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德县许氏家族
- 格式:docx
- 大小:17.65 KB
- 文档页数:1
明朝时期的许氏兄弟家族集团在东昌府名门望族中,许贤家族的鼎盛和显赫时期早于任、邓、朱、傅、耿诸大家。
在明朝成化以后近二百年里,这个家族辈出名人,出过两名进士、六名举人以及一些贡生之类。
一座标榜家族功名的“八世科第九代恩光”牌坊曾经从明末到民国年间,矗立楼东大街三百年之久。
近日,东昌府区侯营镇二十里铺村的许氏后人、71岁的许孟祥老人对记者讲述了家族辉煌的历史。
显赫:以军籍定居聊城以科举步入辉煌许孟祥回忆,家族中曾经保存着13道圣旨,现在只有3道幸存在明清圣旨博物馆中。
许氏族谱也已经不存在了,幸亏旧县志、府志对家族史记载较多。
他说,自己小时候就和大人们到祖坟前祭扫过。
祖坟就在城西,现在已经踪影无存。
近年发现的许麾、许东望墓志铭弥补了家族史料不足的缺憾。
许孟祥介绍,许氏原籍安徽宿松,家族的第一个举人许麾的高祖父许贤,洪武年间“以伍长调平山卫”,开始在聊城定居。
许麾生于正统己巳年十一月,于成化十三年(1477)考中举人,先后任景州、浚县训导,“士多成才者”。
许麾勤于公务,急人所难,是个德才兼备的官员。
遇到“夏水涨”,修建了“许公桥”;遇“春夏大旱,君祷而雨。
”见到贫民死后无力丧葬,他就出资料理。
许麾先后任职湖广长沙府善化县知县,敕授文林郎;大名府通判;太仆寺丞,敕授承德郎,分理广平、顺德两府马政;后更治保定及永平,“冒炎暑巡历于外”,“以足得疾卒于保定公署”,时间为正德壬申年闰五月,卒年六十四岁。
许麾之妻郭氏,是平山卫百户郭春的女儿,被封为“孺人”。
生有四个儿子:许尧、许宾、许景、许路。
许麾开启了许氏家族的科举之路,此后,许堂(许麾兄许庠之子)于弘治八年(1495)中举;许路(许麾之子)于正德三年(1508)成进士;许东望(许麾之孙)于嘉靖十七年(1538)中进士;许东渐(许麾之孙)于嘉靖二十五年(1546)中举;许观象(许麾五世孙)于万历十六年(1588)中举;许正学(许麾兄许庠的五世孙)于万历十九年(1591)中举;许典学(许麾兄许庠的五世孙)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中举。
许氏历史外迁人员统计(转载)为方便许氏外迁后裔来许村寻根问祖对照需要,我把许氏西支环里门世恩堂下属六支祠和许氏东支敦本堂、大墓堂历史外迁人员从宗谱中进行了分世登计,供参考。
一、许氏西支明善堂:三十一世许铨衡迁杨州,三十七世许元美迁湖南。
怡乐堂:二十六世许永馆迁无为府,三十一世许世开、许世宽、许世钰迁运漕,许世环迁舒城县三河,许坤元迁苏州,三十六世许立健、许立三迁无为府沈家桥,许立锺迁和县,三十七世许礼敬迁含山县清溪,许礼椿迁无为姚家沟。
崇正堂:二十八世许元芳迁庐州,三十世许纳铭迁苏州,许有顺迁宁国花林,许德有迁亳州,三十一世许生蔡、许天位、许天佑迁苏州,许光闰、许为简、许绍远、许绍衡、许艽域迁合肥,许社德迁宁国花林,许复宪迁北庐沟,许乾北、许乾彬、许三元、许乾吉迁亳州,三十二世许嘉梓、许嘉桂、许嘉楷、许嘉楝迁苏州,许嘉榴迁海州,许嘉林迁上海,许嘉柱迁汉口,三十六世许蔚深迁运漕,许开源、许开涧、许开泰、许开治、许开江、许开溶、许开访、许开淇迁寿州,三十七世许起裕、许起祥迁运漕。
正学堂:三十一世许维伟迁湖北崇阳府,许仲智迁海盐,三十二世许兆淇迁运漕,三十三世许洪业迁龙游下坊,许克业迁海盐,许灼业迁海州板浦,许登业迁运漕,三十五世许礼书迁运漕,许旭书迁含山,许熔书迁孙家埠,许渭书迁江南沿山,三十六世许照裕、许淮裕、许鸿裕、许鑫裕、许广裕、许起裕迁运漕,三十七世许镜轩迁淮,许绍英迁江西樟树镇。
守素堂:二十七世许涵迁汤家沟,二十八世许联升迁淮安,二十九世许钦恩迁昌化,许赐恩迁盛泽,三十世许元龙、许元凤迁仪椒,许元烈迁湖北,许元吉迁苏,许元忠迁姑苏,许元会迁昌化,许元俭迁淮安,三十一世许儒胜迁宁国府,许儒泰迁苏北,许儒珍迁景德镇,许儒芳、许儒达迁昌化,许狗儿、许磨儿迁汤家沟,三十二世许朝聘迁苏州枫桥,许锡位迁歙北律村田,三十四世许治邦迁饶州,三十六世许嵩泰迁湖北沔阳彭家场,许禄迁歙北律村田。
大方伯堂:二十三世许宗员迁淮,二十五世许华庆、许宏庆、许招庆、许讨庆迁淮,二十六世许铭迁太平府,二十七世许涓迁江苏,许文明迁含山东问贾家苟,许敏德迁皖北汤家沟,二十八世许嘉猷迁运漕,许绍芳迁含山,许成敦迁太平常游圩查家湾,许成顺迁天津,许成多迁含山黄雄河,许成儒迁桃城,许成宝迁藕塘,许成名迁湖北孔家坪,二十九世许万锺迁泰州罗木垛,许旌善迁北京,许明善迁运漕,许其志迁苏州,许其光迁里屯田,三十世许正修迁泰州,许有忠迁南京,三十一世许尧谦、许尧望迁泰州,许秉英迁运漕,许学志迁老人乡北郑家田上,许学书迁郑家田上,许学士、许学三迁翟家桥,三十二世许新民迁藕塘,许踹子迁高皇庙,许成保、许长发迁翟家桥,,三十三世许尚仁、许寅汉迁藕塘,三十六世许灶顺迁屯田,许锡俊迁江村煸脚坦,许锡长、许双春迁牛头坑,三十七世许文邦迁江西九江。
许村之行—歙北望族许村许氏徽商故里,南吴北许,简单的几个字概括了许村在徽州的独特地位。
徽商、徽州书写了安徽明、清数百年的历史兴衰,许村、许氏家族的历史沉浮见证了徽商、徽州数百年的风风雨雨。
是许村的许氏家族创造了徽商的传奇色彩,掀开了徽州数百年历史上不平凡的一页。
也正因为许村地处古徽州、安庆两府的官道要冲,地理位置独特,被攻打徽州城的太平天国军一把大火把许村许氏家族数百年的原始累积焚毁殆尽。
走进许村,走近许村许氏家族,找寻那段深埋着的徽州历史。
走进许村,走近许村许氏家族,定能感悟到徽州商人数百年不凡的传奇经历。
许村,位于歙县西北方向,离歙县城大约近二十里地的路程。
如今这里依然沉寂着,昨日的辉煌已经不再,昔日的官道早已淡出了历史的舞台。
到许村的交通,很落后,虽有中巴车前往,然车次不多,有公路通行,但并不平坦。
历史灾难过后的许村至今布满着岁月的痕迹,这里除了有美丽的风景,汩汩而过的小溪,田园中独守的宁静,让人看了甚觉可惜,也让人更加觉得太平盛世的珍贵。
许氏家族,先祖,许由,陕西雍州人氏,家谱上有宋代大文学家王安石作序的真迹。
许村,虽曾几经易名,然安家这里已逾风雨一千五百余载。
村子位于著名的黄山南麓,地处通往安庆、徽州两府古箬岭官道之上,坐落舫溪,倒溪两溪交汇之旁。
远古时期这里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交通便利,风景美丽。
最早为新安太守任肪辞官后的隐居之地,村边曾有着他常常小河垂钓的身影,最早村名也因他而起—肪溪。
村里虽还有汪、仁、杨等诸多杂姓,但南唐以后,随着许氏家族的迁入、发展,后喧宾夺主,易名许村。
许氏独特的生活理念,以士养商,历尽艰辛,终于发展为徽州望族。
到了明、清两朝,许氏家族,已是财力雄厚,功名众多,明末大学士许国、清末翰林许承尧均为许氏后裔。
古时独特的地理位置,发达的交通要冲,这里曾经商贾云集,奠定了许村的数百年兴旺,最鼎盛时期,沿小溪而建的街坊,顺着官道绵延长达十里,号称“十里许”。
今天的许村虽经历过大灾大难,依然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众多,建筑之精细,气势之宏伟让人感到震撼。
徽州许氏族源考徽州许氏族源考许姓最初的发源地是在今河南省的许昌东,得姓之后,便开始了漫长的迁徙历程。
战国以前,许姓的迁徙主要局限于今河南省,沿颍水向东南迁徒,来到了今天的许昌一带,因土地肥沃、草木茂盛,便定居下来。
这可以说明许氏之迁徙,自古以来就是以寻求优良的人口发展空间为主要的考虑因素。
春秋战国时期,许姓因被郑、楚等国所逼,曾多次在今河南及安徽北部一带迁都,因此,我们也可以看出许姓最初繁衍迁徙的足迹。
许为楚所灭后,除部分迁居湖北荆山及湖南芷江等地外,多数许姓就地繁衍或北上迁徙,逐渐形成了高阳、汝南、安陆、晋陵、中山、太原等郡望。
因以高阳及汝南两郡最望,故许姓多以”高阳”、“汝南”为其堂号。
其中又以“高阳郡”最为著名,现今河北、河南、安徽、江苏、浙江、福建、台湾等省的大部分许氏均为“高阳许”(高阳位于今河北省保定市)。
在高阳附近衍派的许氏子孙中,到唐朝高宗时期,出了亢宗人物(庇护宗族,引申为光耀门楣)许敬宗,故许氏族望高阳,大盛于唐。
徽州许姓就是这一支后代。
唐末,许敬宗八世裔孙许儒为避“黄巢战乱”,从关中南迁新安黄墩(今屯溪之篁墩),是“高阳许”南迁新安的一支。
该支的许儒次子许知稠迁许村(今歙县许村镇),繁衍至今已历千年40余代,子孙遍布新安各县,成为“新安望族”之一。
其中,又以歙县许村、绩溪涧洲、祁门县等三县“两村”的许氏尤盛(在歙县有“南吴北许”之称)。
宋徽宗时“新安”改称“徽州”,许氏更是人才济济,代表人物有许俞、许元、许平等兄弟。
他们与当时的名臣显宦关系密切:胡安定为许俞作《孝子传》;欧阳修为许元作《真州东园记》《海陵许氏南园记》等文;许元殁后,欧阳氏撰写《墓志铭》;王安石为许平写《墓志铭》。
许元把握当时朝廷允许修编宗谱之良机,倡修《�P源许氏世谱》,为许氏后人探流溯源提供了诸多资料及便利。
虽然宋谱早佚,但王安石、许元为该谱所作之序却仍留存至今。
这两序尽管屡经抄传翻刻,虽难免文字讹脱,但文章的主体内容不变,两序伪作的可能性不大。
许姓的由来1、出自姬姓,为颛顼后裔吴回生陆终,陆终长子曰樊,樊为已姓,封于昆吾,为昆吾氏,尧舜时期昆吾氏首领许由为当世大贤,死后葬于箕山,后人多以许由为许氏始祖。
夏之昆吾为商汤所伐灭,后人迁徙至河南许昌。
2、出自姜姓,以国为氏,是炎帝神农氏的后裔。
许氏与齐氏同祖,为上古四岳伯夷之后。
"四岳"(尧舜时四方部落首领)是由姜姓发展出来的四支胞族,他们和姬姓部落结成联盟,跟"子姓"商族平行发展。
以姬姓和姜姓部落为主的盟军打败了商纣王,建立了姬姓国--西周。
周成王时,大规模地分封诸侯,其中商的旧地也分封了一些姬姓诸侯国和姜姓诸侯国,许国正是被周分封的姜姓诸侯国之一,其始祖为文叔,也称为许文叔。
春秋时,许国称为楚国的附庸,战国初期被楚所灭。
许国亡国后,子孙以国为氏,称许氏,史称许姓正宗。
3、许姓鼻祖许由许由,字武仲,生于公元前2155年,卒年不详。
尧舜时期的高士贤人,尧帝敬重他的德能,曾有意把帝位让给他,他固辞不受,隐居箕山,农耕而食。
后尧帝又请他作九州长官,他到颍水边洗耳,表示不愿听到。
他死后葬于箕山之巅,尧帝封其为“箕山公神,配食五岳,后世祀之”,故后人称箕山为许由山。
四千一百多年前,许由活动于颍水流域的箕山之下,正是当年许国之地,故后世许氏人士多以他作始祖。
晋皇甫谧著《高士传》亦有记载:“许由隐于沛泽之中,尧以天下让之,乃而遁于中岳,颖水之阳,箕山之下。
又召为九州长,由不欲闻,洗耳于水滨。
”人们为纪念许由,在汝州西关南建有许由庙。
与许由洗耳有关的还有一个巢父饮牛的故事。
巢父与许由同为《高士传》中所列七十二高士之一。
巢父避世隐居,躬耕而食。
正当许由洗耳时,巢父牵牛饮水。
问明原因后,巢父深恐洗过耳的水再污染牛口,就将牛牵往上游饮水。
为纪念巢父,人们在许由庙旁凿一水井,命名为“巢父井”。
西城门外的洗耳河桥头,旧有“许由洗耳处”石碑一座。
许姓分布许氏的发源地在今河南省许昌东。
许姓何来1、出自姬姓,为颛顼后裔吴回生陆终,陆终长子曰樊,樊为已姓,封于昆吾,为昆吾氏,尧舜时期昆吾氏首领许由为当世大贤,死后葬于箕山,后人多以许由为许氏始祖。
夏之昆吾为商汤所伐灭,后人迁徙至河南许昌。
2、出自姜姓,以国为氏,是炎帝神农氏的后裔。
许氏与齐氏同祖,为上古四岳伯夷之后。
"四岳"(尧舜时四方部落首领)是由姜姓发展出来的四支胞族,他们和姬姓部落结成联盟,跟"子姓"商族平行发展。
以姬姓和姜姓部落为主的盟军打败了商纣王,建立了姬姓国--西周。
周成王时,大规模地分封诸侯,其中商的旧地也分封了一些姬姓诸侯国和姜姓诸侯国,许国正是被周分封的姜姓诸侯国之一,其始祖为文叔,也称为许文叔。
春秋时,许国称为楚国的附庸,战国初期被楚所灭。
许国亡国后,子孙以国为氏,称许氏,史称许姓正宗。
2、许姓鼻祖许由许由,字武仲,生于公元前2155年,卒年不详。
尧舜时期的高士贤人,尧帝敬重他的德能,曾有意把帝位让给他,他固辞不受,隐居箕山,农耕而食。
后尧帝又请他作九州长官,他到颍水边洗耳,表示不愿听到。
他死后葬于箕山之巅,尧帝封其为“箕山公神,配食五岳,后世祀之”,故后人称箕山为许由山。
四千一百多年前,许由活动于颍水流域的箕山之下,正是当年许国之地,故后世许氏人士多以他作始祖。
许姓分布许氏的发源地在今河南省许昌东。
春秋战国时期,许国为郑、楚等国所逼,曾多次在今河南及安徽北部一带迁都。
许国被楚灭后,除部分迁居今湖北荆山及湖南芷江等地外,多数许姓就地繁衍或北上迁徙。
许姓北上最初迁徙之地是冀州高阳(今河北高阳),后有许氏复迁回河南宝丰等地。
秦汉之际许姓已遍布今河南、河北两省的大部分地区。
此后,北方许姓主要分布于今河南、河北、安徽、陕西、山西等广大地区。
许姓南迁始于魏晋南北朝之时。
唐初,陈政、陈元光父子奉命入闽,有河南许姓将佐随同前往,在福建安家落户。
唐僖宗时,侍御史许爱镇守漳州招安,后入晋江石龟。
许村许氏始祖世系表(转载)
许村许氏始祖世系表(统宗祠、又称总祠、一本堂)
一世儒,因不义朱梁、奉父仲元自雍州入江南,隐居歙之皇墩,终身不仕。
子四:知柔、知稠、知善、知节
→知柔,字纯济、南唐吏部尚书,自皇墩迁饶州乐平洛口。
→知稠,任南唐参德化主军事,自皇墩迁居歙北昉溪。
→知善,任河南太守,挂冠不仕,南唐初自皇墩迁休宁董源。
→知节,仕唐守池州,时将乱,挂冠不仕,南唐初自皇墩迁婺源杨村。
二世知稠子一规
三世规,以子贵赠大理寺评事。
子三:遂、逖、逈
→遂,迁居黟县
→逖,迁居祁门
→迥
四世迥子一会
五世会子二→能
→丰子一宝止
六世能子一邺
七世邺子四→德海子一
→德伦子二再升、再友
→德庞止
→德顺止
八世德伦子二→再升止
→再友
九世再友(讳宾东西二支之祖)子二→璙公(西支之祖)→理公(东支之祖)
十世璙公(西支始祖)
理公(东支始祖)。
袁志鸿/文 思想・专栏WISDOM COLUMN 上清许翊及许氏家族 东晋时江南句容许氏,不仅是官宦名门望 族,而且是信奉道教的世家。许家自汉顺帝时 代许敬起,延续至东晋南北朝均为官宦家庭。在 道教上清派传承到第四代时,继续由其家族中 许翔继位。许翊字道翔,晋成帝成康七年(34] 年)正月生。其父晋护军长史许穆尤其“器异” 这个宝贝儿子;许翔确是一表人才,“清秀莹 洁”的他娶建康令黄演之女黄敬仪为妻,二十 一岁时生子许黄民,字玄文。他“自进居雷平 山(紧依茅山二茅峰)下,师杨君(杨羲)传 三天正法、曲素凤文。”在山中潜修密证的过程 中,他曾在异人的帮助和指点之下,修持“回 元飞步二景仪磷之法”,但是修道很辛苦! 许翔的八世祖许敬,东汉顺帝时任司徒。生 第五子许光,仕吴为光禄勋。许光其下第四代许 副,生子八位。第四子许迈是许翔的伯父;第五 子许谧是许 的父亲,为“嗣上清第三代真师”。 许迈初师南海太守鲍靓,往来于茅山之中 清修,朔望之期还家拜见父母;后来父母逝世, 即遣妻子孙氏还娘家,自己则辞家不还,采药 服术,咽津胎息,称一气有千余息;曾作诗十 二首论神仙之事,并写信与妻子长别;遍游天 下名山,又东入浙中临安山中隐修,与王羲之 父子交往友善,曾写信给王羲之说:“自山阴南 至临安,多有金堂玉室,仙人芝草,左慈等汉 末得道者,都在这里。”许迈年四十九岁仙逝。 许谧“起家太学博士,出为余姚令,后征为 尚书郎,迁郡中正护军长史,给事中散骑常侍; 外混世业,内修真学。”娶同郡陶威女名科斗为 妻,生三子一女。许谧年长杨羲二十五岁,但 却“与杨君深结神明之契。”他“专静山庐”,以 作清静修持之事,七十二岁解化。许翔是许谧 第三子,年轻杨羲十一岁,在赴茅山中潜修之 前,将妻、子“乃遣还家”,获杨羲传授上清经 法。太和五年(3'70年)“诣北洞告终”,时年三 十者。 许黄民,年十七仕郡主簿、察孝廉,后至司 农丞、南蛮参军、临沮令;娶妻西阳令葛万安 女葛氏,生子许荣第、许庆二人;他尽获“三 真”(杨羲、许谧、许翔)手书。元兴三年(404 年)“京畿纷乱”,许黄民“乃奉经入剡”,浙中 剡县东关信土马朗,一名温字子明,“躬迎道 左,延止其家,礼敬供养。”元嘉六年(429年) 许黄民欲移居钱塘,乃“封其先世真经一厨,” 付(马)朗留其“靖室之中。”当时从经籍中许 黄民“唯分十余卷自随”。 上清经籍其后一直在马朗家保存。直至(南 朝)刘宋时陆修静为崇虚馆主,“三真”(杨羲、 许谧、许翔)手书上清经内容,终归陆修静编 修“三洞”所有。而许黄民之长子:许荣第有 女许琼辉,后亦修道有成;次子许庆有女许神 儿。在上清派系代序列中,“三代真师”、“四代 宗师”,竟然由许氏家族中许谧、许翔父子系 继!而在时势混乱的东晋末期,许翔之子许黄 民虽在仕途,但京畿乱起即“奉经”避难浙中, 并托付继承者得当,使“上清经系”薪火相传, 从而有陆修静“总括三洞”之功,这其中许氏 家族对道教上清派传承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 贡献。▲ 作者系中国道教协会副秘书长
不为人知的广德县许氏家族
概述:许文波,许氏祖籍河南罗山,祖辈世代都是农民。
19世纪下半叶,罗山大旱连年,民不聊生,百姓流离失所,离乡背井。
许文波独自一人,落荒而走,搬迁至广德县誓节镇牌坊村。
其后人有著名学者5个,著名革命者3个,以下分别介绍他们:许济之(1880~1967),许文波长子的,原名许俊,安徽广德县誓节渡人。
幼入私塾,后进学为生员。
光绪三十三年(1907)考入江苏省江南师范学堂就读,毕业后应聘到郎溪、铜陵等地任教。
建国后,许济之任皖南行政区协商会驻会委员、安徽省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安徽省文史馆馆员。
许杰(1901-1989),许文波的四子,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地层古生物学家。
生前曾先后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云南大学教授,安徽大学校长,地质部副部长,中国科学院生物地学部副主任,院长,副理事长,1958年当选为苏联古生物学会名誉会员。
许道珍(1912-1969),许济之长子,民国17年(1928 )17岁加入共青19年(1930)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受组织派遣回到广德,以八路军退伍军人的身份,参加广德县民众总动员委员会,任青年工作团副团长,在教师、学生、和农民中发展党员,历任中共广德县工委委员兼苏村区工委书记、县工组织部长、县长、县委书记、地工委副书记等职。
广德解放后,历任中共广德县委书记兼人民政府县长、宣城公署专员、芜湖市副市长、淮南煤炭专科学校校长、安徽省科普协会秘书长、省政协三届委员会副秘书长等职。
许道琦( 1914-1989),
许济之 ,次子,18岁在上海参加“社会科学家联盟”、“反帝大同盟”、“左翼新闻记者联盟”等共产党外围组织。
民国27年(1938)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时加人中国共产党。
后历任新四军五师十三旅政治部主任、锄奸部部长、豫鄂行署公安总局局长、五师总政保卫部部长等职,为开辟和建立鄂豫边区根据地、发展壮大新四军做出了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先后任中原军区第二纵队政治部、保卫部、组织部部长,陕南军区第三军分区政治部主任兼地委宣传部长、第二野战军十二纵队政治部宣传部长。
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部长,省委书记处书记兼省委秘书长、省委党校校长、省文联主席、省社科联合会副主席、省委副书记兼省纪委第一书记、省政协第四届委员会主席、省顾问委员会主任等职。
湖北省一至五届人大代表、中共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许道琛(1917—1987年),又名彭海涛,193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在苏浙皖边区坚持游击斗争。
相继担任过中共广郎县工委、广宁孝县工委书记兼县长,路南分工委副书记等职。
日军投降前夕,汪伪少尉飞行员黄哲夫等人,决定弃暗投明,驾机起义。
民国34年( 1945)9月,新四军北撤以后,彭海涛率30名武装人员留在宣城坚持斗争,被任命为郎广工委委员兼宣城县特派员。
同年11月,被捕并被作为要犯送往杭州集中营关押。
第二年2月和难友方策(浙东游击队指导员)一起成功越狱后回到家乡,很快和党组织取得了联系。
36年(1947)9月,(彭海涛受中共苏浙皖边工委派遣,率苏浙皖边区大队开辟以白马庙为中心的广宁孝边区根据地,到37年(1948)秋,已发展到南北60公里,东西120余公里。
1949年4月底,彭海涛奉命到浙江参加接管工作。
5月中旬后,历任长兴县、崇德县委副书记、书记、县长,浙江省委宣传部办公室、文委办公室主任,宗教事务
许嘉谟,1937年1月生, 许道珍长子,广德县人,数学家。
1956年9月考入武汉大学数学系,1961年7月本科毕业,留校任教,至1998年3月退休。
1983年9月起任硕士生导师,1986—1990年,任计算数学与应用软件专业教研室主任。
1984年12月—1985年12月,许嘉谟被公派赴美国布朗(Brown)大学进修和合作研究,1990年9月—1990年10月,以“拟变分不等式”的成果被邀参加在德国汉堡举行的“国际应用数学及数值分析会议”,在会上报告了本人的研究成果,会后受汉堡大学应用数学研究所邀请,作学术交流。
获奖情况:国家级奖项: 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1993年)。
许晓邦,广德人,是中科院院士许杰之孙,克莱姆森大学电子工程系终身教授。
许教授是国际应用电磁学与数值计算领域的顶级专家,是国际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IEEE)资深会员、美国电磁科学院院士和美国荣誉学会会员。
2014年9月24日来母校广德县广德中学讲课。
-------------- 徐厚冰于2015-7-7收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