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卫生专业知识—中医病案分析之郁病
- 格式:doc
- 大小:46.00 KB
- 文档页数:2
郁病(抑郁发作)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发布时间:2017疾病分科:神志病科相关中医临床路径:郁病(抑郁发作)中医临床路径(2017年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 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学》(王永炎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第二版,2011年出版)。
郁病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脏腑功能失调所引起的一类病证。
临床表现主要为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胁胀痛,或易怒喜哭,或咽中如物梗塞,不寐等。
以情志内伤为主要因素,病机发展以气郁为先,进而变生他证。
不2. 西医诊断标准F32抑郁发作以下描述了三种不同形式的抑郁发作。
各种形式的典型发作中,病人通常有心境低落、兴趣和愉快感丧失,导致劳累感增加和活动减少的精力降低。
也很常见的症状还有稍作事情即觉明显的倦怠。
其他常见症状是:(1) 集中注意和注意的能力降低。
(2) 自我评价和自信降低。
(3) 自罪观念和无价值感(即使在轻度发作中也有)。
(4) 认为前途暗淡悲观。
(5) 自伤或自杀的观念或行为。
(6) 睡眠障碍。
(7) 食欲下降。
低落的心境几乎每天一样,且一般不随环境而改变,但在一天内可显示出特征性的昼夜差异。
与躁狂一样,临床表现可有明显的个体差异;青少年病人中,非典型的表现尤为常见。
某些病例中,焦虑、痛苦和运动性激越有时比抑郁更为突出。
此外,心境分改变也可能被易激惹、过度饮酒、戏剧性行为、原有恐怖或强迫症状恶化等附加特征或疑病性先占观念所掩盖。
对于三种不同严重程度抑郁的诊断均要求至少持续两周,但如果症状格外严重或起病急骤,时间标准适当缩短也是有道理的。
(二)证候诊断1. 肝郁气滞证:精神抑郁,胸胁作胀或脘痞,面色晦暗,嗳气频作,善太息,夜寐不安,月经不调;舌质淡,苔薄白,脉弦。
2. 肝郁脾虚证:精神抑郁,胸胁胀满,多疑善虑,喜太息,纳呆,消瘦,稍事活动便觉倦怠,脘痞嗳气,大便时溏时干,或咽中不适;舌苔薄白,脉弦细或弦滑。
3. 心脾两虚证:善思多虑不解,胸闷心悸,神疲,失眠,健忘,面色萎黄,头晕,神疲倦怠,易自汗,纳谷不化,便溏;舌质淡苔白,脉细。
郁证病因病机1.病因情志内伤,愤懑郁怒,忧愁思虑。
2.病机病位主要在肝,但可涉及心、脾。
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脏腑阴阳气血失凋是郁证的主要病机。
病理因素是气、血、湿、痰、热、食六郁。
病初因气滞挟湿痰、食积、热郁者,多属实证;久病由气及血,由实转虚,属虚证。
诊断要点1.以忧郁不畅,情绪不宁,胸胁胀满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或有易怒易哭,或有咽中如有炙脔,吞之不下,咯之不出的特殊症状。
2.患者大多数有忧愁,焦虑、悲哀、恐惧、愤懑等情志内伤的病史。
并且郁证病情的反复常与情志因素密切相关。
3.多发于青中年女性。
无其它病证的症状及体征。
类证鉴别1.郁证梅核气与虚火喉痹梅核气多见于青中年女性,因情志抑郁而起病,自觉咽中有物梗塞,但无咽痛及吞咽困难,咽中梗塞的感觉与情绪波动有关,在心情愉快,工作繁忙时,症状可减轻或消失,而当心情抑郁或注意力集中于咽部时,则梗塞感觉加重。
虚火喉痹则以青中年男性发病较多,多因感冒,长期吸烟饮酒及嗜食辛辣食物而引发,咽部除有异物感外,尚觉咽干、灼热、咽痒,咽部症状与情绪无关,但过度辛劳或感受外邪则易加剧。
2.郁证梅核气与噎膈梅核气应当与噎膈相鉴别。
梅核气的诊断要点如上所述。
噎膈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居多,梗塞的感觉主要在胸骨后的部位,吞咽因难的程度日渐加重,作食管检查常有异常发现。
3.郁证脏躁与癫证脏躁多发于青中年妇女,在精神因素的刺激下呈间歇性发作,在不发作时可如常人而癫证则多发于青壮年,男女发病率无显著差别,病程迁延,心神失常的症状极少自行缓解。
各型郁证的治法1.肝气郁结证主症: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痛无定处,脘闷嗳气,不思饮食,大便不调,苔薄腻,脉弦。
证机概要:肝郁气滞,脾胃失和。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畅中。
代表方:柴胡疏肝散加减。
速记:郁肝柴火丹逍遥,气滞痰郁半夏厚,心神失养甘麦汤,心归肝滋肾六王2.气郁化火证主症:情绪不宁,急躁易怒,胸胁胀满,口苦而干,或头痛,目赤,耳鸣,或嘈杂吞酸,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郁证.ppt郁证医案一朱丹溪医案二戴思恭医案三颜正华医案1 医者简介:(同前)2 验案一女许嫁后,夫经商二年不归,因不食,困卧如痴,无他病,多向里床睡,朱诊之,肝脉弦出寸口,曰此思想气结也,药难独治,得喜可解。
不然,令其怒。
脾主思,过思则脾气结而不食,怒属肝木,木能克土,怒则气升发,而冲开脾气矣。
令激之,·大怒而哭,至三时许,又令慰解之,与药一服,即索粥食矣。
朱曰,思气虽解,必得喜,则庶不再结,乃诈以其夫有书,旦夕且归,后三月夫果归,而愈。
(引自《名医类案·郁》)3 评析本案为朱震亨治疗郁证验案之一。
丹溪治疗郁证,虽创越鞠丸和六郁汤之名方,为后世所宗崇。
然观此案,因情志刺激太久,而成郁证。
脾主思,过思则脾气结,故其病不食,困卧如痴。
脉弦则为肝气郁结之证。
丹溪认为“药难独治”,故采用精神心理疗法与药物疗法相结合,而以精神心理疗法为主进行治疗。
丹溪用喜怒之法,先令其怒,激之使其大怒而哭。
因怒属肝木,木能克土,怒则气升发,而冲开脾气矣。
思气虽解,必得喜,则庶不再结。
故后使其喜,诈以其夫有书,旦夕且归,后三月夫果归,其疾而愈。
在治疗过程中,还配以精神安慰,心理开导,以及解郁之药。
此案可见丹溪继承张子和之遗风,善用心理疗法。
1 医者简介戴思恭(公元1324~1405)明医学家。
字原礼,婺州浦江(今属浙江)人。
少随父受学于朱丹溪,为丹溪得意门生。
洪武(公元1368~1398)年间征为御医,治效卓著,建文(公元1399~1403)年间擢升太医院院使。
永乐初(公元1403年)以年老辞归,晚年著《证治要诀》12卷和《推求师意》两卷。
对丹溪学说颇多继承和发挥。
2 验案姑苏朱子明之妇,病长号数十声,暂止复如前。
人以为厉所凭,莫能疗,戴曰:“此郁病也。
痰闭于上,火郁于下,故长号则气少舒。
经曰‘火郁发之’是也。
”遂用重剂涌之,吐痰如胶者数升,乃愈。
(引自《续名医类案·哭笑》)3 评析本案为戴思恭治疗郁证验案之一。
郁证、梅核气郁证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喜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要点一概述早在《内经》就有关于五气之郁的论述。
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郁之甚者,治之奈何”,“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
”并有较多关于情志致郁的论述。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记载了属于郁证的脏躁及梅核气两种病证,并观察到这两种病证多发于女性,所提出的治疗方药沿用至今。
如元代《丹溪心法·六郁》已将郁证列为一个专篇,提出了气、血、火、食、湿、痰六郁之说,创立了六郁汤、越鞠丸等相应的治疗方剂。
明代《医学正传》首先采用郁证这一病证名称。
现代医学的神经衰弱、癔症及焦虑症、更年期综合征及反应性精神病等,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要点二病因病机(一)郁证的病因1.情志失调2.体质因素(二)郁证的基本病机及转化郁证成因主要为七情所伤,情志不遂,或郁怒伤肝,导致肝气郁结而为病,故病位主要在肝,但可涉及心、脾、肾。
肝喜条达而主疏泄,长期肝郁不解,情怀不畅,肝失疏泄,可引起五脏气血失调。
要点三诊断和类证鉴别(一)郁证的诊断要点1.以忧郁不畅,情绪不宁,胸胁胀满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或有易怒易哭,或有咽中如有炙脔,吞之不下,咯之不出的特殊症状。
2.患者大多数有忧愁、焦虑、悲哀、恐惧、愤懑等情志内伤的病史。
并且郁证病情的反复常与情志因素密切相关。
3.多发于青中年女性。
无其他病证的症状及体征。
(二)类证鉴别1.郁证梅核气与虚火喉痹梅核气多见于青中年女性,因情志抑郁而起病,自觉咽中有物梗塞,但无咽痛及吞咽困难,咽中梗塞的感觉与情绪波动有关,在心情愉快、工作繁忙时,症状可减轻或消失,而当心情抑郁或注意力集中于咽部时,则梗塞感觉加重。
虚火喉痹则以青中年男性发病较多,多因感冒,长期吸烟饮酒及嗜食辛辣食物而引发,咽部除有异物感外,尚觉咽干、灼热、咽痒,咽部症状与情绪无关,但过度辛劳或感受外邪则易加剧。
中医的郁证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喜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郁证的病因多认为总属情志所伤,发病与肝的关系最为密切,其次涉及心、脾。
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脏腑阴阳气血失凋是郁证的主要病机。
其主要证型可分为以下几类(这是我们内科书上分型标准):1.肝气郁结证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痛无定处,脘闷嗳气,不思饮食,大便不调,苔薄腻,脉弦。
2.气郁化火证性情急躁易怒,胸胁胀满,口苦而干,或头痛,目赤,耳鸣,或嘈杂吞酸,大便秘结· 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3.痰气郁结证精神抑郁,胸部闷塞,胁肋胀满,咽中如有物梗塞,吞之不下,咯之不出,苔白腻,脉弦滑。
本证亦即《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所说“妇人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之症。
《医宗金鉴·诸气治法》将本证称为“梅核气”。
4.心神失养证精神恍惚,心神不宁,多疑易惊,悲忧善哭,喜怒无常,或时时欠伸,或手舞足蹈,骂詈喊叫等,舌质淡,脉弦。
此种证候多见于女性,常因精神刺激而诱发。
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但同一患者每次发作多为同样几种症状的重复。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将此种证候称为“脏躁”。
5.心脾两虚证多思善疑,头晕神疲,心悸胆怯,失眠健忘,纳差,面色不华,舌质淡,苔薄白,脉细。
可是最近我的两位抑郁证患者则均不属于以上任何一种。
患者女,56岁,以“失眠、烦躁,乏力半年余”为主述而就诊。
患者半年前因儿子和儿媳妇离婚之事所纠结,日夜不能眠,渐而发展为脾气暴躁,易怒,时有自杀倾向,表情淡漠,消极悲观,全身乏力,除与人吵架之外,一天之中就在床上度过,不敢上街,尤其不想见熟悉的人。
目前患者目光呆滞,反应迟钝,问其有什么不舒服,回答则是全身都不舒服。
实在难以从症状入手而给予辩证。
其舌质暗红,水滑,边有瘀斑,苔黄腻。
脉滑数。
辨证为痰瘀互结,给予癫狂梦醒汤加减治疗:桃仁10 香附15 青皮10 柴胡10清半夏15 通草10 陈皮10 赤芍10桑叶30 苏子10 郁金15 玫瑰花15生龙骨30 生牡蛎30 炙甘草105副水煎服(2014年7月20日)二诊(7月27日)患者自诉无明显变化,家属则说患者睡眠好转,与人交流较前增多。
抑郁症的中医辨证和治疗郁病【定义】郁病是以性情抑郁,多愁善虑,易怒欲哭,心疑恐惧及失眠,胸胁胀闷或痛,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表现为特征的一类疾病。
由于七情所伤,或素体虚弱致肝失疏泄,脾失运化,心失所养,五脏气机失和,渐致脏腑气血阴阳失调而形成的。
【范围】西医学中神经官能症、狂躁抑郁症、更年期综合征、反应性精神病及老年抑郁症等,具有郁病临床表现者,可参考本篇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一、病因五志过极,七情内伤为郁病主要原因,素体虚弱或性格内向肝气易结者为郁病发生的体质因素。
忧思郁怒、精神紧张、过度思虑、悲哀愁忧等情志刺激,均可使肝气郁结,脾失健运,心神受损,渐至脏腑气血阴阳失调而成郁病。
二、病机1.发病郁病起病可急可缓。
情志刺激突然而强烈,至肝气骤结,则起病较急;情志所伤相对和缓,如忧愁思虑日久致郁,则起病较缓。
2.病位以肝、心、脾为主。
3.病性初病多实,渐至虚实夹杂,久则以虚为主,虚中夹实。
4.病势始病以气机郁结为主;进一步可兼见血瘀、痰阻、湿郁、食滞、火郁等;终可伤及脏腑,致气血阴阳虚弱,以肝心脾虚为常见。
5.病机转化郁病初起常是以七情所伤致肝失条达,疏泄失司,气郁气滞为主要病机。
肝体阴用阳,内寄相火,气郁Et久化热化火可致肝经气机郁滞,火热内郁或郁火上逆,燔灼三焦,火热伤阴耗血可致阴血亏虚或阴虚火旺之候;郁火迫逆,血络受损,还可致热迫血行诸症;肝藏血,主疏泄,肝郁气滞,血行不畅可致血瘀证;女子以肝为先天,肝郁气滞血瘀,水津运行不畅,可兼见月经不调、不孕,经前、经期水肿等症;肝气郁滞,横逆克犯脾胃,或致脾胃升降失常,运化失司之木旺克土证;肝郁化火,上逆犯肺,致肺失肃降,木火刑金之木反侮金证;思虑劳倦伤脾,肝郁伤及脾胃,气机升降失常,受纳消磨水谷乏力,食滞不化可致食郁;水湿津液失于运化敷布则成湿郁;湿聚为痰,又致痰郁。
痰、湿、食困脾,重伤脾气,气虚不运,中焦气机失和失畅,脾气不升,胃气不降又可致肝失疏泄条达,出现所谓土壅木郁,土虚木郁,木不疏土之证。
中医内科学郁证的中医辨证分型
中医内科学中的郁证是指情志不畅,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发生各种疾病的病证。
根据中医理论,郁证可分为不同的辨证分型,包括:
1. 气滞型郁证:主要表现为气滞不畅,常伴有胸闷、郁闷、烦躁、易怒、胸胁疼痛等症状。
常见病证有肝郁气滞证、胃气郁结证等。
2. 血瘀型郁证:主要表现为血液循环不畅,常伴有头晕、记忆力下降、面色暗黯、月经不调等症状。
常见病证有气血郁滞证、血瘀气滞证等。
3. 阳虚型郁证:主要表现为阳气不足,常伴有精神疲倦、体力衰弱、畏寒怕冷、皮肤苍白等症状。
常见病证有肾阳虚证、心阳虚证等。
4. 阴虚型郁证:主要表现为阴液不足,常伴有口干、咽干、心烦失眠、腰膝酸软等症状。
常见病证有肝肾阴虚证、心肾阴虚证等。
5. 气血两虚型郁证:主要表现为气血不足,常伴有气短乏力、面色萎黄、心悸失眠等症状。
常见病证有气虚血瘀证、脾虚化瘀证等。
以上只是部分中医辨证分型,具体辨证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进行综合分析。
【郁病-辨证论治】郁病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郁有积、滞、结等含义。
郁病由精神因素所引起,以气机郁滞为基本病变,是内科病证中最为常见的一种。
据统计,类属郁病的病例,约占综合性医院内科门诊人数的10%左右。
据有的医院抽样统计,内科住院病例中,有肝郁证表现者约占21%左右。
郁病的中医药疗效良好,尤其是结合精神治疗,更能收到显着的疗效。
所以属于郁病范围的病证,求治于中医者甚多。
根据郁病的临床表现及其以情志内伤为致病原因的特点,主要见于西医学的神经衰弱、癔病及焦虑症等。
另外,也见于更年期综合征及反应性精神病。
当这些疾病出现郁病的临床表现时,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1.辨明受病脏腑与六郁的关系郁病的发生主要为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应依据临床症状,辨明其受病脏腑侧重之差异。
郁病以气郁为主要病变,但在治疗时应辨清楚六郁,一般说来,气郁、血郁、火郁主要关系于肝;食郁、湿郁、痰郁主要关系于脾;而虚证证型则与心的关系最为密切。
2.辨别证候虚实六郁病变,即气郁、血郁、化火、食积、湿滞、痰结均属实,而心、脾、肝的气血或阴精亏虚所导致的证候则属虚。
治疗原则理气开郁、调畅气机、怡情易性是治疗郁病的基本原则。
正如《医方论·越鞠丸》方解中说:“凡郁病必先气病,气得疏通,郁之何有?”对于实证,首当理气开郁,并应根据是否兼有血瘀、痰结、湿滞、食积等而分别采用活血、降火、祛痰、化湿、消食等法。
虚证则应根据损及的脏腑及气血阴精亏虚的不同情况而补之,或养心安神,或补益心脾,或滋养肝肾。
对于虚实夹杂者,则又当视虚实的偏重而虚实兼顾。
郁病一般病程较长,用药不宜峻猛。
在实证的治疗中,应注意理气而不耗气,活血而不破血,清热而不败胃,祛痰而不伤正;在虚证的治疗中,应注意补益心脾而不过燥,滋养肝肾而不过腻。
正如《临证指南医案·郁》指出,治疗郁证“不重在攻补,而在乎用苦泄热而不损胃,用辛理气而不破气,用滑润濡燥涩而不滋腻气机,用宜通而不揠苗助长”。
考试交流群:331227626 中公教育事业单位考试网
总部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清路38号金码大厦B座9层、11层、17层
全国统一报名电话:4006-300-999 网址:http://sydw.offcn.com/
医疗卫生专业知识—中医病案分析之郁病
推荐阅读: 2013事业单位招聘| 卫生事业单位考试题库
秦某,女,70岁,退休教师,于2013年8月22日初诊。胸部气窜、胁肋疼痛5天,症
状日渐加重伴情绪低落。患者退休后闲居家中,甚感空虚、失落,渐至失眠、心烦,他医予
以安神胶囊、安定等药物治疗效果不明显。既往有浅表性胃炎病史,自述已治愈。5天前因
生活不顺致胸中气窜,胁肋疼痛不适。诊见:精神抑郁,头部刺痛,失眠健忘,纳差,口苦
而干,腹胀,大便秘结,3~4日一行,小便频数,腰膝酸软,舌质暗,有瘀点,苔微腻,脉
细涩。中医辨证属肝郁气滞、肾虚血瘀。拟方六味地黄丸和柴胡疏肝散加减:熟地黄24g 山
茱萸12g 山药12g 桃仁12g 当归12g 川牛膝12g 泽泻9g 茯苓9g 牡丹皮9g 红花9g 赤
芍9g 川芎6g 桔梗6g 柴胡6g 枳壳6g 甘草6g 香附6g 龙胆草6g 香橼9g 同时配合针灸
和耳穴贴压法进行治疗。针灸穴位:百会、太阳、印堂、水沟、神门、内关、合谷、膻中、
中脘、天枢、气海、足三里、三阴交、太溪、太冲。耳穴:肝、脾、心、神门、皮质下、内
生殖器、内分泌、交感。治疗期间在大椎、肩井、天宗、心俞、膈俞、肝俞、肾俞等穴位间
断进行刺络拔罐。治疗七天后口苦口干、纳差、胁肋疼痛症状略有好转,随症加减方药并坚
持针灸治疗一月余诸症均有明显的好转。之后以服中成药六味地黄丸和柴胡疏肝散善后。
按语:
老年郁病是老年人的常见病。该病严重影响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人到老年,则肾气渐衰。
肾是脏腑之本,肾虚则他脏失调。如肝失肾阴滋养即“水失涵木”,则肝郁气滞,气滞血瘀
痰凝;心失肾阴上承则情志异常。老年病久及肾,病久多瘀,病久必虚,虚久必瘀,肾阳虚
则寒,寒凝致痰瘀;肾精血亏少,脉道枯涩亦可致瘀。故以疏肝解郁、补肾化瘀为治法。方
中重用熟地黄,味甘纯阴,主入肾经,长于滋阴补肾,填精益髓;山茱萸酸温,主入肝经,
滋补肝肾,秘涩精气;山药甘平,主入脾经,“健脾补虚,涩精固肾”补后天以充先天,三
药配合,不仅滋阴益肾之力相得益彰,而且兼具养肝补脾之效;肾为水脏,肾元虚綏每致水
浊内停,故以泽泻利湿泄浊,并防熟地之滋腻恋邪;阴虚阳失所致,故以单皮清泄相火,并
致山茱萸之温;茯苓淡渗脾湿,既助泽泻以泄肾浊,又助山药之健运以充养后天之本,六药
共奏滋补肝肾之效;桃仁红花活血化瘀;柴胡疏肝解郁;枳壳升降上焦之气而宽胸;甘草健脾
和中,合芍药可缓急止痛,兼调和诸药,达到行气和血而疏肝;桔梗载药上行;川牛膝通利血
考试交流群:331227626 中公教育事业单位考试网
总部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清路38号金码大厦B座9层、11层、17层
全国统一报名电话:4006-300-999 网址:http://sydw.offcn.com/
脉,引血下行;。诸药合用,相辅相成,活血化瘀而不伤血,疏肝解郁而不耗气,适宜于长
期服用。
针灸穴位中的足三里为足阳明经合穴,阳明经多气多血之经,针之可补血安神;三阴交
为足太阴、厥阴、少阴之会;脑为六神之府,督脉入络脑,百会、太阳、印堂、水沟可醒脑
调神;太冲为肝经之原穴,具有开窍醒神、调精益志的功能;心藏神,神门为心经原穴,与心
俞原俞相配,能调养心神;加心包经络穴内关,安神定志,内关又可宽胸理气,与太冲相配,
厥阴同气相求,疏肝理气解郁;膻中、中脘、天枢、气海可调畅气机;太溪既可温补肾阳,又
可滋补肾阴;背俞穴为五脏六腑之气汇聚和转输的部位,诸穴相配达到治疗目的。
临床上以耳廓所反映的阳性反应在疾病的不同阶段作为疾病诊断的依据。身心穴相当于
人体的边缘系统,可以探测人体情绪的变化,有无忧郁、焦虑不安、神经紧张等。耳穴贴压
法是根据中医学“经穴-脏腑相关理论”,耳穴与全身脏腑经络有密切联系,故在耳穴肝、
脾、心、神门、皮质下、内分泌、内生殖器、交感等穴位上施以按压,可达到疏肝理气、疏
通经络、调理脏腑、运行气血的作用。
现代医学研究郁病患者血液流变性异常,表现为全血黏度、血浆粘度、血沉增高及红细
胞电泳时间延长。结果提示郁病患者有高年脂血症存在。此证的特点是血液呈“浓、粘、凝、
滞”状态,即血液缓滞不畅,属于中医学“血瘀”范围。肝郁气滞,最易伤络及血,导致血
瘀,血瘀之后,气滞更甚,二者形成恶性循环。针药结合能改善血液“浓、粘、凝、滞”状
态,降低血液粘度等,作用机理就是“通经活络、祛瘀生新”。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
中公教育专家齐佳老师认为,同时配合心理辅导,以和蔼的态度予耐心、细致的劝慰,
达到感其情、动其心的目的。心结一开,肝郁易解。正如《临证指南医案·郁证》所说:“郁
症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