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社区卫生服务中的护理道德
- 格式:ppt
- 大小:282.00 KB
- 文档页数:52
护士医德规范一、引言护士作为医疗团队中重要的一员,承担着照应病患、提供护理服务的重要职责。
为了保证医疗质量和病患安全,护士应遵守一定的医德规范。
本文将详细介绍护士医德规范的相关要求。
二、沟通与尊重1. 护士应与病患进行有效的沟通,了解其需求和病情,提供清晰、准确的信息。
2. 护士应尊重病患的隐私权和个人尊严,不得泄露病患的个人信息。
3. 护士应尊重病患的自主权,尊重其医疗选择和决策。
三、专业知识与技能1. 护士应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能够正确评估病患的病情和护理需求。
2. 护士应不断学习和更新医学知识,提高自身专业水平。
3. 护士应遵循医疗机构的规章制度,执行医嘱和护理计划。
四、安全与风险管理1. 护士应遵守医疗机构的安全管理制度,确保病患和自身的安全。
2. 护士应正确使用医疗设备和药品,避免差错和意外发生。
3. 护士应及时报告和处理医疗事故和不良事件,积极参预风险管理工作。
五、团队合作与职业道德1. 护士应积极参预医疗团队的合作,与其他医疗人员协调配合,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2. 护士应保持职业道德,不得从事违法、违规行为,不得索取或者接受病患及其家属的财物。
3. 护士应尊重和支持同事,共同维护医疗团队的和谐氛围。
六、病患权益保障1. 护士应保护病患的权益,维护其合法权益和利益。
2. 护士应遵守医疗机构的规章制度,不得歧视、虐待或者剥夺病患的权益。
3. 护士应提供及时、有效的投诉处理渠道,匡助病患解决问题和纠纷。
七、持续教育与自我提升1. 护士应不断参加相关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提升自身专业水平。
2. 护士应关注行业动态和最新研究成果,不断更新医学知识。
3. 护士应积极参预科研和学术活动,为护理实践提供科学依据。
八、结语护士医德规范是保证医疗质量和病患安全的重要保障。
护士应始终以病患为中心,遵守医德规范,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医疗机构和相关管理部门也应加强对护士的培训和监督,确保医德规范的有效执行。
惟独这样,我们才干建立一个安全、可靠的医疗环境,为病患提供更好的医疗护理服务。
《护理伦理学》教学大纲Nursing Ethics课程代码:学时:学分:理论学时:32实验或讨论学时:0适用专业:护理学课程性质:必修撰稿人:审定人:一、课程说明(一)课程性质、地位与任务1.课程性质护理伦理学是一门护理学与伦理学相交叉的边缘学科,是研究护理职业道德的科学。
即运用一般伦理学的原理和道德原则,来解决与调整护理护理实践和护理科学发展中人们相互间、护理学写社会间关系的一门课程,是为培养和检验学生掌握护理伦理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而设置的一门基础课程。
2.课程地位护理伦理学课程是全国高等教育护理学专业必修课,是为培养护理从业者的护理伦理基本理论知识和应用能力而设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护理伦理学是以伦理学的基本原理为指导,研究护理职业道德的一门科学。
护理职业道德具有全人类性与人道性、继承性与时代性、规范性与可操作性的特点。
因为护理伦理学是护理学与伦理学相交叉形成的一门边缘学科,所以它与护理学、伦理学既有相通的地方,而又有明显的区别。
因此,在教学及考核时应充分体现本课程的性质和特点。
3.课程任务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具备从事护理专业所必需的护理伦理学的基本知识和和基本技能,理解和运用护理伦伦理学的基本原则、规范和范畴,掌握护理职业活动中的具体伦理规范,并自觉在实践中进行伦理行为的正确选择和评价,接受护理伦理教育、监督和考核,进行护理伦理修养,从而树立起一切为人病人和全心全意为人民的健康事业服务的崇高思想,把学生培养成品学兼优的高素质的应用型的护理工作者。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了解护理伦理学产生发展的概况,理解护理伦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方法及护理伦理学的基础理论,掌握护理伦理学的基本原则,具体原则、基本规范和基本范畴,以及具体护理职业活动中的伦理要求,自觉运用护理伦理学的基本理论来指导、调整自己的行为;掌握必要的人文科学知识,成为具有参与、竞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提高在医疗护理实践中的人际沟通能力,学会处理和调整各种护理关系;能对护理伦行为进行正确评价和选择,能自觉进行护理伦理修养,接受护理伦理教育、监督和考核。
《护理伦理学》第一部分期末总结第一章绪论1.主要是指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准则、规范,有时也指个人的思想品质,修养境界,善恶评价。
2.道德的起源:1)神启论2)天赋论3)情感欲望论4)动物本能论5)马克思主义道德起源论3.道德的特点:1)道德的阶级性2)道德的规范性3)道德的稳定性4)道德的社会性5)道德的层次性4.道德的功能:1)道德是人类前进的“目的地”,即道德具有导向功能。
2)道德是人类前进的“发动机”,即道德具有激励功能。
3)道德是人类前进的“行路标”,即道德具有约束功能。
4)道德是人类前进的“方向盘”,即道德具有调节功能。
5)道德是人类前进的“交通警”,即道德具有安全功能。
5.伦理与道德的关系:6.亚里士多德首次提出伦理学。
7.是研究护理道德的学科,是运用一般伦理学原理解决和调整护理实践与护理科学发展中护士之间、护士与他人之间、护士与社会之间关系的应用伦理学,是护理学和伦理学相融合的交叉学科。
8.护理伦理学研究的对象是:护理道德。
护理道德包括护理道德现象、护理道德关系及护理道德的发展规律。
9.护理道德现象主要包括护理道德的意识现象、规范现象和活动现象三个部分。
10.在西方近代史上,对护理事业发展贡献最大的是护理鼻祖南丁格尔。
编著了《护理札记》。
11.英国医生托马帕茨瓦尔出版了《医学伦理学》一书,首次提出了医学伦理学的概念。
12.我国知名医学教授宋国宾先生在上海出版了《医业伦理学》一书。
第二章护理伦理学的理论基础1.中国传统哲学的主要特征表现为“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和伦理为本位的人道主义。
2.“仁爱、义利、诚信和慎独”等基本范畴对现代护理伦理思想影响较为深远。
3.是指人的生命具有至高无上、神圣不可侵犯的道德价值的一种伦理观。
生命神圣论强调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尊重人的生命。
4.是以人的自然素质(体能和智能)的高低、低劣为依据来衡量生命对自身、他人和社会价值的一种伦理观,是一种强调人的生命存在质量状态及其价值的伦理观。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管理系统规章制度第一条:为了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管理,提高服务质量,保障居民健康,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管理的目的是为了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满足居民的医疗需求,并保障他们的安全与健康。
第三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理人员必须具备相关的护理技能,持有合法的执业证书,并接受规定的培训。
第四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人员应遵守医德和职业道德,严守保密规定,尊重患者的隐私权和人格尊严。
第五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人员应当提供细致、专业、规范的护理服务,根据患者的需要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并及时调整。
第六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人员应当及时记录患者的护理过程和护理问题,并做好护理文书的管理工作。
第七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人员在护理操作中应严格遵守操作规范,做到洗手消毒、穿戴一次性手套、使用一次性物品等。
第八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人员要注重沟通与协作,与医生、其他卫生人员以及患者家属相互配合,形成有效的护理团队。
第九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人员应当积极学习和掌握最新的护理技术与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护理水平。
第十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人员必须遵守工作纪律,不得私自离岗、迟到早退,必须按时参加例会、培训等活动。
第十一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发现异常情况或者疑似传染病患者,应及时报告给上级领导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第十二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人员应当保持良好的工作态度,不得怠慢患者,不得与患者发生恋爱关系或涉及医疗纠纷。
第十三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人员应当定期进行健康检查,确保自身的身体健康,并遵守相关的职业防护措施。
第十四条:对于违反本规章制度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人员,将按照管理规定进行相应的纪律处分或辞退。
第十五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理管理系统规章制度,经过讨论和审批后,于XX年XX月XX日起正式施行。
以上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管理系统规章制度,旨在规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理工作,提高服务质量,保障居民的健康和安全。
社区卫生服务中护士应具备的素质及能力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社区护士素质能力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30.323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类的寿命也在不断延长,老龄人口比例在急剧上升,那么需要护理的老人的数量也在不断增长,这就意味着人们对于经济、便利的社区护理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在社区卫生服务中护士承担着健康教育、健康指导、家庭护理、康复指导、患者及健康人的营养指导等多种角色。
并将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满足不断发展的社区保障需要,培养高素质的社区护士至关重要,要成为一名优秀社区护士应具备以下素质。
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强烈的责任感社区护士首先应树立爱护生命,减轻患者痛苦,增进患者健康为己任,由于社区护理工作具有相对独立性和自主性,更多的是护理人员单独的护理活动,这就要求护士要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真诚的关心、爱护患者,急患者所急想患者所想,能够主动自觉的为患者服务,提供力所能及的保障服务。
要有爱心、耐心、责任心,一视同仁,对那些特殊人群例如;智障,侏儒,精神病患者等不可歧视和疏远,要给予充分同情和关爱,用无私奉献的精神为社区居民提供最优质的服务[1]。
要有丰富的医学知识、工作经验和良好的全科素质社区护理是整合现代护理学、预防医学、管理学以及人文社会科学于一体的新型护理学科。
社区护理服务内容广泛,工作性质相对独立,因此,要求社区护士必须具有丰富的医学护理知识。
既有基础方面的护理知识还要有专科比较丰富的医疗保健知识、营养及食品卫生知识、优生优育知识,心理咨询技巧及药物应用知识等。
既要熟练掌握各专科护理知识和操作技能还要掌握急诊和入院前抢救的各项操作技能。
只有具备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精湛的操作技能才能为患者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护理服务。
具有慎独精神社区护士要有独立完成社区工作的能力和素质:社区护士的工作大多是独自一人进入家庭实施护理工作,在工作中如果遇到问题在无其他医疗人员在场的情况下必须迅速的做出决策,严格遵守护理程序和技术操作规范因地制宜的进行工作,这比临床工作面临更大的风险与责任,因此社区护士要从每一点每一滴做起,从每一项操作做起,沉着冷静,一丝不苟,尽量做到患者满意,自己放心,坚决不可存在侥幸心理敷衍了事。
《护士条例》全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护士的职业行为,保障护理质量和安全,维护护士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卫生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护理活动的护士和护理机构。
第三条护士是指经国家卫生健康主管部门批准的教育机构培养,取得护士资格证书,并依法注册登记后,从事护理活动的专业人员。
第四条护理机构是指依法设立,以提供护理服务为主要业务的医疗机构、社会福利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机构等。
第五条护士应当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规范,尊重生命,保护人权,维护患者的隐私和尊严,提供安全、有效、人性化的护理服务。
第六条国务院卫生健康主管部门负责全国的护士管理工作。
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健康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护士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护士管理工作的领导和支持。
第七条国家鼓励和支持护士的教育培训、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提高护理水平和质量。
国家对从事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重点专科、艰苦边远地区等特殊岗位或者特殊领域的护士给予优先培养、聘用和奖励。
第二章护士资格第八条取得护士资格证书的条件如下:(一)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三)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条件;(四)具有相应的学历和专业知识;(五)通过国家统一组织的护士资格考试。
第九条国务院卫生健康主管部门负责制定和发布护士资格考试大纲、考试题库、考试办法等,并组织实施全国统一的护士资格考试。
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健康主管部门负责组织本行政区域内的护士资格考试工作。
第十条护士资格考试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等级。
初级考试面向具有高中(含职高)以上学历并接受过相应专业教育培训的人员;中级考试面向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并接受过相应专业教育培训的人员;高级考试面向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并接受过相应专业教育培训的人员。
具体的学历和教育培训要求由国务院卫生健康主管部门规定。
第十一条护士资格考试每年至少举办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