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化与伦理 【0948】 西南大学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3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群体性孤独”:21世纪的网游玩家画像【摘要】网游是由算法驱动叙事和体验的算学文本。
算学文本的狭隘性决定了玩家只是依从算学文本的操作员而非创作者。
为了战胜对手,玩家们就要让算法成为自己的思考,其游戏操控行为须服膺于现代社会的效率要求。
玩家不是被可见的“他者”剥削,而是向内自我剥削,体现出特有的“群体性孤独”的特征。
【关键词】网络游戏算法/竞争群体性孤独21世纪流行的网游是一种算学文本,即由算法驱动叙事与体验的文本。
一般而言,算学文本是文化层与计算机层的双重构造,分别对应着符号秩序和算法秩序。
文化层是算学文本的表层与视听装置,包含网游的图文、场景、情节、音声等表征现实世界的象征性符号;计算机层是算学文本的深层与逻辑结构,包括像素、类型、图片规格、压缩标准等基于计算原理的比特(bit)。
二者一体两面,共同构织网游的意义世界。
算法秩序作为0/1的二进制语言,在被数字元件转换为十进制语言后,生成了具有可计算性、强制性的比较逻辑,如《飘渺西游》中的装备“精金剑”(物理攻击162;法术攻击203)比“正道剑”(物理攻击81;法术攻击101)更强大。
比较逻辑传导为玩家的互动关系,就形成了向上流动或向下压制的玩家间竞争,并发展出等级性、秩序性等现实特性。
算法秩序把一切意义统归于强与弱的功利判断,而缺乏伦理性的正邪之别。
在此意义上,算学文本展现出其狭隘性,即玩家无法从中获得超越计算原理的情感体验与想象空间,而只能基于计算结果作出条件反射式的反应,以至于被内在地压制了否定性、批判性与超越性的思考可能。
换言之,玩家并非主导“算学叙事”的“作家”,而是依从算学文本的操作员。
玩家在操控算学文本的过程中,往往自视为参与竞争的“经济人”,以“创业者”的勤勉态度尽可能地获取更多、更强的数字元件,其最佳方案就是让算法成为他的思考,从而在算学叙事中壮大自我、战胜他人。
目录引言 (2)第一章网络道德的背景与概述 (3)1.1网络道德产生的背景 (3)1.2网络道德释义 (3)第二章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现状、问题及原因 (4)2.1大学生网络道德现状 (4)2.2.1网络时代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积极影响 (4)2.1.2网络时代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消极影响 (6)2.2大学生网络道德存在的问题 (8)2.2.1道德认知的冲突和价值紊乱 (8)2.2.2到的情感的冷漠和人际疏离 (8)2.2.3道德意志的弱化和行为失范 (9)2.2.4道德人格的偏常和人性异化 (9)2.2大学生网络道德成因 (10)2.2.1传统道德约束的真空及道德冲击 (10)2.3.2网络自身特点 (10)2.3.3大学生主观因素 (11)第三章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对策 (12)3.1 从政策重视,统一规划校园网的建设和管理 (12)3.2积极开展“网上”“网下”文化活动。
加强学生“上网自律” (13)3.3转变观念 (13)3.3.1建立网上辅导园地 (13)3.3.2更新教育观念,培养主题意识 (13)3.3.3丰富校园文化,弘扬人文精神 (14)3.3.4推进德法兼治,实施技术监控 (14)3.3.5注重心理疏导,完善道德人格 (15)3.3.6饮食引导两性网络应用 (15)结论 (17)注释 (18)参考文献 (19)谢辞 (20)引言道德是人类社会中一种特有的社会现象,而网络道德则是网络社会的一种特殊的现象。
近年来,网络道德问题引起了全社会的极大关注。
国内外有关部门、学者、德育工作者、新闻工作者等就网络道德进行了多方位、多层次的研究,提出了各自的观点,撰写了许多研究论文(文章)。
大学生是社会中的特殊群体,是上网人数最为集中、最活跃的群体。
大学生网络道德状况在社会网络道德,乃至整个社会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大学生网络道德研究课题具有重要的意义,该课题拟以伦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的基本理论为社会指导,以当前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现状为研究对象,通过多种渠道,着重研究:1现实社会道德与网络道德的关系问题,进一步明确网络道德与现实社会道德之间的关系;2通过对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与网络道德品质的述评,分析了大学生网络道德的现状、问题及原因;3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对策。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代码: 1262 学年学季:20192单项选择题1、以下哪部作品是法国电影“左岸派”的代表作品. C. 《四百击》.《一条安达鲁狗》.《广岛之恋》.《偷自行车的人》2、日本著名电影导演黑泽明的《乱》改编自莎士比亚哪部作品.《仲夏夜之梦》.《麦克白》.《李尔王》.《哈姆雷特》3、声音和画面形象各自相互独立又相互作用的结构形式被称为. D. 声画分立.声画同步.声画对位.声画独立4、以下导演与作品对应不正确的是.陈凯歌《孩子王》.张艺谋《活着》.杨德昌《悲情城市》.吴宇森《英雄本色》5、主要作品为“革命战争题材”的导演群体是. A. 第三代导演. B. 第四代导演.第五代导演.第二代导演6、《超级女声》属于哪类综艺节目?.相亲交友类.游戏竞技类.真人秀类.歌舞表演类7、画面范围的大小不同、距离远近被称为.机位.景别.焦距.场面调度8、在多层次的空间中,充分运用演员调度的多种形式,使演员的运动在透视关系上具有或近、或远的动态. E. 纵深调度.重复调度.对比调度.横向调度9、在电影中有抒发情感、渲染气势的效果的景别是.特写.远景.全景.近景10、镜头在水平面上或空间中的位置发生明显变化,镜头的运动路线可以是任意的。
这种镜头运动方式被. F. 摇.推.移.拉11、将看起来似乎毫无关联的画面组接起来,以创造思想或概念,这种蒙太奇手法被称为.联想蒙太奇.声画蒙太奇.叙事蒙太奇.修饰蒙太奇12、当画面想带给人安宁、稳定、和平的感觉时,应该用哪种主色调.红色.白色.绿色.蓝色13、电影《罗拉快跑》的叙事结构是.网状叙事.逻辑叙事.线性叙事.回环叙事14、在电影中起到引介或设定动作发生的地点的镜头被称为.反应镜头.切入镜头.主镜头.建立镜头15、以下哪部电影不是卢米埃尔兄弟的作品.《水浇园丁》.《火车进站》.《工厂大门》.《月球旅行记》多项选择题16、以下哪些选项是法国电影“新浪潮”的代表导演.特吕弗.德·西卡.阿伦·雷乃.戈达尔17、以下哪些选项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流派的代表作.《罗马11时》.《偷自行车的人》.《广岛之恋》.《罗马,不设防的城市》18、以下哪些选项是蒙太奇的剪辑方法.淡入.跳切.特技剪辑效果.叠化19、以下哪些选项是电影艺术的特征.综合性.假定性.真实性.深刻性20、以下哪些选项属于真人秀类综艺节目.《中国好声音》.《爸爸去哪儿》.《快乐大本营》.《花儿与少年》21、以下哪些选项属于好莱坞八大电影公司.华纳兄弟.环球.米高梅.派拉蒙22、以下哪些选项是“中国第二代导演”.蔡楚生.孙瑜.袁牧之.郑君里23、景深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以下哪些要素.物距.焦距.快门.光圈24、以下哪些选项是由网络文学改编而来.《琅琊榜》.《一口菜饼子》.《甄嬛传》.《渴望》25、以下哪些选项是构成影视文化的层面.物质层面.体制层面.精神层面.观众层面26、以下哪些选项是蒙太奇的功能?.叙述故事.创造节奏.表达情感.阐述思想27、以下哪些选项是由文学作品改编而来.《阳光灿烂的日子》.《芙蓉镇》.《城南旧事》.《红高粱》28、以下哪些个选项是大众文化的特性?.流行性.商品性.高雅性.类型性29、以下哪些选项是第六代导演的作品.《十七岁的单车》.《苏州河》.《黄土地》.《站台》30、以下哪些选项是“影视文化”的系统?.影像系统.休闲娱乐系统.大众传播系统.艺术系统判断题31、如果需要拍摄纪实风格的影像,还原生活原汁原味的视觉质感,往往需要使用非标准镜头。
西南大学
2010
309 新闻传媒学院
050302 传播学【招生人数:57】
研究方向:
01 新闻传播
02 影像传播
03 新媒体传播
04 编辑出版
考试科目: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 英语一或203日语
③629 新闻学
④811 传播学
复试科目:大众传播心理
本专业同等学力考生复试时加试:
1、新闻采写
2、网络文化与传播
参考书目:
《新闻学导论》,李良荣,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传播学》,邵培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大众传播心理学》,刘京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011-
309 新闻传媒学院
050302 传播学
研究方向:
01 新闻传播
02 影像传播
03 新媒体传播
04 编辑出版
考试科目: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或203日语
③629新闻学
④811传播学
复试科目:大众传播心理
同等学力考生复试时加试:
1、新闻采写
2、网络文化与传播
参考书目:
《新闻学导论》,李良荣,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或最新版。
《传播学》,邵培仁,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或最新版。
《大众传播心理学》,刘京林,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或最新版。
加试参考书目:
《新闻采写与写作》,丁柏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网络传播文化(历史与未来)》,殷晓蓉,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 1 -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答题卷 类别: 网教 专业: 公共课 2016年6月 课程名称【编号】: 网络文化与伦理 【0948】
(横线以下为答题区) 答题不需复制题目,写明题目编号,按题目顺序答题
一、简答题 1.答:就是认为人们的正确的行为必须遵循适度和中道的理性原则,这是判断某一行为道德价值的最根本的标准,人们的心灵中融渗着这种理性就是具备了德性。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德性是指灵魂方面的优秀,而不是指肉体方面的优秀。他说:“我们的生活不是依靠任何其他东西,而是靠灵魂”,所以,“德性就在灵魂中”。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是西方德性伦理的源头,他坚持了道德的理性本质,反对道德学说中的反理性倾向,主张一种与情感感受、行为相交融的理性,表现为由风俗熏陶而成的情感的中和和行为的合宜。 2.答:网络谣言肆无忌惮。 个人隐私暴露无遗。 网络诈骗层出不穷。网际关系疏离冷漠。 3.答:加强网络监管机制。加强舆论法律监督。加强网络道德教育 4.答:借助于互联网络,文化霸权进入 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表现出各种形式,严重影响人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我们必须通过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加快经济发展、推 进科技文化产业化进程、在建设网络环境中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提高人民大众的媒介素养等手段来应对网络文化霸权带来的伦理问题
二、材料分析题。1.答:体现了不同年龄段的伦理道德认识差异:华夏文明作为四大古文明之中唯一流传下来的文明,其对于伦理道德阐述有着独特的认识,孔子时期就已经在强调伦理道德的重要性了,由于社会的发展,使得这一观点有了现代社会的定义以及内涵①对于老人们,伦理道德是一件很大的事,作为一个家族的成员就必须要有伦理道德的观念②对于年轻人而言伦理道德的约束力好像并不大,这种观念并没有根植于他们的心中③对于小孩子而言,他们正处在对于这一观念的培养过程中。 2.危害:一、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学物质令上网者呈现短时间的高度兴奋,沉溺于网络的虚拟世界不能自拔,但之后的颓废感和沮丧却较前更为严重。初期只是表现为网络的精神依赖,渴望上网冲浪、玩游戏,之后就很容易发展为身体上的依赖,出现食欲不振、焦躁不安,导致神经紊乱、激素水平失衡,引发紧张性头疼、心血管疾病,造成人体免疫机能下降,甚至有导致死亡的危险。网络成瘾对儿童青少年健全心理的发展也是一个严峻的挑战,“网恋”和网络聊天会引发儿童青少年的感情纠葛,导致各种情感问
题,造成儿童青少年心理的创伤;儿童青少年网瘾者过度沉溺于网络中的虚拟角色,容易迷失自我,将网络上的规则带到现实生活中,造成青少年自我认识的障碍。 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儿童青少年沉溺于互联网带来的大量教育上的问题,染上网瘾的儿童青少年,被网络挤占了原本属于读书和思考的时间,导致的直接的后果就是学习成绩的下降。儿童青少年网瘾者沉迷于网络虚拟世界,对现实生活失去兴趣,对枯燥的 学习更是失去兴趣,会出现厌学、逃学、辍学的情况,学习成绩一落千丈。 三、弱化道德意识:儿童青少年在网络世界中,缺少了以教师、家长为核心的人际关系对他们行为的监督,他们在网上自由任性,缺少道德自律,人性恶的一面也可能会因为没有道德的约束而得到充分的宣泄,这就弱化了儿童青少年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有可能导致他们走向犯罪的道路。 四、影响儿童人际交往能力:首先,儿童青少年网瘾者大多性格孤僻冷漠,容易与现实生活产生隔阂,导致自我更加封闭,进而不断的走向个人孤独世界。同时,儿童青少年网瘾者沉溺于虚拟完美的网络世界之中,从网络游戏中得到了个人成就感、个人归属感的满足,他们可以在网络世界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其次,沉溺于网络世界中,还造成了儿童青少年与他人交往频率的减少,迷恋人机对话模式,对着电脑屏幕行文如水、滔滔不绝,丢掉键盘鼠标就变得沉默寡言,在现实生活中语言表达能力出现障碍,还获得一种名叫“社交恐惧症”的心理疾病,表现为怕与人见面、谈话,见人就紧张,面红耳赤,颤抖等。 五、影响儿童青少年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在网络社会,一切都呈开放状态,体现着不同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的信息在网络大行其道,网络内容丰富复杂,良莠不齐。鉴别力和判断力水平较弱的儿童青少年网络成瘾者沉迷网络之中,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儿童青少年在互联网上接触的消极思想会使他们的价值观产生倾斜,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儿童青少年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儿童青少年网瘾究其本质,是一种严重的心理障碍。尤其是儿童青少年自控能力薄弱,更容易形成网瘾。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有网瘾倾向,一定要到专业的心理医院及时诊治。 鉴于以上伤害,作为中学教育工作者,应顺应时代的发展,预见网络时代教育的新特点新需求,积极探寻网络给学校教育和学生学习造成的深刻负面影响的新对策,扬利避害以防患。我认为预防中学生网络伤害以下几种对策: ①提升教师自身的网络道德教育水平。②改革课堂教学形式。③培养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学习、自主发现、自主控制、自主探索”能力。④利用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意识审美情操。⑤利用计算机课程呵护学生的网络情结。 3.答:现代信息技术推动着人类社会从后工业社会向现代化信息社会迅速转变,引发了传统的信息传播在媒介形式、报道方式、受众地位、受众行为等多方面产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革。网络传播拓宽了人们的道德活动范围,开辟了新的道德领域;目前,信息伦理问题日益突出,其中的信息共享与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更是网络传播中伦理问题的主要表现之一。1网络知识产权概述 网络知识产权是指在网络环境下,人们就其智力创造的具有创新性的数字信息成果依法享有的专有的、排他的独占权。从性质来看,网络知识产权其实就是知识产权的一种。 1.1 网络环境下知识产权的特征 网络环境主要是指网络的总体结构、网上计算机系统特别是各类服务器,以及交换机、路由器等网络连接设备选用,速度要求、管理软件和安全性等技术考虑。具体来说就是网络资源和网络工具相结合,具有信息显示多媒体化、信息传输网络化、信息处理智能化等特征。这些都直接或者间接影响着网络的功能、性能、效率和投资效益。在网络环境下,由于信息存在、产生、传播、利用等条件的不同,知识产权有了其独特之处。 1.1.1网络知识产权内涵扩大 与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产权相比,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产权还包括网络数据库、多媒体、网络数字化作品、计算机软件以及电子版权等。以计算机软件的知识产权保护为例,计算机软件包括程序本身、程序说明和使用指南两部分,与网络数据库相比,相同之处是开发成本高、复制成本低,不同之处就在于使用更新周期更短,技术性和智力产品性能更高,这些方面都决定了网络知识产权内涵扩大化。 1.1.2网络知识产权地域性不清晰 由于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和科技发展水平的不同,各 - 2 -
国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内容和侧重点也不同,因此知识产权立法具有明显的地域性特点。但是,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互联网全球化的发展和各国的文化交流逐渐增多,各国知识产权立法的差异也在逐步减小,知识产权的地域性也在逐渐淡薄。国家与国家的界限在网络空间越来越模糊和淡化。网络的开放性为国际文化交流和创作创造了无国界的条件,但同时,也给跨国界和跨地域的知识产权侵权案埋下了伏笔,此起彼伏的侵权案件的出现将跨国知识产权的保护提到了一个必须解决的地步。 1.1.3网络知识产权无形性加深 知识产权是无形的,但传统下的知识产权和网络时代的知识产权无形性是不同的。传统的知识产权虽然本身是无形的,但它总是依附于一定的载体上,表现在具体的产品上或者文字说明中。但是在网络环境中,数字化是网络信息资源的基本特征。一切知识信息都表现为虚拟的数据,这就使得知识产权在网络中的载体也是虚拟的无形的。与以往的知识载体都是人们能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物质相比较,在网络中,正是由于这种改变世界的数字化使得知识产权及其载体都是无形的,这就使得知识产权的无形性在网络环境中进一步加深。 1.1.4网络知识产权专有性弱化 知识产权是专有的,它属于知识产权的拥有者,没有专利权拥有者的同意,是不允许随便获取和利用的。但是因为网络是对所有的用户都开放,计算机用户只需加入国际互联网就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任何人都可以从网上下载、上传任何信息,这就必然会弱化知识产权的专有性。 1.1.5网络知识产权时间性受到影响 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环境下的信息传播少了许多环节,如印刷、运输等,交流的范围更加广阔,速度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这些都导致了现行的知识产权保护期限规定受到了挑战。 1.2侵犯网络知识产权的方式 网络知识产权的侵权行为方式按照传统的知识产权的分类方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2.1网上侵犯著作权 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第46条、第47条的规定,凡未经著作权人许可,有不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擅自利用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的行为,即为侵犯著作权的行为。网络著作权内容侵权一般可分为三类:一是对其他网页内容完全复制;二是虽对其他网页的内容稍加修改,但仍然严重损害被抄袭网站的良好形象;三是侵权人通过技术手段偷取其他网站的数据,非法做一个和其他网站一样的网站,严重侵犯其他网站的权益。 1.2.2网上侵犯商标权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销售也成为交易的手段之一。在网络交易中,我们了解网络商品的唯一途径就是浏览网页,点击图片,而网络的宣传通常难以辨别真假,而对于明知是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仍然进行销售,或者利用注册商标用于商品、商品的包装、广告宣传或者展览自身产品,这些就是网上侵犯商标权的典型表现。网购行为的广泛性,使得网店经营者越来越多,从电器到家具,从服装到配饰,应有尽有,而一些网店经营者更是公然在网络中低价销售假冒注册商标的商品,有的销售行为甚至触犯刑法,构成犯罪。 1.2.3网上侵犯专利权主要方式 互联网上侵犯专利权主要有下列四种表现行为:未经许可,在其制造或者销售的产品、产品的包装上标注他人专利号的;未经许可,在广告或者其他宣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