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伤寒论太阳病概论7(传与转属的区别,伤寒1日,巨阳受之)
- 格式:doc
- 大小:16.50 KB
- 文档页数:5
《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篇(【6】【7】【8】【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齁,语言难出。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
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若火熏之。
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且夫太阳病之即发者,有中风、伤寒之异。
至于不即发者,《内经》谓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为伏邪蕴酿成热,邪自内出。
其证脉浮,头项强痛,故亦谓之太阳病。
但初起即发热而渴,不恶寒者,须于中风、伤寒之外区别,为温病。
治宜含量以解散,顺其性以导之,如麻杏甘石汤之类。
若无头项强痛之太阳病,但见发热而渴、不恶寒之证,是太阳底面少阴为病。
《内经》谓冬不藏精,春必病温是也。
如心中烦不得卧者,黄连阿胶汤主之。
稍轻者,阳盛阴虚之人,周身之经络浑是热气布护,治法只宜求之太阳署之里,阳明署之表。
如所云心中懊恼、舌上苔者,栀子豉汤主之;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之类,切不可用辛温发汗。
若医者误用辛温之剂汗之,其内蕴之热得辛温而益盛。
不特汗后身不凉静,而且发汗已,身法灼热者,是温病为风药所坏,遂变重证。
名曰风温。
风温之为病,若何?其脉阴尺阳寸俱浮,其证自汗出,犹为太阳中风之本象,而大可患者全显出少阴之危象。
肾主骨,热在骨,故身重,热入阴分,故神昏而多眠睡,鼻息必鼾,为肾热而壅于肺;语言难出,为肾热而壅于心,以肾脉上连心、肺也。
若被误下者,津液竭于下,而小便不利,津液竭于上,则目系紧急而直视,且既竭之余,肾气将绝,不能曰太阳之气失溲。
危乎,危乎!若更被火灸或烧针者,以热攻热,肾败而现出克功之象。
微者皮肤发黄色,为土克水。
剧则热亢攻心,如惊痫,热极生风,是瘛瘲。
其皮肤不止发黄,竟若火熏之,现出黄中带黑色,是被下为一逆,被火再为逆。
一逆尚可引日,再逆则促其命期。
推而言之,凡服一切消导之药,皆犯被下之禁;凡服一切辛热之药,皆犯被火之禁,医者可不慎乎哉?春温之病,受之少阳、厥阴两经,其初感则在少阳之经,其经尽则在厥阴之脏。
古一两15.625g 现3.5g太阳病辨证纲要〖太阳病的提纲〗【原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提要】太阳病的脉证提纲。
【解析】本证成因:风寒外袭。
主症和病机:脉浮──外邪袭表,正气因抗邪而浮盛于外,气血必充盛于表,而脉象反映气血活动的状态,故脉应之而浮。
头项强痛──太阳经脉上额,交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外邪束表,太阳经脉受邪,经气运行不利,故头项强痛。
恶寒──风寒之邪外束肌表,卫气被伤,失其“温分肉”的正常功能,故恶寒。
此三症反映了外邪侵袭太阳肌表,正邪交争于体表的病机,是太阳病表证的基本特征,所以列为太阳病篇之首,后人称为太阳病提纲。
〖太阳中风提纲〗【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2)*【提要】太阳中风证的脉证提纲。
【解析】本证成因:风邪袭表。
主症和病机:发热──风阳邪气伤卫阳,卫阳因抗邪而浮盛于外,故发热。
汗出──卫阳被伤,卫外失固,且风性疏泄,使营阴外泄。
恶风──卫阳被伤,温煦失司,汗出肌腠疏松,不胜风袭。
脉缓──汗出伤营,营阴不足,故脉松弛宽缓。
本条首言太阳病,当有太阳病见证,故其脉当见浮缓,浮主邪在表,缓主营阴伤。
凡见此脉症者,当为太阳中风证。
〖太阳伤寒提纲〗【原文】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提要】太阳伤寒证的脉证提纲。
【解析】本证成因:寒邪闭表。
主症和病机:必恶寒──强调恶寒必定先见。
[分析:寒邪束表,卫阳被伤,失去温煦的作用,故必恶寒]或已发热(风寒袭表,卫阳能及时达表抗邪,故起病即见发热),或未发热(感受风寒较重,卫阳郁遏,或体质素弱,卫阳不能及时达表抗邪,故发热较迟。
然太阳伤寒之发热可有迟早,但恶寒必与病同见)体痛──周身疼痛,是伤寒的主要症状之一。
[分析:寒性凝滞,寒伤肌表,不仅外闭卫阳,而且内郁营阴,营卫气血凝滞,经气运行不畅,故周身疼痛。
]呕逆──寒邪束表,正气抗邪于表,不能顾护于里,里气升降失调。
伤寒论小结一:太阳病
一、太阳病总纲: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二、太阳病分纲: 1、中风: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
脉缓者,名为中风。
2、伤寒: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
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3、温病: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
风温:若发汗已,身灼
热者,名曰风温。
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
若被
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
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三、太阳病程及传变:1、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
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2、伤寒二
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3、病有发热恶寒者,
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
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
阴者六日愈,以阳数七,阴数六故也。
4、太阳病,头痛至七
日已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
明,使经不传则愈。
5、太阳病欲解时,从巳至未上。
6、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四、其他症状: 1、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
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2、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
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
汗自出。
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附:思维导图。
伤寒论太阳篇之传变规律【原文】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脉若靜[1]者,為不傳;頗欲吐,若躁煩,脉數急[2]者,為傳也。
(4)【词解】[1] 静:静者,不变动也。
脉静意指脉象未发生变化,与症状相应而不悖。
[2] 脉数急:相对脉静而言,意指脉象发生明显变化。
【提要】根据脉证判断转归。
【分析】据《内经》逐日传经学说,一日太阳受病,二日阳明受邪,三日少阳为病。
今言伤寒一日,为外感病之初始,病在太阳肌表,以恶寒发热、头痛项强、脉浮等为其临床表现。
太阳为病,既可延续多日而病情不变,也可因邪盛正弱而迅速发生变化,传变与否,当据临床之脉证而论,并不以时日之多少为凭。
若脉浮不变者,意为他证皆未变化,是病情不发生传变的征象。
虽受之一日,病程短暂,但欲呕症象明显,病人烦躁不安,脉象由浮转为数急,则是邪气盛实,正气不支,病邪已然由表入里,病情发生传变。
【选注】沈明宗:此凭脉辨证,知邪传与不传也。
脉浮而紧为太阳主脉,乃静而不传他经矣。
若颇欲吐,或躁烦,而脉数急,则邪机向里已著,势必传经为病。
(《伤寒六经辨证治法·太阳中篇》)沈芊绿:一日,约辞,非定指一日也。
脉静者,太阳伤寒脉浮紧,仍是浮紧之脉,未尝他变也。
故病仍在太阳,而亦未他传。
此据脉知之,而太阳诸症自在可见。
(《伤寒论纲目·总论》)【原文】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證不見者,為不傳也。
(5)【提要】承上条辨太阳病未发生传变。
【分析】据《内经》之说,病程已至阳明、少阳受邪之期,病情理当发生相应变化。
今既不见阳明之恶热不寒、口渴脉大等症,复不见少阳之往来寒热、口苦脉弦等症,说明病证并未发生变化,病邪仍然羁留于太阳之表。
从上述二条可知,临床上判断疾病之变化,病程固然是一个重要因素,但决定性因素,仍当以脉证为凭,不可拘泥于时日之多少。
《素问·热论》“伤寒一日,巨阳受之”、“二日阳明受之”、“三日少阳受之”等语,是逐日传经的理论依据。
这种学说客观揭示了外感热病由表入里、由浅至深的发展规律。
《伤寒论》太阳传经之论太阳传经伤寒、中风,日传一经,六日而遍,此为定数,不传脏腑,总统于太阳一经,故太阳统领经,不入脏腑,总以太阳为主。
太阳四十八,大凡病,若发汗,若吐,若下,若亡血,若亡津液,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1汗吐下泻之法,总是和阴阳之义,也是和阴阳之法。
大凡病,阴阳和则必自愈。
2亡血或是麻黄证卫冲之鼻衄与桃核抵挡证的下血等证,亡津液或桂麻汗后便硬之证。
太阳四十九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
若欲再作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
1七日以后,在作传经者,针足阳明经,泻其郁热,则不在传经,自然愈矣。
脏腑阴阳不偏,则不内传,在经不传,又不外解,则复传经。
按;《伤寒》有论,针足阳明法,余也不知。
按;以前农村有用针刺眉头放血,用手挤出一点,以止外感头痛,此可速减轻头痛。
太阳五十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1中风之家,表解不了了者,十二日愈,阴阳不偏,则不内传。
按;此不了了者,或是服桂枝和营卫也。
此表解者,是汗出表开之义,余热未尽,就不了了者。
太阳五十一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1二三日者,阳明少阳之期,不见阳明少阳之证,为不传也。
在太阳经不内传脏腑者,总统于太阳一经也。
故麻黄汤与桂枝汤二证,也是阳明之经病,至于葛根汤证者,是腑病之连经,胃热之未实者。
发汗解外,则腑也解。
按;见阳明之证,是为内传阳明也,见少阳之证,是为内传少阳也,此为最直观的六经辩证之法也。
2少阳经病,小柴胡汤证,少阳之经内连阴脏外连阳腑,连脏连腑故亦非但是经病,是少阳表里相争而传脏传腑也。
阳盛则传阳腑,阳虚则传太阴之腑,三日不见少阳之证,仍以麻黄之方,发其表寒,故麻黄也为少阳之经证(仍是统于太阳之寒义,表束六经也),但见少阳之经表里证者,必以少阳之法和解之,以防传脏传腑而成坏病。
太阳五十二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烦躁,脉急数者,为传也。
1伤寒一日,太阳受之。
颇欲吐者,表闭胃逆也,若烦燥,脉急数者,此为营卫不泄而内盛也,此为欲传。
太阳病:伤寒与传经继续来讲伤寒论。
来看第三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
】太阳病,咱们昨天讲了一定有的三个症状是脉浮、头项强痛、恶寒,如果还有发热、怕风、出汗多的情况,咱们叫太阳中风证,风邪侵犯人体肌表的病变。
太阳病,不管是不是发热,一定有的症状就是恶寒、浑身痛、呕吐、胃气上逆,吃不下东西去,脉象上尺脉和寸脉是浮紧的,这就是【伤寒】。
所谓的伤寒就是身体被寒气所伤,就叫伤寒。
用节气来分,从霜降到春分这一段时间,身体受寒得的病就叫伤寒,还有夏天长时间吹冷气,或者淋雨之后也会出现伤寒证,并不是说夏天就没有伤寒证。
那么为什么会【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呢?寒邪有一个特点是主收敛,但外来的寒邪进入到体表之后,咱们的皮肤毛孔就收敛关闭起来,不让寒邪进来,这样保卫人体的阳气也同样被郁结住了,如果阳气郁闭到一定程度,才表现为发热,这叫阳气郁而化热。
所以寒邪伤人的发热会比风邪伤人的发热也体现的慢一些。
如果你身体平时阳气就足,体抗力好。
所以抵抗力好不好,其实就是看你阳气足不足,旺不旺。
这种人受寒之后会立即发热的,相反呢,哪些身体抵抗力差的人,就可能发热很慢或者干脆都不发热。
【必恶寒】,这个必就是一定的意思,咱们昨天讲了,凡是太阳证,一定是恶寒怕冷的,只不过中风证的怕冷没有伤寒证的怕冷严重。
风是阳邪,伤人没那么重,症状也比较轻,寒是阴邪,伤起人来就不像是风邪那样和风细雨了,是急促凛冽,伤人更重而且更深,也最容易伤人的阳气。
体表的阳气被伤了之后,肌表失去了温煦的作用,所以一定会怕冷恶寒的。
这里的【呕逆】,是指受寒了之后,吃不下东西去,吃什么都没胃口,这个咱们感冒有过这个经验。
这一般是肠胃不好的人才会呕逆,并不是所有的伤寒证都会有吃不下东西去的症状。
太阳病,昨天咱们讲的是会出汗,怕风吹,风一吹就觉得身体更冷,会发热发烧,这叫太阳中风证。
还有就是今天讲的,不出汗、恶寒怕冷、浑身酸痛,这叫太阳伤寒证。
浅谈中医《伤寒论》太阳病《伤寒》之太阳病1.太阳病太阳病是以风寒为主的外邪从皮毛侵袭人体,正邪交争于肌表,表现为以发热恶寒、头项强痛、脉浮等营卫功能失调为主的阶段。
该阶段以风寒束表、营卫失和为主要病机,因在表证之余,主要表现为足太阳膀胱经所过部位的失和,因而《伤寒论·伤寒例》解释说:“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也,当一二日发。
以其脉上连风府,故头项痛,腰脊强”,故将该阶段称为“太阳病”。
2.风寒其实,虽然我们习惯上言风寒“自皮毛而入”,但若细究,外感风寒初起,必始于项僵脊冷、洒然背寒,盖后项正中为风府穴,两旁则有风池穴,此皆风寒汇聚、外邪入侵之所。
反之,这也是外感初起驱邪之地,所以仲景强调“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24)”。
若再发挥之,冬春之际为抵御风寒、预防感冒,必以围巾戴帽,保护后项为要(若要避受风热,防御戾气,则以掩口鼻为要,此乃同理——盖温热自口鼻而入也)。
3.分类及表现风寒邪气袭表,伤人营卫和太阳经气,首先病气(风寒为六淫邪气,营卫则属人体正气)。
根据邪气兼夹和人体质之不同,又可分为太阳中风、太阳伤寒、太阳湿病和太阳中暍四大类。
太阳中风以发热、汗出、恶风、脉缓为主症;太阳伤寒则以恶寒、无汗、头身痛、脉浮紧为主要表现;太阳湿病为杂邪伤人(风寒湿三气杂至),在恶寒怕冷之余,更以头身重、肌肉酸、关节痛为著;太阳中暍则独发于夏,在表寒之余,更伴见乏力、汗出、口渴等暑伤气阴症状。
此外,六淫中还有燥、火(热)两种邪气,风热自口鼻入,发则肺卫俱伤,当别论之,而燥则为兼化之邪(前已论之)。
4.太阳蓄水若邪气在表不解,壅遏经气,或部分邪气循经入里,伤及正气(尤其是伤人阳气),或兼体虚多寒,进而影响水液代谢,则发为太阳蓄水。
水饮流溢,停于局部,可以伏于肺(属支饮)、停于胃、留于下焦、溢于四肢、泛于肌肤,发为小青龙汤、苓桂术甘汤、五苓散、大青龙汤、防己黄芪汤等证。
2013年5月7日
鹰飞天(986679928) 10:24:37
我们继续学习伤寒论概论
李克绍伤寒论解惑
至于三阴病典型症状的出现,也有其临床的大体规律。
三阴病的前驱期是无热恶寒,既然发不起热来,说明是阳虚体质,病情就会向里虚里寒的三阴方向发展。
这就可能:"伤寒四五日,若转气下趋小腹者,此自欲利也",这就是传入太阴。
或者"至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
如果六七日不解,出现手足厥,无论是寒厥或是热厥,则为病入厥阴。
这样看来,三阴病典型症状的出现,其先后次序,大概是太阴病是四,五日,少阴病是五,六日,厥阴病是六,七日。
但是无热恶寒的患者,是否都要出现三阴病,也不能肯定。
因此论中又说:"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此为三阴不受邪也。
"可见三阴病也可能在前驱期中阳气恢复而停止发展。
或者这也根本不是什么病的前驱期,只不过是阳虚者的轻度外感罢了。
鹰飞天(986679928) 10:34:19
(手足厥逆
太阴手足温无厥,少阴厥冷不能温,厥阴寒厥分微甚,热厥相因辨浅深。
【注】太阴经无厥逆,而有手足自温。
少阴经有寒厥,而无热厥。
厥阴经有寒、热二厥。
寒厥者,只寒而不热也。
热厥者,由热而厥,由厥而热,热厥相因无休歇也。
)
鹰飞天(986679928) 10:35:50
(热厥,病证名。
因热邪亢盛所致手足厥冷,甚至昏迷的病证。
一名阳厥。
《素问·厥论》:“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
”《药症忌宜》:“阳厥即热厥。
其证四肢厥逆,身热面赤,唇燥大渴,口干舌苦,目闭或不闭,小便赤涩短少,大便燥结,不省人事。
”《卫生宝鉴·厥逆》:“手足虽冷,有时或温,手足心必暖,脉虽沉伏,按之则滑,其证或畏热,或渴欲饮水,或扬手掷足,烦躁不得眠,大便秘,小便赤,此名热厥。
古人所谓阳极发厥也。
”根据病情轻重,选用白虎汤、大承气汤、双解散、凉膈散。
《杂病源流犀烛·诸厥源流》治热厥手足独热者,用宣火郁汤;热厥兼游赤者,用升阳散火汤;便秘者,用大柴胡汤;谵语身冷,遗溺自汗者,用白虎汤;烦渴躁妄,失于攻下而手足冷甚,但不过肘,或身冷而反见阴象者,用白虎汤;妇人热入血室,因而发厥者,治以童便为君,加赤芍、生地、牛膝、丹皮、桃仁。
本证见于急性传染病或感染性热病过程,或伴有中毒性休克、中毒性脑病等。
参见阳厥、厥证条。
)
file:///C:/Users/justin/AppData/Local/Temp/msohtmlclip1/02/cli p_image001.gif
鹰飞天(986679928) 10:40:26
不管怎样,从以上可以看出,三阳病的出现,有一个发热恶寒的前驱期,三阴病的出现,也有一个无热恶寒的前驱期。
由前驱期进入出现各经的症状期,这就叫"传"。
柯韵伯认为,“传”,就是《内经•水热穴论》"人伤于寒,传而为热"之"传",就是变化了的意思。
具体说来,就是由三阳病或三阴病共有的前驱期,变成可以明确划分为某一经病的症状定型期,这就叫"传"。
还可以看出,前驱期的长短,三阴病和三阳病也各不相同。
太阳病很少有前驱期,阳明病是二日以后,少阳病是三日以后,太阴病是四日以后,少阴病是五日以后,厥阴病是六日以后。
这就说明:病情越深重的,其前驱期越长,病情较轻浅的,其前驱期也较短。
后世注家,不把一日太阳,二日阳明。
三日少阳,四日太阴、五日少阴,六日厥阴看做是其前驱期的长短,却把一,二,三、四、......等理解为六经病互相传递的日期和先后次序,认为伤寒第一日,应当发为太阳病,第二日太阳病应当传给阳明经,变成阳明病,第三日再由阳明病传给少阳经,变成少阳病,......以至最后变成厥阴病。
为什么产生这样的错误认识呢?这是由于:一是把三阴三阳六经,错误地认为是经络之经,二是把同一
经病的前驱期和定型期,看成是两个病,三是错误地把"传"理解为这一经病传给另一经发病,成了"传递"、"传授"之传。
注家并引用《内经•热论》"伤寒一日,巨阳受之,......二日,阳明受之,......六日,厥阴受之,"作为日传一经的论据。
还认为,日传一经,依次相传,是伤寒的一般规律。
但是临床并未见到日传一经这样的事实,于是又强为解释
说,这是一般中之特殊,传经中之例外云云......。
其实,《内经•热论》的几日某经受之,何尝是指这一经传给那一经,其实质精神。
同样是指的由前驱期进入典型症状期。
这点,沈金鳌在《伤寒论纲目》中所引闵芝庆的说法,已经接近于这样的初步认识。
鹰飞天(986679928) 10:42:32
(这段注释特别号,
特别好,和郝万山老师讲的也不太一样。
)
鹰飞天(986679928) 10:51:11
《伤寒论》中的"传",并不是说这一经病变成另一经病,已如上述。
但是临床上由这一经病传递给另一经而变成另一经病的情况,确实是有的。
譬如"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
"本太阳病,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
"太阴者,身当发
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
"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
" "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等等都是。
总之,或因误治,或是自然演变,由这一经病变成另一经病,是常有的。
但是这不叫"传",而叫"转属"或"转入"。
"转属"和
"传"不同,传之前的前驱期和传之后的典型症状期,其临床表现虽然不同,但前后仍是一个病。
而"转属"就不同了,转属之前是一经病,转属之后又是另一经病。
虽然在现代医学看来,这可能是一种病的不同阶段,而在《伤寒论》中,则由于属性和治则的显然不同,就要划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而成为两种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