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病人建设,助推医学生综合素养提升——中国首届国际SP医学教育论坛综述
- 格式:docx
- 大小:40.38 KB
- 文档页数:5
标准化病人(SP)培训体系研究摘要】基于对标准化病人培训体系的分析,首先分析出SP的招募条件,其中包括年龄、职业背景、学历、语言表达能力、表演能力、应变能力、责任心和恒心;其次分析出了SP的培训流程;最后分析出了表针体系的建立。
【关键词】培训、标准化病人、标准化体系引言标准化病人(SP)是经过系统的训练,能恒定且逼真地复制临床情况的人。
他们基本都是从事医疗工作的人,经过培训后可以很好的扮演病人,然后根据自己的感受在专门设计的表格上记录评估医师或者医学生的操作技能,从而充当评估者和教师的角色。
SP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着很大的优势。
早在1963年国外就已经有了SP的雏形,而在国内SP起步较晚,现在医学院校存在着临床资源匮乏,医学生理论多余时间的问题,再加上近几年医患关系十分紧张,医学生在附属医院接触病人的机会越来越少,基于此类问题,SP的出现在一定的程度上缓解了这种问题,也弥补了传统教学的缺陷,锻炼了学生的实操技能,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如何选择和培训一批高质量的标准化病人是本文主要的探究方向。
一、SP的招募条件(一)我校护理专业学生,具体符合条件1、根据SP角色的需要,能尽可能模仿角色特点,严格按照病案细节表现,有适当的表演才能;2、SP受训者应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并能接受学生的检查及检验。
在进行问诊及体格检查时能够专注,结束问诊以后,能够正确回忆护生表现,并能记录下来;3、SP受训者能够在一段时间内重复演出,且每一次都能灵活机动,能正在表现出该病人应有表情、声音和动作;4、具有敬业精神并乐意接受此项工作(二)职业背景和学历此类SP病人为简易标准化病人:一般指由在校护生经严格培训合格后扮演的病人,可用于对护生进行系统化整体护理技能的训练和考核。
此类SP病人由于医学知识较为丰富,培训较为简单,但可能由于临床知识过多造成一定模式化。
教师标准化病人:一般指由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和教学经验的临床护理教师进行施教,对护生进行各项技能的训练、指导和考核,能较好的发挥作为模拟病人、考核者、指导者的三大作用。
标准化病人在我院临床教学及考核中的建设与应用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标准化病人在临床教学及考核中的建设与应用情况。
引言部分介绍研究背景和目的,强调标准化病人对临床教学的重要性。
正文部分解析标准化病人的定义、特点以及在我院的建设和应用情况,探讨其在临床教学和考核中的作用和效果评价。
结论部分总结标准化病人在我院临床教学及考核中的优势,提出未来发展方向。
研究意义在于提高临床教学质量,培养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为提高医疗质量和安全性奠定基础。
本研究为标准化病人在临床教学和考核中的应用提供了实践经验和理论支持。
【关键词】标准化病人、临床教学、临床考核、建设、应用研究、效果评价、优势、未来发展、教学模式、医学教育1. 引言1.1 研究背景本研究旨在探讨标准化病人在我院临床教学及考核中的建设与应用情况,旨在提高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和专业水平。
近年来,随着医学教育的不断发展和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对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传统的临床教学方式往往存在一些问题,医学生在真实患者身上进行训练可能会存在一定的风险,且不同病例的患者数量受限,无法满足医学生全面的学习需求。
标准化病人是一种通过专业模拟培训而制作成的虚拟患者,具有高度仿真度和互动性,可以为医学生提供真实的临床案例和模拟诊疗环境。
我院在这方面的建设和应用相对落后,缺乏系统化的标准化病人培训机制和教学模式。
本研究旨在分析标准化病人在临床教学中的作用,探讨其在临床考核中的应用,评价其在我院临床教学及考核中的实际效果,为今后的医学教育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我院标准化病人在临床教学及考核中的建设与应用进行研究,探讨其在提高学生临床实践能力和临床考核质量方面的作用。
具体包括了对标准化病人的定义和特点进行阐述,分析我院目前标准化病人的建设与应用情况,探讨标准化病人在临床教学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在临床考核中的应用方式,并对标准化病人在我院临床教学及考核中的效果进行评价。
标准化病人在国内外发展历程的回顾与分析厉岩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武汉,430030摘 要:本文总结了标准化病人的产生,以及50多年来标准化病人在国内外的发展历程,为进一步扩大标准化病人在我国医学教育的教学、评价、研究等领域的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标准化病人,国内外,发展历程Review and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Standardized Patient at Home and AbroadLI YanTongji Medical College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Wuhan 430030,ChinaAbstract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emergence of standardized patient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tandardized patient at home and abroad over the past 50 years,providing some references for the application of standardized patient in the field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evaluation,research of medicine education in China.Keywords :Standardized patient,At home and abroad,Development history高校医学教学研究(电子版)2019年4月,9(2):52-56ISSN 2095-1582 CN 11-9308/R DOI:10.3868/j.issn.2095-1582.2019.02.013模拟教学收稿日期:2018-09-02;修回日期:2019-04-14通讯作者:厉岩,E-mail:liyan@1964年美国Howard S. Barrows 医学博士首先提出“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SP)的概念,经过了50多年的发展,SP 在医学教育的教学、评价和研究领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标准化病人在循证医学教学中的作用姜林娣(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内科学系;上海200032)・教学改革・[摘要】采用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patient,SP)模拟临床场景实践和考核医学生,强化和促进临床技能的掌握,而且促进循证医学教学的实践性、社会性,以此获得个体病人特征和重要信息,这是搜寻循证最佳证据以及积累丰富经验的基础和前提。
循证医学强调“以病人为中心”的教学,不同的个体病人在循证决策中应采取不同的策略和形式。
[关键词】标准化病人;循证教学;客观结构化临床考核;检核表;循证医学[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569(2006)03—0200—02Ef扎ctofStandardizedPatientonEvidenced—basedEducationJIANGLin-di(DepartmentofInternalMedicine,ZhongshanHospital,ShanghaiMedicalCenterofFudanUniversity,Shanghai200032,China)【Abstract]Standardizedpatient(SP)isusedtosimulateclinicalpracticeforexaminingmedicalstudentsSOastotrainclinicalskillsandpromotepracticalityandsocialityinevidence—basededucation,throughwhichimportantinformationofindividualpatientcanbegained.Itisthefoundationandpreconditionforsearchingthebestclinicalevidencesandaccumulatingabundantclinicalexperiences.Evidence-basedmedicine.emphasizestheteachingmodelwhichcentersonpatients.Differentpatientsshouldreceivedistinctstrategyoftreatmentwhilemakingevidence—baseddecision.[Keywords】Standardizedpatient;Evidenced-basededucation;Objectivestructuredclinicalexamination(OSCE);Checklist;Evidence-basedmedicine医学科学的全球化进程促进医师跨国界交流日益广泛,为使不同医学院毕业的学生具有同质的知识水平、从业能力,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IIME)在中华医学基金会(CMB)理事会的支持和资助下.组织了有经验的医学教育家和医学专家制定医学毕业生“全球最低基本要求”。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20年第9期•117••教学方法标准化病人在医学教育中的应用现状与思考熊良圣,郭玉华,秦忠萍(宜春职业技术学院,江西宜春336000)[摘要]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SP)教学在当前国内外的医学教学和考核中被广泛应用并取得良好效果,有力推动了医学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但相对于真实的临床实践教学.SP教学仍有其局限性,教学中应根据教学环节的需要和不同类型SP的特点合理选择使用;另外我国SP的职业认证和规范化培训等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标准化病人;应用现状;类型[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 SP)又称模拟病人、病人演员,是指通过严格设计和系统培训后,能较准确、逼真、恒定地表现真实临床患者现实情景的非医技工作的正常人或轻症病人;SP能够扮演病人、充当评估者和教师三种角色功能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已被医学界广泛接受,在医学教育和临床评价考核中发挥重要作用。
现结合我校在教学中培训与使用SP的体会和文献复习,就SP教学的应用现状、不同类型SP的特点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等作一阐述。
-、SP的应用现状(一)SP在国外的应用。
1963年美国Howard Barrows博士在心理学教学中首次运用SP训练学生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能力,并作出评估与反馈,此后SP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法逐步进入医学教学领域并在欧美国家广泛应用,涉及临床医学、护理学、口腔医学等学科20世纪90年代美国率先在临床医师培训、考核与评价中引入SP技术,2004年被大范围推广并强制执行;之后加拿大、日本、德国等国的资格认证机构也广泛采用了SP评估与考核方式,且扩展到住院医师特殊技能培训和其他医务工作者的培训与考核中。
(二)SP在国内的应用。
SP于1991年由Paulal Stillmam引入我国,在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的支持下,1993年由华西医科大学、浙江医科大学、九江医学专科学校三校共同培养了国内首批SP。
标准化病人在全科医生模拟教学中的应用标准化病人(SP)是一种在医学教育中广泛应用的教学模式,它能够帮助医学生在模拟真实情境下进行临床实践,提高其临床技能和交流能力。
在全科医生模拟教学中,标准化病人的应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能够提供更真实、更有效的教学体验,帮助培养更具备全科医生素养的医学生。
本文将重点探讨标准化病人在全科医生模拟教学中的应用价值和实践效果。
1. 提供真实的患者情况:标准化病人是经过专业培训的演员,能够模拟真实的患者情况,包括症状表现、情绪状态等。
在全科医生模拟教学中,医学生通过和标准化病人进行互动,可以更真实地感受到临床医生应对患者时的情景,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临床技能。
2. 提供多样化的病例体验:标准化病人可以扮演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疾病的患者,为医学生提供多样化的临床体验。
通过与不同类型的标准化病人进行互动,医学生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不同类型患者的特点和需求,提高其临床诊断和治疗能力。
3. 提供高质量的反馈和评估:标准化病人不仅可以模拟患者情况,还可以根据医学生的表现给予高质量的反馈和评估。
他们可以客观地描述医学生的表现,并针对性地提出建议和改进意见,帮助医学生发现和改正自身的不足之处,提高临床实践能力。
4. 提供教学内容的标准化和可控性:因为标准化病人是经过专业培训的演员,他们可以根据教学需求进行角色扮演,并严格按照标准程序进行操作,保证教学内容的标准化和可控性。
这样一来,教学过程将更加高效和规范,有利于医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1. 提高医学生的临床技能:通过与标准化病人进行互动,医学生可以在模拟情境下进行临床实践,提高其临床诊断、沟通和治疗能力。
他们可以在实践中发现和解决问题,同时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和应对能力。
2. 提高医学生的交流能力:在与标准化病人的互动过程中,医学生需要运用良好的沟通技巧和人际交往能力,倾听患者的诉求、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提高自己的交流能力和沟通技巧。
3. 培养医学生的全科医生素养:全科医生需要具备广泛的临床知识和技能,同时能够与不同种类患者进行有效沟通和合作。
标准化病人建设,助推医学生综合素养提升——中国首届国际
SP医学教育论坛综述
牟琳;刘瑞
【期刊名称】《医学与哲学》
【年(卷),期】2018(039)005
【总页数】2页(P96,封3)
【作者】牟琳;刘瑞
【作者单位】中国“标准化病人”(SP)实践教学指导委员会教学中心北京 100010;中国“标准化病人”(SP)实践教学指导委员会宣传部北京 10001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05
2017年12月9日~10日,由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卫生教育专业委员会“标准化病人”(standardized patients, SP)实践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SP教指委”)主办、浙江大学医学院承办的中国首届“国际SP医学教育论坛”在浙江大
学(杭州紫金港校区)成功举办。
本次教育论坛的主题是:交流、合作、创新、发展、务实。
来自世界八个国家和地区,共计20多位SP专家参加了本次论坛演讲,他
们分别来自美国、德国、瑞士、澳大利亚、新加坡、中国内地、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各位SP专家代表了国际国内著名的医科院校、医疗机构和学术组织。
本次活动吸引了来自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74家医学院校和医疗机构共300余人
前来参会。
论坛演讲内容的整体设计架构充分体现了国际元素、中国特色、多元互补、学术交叉、SP优化以及兼容并进的务实精神,客观展现了中国引进SP项目30年的发展历程以及目前提升的需求,提出举办本次国际SP论坛的目的和意义,倡导全国以及全世界医学教育机构联合起来,共同协作,创造规范的SP教学标准和人才体系,实现医学教育的多元并进与有效推进。
1 SP教学的国际进展
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医学院的佩吉教授详细介绍了SP简史与未来展望,她介绍到,最早的一位SP是1963年由美国南加州大学的霍华德· 巴罗斯医生培养并使
用的,巴罗斯医生第一批找来的SP是戏剧学院的学生,让他们来模仿真正的病人。
就这样,最早的模拟病人教学模式就开始了。
20世纪70年代,亚利桑那大学的儿
科医师宝拉·斯迪尔曼女士开发了“亚利桑那临床等级量表”,供“标准化病人”使用,以评估学生的表现。
爱荷华大学的妇产科医生罗伯特·克雷茨施马尔受霍华德医
生的启发,培训了首批妇科学教学助理,也称为“专业病人,指导和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盆腔检查手法及患者沟通的能力,在教学中充分融合临床技能和沟通技巧”。
随
着SP的应用领域不断深化并逐步走向规范化,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评估也在应用SP。
1998年,美国国际医学生教育委员会规定,期望在美国行医的外国学生必须
参加多站式SP临床技能考试。
2001年美国标准化病人导师协会(Association of Standardized Patient Educators,ASPE)在美国成立,这标志着“标准化病人项目”迈入了学术规范化的发展轨道。
2004年,美国执业医师执照考试第二阶段新增了临床技能部分的考核,该环节应用SP对学生的临床技能现场考评。
从纽约到美国各个医学院,再到欧洲、加拿大,都开始引进SP,临床技能实验中心和SP的结合,现在已经是临床技能教学的主流。
澳大利亚莫纳士大学黛布拉教授介绍了SP在澳洲的实践,在澳洲有一个很强大的
SP联合协会定期发布最新资讯进行交流、学习。
近些年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医学生临床实践中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问题,如临床技能教学资源有限、学生临床技能操作不熟练。
为了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澳大利亚政府支持使用一定的模拟教学,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临床教学资源的不足,帮助医学生从学生到医师的角色转换。
德国海德堡大学曼海姆医学院的SP项目负责人瑞娜特教授介绍到,目前德国已经有18家单位在运用SP教学,现在SP已经不再像发展初期只用于精神疾病患者
和病危患者的训练,而是已经对传统的医学教育进行革新,在医学领域沟通和交流已经成了更重要的因素。
医学生在医学教育的前两年,必须参加沟通和交流的课程,这些课程里会重点使用SP,如病史采集、术前宣教、信息告知和咨询谈话等。
瑞士护理培训中心SP项目负责人克劳迪娅介绍到,进行SP项目费用很高,要花
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对SP进行培训,对于如何培训SP,她给出的建议是,
教育工作者不要向SP施加压力,在考试结束后要为SP创造一个轻松的氛围,如
可以播放一些轻松的音乐,让SP丢掉角色、恢复情绪,使SP能够热爱这份职业,更好地扮演角色。
新加坡盛港医院SP专家董朝燕博士介绍到,在新加坡,SP主要用于本科医学生(临床医学、护理学、专职保健专业)、住院医师和继续教育培训中。
与国外SP项
目相比,差距并不大。
在研究生教育和住院医师培训中,主要应用SP的教学领域是临床前教学与评估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危机处理、沟通技能、患者咨询等。
SP也可跨学科应用,如战争急救演练(大规模伤亡/应急准备)等。
2 SP在我国的发展情况
台北医学大学医学模拟教育中心首席SP训练师陈皓羽介绍到,在我国台湾的许多医院均设有SP中心,他们选择性地从教会成员义工队伍中发展SP,此类成员比
较具有奉献精神和责任心,便于维护团队的稳定性;这样的SP招募方式是非常值得借鉴的。
台湾专科护理师执业执照考试、执业医师考试已经成熟运用SP。
香港模拟协会SP专家李力博士提到,香港的医学院临床本科生不用参加执业医师考核就可以直接进入医院做住院医,只有非香港毕业的医学生才需要进行执业考试,不过应用的都是真正的病人。
目前在香港,SP应用于医学本科生的客观结构化临
床考试中,在少部分专科(如精神科)考试中也使用SP。
但香港应用的多为模拟病人,而非SP,甚至在终结性执照考试中这些模拟病人也极少接受正规训练。
SP应用的相关研究比其他学科要少很多。
我国内地的SP专家,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沈彬教授,中国职业教育学会卫生教育专业委员会王光文教授,教育部中医教学指导委员会付滨教授,教育部人文教学指导委员会张金钟教授,上海健康医学院黄钢校长也在本次论坛上阐述了SP的应用和意义;浙江大学医学院SP项目主管石淑文主任,复旦大学赖雁妮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岳荣铮教授等,分别介绍了SP在中国内地医院和医学院校的使用情况。
从2011年,我国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组织观摩世界技能大赛,也就是在这一年,中国护理专家在世界技能大赛上看到专业 SP在赛场上的使用,从此开始了我国护理专业SP应用理念、实践和科学培训的探索。
SP教指委主任张黎明教授,专家委员会主任、北京协和医院教育处处长潘慧教授
和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协和医学院护理学院基础护理学系主任绳宇教授分别对SP在临床教学和SP在相关大赛的应用做了报告,并介绍了SP教指委重大学术成果。
2017年,由SP教指委专家委员会组织编写的教材——《标准化病人培训实用教程》和《临床护理情景模拟案例与标准化病人应用》正式出版,标志着我国SP系统化培训与规范教学的正式开始。
同年,SP教指委组织国内外一流的SP专家团
队共同研发了适合中国国情的SP教学体系,编撰了《标准化病人(SP)教学培训基地标准》《标准化病人(SP)培训师考核认证标准》及《标准化病人(SP)培训考核标准》,简称“三大标准”。
这些符合中国国情的标准化病人系列标准的建立必将推
动中国各医院、医学院的SP教育模式,使中国的医护学生得到更多的实践技能,更
有利于今后开展医疗护理实践工作,使全社会受益。
3 结语
本次全国首届SP医学教育论坛助推了各地医学教育机构积极探索和发展SP教学
的思路。
国内外医护教育专家学者、人文医学专家及中医SP专家纷纷登台演讲、出谋划策;目前,国家相关部门正在积极推进SP教学和SP的应用,并制定SP
在教学和考试中的规范要求及认证标准;同时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已出台了应用SP考试的文件。
SP教指委的整体工作及主办本次国际SP医学教育论坛之举,对推进中国未来SP职业化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为全面提升中国医护人才素质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