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天窗》教案及教学反思 (配状元大课堂课件)
- 格式:doc
- 大小:61.49 KB
- 文档页数:9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天窗》教案(含教材分析、教学反思等)一. 教材分析《天窗》这篇课文是一篇描述孩子们通过天窗观察世界、发挥想象力的文章。
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孩子们童真的心灵和对世界的好奇。
文章语言优美,富有诗意,适合四年级学生阅读。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以及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对于描述性的语言有较强的兴趣。
同时,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容易产生共鸣。
但在阅读过程中,可能会对一些生僻词汇和表达方式产生困惑,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讨论、朗读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体会文章中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培养对生活的热爱和想象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课文中的描述,体会作者情感,运用想象力。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营造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世界。
2.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3.朗读法: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妙和节奏感。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课文课件或黑板,展示课文图片和生字词。
2.准备相关音乐、图片等教学资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音乐,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世界,激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随朗读。
在朗读过程中,教师适时停顿,引导学生关注重点字词和句子。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结合课文内容,谈谈自己对天窗的看法和想象。
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教师点评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答,巩固课文内容。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资料Education product introduction is a life-easy product introduction based on Internet extension篇课文《天窗》是著名作家茅盾写的,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出示课件2】(板书课题并齐读课题)(板书:3 天窗)2.师:看到课题你们有什么想问的吗?(预设:学生可能会问“什么是天窗?”)3.天窗虽小,却给小朋友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让小朋友们的童年充溢想象,下面让我们和作家茅盾一起去体验天窗的魅力。
4.简介作者【出示课件3】茅盾(1896年-1981年),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
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
茅盾同时也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春蚕》和文学评论《夜读偶记》。
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将不起,将稿费25万元人民币捐出设立茅盾文学奖,以鼓励当代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
《天窗》是茅盾先生写的关于童年生活的一篇小文章。
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可以使学生的思维与教材编排意图发生碰撞,理解编排目的的同时,学会质疑的方法,产生阅读的欲望。
了解作者,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感受真情。
新课教学()分钟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茅盾先生笔下的天窗是什么样子的呢?1.请你自己试着读课文。
(1)给课文标出自然段。
(2)勾画出不认识的字,根据注音拼读,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2.学生试读。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3.天窗》教学反思《天窗》是四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这一课是抒情散文,描述了乡下孩子通过屋顶上的小小的天窗产生的丰富联想,天窗就成了孩子们雨天和夜晚唯一的慰藉。
表现了孩子们对大自然的向往和追求,以及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唤起学生与课文的共鸣。
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天窗》教案及板书设计反思部编版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第3课《天窗》教案及板书设计《天窗》创新教案【教学设想】1.抓住“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安慰。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天窗给乡下小朋友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欢乐。
2.体会对天窗的特别感情,激发学生通过“窗户”看世界的情趣。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发兴趣,提醒课题1.每栋房子都离不开窗,可是在近百年前的中国南方农村,窗是怎样的呢?出示课文13自然段。
(1)读读这三段话,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天窗?人们在屋顶上开天窗的目的是什么?(2)这样一扇简陋的,只能透进些许光亮的天窗却是闻名作家茅盾(板书:茅盾)儿时最美妙的回忆,于是,他写下了我们今日要学习的散文天窗。
(3)板书课题:天窗(4)齐读课题2.简介茅盾3.天窗为何让茅盾魂牵梦萦?它的魅力在哪里?让我们带着问题走进课文。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1.自由读课文,留意生字词的读音,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读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3.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认读。
(三)再读课文,理清条理1.快速扫瞄课文,思索:文章写了哪几个内容?2.完成填空:《天窗》首先交代了(天窗的由来或为什么有了天窗),接着写了当(夏天阵雨来了)时或(晚上被逼上床“休息”)时,这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在地洞似的屋里的(唯一的安慰),想到应当(感谢创造天窗的大人们)。
3.依据这样的条理给文章分为三段。
(四)复习稳固,布置作业1、抄写生字,熟读课文。
2、摘抄文中描写屋子、闪电、云彩、星、蝙蝠、夜莺、猫头鹰的短语。
其次课时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1.检查,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2.谈话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最终一自然段,领会了天窗的奇妙。
这节课,我们将连续跟随茅盾先生,去感受童年时代天窗带给他的欢乐和安慰。
二、精读课文,重点感悟。
1.默读课文,说说天窗在哪儿,为什么要开天窗?预设:乡下人在屋顶开一个小方洞,装了一块玻璃,叫作天窗。
3天窗文本分析《天窗》是文学大师茅盾以自己30年代的童年生活为题材而写的,课文叙述的是一个小孩子借助他家的那一方天窗,观看屋子外面的世界,并由此产生了无穷无尽的遐想,表达了他渴望接触和了解外面的世界的强烈愿望。
作者抓住了孩子好动爱玩的特点,利用丰富的想象,把天窗下的孩子描写得活灵活现。
全文结构清楚,充满童真童趣。
小小的天窗是那么神奇,它不仅给乡下的房子带来了光明,还放飞了乡下孩子的心灵。
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理解本文时,要注意通过情景创设来增加学生的感悟,体会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情感。
同时借助语言训练激发学生想象的兴趣,学习文中想象的方法,展开自己丰富的想象。
教学目标1.会认3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重点理解“慰藉、锐利、闪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段落。
3.抓住“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天窗给乡下孩子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
教学重点结合课文理解为什么天窗是雨天和晚上睡觉时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教学难点学习文中多种语言表达方法的运用,体会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
课时安排2课时1.会认“慰、藉”2个生字和多音字“卜”,会写“锐、滩、帐”等11个生字,正确读写“慰藉、扫荡、威力”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内容。
1.正确读写字词,积累重点词语和句子。
2.了解天窗的特点和作用。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 出示有关“天窗”的投影片,教师提问式导入。
过渡:同学们,喜欢玩吗?(生答喜欢玩。
) 是呀,玩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
想象其实也是你们的优势,即使一方小小的天窗,也会成为你们的一个好玩的世界。
这就是著名作家茅盾的《天窗》一文要告诉我们的。
2.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1.介绍作者。
茅盾(1896—1981) 本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
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虹》《子夜》《腐蚀》《霜叶红似二月花》,中篇小说《路》,短篇小说《秋收》《残冬》《林家铺子》等。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天窗》说课稿(含教材分析、教学反思等)一. 教材分析《天窗》这篇课文是一篇描述孩子们通过天窗看到外面的世界,从而展开想象和思考的短篇故事。
这篇课文通过简单的故事情节,向学生展示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
在教材中,这篇课文位于四年级下册,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同时也有一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因此,这篇课文既能够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也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 学情分析在教学这篇课文之前,我们需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他们对于简单的故事情节已经有了一定的把握。
但是,他们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还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培养他们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同时,这个阶段的学生想象力丰富,好奇心强,他们对于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探索的欲望。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引导他们进行想象和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能够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能够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4.能够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根据教材和学情分析,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1.生词和短语的理解和运用。
2.课文故事情节的理解和想象。
3.学生阅读和理解能力的培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课文内容。
2.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和引导,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想象,培养他们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3.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讨论和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和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几个环节:1.导入: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主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天窗》教学设计(含教材分析、教学反思等)一. 教材分析《天窗》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讲读课文。
这篇课文是我国著名散文家茅盾所写,通过描述一个小女孩在夜晚透过天窗观察外面的世界,引发她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课文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本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以及学习课文中的生字词。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并理解课文内容。
但是,对于一些较难的词汇和句子,仍需要教师的引导和帮助。
此外,学生对于作者的情感表达和文章的写作手法可能还不够理解,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引导和讲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体会作者情感,学习课文中的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和理解。
2.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把握。
3.课文中一些写作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讲读法、讨论法、问答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式,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学习写作手法。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
2.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
3.生字词卡片。
4.黑板和粉笔。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听课文朗读,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然后,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和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出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课文描绘的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操练(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边读边解释生字词,让学生初步理解课文。
然后,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受。
部编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3课《天窗》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一. 教材分析《天窗》这篇课文是一篇描述孩子们通过天窗看到外面的世界,从而发挥想象力的文章。
课文通过描绘孩子们的生活,展现了他们的天真、好奇和想象力。
这篇课文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并激发他们的想象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他们对于描述性的文字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同时,他们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和学习欲望也很强。
因此,在教学这篇课文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这些特点,通过引导他们发挥想象,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能够通过课文的学习,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理解孩子们通过天窗看到的世界。
3.能够通过课文的学习,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能够理解孩子们通过天窗看到的世界,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理解课文的大意,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天窗》的课件或黑板。
2.相关图片或视频,用于引导学生发挥想象。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些孩子们通过窗户看到的外面的世界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想象自己如果是这些孩子,会看到什么,会有什么感受。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朗读。
朗读结束后,教师提问学生,让他们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的大意。
3.操练(15分钟)教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找到答案。
这些问题可以涉及到课文的具体内容,也可以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或写作的方式,表达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通过天窗看到的世界,也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写一写自己如果是课文中的孩子,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和经历。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通过阅读其他相关的文章或书籍,进一步理解孩子们通过天窗看到的世界,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天窗教学反思3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成功之处有以下两个方面:一、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理解,关注学生独特的感悟与体味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自己与文本对话,谈感受与体味。
他们一一发现了“无数闪闪烁烁可爱的星”,从数量、样子、给人的感觉几个角度描述;“无数像山似的、马似的、巨人似的奇幻的云彩”,则是抓住了云的样子,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这也许是灰色的蝙蝠,也许是会唱歌的夜莺,也许是霸气十足的猫头鹰”,则是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再去掉“也许”一引导,“也许”的意味也被孩子们说得无可挑剔。
孩子们不仅读出了文字的温度,还揣摩出了作者的技巧,“直接描述”“比喻”“排比”不费吹灰之力从孩子们的嘴里蹦跳出来,令人满是振奋。
二、小练笔训练,提高读写能力。
教师最后布置了一个小练笔:透过家里的玻璃窗或者是汽车、火车、飞机的窗口,你看到了什么,由此想到了什么?学习第7 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话,文段里用上“也许……也许……也许……”。
好多孩子的文字里,体现了表达方式的变换,体现对一个事物的准确细腻的描述。
但教学永远是有缺憾的,在本课时的教学中,还有不足的地方。
存在的不足如下:面对学生出色的表现,教师不能及时地找出更为合适的评价用语,有时候,明明知道学生表现很好,但却找不到合适的话语进行评价。
那些用惯了的“你真棒”“好极了”等,在我看来一遍足已,如果反复使用则会变的索然无味,失去了表扬的意义。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从指导者的角度出发,更加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认真学习课堂评价语言,争取恰如其分,及时到位地评价学生。
活动目的:教育学生懂得“水”这一珍贵资源对于我们来说是极其珍贵的,每个人都要保护它,做到节约每一滴水,造福子孙万代。
活动过程:1.主持人上场,神奇地说:“我让大家猜个谜语,你们愿意吗?”大家回答:“愿意!”主持人口述谜语:“双手抓不起,一刀劈不开,煮饭和洗衣,都要请它来。
”主持人问:“谁知道这是什么?”生答:“水!”一辈子戴上水的头饰上场说:“我就是同学们猜到的水。
3.天窗【教学内容】教科书 P7~9 内容。
【教学目标】1. 掌握“藉、蝙”等生字,理解“慰藉、锐利”等词语。
2. 学会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文章内容。
3.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
【教学难点】通过和课文产生共鸣,发挥想象,让学生展现丰富的想象力。
【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开门见山,谈话导入1. 我们每个人都有快乐而美好的童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文学大师茅盾先生以自身的童年生活为题材写的一篇散文——《天窗》。
(板书课题)2. 看完这个课题之后,你有什么疑问?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1. 同桌互读课文,互相纠错正音,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 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初读和预习情况。
3. 汇报、检查学习情况。
(1)对读错的和难理解的字词,老师及时纠正和点拨。
(2)汇报解决问题的相关情况,通过学习,你都解决了哪些问题呢?4. 学习生字词,指名学生认读。
5. 齐读课文。
思考:天窗给乡下的孩子带来了什么?三、布置作业,巧设悬念1. 熟读课文,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
2. 学生思考:作者写天窗仅仅是因为天窗给孩子们带来了欢乐和慰藉吗?还有什么更深刻的含义吗?第2课时一、回顾课文,整体感知1. 回忆:天窗给乡下的孩子带来了什么?(“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
”)2. 提问:慰藉是什么意思?(安慰、抚慰。
)结合自己的经历,说说你在什么时候需要安慰、抚慰呢?二、细读课文,深入体会1. 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章的哪些部分触动了你的心灵?反复阅读,体会为什么说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2. 交流汇报,理解课文。
(1)理解:“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
”①“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在文中共出现过几次 ?②课文第一次出现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③请同学们读一读第 4 自然段,仔细体会孩子们当时的心情和想法。
④透过这小小的天窗孩子们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呢?⑤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去掉“唯一”这个词行不行?(小小的天窗给孩子们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他们得以在想象的世界里自由飞翔,给枯燥压抑的生活带来了色彩,所以说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天窗》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了解文本中“天窗”的意义,并体会作者的用意;2.理解文章中的描写技巧,进一步提高阅读理解能力;3.培养学生对身边事物的观察力,锤炼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天窗”在文章中所表达的含义;2.描写技巧及其在文章中的作用;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比喻和修辞手法的合理运用;2.能准确地体会作者的胸怀和用意。
四、教学过程设计1.导入(10分钟)1.让学生看看教室的“天窗”,感受一下它的存在意义,并分享自己的一些想法。
2.将让学生通过自由讨论出文字思维导图,形成热烈、轻松气氛。
2.讲解课文(20分钟)1.播放音频,课文快速朗读;2.教师阐释文章主旨,让学生听取获得全面而深刻的理解,同时可以在黑板上做一个简单的思维导图,使学生更加明确这篇文章的核心内容;3.回顾文中有哪几个地方出现了“天窗”,并谈谈这个词概念和在文中表达的意义。
3.深入理解课文(20分钟)1.学生自由阅读,自我思考,和同桌交流;2.让学生逐段理解,鼓励他们口语表达出思路,并对他们说多鼓励。
4.分组讲解(15分钟)1.要求同学们分组分享自己的理解,让每组在同时分享;2.鼓励发言,课程更有情趣。
5.总结(5分钟)1.询问学生关于“天窗”的新理解和比喻;2.回顾文章中的一些描述方法和描写技巧,强化学生的记忆;3.提醒同学们,阅读和理解,与表达思路并没有完全结束,之后的思考和总结更为重要。
五、教学反思这节课从多方面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包括各种引导和方法,都是有想法的。
主要有以下几点:1.教师出现语言清晰、流畅,和同学进行积极互动;2.班级气氛轻松舒适;3.学生之间的互动较为积极;4.课程讨论浓郁,学生能表达出自己的看法;5.教学方法集合了各种交互和发散,让学生对于句子的理解更细致。
在下面段落里,我想分享一些我的教学收获和不足:教学的收获:1.首先,我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再次提升。
3天窗
教学目标
1.认识“慰、藉、瞥”3个生字,会写“慰、藉”等10个字,正确读写“慰藉、扫荡”等13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天窗给乡下孩子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
3.抓住关键语句,体会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理解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
教学重难点
1.读懂“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了解天窗给乡下孩子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
2.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孩子们是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的。
教学策略
1.字词教学
学习本课生字,可以用区别形近字的方法。
如,“鹰—莺”“蝙—偏”。
本课词汇丰富,可引导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2.阅读理解
主要采用提出问题引导阅读的方式教学:先让学生带着疑问读课文,接着细读课文并思考天窗给乡下的孩子带来了什么,然后抓住文章的中心句“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一句理解课文,最后结合全文内容体会孩子被唤回家时的失落,又从天窗中想象出无穷的情形、故事,找回了失去的快乐。
3.表达运用
运用读写结合的策略,学习课文后,启发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感受,写感受。
教学准备
1.预习提纲:完成对应课文预习作业。
2.准备资料: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第1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慰、藉、瞥”3个生字,会写“慰、藉”等10个字,正确读写“慰藉、扫荡”等13个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过程
板块一设疑激趣,导入新课
1.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天窗图片。
(2)师引导: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
(3)了解课文题目。
师板书课题:天窗;指名读课题。
(4)设置疑问。
师引导:看到课题,同学们有什么想问的吗?(示例:什么是天窗?)
2.生快速浏览课文,弄清楚什么是天窗。
(1)师引导:究竟什么是天窗呢?下面就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快速浏览课
文。
(2)生快速浏览课文,并找出相关语句。
(3)示例:在屋顶开一个小方洞,装一块玻璃,叫作“天窗”。
(相机板书:一个小方洞)
(4)师小结:天窗虽小,却给孩子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让孩子们的童年充满想象。
下面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天窗的魅力。
【设计意图】利用题目引导学生进行质疑,可以使学生与作者对话,学会质疑的方法,产生阅读的兴趣。
板块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生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语。
(1)同桌互读课文,相互纠正读得不正确的字音或词语。
(2)师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检查初读和预习情况。
2.检查字词预习。
(1)课件出示本课要求会认的字。
(2)师指名认读,相机引导生说说是用怎样的方法记住字形的。
(3)形近字识记示例:慰(安慰)蔚(蔚蓝)藉(慰藉)籍(书籍)瞥(瞥一眼)憋(憋气)
(4)课件出示本课要求会写的字。
师引导学生观察字形、结构及笔画,重点指导“鹰、霸”2个字的书写。
鹰:注意是半包围结构。
霸:上短下长,注意雨字头的写法。
(课件出示“鹰、霸”的书写笔顺)
(5)课件出示本课要求正确读写的词语。
师指名认读,相机正音。
【设计意图】写字时,引导学生分析结构相同的字在写法上的异同点,然后
逐步帮助学生养成分析字形、归类书写的习惯。
正确书写汉字的基础是理解汉字的意思。
板块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找出中心句。
(1)师引导:快速默读课文,想想天窗给乡下的孩子带来了什么?用书上的一句话概括。
(2)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3)生交流。
(相机课件出示: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
2.大声朗读全文,读通、读顺课文。
3.学习第1~3自然段。
(1)师引导:请大家小声读第1~3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天窗在哪儿?为什么要开天窗?
(2)指名交流。
师引导生联系课文中的语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3)根据生的交流,出示相关语句。
(4)师:漆黑的屋子里有了天窗,有了亮光,天窗就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提出开放性的问题来读课文,既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又有利于学生自己在读中品味句段和感受情境,留给了学生读书感悟的余地,也留给了学生思考的空间。
第2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天窗给乡下孩子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
2.抓住关键语句,体会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唯一的慰藉”,理解作者对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