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朱子学的现在与未来”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 格式:doc
- 大小:17.36 KB
- 文档页数:6
“东亚朱子学的现在与未来”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为推动朱子学研究,促进国际学术交流,韩国艮斋学会与韩国中央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东亚朱子学的现在与未来”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7月1日在韩国首尔召开。
来自韩国、中国、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朱子学研究专家学者50余人出席了会议。
与会学者围绕着东亚朱子学的现在与未来的主题展开了深入讨论,现将讨论情况综述如下:韩国艮斋学会会长、中央大学教授梁承武先生作了“当代韩国朱子学的研究活动与未来课题”的报告,他首先回顾了朱子学传人朝鲜的情况,论述了朱子学传人后,其道统观与佛教的关系,朝鲜朝初期朱子学的实践躬行、通经致用思想对朝鲜学者的影响,李退溪、李栗谷的性理学思想及对朱子思想的发展,朝鲜学者关于道心人心说、四端七情的辩论,阳明学的引入,近代韩国朱子学的流传演变等。
然后列举事实对现代韩国朱子学的研究现状作了系统分析,指出自1960年代以来,到2006年,韩国学者出版的有关朱子学专著,以韩国语出版的有47部,以外国语出版的有10部;韩国学者撰写的朱子学硕士论文有90篇,博士论文有41篇;韩国学者发表的朱子学论文有381篇;韩国学者在外国取得的学位论文涉及朱子学的有9篇,外国学者在韩国发表的有关朱子学的论文有72篇。
以上共计650篇(部)朱子学论著。
梁承武教授还通过体系化、现代化、情报化等方面,对韩国朱子学研究的未来课题作了阐述,以展示韩国朱子学的继往开来和未来走向。
中国四川师范大学蔡方鹿教授对当代中国大陆朱子学研究活动与未来课题作了论述,着重对2000年以来中国大陆举办的几次关于朱子学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作了评介。
这些会议包括:2000年1O月8―10日由华东师范大学等单位在上海召开的“纪念朱熹诞辰870周年、逝世8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朱熹全书》新书发布会。
与会人士对朱熹的哲学、政治、经学、史学、文学、伦理、教育、自然科学、宗教等思想,以及对朱熹著作的考证研究、朱熹历史地位的评价等问题展开了充分、深入的讨论,是近年来研讨朱熹达到高水平的一次学术会议(杜维明评语)。
《发展期中日朱子学传播方式的比较研究》篇一一、引言朱子学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部分,历经数百年传播与影响,成为东方思想宝库中璀璨的明珠。
其中,日本对于朱子学的接受与传播,更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独特现象。
本文旨在比较研究发展期中日朱子学传播方式的异同,以期揭示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与历史变迁。
二、朱子学在中国的传播方式(一)经典注疏与注释在发展期,中国对于朱子学的传播主要通过经典注疏与注释的方式进行。
学者们通过对《四书》、《五经》等经典文献的解读与注释,将朱子学的思想精髓传播开来。
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能够准确传达原意,使读者深入理解朱子学的思想内涵。
(二)书院教育书院教育是朱子学在中国传播的另一重要方式。
在古代中国,书院是传播学术思想、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
通过书院教育,朱子学的思想得以广泛传播,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者与士人。
三、朱子学在日本的传播方式(一)译介与注释日本对朱子学的接受与传播,主要通过译介与注释的方式进行。
日本学者将中文原典翻译成日文,并加以注释,使朱子学的思想得以在日本广泛传播。
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能够使日本学者更好地理解朱子学的思想内涵。
(二)儒学教育在日本,儒学教育也是朱子学传播的重要途径。
日本儒学家通过教育传承朱子学的思想,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学者与士人。
同时,日本还建立了许多儒学研究机构,如“朱子学研究所”等,为朱子学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平台。
四、中日朱子学传播方式的比较(一)相似之处中日两国在朱子学传播方式上有着许多相似之处。
首先,两国都重视对经典的解读与注释,通过这种方式将朱子学的思想精髓传播开来。
其次,两国都通过教育传承的方式,将朱子学的思想深入人心。
此外,两国都建立了研究机构,为朱子学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支持。
(二)不同之处尽管在传播方式上有许多相似之处,但中日两国在朱子学传播方式上仍存在一些不同之处。
首先,中国更注重通过书院等教育机构进行思想传承,而日本则更注重通过儒学教育机构进行思想传承。
#动 态#东亚儒学研究的新进展)))第二届/国际儒学文化论坛0综述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和韩国成均馆大学儒教文化研究所共同主办的第二届/国际儒学文化论坛0,于11月10)11日在北京举行。
来自韩国、台湾地区以及北京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近40位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与会学者围绕中国的儒学研究,中国的韩、日儒学研究,以及日本、韩国的儒学研究等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对东亚儒学研究也作了全面回顾与深入探讨。
1.中国的儒学研究 近年来,中国大陆出现了/国学热0;社会上也逐渐形成了以以德治国、与时俱进、和谐社会建设为核心理念的价值认同。
与会学者认为,在这种国学热中,儒学研究也取得了新的成果。
如:出版的主要学术新作有:5大戴礼记汇校集注6(黄怀信主撰,孔德立、周海生参撰,三秦出版社2005年);5大戴礼记汇校集解6(方向东撰,中华书局2008年);5论语新校释6(黄怀信校注,三秦出版社2006年);5论语汇校集释6(黄怀信主撰,周海生、孔德立参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5思想#文献#历史)))思孟学派新探6(杜维明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5郭店竹简与思孟学派6(梁涛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等。
在对儒学/仁0、/慎独0、/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0、/父子相隐0等重要思想的解释上,清华大学廖名春结合自己的研究提出新的见解。
如,关于/仁0字的解释,作者指出:5说文解字#人部6认为/仁,亲也,从人从二。
忎,古文仁,从千心。
,古文仁,或从尸。
0段玉裁注亦认为/-从人二.,会意。
5中庸6曰:-仁者,人也。
.注:-人也,读如相人偶之人。
以人意相存问之言。
.,,按:-人耦.犹言尔我亲密之词,独则无耦,耦则相亲,故其字从人二。
0但是,作者以5孟子#告子上6的/仁,人心也0等为依据,提出/仁0字是由/人0、/心0两字组成,从人当为字之本,从身当为后来的通用。
/人心0从人从心,当是会心中有人之意。
此/人0当是指一般性的人,特别是指他人。
传承与创新对话与展望——“东亚朱子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刘昊《中华读书报》(2022年01月13日15版)2022年12月26-27日,由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复旦学报》主办的“东亚朱子学国际学术研讨会——日韩朱子学的传承与创新”在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举行,来自中国、日本、韩国以及台湾地区的24位专家学者在会议上宣读了论文。
会议最后另辟“圆桌论坛:儒学与东亚”专场座谈会,就东亚儒学、朱子学以及儒学在东亚的历史传承及未来发展等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朱子学”历来有广狭两义,专指朱子本人的思想乃是其狭义,而由朱子门人及后世朱子学者对朱子思想的继承和拓展而形成的朱子学则是其广义。
本次会议的主题乃是围绕广义朱子学而展开,包含13世纪传入日本和韩国(朝鲜)之后,经由日韩儒者的再诠释而形成的日本朱子学或韩国朱子学,当然,中国本土的朱子学也是主题之一。
11、传统朱子学研究议题的深化与突破在中国朱子学方面,朱子学研究中的一些关键性问题仍然是与会学者聚焦的重点,如气与道德的关系问题、仁学如何重建的问题以及围绕朱子的真知、独知等问题展开的讨论,表明朱子学研究仍有不少可突破的空间。
复旦大学吴震认为朱子的仁学乃是儒家“新仁学”。
中山大学陈立胜对朱子与王阳明的“独知”概念作了比较研究。
复旦大学林宏星探讨了朱子的“真知”理论的特征及其动机效力。
台湾清华大学杨儒宾经过研究发现朱子其实并没有证明论述过“德性之知”,他强调这是非常值得关注和探讨的问题。
复旦大学郭晓东围绕朱子对孟子“浩然之气”章的诠释,对“气”是否具有道德意义进行了探讨。
22、韩国朱子学的在地化及其传统论争在韩国朱子学方面,朱子思想传入后的影响和发展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
朱子思想传入朝鲜,呈现出了与中国朱子学不同的面貌,存在实践伦理和心学的特点。
日本东京大学川原秀城认为朝鲜朝后期出现了朱子学相对化的倾向是西学东渐所导致的结果。
成均馆大学辛正根指出这一时期普遍存在好奇尚新的风气对朱子学及近代思想的走向产生了重要影响。
韩国朱子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2013-4-6 13:42:27 来源:内容提要:朱子学不仅是主导韩国传统文化的中心思想,而且也是韩国思想史的核心思想,在传统文化中起重要作用的一种思想体系。
但当代韩国朱子学未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
面对时代变化,将近代的历史不幸和错误皆归为朱子学的责任,并将当代社会改革的所有障碍推卸给了朱子学。
有鉴于此,对韩国朱子学进行了集中分析和论证,经过冷静的反思、崭新的解释和重新评价,提示了未来社会的前途及方向。
未来课题为朱子学的体系化、现代化、信息化,通过积极发展,能为克服和对付未来21世纪危机现象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韩国朱子学研究活动未来课题体系化现代化信息化作者简介:梁承武,韩国中央大学教授,韩国儒学学会会长。
一、序言面向21世纪,人类充满着希望和挑战。
2000年又正是朱子诞辰870年,也是逝世800周年和朱子学传入韩国710周年的纪念之年,2003年是朱子学引进高丽末期儒学家安珦诞辰760周年。
为纪念朱子诞辰和逝世,自2000年10月7日到9日,在中国江西铅山县召开了“朱子诞辰870周年纪念国际学术研讨会”,自10月8日到10日,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召开了“朱熹诞辰870周年、逝世800周年纪念国际学术研讨会”,自10月12日到14日,在福建武夷山市举办了“朱子学与21世纪国际学术研讨会”。
在7月7日韩国周易学会召开“朱子逝去800周年祈念朱子易学学术会议”,在11月11日韩国东洋哲学会主办“朱子逝去800周年纪念学术会议”。
然后在中国自2003年到2005年先后召开了7次大中型规模的朱子学国际学术会议,这段期间在韩国未能展开朱子学学术活动,到了2006年8月份艮斋学会召开朱子学国际学术会议,其意义无疑是十分重大的。
由安珦传来韩半岛的朱子学,经过高丽朝的白颐正、李齐贤、李樯、郑梦周和朝鲜朝的郑道传等儒家亲明排佛崇儒,成为一种体系化了的道德、理念准则。
到了朝鲜朝统治的500年间,朱子学不仅在学术文化,而且在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等各方面已成为指导理念和实践纲领。
《发展期中日朱子学传播方式的比较研究》篇一一、引言朱子学,源于中国宋明理学,由朱熹及其学派所创立,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历史的发展,朱子学不仅在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对周边地区乃至国际学术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尤其是在其传播到日本之后,被视为重要的日本思想流派,被广泛应用于哲学、文学、教育等各个领域。
本篇论文将围绕发展期中日朱子学传播方式的比较研究,旨在揭示两地在朱子学传播方式上的差异和相似性。
二、中国朱子学的传播方式中国朱子学的传播方式主要依赖于传统的文化传播方式,包括文字传播、口传心授以及教育传承等。
首先,文字传播是朱子学传播的主要方式之一。
自朱熹的著作问世以来,其思想便以文字的形式广泛传播,如《四书集注》、《近思录》等重要文献被大量翻刻和传播。
这些文献为后人了解和学习朱子学提供了基础。
其次,口传心授是另一种重要的传播方式。
通过家族、宗祠以及私塾等渠道,老师与学生进行面对面的教学交流,让学生了解并学习朱子学。
此外,教育传承在朱子学传播中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中国古代的教育机构如书院等为传播朱子学提供了重要平台,大量的学术研究和教学成果都在这里得以展现。
三、日本朱子学的传播方式日本的朱子学传播方式也受到了其历史背景和文化的深刻影响,主要表现为儒佛会通和接受朝廷官方推崇等方式。
首先,儒佛会通是日本朱子学的一个重要特征。
日本在吸收和融合儒学的同时,也受到了佛教思想的影响,使得日本朱子学呈现出与中国不同的面貌。
这种儒佛会通的方式为日本朱子学的传播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其次,接受朝廷官方推崇也是日本朱子学传播的重要方式。
在江户时代,朝廷对儒学的推崇使得朱子学得以在士人阶层中广泛传播。
同时,朝廷还通过设立学校、组织学术活动等方式来推广朱子学。
四、中日朱子学传播方式的比较通过对中日朱子学传播方式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两者在传播方式上存在一些相似性和差异。
相似性方面,无论是中国还是日本,文字传播都是重要的传播方式之一。
朱子学在海外的传播与影响朱子学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的重要分支之一,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趋势,朱子学也开始在海外传播,并逐渐影响了世界各地的学术界和文化圈。
朱子学在海外的传播主要得益于学者们的努力和推广。
一些热衷于中国文化研究的西方学者,以及一些海外华人学者,将朱子学的核心思想进行翻译和解读,并在国际学术期刊、学术会议上进行分享和交流。
他们将朱子学的理论与现代研究相结合,使其具有了更广泛的适用性和现实意义。
这些努力使得朱子学从一个仅限于中国范围内的学术派别,逐渐走向了国际舞台。
朱子学在海外的传播也得益于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
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的便捷传播,使得朱子学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可以更加快速地传播到世界各地。
通过各种学术网站、论坛、博客等,人们可以轻松地获取到关于朱子学的最新资讯和研究成果。
同时,一些知名学者也通过社交媒体平台,如推特、脸书等,与全球的学术界和普通读者进行交流和互动,进一步推动了朱子学在海外的传播。
朱子学在海外的传播也受益于全球化的文化交流和多元化的学术环境。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变得更加频繁和广泛。
许多国际学术会议和研讨会都纳入了朱子学的议题,吸引了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参与。
这种多元化的学术环境为朱子学的进一步传播提供了机会和平台,使其能够与其他学派进行对话和交流,促进了学术研究的进步和发展。
朱子学在海外的传播与影响不断扩大和深化。
通过学者们的努力和推广、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以及全球化的文化交流和多元化的学术环境,朱子学的核心思想得以传播到世界各地,并对国际学术界和文化圈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这一过程不仅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也为世界各国的学者和普通读者带来了新的思考和启示。
作者: 汪金铭
出版物刊名: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146-147页
主题词: 朱子学;朱熹;国际学术会议;联邦德国;东方文化;学者;厦门大学;南斯拉夫;东方学;专题发言
摘要: <正> 由厦门大学主办的朱子学国际学术会议于1987年12月2日—5日在厦门大学举行。
这是继1982年夏在美国夏威夷大学举行的朱熹国际学术会议之后在朱子学故乡举行的一次盛会。
来自中国、美国、加拿大、联邦德国、南斯拉夫、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107名学者出席了会议。
27名海外学者大多是享有盛名的朱子学、东方学家。
会议收到论著75篇(部),有50多位学者先后作了专题发言,现就其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朱子学的源流在朱子学的上承脉络问题上,学者们有较大的分歧。
有的坚持黄梨洲的观点,认为闽之杨时师事河南二程,载道南归,延平三先生实开朱子学(闽学)之先河。
有的则认为,道南三贤属程颢一脉,在闽至李侗而止。
朱熹则属程颐一系,是周敦颐、张载、程颐等人思想的发展和系统化,集濂,洛、关学之大成。
这表明与会者在洛学闽学化问题上看法不一致。
在所谓“道统”问题上,有的认为,朱熹自谓远接先秦孔孟道统是符合其思想实际的。
有的还对“道统说”的形成特点作了专题研究。
东亚朱子学研究的新课题
在东亚的朱子学研究中,可以考虑以下一些新课题:
1. 性别视角:探讨朱子学对于性别和家族关系的理解和影响。
研究朱子学对于妇女地位、家庭伦理和性别角色的影响,以及朱子学中是否存在性别歧视或平等的思想。
2. 环境伦理:研究朱子学对于环境伦理和生态思想的贡献。
分析朱子学中是否存在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和尊重,以及如何将朱子学的思想与现代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结合。
3. 跨文化比较:比较朱子学与其他文化和哲学体系的异同。
通过对比朱子学与儒家学说、佛教、基督教等思想的交流与影响,探讨朱子学的独特性和地位。
4. 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朱子学对于教育思想和实践的影响。
探讨朱子学对于教育目标、教育方法和学生培养的理念,并分析其与现代教育理念的对接和应用。
5. 社会政治思想:研究朱子学对于社会政治制度和治理的思考。
探讨朱子学对于君主制、官僚体系、社会秩序和政治道德的影响,以及其与当代社会政治的联系。
6. 儿童教育与孝道:研究朱子学中关于儿童教育和孝道的思想。
探讨朱子学对于儿童教育目标、方法和家庭伦理的影响,以及儿童教育在朱子学中的地位和意义。
这些新课题可以在传统的朱子学研究基础上进行拓展和深入,从不同的角度探索朱子学的当代价值和意义。
当然,具体选择哪个课题还需要根据自身兴趣和研究背景做出判断。
On the Modern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of Zhuzi Thought --an overview of an academic
seminar of "Zhuzi's thought and Neo-
Confucianism thought "
作者: 朱人求 周燕春
作者机构: 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福州350007
出版物刊名: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页码: 2-5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1期
主题词: 朱子学 朱予后学 理学学派 创新
摘要:“朱子学与理学学派”学术研讨会,于2009年8月4日至6日在江西省上饶市召开。
这次研讨会是国内朱子思想研究的一次规模较大、包容性较强的学术盛会,显示了当今国内外朱子学与理学学派研究的新进展。
与会学磐主要就朱子哲学、朱子学与理学学派、朱子后学以及朱子学在当代的传播、发展与创新等四个方面进行深入的研讨。
“东亚人文学研究的现状及展望”国际学术会议综述
朴雪梅;朴惠珍
【期刊名称】《东疆学刊》
【年(卷),期】2024(41)1
【摘要】2023年8月19日至21日,由延边大学外国语学院、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延边大学文学院联合主办,延边大学东亚跨文化研究中心、延边大学文
学与文化传播研究中心、鲁东大学东北亚研究院共同承办的“第一届延边大学东亚学研究学术研讨会”在延边大学顺利召开。
会议以“东亚人文学研究的现状及展望”为主题,深度挖掘和阐发朝鲜—韩国语言文学、中国语言文学、日本语言文学和相
关学科的研究,吸引了来自27所院校的79名国内外专家学者参加。
【总页数】1页(P130-130)
【作者】朴雪梅;朴惠珍
【作者单位】延边大学外国语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4
【相关文献】
1.文化全球化视野下的地域文化研究——东亚人文学会第十届国际学术会议综述
2.东亚乐律学会第五届国际学术会议综述
3.东亚乐律学的研究与交流——第七届东
亚乐律学国际学术会议综述4.民间外交主导的世纪:东亚区域合作的问题与展望——“东亚区域合作与民间外交的作用”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5.“东亚文化交流与
记录的新思路”国际学术会议综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亚过去、现在与未来国际学术研讨会
苗冬霞
【期刊名称】《中亚信息》
【年(卷),期】2001(000)011
【摘要】由吉尔吉斯斯坦与伊朗两国外交部联合主办、吉尔吉斯斯坦国立比什凯
克人文大学承办的有关中亚过去、现在与未来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1年9月26~27日在吉尔吉斯斯坦首都比什凯克市隆重举行。
应邀出席研讨会的有来自中国、俄罗斯、土耳其、伊朗、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塞拜疆、日本、韩国、美国和吉尔吉斯斯坦等12个国家的专家学者近200人。
中国中央民族大学博士生导师。
【总页数】1页(P22)
【作者】苗冬霞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321.6
【相关文献】
1.村民自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中国村民自治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 [J], 朱
巍巍
2.教育管理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改革开放以来教育管理发展的回顾与展望"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J], 王磊;胡中锋
3.满文文献研究的过去·现在·未来——满族·锡伯族语言历史文化国际研讨会综述
[J], 庄声;李思莹
4.中国-欧盟村务管理培训项目“中国村民自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国际学术研讨会”征文启事 [J],
5.连结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遗迹组构研究:第13届国际遗迹组构专题研讨会综述[J], 张立军;胡斌;齐永安;宋慧波;郑伟;牛永斌;邢智峰;范若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东亚朱子学的现在与未来”国际学术研讨会
综述
为推动朱子学研究,促进国际学术交流,韩国艮斋学会与韩国中央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东亚朱子学
的现在与未来”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6年7月1日在韩国首尔召开。
来自韩国、中国、日本、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朱子学研究专家学者50余人出席了会议。
与会学者围绕着东亚朱子学的现在与未来的主题展开了深入讨论,现将讨论情况综述如下:
韩国艮斋学会会长、中央大学教授梁承武先生作了“当代韩国朱子学的研究活动与未来课题”的报告,他首先回顾了朱子学传人朝鲜的情况,论述了朱子学传人后,其道统观与佛教的关系,朝鲜朝初期朱子学的实践躬行、通经致用思想对朝鲜学者的影响,李退溪、李栗谷的性理学思想及对朱子思想的发展,朝鲜学者关于道心人心说、四端七情的辩论,阳明学的引入,近代韩国朱子学的流传演变等。
然后列举事实对现代韩国朱子学的研究现状作了系统分析,指出自1960年代以来,到2006年,韩国学者出版的有关朱子学专著,以韩国语出版的有47部,以外国语出版的有10部;韩国学者撰写的朱子学硕士论文有90篇,博士论文有41篇;韩国学者发表的朱子学论文有381篇;韩国学者在外国取得的学
位论文涉及朱子学的有9篇,外国学者在韩国发表的有关朱子学的论文有72篇。
以上共计650篇(部)朱子学论著。
梁承武教授还通过体系化、现代化、情报化等方面,对韩国朱子学研究的未来课题作了阐述,以展示韩国朱子学的继往开来和未来走向。
中国四川师范大学蔡方鹿教授对当代中国大陆朱子学
研究活动与未来课题作了论述,着重对2000年以来中国大陆举办的几次关于朱子学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作了评介。
这些会议包括:2000年1O月8―10日由华东师范大学等单位在上海召开的“纪念朱熹诞辰870周年、逝世80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朱熹全书》新书发布会。
与会人士对朱熹的哲学、政治、经学、史学、文学、伦理、教育、自然科学、宗教等思想,以及对朱熹著作的考证研究、朱熹历史地位的评价等问题展开了充分、深入的讨论,是近年来研讨朱熹达到高水平的一次学术会议(杜维明评语)。
2000年10月7―9日,由国际儒学联合会等单位在江西铅山县主办的“纪念朱子诞辰87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0年10月12―14日,由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等单位在福建武夷山市召开的“朱
子学与21世纪国际学术研讨会”,与会学者就朱子学及其在21世纪的未来发展等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2003年10月5―6日,由江西上饶师范学院朱子学研究所等单位在江西婺源县召开的“朱子学与当代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主
题是:朱子学与当代社会。
2003年11月29日至12月1日,由华东师范大学朱熹研究中心等单位在武夷山举办的“《朱子全书》与朱子学”学术研讨会。
与会学者认为,《朱子全书》的出版,是学术界的一件大事,为朱子学和其他学科如哲学、史学、文学的研究者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2004年11月27日,由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三联书店编辑部联合举办了主题为“历史学视野中的政治文化:读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的学术沙龙。
2005年9月,由江西上饶师范学院朱子学研究所等单位在江西上饶召开了“纪
念朱陆鹅湖之会830周年研讨会”,会议围绕南宋理学各学派交融、论辩与创新展开了学术交流与探讨。
2005年10月16―18日由洛阳大学等单位在洛阳召开了“程朱与宋明理
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2005年10月19―22日,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等单位在武夷山召开了“朱子学与和谐社会”论坛。
2005年lO月25―28日,由中国哲学史学会、四川师范大学等单位联合举办了“朱熹思想与现代社会”国际学术
研讨会。
此次会议的主题是:朱熹思想的历史价值、现实意义及与现代社会的关系。
《哲学研究》2006年第2期发表了关于此次会议的综述,进一步扩大了这次国际会议的影响,促进了学术界朱熹研究的深化。
2000年以来,中国大陆出版或修订再版了一批朱子学研究专著、论文集,反映了学术界朱子学研究的新成果。
另外2000年以来中国大陆发表的朱
熹研究论文有202篇:20年来,中国大陆学者撰写的朱子学研究博士论文有37篇,硕士论文有26篇(以上据四川省社科院中国哲学专业硕士生魏如松统计)。
蔡方鹿教授并对中国大陆朱子学研究未来课题及展望作了阐述,期望推动朱子学研究的深入开展,在新的时代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
日本九州大学副教授藤井伦明博士介绍了当代日本的
朱子学研究活动与未来课题。
指出朱子学不仅对中国,而且也传到朝鲜、日本等邻国而予以极大之影响。
现今日本学界以宋代为中国之近世的看法业已成为定论,若将历来研究所指出的唐宋间的思想精神方面等变化情况加以整理,其大致可以分为:第一、由外向的倾向而转为内向的倾向,第二、由尊重无为自然的立场转为尊重作为积极的立场,第三、由悲哀的感情转为乐观的感情。
藤井伦明博士认为日本真正的朱子学研究始于1920年代以还。
并按时间顺序介绍了日本朱子学研究的主要成果:包括后藤俊瑞的《朱子的哲学》(东京:圣山阁,1926年)、秋月胤继的《朱子研究》(东京:京文社,1927年)、后藤俊瑞的《朱子的实践?哲学篇》(东京:目黑书店,1937年)、安田二郎的《中国近世思想研究》(东京:弘文堂,1948年)、楠本正继的《宋明时代儒学思想的研究》 (千叶:宏池学园出版部,1962年)、岛田虔次的《朱子学与阳明学》(东京:岩波书店,1967年)、友枝龙太郎的《朱子的思想形成》(东京:春秋社,1969年)、间野潜龙的
《朱子与王阳明?新儒学与大学的理念》(东京:清水书院,1974年)、冈田武彦的《宋明思想的本质》(东京:文言社,1977年)、高桥进的《朱熹与王阳明――物与心与理的比较思想论》(东京:国书刊行会,1977年)、大滨皓的《朱子的哲学》(东京:东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市川安司的《朱子哲学论考》(东京:汲古书院,1985年)、有田和夫?大岛晃的《朱子学的思维?中国思想史的传统与革新》(东京:汲古书院,1990年)、三浦国雄的《朱子与气与身体》(东京:平凡社,1997年)、市来津由彦的《朱熹门人集团形成的研究》(东京:创文社,2002年)、吾妻重二的《朱子学的新研究》(东京:创文社,2004年)等研究成果。
藤井伦明博士把日本近年来朱子学的研究动向归纳为五类:一是脱离西洋近代思想的价值基准,二是礼学研究的充实,三是关注所谓思想文化之地域性,四是阐明学派形成之过程,五是不仅止于哲学议论等“观念世界”,更涉猎政治、经济、社会、教育、制度等“实体世界”而加以探究的思想史研究。
台湾清华大学杨儒宾教授就当代台湾朱子学研究课题
与未来课题作了大会发言。
认为战后台湾朱子学研究虽多名家,但论成就及影响,当以牟宗三、钱穆、陈荣捷、唐君毅四人为最,可称四大家。
当代的研究者中,刘述先与余英时两先生的影响很大。
指出影响战后台湾朱子学研究最重要的著作,当是牟宗三先生《心体与性体》三巨册(如果加上《从
陆象山到刘蕺山》即为四巨册)对理学的判教。
并指出牟先
生的判教显然是站在陆王的基础上立论的。
钱穆先生显然不赞成牟先生的判断,而是认为朱子崛起南宋,不仅能集北宋以来理学之大成,并亦可谓其乃集孔子以下学术思想之大成。
认为陈荣捷先生对“朱子集大成说”的解释,大体与钱穆相似,都是从学派、学问传承与理论内部系统两方面立论,再细分的话,约有三端,即新儒家哲学之发展与完成,新儒学传受道统之建立,以及《论》、《孟》、《学》、《庸》之集合为四子书。
认为唐君毅先生甚至主张朱子不无“心即理”的思想。
这样的心与陆王的本心其间究竟相差多少,这恐怕是个值得严肃考虑的问题。
与上述四家将焦点主要集中在心、性、理、气的解析上面有别,余英时先生出版的《朱熹的历史世界》却是将焦点集中在朱子与宋代政治之间的关系。
杨儒宾教授还指出,晚近台湾朱子学研究有台湾儒学和东亚儒学两项值得注意的研究领域,以及宗亲会越来越重视文化和儿童读经运动两支值得注意的辅助性文化力量。
以上对韩国、中国大陆、日本、台湾等东亚国家和地区朱子学研究的现状与未来课题的分析探讨,有助于为推动朱子学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开展,提供有益的思考和启发。
(责任编辑文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