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床旁临时心脏起搏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
- 格式:doc
- 大小:23.00 KB
- 文档页数:3
经左锁骨下静脉床旁球囊漂浮电极导管心脏临时起搏的疗效评价及观察[摘要] 目的探讨床旁锁骨下静脉快速临时起搏器安置术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38例不同病因所致严重缓慢型心律失常、心脏骤停者,在床旁通过左锁骨下静脉穿刺的方法,应用漂浮球囊电极导管,观察起搏信号、插入导管的长度、qrs波群形态及测定阈值,将电极送入右心室,行紧急床旁临时心脏起搏术。
结果成功起搏37例(97.37%),所用时间平均(6.8±4.2) min,植入深度为(37.45±3.40) cm,平均留置时间为(4.4±2.6) d,起搏阈值为(0.96±0.35) v。
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结论经左锁骨下静脉途径植入球囊起搏电极导管能迅速安全行心室起搏。
[关键词] 左锁骨下静脉;球囊漂浮电极导管;心脏临时起搏;疗效[中图分类号] r54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1(a)-0044-02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患者因各种原因突发严重的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甚至心脏骤停等现象,因患者病情危重,往往不适合搬动,此时紧急行床旁临时起搏器治疗,提升心率、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进而挽救患者生命,显得尤其重要。
笔者对2009年6月~2012年6月成功经左锁骨下静脉床旁球囊漂浮电极导管心脏临时起搏的患者资料进行总结,探讨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观察2009年6月~2012年6月完成的床旁球囊漂浮电极心脏临时起搏术38例,其中,男性22例,女性16例;年龄(61±8)岁。
病例来源:本院18例,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内科12例,河南省偃师市第一人民医院8例。
急性心肌梗死11例(包括严重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室性心动过速、心脏骤停),长q-t间期综合征2例,重症心肌病2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7例,房室传导阻滞8例,慢性肾病高血压4例,高风险外科手术心脏保护4例。
漂浮电极临时心脏起搏术的护理我院自2002年起先后为9例心脏病患者利用漂浮电极起搏导管进行床旁心脏临时起搏安置术,取得了满意的效果,为病人进一步的治疗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现将操作方法和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临时心脏起搏术9例。
其中男5例,女4例;年龄52~84岁,平均64.2岁。
急性心肌梗死3例,PCI术保护性起搏1例,III°A VB 2例,感染中毒性心肌炎,心脏骤停1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1例,冠心病长R~R间歇1例。
方法:患者取平卧位,采用穿刺右侧股静脉或左侧锁骨下静脉,置入6F导管鞘,插入导引导丝,延导引导丝送入漂浮电极,撤出导引导丝。
患者以肢体导联连接于心电图机,在心电图的监测下,缓慢前送导管,当心电图上显示高大P 波,提示漂浮电极起搏导管已进入右心房,此时气囊充气1ml,再继续前送导管,当心电图上肢体Ⅱ导联出现宽大QRS波且主波向下而P波变小,提示漂浮电极起搏导管已进入右心室,将气囊放气,继续前送导管1~2cm,当电极已顶在心内膜上时,连接起搏器起搏。
随后测定起搏阈值,一般为0.5~1.5V。
调整输出电压为起搏阈值的1~2倍,频率设定为60~80次/分,启动起搏器装置。
观察心电图,如无电极脱落,则将电极导线固定于皮肤,通过床头胸片判断电极位置。
结果9例临时起搏全部成功。
从开始穿剌静脉至有效起搏成功用时5~20分钟(平均13分钟)。
起搏时间2~10天,起搏阈值1.1±0.5V,频率60~80次/分,电极插入深度35~50cm。
全部9例经X线证实电极位于心尖部。
7例起搏良好,2例因导线脱位而从新固定。
5例痊愈出院,2例安装永久性起搏器,1例行急诊PCI术痊愈出院,1例行择期PCI术痊愈出院。
护理术前护理:①心理护理:因患者及家属对临时起搏陌生,故应做好解释工作,解除顾虑,了解安装起搏器的原因、过程、起搏器功能及注意事项,取得合作,并签临时起搏安置术同意书。
㊃专题㊃通信作者:杨秀春,E m a i l :y a n gx i u c h u n 99013@163.c o m 临时心脏起搏器植入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杨秀春,李 玥,肖 冰(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河北心脑血管病研究所,河北石家庄050000) 摘 要:临时心脏起搏是治疗严重缓慢型心律失常的一种有效的急救措施,在临床实际操作中,时常会遇到一些问题,导致操作不成功,延误治疗,本文对临时心脏起搏器植入方法㊁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进行论述,有利于初学者掌握临时心脏起搏器操作方法,提高应对困难及解决问题的能力㊂关键词:临时心脏起搏器,人工;电极,植入;肺栓塞中图分类号:R 540.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583X (2017)06-0469-03d o i :10.3969/j.i s s n .1004-583X.2017.06.004C o m m o n p r o b l e m s a n d s o l u t i o n s o f t e m p o r a r y c a r d i a c p a c e m a k e r i m pl a n t a t i o n Y a n g X i u c h u n ,L iY u e ,X i a oB i n gD e p a r t m e n t o f C a r d i o l o g y ,t h eS e c o n d H o s p i t a l o f H e b e iM e d i c a lU n i v e r s i t y ,S h i j i a z h u a n g 050000,C h i n a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a u t h o r :Y a n g X i u c h u n ,E m a i l :y a n gx i u c h u n 99013@163.c o m A B S T R A C T :T e m p o r a r y c a r d i a c p a c i n g i s a n e f f e c t i v e e m e r g e n c y m e a s u r e f o r t h e t r e a t m e n t o f s e v e r e b r a d y c a r d i a .I n c l i n i c a l p r a c t i c e ,u n e x p e c t e d p r o b l e m ss o m e t i m e sl e a dt of a i l u r eo fc a r d i a c p a c e m a k e r i m pl a n t a t i o n .T h i sa r t i c l e f o c u s e s o n t h e i m p l a n t a t i o nm e t h o d s o f t e m p o r a r y c a r d i a c p a c e m a k e r a n d c o mm o n p r o b l e m s a n d s o l u t i o n s ,w h i c hh e l ps b e g i n n e r sm a s t e r i m p l a n t a t i o n t e c h n i q u e s a n d i m p r o v e t h e a b i l i t y to s o l v e t h e p r o b l e m s .K E Y W O R D S :c a r d i a c p a c e m a k e r ,a r t i f i c i a l ;e l e c t r o d e s ,i m p l a n t e d ;p u l m o n a r y em b o l i sm 杨秀春,男,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㊂1996毕业于河北医科大学,从事冠心病,高血压和心力衰竭的临床诊疗工作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㊂临时心脏起搏是治疗严重缓慢型心律失常的一种有效的急救措施,常采用床旁操作㊂在临床实际操作中,时常会遇到一些问题,导致操作不成功,延误治疗,并成为初学者的障碍㊂本文汇总临时心脏起搏器植入过程中临床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有利于初学者掌握临时心脏起搏器操作方法,提高应对困难及解决问题的能力㊂本文分别从植入方法和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进行论述㊂1 临时心脏起搏器植入方法1.1 植入前准备 心电监护仪或心电图机㊁脉冲发生器㊁起搏电极导管㊁血管鞘㊁无菌手术包(紧急时可用胸穿㊁心包穿刺㊁骨髓穿刺等消毒包)㊁无菌刀片及针线㊂起搏电极导管可选普通电极导管(常用2极电极导管)和球囊漂浮电极导管两种㊂普通电极导管常为6F 导管,优点是导管较硬,不易弯折,到位后起搏参数稳定;缺点是导管推送过程中不易掌控走行方向,容易进入心脏以外的血管,如经股静脉操作时,导管可能进入肾静脉㊁肝静脉,经锁骨下静脉操作时,导管可能进入颈内静脉,造成起搏失败,甚至产生并发症㊂此外,由于导管硬度较大,心腔内粗暴操作可能造成心肌穿孔,发生严重并发症㊂因此,普通电极导管进行临时心脏起搏时,建议在X 线透视下操作㊂球囊漂浮电极导管常为5F 导管,硬度小,较柔软,其顶端球囊进入静脉后充气,利用其球囊的漂浮作用,随着静脉血流漂回右心房㊁右心室,球囊漂浮电极导管进行临时心脏起搏操作时可床旁操作,不依赖X 线[1]㊂但在严重心脏病,特别是右心室明显扩大,存在三尖瓣大量返流时,漂浮电极难以到达右心室㊂球囊漂浮电极导管细而柔软,取出时动作要轻柔,沿着凹槽轻柔将导管取出,防止损坏球囊和导管㊂操作前使用配套的专用1m l 注射器充气检查球囊的完整性㊂不要将液体注入球囊,以免造成球囊松弛㊂球囊充气速度不宜过快,遇到阻力不能强行充气,充气量不超过1.5m l,以防球囊破裂㊂1.2 操作方法 球囊漂浮电极导管可经颈内静脉㊁锁骨下静脉㊁股静脉途径送达右心室㊂绝大多数患者经以上途径操作,导管进入的深度分别为30~35c m ,25~35c m ,50~60c m ㊂在植入过程中,可根据导管进入的深度判断导管到达的大致位置㊂电极导㊃964㊃‘临床荟萃“ 2017年6月5日第32卷第6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 ,J u n e 5,2017,V o l 32,N o .6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管每隔10c m有黑色标记,并标有Ⅰ㊁Ⅱ㊁Ⅲ㊁Ⅳ标记㊂穿刺前测量血管鞘和球囊导管,确定球囊导管出鞘管后开始充气的距离,见图1㊂图1电极导管和血管鞘黑色标记是20c m位置2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2.1穿刺部位发生的问题及解决方法2.1.1血管入路选择可选用颈内静脉㊁锁骨下静脉㊁股静脉㊁肘正中静脉途径[2]㊂穿刺部位的选择可以根据术者的习惯㊁能力以及患者疾病特点㊂例如: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发生心脏停搏,预测今后需要安装永久心脏起搏器,应该预留锁骨下静脉区域做为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的位置,可以选择颈内静脉或股静脉做为穿刺点㊂对计划剖腹产的孕产妇需要植入临时心脏起搏器时,应选用锁骨下或颈内静脉途径,股静脉途径就不是最好的选择㊂此外,还应根据医生的习惯与能力,一些医生擅长颈内静脉穿刺,一些医生擅长锁骨下静脉穿刺㊂面对紧急情况时,应使用最擅长的方法操作,最短时间完成操作,提高抢救成功率㊂2.1.2误穿动脉误穿动脉有以下判断方法:①观察血液的压力,血液能回推穿刺针芯的是动脉;②观察回吸血液的颜色,暗红色为静脉血,鲜红色为动脉血;③如果已经置入血管,将鞘管三通与注射器相连,将针芯回推的是动脉㊂如果穿刺鞘管已经置入误穿的颈内动脉及锁骨下动脉,切记必须保留鞘管,需要外科手术操作取出血管鞘;如果误穿入股动脉,压迫止血后可拔出鞘管㊂2.1.3发生气胸㊁血胸锁骨下静脉穿刺不当可造成气胸㊁血胸[3],发生率在1%~5%㊂少量气胸可吸氧治疗;大量气胸或血胸需要胸腔穿刺抽气或胸腔闭式引流㊂技巧与方法:牢记锁骨下静脉穿刺方法㊁注意事项,锁骨下静脉绝大多数位于锁骨内1/3之下,避免穿刺针超过锁骨,穿刺针进针位置㊁指向对于成功穿刺都很重要㊂2.2起搏电极置入过程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2.2.1充气球囊送出鞘管后,立即充气再推送导管,可防止导管进入对侧髂静脉及其他分支血管㊂2.2.2速度导管前行速度要慢㊂如果前行过快可能发生头端受阻,引起导管弯曲㊁打折(图2)㊂避免导管送入过长,可防止导管扭曲㊁打结㊂预导管推送不畅,估计导管发生扭曲时,应该退出或调换导管,打结时应将导管轻送㊁轻抽使之松开,送入时尽量不要多次旋转导管㊂图2漂浮电极导管弯曲2.2.3操作当导管前端接触到心肌或瓣膜时,可出现心律失常,因此操作要轻柔,发现期前收缩频发时导管要停止前行,观察心电监护或心电图,避免粗暴操作,防止心脏穿孔[3]㊂通过观察期前收缩特点,可判断导管头端位置并及时改变导管位置㊂2.2.4观察导管到达计划深度后,可通过观察有无室性期前收缩或给予脉冲刺激,观察有无心室起搏图形(图3),通过观察心腔内心电图判断导管是否到达右心室[4]㊂图3心室起搏心电图2.2.5起搏阈值导管到位以后,可通过以下方法测定起搏阈值,将心室感知灵敏度设置为2.5m V,以高于自身频率10~20次/m i n的频率起搏,如能够起搏,逐渐减低起搏输出电压直至不能起搏心室,此时电压为起搏阈值,通常要求低于1V,设置的起搏电压应该为阈值的2.5倍以上㊂2.3临时起搏电极植入后异常情况及解决方案2.3.1不起搏不起搏的原因包括无输出及失夺获㊂无输出的原因有:电极导管折断(图4),绝缘层破裂,接触不良,电池耗竭㊂导线折断可通过X线透视或照相显示,处理办法为更换导线㊂电池耗竭需更换电池㊂脉冲发生器与导线连接不良时需检查是否有螺丝未拧紧,如果有拧紧连接螺丝㊂㊃074㊃‘临床荟萃“2017年6月5日第32卷第6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J u n e5,2017,V o l32,N o.6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图4 电极导管折断2.3.2 失夺获 原因有电极移位,电池耗竭,电极导管或绝缘层断裂,心肌穿孔(图5)㊂当电极发生微移位时,可通过增加起搏输出电压或脉宽解决㊂当电极移位时,需调整起搏电极位置,消毒穿刺部位皮肤㊁鞘管或电极后,将电极送入1~2c m ,转动电极后,重新调试,必要时X 线下调试;皮肤固定处松脱多数是电极导管向外退出,可采取推送导管,再次固定的方法㊂图5 失夺获2.3.3 膈肌刺激 电极靠近膈神经或起搏电流过大时可导致膈肌刺激,可通过改变电极位置㊁降低起搏电压来调整㊂2.3.4 皮下瘀血㊁血肿 少量瘀血可先观察,当穿刺到动脉或皮下的小动脉可发生局部血肿(图6),可通过压迫止血,必要时行血管超声检查,协助压迫止血㊂图6 皮下血肿2.3.5 肺栓塞 肺栓塞的形成原因有穿刺部位血栓形成,制动的肢体静脉血栓形成,球囊部位血栓形成,导管进入肺动脉直接堵塞㊂处理措施:尽量缩短临时起搏时间,超过48小时应使用低分子肝素㊂2.3.6 局部感染和静脉炎 操作时需严格消毒,注意无菌操作;定期更换敷料;置管时间尽量缩短,一般不超过2周;发生感染,积极抗生素治疗,必要时撤出电极导管[5]㊂3 小结临时起搏电极置入时如果遇到电极不到位,一定要在透视下完成操作,这样可以避免许多并发症㊂电极的头端的位置可以根据同步十二导联的心电图来判断,无论在流出道还是心尖[6],能起到起搏作用就可以㊂因为临时起搏应用的时间短,在不同部位起搏不会造成严重的血流动力学异常[7]㊂如果是急性右心室梗死的患者,操作一定轻柔,防止穿孔引起心包填塞㊂总之,临时心脏起搏电极置入,特别是床旁置入过程中会遇到多种情况,应熟悉操作的每一环节,术前㊁术中㊁术后严格㊁规范操作是成功的关键㊂参考文献:[1] 陶以嘉,金伟东,李春庆.床旁应用带气囊漂浮起搏导管抢救心脏急症的l 临床研究[J ].中国急救医学,2005,25(10):768-769.[2] 马明远,誉铁欧,方滨,等.经左锁骨下静脉起搏脉冲引导紧急床边临时心脏起搏[J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2005,25(5):587.[3] 鲁开智,陶国才.临时心脏起搏器的应用[J ].中华麻醉学杂志,2005,25(11):879-880.[4] 王春霞,苗华军,孙卫东.床旁经左锁骨下静脉临时心脏起搏器的临床应用[J ].中国医刊,2009,44(1):49-50.[5] R a j a p p a n K ,F o x K F .T e m p o r a r y c a r d i a c p a c i n g in d i s t r i c t g e n e r a lh o s p i t a l s -s u s t a i n a b l er e s o u r c eo rt r a i n i n g l i a b i l i t y [J ].Q J M ,2003,96(11):783-785.[6] S z a f r a n i e c Z ,W r a n i c z J K.R i gh t v e n t r i c u l a r o u t f l o w t r a c t v e r s u s r i g h t v e n t r i c u l a r a p e x --w h y f e w c e n t i m e t r e s i s s o i m p o r t a n t i nc a r d i a c p a c i n g [J ].P o lM e r k u rL e k a r s k i ,201437(219):139-143.[7] L e v e rN ,F e r g u s o nJ D ,B a s h i r Y ,e ta l .P r o l o n g e dt e m p o r a r yc a rd i a c p a c i n g u s i n g s u b c u t a ne o u s t u n n e l l e d a c t i v e -f i x a t i o n p e r m a n e n t p a c i n gl e a d s [J ].H e a r t ,2003,89(2):209-210.收稿日期:2016-12-21 编辑:武峪峰㊃174㊃‘临床荟萃“ 2017年6月5日第32卷第6期 C l i n i c a l F o c u s ,J u n e 5,2017,V o l 32,N o .6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前言:急性心肌梗塞并发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高达80%~100%。
而并发恶性心律失常是引起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致死率较高。
心律失常的发生与心肌的缺血损伤和再灌注损伤有关。
当冠状动脉因为一系列因素而突然闭塞时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高达95%,发病急,来势凶险,可在短时间内发展为心室颤动或心脏停搏致死。
当冠状动脉内形成的血栓溶解再通或冠状动脉痉挛缓解等原因可引起再灌注损伤,从而诱发再灌注心律失常,特别容易发生加速的室性逸搏、新出现的房室传导阻滞等。
一、缓慢性心律失常:1.窦性心动过缓和窦性停搏:多见于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其发生与反射性迷走神经的兴奋性增高有关,多呈一过性,严重者或持续时间时间较长者需要起搏治疗。
例1:女性患者,66岁,因胸闷心悸不适入院。
7月1日9点01心电图可见:aVF导联呈qr型,STⅡ、Ⅲ、aVF弓背型抬高~,长导联可见P-P间隔,可见延缓出现的QRS波群,形态呈室上性,为交界性逸搏性心律频率41bpm,在逸搏搏动的前、中、后可见窦性P波,因处于心室的有效不应期而未得以下传,为不完全干扰性房室脱节。
心电图诊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显着窦性心动过缓、交界性逸搏性心律、不完全干扰性房室脱节。
7月1日10点41心电图可见: STⅡ、Ⅲ、aVF弓背型抬高明显,Ⅲ、aVF导联呈qr型。
异常Q波较前明显,ST段抬高更加明显。
后行冠脉照影发现右冠状动脉自近段起完全闭塞。
7月3日复查心电图示Ⅲ、aVF呈QS型,ST段回落明显,TⅡ、Ⅲ、aVF、V5、V6倒置。
心电图诊断:急性下壁心肌梗死。
在后两幅图中我们发现,均未出现心律失常。
2.房室传导阻滞:急性心肌梗塞发生房室阻滞的发生率约为13~20%,其多发生在发病后72h以内,以下壁心肌梗塞或下壁合并后壁心肌梗塞最多见,多由右冠状动脉闭塞所致,阻滞部位多在房室结。
急性心肌梗塞并发三度AVB的70%病例发生于入院的24h内,下壁梗塞合并三度AVB的阻滞部位多在房室结,这种阻滞多为暂时性,不需要安置永久性起搏器。
浅议床旁临时心脏起搏治疗急性心肌梗
死心律失常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关键词】临时心脏起搏;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2001年2月—2006年12月我们应用床旁临时心脏起搏器治疗各种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律失常35例,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35例急性心肌梗死中,男24例,女11例,平均年龄(55.06±4.3)岁。
其中下壁AMI 23例,合并右室AMI 2例;前壁AMI 8例;前间壁AMI 2例;前侧壁AMI 2例。
心律失常类型:窦性心动过缓和(或)窦性停搏21例,其中并发低血压状态6例,并发室性心动过速或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14例;高度~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4例,其中并发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4例,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1例。
所有病例均为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药物副作用者,其中合并青光眼3例,前列腺肥大7例。
有7例曾发生阿斯综合征。
1.2 方法
患者取平卧位,经左锁骨下静脉导入6F电极漂浮导管,连接临时心脏起搏器,送起搏电极至右心室,调整起搏电极位置,心电监护。
观察有无起搏脉冲、期前收缩及期前收缩类型,腔内心电图见V波并伴ST段抬高3~5 mV,表明电极已接触心内膜,测定起搏阈值,若≤1 mV 表明电极设置理想,调节输出功率2.5~3倍阈值,频率70~110次/min,如起搏稳定,则固定电极,起搏心电图呈完全左束支传导阻滞图。
2 结果
35例患者临时心脏起搏器安装全部成功,右心室有效起搏率100%。
从穿刺到起搏成功平均12 min(7~24 min),起搏阈值0.8~1.8 V,平均1.0 V,起搏频率70~110次/min。
术后患者均停用提升心率药物,所有患者术后未发作阿斯综合征。
6例窦性心动过缓并发低血压状态的患者起搏成功后,血压也迅速回升,未再用多巴胺等升血压药物,有室性心动过速或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7例中的5例调整起搏频率90~110次/min 后,室性心律失常消失血流动力学稳定,并停用利多卡因等抗心律失常药物。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常并发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等缓慢型心律失常,使心输出量下降,加重心肌缺血、缺氧,同时心率缓慢时易出现室性期前收缩及室性心动过速等室性心律失常,甚至诱发室颤。
由于AMI患者病情多危重,简单而实用的方法是应用球囊漂浮导管在床旁植入临时起搏器[1]。
常用的静脉入路包括左锁骨下静脉、
右颈内静脉和右股静脉,其中以左锁骨下静脉为首选,因为左锁骨下静脉与上腔静脉及右心房与三尖瓣环之间的夹角方向一致,电极易于到达右心室,起搏成功率高,缩短了操作时间,但操作不当可导致气胸等严重并发症。
根据术者经验也可选择颈内静脉。
AMI患者合并缓慢型心律失常应用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等药物易导致快速性心律失常,而紧急右心室起搏维持心室率,可以防止阿斯综合征的发生及血流动力学的进一步恶化。
室性心动过速或加速性室性自主心律采用快频率(90~110次/min)起搏后可以有效抑制异位节律点,防止室性心律失常。
我们的经验表明:在体表心电图监护下,进行床旁临时心脏起搏器治疗AMI合并缓慢型心律失常,具有安全、快速、并发症少的优点,适合在基层医院开展。
【参考文献】
[1] 张海澄,李学斌,郭继鸿.球囊漂浮电极导管床旁临时心脏起搏术[J].中华心律失常学杂志,2003,7(4):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