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翻译小说泛谈
- 格式:pptx
- 大小:67.75 KB
- 文档页数:16
晚清报刊翻译小说研究【摘要】:本文以《晚清报刊翻译小说研究》为题,从文学史的视野和小说传播的角度,以全国影响最大、发行量最广的报刊——《申报》、《新闻报》、《时报》、《神州日报》和《新小说》、《绣像小说》、《月月小说》、《小说林》八大报刊为中心,研究中国晚清时代外国翻译小说在报刊上呈现的面貌。
主要分为五章:第一章描述翻译小说在报刊中的酝酿与发展。
1840—1871年之间,是我国翻译小说的第一批译介;1872年《申报》及申报馆所属刊物《瀛寰琐记》上刊载的四种翻译小说,是报刊登载翻译小说的大胆尝试。
1891—1902年《万国公报》、《时务报》、《清议报》、《励学译编》等报刊先后刊载了侦探小说、政治小说、写情小说等翻译小说类型,将翻译小说推向了高速发展的阶段。
第二章分析1902—1911年间报刊翻译小说繁荣期的概况。
详细描述四大小说杂志和四大报纸的创办和翻译小说、《新新小说》等其他刊物的小说翻译情况。
1907年后翻译小说在报刊上的刊载情况出现了较大的调整,而小说界对小说翻译活动的关注却并没有减少,引发了小说理论家的激烈讨论。
第三章深入探讨报刊翻译小说的译者群体,详论晚清报刊小说翻译者的小说观念、翻译理论和主要采取的翻译策略,划分报刊翻译小说译者类型,描述他们的外语背景、翻译活动以及各自的翻译特点和对小说翻译的贡献;讨论译者群体和组织的翻译活动,如译书交通公会对翻译活动的组织与规范等等。
第四章探讨报刊翻译小说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特征。
包括报刊翻译小说的来源,栏目归属和类型标示,报刊上主要出现的题材类型;报刊翻译小说形式的特征,如以短篇为主的翻译小说文体、以文言为主的翻译语言、逐渐增多的第一人称叙事角度和在报刊上呈现的刊载形态。
第五章着重讨论报刊翻译小说的传播与接受。
报刊对翻译小说慎重选择,翻译小说出版商和翻译者更极为重视翻译小说的营销策略。
结论部分总结归纳报刊翻译小说对于中国思想文化界产生的影响,对于国民小说观念的冲击,以及对本土小说创作和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意义。
晚清社会语境下的翻译小说研究摘要由于受到社会意识形态和译者价值观的影响,晚清的翻译小说在原文本的选择、翻译策略的选择、翻译方法的选择等方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分析晚清翻译小说的特征,探讨其对中国小说现代性转型的影响,对于理解中国文学翻译的发展轨迹十分有益。
关键词:晚清语境翻译小说现代性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晚清期间,翻译小说达到上千种之多,翻译小说的繁荣成为不争事实。
作为传播活动的一种,翻译活动受制于特定的社会语境与目的语文化规范,目的语社会文化全方位地制约着翻译过程的各个方面。
受晚清时期社会、文化、历史等因素的综合影响,这一时期的翻译小说体现出了特定时期的文本特征与独特的时代特征,为中国小说创作现代性转型做出了重大影响,架设起中国文学古典性与现代性之间的桥梁。
晚清翻译小说所折射出的启蒙思想和叙事模式、语言表达、人物刻画方面的现代性,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小说现代性的萌芽。
一晚清翻译小说的特征1 翻译小说种数繁多,国别涉及面广一个时期的社会文化需求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时期翻译小说种数的多少,小说原本的国别频数则反映出该国在世界文化圈中的地位,以及它对译语国家的文化影响。
我国翻译小说在晚清时期迎来了空前的盛况。
根据马祖毅的统计,截至1911年共有400种翻译小说;而阿英先生的《晚清戏曲小说目》中,则收录了从1875年直1911年间的翻译小说608种。
从1840年到1919年,翻译小说竟达到2567种。
据郭延礼的统计,在当时可查明国别的翻译小说中,英美小说的比例超过一半以上,达到61%;法国小说居第二,占18.9%;俄国小说位列第三,为7.6%;之后为日本小说(6%)和德国小说(2%);其他国家的小说占4%。
由此不难看出,当时翻译小说的数量蔚为可观。
另外,欧美国家的强势文化成为晚清翻译的小说的主要原语文本来源,一些弱小民族国家也有涉及。
2 翻译小说主题类型丰富小说主题类型的不同可以满足读者不同的期待视野。
晚清日本文学翻译特征考论人物心理等描写完全删除或大量添补,或胡乱改写,因此,“译述”也难以算作译法的正途。
笔者认为当时盛行这种译述现象的主要原因共有如下四点。
1.高额翻译费用的诱使。
晚清时期的翻译小说之所以纷繁如林,与是时各大出版机构给予的高额翻译费不无关系。
包天笑就在《钏影楼回忆录》中记述道:“这时上海的小说市价,普通式每千字二元为标准,这一级的小说,已不需修改的了。
也有每千字一元的,甚至有每千字仅五角的,这些稿子大概要加以删改,但是许多出版家,贪便宜,杀窮鬼,粗制滥造,也是有的。
”324面对如此优厚的译稿费用,很多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刻意采取表达略显繁冗的译述方式来扩充译文的字数,并以此增加翻译酬劳。
2.低级日文能力的制约。
随着晚清日语译才培养机制的日臻成熟,更多的中国青年投身于习日文、译日书的伟大事业中。
良好的日文氛围与教育环境,在造就大批优秀译才的同时,也出现不少学无所成的平庸之辈,他们鱼目混珠,滥竽充数,使得晚清的文学译坛乱象丛生。
有限的日文能力使得他们每每遇到冗长而繁杂的日文句子时,不但对于句意的理解模糊不定,甚至连故事情节的铺展都无从捋顺,因此,他们难以严格遵照原文忠实地翻译,只能采取较为简单的译述方式进行处理。
3.日本翻译策略的影响。
明治初期,日本译者在翻译西方文学作品时,普遍采用“豪杰译”,即打破原著特有的背景与架构,任意添删,甚至大幅度改写原作的主题、结构、人物等,这种策略也着实影响了晚清日语译才的文学翻译活动。
包天笑在《钏影楼回忆录》中记述道:“日本人当时翻译欧美小说,他们把书中的人名、习俗、文物、起居一切改成日本化。
我又一切都改变为中国化。
”386可见,当时日本译者采取的翻译策略也促使中国译才“化夷为汉”,使得中国译才在对转译的作品进行“中国化”处理的同时,也无形导入了译述的翻译方式。
4.迎合中国读者的趣味。
就翻译方法而言,直译与译述在晚清日本文学的译入过程中皆有运用,如周桂笙、苏曼殊、马君武等译才比较倾向译述,而吴趼人、伍光建、曾朴等译才则善用直译进行处理。
作者: 余芬霞[1];余玉[2]
作者机构: [1]南昌大学人文学院;[2]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出版物刊名: 明清小说研究
页码: 252-269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3期
主题词: 《时报》;翻译小说;文化立场;文学态度;现代意义
摘要:晚清《时报》呼应"新小说"的启蒙要求,在民营日报中首开先河设立小说栏目,并大量译介域外小说.在翻译方法上《时报》采用以意译为主的"自由翻译"法,折射的是时代的文学观念、《时报》的受众意识,更是《时报》坚守传统文学观念的文化立场.《时报》以"趣味"作为文学翻译的起点和评价标准,在"趣味"中启蒙大众,阐明了追求文学通俗性的文学态度.《时报》翻译在文学观念、语言、创作方法上都有所创新,暗含着现代性的多种可能.。
试论晚清社会文化语境下的翻译小说陆国飞【摘要】晚清是小说翻译的初创时期.由于译者缺乏对翻译本质的认识,加上社会意识形态和译者主体价值观的操控,使得当时的小说译文普遍存在着不忠实现象.这个时期的翻译小说在原文本的选择、翻译策略的选择、翻译方法以及对译文的处理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总体把握晚清翻译小说的概貌,对于理解中国文学翻译的发展轨迹不无裨益.【期刊名称】《宁波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0(012)005【总页数】5页(P53-56,65)【关键词】晚清;文化语境;翻译小说【作者】陆国飞【作者单位】浙江海洋学院,浙江,舟山,31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42晚清期间小说翻译高潮迭起,译者人数逾400,翻译小说上千种,其繁荣景象已是不争的事实。
在中国近代翻译文学中,翻译小说“不仅出现最早,数量最多,类型最全,而且于中国近代文学创作的影响也最为显著,这已是学术界的共识。
”[1]翻译活动与其他社会活动一样,受制于特定社会语境和目的语国家的传统文化规范。
特定的社会文化在各方面会潜在地制约着翻译的形式与内容、过程与结果,从翻译目的确定与翻译原本选择到翻译策略选择与语言表达方式,体现出特定时期的翻译文本特征。
由于社会意识形态、译者主体价值观的操控,在原语转换成目的语的过程中,造成原语文化的失落、增添、扭曲与变形在所难免。
晚清时期的小说翻译活动也不例外。
正是由于这些社会、文化和历史因素的作用,晚清时期的翻译小说自然会表现出其自身的一些时代特征。
对晚清社会文化语境下形成的翻译小说特征作较为系统的梳理和归纳,并深入阐释其成因,不但具有历史借鉴意义,而且具有理论意义。
一个时期翻译小说种数的多少可以反映这一时期的社会文化需求,而小说原本选择的国别频数则反映出该国在全球的文化地位与对译入语国家所产生的文化影响。
晚清时期,我国翻译小说种数之多,选译的小说国别涉及面之广,可谓空前。
马祖毅根据当时可算是收录小说最多的《涵芬楼新书分类目录》,统计出400百种翻译小说,出版日期最迟为宣统三年(1911年)。
45海外文摘OVERSEAS DIGEST 海外文摘2020年第24期总第831期No.24,2020Total of 8311翻译小说中异国形象的构建翻译小说是一种建构他者、形塑自我的话语实践。
他者形象的建构目的还是要返回到自我,中国读者邀请西方形象来到中国,中国译者会因为理念的不同,对外国形象进行改写和重塑。
那么紧接着会有一系列问题:有哪些西方形象进入了中国?这些形象是否对中国文化形成了冲击?译者是否对这些形象进行了改写?改写后的形象是如何被中国读者接受的?法国学者莫哈认为异国形象有两种,一种是乌托邦式的,一种是意识形态式的。
乌托邦式的异国形象,是对现实进行质疑并加以颠覆的形象;意识形态式的异国形象是按照本社会的模式,完全使用本社会的话语进行重塑。
意识形态形象,也就是约定俗成的形象对群体价值观起整合作用,乌托邦形象对群体价值观起颠覆作用。
对于翻译小说中的异国形象来说,如果一个形象在翻译过程中采用归化的翻译方法,使他成为具有本土文化特点的形象,那么这个形象就是意识形态式的。
如果一个形象在翻译中采用了异化的翻译方法,这个形象对本社会政治、伦理、观念形成了冲击,那么这个形象就是乌托邦式的。
法国学者巴柔在《从文化形象到集体想象物》提出“集体想象物”的概念:异国形象应被作为一个广泛且复杂的总体——想象物的一部分来研究。
更确切地说,它是社会集体想象物的一种特殊表现形态。
他还阐述了自我对于他者,也就是本社会群体对于异国形象的三种基本态度——狂热、憎恶与亲善[1]。
2侦探福尔摩斯侦探小说是晚清民国时期翻译小说中最受欢迎的文学种类,而影响最为深远的侦探小说当属《福尔摩斯侦探案》。
译者刘半农、严独鹤在翻译塑造福尔摩斯形象过程中,深受当时小说教育任务的影响。
这里从三处翻译来观察福尔摩斯在晚清民国被塑造起来的形象。
译者的明显特点就是在道德品质上抬高福尔摩斯。
译者刘半农在全集序言中说:“福尔摩斯之所以成为福尔摩斯,不仅在于拥有丰富的知识技能,还因为其道德”[2]。
晚清域外小说翻译与翻译小说热摘要:本文简要概述了晚清域外小说翻译的基本情况,外国文学翻译热不但引入了新思想和新艺术,而且还推动了民主革命的发展,为五四新文学奠定了基础,对中国近代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键词:晚清域外文学翻译热影响引言外国文学的大量涌入,是上世纪初发生于中国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
当下,仍有许多学者指出,外国文学的翻译真正开始于五四时期,而在此之前,除了林纾翻译过一些作品之外,译者非常少。
事实上,晚清译介的外国文学作品数量非常可观,其中还不乏世界名著。
这些域外小说不仅丰富了中国人的视野,而且还带来了新思想和新艺术,全面推动了民主革命的发展,为五四新文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晚清域外小说翻译概况据权威统计得知,从1896年《时务报》开始翻译域外小说,直至1916年五四运动期间,共翻译并出版了外国小说八百种。
可以说,晚清是小说翻译的黄金期。
但是对于固步自封,骄傲自大的晚清来讲,摒弃传统观念,译介国外文学并非易事。
这里需要一提的是,晚清是在极为特殊的历史环境下进行翻译活动的:中国在西方列强的不断侵略下,不得不“师夷长技以制夷”,寻求强国之路。
人们一方面对本国传统文学自信满满,另一方面出于富国现实需要,不得不向西方学习。
这种矛盾的心理,使得晚清翻译以意译为主,采取一种“暴力”行为,增减、改写等现象在当时非常普遍。
此外,晚清域外小说的翻译经历了两个演变阶段。
一是由合译到独译演变,一是由译述到意译的演变。
前者在晚清域外小说翻译中非常普遍。
合译现象主要是由于翻译者自身能力的局限而形成,通常是两到三人进行合译,一人要有较高的英语水平,一人要具有深厚的文学功底。
当时合译最典型的就是林纾,他对英语一窍不通,但在懂外文的合作者帮助下,他翻译了许多经典外国文学作品。
而由译述到意译的演变,主要是由于最初译者外语水平有限,对外国文学不太了解,无法进行有效直译。
另外,当时翻译的宗旨是为现实服务,因此许多译者有选择地进行翻译。
试论晚清短篇小说译本的现代性中国古典文言小说与中国古典白话小说,在各自自成系统的长期发展中形成了独立自足的结构形式特点。
但有一个特征却是这两大小说系统所共同的,这就是以情节为中心的小说结构模式。
古典白话小说最初起源于唐宋时期的书场说书,当天能够全部讲完的短书逐渐演变成短篇的平话小说;需要连续多日才能表演完毕的长书,逐渐形成长篇讲史小说,便是后来章回体长篇白话小说的滥觞。
书场说书尽管说书艺人各有流派、风格的不同,但依靠曲折起伏、跌宕有致的情节调动听众的注意力和兴奋点,则是各家各派的共同规律,说书而没有情节或者情节意识淡薄是无法想象的。
章回体长篇白话小说每回末尾的“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这一说书形式的遗留物,客观上加剧了其追求情节曲折的写作动机。
而短篇白话小说,篇幅再短也依然以叙述一个首尾俱足而情节曲折的故事为职志,凌潆初编辑的短篇小说集取名为《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其书名本身就提示我们,古人看待这些小说的眼光:其写作目标是读者在阅读之后能够合上书本以手拍打桌案为小说而感叹惊奇。
惊奇什么呢?主要是为小说超越日常平淡生活的内容和构思新颖、曲折起伏的情节而惊奇和感叹。
文言小说自魏晋时期发源,便分为志怪与逸事两大主要门类。
魏晋的“志怪”到唐宋演变为“传奇”,一直到清朝中叶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和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乃是这一路小说的集大成和最高成就。
何为“志怪”?当是指记录非常可怪之人之事;何为“传奇”?当是指记述奇人奇事而使之广为流传。
“志怪”和“传奇”的名称本身就提示我们,这一路小说必然关注稀奇之人、古怪之事,因此也必然以情节为小说最大的结穴之处。
逸事小说的情况稍有不同,以《世说新语》开创的这一路记录著名人物逸事言行的小说。
倒并不都是以故事情节为结构中心的。
《世说新语》为代表的大量文言逸事小说所关注的已不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情节故事,而是对一种情操、一种情绪、一种气氛的描述和渲染。
然而这一路记载名人逸事的笔记小说尽管代有传人至民国尚绵延不绝,但终因篇幅过于短小精悍。
论晚清小说“意译风尚”的原因和影响作者:张茜来源:《大观》2016年第11期摘要:晚清小说多采用意译手法,译者对原作改动颇多,增减添删,不在少数。
本文基于陈平原、王宏志二人的分析基础上,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进行论述意译形成的原因及对后世的影响。
关键词:晚清小说;宏观;微观;意译晚清小说翻译的性质是编写或著述,众多学者称之为意译。
然而,当时译者对原作改动颇多,中长篇常被缩减至短篇,内容删改增添,不在少数。
传入的西方小说类型改头换面,成为了中国传统的章回体小说,第一人称的半知视角变换成了话本的全知视角。
其实,该种意译泛指译述、半译半作、“豪杰译”、简译、添译、改译等一切不忠实于原文内容的译介手法;或者说在不改变原文主要内容或主要故事情节时,译者根据目的语读者的需要、阅读习惯及审美情趣来对原作删改、添加或发挥。
得益于包天笑、马君武、周桂笙、陈冷血、苏曼殊等人的推动,1898年后的十余年中,意译风尚成为主流。
关于其成因,学术界以陈平原、王宏志二人的分析为主,兼有其他方面的补充。
对此,本文将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进行分析概括。
一、从宏观方面来看(一)传统翻译对晚清译者的影响早在古代佛经翻译中就出现了直译与意译的纷争。
道安主张直译,鸠摩罗什主张意译,玄奘提倡二者结合。
从效果来看,文意与风格浅白通畅的经文更能起到宣传作用。
汪辟疆明确指出林纾对六朝罗什派翻译的借鉴:“纾之译述西稗,可方六朝人译佛经”。
晚清的翻译相较文质之争更有所深入,不仅讲究词句达雅,在内容上也增删改动。
(二)晚清社会背景及翻译活动的政治性近代中国政治危机逐渐加深,迫使国人寻找救国图强之路。
于是,文人力图借翻译外国著作,传播思想,来启迪民智,“处今日之天下,则必以译书为强国第一义”。
意译即是出于该种社会政治目的。
(三)国民传统阅读习惯中国传统小说大体分为文言和白话两类。
白话通俗浅显,一般用以创作长篇。
由宋元话本发展起来的白话章回小说在中国广泛流行,国人也习惯阅读章回小说。
清末汉译日文小说的出版传播清末汉译日文小说的出版传播,是指在清末时期,中国汉族翻译家将日本小说翻译成中文并出版,从而使日本小说在中国传播开来的现象。
这一现象在清末中日交流频繁的背景下,受到许多中国读者的关注和追捧。
清朝末年,中国社会面临严重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这时的中国知识分子渴望学习外国文化,以求国家的富强和个人的自由独立。
而在日本明治维新后,日本的现代化建设进展迅速,思想文化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日本的文学作品对当时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巨大的吸引。
随着中日交流的逐渐加强,一些中国学者开始翻译日本的文学作品,尤其是小说。
以梁启超、严复、林纾为代表的中国翻译家,开始将日本的经典小说译成中文,并通过各种刊物出版。
这些翻译作品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引起了轰动,成为知识分子们追求新知识、新思潮的重要阅读材料。
这些翻译日本小说的作品主要包括《日本小说丛刊》《小说馆》《东京小纪》等。
《日本小说丛刊》是梁启超主编的一本汉译日本小说的丛书,共分为上下两部分,收录了日本十有名的小说作品。
这本丛刊出版的作品涵盖了日本文学的各个方面,如《红叶堂》、《鬼吹灯》、《茶花女》等。
这些作品中不仅有浪漫主义的爱情故事,还有揭示封建社会黑暗现象的社会派作品,以及一些以战国时代为背景的历史小说。
这些翻译日本小说的作品不仅丰富了清末中国的文学阅读,也开阔了中国读者的眼界,引导着他们对世界文学的认识和思考。
这些翻译作品也对中国文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促使中国的文学创作朝向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浪漫主义等多种风格的发展。
清末汉译日本小说的出版传播,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变革。
这一现象也反映了清末中国知识分子追求新文化和新知识的精神状态,以及中日文化交流在当时中国社会的重要地位。
这段历史也为我们今天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清末民初的翻译小说:起源与误读刘树森(一)清末民初的翻译小说以其巨大的成就,深远的影响,在文学界乃至整个社会的文化结构中赢得了应有的—席之地,成为近现代社会沿革中最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
依照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小说历来被视为“小道”。
迨至晚清,小说的命运依旧未见改观。
那么,翻译小说异军突起,取得如此之大的建树,原因究竟何在?原因复杂。
20世纪行将终结,检讨百年历史,这一奇特的文化现象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试图从历史学、文学、叙事学、社会学、文化研究等多重角度予以研究。
从翻译与文化研究的视角着眼,追溯翻译小说产生的历史背景,审视翻译小说的主要文化特征,或许可以从一个侧面解答上述命题。
在翻译小说勃兴之前,中国知识分子与西方传教士用了差不多四分之一世纪的时间为小说正名,尤其是确定翻译小说在当时社会中的价值取向。
此前,西方传教士了解小说在中国主流文化传统中的边缘地位,所以他们译介西方小说时采取的策略,是回避其称谓。
宾威廉将其翻译的英国小说《天路历程》(1853),称为“圣书”。
即使是李提摩太,他翻译了美国小说《回头看记略》(1891)之后,也名之为“一如传体”。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转变对于小说的认识,对于翻译小说的兴起所具有的前提意义不言而喻。
以目前所接触到的资料而论,《昕夕闲谈》(1873)的译者蠡勺居士,在该译作的“小叙”中最早提出了小说具有陶冶性情、启发良心、促进社会变革方面的作用:予则谓:小说者当以怡神、悦魂为主,使人之碌碌此世者咸弃其焦思、繁虑而暂迁其心于恬适之境者也;又令人之闻义侠之风则激其慷慨之气,闻忧愁之事则动其凄婉之情,闻恶则深恶,闻善深善,斯则又古人启发良心、惩创逸志之微旨,且又为明于庶物、察于人伦之大助也……谁谓小说为小道哉?正是这种颇为前卫的观念,驱动蠡勺居士翻译了“英国小说”《昕夕闲谈》。
按照他的解读,这部小说的价值在于可以“使富者不得沽名,善者不必钓誉,真君子神采人生,假君子神情毕露……”,并告诫读者不可将他的译作视为本土“寻常之平话、无益之小说”。
浅论晚清翻译小说和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关系作者:杜家怡来源:《群文天地》2012年第22期摘要:晚清是中国文学的转型期,晚清的翻译小说在中国文学由传统迈向现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现代文学由翻译小说起步,经历晚清的萌芽、五四的成长而逐步发展起来。
文章着重分析了晚清翻译小说及“新小说”的特点,及其对五四文学的影响,和晚清翻译小说的历史作用。
关键词:晚清;翻译小说;中国文学晚清既是一个充满内忧外患的社会动荡时期,又是一个充满思想变革和创新、衔接传统和现代的过渡阶段。
在这样一个历史特殊时期,翻译小说的作用正如佐哈尔的多元系统论中描述的一样,对于文学创新的作用远远超过了创作型文学。
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晚清翻译小说对中国文学现代性的作用:一、现代化和现代性的区别和联系;二、晚清翻译小说的概况及“新小说”的产生;三、晚清与五四的关系;四、晚清翻译小说在中国文学现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谈到中国文学的现代性,我们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现代性,现代性和现代化是否是同一个概念。
现代性和现代化是两个既相互关联又有区别的概念。
杨联芬在《晚清至五四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生》一书中(2003:5)指出“现代化”(modernization)倾向于社会实体层面,主要指社会经济和组织形式的工业化、都市化、自动化,以及社会组织模式、上层建筑的高效率、民主化等;而“现代性”(modernity),则更偏重于精神层面,指现代化社会所具有的意识形态、精神价值的取向与特征。
而胡翠娥博士(2007:247-248)对这一问题的讨论则更侧重于两者的密切联系。
所谓现代性,“主要是指启蒙运动所开启的近代西方社会现代化的基本原则,即以个人主义和理性主义为中心的、处于主流地位的现代西方文化观念”。
所谓现代化,具体体现为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现代性生长和构成的过程。
现代性是现代化的主要构成因素,它的生长、推演和铺陈就形成了所谓现代化的进程。
现代性是现代化的理论抽象、基本框架;现代化是现代性的具体实现、现实展示;现代性代表着与“传统性”不同的理念和因素,现代化代表着与“传统社会”不同的崭新时代和社会形态。
晚清翻译小说的理论主张与实践考察
彭兴旺
【期刊名称】《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8(007)004
【摘要】域外小说的翻译是从晚清至"五四"时期这个翻译高潮中翻译活动的一个显著特征.可以说翻译小说的兴盛是在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文人志士们的理论倡导下形成的,然而当时翻译小说真正繁荣的局面却与这些理论倡导者的愿望,即创导繁荣政治小说的翻译主张不相吻合.首先对此翻译主张以及随后发生的翻译实践进行了详细阐述,对这一理论主张与实践不一致的情况进行描述;然后从小说文体类型、读者接受和出版情况三个方面分析其成因;最后得出结论,晚清翻译小说确实直接促成了晚清翻译小说的繁荣局面.
【总页数】4页(P362-365)
【作者】彭兴旺
【作者单位】中北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山西,太原,03005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046
【相关文献】
1.晚清小说理论变革中的中西比较语境考察 [J], 吴智斌
2.晚清以来海外乡亲慈善实践的历史考察:以广州为例 [J], 陈世柏; 李云
3.我国现代语文改革理论的先声——晚清维新时期汉语文改革主张述评 [J], 高天
如
4.出房·堂备·寅半生——对晚清一位小说理论研究者的考察与探讨 [J], 刘德隆
5.早期桐城派的教育主张与实践--以“桐城三祖”为核心的考察 [J], 田正平;裴子卫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