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题(网络文化与伦理2018年6月)
- 格式:doc
- 大小:22.50 KB
- 文档页数:3
答:1)、是宏观上合理配置资源的需要2)、是真实反映项目对国民经济净贡献的需要3)、有利于项目投资决策科学化
二、计算分析题(共2题,要有详细的分析过程并写出计算公式,20分/题,共40分)
1、已知2001年建设污水处理能力10万立方米/日的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投资为16000万元,2008年拟建污水处理能力16万立方米/日的污水处理厂一座,工程条件与2001年已建项目类似,调整系数为1.25,试估算该项目的建设投资。
2、某新建项目,建设期为4年,第一年借款200万元,第二年借款300万元,第三年借款300万元,第四年借款200万元,各年借款均在年内均衡发生,借款年利率为6%,每年计息一次,建设期内按期支付利息,试计算该项目的建设期利息。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题卷类别:网教专业:公共课 2018年 6月课程名称【编号】: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12154】大作业满分:100分一、简答题:(选做8题,每小题5分,共40分)1、如何认识理性话语意识与公共文明社会的关系?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什么?3、意识的本质是什么?4、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是什么?5、什么是事物的度?认识事物的度有何实际意义?6、先验论与反映论的根本区别是什么?7、什么是真理?真理的根本属性是什么?8、“五讲四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9、社会历史的基本问题是什么?10、什么是商品?商品的二因素是什么?11、什么是不变资本?什么是可变资本?12、垄断的实质是什么?13、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经验是什么?14、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5、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有什么主要内容?二、论述题:(选做4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在当代社会日益功利化的趋势下,学习哲学理论还有意义吗?2、如何客观理性地评价形而上学思想?3、在哲学上承认相对静止有什么重要的社会意义?4、如何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正确理解和谐社会的真正内涵?5、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能动反映论的基本原则,对于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有什么重要的理论意义?6、在社会生活中,坚决批判与抵制实用主义的真理标准观有什么实际意义?7、坚持正确、健康的审美观,对于抵制“低俗、庸俗、媚俗”之风有什么重要的现实意义?8、正确认识文化的本质,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全体人民的人文素质有什么重要意义?9、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对社会经济有什么作用?10、根据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说明社会主义是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经阶段。
三、分析题:(选做1题,每小题20分,共20分)1、根据下列提供的图示和数据,按要求进行分析:1)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分析世界人口增长的原因,并说明其给人们的现实警示。
2)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说明人口增长与资本主义社会人口的相对过剩的关系。
网络文化与伦理1、D2、C3、C4、A5、D6、C7、D8、C9、A10、 B11、 A12、 C13、 D14、 A15、 B16、 D17、 A18、 A19、 C20、 C21、 A23、 D24、 B25、 A26、 D27、 B28、 D29、 B30、 D31、 C32、 C33、 B34、 D35、 A36、 B37、BCD38、ACD39、ABCD40、ABC41、ABC42、ABC43、CD45、ABD46、ABCD47、公开透明性48、符号化49、法律和道德50、网络域名51、执法必严52、交流中的身份53、非主流文化54、开放性55、网络原则56、发展阶段57、网络伦理规约的原则有哪些?网络伦理规约的原则主要有:(1)不伤害原则,意即网络主体在参与网络活动时既无损于他人、无损于人社会,又保护他人与社会正当权益不受侵;。
(2)诚信原则,指网络行为主体在进行网络行为时,要遵循诚实守信,言行一致,不欺骗他人、不发布虚假信息、不侵犯其他网络主体的权利;(3)尊重原则,要求网络主体尊重对方的权利和自由,例如尊重别人的隐私权、著作权等,以及不干涉他人正当的上网行为;(4)发展原则,即我们在构建网络伦理规约之时,不能仅局限于人类眼前的利益,而是要从网络的发展前途出发、从人类的长远目标出发。
58、如何引导网络非主流文化向积极方向发展?(1)加强网络传播管理,优化网络环境;(2)加强社会舆论监督;(3)完善网络法律法规。
59、1. 政府网络舆情导向的途径有哪些?2. 结合自身,谈谈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践行学校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1. 答:(1)建立健全舆情收集和研判制度,增强舆论引导的前瞻性;(2)坚持“三贴近”原则,增强舆论引导的针对性;(3)健全舆论引导快速反应机制,增强舆论引导的时效性;(4)建立健全舆论引导机制,增强舆论引导的长效性;(5)充分发挥新兴媒体在利益矛盾化解中的重要作用。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文化与伦理》作业与答案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网络文化与伦理》作业及答案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代码: 0948学年学季:20181单项选择题1、以下不属于网络情感异化行为的是()。
1.数字化虚拟性爱2. 通过QQ 、微信等即时工具与朋友沟通3. 多角网恋4.婚外网恋2、网络互动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一种重要渠道,网络互动带来了诸多便利,但作为一种全新的信息传播模式,也暴露出不少问题,以下不属于网络互动影响的是()。
1. 病毒肆意传播、黑客侵扰和网络犯罪2.侵犯个人隐私、知识产权等3.使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增加4.过量信息加大人们对有用信息的选择难度3、从人类精神的维度出发来探讨道德自律,认为自律是人类社会整体的内在制约和人类理性的把握的是()。
1.孔子2.康德3.马克思4.罗尔斯4、作为一种信息搜索方式,“人肉搜索”的正当性直接与人们“为何运用”以及“如何运用”相关。
一方面,人肉搜索”固然体现了技术的进步。
但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有效的规范和约束机制,“人肉搜索”极易受个体主观性的影响,并由此造成负面的社会效应。
因此,我们应()。
1.加强对“人肉搜索”的伦理道德的引导与法律规范2.在实践中随意使用“人肉搜索”这一工具3.对于“人肉搜索”来说,偏执一端的做法是可取的4.对“人肉搜索”给予一定限制但忽视其造成的后果5、关于网络问政,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1.网络问政为公民提供了直接行使国家权力的通道2.网络问政是征集民意的最佳方式3.网络问政使政府决策更加困难4.网络问政是公民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新渠道6、互联网为我们提供的海量信息中不乏不利于身心健康的虚假、污秽信息,因此我们应该()。
①自觉抵制网上不良信息②避免沉溺于网络游戏③相信网络上的信息皆是正确的④善于利用网络进行学习1."①③"2."②③"3."①②④"4."①②③"7、网络规范是网络伦理的重要内容,以下关于网络规范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此次社会调查的主要目的是调查“低头一族”在我们生活中的普遍性和产生“低头一族”的原因以及为什么产生“低头一族”最后对“低头一族”的建议。
呼吁大家远离“低头”,愿大家有一个美好的大学生活。
三、调查对象俗话说“技术是把双刃剑”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手机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通讯工具。
智能手机令人们的生活越来越丰富,但是随之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不管是在聚会中,交通工具上,大街上,随处可见低头玩手机的人。
这种被称为“低头族”的人在社会中随处可见。
长期“低头”不仅影响身心健康,也会对日常学习生活带来负面影响。
针对本校学生进行调查研究。
四、调查内容有关“低头一族”的产生原因及社会普遍现象五、调查方式本小组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本校学生展开调查,以及通过网上查阅资料,最后将调查结果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有关大学生“低头一族”问卷调查:本次问卷调查面向长江师范学院学生、校北门口人员随机共发放200份问卷(此外还在网上随机问了几个人)。
收回173份。
其中男生80份女生93份1、调查结论:(1) 有86%的人觉得自己是“低头族”,另一些觉得自己不是低头一族,其中大多数觉得自己身边的“低头一族”很多。
(2) 75%的人手机每天开机在18小时以上,20%的人手机每天开机在12-18小时,手机开机在12小时以下5%。
70%的人每天玩手机在3小时以上,每天玩手机在一小时以下的仅2%(3) 很大一部分人觉得上课玩手机对课堂学习影响很大,但是上课依然会玩手机。
调查显示95%的人上课会玩手机,其中比重最多的37%的人觉得上课玩手机的原因是:反正听不懂,不如直接不听。
玩手机时聊天、玩游戏、浏览网页、看小说的人占了绝大多数。
(4) 绝大多数人觉得手机是生活必需品,但也有部分人觉得手机在生活中是弊大于利。
其中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为:身体带来不适,人际关系变化,表达能力,语言能力变差等。
所以当手机严重影响生活和学习时会有50%的人选择改变目前使用手机的方式。
西南大学网络与继续教育学院课程考试试题卷类别:网教专业:历史学 2018 年6月课程名称【编号】:中国文化史【0458】 A卷大作业满分:100分提示:本作业共6题,请学生根据题干任选其中4题,学生所选题目总分必须满100分,多选题无加分。
1. 简述中国文明起源进程的基本特征?(20分)2. 试分析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20分)答:其一,政治因素。
当时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社会动荡不安,各诸侯国林立纷争。
各诸侯国的国君为了在争斗中取得霸主地位,竞相招贤纳士,运用不同思想学说以使自己的国家富足强大起来。
这便给百家争鸣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学术氛围。
其二,经济因素。
当时经济有了极大发展,这使得有某些人成为有闲阶层,有时间从事自己的学术活动。
其三,科技因素。
科学技术取得了较大进步,如天文学、数学、光学、声学、力学、医学等方面在当时均达到较高水平。
这些科技成果标志着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和物质生活。
其四,文化因素。
当时“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其结果是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使原来有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下移于民间(这种历史现象被称为“文化下移”),致使“私学勃兴”。
其五,学术自由因素。
各学术团体于政治权势是相对于独立的。
他们虽从不同的社会集团的利益出发,纷纷著书立说,议论时事,阐述哲理,各成一家之言,但是他们并非政治附庸,依附于某个政治权势集团,而是“用我则留,不用我则去”。
3. 简述汉代的今古文经学之争?(20分)4. 试总结中华传统文化的若干特点及其世界意义。
(30分)答:1) 人文传统:中国文化自成一种“敬鬼神而远之”的重人生、讲入世的人文传统,人颇受尊崇,所谓人“与天地参”,将人与天地等量齐观,这使中国避免陷入欧洲中世纪那样的宗教迷狂,而发展出一种平实的经验理性。
中国的人文传统精神,要义在于将个体融进类群,强调人对宗教和国家的义务,构成一种宗教集体主义的人学,与文艺复兴开始在西方勃兴的以个性解放为旗帜的人文主义,分属不同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