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映潮《行路难》课堂实录
- 格式:doc
- 大小:43.50 KB
- 文档页数:6
《行路难(其一)》课堂教学实录第一篇:《行路难(其一)》课堂教学实录《行路难(其一)》课堂教学实录一、忆海拾贝,走近李白1、师生互动,了解李白生平:师:提及李白,相信大家并不陌生。
首先,我们一起来回顾李白的生平情况。
李白是哪个朝代的诗人?生:唐代。
师:李白字什么,号什么?生: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师:李白的诗歌以什么风格著称?他有什么雅号?生:浪漫主义,被称为:‚诗仙‛。
师:好,说得很好。
2、回忆李白的诗歌及诗人形象:师:我们从小学到现在学过不少李白的诗作,从这些内容丰富的诗歌中,你认识到一个什么样的李白呢?联系作品,谈一谈你印象中的李白。
出示问题一:我们学习过不少李白的诗作,记忆中的李白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请你用以下句式来回答:“我从‘________’(诗句)中,读出______的李白”(例如:“我从‘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读出孤单寂寞的李白”)生1:‚我从‘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读出思乡的李白‛。
《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思乡的李白。
《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开阔的胸怀和豪放的精神境界。
《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重视友情。
《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孤独寂寞的心情。
《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苦闷的心情。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才华横溢,满腹忧愁。
《将进酒》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自信乐观。
师:说得真好!思乡的李白,才华横溢、满腹忧愁的李白,怀才不遇的李白,自信乐观的李白,一个千年万年都让人读不厌、读不透的李白。
今天,我们将带着对李白的了解再一次走近这个伟大的诗人,让我们共同来学习他的另一篇千古名作:《行路难》。
看看今天,我们又将认识一个什么样的李白。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1、了解诗歌创作背景:师:请同学们翻开课本30课《行路难》其一,李白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写下这首《行路难》的呢?生:唐玄宗天宝三年(744),有着远大抱负、雄才大略的诗人本来能够幸运地亲近皇上,舒展自己的才略,但李白在朝廷里受到同列着的嫉妒、诽谤,自知不为当权者所容,乃愤然辞朝而去。
《行路难(其一)》课堂实录师:这是同学们昨天写的诗句,老师在屏幕中放出来了。
你从诗句中说说李白是一个怎么样的诗人?生:浪漫生:豪情万丈,重情重义生:狂放不羁的人师:在同学们心中就是一位浪漫豪情万丈狂放不羁的诗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白的名篇《行》更进一步领略李白的风采。
先朗读,请一位同学来朗读一下。
学生朗读。
师:但有没有读错的字?生:塞(sè)师:读塞比较好,读得比较通顺,诗歌是抒情艺术,情感是诗歌的灵魂,透过诗歌的表象,领略了情感,就等于把握诗歌的灵魂,请同学们自由品读,领略画面,品味情感,俗话说得好,不动笔墨不读书,好多同学养成好的习惯,拿起了手中的笔圈画了起来了。
师:一千多年前,一起走进李白的丰富的情感,请同学谈谈你读出了李白怎么样的感情?刚才的大家的自读环节中写的,读出来交流一下生:我从“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中读到了诗人独自的心绪,和前面李白豪放的有点不像。
师:这位同学读出了感情基调来和前面做了后比较。
生:“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两句体现李白对自己的理想,还对自己从政有一定的追求,这和我以前看见的印象中的李白是吻合的。
师:你们有争议了,小组之间讨论一下,你到底赞成哪一个观点。
刚才有同学读到了茫然,还读到了一种乐观(教师及时板书)你怎么看?我们同学交流起来。
师:你们怎么看?和印象中不符合,还有同学和印象中是符合的。
生:与李白之前的不符合的,第一句写了美酒佳肴,但是放下筷子不吃,是茫然的,师:我们印象中的李白是非常好酒的,但是此时酒不喝了生:我觉得还是和以前一样,我还是读出了他坚定乐观的。
师:你从哪一个词读出来的?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读出他的豪迈。
师:这是他的观点。
生:我觉得还是和印象中一样,还是乐观的。
师:还有吗?生:我觉得他还是很困惑。
师:你读到了困惑,好!生:“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我读到了他的苦恼。
师:好的,不服,你读到了他的苦恼了。
《行路难》课堂实录(余映潮版)《行路难》课堂实录(余映潮版)教学时间:2009年4月17日教学地点:广西南宁二中师:同学们,上课。
生:起立!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请坐。
我们今天学习李白的《行路难》。
师:让我们一起读一下背景材料。
(屏显1)唐玄宗天宝年间,李白受命入长安,但并没有得到施展政治抱负的机会。
这首《行路难》可能作于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李白不得不离开长安的时候。
它表达了李白失意而又憧憬美好未来的心情。
(学生朗读)师:皇帝把李白召到宫里去,只让他写写诗,过了一段时间,给了他一点钱,让他离开长安。
李白于是写了三首《行路难》表达自己内心的不快乐。
再读背景材料。
(屏显2)“行路难”是乐府古题, “乐府”,指的是能够配乐的歌诗。
乐府诗是一种古体诗。
李白的《行路难》共三首,主要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怀。
(学生朗读)师:把“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怀”批在课题旁边。
“怀才不遇”是说,有才能但是无法施展。
师:看我们的学习任务:吟读——感受诗中的美句。
(屏显3)学习活动(一)吟读——感受诗中的美句师:吟读之前,拿起笔划出这样几个地方。
勾画两个字。
“玉盘珍羞”的“羞”、“直万钱”的“直”。
注释告诉我们,“羞”和“直”是通假字,用另外两个字来表达,意思是一样的。
再画两个字。
“停杯投箸不能食”的“箸”,“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济”。
这两个字的含义很重要。
“济”,渡过。
“箸”,筷子。
这两个字在现代汉语里常常用到。
再画两个词。
“长风破浪”,原来的表达是“乘长风破万里”,比喻的是一种境界,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云帆”,是“高高的船帆”的意思,因为一个“云”字,“云帆”这个词显得特别高雅。
师:请大家齐读课文,我来听一听。
(学生齐读课文)师:好。
我觉得节奏有点问题。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教师模仿学生读书,二二三节奏),这种节奏和表达作者心情的节奏不太吻合。
作者这时心情是比较郁闷的、茫然的、急切的,所以读这首诗时要主要用四三节奏来读。
《行路难》课堂实录篇1:《行路难》课堂实录一、导入,诗化诗仙形象师:同学们,说起唐诗,不能不提到李白。
余光中在《寻李白》中这样赞叹他:“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杜甫曾在《饮中八仙歌》中这样描述李白:“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李白的名篇《行路难》,一同轻叩浪漫诗仙那扇独特的心扉。
(板书:行路难李白。
)二、诵读,把握感情波澜师:现在请大家自由放声地朗读课文,并准备在全班朗诵。
(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谁愿意为大家读一读?(一生读,师带头鼓掌,全班掌声。
)师:字正腔圆,掌声是同学们对你的赞赏。
但我觉得句与句之间的停顿应该还可以再长一点。
(一生主动朗读课文,全班掌声。
)师:我觉得节奏有点小问题。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师模仿学生读书。
)师:这种节奏和表达作者心情的节奏不太吻合,作者这时心情是比较郁闷茫然的,所以读时主要用四三节奏来读。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师范读。
)生1:听您朗诵《行路难》,仿佛感觉老师就是李白,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师:谢谢,我多么希望能将李白约出来,在这堂课上和大家见见面。
生2:我觉得老师读出了感情的变化,特别是诗的后半部分读得很有气势。
师:你是一个善于倾听的学生,注意到了这首诗情感的抑扬。
请同学们再读诗歌,注意结合书下注释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历程。
(生自由读诗歌及注释。
)师:在“花间一壶酒”之中,在“举杯邀明月”之时,在意气风发之际,在愁苦无助之刻诵读李白的诗歌,都可以感受到一种力量。
谁愿意再来朗读一遍。
(一生朗读,全班掌声。
)师:情感比较到位,请你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诗人的情感变化的?生3:一开始是……说不出来。
师:有种说不出来的感觉,不着急。
这首诗是天宝三年李白离开长安时所写。
天宝元年,李白被征召入京,受到皇帝重视,一时春风得意,自以为将大展雄图。
《行路难》课堂实录(余映潮版)来自《中学语文》教师版教学时间:2009年4月17日教学地点:广西南宁二中师:同学们,上课。
生:起立!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请坐。
我们今天学习李白的《行路难》。
师:让我们一起读一下背景材料。
(屏显1)唐玄宗天宝年间,李白受命入长安,但并没有得到施展政治抱负的机会。
这首《行路难》可能作于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李白不得不离开长安的时候。
它表达了李白失意而又憧憬美好未来的心情。
(学生朗读)师:皇帝把李白召到宫里去,只让他写写诗,过了一段时间,给了他一点钱,让他离开长安。
李白于是写了三首《行路难》表达自己内心的不快乐。
再读背景材料。
(屏显2)“行路难”是乐府古题, “乐府”,指的是能够配乐的歌诗。
乐府诗是一种古体诗。
李白的《行路难》共三首,主要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怀。
(学生朗读)师:把“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怀”批在课题旁边。
“怀才不遇”是说,有才能但是无法施展。
师:看我们的学习任务:吟读——感受诗中的美句。
(屏显3)学习活动(一)吟读——感受诗中的美句师:吟读之前,拿起笔划出这样几个地方。
勾画两个字。
“玉盘珍羞”的“羞”、“直万钱”的“直”。
注释告诉我们,“羞”和“直”是通假字,用另外两个字来表达,意思是一样的。
再画两个字。
“停杯投箸不能食”的“箸”,“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济”。
这两个字的含义很重要。
“济”,渡过。
“箸”,筷子。
这两个字在现代汉语里常常用到。
再画两个词。
“长风破浪”,原来的表达是“乘长风破万里”,比喻的是一种境界,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云帆”,是“高高的船帆”的意思,因为一个“云”字,“云帆”这个词显得特别高雅。
师:请大家齐读课文,我来听一听。
(学生齐读课文)师:好。
我觉得节奏有点问题。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教师模仿学生读书,二二三节奏),这种节奏和表达作者心情的节奏不太吻合。
作者这时心情是比较郁闷的、茫然的、急切的,所以读这首诗时要主要用四三节奏来读。
《行路难》教学实录导入学习【投影展示】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李白《将进酒》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李白《月下独酌》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李白《山中与幽人对酌》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世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杜甫《饮中八仙歌》师:你读出了什么样的李白?生:豪放的,风雅的,浪漫的,不惧权贵的……生:能喝酒,能写诗。
师:读者称李白“诗仙”“酒仙”“谪仙”。
既然是“仙”,肯定是无愁也无忧喽。
可是李白说“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原来潇洒狂傲的李白也有忧愁烦恼。
师:今天我们学习《行路难》来体味诗人人生道路的各种况味。
构思画作,体悟心情【投影展示】挑战任务,描述画面近期校园“文化角”准备以一组图片来表现“太白,行路”这一主题,要求选用《行路难(其一)》中的诗句构思画面,展现太白的脚下之路与“心中之路”。
请选取诗句来构思一幅画作,并以“行路,”为画作题字。
(横线上要填表现李白心情的词语)示例:我选取“停杯投箸不能食”构思画作,表现“太白的脚下之路”。
我构想画作的内容:李白坐在人群之中,金酒盏里盛满了玉液琼浆,白玉盘中更是数不尽的珍馐美馔,朋友间觥筹交错,而他却没有举杯,也没有进食,他是那样的落寞!我为画作题字:行路,迷茫。
因为没人能懂李白洒脱外表下渴望建功立业的内心。
生:李白面对美酒嘉肴,吃不下。
为什么吃不下?师:这个问题很好啊,我们留个悬念吧。
生:我选取“拔剑四顾心茫然”构思画作,表现太白脚下之路。
我构思画作的内容:李白身处人群之中,金樽和玉盘里盛满了美酒佳肴,他却索然无味,丢下酒杯,盯着盘子,眼神游离。
李白站了起来,眉头紧锁,拔出佩剑,四处张望,总想做点什么,却无所适从,一脸茫然。
我为画作题字:行路,茫然。
师:你觉得哪些词很有意蕴,体现了李白的心情?生:“停”“投”这个动作可以看出李白心情不好,吃不下饭。
生:“拔”字,师:我们咂摸咂摸“拔剑”,为什么“拔剑”【投影展示】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阅读次数:156]一、说教材《知人论世之〈拟行路难〉》选自《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是高中语文实验教材中的选修教材,它着重从文学鉴赏的角度引导学生阅读古代诗文。
第一单元的题目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主要学习如何理解中国古典诗词的内容与主旨,围绕这一目标,介绍两种阅读诗歌的方法?..•[阅读次数:107]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生平,掌握诗歌的内容。
2.培养学生“知人论世”的阅读能力。
3.引导学生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探究诗歌的意旨。
重点:诗歌情景关系上的特点。
难点:通过意象营造意境,表达情感的写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抱怨自己空有报国之志却报国无...•[阅读次数:259]瓯北五中谷雪雅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准确流畅地朗读诗歌,准确认读多音字塞、行,理解羞、直、歧路、济等词义,初步理解诗意。
2.过程和方法:品读诗歌,了解李白在失意和迷惘中仍不失洒脱乐观的形象。
吟诵诗歌,入情入境地感受李白的浪漫主义诗风。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诗仙悲...•[阅读次数:359]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2、能分析文中“比兴”的用法和作用3、引导学生认识怀才不遇者的不幸,珍惜人尽其才的大好时代教学重点:对诗歌的反?..•[阅读次数:333]郑春平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诗歌,力求当堂成诵。
2、理解大意,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韵律美,掌握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感情。
一、设境导入推开唐朝的大门,就好像打开了诗歌的窗。
在这扇窗里,闪过了无数熟悉的脸庞。
孩子们,在这短暂的瞬间,你能回忆起唐代的哪些诗人?大家第一个提...•[阅读次数:251]年级:高二编写:谢一彰审定:高二语文备课组编制时间:2017-10-22 班次:小组:姓名:使用时间:【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通过诵读、听读,能用恰当的语调和语气读出诗词的情感,并准确无误地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查阅资料、小组讨论交流,用“以意逆志、知...•[阅读次数:327]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诗歌的内容。
行路难(其一)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以行路难(其一)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为标题,写一篇文章【教学实录】今天,我带领学生们进行了以行路难(其一)为主题的教学实录。
这首诗是现代诗人李白的作品,通过描绘行路的艰难,表达了作者对人生苦难的思考和探索。
在课堂上,我首先向学生们介绍了李白这位伟大的诗人,以及他的创作背景和主题。
我告诉他们,李白是唐代的一位诗人,他的诗歌以豪放的气势和奔放的想象力著称。
而《行路难(其一)》则是李白在长安城陷落后,逃亡至巴蜀的途中创作的一首诗。
接下来,我让学生们一起朗读这首诗,并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学生们通过朗读和讨论,深入理解了诗中所表达的无奈和苦难。
我们一起探讨了诗中的一些关键词汇和句子,如“黄河远上白云间”、“黄鹤一去不复返”等,通过解读这些词句,学生们进一步感受到了李白对生命的思考和对逝去时光的追忆。
在课堂的后半段,我组织了一次小组讨论,让学生们就诗中所表达的主题进行深入交流。
他们通过讨论,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有的学生认为,诗中所描绘的行路艰难是一种人生的写照,人们在生活中也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
而有的学生则认为,诗中所表达的无奈和苦难是作者对时代的思考,也是对人生的思考。
这样的讨论使得学生们不仅仅在语言文字上得到了锻炼,也培养了他们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反思】通过这次教学实录,我发现学生们对李白的诗歌充满了浓厚的兴趣。
他们通过朗读和讨论,不仅仅理解了诗中的意境和情感,还掌握了一些诗歌分析的方法和技巧。
然而,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
我在课堂组织上还有待改进。
虽然我通过朗读和讨论,让学生们积极参与到课堂中,但在小组讨论环节中,有些学生参与度较低,需要我更好地引导和激发他们的兴趣。
我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可以更加丰富多样。
除了让学生们朗读和分析诗歌,我还可以引导他们进行创作,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语言文字表达对生活的思考和感受。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写作能力,也能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行路难》课堂实录(余映潮版)来自《中学语文》教师版教学时间:2009年4月17日教学地点:广西南宁二中师:同学们,上课。
生:起立!师:同学们好!生:老师好!师:请坐。
我们今天学习李白的《行路难》。
师:让我们一起读一下背景材料。
(屏显1)唐玄宗天宝年间,李白受命入长安,但并没有得到施展政治抱负的机会。
这首《行路难》可能作于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李白不得不离开长安的时候。
它表达了李白失意而又憧憬美好未来的心情。
(学生朗读)师:皇帝把李白召到宫里去,只让他写写诗,过了一段时间,给了他一点钱,让他离开长安。
李白于是写了三首《行路难》表达自己内心的不快乐。
再读背景材料。
(屏显2)“行路难”是乐府古题, “乐府”,指的是能够配乐的歌诗。
乐府诗是一种古体诗。
李白的《行路难》共三首,主要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怀。
(学生朗读)师:把“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情怀”批在课题旁边。
“怀才不遇”是说,有才能但是无法施展。
师:看我们的学习任务:吟读——感受诗中的美句。
(屏显3)学习活动(一)吟读——感受诗中的美句师:吟读之前,拿起笔划出这样几个地方。
勾画两个字。
“玉盘珍羞”的“羞”、“直万钱”的“直”。
注释告诉我们,“羞”和“直”是通假字,用另外两个字来表达,意思是一样的。
再画两个字。
“停杯投箸不能食”的“箸”,“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济”。
这两个字的含义很重要。
“济”,渡过。
“箸”,筷子。
这两个字在现代汉语里常常用到。
再画两个词。
“长风破浪”,原来的表达是“乘长风破万里”,比喻的是一种境界,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
“云帆”,是“高高的船帆”的意思,因为一个“云”字,“云帆”这个词显得特别高雅。
师:请大家齐读课文,我来听一听。
(学生齐读课文)师:好。
我觉得节奏有点问题。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教师模仿学生读书,二二三节奏),这种节奏和表达作者心情的节奏不太吻合。
作者这时心情是比较郁闷的、茫然的、急切的,所以读这首诗时要主要用四三节奏来读。
(教师示范四三节奏)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如果读成“拔剑/四顾/心茫然”(教师模仿学生二二三节奏)就不行了,对不对?好,一起来读。
(学生再次齐读课文)师:这次好听多了!聪明!我刚才听出来一个很好的地方,你们比较注意这首诗情感的抑扬。
有两句我们还能再体会一下。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是抑好还是扬好呢?一定是抑。
最后一句呢?一定是扬。
来,再试。
第二句要比较地抑,最后一句要很好地扬。
(学生第三次齐读课文)师:好。
最后一句我们再来学读一下,跟我读。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师:太好了,有些同学读得很有感受似的。
师:下面思考一个问题:感受诗中的美句。
哪句美呢?哪句最美呢?开始思考,并且用笔写下你的感受里面的关键词。
(学生思考,批注)师:好,我们试着来交流一下。
刚才我看见大家很用心,现在来谈谈你所感受到的诗中美句。
请举手发言。
(学生举手)师:谢谢你。
生1:我觉得诗中美句是最后一句。
师:请你阐释。
生1:前面已经说了“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最后仍然要说“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这表明作者虽然遭受排挤,怀才不遇,仍不放弃自己的梦想,我觉得这是一种人格美。
师:这里表达了作者的奋发图强,对美好未来的期盼和向往。
谢谢你。
(学生举手)师:谢谢。
生2:我觉得第四句“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很美。
这里运用了吕尚和伊尹的典故,表明自己对前途的希望和信念,这种信念美我也觉得很美。
师:用典故来说话,来表达自己的心意。
既是一种手法,也给人以美感。
好,继续。
生3:我觉得美句是倒数第二句“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它说出了作者当时怀才不遇的心情,感叹内心的凄苦。
师:反复、反问,表达了一种悲怆的情感,和“长风破浪会有时”这一句形成强烈的反差,好像在给人一种迷茫的感觉的时候,突然又让我们眼前一亮。
真美。
生4:第三句“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这里不仅有一种描写美,而且我认为,黄河不可能任何时候都那么容易渡过,而太行山此刻也已经雪满。
这里表现他有计划的时候,大自然也仿佛在和他作对,这就表现了他在官场上的不得志和内心的忧郁。
师:前途无路可走,这里好像是实写,好像是写自然状况,实际是虚写,是用比喻来表现作者现实心情的迷惘。
这里是写心情、写感觉的,它和“行路难,行路难”这个句子密切地照应。
师:好,我们把发言再集中到课文里最美的句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上面来。
(学生齐读这个句子)师:这个句子为什么美?我们来体会一下。
(屏显4)乘风破浪,沧海扬帆。
意境开阔,壮思飞扬。
千古雄句,激荡人心。
师:这个句子的含义是乘风破浪,沧海扬帆,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动态的、勇往直前的画面。
它表现出海阔天空的意境,是作者壮思飞扬的理想境界的描述。
因此,人们这样评价,说它是“千古雄句,激荡人心”。
这样的句子已经单独流传下来,流传在我们现在的书面语中,流传在口语中,流传在广告中,流传在我们写文章的引用中。
这样的句子叫做警句。
请做记录:(屏显5)课中微型讲座(一) 警句——让诗文生辉警句,就是语言精炼、寓意深刻的语句。
作品中的警句,往往用精炼的语言表达出深刻的思想。
警句常常超越作品、超越时代而给人以深刻的启发和教益。
《行路难》因警句而格外让人喜爱,是一首情韵飞扬的诗歌。
师:下面我们来再感受一首诗,请大家读出这首诗中你们熟悉的警句。
(屏显6)己亥杂诗龚自珍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学生齐读: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师:这样的句子,可以超越作品、超越时代,它还将继续超越下去,给我们以教益。
让我们再读这首诗。
(学生齐读)师:这个学习环节就进行到这里。
下面,我们进行第二个学习环节:理解诗中的难句。
(屏显7)学习活动(二)说读——理解诗中的难句下面我们进行第二个学习环节: 理解诗中的难句。
师:其实我们刚才已经涉及到了几个难句,这里我提出两个难句需要大家来阐释,这两个难句弄懂了,这首诗也就懂了。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请自选一句阐释它的含义和作用。
第一个层面,要阐释它的含义;第二个层面,要阐释它的作用。
好,开始思考。
(学生思考,教师巡视)师:同学之间,两两交流。
(学生思考,教师指导)师:好了,全班交流,自由发言。
(学生举手)师:请你来,谢谢。
生5:我想说第三句,它有两层意思。
作者想渡过黄河,但黄河结冰不能通过;他想登上太行山,但因为雪满他不能登山。
这两句给我的深层感受是,作者有自己的一番理想和抱负,但是因为社会上、官场上的阻扰,不能让作者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这抒发了作者的悲愤之情。
师:嗯,很好。
谢谢你的演讲。
师:而且你有一个很有个性的地方,用手势助说话。
阐释得很好,我就不接着你的话继续阐释了。
生6:我选第四句。
作者引用吕尚和伊尹的故事,表达自己的怀才不遇,希望有识人才的人发掘他,让他有一番作为。
师:第二句说得特别好,希望有人给他机会,使他得到重用,让他实现自己从政的理想。
这两位同学的发言基本上把这两个句子解释清楚了。
我再来阐释一下。
第三句是用喻,就是用比喻。
连续用喻,来描绘自己现实的困境,用比喻来表达自己的心情;第四句是用典,就是用典故来表达自己的希望、憧憬、梦想,同样也是写心情。
好,我们再来学一种知识。
看屏幕。
(屏显8)课中微型讲座(二)用典,以传情达意典故:文献典籍中的词语或故事。
用典:用特指的古事或古语婉曲地表达“今”义。
用典的效果:精炼语言,避直就曲,生动典雅。
《行路难》:一首因用典而情意深长的诗。
师:比如说“卧薪尝胆”,它既是词语又是故事。
我们也常在口语中用到它,这就是典故。
我们在运用成语的时候,很多都是典故。
用典是一种高层次、很雅致的表现方法。
它避直就曲,生动典雅。
句子的含义是需要人们去理解的,就像作者不直接说“我要从政”、“我要当官”,而是用典故来说话。
下面我们再来理解一下用典的句子。
(屏显9)我想闲暇时坐在溪边垂钓:这句是用吕尚垂钓时遇周文王的故事来表达自己的希望。
忽然又梦见乘船从白日边经过:这句是用商朝伊尹的故事来表达自己的憧憬。
(学生齐读)师:你看,从表面上看,都看不出来其真正的含义。
真正的含义是希望有机会得到赏识,希望委以重任。
师:我们一起来把这首诗的意思全部串一下。
齐读。
(屏显10)金樽斟满清酒,一杯要十千钱,玉盘里摆满珍美的菜肴,价值万钱。
面对佳肴我放下杯子,停下筷子,不能下咽。
我拔出剑来,四处看着,心中一片茫然。
想渡过黄河,却被坚冰阻塞,想登上太行,却被满山的大雪阻拦。
我想闲暇时坐在溪边垂钓,忽然又梦见乘船从白日边经过。
行路艰难,行路艰难,岔路这么多,我如今身在何处?总会有乘风破浪的那一天,我将挂起高高的船帆渡过茫茫大海。
(学生齐读)师:两个难句都是婉曲地表达自己的心情。
这两个句子读懂了,这首诗就基本读懂了。
再来看另外一首诗,它既有典故又有警句。
(屏显11)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学生齐声朗读)师:用典的句子是哪两句?生: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师:“怀旧空吟闻笛赋”说的是物是人非,“到乡翻似烂柯人”说的是岁月流逝。
这就是话不直说。
师:警句是哪两句?生: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师:作者在诗里写的是他的想法,其实这两句诗的意义早已离开文本原意,被人们广泛运用,它的寓意是新生事物不断出现,更加美好的事物在前面呢。
用典和警句都是诗歌里高层次的表达技法,我们在读古诗时要有意识地注意一下。
师:最后我们来读一读、背一背。
各自读,大声读。
学生自由、大声地读书。
师:一起来背,不能背的就读。
要求:读出四三的节奏,读出抑扬的表达要求,最后一句要按照老师教你们的来读。
学生齐声背读。
师:多好啊。
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到这儿。
送给同学们两句话:(屏显12)教学结语用知识丰富我们的头脑用憧憬激励我们的意志这两句话表现两个层面的内容。
一是在学习上,要用知识丰富我们的头脑,二是告诉我们,人在困境中要用憧憬激励我们的意志。
谢谢同学们!同学们再见!生:老师再见!【点评】余映潮老师说过:“教师的任务,就是把教材读厚,把教材教薄。
”他又说,“在教学艺术上我们要孜孜探求这样的境界:优化教材处理,简化教学思路。
”他还说:“学生活动充分,课堂积累丰富是课堂教学艺术的高层次境界。
”余老师执教的这首《行路难》,正是这些教学设计理念的集中体现。
这节课,能够在如下方面引起我们深深的思考。
一、巧妙的切入余老师重点运用了“选点精析法”切入文本教学。
这种方法要求师生集中目力,努力对文本中的某一个点——如课文的精美处、深厚处、丰满处、奇妙处、疑难处进行足够的咀嚼品味,进而读通读透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