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入制剂药学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9
吸入制剂微细粒子空气动力学粒径分布评价方法研究贾茵茵;张财树;周颖;刘丽;耿颖;魏宁漪;钮思静;陈华;许卉【期刊名称】《中国药物警戒》【年(卷),期】2024(21)2【摘要】目的评估吸入制剂的空气动力学粒径分布(APSD),提高药品质量和安全有效性。
方法通过对不同国家药典收载的检测APSD的方法以及相关标准进行比较与总结,用多种计量学参数来表征APSD,通过微细粒子剂量的大小和在总收集剂量中所占的比例作为评估吸入产品的关键指标。
结果安德森撞击器(ACI)和新一代撞击器(NGI)是目前应用最广泛也是《美国药典》中所收载的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又额外收载了玻璃二级撞击器,《欧洲药典》除以上3种装置外还收载了多级液体撞击器。
空气动力学质量中值经(MMAD)是控制颗粒在肺部沉积位置的重要变量,几何标准偏差(GSD)表征的是药物颗粒粒度分布曲线形状,越接近于1说明粒度分布越窄。
有效数据分析(EDA)中大粒子质量(LPM)与小粒子质量(SPM)的比值以及撞击粒子总质量(ISM)可检测APSD的变化。
药物微粒的大小及分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粒子在呼吸系统中的沉积部位和沉积量,进而影响药物的疗效。
所以若使吸入制剂中的活性药物成分(API)能够经由呼吸系统递送至肺,其气溶胶的空气动力学粒径应在1~5μm。
结论合适的测试方法能够保证吸入产品的质量、安全性和有效性,合理的给药剂量和药物颗粒大小是决定吸入制剂性能的关键指标。
不断改进细颗粒的测试方法,深入研究体内外的相关性,能够为吸入产品的进一步研究与开发创造有利条件。
【总页数】6页(P141-146)【作者】贾茵茵;张财树;周颖;刘丽;耿颖;魏宁漪;钮思静;陈华;许卉【作者单位】烟台大学药学院;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化学药品检定所;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医疗器械检定所【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17.4【相关文献】1.撞击器法测定吸入粉雾剂空气动力学粒径分布颗粒反弹的研究2.室内可吸入颗粒物浓度与粒径分布检测方法的研究3.3种撞击器测定沙美特罗替卡松吸入粉雾剂的空气动力学粒径分布4.吸入用硫酸特布他林溶液的空气动力学粒径分布比较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试比较药剂学,药物制剂,工业药剂学的研究内容,并讨论其研究意义药剂学是研究药物配制理论、生产技术以及质量控制合理利用等内容的综合性应用技术学科。
其基本任务是研究将药物制成适宜的剂型,保证以质量优良的制剂满足医疗卫生工作的需要。
由于方剂调配和制剂制备的原理和技术操作大致相同,将两部分合在一起论述的学科,称药剂学。
现代药剂学有很大发展,还包括生物药剂学、物理药剂学、化学药剂学,工业药剂学等。
例如药物代谢动力学,生物利用度理论,药物制剂稳定性理论,给药系统理论等新剂型开发《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中药)附录收载了26种剂型,二部(化学药)附录收载了21种剂型,三部(生物制品)附录收载了13种剂型。
分为固体剂型(如散剂、丸剂、颗粒剂、胶囊剂、片剂等),半固体剂型(如软膏剂、煳剂等),液体剂型(如溶液剂、芳香水剂、注射剂等)和气体剂型(如气雾剂、吸入剂等)。
这些剂型基本包括了国际市场流通与临床所使用的常见品种,但是还没有包括一些发展中的剂型,如脂质体、微球等。
发展较快的新剂型有口服速释制剂、控释制剂、无氯氟烷吸入剂、治疗药输液剂、脂质体、鼻黏膜给药制剂、透皮控释制剂等例如微晶纤维素、交联聚维酮及微粉硅胶,羧甲基壳聚糖等层流式高效空气净化操作台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全自动洗瓶菌机、全自动蒸气高压灭菌设备以及辐射灭菌、静电滤过除菌设备,流能磨,真空干燥机,多功能制粒系统,全自动灯检机等新型靶向给药系统、载体给药系统、口服缓控释给药系统、新型黏膜给药系统、生物技术药物的新型给药系统,以及生物药剂学等方面。
特别是随着研究的深入,分子药剂学开始引人关注。
分子药剂学是从分子水平上来研究给药系统的构建、体内外过程与行为、作用规律与机理等,其发展代表着药剂学发展的新趋势,预计分子药剂学(及分子生物药剂学)将成为未来药剂学的一个重要科研方向。
缓释型肺吸入制剂的研究进展陆亚媛;赵娣;李宁;卢山;陈西敬【摘要】近年来,肺吸入制剂因为直接将药物递送至患病部位、无首过效应、患者依从性大等优点,成为研究热点.但肺吸入制剂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如药物消除迅速、给药次数频繁、存在临床用药安全性隐患.本文将从肺部主要的消除机制入手,对目前缓释肺吸入制剂进行综述,为今后肺吸入的临床应用提供思路.【期刊名称】《药学研究》【年(卷),期】2018(037)008【总页数】5页(P469-472,481)【关键词】药物传递系统;肺吸入给药;药物消除机制;缓释制剂【作者】陆亚媛;赵娣;李宁;卢山;陈西敬【作者单位】中国药科大学基础医学与临床药学学院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室,江苏南京211198;中国药科大学基础医学与临床药学学院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室,江苏南京211198;中国药科大学基础医学与临床药学学院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室,江苏南京211198;湖北中医药大学药学学院,湖北武汉430065;中国药科大学基础医学与临床药学学院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室,江苏南京21119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944.9将药物直接递送至肺部对于治疗某些肺部疾病极具吸引力,例如用于肺癌、肺部感染、肺纤维化、肺部慢性疾病等局部治疗。
肺吸入制剂主要是将药物制备成干粉或是雾滴,利用给药装置,经呼吸道,将药物运送至肺部。
相比于其他给药途径,肺吸入给药自身具有许多独特的优势。
首先对于肺部疾病来说肺部给药是一种局部的给药方式,能够快速、直接地提高治疗部位的药物浓度并同时降低了系统浓度,从而起到提高药效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的目的。
其次对于某些全身治疗作用的药物来说,巨大的肺表面积(成年人肺表面积约100 m2)、易通透的肺泡上皮层(肺泡由单层上皮细胞构成,肺泡与毛细血管间距仅0.1~0.2 μm)及丰富的血管网,血流量大(可高达5 000 mL·min-1)[1]都使其成为除口服和静脉注射注外,重要的药物吸收途径。
雾化吸入制剂的选择雾化吸入是一种以呼吸道、肺为靶器官的局部给药方法,具有起效快、用药量少、不良反应少、局部药物浓度高等特点,已成为呼吸系统相关疾病主要治疗手段之一。
但在实际用药期间,由于雾化吸入制剂选择不合理、使用不规范,不仅对患者的用药效果产生较大影响,甚至会带来安全隐患,威胁患者生命。
为此,如何正确选择合理的雾化吸入制剂,降低患者不良反应,维护患者健康至关重要。
下面跟随文章内容来详细了解。
一、适用于雾化吸入治疗的品种选择目前,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以及人们经济收入增加,人们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同时,也由于人们自身的原因、自然环境的变化,以及饮食结构的改变等,使得各种呼吸道相关疾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影响患者的呼吸功能,在临床治疗期间,需要对患者采取有针对性的用药。
雾化吸入治疗的效果好,产生不良反应少,但雾化吸入治疗的药物种类比较多,如何正确选择用药品种,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成为临床的一大难题。
常见的雾化吸入制剂如下:1、吸入性糖皮质激素(ICS)目前中国已上市的雾化吸入用ICS制剂有布地奈德、丙酸氟替卡松、丙酸倍氯米松。
三者的适应症、作用机制等比较相似,但在药效学、药动学方面有略有差异。
比如在粒径方面,丙酸倍氯米松、丙酸氟替卡松均为10um的针状微粒,布地奈德为粒径2.0~3.0μm球状颗粒,由此看来布地奈德更适合肺内分布。
在不良反应方面,丙酸倍氯米松为前体药物,需在体内催化酶作用下水解为活性代谢物,但这种催化酶在除肺组织外,其他许多组织都有表达,因此,存在潜在的全身不良反应风险需要警惕。
2、支气管扩张剂在临床治疗中,支气管扩张剂主要起到松弛支气管平滑肌、扩张支气管、缓解气流受限等作用,在慢阻肺、哮喘患者中运用较多,能够对患者的病症起到显著改善作用。
目前常见的雾化吸入支气管扩张剂有沙丁胺醇药物、特布他林、异丙托溴铵、复方异丙托溴铵等药物。
为了提高患者的临床用药效果,目前临床将多种药物进行联合使用,因其作用机制不同,药代动力学特点不同,且分别作用于不同大小的气道,故联合应用可获得更大的支气管舒张作用。
吸入制剂评价参数吸入制剂是指通过呼吸道给药的药物制剂,适用于治疗各种呼吸系统疾病。
其评价参数相当重要,可以分为物理性质、生物利用度、性能及稳定性、药动学、安全性和有效性等方面。
下面是一些相关参考内容:一、物理性质评价参数:1. 粒径分布:吸入制剂的粒径分布对其沉积在目标部位的药物吸收和疗效具有直接影响。
可以通过激光粒度仪等检测仪器来测定粒径分布。
2. 重量:测量制剂的重量可以用来确定给药剂量的准确性。
3. 颗粒密度:粒子的颗粒密度能指示制剂的均匀性和稳定性。
二、生物利用度评价参数:1. 药物释放速率:药物释放速率是吸入制剂的重要参数之一,能反映吸入制剂的释药性能。
2. 肺部沉积率:通过评测肺部沉积率来评估药物在吸入后在呼吸道中的分布情况,了解药物与呼吸道的相互作用。
三、性能及稳定性评价参数:1. 温度和湿度敏感性:以及稳定性是评估吸入制剂稳定性的重要参数,可以通过暴露于不同温度和湿度条件下进行观察。
吸入制剂的稳定性能直接影响其药效。
2. 吸湿性:吸入制剂的吸湿性评价是一个重要的参数,吸湿性能能够影响药物的储存和附加物的准确性。
四、药动学评价参数:1. 血药浓度:通过检测给药后在血液中的药物浓度变化可以评估药物的吸收情况和血液清除速率。
2. 药物代谢:评估药物的代谢途径和代谢产物对其药理活性的影响。
五、安全性评价参数:1. 毒性:通过动物实验等方法评估药物对机体的毒性和副作用。
2. 致敏性:评估药物对宿主免疫系统的影响,是否会引起过敏反应。
六、有效性评价参数:1. 治疗效果:评估吸入制剂在临床应用中的治疗效果和疗效。
2. 目标部位浓度:评估吸入制剂在呼吸道中的沉积情况,以及药物在目标部位的浓度。
总之,吸入制剂的评价参数是多方面的,包括物理性质、生物利用度、性能及稳定性、药动学、安全性和有效性等方面。
通过综合评估这些参数,可以判断吸入制剂的质量、稳定性和疗效,为其发展提供指导和依据。
生物制品吸入制剂审评要点
生物制品吸入制剂是一种新型的药物剂型,针对这种制剂的审
评工作需要考虑多个要点。
首先,需要对制剂的生物制品成分进行
评估,包括其来源、纯度、稳定性等方面的数据。
其次,需要对制
剂的药物动力学特性进行评估,包括吸入给药后的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情况。
此外,还需要对制剂的药效学特性
进行评估,包括其在临床上的疗效、安全性和耐受性等方面的数据。
另外,还需要对制剂的药物质量标准、生产工艺、质量控制等方面
进行全面评估。
最后,还需要对制剂的临床试验数据进行评估,包
括临床试验设计、结果分析、安全性评价等方面的数据。
总之,生
物制品吸入制剂的审评要点涉及到多个方面,需要综合考虑药物的
成分、性质、质量、疗效和安全性等多个方面的数据,以确保其符
合药品上市许可的要求。
常⽤雾化吸⼊药物总结及注意事项常⽤雾化吸⼊药物总结及注意事项导读:雾化吸⼊药物是呼吸科等科室的常规治疗⽅法,雾化疗法应⽤特制的⽓溶胶发⽣装置,将⽔分和药液形成⽓溶胶的液体微滴或固体微粒,被吸⼊并沉积于呼吸道和肺泡靶器官,以达到治疗疾病、改善症状的⽬的。
雾化吸⼊的药物很多,运⽤最⼴泛的当然是糖⽪质激素(布地奈德)、⽀⽓管舒张剂(沙丁胺醇、异丙托溴铵)等,疗效确切,不良反应⼩。
鉴于临床上也有⼈把氨溴索注射液、庆⼤霉素、α糜蛋⽩酶、两性霉素B、地塞⽶松等药物进⾏雾化吸⼊,其疗效及安全性到底如何?糖⽪质激素吸⼊糖⽪质激素(ICS)是治疗⽀⽓管哮喘最有效的抗炎药物。
当哮喘急性加重或AECOPD时,常常雾化吸⼊糖⽪质激素作为治疗⼀部分,此时最常⽤的雾化吸⼊药物是布地奈德(吸⼊⽤布地奈德混悬液)同时建议医⽣仔细阅读说明书注意禁忌和使⽤⼈群,我们常⽤的规格是1mg/2ml,1次1-2mg,bid或tid,常常与⽀⽓管舒张剂(例如可必特液)联合使⽤。
不良反应轻微,较常见的是声嘶、咽喉部不适、⼝腔念珠菌病等,为预防这些不良反应,因为属于激素类药物对呼吸粘膜有刺激容易滋⽣细菌,应谨记每次吸⼊后要清洁漱⼝。
临床上,虽然吸⼊性糖⽪质激素很多,但只有布地奈德有雾化吸⼊制剂(吸⼊⽤布地奈德混悬液)。
其他诸如倍氯⽶松、氟替卡松等,只是⽓雾吸⼊或⼲粉吸⼊,不是雾化吸⼊。
不少医院和中⽂⽂献有报道雾化吸⼊地塞⽶松的疗效,⽽鉴于⽬前中⽂⽂献的泛滥和尴尬,笔者⽆法考究这些⽂献的质量,⽽笔者周围的医院都是没有雾化吸⼊地塞⽶松这⼀做法的。
笔者查阅很多药物学专着,均没有提及地塞⽶松可以进⾏雾化吸⼊。
《专家共识》也是不推荐地塞⽶松进⾏雾化吸⼊,原因是地塞⽶松⽔溶性较⼤,难以通过细胞膜与受体结合,在肺内沉积率低,⽓道内滞留时间短,不好发挥药效,且其半衰期较长,在体内容易蓄积,对丘脑下部-垂体-肾上腺轴的抑制作⽤也强。
⽀⽓管舒张剂这是呼吸科最为常⽤的药物,常⽤来雾化吸⼊的包括沙丁胺醇(吸⼊⽤硫酸沙丁胺醇溶液)、特布他林(硫酸特布他林雾化液)、异丙托溴铵(异丙托溴铵雾化吸⼊溶液),这些雾化吸⼊平喘药的不良反应⼀般较为轻微,⽬前很多医院都会有其复⽅制剂,⽐如可必特液(吸⼊⽤复⽅异丙托溴铵溶液),主要成分包括异丙托溴铵和沙丁胺醇,同时应⽤β2受体激动剂和抗胆碱能药物,平喘效果可以叠加,⼀般是每⽇3-4次⽤药。
药物制剂学知识点药物制剂学是药学的重要分支领域,主要研究药物的制剂、制备、贮藏、性能和应用等方面的知识。
药物制剂是指将活性药物与适宜的辅料以一定的配方比例混合,并经过一定的加工工艺制成具有理想药效的制剂形式。
了解药物制剂学的知识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应用和开发药物。
本文将介绍药物制剂学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一、药物制剂的分类药物制剂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为很多种,其中常见的包括:固体制剂、液体制剂、半固体制剂、气体制剂和粉针制剂等。
下面将对这些制剂进行详细介绍。
1. 固体制剂固体制剂是指药物成分以固体形式存在,常见的有片剂、胶囊剂和粉剂等。
其中,片剂是将药物粉末或颗粒经过压制制成具有一定形状和规格的固体制剂,胶囊剂是将药物粉末或颗粒装入胶囊中制成的制剂形式,粉剂则是由细粉或颗粒状药物组成的固体制剂。
2. 液体制剂液体制剂是指药物成分以液体形式存在,常见的有溶液、悬浮液和乳剂等。
其中,溶液是将药物溶解在溶剂中形成的透明液体制剂,悬浮液是指以悬浮剂将颗粒状的药物分散在溶剂中,形成悬浮状态的制剂,乳剂则是由油水两相不互溶的药物组成的制剂。
3. 半固体制剂半固体制剂是指药物成分以半固体形式存在,常见的有软膏剂、凝胶剂和含片等。
其中,软膏剂是将药物溶解于基质中制成半固体的制剂,凝胶剂是由一种或多种高分子化合物制得的具有半固体特性的制剂,含片则是将药物粉末或颗粒与蔗糖、蜂蜜等黏性物质混合组成的固体制剂。
4. 气体制剂气体制剂是指药物以气体形式存在,常见的有气雾剂和吸入气体等。
其中,气雾剂是将药物溶解在推进剂中形成的雾状或喷雾状制剂,吸入气体则是指将药物以气体的形式经过特殊的设备提供给患者进行吸入的制剂。
5. 粉针制剂粉针制剂是指药物以粉末形式存在,并通过注射器或其他途径进行给药的制剂形式。
粉针制剂具有保持活性药物稳定性、便于运输和贮存等优点。
二、药物制剂的质量控制药物制剂的质量控制是保证制剂质量的重要环节,包括原辅材料的质量控制、制剂的质量控制和贮藏条件的质量控制等方面。
- 129 -*基金项目:萍乡市科技计划项目(2020PY010)①萍乡市人民医院呼吸科 江西 萍乡 337000通信作者:刘平香氟替美维吸入粉雾剂联合小剂量阿奇霉素用于老年AECOPD患者肺康复治疗中的临床观察*刘平香① 董利民① 沈湘波①【摘要】 目的:探究氟替美维吸入粉雾剂联合小剂量阿奇霉素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cute exacerbatio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患者肺康复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于2021年1月—2023年6月萍乡市人民医院呼吸科收治的老年AECOPD 患者中选取80例为研究对象,并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40例)和研究组(40例)。
两组均于病情稳定后给予治疗,对照组给予氟替美维吸入粉雾剂治疗,研究组加用小剂量阿奇霉素治疗,均治疗1个月。
比较两组炎症指标[C 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alpha,TNF-α)]、肺功能情况[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halation volume for 1 second,FEV 1)、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FEV 1/FVC%]、慢阻肺自我评估测试(COPD assessment test,CAT)评分、圣乔治呼吸问卷(St.George's respiratory questionnaire,SGRQ)评分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
结果:治疗后,两组的CRP、IL-6、TNF-α水平均低于治疗前,FEV 1、FVC、FEV 1/FVC%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炎症指标和肺功能情况的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
吸入性糖皮质激素、短效β2受体激动剂,短效胆碱 M 受体拮抗剂和黏液溶解剂等临床常见雾化吸入药物类别、药物作用及临床应用雾化吸入药物是临床常规治疗方法,雾化治疗指雾化吸入治疗的药物经吸入装置分散或悬浮于气体中的雾力或微粒,通过吸入方式沉积于呼吸道和肺部,达到呼吸道局部治疗、改善症状作用。
常用雾化药物类别临床常用雾化吸入药物主要有吸入性糖皮质激素、短效β2受体激动剂,短效胆碱 M 受体拮抗剂和黏液溶解剂等几大类。
① ICS(吸入性糖皮质激素)药理作用机制:糖皮质激素抗炎作用基本机制可分为经典途径和非经典途径。
药学特性:空气动力学粒径< 5μm,口服生物利用度低,受体亲和力高,肺内滞留时间长,蛋白结合率高,系统清除快。
雾化吸入用 ICS 有布地奈德、丙酸倍氯米松和丙酸氟替卡松。
布地奈德起效最快。
② SABA(短效β2 受体激动剂)药理作用机制:SABA通过兴奋气道平滑肌和肥大细胞膜表面的β2受体,活化腺苷酸环化酶,增加细胞内环磷酸腺苷合成,舒张气道平滑肌,稳定肥大细胞膜而发挥作用。
药学特性:ICS与SABA联合应用时具有协同作用,ICS可上调β2受体表达,减少因β2受体下调导致的β激动剂耐受性,而SABA 可促进糖皮质激素受体易位,增加其抗炎作用。
上市SABA有特布他林和沙丁胺醇。
心率过快或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应首选特布他林,对β2受体选择性强于沙丁胺醇。
③ SAMA(短效胆碱 M 受体拮抗剂)药理作用机制:SAMA 通过与内源性胆碱竞争靶细胞上的毒蕈碱受体(M 受体) 而发挥作用。
呼吸道内只有 M1、M2 和 M3 有明确的生理活性。
SAMA 拮抗M1及M3受体可舒张支气管平滑肌并抑制黏液高分泌状态,拮抗M2受体则促使神经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使支气管收缩,部分削弱拮抗M1和M3受体所带来支气管舒张作用。
药学特性:M3 受体主要存在于大气道,支气管收缩作用最强,故SAMA对大气道舒张作用强于对周围气道作用。
标题吸入制剂药学研究的相关技术要求作者魏农农部门审评三部正文内容摘要:本文结合《吸入制剂质量控制研究技术指导原则》基本技术要求以及吸入制剂专题讨论会的结果,对吸入制剂,特别是气雾剂变更抛射剂的处方、工艺的相关技术要求进行了细化、归纳和总结。
对吸入制剂的处方研究、工艺验证以及质量研究中的关键点进行补充说明。
关键词:吸入制剂、抛射剂变更、处方工艺、质量控制一、概述吸入制剂系指通过特定的装置将药物以雾状形式传输至呼吸道和/或肺部以发挥局部或全身作用的制剂。
与普通口服制剂相比,吸入制剂的药物可直接达到吸收或作用部位,直接吸收入血或作用于局部,可避免肝脏首过效应、减少用药剂量;而与注射制剂相比,可提高患者依从性,减轻或避免部分药物不良反应。
因而近年来越来越为药物研发者所关注。
与其他制剂相比,吸入制剂在制剂处方、给药装置、制剂工艺、质量研究、稳定性研究等方面均有其特殊关注点,这些制剂因素和制备工艺对吸入制剂的质量可控性、安全性与有效性产生显著影响。
因此吸入制剂的药学研究部分对保证临床用药的质量和安全性至关重要。
近年来气雾剂变更抛射剂、吸入制剂的仿制、吸入制剂的改剂型以及三类吸入制剂的申报量不断增多,对这类制剂在研究和评价仍存在诸多的问题。
虽然国家局于2007年颁布了《吸入制剂质量控制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该指导原则主要明确了吸入制剂在处方筛选、工艺研究以及质量研究中应该关注的基本点。
但从这两年吸入制剂研发现状看,还有些研究工作需要不断完善。
特别是抛射剂变更后技术要求研究机构和企业仍存在诸多困惑。
基于此,药审中心于2008年9月25日-26日就吸入制剂进行了医学、药学、药理毒理专题讨论会,通过与国内外吸入制剂的专家学者和企业界研发人员深入讨论和交流。
形成了对吸入制剂基本的技术要求。
下面将药学部分的相关内容予以介绍,希望能对生产企业和研究机构有一定的启示。
二、相关技术要求1、气雾剂变更抛射剂由于环境保护的原因和我国对世界环保组织的承诺,氯氟化碳类抛射剂(CFC)将于2010年在我国全面禁用,因此相应的淘汰更新工作迫在眉睫。
目前,国内的气雾剂所用的抛射剂大多为CFC。
由于抛射剂的变更对产品的质量乃至疗效均有较大的影响。
所以抛射剂的变更研究将是这段时间气雾剂研究和评价的重点。
1.1处方与工艺由于CFC与HFA理化性质存在较大差异,抛射剂变更后对气雾剂的抛射模式影响较大。
所以在变更抛射剂后,需结合抛射剂的具体理化性质以及变更抛射剂后对药液状态的变化(如由变更前的混悬态变为溶液或由变更前的溶液态变为混悬态),对处方、工艺进行详细研究。
对于未在国内外上市的辅料或改变给药途径的辅料,以及用量超过常规限度的辅料,在用于吸入制剂前应进行吸入途径的安全性系统研究,不能简单以其他给药途径的安全性资料作为代替。
由于国内尚没有符合药用要求的抛射剂HFA,这是抛射剂替换和变更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
对国内替代用抛射剂HFA的技术复核正在国家局注册司综合处以及中检所的直接领导下紧张展开中。
因而不久就会有符合药用要求的抛射剂HFA被批准。
对于制备工艺,参会专家介绍了国内外气雾剂生产的主要生产工艺。
目前普遍采用压灌法和冷灌法。
冷灌法是将包括抛射剂和药液借助冷灌装置冷却约-30℃—-50℃,使在罐中的药物-抛射剂保持液体状态,一次性定量加入药瓶中,并同时将药瓶装阀密封。
本法的主要优点在于工艺较简单,能适用于任何接在药瓶上的阀门系统,并使生产流程的变化最小化。
主要不足是冷却过程的高能耗、抛射剂蒸发造成的装量不一、湿气冷凝可能对产品造成的污染以及低温时制剂性状可能产生的不可逆性的物理变化。
所以处方中含有部分水的产品不宜用此法。
压灌法是先将配好的药液在室温下灌入容器内,再将阀门系统装上并轧紧,然后通过压装机压入定量的抛射剂(先将容器内空气抽去或其他方法驱除空气即净化过程)。
目前我国多用此法生产。
但存在生产速度较慢,且在生产过程中抛射剂压力变化幅度较大的问题。
而国外气雾剂生产主要采用高速旋转压装抛射剂的工艺,该方法是将容器输入、分装药液、驱赶空气、加轧阀门、压装抛射剂、产品包装输出于一体,生产设备系用真空抽除容器内空气,可定量压入抛射剂,因而产品质量稳定,生产效率大为提高。
本次讨论会主要讨论了压力灌装法的工艺控制要求。
采用压力灌装法制备的产品应提供详细的制备工艺参数、关键参数的质控以及对工艺的验证性资料。
关于制备工艺的验证,采用压灌法主要包括两步关键制备工艺,即药液的配制和灌装。
药液配制基本验证项目包括:配制罐内药液的温度;药液颗粒的粒度和药液的均匀程度。
灌装过程的基本验证项目包括外观、灌装重量、泄漏量,至少应检查3批以上,应从不同取样地点取样,分别检查其外观、灌装重量、主药的含量和泄漏量。
此外还应该根据产品的质量标准,确定定量气雾剂的验证项目,一般包括外观、每喷主药含量、每瓶总喷次、每喷喷量、雾滴(粒)分布和微生物等。
应该采用经过工艺验证,并至少达到中试规模生产的3批样品(批量应至少在3000-5000瓶)。
确保稳定地生产出符合质量标准的产品。
1.2质量研究药物的粒度及微粉化工艺、水分和环境湿度的控制、抛射剂配比、灌装工艺、容器和阀门系统的密封性对产品质量均有明显影响,所以在质量研究时应该在《吸入制剂质量控制技术指导原则》的基本技术要求上,对空气动力学粒度分布、每揿主药含量、总揿数、泄漏率、含量均一性、药液的残留量等进行详细的研究和检查,并根据研究结果酌情订入质量标准中。
吸入制剂的粒度分布是质量控制的关键指标,结合支气管和肺部的生理结构,一般要求吸入制剂的粒度分布在5um左右。
在指导原则中已经介绍了空气动力学力度分布的几种测定方法。
国内通常采用中国药典2005版二部的方法对粒度分布进行测定(即二级液体撞击法)。
但由于该方法相对较简陋,不能有效测定区分不同生产厂家的同一品种或同一生产厂家不同批次空气动力学粒度分布的差异。
在这种情况下,参会专家和企业界代表均一致同意在临床研究阶段,至少应采用两种以上的方法(中国药典方法和USP/EP 收载的ACI或NGI)对空气动力学粒度分布进行深入研究。
但由于ACI和NGI的测定在国内尚不普及。
所以在两种方法对比研究基础上,证明ACI或NGI与采用中国药典方法得到的空气动力学粒度分布一致,则在申报生产时可在质量标准中采用中国药典收载的方法。
1.3稳定性作为气雾剂,其稳定性研究设计要点、试验方法以及数据分析,均应参照《化学药物稳定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的要求执行。
但也应该从气雾剂的剂型特点,对稳定性研究的实验方法进行适当的调整。
比如,气雾剂除了进行加速试验和长期试验,为考察在不同环境和温度情况下阀门系统的密封性以及对产品关键检查项目(每揿主药含量、雾滴的粒度和粒度分布、喷射模式、每瓶总揿数、微生物限度等)的影响,需要进行样品的低温试验和温度循环试验。
通过上述实验可以为气雾剂的临床使用提供信息。
此外对于混悬型气雾剂,由于药物的沉积,可能在不同放置状态对气雾剂的质量产生影响,所以应该在稳定性研究中考察不同放置状态,如倒立、侧放、直立等情况下对气雾剂关键检查项目的影响。
1.4容器相容性实验吸入制剂的容器系统各组成部件均应采用无毒、无刺激性、性质稳定、与药物不起相互作用的材料制备。
作为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吸入制剂的容器系统有别于其它剂型,其容器系统既作为吸入制剂的承载体,又可控制药物定量进入体内发挥药效,因此它对吸入制剂的质量以及产品的安全有效性起着决定性作用。
吸入制剂所采用的容器系统应当可以不连续、精确地释放一定状态的小剂量药物成分。
吸入制剂的给药剂量依赖于所用装置包括阀门系统、喷嘴、泵等的设计、性能和重现性,在确定采用何种装置前,对装置的外观、材料、各项性能指标等需要有全面的了解,同时根据药物组方的特性如处方与容器系统的相容性、黏度、密度、表面张力、流变学特性等选择合适的装置,以保证给药剂量的准确,并防止患者按说明书使用时给药剂量出现偏差,满足治疗的需求。
此外,为了用药安全,对于容器系统中可能在生产、贮藏过程中出现浸出物的,应考虑对浸出物进行研究。
这项研究可以通过加速试验和长期留样试验或空白对照中的浸出物达稳态水平来进行分析。
如果研究结果提示有浸出物,应进行进一步的毒理学研究,确认浸出物水平符合安全性要求。
2、气雾剂/粉雾剂的仿制应该按照《仿制药品质量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的基本要求,对处方与工艺进行详细的对比研究,参比制剂应该选择原研厂产品,原则上要求仿制品的处方组成应与原研厂一致。
对于处方组成不同的“仿制”产品,基本要求同新药,应按照《化学药品制剂研究基本技术指导原则》的要求,提供处方筛选、优化详细的实验资料,并提供工艺研究和验证的实验资料。
仿制的气雾剂在处方与工艺的基本要求可以参考本文的第一部分。
对于粉雾剂,应参考《吸入制剂质量控制研究技术指导原则》以及《化学药品制剂研究基本技术指导原则》的要求,结合原料药、辅料的理化性质,对粉雾剂的空气动力学粒度分布、排空率(单剂量胶囊型)、水分、含量均匀度、每揿主药含量(储库型)、微生物限度等进行详细研究。
在质量研究中,采用对比研究的方法,质量研究用对照药品应该选择原研厂家的产品,通过对比研究,证明仿制品与被仿品在关键检查项目,如空气动力学粒度分布、每揿主药含量等与被仿制品一致。
在稳定性考察中也应该采用对比研究的手段考察仿制品与被仿品的稳定性没有明显差异。
通过对比研究,至少在体外证明两者具有一定的同质性。
3、改剂型目前,吸入制剂的改剂型也较普遍,如将气雾剂改为粉雾剂或粉雾剂改为气雾剂。
由于粉雾剂和气雾剂在处方组成、质量控制、稳定性以及容器系统等存在诸多不同,所以对于改剂型的吸入制剂,在合理的规格和给药剂量条件下,对粉雾剂或气雾剂按照相关指导原则的要求进行全面的研究和检查。
4、注册分类3吸入制剂对于国外已上市但未在国内上市的粉雾剂或气雾剂,药学方面的基本要求就是按照相关指导原则和药典要求,除对药物的杂质、含量等进行深入研究和检查外,还应该针对吸入制剂的剂型特点,对气雾剂、粉雾剂的关键控制项目进行研究。
三、小结本文在《吸入制剂质量控制研究技术指导原则》的基本技术要求的基础上,对抛射剂变更需要进行的药学研究予以重点阐述。
这其中关于处方研究和工艺验证以及质量控制的基本要求同样适合于气雾剂的仿制。
粉雾剂由于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详细内容可参见指导原则中队粉雾剂的要求。
抛射剂变更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以及疗效。
由于抛射剂理化性质存在较大差异,在变更抛射剂后需要进行较为详细的研究以证明变更后的产品在质量上与变更前具有等同性。
所以变更抛射剂后,需要对处方和工艺研究的关注点进行详细的研究。
吸入制剂的粒度分布是吸入制剂非常重要的质控项目。
一般要求吸入制剂的粒度分布在5um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