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华文诗学名家国际论坛会议综述
- 格式:docx
- 大小:36.64 KB
- 文档页数:2
第36卷 第2期 天中学刊 Vol. 36 No. 22021年4月 Journal of Tianzhong Apr. 2021收稿日期:2020-11-06作者简介:陈文芝(1995― ),女,福建福州人,硕士研究生。
· 79 ·第三届“世说学”学术研讨会综述陈文芝(同济大学 中文系,上海 200092)摘 要:由同济大学中文系主办的“魏晋风度与江南文化暨第三届‘世说学’学术研讨会”于2020年10月16日至18日在上海同济大学召开,与会代表共60余人,提交论文计50余篇。
会议就《世说新语》与魏晋南北朝文化、魏晋六朝人物与诗文研究、《世说新语》的接受与影响等主题进行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
本次研讨会很好地推进了“世说学”研究的发展。
关键词:《世说新语》;“世说学”;魏晋南北朝文学;研讨会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5261(2021)02–0079–052020年10月16日至18日,由同济大学中文系主办的“魏晋风度与江南文化暨第三届‘世说学’”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举行。
“世说学”是对以《世说新语》为中心的所有学术研究的总称。
进入21世纪以来,学界掀起了一轮又一轮“世说学”研究热潮,成果迭出,蔚为壮观。
2017年11月,首届“世说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河南师范大学召开;2019年8月,第二届“世说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南京大学文学院召开。
两届会议吸引和汇聚了来自中国、美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的学者共100余人参会,引起学界广泛关注。
本届“世说学”会议由于疫情不得不缩小规模,不少海外专家无法与会,但仍有60余位国内学者出席了本次会议,提交论文50余篇。
开幕式上,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刘日明院长、中文系主任朱静宇教授分别致辞,代表主办方对大家的到来表示欢迎;复旦大学中文系骆玉明教授在致辞中畅谈同济与复旦的渊源,指出《世说新语》研究应该立足于历史与现实两个维度,并对“世说学”的未来发展寄予厚望。
“世界华文文学区域关系与跨界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韩宇'摘要:2017年4月8日至10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文艺研究》编辑部、浙江大学海外华人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联合主办的“世界华文文学区域关系与跨界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大学隆重举行,会议以“世界华文文学区域关系与跨界发展”问题为主题展开深入探究,发出了许多值得关注的声音%本文从“世界华文文学相关概念的厘定”“世界华文文学作家及作家群研究”“世界华文文学作品研究”三方面对会议声音进行了提炼归纳,试图通过主题分类,较为全面地检阅本次大会成绩,展示学科的长足发展,展望研究的美好未来。
关键词:世界华文文学区域关系跨界发展2017年4月8日至10日,“世界华文文学区域关系与跨界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浙江大学隆重举行。
本次会议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文艺研究》编辑部、浙江大学海外华人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所联合主办,来自世界各国的百余名专家学者相聚杭州,济济一堂,在多个视阈与问题中,对“世界华文文学区域关系与跨界发展”问题展开深入探究,开拓出较大的问题场域与论辩空间°本次会议共邀请海内外专家学者101名,提交论文53篇,会议期间举行主题演讲6场,论文报告44场,评论10场,使本次会议得以从不同视角多维切入世界华文文学,呈现出百家争鸣、众声喧哗的学术风貌。
检阅来自会议中的声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世界华文文学相关概念的厘定随着文学史观念的不断演进和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增强,世界华文文学作为一种创作现象和历史存在受到了广泛关注。
世界华文文学不仅成为中国文学“走出去”的重要历史源流和现实支点,也成为当前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重要学术生长点。
但是由于历史、现实以及学理上的原因,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对于世界华文文学所包含的的创作现实与文学史命名相当混乱,产生了数量诸多又相互存在复杂交错关系的子概念。
第十二届现代汉语语法国际研讨会在澳门大学顺利召开
佚名
【期刊名称】《汉语学报》
【年(卷),期】2024()1
【摘要】第十二届现代汉语语法国际研讨会于2023年11月26日至30日以线下方式在中国澳门成功举行。
本届会议由澳门大学主办,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暨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高校协办。
来自新加坡、日本和中国的140余名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
【总页数】1页(P108-10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
【相关文献】
1.2004年全国青年建筑师高峰论坛召开、北京"英皇(幻变都市)建筑设计作品展及论坛"、首个照明设计研讨会在北京举行、2004健康住区国际论坛在北京举行、北京大学第二届"景观设计专业与教育"国际研讨会召开、诺曼·福斯特设计的Swiss Re保险公司总部办公楼落成、西班牙巴塞罗那2004国际论坛主会址建筑群
2.新世纪第二届现代汉语语法国际研讨会在暨南大学召开
3.第四届现代汉语语法国际研讨会暨第十届现代汉语语法研讨会(中青年)将在西宁召开
4.第九届现代汉语语法国际研讨会在韩国延世大学召开
5.第二届现代语言学、现代汉语语法研讨会在上海召开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沈从文小说英译研究综述张禧摘要:沈从文的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宝库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自1930年代起就不断被译介到英语世界,现已有72个英译本公开发表。
国内学界于1985年开始对沈从文小说英译进行研究,为全面了解国内外沈从文小说英译研究情况,本文拟全面梳理1985-2017年间国内外沈从文小说英译研究文献,对研究现状进行宏观概述,并对研究主题进行分类综述,进而分析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以期推动沈从文小说英译研究向纵深发展。
关键词:沈从文;小说;英译;综述中图分类号:10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677(2021)1-0127-09—、弓I言沈从文(1902-1988)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师之一,其文学创作体裁涉猎广泛,包括小说、散文、传记、杂文、诗歌、文论、戏剧,其中尤以小说创作成就最高。
小说创作题材的多样性、风格的独特性及对人性的深切关怀也为沈从文赢得了国际声誉。
上世纪80年代海外中国文学研究界曾形成了一股“沈从文热”,促成了沈从文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沈从文也成为“在全世界得到公认的中国新文学家”。
疇徐敏慧(2010)㈱彭颖(2016)®统计,从1930年代起至2015年,沈从文小说不断被译介到英语世界,现已有45部小说被译成72种英译本(重印本未计算在内)公开发表,沈从文也成为被译介时间最早,英译本最多的中国现代小说家之一。
时间跨度大、数量可观的英译本为沈从文小说英译研究提供了丰富资源。
沈从文小说英译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985年④,至今已逾30载。
本文拟系统梳理1985-2017年国内外沈从文小说英译研究文献,首先对研究现状进行宏观概述,其次对研究主题进行分类综述,在此基础上分析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对策,以期推动沈从文小说英译研究向纵深发展。
二、文献搜集及宏观分析笔者将“沈从文”、“《边城》”及其他已被英译的沈从文小说名称分别与“英译”、“翻译”、“译介”、“传播”搭配,作为检索词,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台湾学术文献数据库检索沈从文小说英译研究文献,同时在EBSCO Research Database、Web of Science、ProQuest学位论文全文搜索平台分别将"Shen Congwen"、"border town"等与"translation”搭配,作为检索词,补充搜集境外文献。
杜甫研究学刊二○一四年第三期 总第121期“韩国汉文学会2014年夏季国际学术大会:东亚视野中的杜甫诗学”综述四川省杜甫学会秘书组 李霞锋执笔作者:李霞锋,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副研究员,610072。
2014年7月21日上午,由韩国汉文学学会,中国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四川省杜甫学会,四川师范大学韩国研究中心主办的“韩国汉文学会2014年夏季国际学术大会:东亚细亚视野中的杜甫诗学”在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召开,来自中国四川、陕西、江苏、台湾地区,以及韩国和日本三国四地的八十余名专家学者,以“杜诗在东亚的传播与影响,东亚地区杜诗研究的现况和展望”为主题进行了学术研讨。
开幕式由韩国高丽大学林濬哲教授主持,韩国汉文学会会长、高丽大学教授尹在敏,四川省杜甫学会会长、四川大学教授张志烈分别致开幕辞,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馆长贾兰研究员致欢迎辞。
开幕式后,代表们在大雅堂前合影留念。
大会主题发言中,尹在敏(韩国高丽大学)、郑载喆(韩国檀国大学)、张志烈(中国四川大学)、长谷部刚(日本关西大学)、廖美玉(台湾逢甲大学)、南基守(韩国大邱韩医大学)、李义康(韩国圆光大学)、祁和晖(中国西南民族大学)、郑墡谟(中国南京大学)、吴明贤(中国四川师范大学)、海村惟一(日本福冈国际大学)、彭燕(中国《杜甫研究学刊》)分别作了大会发言。
随后的互动环节,气氛是非常的热烈和轻松。
下午,代表们分成五个小组进行研讨。
此次会议,与会代表们围绕杜诗在东亚的传播与影响,东亚地区杜诗研究的现况和展望、东亚文学交流、文献流通和文化比较研究等专题各抒己见,展开了深入的学术研讨,讨论热烈,论辩精彩。
在闭幕式上,韩国汉文学会会长尹在敏对此次学术研讨会进行了总评。
现对本次国际学术大会研讨内容综述如下。
一、杜甫及其诗歌研究吴明贤(中国四川师范大学)《杜甫是中国“乡愁”诗人的鼻祖吗》针对杜甫是中国“乡愁”诗人的鼻祖的观点进行了反驳,认为“乡愁”一词并非杜甫首创,杜甫及其诗歌并不是因为将“乡愁”二字“集中地抒写到这种人生情常与悲剧主题”而留传后世,影响深广的,5. All Rights Reserved.杜甫也不是一生皆言愁,其蜀中诗歌也并未多言乡愁。
第37卷第1期中国韵文学刊Vol.37.No.1 2023年3月Journal of Chinese Verse Studies Mar.2023 “中国韵文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中国韵文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傅宇斌∗(安徽师范大学 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安徽 芜湖 241000)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491(2023)01-0120-05 2022年11月18—21日,由中国韵文学会、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共同主办的“中国韵文学会第十一届年会暨中国韵文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安徽芜湖召开,会议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
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四川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香港岭南大学、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加拿大中华诗词学会、马来西亚师范学院等130余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学者提交了190余篇会议论文。
与会专家围绕“中国古代诗、词、曲、赋文学研究”“中国古代诗、词、曲、赋文献整理与研究”“中国韵文文体的跨学科研究”“中国韵文学学术史研究”“现当代旧体韵文研究”“域外中国韵文学及其他相关研究”“中国古代韵文与江淮地域文化研究”等会议主题,展开了严肃认真而又热烈活泼的讨论,从多个角度展现了近年来中国韵文研究领域的最新学术成果,提出了众多引人注目的新话题与新观点。
在韵文文体的文学研究方面,有几个特点令人印象深刻。
一是注重文学的本位研究。
如田玉琪《以韵为核心的唐宋词调字声组织》从词体本位出发,提出唐宋词调字声组织的重要原则乃在于“以韵为核心”;刘成国《谁作尘沙万里行———王安石〈示长安君〉新解》以知人论世的方法从《永乐大典》中辑出长安君诗,重新确定王安石《示长安君》一诗的写作时间,并对诗中“又作黄沙万里行”作出新解;肖庆伟《台湾文学初起———引心文社考论》从文学群体的演变过程出发,讨论了台湾引心文社对台湾文学发生的意义;任德魁《史料还原与阐释重构:金元诗歌“西园”书写发覆》通过还原历史语境,认为金元诗歌的“西园”书写,在传统内涵之外,伴随着金朝后期历史走向,融入了游春宴赏、悼古伤今的新内涵;刘深《论清代浙西词派之自度曲》认为清代浙西词派自度曲的创作不仅在于与姜夔等宋人竞胜与对话,更在于试图以此来保持词这一文体的独特地位。
语言学史大事记(转载之五)(2007-06-28 12:25:54)(2010-9-5 转录自“君子小人”新浪博客)公元1986年:《语文建设》2月创刊,它的前身是《文字改革》(1957)、《拼音》(1956)。
王力在北京逝世。
国际语用学学会成立。
乔姆斯基发表《语障》,提出“语障”理论。
中国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召开。
重新发表《简化字总表》。
《现代汉语频率词典》出版。
罗宾斯著、李振麟等译《普通语言学概论》、霍凯特著、索振羽等译《现代语言学教程》出版。
李临定《现代汉语句型》、李思敬《汉语“儿”[? ]音史研究》、薛凤生《北京音系解析》、雅洪托夫《汉语史论集》等书出版。
公元1987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民族研究所与澳大利亚人文科学院合作编著的《中国语言地图集》在香港出版。
照那斯图、杨耐思《蒙古字韵校本》出版。
中国音韵学会与江西省有关单位举行“纪念周德清诞辰710周年学术讨论会”。
世界汉语教学学会在北京成立。
第14届国际语言学家大会在柏林举行。
《世界汉语教学》杂志创刊。
高本汉著、聂鸿音译《中上古汉语音韵学纲要》、张琨著、张贤豹译《汉语音韵史论文集》、唐作藩《音韵学教程》、陈复华、何九盈《古韵通晓》、龚千炎《中国语法学史稿》等书出版。
李方桂在美国逝世。
公元1988年:《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出版。
中国音韵学研究会第三届理事会议召开,邵荣芬为会长。
《古汉语研究》创刊。
汉语语音合成研究工作取得进展。
《现代汉语常用字表》发布。
北京图书馆编著的《汉字属性字典》出版。
裘锡圭著《文字学概要》、胡明扬主编《西方语言学名著选读》出版。
傅懋勣逝世。
公元1989年:第16届国际系统语法大会在赫尔辛基举行。
朱德熙著《语法丛稿》,张斌、胡裕树著《汉语语法研究》,吴宗济、林茂灿主编《实验语音学纲要》等书出版。
丁声树、岑麒祥逝世。
公元1990年:孙竹主编《蒙古语族语言词典》、戴庆厦《藏缅语族语言研究》、宣德五、赵习、金淳培《朝鲜语方言调查报告》、严学宭《广韵导读》、鲍明炜《唐代诗文韵部研究》出版。
世界华文文学定义:在世界范围内,凡是用华文作为表达工具来创作的文学,通称世界华文文学。
特性:故土性、融合性、本土性(杜国清“文化传统”、“本土精神”、“外来影响”)——台湾文学(中国属性)时限性:指从台湾被割让、沦为日本殖民地后开始,直到今天处于与大陆相异的社会制度——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异质的文学。
特点:鲜明的民族性、突出的地域性、强烈的文化性孕育期:1919年秋,应声会1920年1月,蔡惠如,林献堂等“亲民会”——标志台湾新文化运动的开始创办《台湾青年》1921年10月17日,蒋渭水“台湾文化协会”《台湾民报》最早白话文学作品:追风的诗歌、〈她要往何处去〉摇篮期:提倡白话的文章:陈忻〈文学与职务〉,甘文芳〈实社会与文学〉,陈瑞明〈日用文鼓吹论〉张我军〈致台湾青年的一封信〉,〈糟糕的台湾文学界〉、〈为台湾文学界一哭〉、〈请合力拆下这座败草的破旧殿堂〉文坛“清道夫”的美誉;旧派:连雅堂、郑军我等;新派:张我军、赖和、杨云萍“三杰”张我军“清道夫”〈乱都之恋〉——第一部白话诗集。
赖和——台湾“鲁迅”,台湾新文学的奠基人,〈斗热闹〉〈善讼人的故事〉等“文学是社会的缩影”。
杨云萍〈光临〉〈黄昏的蔗园〉〈秋菊的半生〉成熟期(1926-1937):“黄金十年”,1930年黄石辉〈怎么不提倡乡土文学〉——最早提倡乡土文学。
1934年成立“台湾文艺联盟”——“以联络台湾文艺同志,互相图谋亲睦以振兴台湾文艺”为宗旨,11月〈台湾文艺〉创刊,日据时期寿命最常,作家最多,影响最大的杂志,其后有〈台湾新文学〉。
杨逵,“文坛的老兵”“压不扁的玫瑰花”成名作〈送报夫〉,〈春光关不住〉最有影响和代表性。
吕赫若,〈财子寿〉获得首届台湾文学奖,讲究技巧,结构完整朱点人,“麒麟儿”,杨守愚低潮期(1937-1945):吴浊流,“记录历史的人”〈亚细亚的孤儿〉被公认是台湾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雄壮的叙事诗”,〈先生妈〉政治讽刺精品。
光复后的台湾文学未辉煌的原因:一、台湾的光复虽然使台湾人民摆脱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但并不意味着完全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第四届华文诗学名家国际论坛会议综述
向天渊;龚晓辉
【期刊名称】《中外诗歌研究》
【年(卷),期】2012(000)004
【摘要】2012年12月7日至11日,由西南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中国新诗研究所、《文艺研究》杂志社以及中共巫山县委、巫山县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四届华文诗学名家国际论坛”在重庆西南大学和巫山县隆重举行,重庆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徐海荣、西南大学党委书记黄蓉生、巫山县委书记何平出席开幕式并讲话。
【总页数】3页(P9-11)
【作者】向天渊;龚晓辉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22
【相关文献】
1.倡导中国新诗的二次革命推动华文诗歌的全球整合——首届“华文诗学名家国际论坛”综述 [J], 蒋登科;任毅
2.倡导中国新诗二次革命推动华文诗歌全球整合--首届"华文诗学名家国际论坛"综述 [J], 蒋登科;任毅
3.倡导中国新诗的二次革命,推动华文诗歌的全球整合 --首届"华文诗学名家国际论坛"综述 [J], 蒋登科;任毅
4.“第四届华文诗学名家国际论坛”筹备工作启动 [J], 无;
5.倡导中国新诗的二次革命推动华文诗歌的全球整合——首届“华文诗学名家国际论坛”综述 [J], 蒋登科;任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