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泉赵麻淤至下堡公路工程
- 格式:doc
- 大小:74.00 KB
- 文档页数:10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报批件)项目名称:龙泉驿区马工路改建工程建设单位(盖章):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国有资产投资有限公司编制日期:2017年3月国家环境保护部制四川省环境保护厅印《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编制说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由具有从事环境影响评价资质的单位编制。
1、项目名称——指项目立项批复时的名称,应不超过30个字(两个英文字段作一个汉字)。
2、建设地点——指项目所在地详细地址,公路、铁路应填写起止终点。
3、行业类别——按国标填写。
4、总投资——指项目投资总额。
5、主要环境保护目标——指项目区周围一定范围内集中居民住宅区、学校、医院、保护文物、风景名胜区、水源地和生态敏感点等,应尽可能给出保护目标、性质、规模和距厂界距离等。
6、结论与建议——给出本项目规划符合性、清洁生产、达标排放和总量控制的分析结论,确定污染防治措施的有效性,说明本项目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给出建设项目环境可行性的明确结论。
同时提出减少环境影响的其他建议。
7、预审意见——由行业主管部门填写答复意见,无主管部门项目,不填。
8、审批意见——由负责审批该项目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复。
建设项目基本情况(表一)项目名称龙泉驿区马工路改建工程建设单位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国有资产投资有限公司法人代表张晓峰联系人李辉通讯地址龙泉驿区玉扬路172号联系电话邮政编码610100建设地点龙泉驿区柏合镇,起于柏合镇马坝村,止于工农村立项审批部门龙泉驿区发展改革和经济信息化局批准文号龙发改审批[2012]303号建设性质新建□改扩建□技改 行业类别及代码公路工程建筑(E4812)占地面积(亩)22.22绿化面积(m2)/总投资(万元)358.29环保投资(万元)13.5环保投资占总投资比例3.77%评价经费(万元)/预期投产日期/项目内容及规模:一、建设项目由来龙泉驿区(成都经开区)位于成都平原东缘、龙泉山西侧,幅员面积557平方公里,辖12个街(镇)乡、141个村(社区),常住人口84万,户籍人口64万,城镇化率为64.5%,是国家级天府新区高端制造产业功能区和“三湖一山”(三岔湖、龙泉湖、翠屏湖和龙泉山)大生态大旅游板块所在地(2011年,龙泉、大面等5个街道277平方公里被纳入天府新区,占天府新区规划面积的17.5%),也是中法成都生态园项目、中德汽车及智能制造产业园项目合作示范区。
厦门市海沧区人民政府关于马青路至厦成高速匝道连接线工程项目征收土地预公告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海沧区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3.11.23•【字号】厦海政征〔2023〕88号•【施行日期】2023.11.2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厦门市海沧区人民政府关于马青路至厦成高速匝道连接线工程项目征收土地预公告为实施海沧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厦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集体土地征收与补偿若干规定的通知》(厦府办规〔2021〕15号)等有关规定,现发布马青路至厦成高速匝道连接线工程项目征收土地预公告:一、征收范围根据马青路至厦成高速匝道连接线工程《建设项目用地预审与选址意见书》(用字第350200202300203号)等文件,确定项目土地征收范围,具体位置详见附图,以现场放样测量为准。
涉及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具体以土地现状调查结果为准)。
二、征收目的本次征收土地用于马青路至厦成高速匝道连接线工程项目,为政府组织实施的交通运输用地建设需要,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五条规定。
三、公告期限自2023年11月24日起10个工作日。
四、土地现状调查本公告发布后,本项目土地征收与补偿工作由海沧街道办事处具体实施,海沧街道办事处将对本项目征收范围内人口、户数和土地位置、权属、地类、面积,以及房屋、其他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权属、种类、数量等现状进行调查、清点、测绘。
同时对本征收项目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届时请被征收土地所有权人、使用权人及相关部门予以积极支持配合。
五、禁止事项自本公告发布之日起,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规定在征收范围内实施下列不当增加补偿费用的行为:抢栽、抢种、抢建;改变房屋结构和用途、装修及增加附属设施;房屋产权转移、分割、析产;商事登记、税务登记;迁入户口、分户等。
目录一、编制依据 (1)二、首件施工目的 (1)三、工程概况 (1)四、施工工艺 (2)1、施工准备 (2)2、测量放样 (4)3、基坑开挖 (5)4、基底处理 (5)5、基底检测 (6)6、垫层施工 (6)7、基础混凝土施工 (7)8、涵身施工 (7)9、锥坡及洞口铺砌 (9)10、防水层 (10)11、回填 (10)五、施工进度安排 (11)六、保证措施 (11)1、质量保证措施 (11)2、安全保证措施 (12)3、工期保证措施 (13)4、环境保护要求 (13)K79+237.5箱涵首件工程施工方案一、编制依据1、K79+237.5箱涵设计图;2、《济南至乐陵高速公路施工技术规范》、现行《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3、我单位同类工程的施工经验及现有人员、材料、机械设备等情况;4、现场调查情况。
二、首件施工目的路线内涵洞基础多处在岩石成分为亚砂土或粘土上,涵洞型式一般采用钢筋混凝土箱涵和圆管涵,跨越水管、油管、电缆时设置盖板涵。
经现场勘查,选定K79+237.5箱涵作为箱涵首件进行施工,通过首件工程施工和质量状况、工艺细节分析,找出施工中的不足并加以改正,编制施工总结审批后作为标准指导后续批量施工。
首件施工达到以下目的:现场投入的机械设备、人员、材料和各检测仪器是否满足工程需要;确定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的施工工艺。
三、工程概况由我公司承建的济南至乐陵高速公路LQSG8标段,起点K74+100,路线向南,进入临邑县境内,在清源水库和沉砂池西侧经过,并设临邑互通和商河开发区连接线和临邑连接线,终点K82+850位于临邑与济阳的县界附近。
主线长度8.75公里,二级公路商河开发区、临邑连接线长度为19.25km。
路线内涵洞基础多处在岩石成分为亚砂土或粘土上,涵洞型式一般采用钢筋混凝土箱涵和圆管涵,跨越水管、油管、电缆时设置盖板涵。
K79+237.5箱涵全长64.79m,设计为1-4.0×4.0m,底板、边墙及顶板厚度均为45cm。
浙江省交通运输厅关于全省国省道及重要县道公路建设项目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检查情况的通报正文:---------------------------------------------------------------------------------------------------------------------------------------------------- 浙江省交通运输厅关于全省国省道及重要县道公路建设项目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检查情况的通报各市交通局(委)、义乌市交通局:为深入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进一步加强国省道和重要县道公路项目建设管理,全面“建设大路网、打造五型路”,根据《关于开展全省国省道及重要县道公路建设项目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检查的通知》(浙交便函〔2010〕128号)文件规定和要求,2010年6月,我厅对全省国省道及重要县道公路建设项目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情况进行了检查。
现将检查情况通报如下:一、专项检查开展情况本次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检查是在各市交通局(委)全面自查基础上进行抽查,共抽查11个地市的23个项目,其中国省道项目11个,县道12个。
检查组采取听汇报、查台帐、看现场等方法,主要检查各参建单位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工程建设实施管理、工程基本建设程序、工程招投标管理、设计变更管理、资金管理等方面情况。
从检查情况看,各市交通局(委)对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非常重视,前一阶段工作开局良好,进展顺利,成果显著。
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领导重视,行动迅速。
各市交通局(委)对专项治理工作高度重视,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相应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主要领导担任专项治理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并明确专项治理工作联络员。
同时对专项治理工作进行层层动员部署,提高认识,形成了开展专项治理工作的良好氛围和强大声势。
(二)方案完备,责任明确。
各单位都结合自身实际,围绕厅专项治理工作方案确定的治理重点,制定本单位具体工作方案。
三级公路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目录第一章项目总论 (1)1.1项目背景 (1)1.2项目概况 (3)1.3问题与建议 (4)第二章现状与发展 (6)2.1研究区域概况 (6)2.2 项目影响区域现状及发展 (9)第三章运输量和交通量预测 (12)3.1公路交通的调查与分析 (12)3.2汽车运输指标 (16)3.3交通量预测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17)3.4运输量、交通量的发展预测 (17)第四章建设规模与标准 (21)4.1通行能力分析 (21)4.2技术标准 (22)第五章建设条件和方案选择 (23)5.1建设条件 (23)5.2路线走向 (24)第六章环境和节能评价 (25)6.1概述 (25)6.2社会环境影响评价 (26)6.3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27)6.4环境空气影响评价 (29)6.5环境噪声影响评价 (30)第七章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32)7.1实施方案 (32)7.2工程实施计划 (32)7.3劳务报酬 (37)第八章工程招标及质量保证体系 (38)8.1项目招标范围及招标组织形式 (38)8.2投标、开标、评标和中标程序 (38)8.3评标委员会的人员组成和资格要求 (39)8.4质量保证体系 (40)第九章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41)9.1投资估算 (41)9.2资金筹措 (46)第十章经济评价 (47)10.1参数的选择与确定 (48)10.2费用调整 (49)10.3效益分析 (50)10.4评价指标及计算 (53)10.5敏感性分析 (53)10.6社会效益评价 (54)第十一章综合选定 (55)11.1建设方案选定 (55)11.2推荐方案起终点 (56)11.3推荐方案的规模、标准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56)11.4推荐方案工程概况 (56)第十二章研究结论与建议 (59)第一章项目总论1.1项目背景1.1.1项目名称:某县某至某三级公路项目1.1.2项目建设单位:某县交通运输局1.1.3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1、某县总体规划。
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51省道遂龙线龙泉段公路改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的函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日期】2009.05.11•【字号】浙发改函[2009]141号•【施行日期】2009.05.1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机关工作正文浙江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51省道遂龙线龙泉段公路改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的函(浙发改函〔2009〕141号)省交通厅:你厅《关于报送51省道遂龙线龙泉段公路改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函》(浙交函〔2009〕90号)收悉,经研究,现将主要内容批复如下:一、建设的必要性51省道是连接遂昌、龙泉两县(市)的主要干线公路,现为三、四级公路,等级较低,已不能适应交通量发展的需要。
51省道龙泉段公路的改建对完善丽水市公路网络布局,提升公路的整体服务水平,促进沿线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建设规模和技术标准项目起点为住龙镇老虎跳(与遂昌交界处),路线经碧源、住龙、山坑、锦溪,终点为牛头岭,与53省道相接,路线主线全长约32.6公里,连接线长约3.3公里,其中大桥800米/4座,隧道长约5670米/7座。
项目采用原交通部部颁《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二级公路技术标准设计,设计时速60公里,路基宽度10米(局部困难路段可采用设计时速40公里,路基宽度8.5米)。
桥梁设计荷载标准为公路-Ⅱ级。
三、项目总投资及资金筹措项目总投资约69640万元,建设资金由省交通厅给予补助约31000万元,其余资金由龙泉市人民政府负责筹措。
项目法人为龙泉市交通局。
四、其他项目的建设将减少车辆燃油消耗,具有明显的节能效益。
在初步设计阶段进一步明确工程建设中节能降耗的措施。
在初步设计阶段对路线方案进一步逐段比选,对全线的平纵线形作进一步优化,减少房屋拆迁和土石方填挖数量,以降低工程造价和对环境的影响,并考虑交通安全设施的配套建设。
龙泉赵麻淤至下堡公路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简写本)二零一一年十月·杭州1.1 工程概况工程位于浙江省龙泉市查田镇境内,工程起点设在赵麻淤,与S229省道K21+940相衔接(项目起点桩号K0+000),路线起点至石隆段基本沿原有老路进行拓宽,路线经新丰,过石隆后偏西向南,根据查田镇惠坑自然村村委要求,路线穿惠坑村,为克服惠坑和吴田两村间垭口,需设回头曲线迂回上山,过垭口后,路线展线下山穿吴田村,之后沿现有机耕路进行拓宽,经东皇,终点至下堡与S229省道K28+800相接(项目终点桩号K16+900)。
推荐方案路线全长16.900km。
工程路线全长16.900km;挖方463.148km3,填方323.515km3;路面116.078 km2;桥梁145m/9座,涵洞66道;平交17处;占地总面积30.99hm²,其中永久占地27.19hm²,临时占地3.80hm²。
工程采用三级公路技术标准,设计速度30km/h,路基宽度7.5m(赵麻淤K1+500-K2+100过村段,该段线位走老路,为降低工程投资,减少房屋拆迁量,路基宽度采用6.5m;K9+900-K14+900段,受地形条件、自然生态环境限制,部分路段线形按四级公路标准设计,但插入缓和曲线,路基宽度采用7.5m),双向两车道。
工程概算总投资为1.033亿元。
工程计划2012初开工,2013年底建成通车,工期施工期约24个月。
1.2 环境质量现状根据龙泉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对沿线气、噪声、水环境的监测,结果表明:工程线路附近的下堡村NO2、SO2小时及日平均浓度值及PM10的日均浓度值均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的二级标准要求,工程评价区域环境空气质量较好。
各监测点昼间、夜间声环境质量均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相应功能区要求,工程所在区域声环境质量较好。
除COD Cr外两个监测断面其它监测指标均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的Ⅱ类标准要求;对于COD Cr,石隆溪监测断面(K1+820)最大超标倍数为3.53,梅溪另一支流监测断面(K15+252)最大超标倍数为1.43。
石隆溪监测断面(K1+820)超标主要受石隆溪上游新丰村尾养猪场影响;小梅溪另一支流监测断面(K15+252)超标主要受上游村民将废弃吊瓜囊弃于小溪,腐烂后影响水质。
1.3 主要环境影响1.3.1 社会环境影响(1) 本项目连通了石隆、惠坑、吴田等村,完善地方农村公路路网,同时对现有老路进行了改造和扩建,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 本工程的建设改善了老路通行条件,提高了公路等级,工程建成运行后,有利于居民的来往和出行。
另外,工程的建设连通了现在的石隆、惠坑、吴田等村,完善了农村公路路网,有利于石隆、惠坑、吴田等村的局面出行。
因此,本工程建成后有利于工程附近居民的来往和出行。
但工程路段施工时,对当地居民生活、生产还是会造成不便,因此,施工单位应事先通知沿线单位和居民,并设置警示牌,告诫居民注意施工安全。
施工过程中还应注意避让行人,以免引起不必要的事故和纠纷,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3) 工程拆迁房屋共计3090m2,主要以砖木房、泥木房为主,拆迁对象仅为沿线居民,拆迁户约11户45人,不涉及企业和单位搬迁。
建筑物的拆迁会对沿线居民的生活和居住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
(4) 工程永久占用耕地共4.40hm2,根据当地基本农田比例,约占用基本农田3.7hm2。
工程施工和建成运营后,将改变其原有的土地利用类型,对当地居民的农业生产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工程临时占用耕地2.53hm2,施工结束后,大部分可恢复为原有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地资源影响较小。
1.3.2 生态环境影响根据现状调查,本工程沿线主要以竹林、马尾松、杉木人工林和农田植被为主,另有少量的灌丛林、阔叶林、生态公益林,主要植物种类为毛竹、杉木、农作物等,经估算本工程建设造成评价区生物生产力损失约296.61t/a,工程建设对评价区植物生物量影响较小。
由于本工程线路沿线现有自然植被种类以竹林、杉木和农作物等为主,其中林地面积约为19.97hm2,约占查田镇林地面积(9931hm2)的0.2%,因此,对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影响不大,对工程所在区域的生态系统来说是可以承受的。
工程区内未发现珍稀植物和古树名木,没有生态敏感种类,工程建设不会对沿线珍稀保护植物和古树名木产生影响。
根据现状调查,工程沿线路基、桥梁区域受影响的植物种类主要为竹林、杉木人工林、农田植被以及少量的灌丛林、阔叶林,这些植物均为该地区常见种类,该区域分布较为广泛,工程建设不会对其种群产生较大的影响。
工程施工过程中土石方工程、桥梁工程、施工机械的活动、材料堆放、临时营地都会一定程度的破坏地表植被。
但在施工结束后,地表植被临时性的破坏可以得到逐步恢复,这种影响即可消除,并恢复正常状态。
工程弃渣场共占地1.54hm2,占地类型为耕地、林地,工程弃渣堆放将对沿线的农田植被和竹林、杉木人工林等造成一定的破坏,因此,拟建公路弃渣场对沿线生态环境会带来一定的影响。
1.3.3 水环境工程共设桥梁9座,跨河桥梁均不在水体中设有桥墩,施工过程中只要将开挖的土方和泥浆及时运至河流引洪或防洪范围外堆放,并设置临时防护措施的情况下,桥梁基础施工一般对水体水质影响不大。
施工期间施工机械、车辆维修和冲洗将产生一定量的含油废水。
另外,施工机械、车辆运行可能出现机械跑冒滴漏油的现象,这类污水成分比较复杂,若直接排入水域,将对水环境和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
由于工程目前处于可研阶段,公路建筑材料堆放场、混凝土集中搅拌站、预制场等临时场地尚未明确,类比同类型工程,以上各种施工场地内将产生搅拌废水,此类废水含有大量的SS,并且施工场地因雨水冲刷产生的高浊度含泥污水,若直接排放会导致场地周围地表水体的泥沙含量增加,水质下降。
此外,材料堆放场内堆放的施工材料如油料、化学物质等保管不善被暴雨冲刷进入地表水体引起水质污染。
施工营地生活污水主要污染物浓度超过了GB8978-1996中一级标准限值,生活污水若不加处理,任其排放,将对工程沿线的水体水质产生影响。
工程区域涉及小梅溪两支流水质要求为Ⅱ类,,工程不涉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也不涉及农村居民取水点。
工程运营后,路面、桥面径流一般经边坡绿化带以及边沟、排水沟等排水设施后再排入水体,因此,路面、桥面径流对地表水环境不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但仍应采取一定的防治措施,保护水环境。
路线跨越小梅溪两支流水质为Ⅱ类水,工程营运期,一旦发生危险品车辆翻车事故,危险品可能进入附近河流,将造成水体污染。
1.3.5 环境空气本工程沿线经过10个村庄,1个下堡村卫生室,各村庄、卫生室距离工程均较近,建议本工程现场尽可能不要设置灰土拌合站,若因施工需要必需设置的情况下,应采取设置相对集中式灰土拌和站方式进行,且设于环境敏感点下风向,距离环境敏感点150m以上,以避免扬尘对环境敏感点的直接影响。
公路建成运营后,不同预测年份各敏感点NO2的高峰小时浓度预测值和日均浓度预测值均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说明公路建成营运后,汽车尾气中NO2排放对沿线环境空气质量影响较小。
1.3.6 声环境施工噪声昼夜间影响范围较大,工程沿线各敏感点与公路的距离均小于200m,机械施工时对沿线村庄声环境质量影响均较大。
因此,在靠近居民区施工时应禁止夜间施工,并适当采取一定的临时噪声防护措施。
根据预测,4a类区营运初期、中期、远期9个敏感点昼间、夜间声环境均能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4a类标准要求,下堡村卫生室昼间、夜间在各预测年也均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标准要求;1类区营运初期、中期、远期10个敏感点昼间、夜间声环境均能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1类标准要求。
1.4 主要环境保护措施1.4.1 社会环境保护措施(1) 拆迁安置公路建设将拆迁一定数量的居民住房和占用部分林地、农田,建设单位应配合当地政府做好拆迁安置规划。
(2) 施工运输车辆施工期间在临时道路上应设置安全标志,保证施工安全。
施工路段,特别是与现有道路的交叉工程施工时,应与当地交警部门协调,做好交通疏导工作,保证行人、行车通行安全和顺畅。
(3) 公用基础设施公路施工中破坏或占用的农田水利排灌设施,必须在当地农事活动之前按当地农田水利规划要求予以修建,暂时不能正常修复的农田水利排灌设施,应修建临时的农田水利排灌系统,保证沿线农民能适时开展农耕及其农事活动,涉及防洪排涝设施的需征得当地水利主管部门同意。
(4) 耕地保护措施尽量减少施工期临时占地;各种临时占地工程完成后尽快进行植被及耕地的恢复,做到边使用,边平整,边绿化,边复耕;使用荒地或其它闲散地时也应及时清理整治、恢复植被,防止土壤侵蚀。
对工程沿线农田做好保护工作,对于施工期临时占用的农田,需减少占用时间,施工完成后及时恢复。
遵照《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办法〉办法》的第四章第十二条的规定,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
(5) 文物保护措施施工过程中如发现文物古迹须立即停工,并与当地文物部门联系,把有关情况报告给当地文物保护部门,以防文物丢失,并积极配合做好文物抢救工作。
在主管部门没有结束文物鉴定工作及未采取必要的保护措施之前,该路段工程不得重新进行。
1.4.2 生态环境保护措施(1) 陆生植物保护①工程沿线虽未发现受国家和地方保护的野生动植物,但也必须加强对施工人员宣传教育。
在施工过程中如发现有珍稀保护野生植物的,应向当地林业主管部门汇报,并采取避让、移植等措施尽量保存其野生植株。
②施工期间除工程建设需在永久占地进行植被清理外,临时占地应尽量减少植被砍伐,有条件的区域应进行就近移植。
(2) 陆生动物保护①工程沿线虽未发现受国家和地方保护的野生动物,但也必须加强对施工人员宣传教育,文明施工,减少施工人员干扰对野生动物的影响。
②施工期间遇常见的野生动物,应进行避让或保护性驱赶,严禁施工人员对区域一般野生动物捕杀。
当发现珍稀保护野生动物时,应向当地林业主管部门汇报,并做好记录。
③工程施工期间如误伤野生动物,应立即送往当地动物医疗机构(兽医站)进行抢救。
(3) 基本农田保护措施根据《关于在公路建设中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的若干意见的通知》要求:建设单位在初步设计阶段应对选线方案进一步优化,少占用基本农田。
对占用基本农田的路段,应在耕地路段收缩边坡,并对占用的基本农田按照有关规定进行申报。
施工场地要根据工程进度统筹考虑,尽可能设置在公路用地范围内或利用荒坡、废弃地解决,不得随意占用农田,特别是基本农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