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 文学作品阅读理解分类练习 天上的那件事
- 格式:doc
- 大小:82.50 KB
- 文档页数:2
天上的那件事(2)对老北京来说,鸽哨是最让人魂牵梦萦的声音。
安静的年代,无论串胡同,还是伫立庭院,只要稍留神,耳朵里就会飘入它们:嗡嗡嘤嘤,如梦如幻,清越绵长……鸽哨,乃皇城根最大牌的嗓子。
没了这动静,京城的空气便仿佛睡着了,丢了魂儿……如今的北京,鸽哨难觅了。
大家很少再仰望什么。
天上的那件事——那件最美妙的事,那些溜冰似的、滑着弧线的翅膀,那群雨点般的精灵,不见了。
天寂寞了,云枯瘦了。
即使晴空,因没有了翅膀和音符,也像白痴。
奥运前夕,北京广播电台灌了一张光盘,叫《听,北京的声音,2008秒》。
雕刻市井之声,描画古都音容,这是个很童话的创意。
据说最费周折的是录鸽哨。
起初难觅养鸽人,他们仿佛蒸发了,不知被高楼大厦撵到了何处。
总算找到了一户,但环境太嘈杂,车水马龙,根本没法录。
末了,遇上了在宋庆龄故居做义工的郑永祯。
郑师傅酷爱鸽子,退休后主动来这里驯鸽,其弟则擅长配哨,可谓珠联璧合。
谁知又遇上个大麻烦:附近有住户嫌闹腾,不让鸽子带哨上天……郑师傅还做了件有意义的事,一件大事:帮王世襄养鸽子。
王世襄先生是个最好介绍又最难定义的人。
往复杂了说,乃文物家、史学家、民俗家、美食家、收藏家、鉴赏家;朝简单了说,就是个一辈子爱玩、懂玩、玩透了的老小孩。
而所有玩习中,畜鸽听哨为至爱。
他甚至编著了《北京鸽哨》《明代鸽经·清宫鸽谱》等书,将鸽哨的源流、制式、造法、音效一一详解。
先生戏称自己乃“吃剩饭,踩狗屎”之辈。
何出此言呢?先生说:“过去养鸽子的人,对鸽子就像待孩子。
自个儿吃饭不好好吃,扒两口剩饭就去喂鸽放鸽。
他们还有个习惯,一出门不往地上看,却往天上瞅,常常踩狗屎。
”王世襄回忆说:“过去几乎每条胡同上空都有两三盘鸽子在飞。
悦耳的哨声,忽远忽近,琅琅不断。
”养鸽行话多,圈内不叫养鸽,叫盘鸽。
24只算一拨儿,要盘最少两拨儿,飞起来才好看。
盘鸽至少早晚两次,若不勤飞,鸽身囤肉赘膘,就废了。
我最早对鸽哨的印象来自电影,尤其在以北京、西安为背景的片子中,它几乎是故事开场的第一声,又总和钟鼓楼、四合院配在一起。
人教部编版初一语文上册第20课《天上的街》练习(解析版)一.选择题1.对中心思想表达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通过天街美好生活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痛恨,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激发人们为实现这一理想而奋斗。
B、作者由现实生活联想到美好的天街生活,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的感情。
C、作者通过描绘天街的美好生活,告诉读者那不过是缥缈的幻想,表达了自己郁闷的感情。
D、作者大胆改造牛郎织女的故事,说明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分析】此题考查«天上的街市»一诗内容主旨的理解。
这首诗诗人运用了想象的表现手法,把繁星满天的夜空,想象成是点着无数街灯的天上街市,把空中的流星想象为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街上闲游,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企盼之情。
全诗风格恬淡,用自然清新的语言、整齐的短句、和谐优美的韵律,表达了诗人纯真的理想。
【解答】A、正确;B、有误,诗人是由现实生活中的街灯联想到美好的天街生活,以此来表达诗人对自由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企盼之情;C、有误,作者描绘天街的美好生活,并不是表达自己的郁闷心情,是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D、有误,这首诗作者通过美好的想象,主要表现诗人对自由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企盼之情;应选:A。
2.关于«天上的街市»的中心理解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通过描绘天街的美好生活,作者表达了想做像牛郎织女一样的神仙的向往B、通过描绘天街的美好生活,作者表达了对美满的爱情生活的渴望之情C、通过描绘天街的美好生活,作者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理想的追求D、通过描绘天街的美好生活,作者表达了热爱生活和对自由的追求【分析】此题是对诗歌主旨的把握。
诗人运用了想象的表现手法,把繁星满天的夜空,想象成是点着无数街灯的天上街市,把空中的流星想象为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街上闲游,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企盼之情。
全诗风格恬淡,用自然清新的语言、整齐的短句、和谐优美的韵律,表达了诗人纯真的理想。
【精品】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外阅读理解阅读训练含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理解练习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心上的《圣经》朱成玉①奶奶打过我之后,流露出深深的悔意。
她揉着我的屁股,不停地问,疼吗?我摇头,心里却疼得厉害。
其实我不过是弄脏了她的《圣经》而已,她便当着上帝的面惩罚我,这时的我是痛恨上帝的,因为他把奶奶的心全都占满了。
②村子里发生了火灾,唯一的一所小学在一夜之间变成废墟。
我们32名学生在秋风中瑟瑟发抖。
那些日子,我们坚持在秋风中上课,整整齐齐地站立,大声朗读着课文,广阔的天地成了我们的课堂。
③可是天气一天天冷了,眼看冬天就要来临,但我们却没有一个人旷课,照常整整齐齐地站立,像一座山一样,挺起了村子的全部希望。
④那几天,天总是下雨,我们没办法上课。
闲着无聊,我就把奶奶用红绸包得里三层外三层的《圣经》搬出来,描摹插页上那些精美的长着翅膀的天使们,结果就弄脏了奶奶这本神圣的“心灵读物”。
⑤奶奶是个极其虔诚的基督教徒。
她没念过书,可让我惊讶的是,为了看懂《圣经》,她总是整夜地翻弄着一本已经磨破了边的《新华字典》。
回想起来,奶奶那股子学习的劲头就是我在高考的时候也难以望其项背。
⑥在奶奶的影响下,村子里加入基督教会的人开始多了起来。
奶奶建议盖一个自己的教堂。
果然,村里的教徒们你一砖我一瓦大张旗鼓地盖起了自己的教堂。
奶奶是最卖力的一个,她把父亲准备盖猪圈的砖瓦都搬走了。
她甚至说服了爷爷,将家里的一个小仓房拆掉用来盖教堂,直到父亲以为“奶奶疯了”,奶奶才有所收敛。
她讪讪地向父亲赔笑说:“等教堂盖好了,俺天天给你祈祷,让你有好日子过,天天有酒喝,行不?”父亲立马精神了,说:“行。
”⑦即将完工的时候,奶奶病倒了,医生说是因为劳累过度导致奶奶肝病复发。
⑧教堂终于竣工了,可是奶奶却让人把学校的木牌挂到了门口。
她用歉疚的口吻对教徒们说:“把这房子给孩子们当教室吧,总得让孩子们有地方读书写字啊,要不然都跟咱们一样,连个《圣经》都念不下来……”面对乡亲们疑惑的目光,奶奶接着说:“咱们哪,只要把《圣经》放心上,随便找个地儿,哪怕是个仓房也能当教堂,你们说是不?”⑨就这样,奶奶的教堂成了我们的课堂。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含解析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理解练习1.阅读下面一篇小说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东藏记(节选)宗璞①昆明的天,非常非常的蓝。
②这是一种不可名状的蓝,只要有一小块这样的颜色,就会令人赞叹不已了。
而天空是无边无际的,好像九天之外,也是这样蓝着。
蓝得丰富,蓝得慷慨,蓝得澄澈而光亮,蓝得让人每抬头看一眼,都要惊一下,哦!有这样蓝的天!③一九三八年九月二十八日日寇飞机首次袭击昆明,玷污了纯净的蓝天和瑰丽的白云。
空袭威胁着昆明。
跑警报已经成为昆明人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像吃饭睡觉一样占一定的时间。
有一阵空袭格外频繁,人们早早起身,烧好一天饭食,不等放警报便出城去,到黄昏才回家。
有一阵空袭稍稀,人们醒来后最先想到的还是今天会不会有警报。
如果有几天没有,人们会在菜市上说点废话:“日本鬼子轰炸没有后劲,飞机给打下来了。
”“几架?”“十多架。
”“我听说二十多架!”说完这些无可追究的话,哈哈一笑走散。
④日本空军大概在养精蓄锐。
让昆明人享受了几天平安之后,又一次大举轰炸了昆明。
随着警报声响,明伦大学的师生都向郊外走去。
他们都可谓训练有素了,不少人提着马扎,到城外好继续上课。
一个小山头两边坡上,很快成为两个课堂,一边是历史系孟樾(字弗之)讲授宋史,一边是数学系梁明时讲授数论。
孟樾讲到周濂溪的太极图说。
梁明时讲到第一位对数论做出巨大贡献的欧洲人费马。
“现在说到无限下推法:形如图n+1的一个质数可能而且只能以一种方式表达为两个平方数之和……”这些玄妙的话传入历史系学生的耳鼓。
数学系学生则听见“太极图说‘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
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
两位先生有力的声音碰撞着,大家听得都笑起来。
⑤紧急警报响了,讲课依然进行,没有人移动。
传来了飞机的隆隆声,仍然没有人移动。
空中出现了轰炸机,排成两个正方形,黑压压的,向头顶飞来。
愈来愈强的马达声淹没了讲课的声音。
两位先生同时停止了,示意学生隐蔽。
【精品】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试题整理含解析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理解练习1.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后面小题①人类对浩瀚无垠的太空向往已久。
从嫦娥奔月的神话到亦真亦幻的《西游记》,人们把太空描述成妙不可言的神仙世界。
在人们的想象中,太空是一个至善至美的天堂。
然而在现实世界里,太空绝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浪漫。
进入太空,人类要面对的是险境而非仙境。
载人航天飞行要解决的问题也远不止是“高处不胜寒”。
②载人飞行要克服的第一个难关是真空环境对人的影响。
太空中没有空气,人体若裸露在真空中,将无法呼吸。
如果宇航员的座舱、生活舱一旦泄漏气体,很可能导致宇航员死亡。
③需要克服的第二个难关是来自太空强辐射的影响,这种太空强辐射包括太阳电磁辐射和高能粒子辐射。
太阳电磁辐射中的可见光和红外部分主要影响航天器的温度,会损伤航天器的一些表面材料,还影响高层大气的温度和密度,从而加重低轨飞行器轨道控制的负担。
高能粒子辐射则直接对航天器本身产生影响。
高能粒子长时间围绕地球运动,对低轨道航天器构成严重威胁。
它们的辐射不仅损伤航天器表面材料,而且会使航天器内部的太阳能电池、有机材料、半导体器件和集成电路等的性能发生变化,甚至造成永久的损伤。
④空间碎片和流星体是载人飞行要克服的另一难关。
空间碎片又被称为空间垃圾,是指废弃的火箭或卫星的残骸和它们因爆炸或碰撞而产生的碎片。
它们与航天器的相对速度稍低于流星体与航天器的相对速度。
它们始终和航天器一同在地球的周围运动,因此出现碰撞的机会很多。
空间碎片和流星体与航天器相撞,会在航天器的表面留下撞击坑或穿孔,甚至造成航天器表面的机械损伤。
体积相对较大的流星体和空间碎片,对人体和航天器的破坏都是致命的。
⑤另外,飞行过程中产生的噪声和振动也会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
火箭在上升过程中发动机会产生高强度的噪声,飞船高速穿过大气层时也会产生巨大的噪声。
即使飞船在轨道运行时产生的相对小得多的噪声,也相当于繁忙交通路口的噪声,而且持续不断。
专题08 文学类文本阅读(2021·云南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扫烟囱的孩子昨天晚上我到附近的女子学校去,因为我的姐姐西尔维亚的老师想看看“帕多瓦的爱国少年”这个故事。
这个学校一共有七百多个女生。
我去的时候,正好碰上她们放学,一个个兴高采烈的,因为明天是大家祈盼的节日,学校会放假。
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一件将令我终生难忘的事。
就在学校的对面、街的另一边,一个扫烟囱的孩子正在哭。
他的身材很瘦小,整个脸都被烟熏黑了,肩上挎着一个包,手里拿着一柄刮刀,他一个手臂靠在墙上,他的头紧贴在手臂上,他正在放声哭泣。
有两个三年级的女生走了上去,对他说:“发生了什么事?你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呢?”他不答话,只是一个劲儿地哭。
“你到底怎么了?”女孩子们问,他这才抬起头,原来还是一个稚气未脱的孩子。
他抽抽噎噎地对她们说,他今天给几家人家扫烟囱,赚了三十个小钱,放在口袋里,但是口袋里有一个破洞,这样,不知不觉地,三十个小钱都从破洞里漏掉了。
他边说边给大家看他口袋里的破洞。
没有钱,他是不敢回家见他的主人的。
“主人一定会打我的。
”他一边哭泣,一边又把头埋在了手臂上,一副绝望的表情。
女孩子们全都望着他,满脸的严肃。
就在这个时候,又有几个女学生走了过来。
她们中有的年龄大些,有的还很小;其中有穷苦人家的孩子,也有阔小姐。
她们的右臂下都夹着书包。
其中有一个稍年长的,帽子上插了一根蓝色的羽毛。
只见她从口袋里掏出两枚小钱来,说:“我身边只有这两个小钱了,我们凑一下吧。
”“我身上也有两个小钱,”另一个穿红色衣服的女孩子说。
“但是你不要着急,我们一定能够给你凑够三十个的!”于是她们开始喊另外一些女生的名字:“阿马利娅!路易吉娅!安尼娜!你们身边有小钱吗?”“谁还有一个小钱啊?”另一个女生问。
“钱在这里!”不少女孩子的身边都有几个小钱,那是父母们给她们买花和作业本的。
有几个小女孩还拿出了身上仅有的几个分币,那个帽子上插了蓝羽毛的女孩子把所有的钱都收集起来,一五一十地数起来:“八个,十个,十五个!”但是,还不够,就在这时,一个看起来像小老师的大女生,她拿出了价值半个里拉的一个银币大家都欢呼起来,这样,就只缺五个小钱了。
【初中语文】初中语文课外阅读题之天上的街市
【—课外阅读题之天上的街市】,《天上的街市》是现代文学家郭沫若所作的一首诗。
这首诗既隐含着诗人对现实世界的不满、愤怒以及幻灭的悲哀。
(一)
①远远的街灯明了,
似乎有无数的星星在闪耀。
天上的明星现了。
似乎无数的路灯在燃烧。
②我想那缥缈的空中,
一定有一个美丽的市场。
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
它一定是世界上的珍宝。
③你看,那浅浅的天河。
当然不是很广泛。
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
我肯定我能骑牛。
④我想他们此刻。
你一定要在天界漫步。
不信,请看那朵流星。
他们提着灯笼散步。
1.诗中哪些部分是实写?哪些部分是想像?两者有什么关系?
2.“丁然”在诗歌中的作用是什么?
3.“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中的“点”能否改成“亮”或“闪”?为什么?
4.最后一节说“那颗流星”。
为什么不说“那颗流星”?
5.诗歌表达的中心是什么?
结语:诗人把繁星点点的夜空想象成一个用无数路灯照亮的天堂市场,改变了牛郎织女的传说,把空中的流星想象成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街上漫步,象征着他们生活的幸福与美丽,引发了当时社会的不稳定和人民的痛苦。
七年级初中语文现代文阅读理解训练题带解析(3)一、现代文阅读1.现代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盘古开天辟地万物之初,一只鸡蛋包含着整个宇宙。
鸡蛋里是一片混沌,漆黑一团,没有天地,没有日月星辰,更没有人类生存,可是,在这片混沌黑暗之中,却孕育了创造世界的盘古。
盘古在这只大鸡蛋里孕育成人以后,睡了一万八千年才醒了过来。
这时,他发现他生活在黑暗混沌的大鸡蛋里,心里憋闷得慌,浑身像被绳子束缚一样难受,又看不见一丝光明,于是,他决心舒展一下筋骨,捅破这个大鸡蛋。
盘古胳膊一伸,腿脚一蹬,大鸡蛋就被撑碎了。
可是,他睁大眼睛一看,上下左右,四面八方,依然是漆黑一团、混沌难分。
盘古急了,抡起拳头就砸,抬起脚就踢。
盘古的胳膊腿脚,又粗又大,像铁打的一样。
他这一踢一打呀,凝聚了一万八千年的混沌黑暗,被踢打得稀里哗啦乱动。
,盘古三晃荡、两晃荡,紧紧缠住盘古的混沌黑暗,就慢慢地分离了。
轻的、清的一部分(阳)便飘动起来,冉冉上升,变成了蓝天;而较重的一部分(阴)则渐渐沉降,变成了大地。
天地一分开,盘古觉得舒坦多了。
他长长地舒了口气,想站立起来,然而天却沉重地压在他的头上。
他意识到天若不高高地升到高空,那么地上就永远不可能有生命存在。
于是他坐下来沉思默想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
最后,他断定,只有他把天托住,世上众生才能繁衍和生存。
于是,盘古就手撑天,脚蹬地,努力地不让天压到地面上。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光阴过去了一万八千年。
这中间,盘古吃的只是飘进他嘴里的雾,他从不睡觉。
开始,他只能用胳膊肘撑着,伏在膝盖上休息,因为他必须竭尽全力,用双手把天往上推。
终于,盘古可以将身体挺直,高举双手把天空向上托了,他的身子一天长一丈,天地也一天离开一丈,天升得越高,盘古的身躯也变得越长。
天地被他撑开了九万里,他也长成了一个高九万里的巨人。
天终于高高定位于大地的上方,而盘古却感到疲惫不堪。
他仰视双手上方的天,接着又俯视脚下深邃的大地。
他断定天地之间已经有了相当的距离,他可以躺下休息,而不必担心天会塌下来压碎大地了。
王开岒《天上那件事》的内容梗概。
自然是人类生活的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人类不仅在物质上需要大地母亲的哺育,而且在精神上也需要向自然寻求依托。
当知时节的春雨飘落大地时,当秋风吹来诱人的果香时,感到喜悦、幸福的决不仅是农民;过去的政治家、文学家,每当失意的时候,就会寄情山林;就是我们中学生,当不堪学习重负,感到身心疲惫的时候,去野外踏青,不也能愉悦身心吗?可以说人对自然的情怀是与生俱来的。
但不同的人,对自然的感悟有深浅不同,情趣有高下之分。
“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感悟,“大漠孤烟直”的审美不是人人都能有的。
【精品】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学期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训练含解析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外阅读理解练习1.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曲线救国”做编剧李茜不知不觉,我已经习惯了在填写自己的职业介绍时,在“作家”之后再写上“编剧”。
我其实还只是个初出茅庐的新人,成为编剧算得上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小时候是个梦想很多的人,一会儿想做老师,一会儿想做漫画家,一会儿想做考古学家,一会儿又想做服装设计师……总之,一会儿一个想法,说得多了,爸妈也就不太当真了。
这倒也并非完全是因为我三心二意、喜新厌旧,我想大多数人都不是早早就知道自己真正想要做什么,总会有一时的偏好,想去某条路上走一走、试一试,后来发现走不通,或者那条路和自己想象的不一样,或者自己根本不敢迈出脚步……总之,走不下去,便换一条路接着走。
现在作为我的职业的“写作”,最开始完全是一种纯粹的爱好。
我从中学开始写小说,后来有一天,大概是初三的时候,我不知怎的,一拍脑袋,跟我妈说将来想去学做电影。
这在我的“一箩筐梦想”里算是一个挺新颖的职业,可能跟我当时喜欢看电影有关。
当然,我妈认为这只是我又一次的心血来潮、异想天开。
因为在普通人的观念里,儆电影是一个离我们特别远的行业,特别是在我家乡这种边陲小城,家中的亲戚朋友往上数三辈都和电影“八竿子打不着”的普通人家,做电影真的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不知道是我对这个梦想不够坚定,还是连我自己都觉得这个梦想太不切实际,总之,一段时间之后,我便把这个梦想抛在脑后,投入了新的梦想中。
后来,从高中到大学,始终把写小说作为爱好的我,却因为这点小小的坚持而逐渐走上了作家的路。
发表了小说一段时间之后,我开始给漫画写脚本。
再后来,我参与了电影剧本的改编,也开始应邀写一些电视剧剧本,甚至电影剧本。
直到有一天;我突然反应过来,我竟然已经在“做电影”了!请原谅我三言两语、轻描淡写地讲述这个过程,因为这确实不是跌宕起伏、百转千回的“追梦记”,我有时候甚至会觉得这是“命”。
天上的那件事(2)
对老北京来说,鸽哨是最让人魂牵梦萦的声音。
安静的年代,无论串胡同,还是伫立庭院,只要稍留神,耳朵里就会飘入它们:嗡嗡嘤嘤,如梦如幻,清越绵长……鸽哨,乃皇城根最大牌的嗓子。
没了这动静,京城的空气便仿佛睡着了,丢了魂儿……
如今的北京,鸽哨难觅了。
大家很少再仰望什么。
天上的那件事——那件最美妙的事,那些溜冰似的、滑着弧线的翅膀,那群雨点般的精灵,不见了。
天寂寞了,云枯瘦了。
即使晴空,因没有了翅膀和音符,也像白痴。
奥运前夕,北京广播电台灌了一张光盘,叫《听,北京的声音,2008秒》。
雕刻市井之声,描画古都音容,这是个很童话的创意。
据说最费周折的是录鸽哨。
起初难觅养鸽人,他们仿佛蒸发了,不知被高楼大厦撵到了何处。
总算找到了一户,但环境太嘈杂,车水马龙,根本没法录。
末了,遇上了在宋庆龄故居做义工的郑永祯。
郑师傅酷爱鸽子,退休后主动来这里驯鸽,其弟则擅长配哨,可谓珠联璧合。
谁知又遇上个大麻烦:附近有住户嫌闹腾,不让鸽子带哨上天……
郑师傅还做了件有意义的事,一件大事:帮王世襄养鸽子。
王世襄先生是个最好介绍又最难定义的人。
往复杂了说,乃文物家、史学家、民俗家、美食家、收藏家、鉴赏家;朝简单了说,就是个一辈子爱玩、懂玩、玩透了的老小孩。
而所有玩习中,畜鸽听哨为至爱。
他甚至编著了《北京鸽哨》《明代鸽经·清宫鸽谱》等书,将鸽哨的源流、制式、造法、音效一一详解。
先生戏称自己乃“吃剩饭,踩狗屎”之辈。
何出此言呢?先生说:“过去养鸽子的人,对鸽子就像待孩子。
自个儿吃饭不好好吃,扒两口剩饭就去喂鸽放鸽。
他们还有个习惯,一出门不往地上看,却往天上瞅,常常踩狗屎。
”
王世襄回忆说:“过去几乎每条胡同上空都有两三盘鸽子在飞。
悦耳的哨声,忽远忽近,琅琅不断。
”养鸽行话多,圈内不叫养鸽,叫盘鸽。
24只算一拨儿,要盘最少两拨儿,飞起来才好看。
盘鸽至少早晚两次,若不勤飞,鸽身囤肉赘膘,就废了。
我最早对鸽哨的印象来自电影,尤其在以北京、西安为背景的片子中,它几乎是故事开场的第一声,又总和钟鼓楼、四合院配在一起。
想必在导演看来,鸽哨亦是生活空间的必需元素吧。
据说,王世襄先生晚年最大的遗憾,是没地儿畜鸽。
所以,他将此事托付给郑师傅和名人故居的一个旮旯,并寄望北京奥运会上腾空而起的是中华观赏鸽。
“它不像信鸽,一放全跑了,而是围着巢舍成群盘旋。
养好了可一盘白、一盘灰、一盘紫。
鸽哨传出钧天妙乐、和平之音,定能为‘人文奥运’添上最亮丽、最生动的一笔。
”年已九旬的先生亲书《关于奥运会放飞观赏鸽的献议》,正式呈交奥组委。
谁都明白,老人想借奥运东风,托一把摇摇欲坠的鸽文化。
奥运开幕那夜,我守在电视机前,祈祷老人能如愿。
终于,该放鸽了,“鸟巢”里升起的竟然不是翅膀,而是少女的纤纤玉手和声光烟幕……
城市的飞鸟时代,真的落幕了?
除了那件事,还有什么能让人突然驻足,对着天空久久着迷?还有什么能让我们从生活中停下,养成仰望的习惯?
没了那件事,我们会不会变成一群只顾低头觅食、左刨右挖,在地上找东西的动物?
你说,什么时候,京城的天上还能随处可见鸽哨编队呢?
(选自《古典之殇》,有删改)
1.本文题目是《天上那件事》,请问指的是哪件事?(2分)
▲
2.文中写到奥运前北京广播电台灌了一张光盘,叫《听,北京的声音,2008秒》,CD中要录鸽哨。
为什么北京的声音中离不了鸽哨?请用原文语句回答。
(2分)
▲
3.文中有许多语句描写精致细腻,耐人寻味。
请任选下列句子中的一句,自选角度赏析。
(3分)
(1)那件最美妙的事,那些溜冰似的、滑着弧线的翅膀,那群雨点般的精灵,不见了。
▲
(2)没了那件事,我们会不会变成一群只顾低头觅食、左刨右挖,在地上找东西的动物?
▲
4.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
5.有一个成语“玩物丧志”,意思是只顾玩赏所喜好的东西,因而消磨掉志气。
作者说王世襄“是个一辈子爱玩、懂玩、玩透了的老小孩”。
请你结合王世襄先生的言行,谈谈对“玩物”这种喜好的看法。
(2分)
▲
【参考答案】:
1.(2分)指的是在老北京的天空中凝视鸽群飞翔,聆听清越鸽哨这件事。
2.(2分)鸽哨,乃皇城根最大牌的嗓子。
没了这动静,京城的空气便仿佛睡着了,丢了魂儿……
3.(3分)示例:(1)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北京上空的鸽群的轻巧灵动,赏心悦目,是作者心中最美妙的事。
(2)通过形象地描绘,写出如果人们不去仰望天空,寻找精神家园,会变成只顾吃穿的动物,说明我们的生活中需要仰望,寻找心灵的宁静。
4.(3分)为渐行渐远的鸽哨而伤感;为精神生活的日渐荒芜而忧伤;呼唤人们追求美好、宁静的精神生活。
(每点1分,意思大致相符即可)
5.(2分)略(观点须切合题意,健康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