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赞歌
- 格式:docx
- 大小:17.80 KB
- 文档页数:3
小学音乐《草原赞歌》教案设计及教学思路一、教学背景学生年级:小学三年级课程时间:1课时(40分钟)教学内容:《草原赞歌》教学目标:1、了解《草原赞歌》;2、学习《草原赞歌》的歌词和曲调;3、通过学习,感受草原的壮美景色。
二、教材分析《草原赞歌》是一首优美的蒙古族歌曲,歌词描述了草原的壮美景色,曲调优美动人,是一首优秀的中小学音乐教育经典乐曲,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感受音乐的美和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1、掌握《草原赞歌》歌曲的基本节奏和曲调。
2、感受草原的美景,了解草原的文化特点。
四、教学难点1、学生较难掌握《草原赞歌》的复杂曲调,需要老师进行详细的分解和讲解。
2、如何将草原的景色和文化特点进行艺术表达,需要老师指导。
五、教学方法1、导入:学生观看草原的图片或视频,感受草原的景色和文化。
2、展示:老师播放《草原赞歌》,带领学生跟唱,让学生感受这首歌的美妙之处。
3、初步学习:老师详细分解《草原赞歌》的节奏和曲调,让学生逐句跟唱,掌握基本的节奏和曲调。
4、深入学习:老师带领学生学习歌曲的情感表达和艺术特点,让学生感受草原的美和草原文化的独特性。
5、巩固练习: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练习歌曲,加深记忆。
6、评价反馈:学生进行互评,老师进行总结点评,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反思和总结。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老师播放草原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感受草原的景色和文化,引导学生进入草原赞歌的学习状态。
(二)展示老师播放《草原赞歌》的音乐,带领学生跟唱,将学生带入到这首歌的乐曲中,感受音乐的美妙之处。
(三)初步学习1、分解歌曲老师对歌曲进行逐句的分解,让学生掌握歌曲的基本节奏和曲调。
2、跟唱练习老师带领学生逐句跟唱歌曲,让学生学会基本的节奏和曲调。
(四)深入学习1、草原的文化特点老师针对草原的文化特点进行讲解,让学生了解草原的文化特点,感受草原的独特魅力。
2、音乐的表达方式老师解析草原赞歌的音乐表达方式,让学生了解音乐的表达方式,掌握音乐情感的表达方式,并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表达。
草原赞歌
草原赞歌
(姚遥)
天上闪烁的星星多呀,星星多不如我们草原的羊儿多
天边漂浮的云彩白呀,云彩白不如我们草原的羊绒白
啊哈呵呵咿啊哈呵呵咿
不如我们草原的羊绒白
啊哈呵嗨
敬爱的毛主席呀毛主席
草原在您的阳光下兴旺
敬爱的共产党啊共产党小牧民啊在您的教导下成长小牧民啊在您的教导下成长
music
草原开放的花儿多呀,花儿多不如我们新盖的厂房多,山的花鹿跑得快呀,跑得快
不如我们草原的汽车快
啊哈呵呵咿啊哈呵呵咿
不如我们草原的汽车快
啊哈呵嗨
敬爱的毛主席呀毛主席
草原在您的阳光下兴旺
敬爱的共产党啊共产党
小牧民啊在您的教导下成长
小牧民啊在您的教导下成长
啊哈呵嗨
敬爱的毛主席呀毛主席
草原在您的阳光下兴旺
敬爱的共产党啊共产党
小牧民啊在您的教导下成长
小牧民啊在您的教导下成长
end
以上就是关于草原赞歌的歌词,感谢您的阅读!。
苏少版音乐五下第一单元草原赞歌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草原赞歌》是一首描绘草原风光和牧民生活的歌曲,选自苏少版音乐五下第一单元。
歌曲以优美的旋律和丰富的歌词展现了草原的辽阔、牧民的喜悦和向往。
本节课通过学习这首歌曲,让学生感受草原文化的独特魅力,培养他们对音乐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对音乐有了一定的基础,具备一定的识谱能力和歌唱技巧。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充满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善于模仿和表现。
但部分学生可能在音准、节奏和换气方面存在困难,需要教师耐心引导和个别辅导。
三. 教学目标1.感受草原风光和牧民生活的美好,体验音乐带来的愉悦。
2.学会演唱《草原赞歌》,提高学生的歌唱技巧和音乐素养。
3.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爱,激发他们创造和表现美的欲望。
四. 教学重难点1.音准:歌曲中有些音高较高,学生需要掌握正确的音准。
2.节奏:歌曲中有个别节奏较复杂,学生需熟练掌握。
3.换气:学生在演唱过程中要学会合理安排换气,保证歌曲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感受草原风光,激发学习兴趣。
2.示范法:教师演唱歌曲,学生跟随模仿,提高歌唱技巧。
3.分组练习法:学生分组演唱,相互借鉴,取长补短。
4.游戏教学法:通过音乐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音乐。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草原风光图片、视频、乐谱等。
2.音响设备:播放歌曲、教学音频等。
3.乐器:钢琴、吉他等。
4.练习册:用于巩固所学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草原风光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感受草原的美丽。
同时,提问学生对草原的印象和感受,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呈现(5分钟)教师演唱《草原赞歌》,让学生对歌曲有个整体的认识。
演唱过程中,注意展示歌曲的特点和魅力。
3.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跟唱歌曲,注意纠正音准和节奏方面的错误。
可分为两个环节:a.分组练习:学生分组演唱,相互借鉴,取长补短。
《草原赞歌》作词:巴·布林贝赫作曲:吴应炬天上闪烁的星星多呀星星多,
不如我们草原的羊儿多。
天边飘浮的云彩白呀云彩白,
不如我们草原的羊绒白。
啊哈嗬嘿啊哈嗬嘿
不如我们草原的羊绒白
啊……啊……
亲爱的毛主席呀毛主席,
草原在你的阳光下兴旺,
敬爱的共产党呀共产党,
小牧民在你的教导下成长,
小牧民在你的教导下成长。
草原开放的花儿多呀花儿多,
不如我们新盖地厂房多。
山间的花鹿跑的快呀跑的快,
不如我们草原的汽车快。
啊哈嗬嘿啊哈嗬嘿
不如我们草原的汽车快
啊……啊……
亲爱的毛主席呀毛主席,
草原在你的阳光下兴旺,
敬爱的共产党呀共产党,
小牧民在你的教导下成长,
小牧民在你的教导下成长。
冀少版音乐二年级下册《草原赞歌美术片《草原英雄小姐妹》插曲童声齐唱》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草原赞歌》是美术片《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插曲,歌曲描绘了草原的美丽景色和牧民的生活情景,歌曲旋律优美,歌词朴实,富有感染力。
歌曲为2/4拍,共16小节,结构方整,旋律线条起伏不大,节奏明快,是一首富有童趣的歌曲。
二. 学情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对音乐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他们喜欢唱歌,跳舞,对音乐有较强的兴趣。
但他们的音乐鉴赏能力还不够成熟,需要教师的引导。
此外,他们对草原的了解可能有限,需要通过歌曲的学习,了解草原的风光和牧民的生活。
三. 教学目标1.能够用正确的音准、节奏演唱《草原赞歌》。
2.能够理解歌曲的歌词内容,感受草原的美丽和牧民的生活。
3.能够通过歌曲学习,了解草原的文化,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用正确的音准、节奏演唱《草原赞歌》。
2.教学难点:理解歌曲的歌词内容,感受草原的美丽和牧民的生活。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进入草原的世界,感受草原的美丽;情感教学法通过歌曲的演唱,引导学生体验牧民的生活,增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小组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讨论、演唱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演唱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草原的图片、视频等教学素材。
2.准备歌曲的乐谱。
3.准备录音机、音响等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素材,引导学生进入草原的世界,感受草原的美丽。
同时,向学生介绍《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故事背景,引导学生对草原文化产生兴趣。
2.呈现(5分钟)向学生展示歌曲的乐谱,引导学生观察歌曲的结构、旋律等特点。
然后,播放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感。
3.操练(10分钟)引导学生跟唱歌曲,注意纠正学生的音准、节奏问题。
在演唱过程中,引导学生感受歌曲的情感,体会草原的美丽和牧民的生活。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演唱,互相评价,提高演唱能力。
草原上的歌声——《草原赞歌》小学音乐教案设计草原,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地方。
在这里,绿草如茵,百花齐放,民族的歌声在骏马奔腾的草原上回荡。
《草原赞歌》是一首表达内蒙古草原风光和民族文化的歌曲,又称《领跑》。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结合《草原赞歌》的歌曲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进行音乐教学设计,既可以帮助学生领略草原的美景和民族文化的魅力,也可以帮助学生提高音乐素养和团队合作精神。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草原赞歌》小学音乐教案的设计思路。
一、教学目标1、了解内蒙古草原的自然环境和民族文化特点,培养学生对草原的热爱和认同感。
2、掌握《草原赞歌》的基本歌曲结构和演唱技巧,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表现能力。
3、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让大家一起合唱《草原赞歌》,体验草原上的欢乐和感动。
二、教学内容1、教师要向学生介绍内蒙古草原的自然环境和民族文化特点。
可以通过图片、短视频等形式向学生展示草原的美景和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并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草原的景色,让学生从观察、感受、思考中体验草原的美。
2、教师可以通过演唱的形式带领学生学唱《草原赞歌》。
给学生播放一段歌曲,让学生感受曲调、节奏和情感表达,再根据歌曲的结构,分段教唱。
在教唱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演示一些歌曲的表演技巧,比如呼吸控制、身体语言等,引导学生在演唱中呈现出自己的音乐感受和情感表达。
3、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组合作进行合唱,《草原赞歌》。
通过团队合作练习,让学生感受到音乐和团队合作的乐趣,在合唱中共同表达对草原的热爱和敬意。
三、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
通过引导学生自主观察、感受、思考,让学生从内心感受到草原的美。
2、师生互动法。
教师与学生之间互动,交流,引导学生在交流中获得启示,互动中促进语言表达的能力,增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合作。
3、合作学习法。
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共同完成《草原赞歌》的合唱,增加其乐趣,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四、教学评价1、教师观察法。
草原赞歌教案草原赞歌教案1教材分析:艺术课《草原赞歌》为学校一班级下学期艺术课本第十单元《民族大家庭》中的教学内容。
教材着重同学的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情感的融合。
通过各种艺术活动使同学乐于投入到艺术活动中,提高其对艺术的认识,使同学喜爱生活,喜爱艺术。
同学分析:一班级同学以形象思维为主,新奇、好动、仿照技能强,形体灵活,比较适合采纳歌曲与形体舞蹈相结合的教学手段进行直观的教学,通过演唱、律动、舞蹈、表演等艺术实践活动,引导同学上心感悟艺术,上心表现艺术。
与我合作的是一年六班的同学,这个班的特点是学习气氛相对良好,有部分同学能够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对这些同学应予以实时的鼓舞与表扬。
大多数同学需要老师的积极引导,应予以他们恰当的评价。
教学理念:本课的教学理念是“以审美为核心,以爱好为动力,鼓舞制造,弘扬民族艺术,提倡学科综合。
”同时,以音乐为主线,通过演唱、律动、舞蹈等艺术实践活动,培育同学爱好艺术的情趣,进展同学的艺术鉴赏技能、表现技能和制造技能。
教学设计:1、知识目标:〔1〕初步了解蒙古族的生活地域、服饰、风俗等特点。
学习骑马、挤奶、摔跤等律动,感爱蒙古族的艺术与生活的亲密联系。
〔2〕观赏具有蒙古族风格的儿童歌曲《草原赞歌》,体会歌曲中的欢快、活泼的音乐心情,了解草原英雄小姐妹的故事,体会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喜爱家乡、赞美家乡的深厚情感。
2、技能目标:通过表演和演唱,培育同学丰富的生活情感及想象力,引导同学观测和体验艺术与生活的亲密联系。
教学重点:通过音像资料的观赏,感受草原特有的风光和宽阔。
初步了解蒙古族的生活地域、风俗、服饰等特点,丰富同学对民族文化的认识。
教具预备:多媒体课件,VCD光盘,草原风光的图片,歌曲《火车开啦》的磁带。
教学流程:一、导入部分师: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坐上火车,开始我们今日的旋行吧!〔播放歌曲《火车开啦》师生共同表演律动。
简单调动同学的积极性,使其产生学习爱好〕师:大家想不想知道我们要去哪儿呀?生:想!师:让我们一起来看屏幕,一会儿你们就知道啦!〔观看课件〕[同学在观赏中,感受大草原特有的风光和宽阔,激发同学对蒙古族的了解的愿望]师:谁来说说你都看到了什么?或者听到了什么?生A:蓝蓝的天空,白白的云朵,成群的牛羊。
《草原赞歌》小学音乐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学习歌曲《草原赞歌》,感受蒙古族音乐的特点,培养对民族音乐的兴趣。
2.学会歌曲《草原赞歌》,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歌唱技巧。
3.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激发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学会歌曲《草原赞歌》,感受蒙古族音乐风格。
2.教学难点:歌曲中的节奏和旋律变化。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教师播放《草原赞歌》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感。
二、歌曲学习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歌词,理解歌词的意义。
2.教师示范演唱歌曲,注意节奏和旋律的变化。
3.学生跟随教师学唱歌曲,注意模仿教师的演唱技巧。
4.学生分组练习,教师个别指导。
5.全班集体演唱,教师评价并给予鼓励。
三、歌曲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歌曲的节奏、旋律、和声等元素。
四、实践活动1.学生分组,每组创作一个关于草原的舞蹈动作。
2.各组展示舞蹈,全班同学投票选出最佳创意奖。
第二课时一、复习歌曲1.学生集体演唱《草原赞歌》,教师评价并给予鼓励。
2.学生分享自己在演唱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
二、歌曲背景介绍1.教师简要介绍蒙古族的地理位置、民俗风情和音乐特点。
2.学生谈谈自己对蒙古族音乐的认知和兴趣。
三、歌曲欣赏1.教师播放蒙古族经典歌曲,让学生感受民族音乐的魅力。
四、课堂小结2.学生谈谈自己的学习收获,教师给予鼓励。
五、课后作业1.学生回家后,向家人分享歌曲《草原赞歌》,并教唱给家人听。
2.家长拍摄孩子演唱视频,至班级群,互相交流学习。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歌曲《草原赞歌》,让学生感受到了蒙古族音乐的魅力,培养了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了歌曲。
同时,通过实践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还需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不断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歌曲《草原赞歌》的节奏与旋律,理解歌曲的情感表达。
草原赞歌教案草原赞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草原赞歌》的作者、创作背景和主题;2.学习《草原赞歌》的基本知识,包括诗歌结构、词语解释等;3.分析《草原赞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进一步理解诗歌的艺术表现形式;4.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情,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草原赞歌》的作者和背景•作者:巴音朝鲁•创作背景:描写了内蒙古草原的壮丽景色和草原民族的自豪感,表达了对祖国美丽大地的热爱之情。
2. 《草原赞歌》的基本知识•诗歌结构:长诗,共分为六章,每章分为若干节。
•词语解释:解读诗中出现的生词和典故,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意图。
3. 《草原赞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分析•意象分析:学习诗中的生动形象描写,如“马蹄铿锵”、“河水奔流”等,感受大自然的美妙景色。
•修辞手法分析:分析诗中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了解其修辞效果和艺术表现形式。
三、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图片、音乐或相关视频等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草原的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
2.探究《草原赞歌》的作者和背景:学生自主阅读相关资料,然后展开讨论,回答问题:诗人是谁?背景是什么?3.学习《草原赞歌》的基本知识:介绍诗歌的结构和词语解释,帮助学生理解整首诗的构成和意义。
4.分析《草原赞歌》的意象: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中的意象,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深入感受草原的美丽和雄伟。
5.分析《草原赞歌》的修辞手法:教师示范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然后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找出诗中的修辞手法,并解释其修辞效果。
6.总结:结合课堂讨论和学生自主思考,总结《草原赞歌》的主题和艺术魅力。
四、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对课堂讨论和活动的积极参与情况。
2.分析能力:评价学生对《草原赞歌》意象和修辞手法的分析能力,是否能准确理解和解释。
3.表达能力:评价学生对诗中主题和艺术魅力的理解和表达能力,是否能用适当的语言表达感受。
注意:教案仅供参考,可以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草原赞歌
教学内容
欣赏《草原小姐妹》唱《草原赞歌》歌表演《草原赞歌》
教学目标
1、通过演唱、欣赏、律动、演奏等活动,感受不同地区音乐作品的风格差异,通过对比体验新中国儿童甜蜜生活的幸福感。
2、背唱《草原赞歌》,表现歌曲中的自豪感。
在听唱《中国娃》活动中,认识波音、下滑音、倚音等记号,并感知这些记号在音乐中所起的作用。
3、结合歌曲分辨“4”和升“4”的区别,准确唱出音高;了解琵琶音色,和协奏曲的形式。
4、自主参与各项音乐活动,尝试不同方式表现中国娃形象,大胆表达内心感受。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演唱、欣赏、律动、演奏等音乐活动,让学生感受不同的音乐风格,激发学生以“中国娃”为荣的自豪感,培养起热爱祖国、胸怀大志的高尚品质及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组织教学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大家知道这首诗描述的是哪里的风景吗?(草原)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草原看一看。
欣赏《草原英雄小姐妹》
请学生闭上眼睛,然后播放《草原小姐妹》插曲片段。
问:这段音乐熟悉吗?是什么乐器演奏的?
介绍主奏乐器:琵琶
简要介绍龙梅和玉容小姐妹在狂风暴雪中奋勇保护羊群的英雄事迹。
完整欣赏。
重点欣赏第1段。
问:除了琵琶,还有什么乐器参与演奏?
介绍协奏曲。
协奏曲是指某件独奏乐器和管弦乐器或民族乐队协同演奏的乐曲形式。
新授歌曲《草原赞歌》
小姐妹为什么能奋不顾身、战胜暴风雪,保护羊群?他们的力量从哪里来?(来自对家乡、对草原的爱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下面就来学唱他们心中的歌,赞美家乡的《草原赞歌》。
听范唱,从歌曲中,大家感受到了什么?(欢乐的情绪,自豪的感情)视谱。
随琴哼唱两遍歌谱。
问:歌曲中有几个不同的音?最低音是哪个?最高音是哪个?
全曲可分为几句?有没有相同的乐句?
接龙唱谱。
用“lu”模唱旋律。
熟悉歌词,演唱歌曲。
歌曲处理。
完整演唱。
表演《草原赞歌》
学习简单蒙古舞动作。
弹舌、扬鞭、耸肩、骑马
师生互动。
课堂小结:高唱赞歌,学习英雄,当无愧于“中国娃”称号的新时代的好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