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新城疫病图片大全
- 格式:ppt
- 大小:1.23 MB
- 文档页数:10
§12-3鸡新城疫概述新城疫(ND),又称亚洲鸡瘟,伪鸡瘟等,是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典型新城疫特征为发病急、呼吸困难、黄绿色下痢和神经症状,剖检消化道和呼吸道黏膜显著出血。
虽然已经广泛接种疫苗预防,但该病仍不时在养禽业中造成巨大的损失,目前仍是最主要和最危险的禽病之一。
历史与分布1926年首次暴发于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和英国的新城。
Doyle(1927)首次证实该病由病毒引起,命名为鸡新城疫。
目前,新城疫仍广泛存在于亚洲、非洲、美洲的许多国家。
亚洲,尤其是东南亚。
我国新城疫的报道最早见于1935年。
一、病原鸡新城疫病毒(NDV)属副粘病毒,属RNA病毒中的单股负链病毒目,副粘病毒科,副粘病毒亚科,腮腺炎病毒属的禽副粘病毒。
禽副粘病毒目前已鉴定了9个血清型,新城疫病毒属Ⅰ型禽副粘病毒。
病毒有血凝特性,NDV血凝素可凝集人、鸡、豚鼠和小白鼠的红细胞。
故常用红细胞凝集(HA)和红细胞凝集抑制(HI)试验来鉴定病毒、免疫检测及流行病学调查。
分离的毒株,毒力大小各异,一般分为3种类型即低毒力型、中毒力型和强毒力型。
毒株对不同组织表现出亲嗜性,常见嗜内脏型和嗜肺脑型。
大多数高强度毒株常常是嗜内脏型。
各病毒株的抗原性,在血清学上虽然有些不同,但在交互免疫保护试验上,未能证明有不同的毒型。
病毒的抵抗力不强,容易被干燥、日光及腐败杀死。
但在阴暗潮湿、寒冷的环境中,病毒可以生存很久。
在掩埋的尸体和土壤中,能生存1个月。
在室温或高温条件下,存活期较短。
常用的消毒药,如2%氢氧化钠溶液、3%石炭酸溶液、1%臭药水和1%来苏儿等消毒药液,3分钟内都能杀死病毒。
二、流行病学(一)易感动物:NDV可感染50个鸟目中27个目240种以上的禽类,但主要是发生在鸡和火鸡。
珍珠鸡、雉鸡及野鸡也有易感性。
鸽、鹌鹑、鹦鹉、麻雀、乌鸦、喜鹊、孔雀、天鹅以及人也可感染。
水禽对本病有抵抗力。
人也可感染,表现为结膜炎或类似流感症状。
鸡的常见疾病令狐文艳1、鸡新城疫(ND)鸡新城疫俗称为亚洲鸡瘟,是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家禽中以鸡最敏感。
主要传染源是带毒的病鸡、死鸡。
该病毒可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以及眼结膜、泄殖腔和损伤的皮肤进入体内。
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季节和任何品种的鸡。
主要症状和病变:鸡群突然发病,死亡率高,发病鸡精神萎顿,减食或停食,口鼻中蓄积多量粘液,呼吸困难,常发出咕噜声,排黄绿色或白色稀便。
产蛋母鸡产蛋急剧下降或产软壳蛋。
病程较长的亚急性或慢性病鸡常出现神经症状,腿、翅膀麻痹或头颈歪斜,动作失调。
剖检可见腺胃粘膜乳头有出血点、出血斑或溃疡,小肠粘膜集结腺肿大、出血,胸腺、小胸肌、直肠、盲肠、扁桃体出血等。
防治:①建立健全卫生防疫制度;②切实搞好预防接种;③发生本病后须立即封锁、隔离发病鸡群,并彻底消毒;④病死鸡的尸体及粪便、垫草等应进行焚烧、深埋消毒。
2、传染性法氏囊病(IBD)传染性法氏囊病是一种主要侵害幼龄鸡的传染病,具高度接触传染性,病毒通过直接接触或带毒的中间媒介而扩散,入侵途径主要是呼吸道和消化道。
主要症状和病变:雏鸡表现为突然发病和死亡,病鸡精神萎顿,无食欲,排软便或白色水样便,翅膀下垂,呆痴,病重的鸡因严重衰竭而死亡,部分病鸡经数日后康复,但发育增重缓慢。
剖检可见法氏囊肿大,色泽变为黄白色或灰白色,粘膜出血,严重时呈“紫葡萄”状。
有时大腿及胸部肌肉有点状出血。
肾肿大,输尿管有尿酸盐堵塞。
防治:①搞好疫苗免疫;②对发病初期鸡群迅速注射高免蛋黄液;③加强饲养管理及卫生防疫措施;④控制继发感染。
3、马立克氏病(MD)马立克氏病为病毒性传染病,主要感染鸡,其易感性随日龄的增长而降低,病鸡和带毒鸡为主要传染来源,可经呼吸道、消化道及病鸡羽毛而传播。
主要症状和病变:①神经型:腿麻痹,呈“劈叉”姿势,翅膀下垂,虹膜混浊,消瘦,可见坐骨神经或翅神经肿大,横纹消失。
②肿瘤型:皮肤形成结节或内脏器官如肝、肾、心脏等处有肿瘤,精神沉郁,食欲减退,渐进性消瘦,突然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