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的人文环境和地域差异
- 格式:doc
- 大小:49.00 KB
- 文档页数:4
《学习与探究亚洲的人文环境和地域差异》课件 (一)学习与探究亚洲的人文环境和地域差异,是一门富有深度和广度的学科。
它涉及亚洲的文化、宗教、历史、地理、社会和政治等各个方面,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亚洲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有助于促进亚洲各国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在《学习与探究亚洲的人文环境和地域差异》这门课中,我们可以探究以下几个方面:1.亚洲的历史与文化亚洲是文化多元、历史悠久的大陆,各个国家和地区都有着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承。
比如中国的五千年文明史、印度的佛教文化、日本的浪漫主义文化等,这些都是我们可以探究研究的对象。
通过深入学习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亚洲各国的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
2.亚洲的宗教与信仰亚洲拥有丰富多彩的宗教信仰,如佛教、印度教、伊斯兰教、基督教、道教等。
我们可以通过学习亚洲的宗教文化,了解各种宗教信仰的起源、发展、传播和影响。
同时,与此相应的,我们还可以探究宗教文化在亚洲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3.亚洲的地理与环境亚洲的地理条件和自然环境十分丰富多样,由此也为各国的经济、发展、文化提供了各自的优势。
我们可以通过研究探究亚洲的地理、气候、土壤、水资源等自然条件,了解各国地形地貌的特点,以及人们如何在不同的地域条件下生活、工作、发展。
同时,在环保、资源利用等方面也可以进行深入研究。
4.亚洲的社会体制与政治亚洲国家的社会体制和政治情况存在着各自的特点与差异。
学习亚洲的社会体制与政治,可以了解各国政治制度、社会结构、社会文化的差异等,不能仅仅因为自己国家的政治环境而轻易地对其他国家进行评判或贬低,应该保持平等及开放的心态,去认真地了解亚洲各国的发展情况。
总之,学习与探究亚洲的人文环境和地域差异,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课题。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亚洲各国家的文化、信仰、地理、社会和政治等方面,提高我们的地域素养和文化素质,拓展我们的知识视野和思维方式。
同时也为未来亚洲国家间的交流和合作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学习与探究—亚洲的人文环境和地域差异》第二节主要讲授了亚洲的人文环境,其特点为亚洲是“人口众多”,有“多样的地域文化”,存在着巨大“经济发展的差异”。
我们通过大量的图表数据,分析了形成这些特点的原因,使我们学会了运用资料分析地理现象的方法,掌握了如何从地图和数据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亚洲是绚丽多彩的,它是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大洲,它有复杂的地形和气候,有多样的文化和民族,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广阔。
让我们全亚洲人民携起手来,共同把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建设得更加美好!1、知识与技能:(1)读图说出世界三个人类文明发祥地的分布及形成原因;(2)使学生知道各地区的文化都与当地的自然条件、民族风俗有密切的联系;(3)知道亚洲各国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并理解不平衡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竞赛、辩论等,使学生了解到亚洲多样的地域文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2)通过参与观察、分析、讨论、竞赛、辩论等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1)三个人类文明发祥地的分布及形成原因;(2)地域文化差异的自然条件和民族风俗;(3)亚洲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的原因。
1、多媒体课件;2、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搜集亚洲相关资料。
阅读材料:“亚洲的三个人类文明发祥地提问:亚洲有哪三个人类文明发祥地?回答: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印度河流域和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两河流域)地区。
提问:这三个地区在地理位置上有什么共同之处?读图:分析三地区气温、降水、地形和土壤,进而说明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
小结:都位于北半球温带的南部、亚热带和热带的北部,也就是既没有过于寒冷的地区,也没有过于炎热的地区;从降水来看,既没有极度干旱的沙漠地区,也没有极度湿润的雨林地区;从地形来看都位于大江大河的冲积平原上,而且土壤肥沃。
第二节亚洲的人文环境和地域差异(达标训练)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_ (考试时间:6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学号填写在试卷上。
2.回答第I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将答案填在选择题上方的答题表中。
3.回答第II卷时,将答案直接写在试卷上。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3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世界上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大洲是()A.非洲B.亚洲C.北美洲D.南美洲2.下列关于亚洲及欧洲人口的叙述,正确的是()A.在各大洲中,亚洲人口最多,欧洲人口密度最小B.目前欧洲是世界上人口分布最均匀的大洲C.除南极洲外,欧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少的大洲D.世界上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大多数在亚洲和欧洲3.人口在一亿以上,热带季风气候显著的国家是( )A.日本B.印度尼西亚C.印度D.巴基斯坦4.世界人口最多的两个国家分布在亚洲,这两个国家分别是A.中国、印度B.中国、印度尼西亚C.日本、韩国D.泰国、缅甸下图为亚洲略图,读图完成下面5-7小题。
5.世界各种气候类型中,在亚洲没有分布的是A.温带海洋性气候B.温带季风气候C.地中海气候D.热带草原气候6.图中甲、乙、丙、丁四地,属于热带季风气候的是A.甲和乙B.乙和丙C.丙和丁D.丁和甲7.关于甲、乙、丙、丁四地的叙述,正确的是A.丙丁两地居民都以白色人种为主B.甲乙丙丁四地相比,降水最稀少的是丙C.甲地居民大多是白色人种D.乙地所在地区是世界上华人华侨最集中的地区读“亚洲在世界的位置图”,完成下面8-10小题8.从半球位置看,亚洲的主体部分位于()A.东半球、北半球B.西半球、南半球C.东半球、南半球D.西半球、北半球9.从纬度位置看,亚洲大部分位于()A.南、北回归线之间B.赤道和南极圈之间C.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D.南回归线和南极圈之间10.对于亚洲位置的说法,正确的是()A.亚洲位于非洲的西南方向 B.亚洲濒临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C.亚洲隔苏伊士运河与欧洲相邻 D.亚洲西隔太平洋与北美洲相望11.关于亚洲的地理特征,错误的是()A.世界面积第一大洲B.地势起伏大,长河众多C.季风气候显著D.温带海洋性气候面积广大12.下列关于亚洲不同地区居民生活的差异说法错误的是()A.中亚沙特阿拉伯的贝都因人居住帐篷穿宽大的袍子过着游牧生活B.北亚的雅库特人居住木屋身着毛皮服装运输工具是狗拉雪橇C.南亚恒河三角洲的孟加拉人,以捕鱼为生交通工具是船D.东南亚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岛的达雅克人,聚居在长屋里13.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其判断的主要依据是()①面积最大②跨经度最广③跨纬度最广④东西距离最长⑤人口最多A.①②③B.①②④⑤C.①③④D.①②③④⑤读世界人口分布图,完成下面14-15小题。
5.2 亚洲的人文环境和地域差异中图版八年级地理下册练习(Word 含答案)一、选择题1.亚洲人口稠密的地区主要在()A.东部、西部B.南部、西部C.东部、南部D.南部、中部2.首都平壤属于()A.朝鲜B.蒙古C.日本D.韩国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洲,拥有世界上最高的山峰、最深的谷地、最大的湖泊、最多样的气候和最繁盛的物种,它汇集和哺育了世界上最多的人口,繁衍着世界上最多的民族……左图为亚洲地形图,右图为亚洲沿 30ºN 的地形剖面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亚洲()A.地形复杂多样,地势起伏大B.沿30°N 由西向东,地势大致呈现出“低-低-高”的变化C.地形以高原、平原为主,山地狭少D.阿拉伯高原海拔最高4.图中①位于()A.青藏高原B.伊朗高原C.阿拉伯高原D.长江中下游平原5.受地形影响,亚洲河流()A.均自西向东流B.呈放射状向四周流C.全部注入太平洋D.自四周向内部汇聚6.生活在图中①地的居民多信仰()A.佛教B.基督教C.印度教D.伊斯兰教图是世界局部区域略图,读图回答题。
7.①①两地的气候类型是()A.热带雨林气候B.温带海洋性气候C.热带沙漠气候D.温带季风气候8.①地以南地区所在半岛的名称是()A.阿拉伯半岛B.中南半岛C.印度半岛D.索马里半岛9.①地的主要人种是()A.混血种人B.黑种人C.白种人D.黄种人10.世界上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大多数分布在()A.欧洲B.亚洲C.非洲D.北美洲11.亚洲国家中,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美元)居前两位的国家是()A.日本、韩国B.日本、以色列C.沙特阿拉伯、新加坡D.日本、新加坡图为2019年亚洲五国国内生产总值的三类产业构成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图示五国中第一产业(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最大的国家是()A.韩国B.印度C.泰国D.缅甸13.由图可知,五国产业构成差异很大,这说明()A.亚洲各国自然条件差异很大B.亚洲各国人口数量差别很大C.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D.亚洲各国政治制度差别很大2019年5月15日,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会议达到了促进文化交流互鉴的目的。
5.2学习与探究——亚洲的人文环境和地域差异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读图说出世界三个人类文明发祥地的分布及形成原因;(2)使学生知道各地区的文化都与当地的自然条件、民族风俗有密切的联系;(3)知道亚洲各国经济发展水平是不平衡的,并理解不平衡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竞赛、辩论等,使学生了解到亚洲多样的地域文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我们所居住的大洲——亚洲的良好情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2)通过参与观察、分析、讨论、竞赛、辩论等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1)三个人类文明发祥地的分布及形成原因;(2)地域文化差异的自然条件和民族风俗;(3)亚洲各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的原因。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搜集亚洲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阅读材料:“亚洲的三个人类文明发祥地提问:亚洲有哪三个人类文明发祥地?回答: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印度河流域和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两河流域)地区。
提问:这三个地区在地理位置上有什么共同之处?读图:分析三地区气温、降水、地形和土壤,进而说明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
小结:都位于北半球温带的南部、亚热带和热带的北部,也就是既没有过于寒冷的地区,也没有过于炎热的地区;从降水来看,既没有极度干旱的沙漠地区,也没有极度湿润的雨林地区;从地形来看都位于大江大河的冲积平原上,而且土壤肥沃。
提问:这一切都是巧合吗?说明了什么?回答:不是,说明人类的文明同自然环境是密切相关的。
讲述:我们出去旅游都喜欢参观各地名胜古迹,下面老师带大家到亚洲各地转一转。
展示:图片提问:我们参观了哪些名胜古迹?回答:中国的长城、故宫、兵马俑、天坛;古巴比伦古城;柬埔寨的吴哥窑;印度的泰姬陵。
补充:还有韩国的国宝级财产佛国寺、泰国的素可太泰护国寺、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用石头书写的关于宗教文化和文化的书籍,是目前最大的佛教殿堂。
第五章认识大洲5.2 亚洲的人文环境和地域差异(提高训练)班级姓名一、选择题亚洲地域辽阔,山岳巍峨,河川众多,气候类型多样。
读图,据此完成下面1-2小题。
1.有关亚洲的叙述,正确的是()A.跨东西距离最长,跨经度最广的大洲B.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季风气候分布最广C.地势中部高四周低,河流呈向心状流向D.北、东、南三面环绕着北冰洋、太平洋和印度洋2.图中,不同地区居民的生活习俗与当地自然条件的组合,正确的是()A.甲地居民居住帐篷,过着游牧生活——气候炎热B.乙地居民多住高脚屋——气候湿热C.丙地居民以船为主要交通工具——地势低平,河网密布D.丁地居民运输工具是狗拉雪橇——高纬度地区,气候严寒【答案】1.D 2.C【解析】1.亚洲是世界上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大洲,跨经度最广的大洲是南极洲,A错误;亚洲气候类型复杂多样,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最广,季风气候显著的特点,B错误;亚洲地势中部高,四周低,河流呈放射状流向周边的海洋,C错误;北、东、南三面环绕着北冰洋、太平洋和印度洋,D正确。
故选D。
2.甲图所示为亚库特人,生活在北亚东西伯利亚,居住木屋,身着毛皮服装,运输工具是狗拉雪橇,该地区纬度高,气候寒冷,A错误;乙图为西亚沙特阿拉伯的贝都因人,为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高温少雨,B错误;丙图为生活在南亚恒河三角洲的孟加拉人,以船为主要交通工具,说明该地地势低平,河网密布,C 正确;丁图为生活在东南亚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岛的达雅克人,聚居在长屋里,为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D错误。
故选C。
亚洲地域十分辽阔,是我们生活的大洲。
读亚洲简图,完成下面3-6小题。
3.下列关于亚洲的叙述,正确的是()①有太阳直射现象②以热带气候类型为主③被四大洋所环绕④是跨纬度最广的大洲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4.关于亚洲的世界地理之最,搭配正确的一项是()A.世界最高大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B.世界最高的高原—蒙古高原C.世界最大的半岛—印度半岛D.世界最低的洼地—里海5.亚洲气候对农业的影响有()①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农作物的种类多种多样②东部和南部季风气候显著,农业生产不稳定③北亚气候寒冷,热量是农业发展的限制因素④中亚、西亚的水热条件好,适合农作物生长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6.关于亚洲国家的叙述,正确的是()A.各国经济发展均衡B.大多数属于发展中国家C.大多数属于发达国家D.发达与发展中国家一样多【答案】3.B 4.A 5.A 6.B【解析】3.读图可知,北回归线穿过了亚洲的南部,所以亚洲北回归线以南的区域均位于热带,有太阳直射现象,故①项正确;亚洲大部分位于北回归线和北极圈之间,大部分位于北温带,以温带气候类型为主,故②项错误;亚洲北临北冰洋,东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西部临着欧洲,故③项错误;亚洲是世界上跨纬度最广的大洲,故④项正确;故选B。
教师电子教案
授课教师:授课班级:年级班时间:年月日科目地理课题第二节亚洲的人文环境和地域差异
设计人审核人
教学目标1能说明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了解人口总数、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净增加数之间的关系,理解人口过多带来的资源和环境等问题。
2、了解亚洲多种多样的地域文化特点,初步学会分析不同地域文化产生的自然环境背景,初步掌握搜集俄国资料的方法,同时培养尊重各国家风俗的良好习惯。
3、通过阅读地理图表、分析数据,了解亚洲各国家间经济发展的差异。
4、通过亚洲人文环境的学习,初步树立正确的人文观、资源观灯地理人文意识。
教法、学法讲解法。
练习法。
重点、难点
重点:亚洲众多的人口;经济发展不平衡
难点:亚洲经济发展不平衡。
多媒体及其
教具
板书设计
一、知识链接(或上知识回顾)
问题1:亚洲位于___ (东、西)半球,______(南、北)半球。
东
临______洋,南临______洋,北临______洋。
它是世界上面积
______ 的大洲,____跨纬度最广,______距离最大的大洲。
问题2:亚洲地形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 。
地势的特点是
_______高,_______低。
问题3:亚洲的河流呈______状向_______流。
问题4:亚洲的气候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
二、情境导入
教师提问:根据地理位置和地理特点,人们通常把亚洲分为几个地
区?
学生阅读课文后回答: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北亚和中亚。
三、新知探索(一)众多的人口
1、教学内容
2、教学过程的设置
1.(幻灯3~5片):通过读“世界各大洲人口”图,复习回忆世界人口总数,并计算亚洲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比例,从而得出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
2.(幻灯7片):通过读“世界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图,引导学生了解亚洲拥有六个人口超亿的国家,在世界十个人口超亿的国家中,位居第一、第二的人口大国都在亚洲,从而进一步说明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
3.(幻灯8~9片):通过读“世界各大洲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图,引导学生通过填表得出如下结论:虽然亚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位居世界第三,但是由于其人口基数太大,因此净增人口数仍位居世界第一。
通过计算世界每增加100人就有66个亚洲人,进一步给学生以强烈的直观感受——亚洲人口确实太多了!
4.(幻灯10~11片):通过复习提问和读“世界的人口分布”图或“亚二次备课:(手写)
教案补充:
课后随笔:
1、教师创生性问题:(课后补充、红笔手写)
2、学生创生性问题:(课后补充、红笔手写)
习题补充:
洲的人口分布”图,首先了解亚洲什么地方人口稠密,什么地方人口稀少,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其原因。
从而引出自然环境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让学生分组计算世界各大洲的人口密度并排序,最终得出结论:亚洲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大洲。
5.(幻灯12片):引导学生讨论从哪些方面说明亚洲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大洲,可以补充课堂中没有提到的其他因素。
6.(幻灯13~18片):引导学生思考亚洲人口为何如此众多,人口众多对资源和环境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进一步强调自然环境对人文特点的影响,以及人文特点对自然环境的反作用。
通过人口增长对土地压力的结构图等的练习,及印度、中国等人口大国的人口政策等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
新知探索(二)古老的文明
1.(幻灯19~23片):通过讲述三大文明古国和亚洲不同地区的服饰特点,引出亚洲不同地域自然环境的特点对其文明的产生和文化的特点有着怎样决定性的影响。
2.(幻灯24~30片):组织学生开展分组探究活动。
结合书上第4页“亚洲地形”图、第9页“亚洲气候类型”图、第11页“亚洲地理分区”图等探究亚洲某些地区的文化现象与其自然环境的关系。
探究的步骤可以是:(1)通过图片和文字介绍总结该地区有哪些人文特点。
(2)通过“亚洲地形”图、“亚洲地理分区”图、“亚洲气候类型”图等从位置、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方面分析存在这些特点的原因(注意:用第24片中的数字方块抽签链接到该组需要探究的课题,并可通过该片上的返回按钮返回第24片,再由下一组选择。
全部选择完后,由第24片的下一步按钮链接到第30片,供各组探究提示参考,文字说明部分可以印发给学生)。
3.(幻灯31片):课前留给学生的课下探究题:亚洲各民族的人文特点,在此进行展示。
新知探索(三)经济发展不平衡
1.(幻灯32~34片):通过读“亚洲部分国家1998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美元)”图,引导学生思考得出亚洲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
通
过阅读资料和教科书第14页图F,了解亚洲以发展中国家为主的原因,以及二战后亚洲经济取得的成绩。
2.(幻灯35~41片):通过读图片和资料进一步了解亚洲各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3.(幻灯42片):通过学习启发学生思考亚洲各国应该怎样做才能实现良好的发展。
四、课堂检测:(随堂练习或教师结合本节内容设计问题)
五、课堂小结:(幻灯43片):全课小结
六、教学反思:(课后手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