加重粮食产量下降 恶性循环东亚日本水上市场位于亚欧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东南亚泰国抗震建筑热带季风气候,炎热多雨西亚伊拉克白色长袍亚热带和热带沙漠气候学习主题三:经济进展差异3、经济进展差异大(注意书P15图6.18)GD P超过10000美元的国家有、、,其中属发达国家的是;中东地区的沙特阿拉伯由于,而成为比较富裕的国家;中国属。
东亚内陆国和中亚内陆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相差约美元,这讲明同为进展中国家,进展的差异也专门大。
三、本节知识结构(二)亚洲的人文环境1、世界人口的洲现状:人口总数大,约亿人,居世界第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居世界第三位人口众多对环境的阻碍:缺乏,水土,土地,土壤肥力2、多样地域文化民族、种族个左右,约占世界,分不制造各自文化。
各地区的文化与当地的自然条件、民族习俗有着紧密的关系。
3、经济进展差异地域宽敞,不同国家的自然、社会、历史条件差不大,以至进展专门不平稳只有少数发达国家(__),大部分为进展中国家(如__)四、学习评判国家日本巴基斯坦蒙古澳大利亚面积(万/平方千米)37.8 79.6 156.6 768人口(万人) 1.25万 1.4万236 1766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331 1.5按照各国的数据分析,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人口数量越少,经济更加达B.人口密度越大,经济越落后C.人口密度越大,经济更加达D.人口数量和密度不能决定经济进展水平的高低衡量一个国家人口密度是否适当,应该看人口资源和________资源都得到合理开发利用,并产生良好的________效益,生态系统保持________循环。
七年地理下册第六章第二节《亚洲人文环境》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区域人文环境的第一节,因此应注重对学生学习以及对分析区域人文环境主要方法的指导。
本节共分为三部分:人口最多的大洲.多样的地域文化.经济发展的差异.主要体现的是区域之间的差异.因此,在设计教与学活动内容是应紧紧抓住差异这条主线去设计。
●二、学情分析:地域文化对于好动又好奇的初一学生来说非常具有吸引力,同时学生通过其生活环境.媒体报道等途径对这些内容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于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还没有进行系统的思考,这正是本节所要提升的理性认识。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理解由于人口过多带来的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
2、了解亚洲多种多样的地域文化特点。
3、理解亚洲各国之间的经济发展的差异。
4、通过阅读地理图表,分析数据,了解亚洲各国经济发展的差异,培养综合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图片和资料了解亚洲多样的地域文化特点,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
2、通过对人口问题的分析,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人口观。
●四、教学重点: 1、亚洲的人口状况。
2.亚洲内部经济发展的差异。
●五、教学难点: 1、人口过多带来的资源和环境问题。
2、亚洲自然条件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六、教学方法:启发.引导、自主.合作.探究。
●七、授课时数:2课时。
●八、教学过程:第1课时人口最多的大洲[导入新课]:提问复习上一节所学习的亚洲的自然环境特征,转折过渡: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亚洲人民是怎样生活的呢?这一节我们来学习亚洲的人文环境。
[新课学习]:教师:指导学生读图6.3,让学生比较各大洲的大小,明确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一洲。
教师承转:亚洲人口与其他大洲相比又是怎样的状况呢?教师:指导学生读图6.13,问:这幅图说明了什么?学生:明确回答,xx年,世界人口达60.55亿,亚洲人口约有36.8亿占世界人口总数的61%。
师生小结:我们亚洲,不但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一个洲,而且是人口最多的大洲。
学习与探究——亚洲的人文环境和地域差异【学习目标】1.了解亚洲的人文环境与地域差异。
2.知道亚洲有众多的人口。
3.知道亚洲是世界古代文明的摇篮。
4.了解亚洲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学习重难点】1.了解亚洲的人文环境与地域差异。
2.了解亚洲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学习过程】一、众多的人口1.亚洲是目前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约占世界总人口的,有个国家的人口超过1亿。
2.亚洲人口稠密地区主要有、、中国、半岛和群岛。
人口稀少的地区多位于自然环境较为恶劣的、内陆、和。
3.亚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在亚洲的各个地区中,和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
二、古老的文明1.亚洲是人种的故乡,但在、则主要分布着白色人种。
亚洲是世界上三大宗教的发祥地,也是、、等宗教的发祥地。
2.亚洲是世界古代文明的摇篮,在平原、谷地和中下游地区先后出现了灿烂的古代文明。
三、经济发展不平衡1.日本是亚洲的发达国家。
2.韩国、新加坡是新兴的工业化国家,这些国家推行的是“以出口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战略。
3.西亚一些国家依靠出口石油获得了大量外汇,成为高收入国家。
4.亚洲的贫困国家,如尼泊尔、阿富汗,自然条件差,经济以农业为主,有的国家还饱受战乱之害。
5.正是亚洲的这种多样性和互补性,使地区内的不同经济实体需要加强交流,这有利于各国更广泛地开拓市场和利用资源,发挥各国经济的互补性,共同分享经济全球化的好处,实现共同繁荣。
6.如何在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的情况下,做到可持续发展,是亚洲国家面临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四、练习1.关于亚洲经济发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日本是亚洲最为发达的国家B.韩国、新加坡是新兴的工业化国家C.波斯湾地区因气候干旱而经济落后D.尼泊尔、阿富汗等因自然条件差或政局动荡不安,仍未摆脱贫困2.亚洲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最高的国家是()。
A.日本B.中国C.韩国D.新加坡3.下列属于亚洲的发达国家是()。
A.韩国B.中国C.新加坡D.日本4.亚洲新兴的工业化国家推行的经济发展战略是()。
七年地理下册《亚洲人文环境》教学设计七年地理下册《亚洲人文环境》教学设计[复习提问]:亚洲人口众多体现在哪些方面?[导入新课]:了解历史的同学都知道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有三个在我们亚洲,在这些地区人们不断地开拓,创造了各自的文化。
文化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建筑、服饰、音乐舞蹈、礼仪等。
这节课我们首先来学习亚洲多样的地域文化。
[新课学习]:教师:引导学生读图6.17,观察人们的服饰、居住环境、交通工具、生活方式等有什么特点?并分析这与当地的自然条件有什么联系?学生:分组讨论,并选代表发言。
然后迅速完成教材P14活动题1教师:由此可见,各地区的文化都与当地的自然条件、民族风俗有着密切的关系,有些自然条件适宜的地方,就成为了人类文明的发祥地。
学生:阅读材料P12:亚洲的三个人类文明发祥地。
教师:引导学生从地形、气温、降水等方面分析人类的文明同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
师生总结: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同自然环境是密切相关的,不同的自然环境孕育着不同的民族习俗和地域文化。
学生:自由发言。
从服饰、饮食习俗、建筑等方面交流世界各地的文化特色。
教师:亚洲有多种多样的地域文化,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其他地区和民族的文化?师生总结:理解和尊重。
因为理解和尊重其他地域文化是实现同其他国家友好往来的基础,也是新时期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速对外开放的要求所以,在出国之前,都要先了解所去国家的风土人情,并尊重其文化差异。
教师:亚洲地域辽阔,人口众多,自然环境和地域文化都有很大的差异。
当然各地的经济发展也很不平衡。
教师:指导学生读图6.18,了解亚洲各地区的经济差异。
学生:完成教材P15活动题1,并讨论产生这些巨大差异的原因是什么?教师总结: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是受到自然、社会、历史等多方面的'条件影响的,各国要根据自己的国情,并结合世界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大环境来确定其经济发展战略。
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仅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还有许多方面,比如三类产业的构成。
《亚洲的人文环境》说课稿 《亚洲的人文环境》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亚洲的人文环境》,我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重点、难点,教学过程和教学反思几个方面来向大家展示我设计本堂课的思路。 一、【教材分析】: 《亚洲的人文环境》是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教学内容是学生第一次学习区域人文环境,因此教与学的活动应重视对学生学习,以及对分析区域人文环境主要方法的指导。本节内容共分为三部分:“人口最多的大洲”、“多样的地域文化”、“经济发展的差异”,主要体现的是区域之间“差异”,因此在设计教与学活动内容时应抓住“差异”这个核心去设计。 本节安排2课时教学,第一课时主要是让学生体验亚洲人口与其他大洲的差异和亚洲内部地域文化的差异,为下面的学习奠定基础。第二课时着重让学生学会分析差异的原因,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二、学情分析: 人地关系是当前的热点问题,地域文化对于好动又好奇的初一学生来说也非常具有吸引力,同时学生通过其生活环境、媒体报道、互联网等途径对这些内容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人口所引发的问题以及各地区文化与当地的自然条件、民族习俗等关系还没有进行过系统的、深层次的思考,而且这是初次学习区域地理的人文环境,所以理解有一定的困难。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读图、计算,了解世界和亚洲人口总数、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并理解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净增加数间的'关系,理解人口过多所带来的资源和环境问题,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2、通过活动了解亚洲多样的地域文化特点,初步掌握收集信息的方法。 3、通过游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二)情感和价值目标 1、通过教与学活动,使学生在游戏、问题解决、反思的过程中感悟到亚洲人口对资源和环境所产生的压力,体验到亚洲多样的地域文化魅力,提高艺术鉴赏力。 2、通过游戏、网上考察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学会倾听和欣赏别人,学会从分歧中尊重别人,从而提高人文素养。 四、教学方法: 讨论法、读图分析法、活动法 五、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人口最多的大洲”、“多样的地域文化” 亚洲多样的地域文化 难点:理解众多的人口对资源和环境所造成的压力,理解自然环境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六、教学过程 环节一《人口最多的大洲》 第一步:由 [展示图片]亚洲不同地区民族服饰,由不同地区不同的服饰特点,得出: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自然环境深深地影响着人文环境。转入学习亚洲的人口情况。 第二步:[读图]6。13“亚洲人口占世界人口的百分比”、图6。14“2000年世界上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 图6。15世界各大洲或地区人口数和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完成P10活动1,得出:我们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的结论。并[板书]一、亚洲——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 第三步:分组讨论亚洲的这些国家人口为什么这么多?亚洲这么多人口对资源和环境会产生什么影响,通过11页阅读材料“亚洲人口增长对土地的压力”[填图]完成11页活动2 环节二《多样的地域文化》 [多媒体[展示]]图6.17中民居图片、名胜古迹图片,学生观察并提问:看到了什么?引导学生通过分析人物的服饰、居住环境、自然环境、交通工具、生活方式等有什么特点,再通过完成14页活动1,得出各地区的文化都与当地的自然条件、民族风俗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的结论。 环节三《经济发展差异》 先展示图片: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工业现代化、农业机械化、教育水平、建筑、服装等方面的图片。[提问]这些图片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不同呢?通过完成15页活动1、2 和 P16活动2 得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是受自然、社会、历史等多方面条件的影响的,各国要根据自己国家的国情,并结合世界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大环境来确定其经济发展战略。 环节四、反馈练习: 1、请大家交流收集的材料,写一篇关于“由于人口众多对资源和环境造成巨大压力的小。2、搜集有关亚洲各地区的建筑、服饰、音乐、舞蹈等图片、资料。 七、教学反思: 教师点评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兴趣、投入程度、合作态度、探索精神等,引导学生从本节课的学习中质疑,将学生的问题整合到分析地域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中,为激励学生课外探究和下节课学习做好铺垫 学生回顾本节课学得最好的过程、最喜欢的环节和收获最大是什么?学生自由质疑,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不同程度上体验成功的快乐,增强学习的信心
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二节《人文环境》学案设计初稿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亚洲在人口、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人文环境特点;2、学会运用有关资料说出某一大洲在人文环境方面的特点,以及分析有关的人口、环境和发展的问题;3、初步掌握从相关地图和资料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4、培养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
二、学习过程与方法:学习主题一:世界人口最多的洲 1、亚洲人口的特点读书P10图6.13和图6.14,说明亚洲的人口__,其中__、___和__是人口稠密地区。
2、亚洲人口分布、对环境的影响人口对环境的影响看书P11的活动练习第2题。
学习主题二:多样的地域文化 1、世界文明的发源地 人口增长要求增产粮食土地得不到休耕 土壤肥力下降开垦坡地和干旱地带 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加重粮食产量下降恶性循环你能否从地形、纬度位置、河流等方面分析一下这三个地区的共性?2、文化与当地的自然条件、民族习俗有着密切的关系(注意书P13图6.17)连线配对:东亚日本水上市场位于亚欧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东南亚泰国抗震建筑热带季风气候,炎热多雨西亚伊拉克白色长袍亚热带和热带沙漠气候学习主题三:经济发展差异3、经济发展差异大(注意书P15图6.18)GDP超过10000美元的国家有、、,其中属发达国家的是;中东地区的沙特阿拉伯由于,而成为比较富裕的国家;中国属。
东亚内陆国和中亚内陆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相差约美元,这说明同为发展中国家,发展的差异也很大。
三、本节知识结构(二)亚洲的人文环境1、世界人口的洲现状:人口总数大,约亿人,居世界第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居世界第三位人口众多对环境的影响:缺乏,水土,土地,土壤肥力2、多样地域文化民族、种族个左右,约占世界,分别创造各自文化。
各地区的文化与当地的自然条件、民族习俗有着密切的关系。
3、经济发展差异地域辽阔,不同国家的自然、社会、历史条件差别大,以至发展很不平衡只有少数发达国家(__),大部分为发展中国家(如__)四、学习评价1、计算巴基斯坦及澳大利亚的人口密度国家日本巴基斯坦蒙古澳大利亚面积(万/平方千米)37.8 79.6 156.6 768人口(万人) 1.25万 1.4万236 1766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331 1.5根据各国的数据分析,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人口数量越少,经济越发达B.人口密度越大,经济越落后C.人口密度越大,经济越发达D.人口数量和密度不能决定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衡量一个国家人口密度是否适当,应该看人口资源和________资源都得到合理开发利用,并产生良好的________效益,生态系统保持________循环。
所以居住
②亚库特人:居住在西伯利亚,终年寒冷,为了
大面积的亚寒
带针叶林为建造木屋提供了充足的
终年积雪是雪橇成为主要的交沙漠地区北极地区
③也门:位于丘陵地带,所以住房大都依山而建,
④孟加拉人:居住在恒河三角洲,是世界上降水
最多的地区之一,终年湿热,河网密
布,所以这里的居民出门乘船,以捕
热带割胶女工⑤达雅克人:生活在热带雨林气候区,终年高温
多雨。
为了防潮,他们的房屋是高
⑥日本:地处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多火山和地
日本建筑。
第六章第二节人文环境学案备课人:侯静
一、知识回顾:
1、什么是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2、人口增长过快会带来哪些问题?
3、连线:
1)、东南亚a、古城
2)、黄土高原b、冰屋
3)、北极地区c、水城
4)、西亚d、四合院
5)、西双版纳e、竹楼
6)、威尼斯f、村庄
7)、老北京g、窑洞
8)、云南丽江h、高架屋
二、学习目标:
1、为什么说亚洲是人口众多的大洲?
2、理解并掌握亚洲多样的地域文化,
3、掌握亚洲经济发展的差异;
4、明白什么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个包括哪些部门?
三、自学提示:
1、看书第10页上的文字及图掌握为什么说亚洲是人口最多的大洲?
2、看书11页上的图完成10页上的活动题;
3、看书第12页上的文字掌握亚洲多样的地域文化,再看13页上的图了解亚洲不同地
区的住房、服饰等的差异;
4、看书14---15页上的文字掌握亚洲经济文化的差异,并完成活动题;要特别识记第
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是如何划分的?
四、基础训练:
1、亚洲的___________地区、印度河流域和______________,因其适宜的温带或
___________气候,丰富的__________、肥沃的_________、而分别成为人类文明的发祥地。
2、人们把社会生产的各部门划分为三类产业:农业(包括________ 、________ 、
________等)是第一产业;________、_________是第二产业;_________ 和__________是第三产业。
3、一般说来,经济落后的国家以___________为主,大多数第一产业的比重较小,第
三产业的比重最大的是现在世界上的___________。
4、亚洲唯一的发达国家是-------------------------------------------------------------------()
A、中国
B、日本
C、美国
D、澳大利亚
下列亚洲国家中,第三产业的比重最大的是----------------------------------------------()
A、中国
B、巴基斯坦
C、缅甸
D、日本
5、下列四个地区中,人口密度较小的的是----------------------------------------------()
五、综合题:
1、将下列相关地理事物用线连接起来:
A、亚库特人1)、居住的高架屋长达200米
B、贝都因人2)、居住木屋,身着毛皮服装,运输工具是狗拉雪橇
C、孟加拉人3)、居住帐篷,身着宽大的袍子,过着游牧生活
D、达雅克人4)、以捕鱼为生,以船为交通工具
2、通常,人们把社会生产的各部门划分成三类产业。
请将下列各部门按其所属的产业
进行分类:
学校、医院、工厂、渔场、农场、移动通信公司、邮电局、大型超市、银行、百货大楼
第一产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产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产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填入相应的字母:
A、要求增产粮食
B、开垦坡地和干旱地带
C、粮食产量下降
D、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严重
E、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