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的支前大军ppt
- 格式:ppt
- 大小:780.50 KB
- 文档页数:32
《淮海战役的支前大军》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十个生字,读写“规模、需求、翻山越岭、泥泞、不畏艰险、不辞辛苦、保证、满怀深情”等词语。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意思,认识人民的力量是伟大的,体会对人民群众的歌颂和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认识在淮海战役中人民群众所起的巨大作用。
教学难点读懂课文内容,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意思,认识人民的力量是伟大的,体会对人民群众的歌颂和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收集有关淮海战役资料、图片教学流程一、导言:同学们,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快乐读书屋四《淮海战役的支前大军》,了解一下支前大军都做了哪些贡献。
(板题)二、自读自悟1.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标出自然段序号。
2.同桌轮读课文,互相检验一下是否读准了字音,读通了句子。
3.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什么事?4.指名回答思考题。
5.师:解放区人民在运物资、弹药、转运伤员时,遇到了哪些困难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9自然段,选择你印象深刻的部分读一读,并在空白处做出批注,写出你的感受。
6.指名读感受深刻的部分,并说出各自的感受,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想象当时的情景。
7.生评价读文情况,看是否读出了自己真实的感受。
8.这些不辞辛苦、克服重重困难大力支援前线的解放区人民,是淮海战役胜利的根本保障。
对此,陈毅曾深情地说(齐读最后一句)9.指导朗读这一句。
10.小组合作交流:为什么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解放区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请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和自己收集的资料,谈体会。
11.朗读全文12.汇报课前收集到的有关三大战役的资料。
13.播放歌曲《解放区的天》三、识字教学跋、涉、输、超、昼、胶、肿、疮、拄、誉指名读字、组词、造句。
集体订正。
四、总结解放区的人民一定给你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请你用真诚的话语去称赞一下他们。
正是这些军民团结一心,共同对敌,才会使中国军队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五、拓展阅读《狱中联欢》六、作业将此文讲或读给家长听板书:淮海战役的支前大军↓运物资运弹药↓转运伤员。
淮海战役支前的感人故事淮海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的一次重要战役,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与国民党军队的一次决定性较量。
在淮海战役中,某个支前部队的感人故事让人们铭记。
在淮海战役期间,一支勇敢而顽强的支前部队奉命负责补给和支援前线作战的解放军部队。
该部队由一些年轻的热血青年组成,虽然物资匮乏,但他们始终保持着坚毅的士气和不屈的意志。
这支支前部队的士兵们在艰难的环境下展现出了极大的毅力和创造力。
由于交通不畅,他们需要通过陡峭的山路将补给品运送到前线。
而这条山路陡峭且危险,常常发生运输物资翻车摔毁的情况。
尽管如此,士兵们仍然毫不畏惧地扛着沉重的物资,艰难跋涉着,确保他们的战友们能够得到所需的补给。
在极其困难的环境下,这支支前部队还面临着敌军的搜索和袭击。
为了确保物资安全,士兵们不惜冒着生命危险,进行正确的伪装和隐蔽。
他们时刻保持警惕,采取措施避开敌军的注意,成功地将补给品送达给需要的地方。
然而,在这场战争中,这支支前部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有些士兵在运输补给物资时不幸殉职,他们用生命换取了部队胜利的希望。
这些牺牲者的英勇事迹让人们深为感动,他们是军队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淮海战役胜利的关键因素之一。
淮海战役支前的感人故事,不仅展现了解放军士兵勇于承担责任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也体现了他们对胜利的坚定信念。
他们面临的艰难环境并没有动摇他们,反而激发了他们无畏的勇气和顽强的毅力。
这支支前部队的感人故事,不仅仅是一段壮丽的历史,更是对那些默默奉献的人的崇高赞美。
他们为淮海战役的胜利默默奉献,在保障部队运输和供应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们的无私奉献和英勇壮举将会永远铭记于心,成为我们继续前行的力量源泉。
通过淮海战役支前的感人故事,我们向这些为国家和人民奋斗的英雄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浅析淮海战役中的支前运动淮海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打得最有声有色的一场战役,被誉为“中国军事史上的奇迹”,其中支前运动在淮海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支前运动是指在战争时期,军队和地方政府组织和动员全社会支援前线的一系列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来保障军队的生产和生活,提高士兵的战斗力,淮海战役中的支前运动是整个解放战争中非常成功的一次支前运动,本文将对其进行浅析。
淮海战役中的支前运动体现在军队的后方保障工作上。
在淮海战役之前,解放军在江苏、安徽、山东地区开展了大规模的支前运动,为战争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军队的后方保障工作主要包括物资储备、医疗救护、军需工业生产等方面。
在支前运动的组织下,军队积极开展军需工业生产,解决了军需物资的短缺问题,确保了部队的后勤供应。
医疗救护工作也得到了充分的保障,伤员得到及时的医疗救护和抢救,大大提高了士兵的士气和战斗力。
淮海战役中的支前运动还体现在军民融合的方面。
在支前运动的组织下,地方政府和军队积极宣传动员全民支援前线,号召全体革命群众参与到支前运动中来。
革命根据地的地方政府和军队在农村开展宣传工作,号召农民支援前线,同时也组织农民开展军需物资的生产和运输工作。
这些措施不仅保障了军队的后勤供应,也提高了广大群众的革命觉悟,巩固了解放区的根据地。
军民融合的支前运动,形成了军民鱼水情深的局面,壮大了解放军,也巩固了革命根据地。
淮海战役中的支前运动还体现在发动群众参战的方面。
在支前运动的组织下,解放军积极发动广大群众参与到战斗中来,组织地方群众成立民兵队伍,参与到战斗中去。
这样一来,解放军在战斗中不仅增加了兵力,也得到了广大群众的支持和帮助,提高了战斗的胜算。
在淮海战役中,民兵队伍和地方游击队发挥了重要作用,给敌人造成了不小的困扰,为解放军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淮海战役中的支前运动还体现在士兵思想政治工作的方面。
支前运动的开展,不仅保障了军队的物资供应,还为军队提供了良好的后方保障环境,这对士兵的思想政治工作具有积极的作用。
淮海战役幕后的支前大军作者:张昆明来源:《档案天地》2021年第11期1948年冬,苍莽辽阔的淮海大地上,寒风凛冽,千里冰封。
夜幕降临后,原野上一盏盏油灯亮起,灯火相连,蜿蜒曲折,一望无际,犹如一条神奇的长龙,给夜色平添了几分魅力和神气。
这是淮海战役支前大军乘夜运输粮食弹药的一幕场景。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歼敌人数最多、政治影响最大的一场战役,解放军以60万兵力与国民党80万大军决战,最终取得了歼敌55.5万人的辉煌战果。
而在战役胜利的背后,离不开后方庞大的支前大军做后盾。
负重前行的“赤脚队”为支援淮海战役,江苏、山东、河南、安徽、河北五省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全力以赴,投入到支前工作当中。
中共中央中原局大力开展动员,号召全区党政军民: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争取战争的胜利。
各地动员和组织民工,迅速投入到支前运输当中。
不少民工来自灾区,家庭贫困,穿着单薄的衣裳,有的连一双鞋都没有,赤着脚赶路。
河南雪枫县(今永城市)阎集区区长看到一些民工衣着破烂,而他身上穿着三件单裤,便脱下两件给民工穿。
之后,他又动员其他干部捐出三十多件衣裤。
可这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经县里批准,又拿出一部分面袋作布料,为民工缝补衣裤,让民工们深受感动。
在支前运输中,很多民工就是单衣赤脚,顶着寒风,冒着雨雪,爬山涉水,将粮食等重要物资送到前线。
途中,因为地形复杂,环境艰苦,粮食供应紧张,一些民工只能吃随身携带的秫面或黄豆面。
就是这样一支支的“赤脚队”,靠着背扛、肩挑、车推、人抬等传统方式,将粮食、弹药送到前方子弟兵手中,出色完成了支前任务。
江苏滨海县一等功臣康展桂,号称“钢铁脚”,在支前运输中,他赤着一双脚,翻山越林,走了五百多里山路。
因天冷,他的脚上生了疮,可从不叫一声苦,成为民工中的榜样。
江苏宿迁大兴区组织上千民工,推着九百多辆小车,冒雨顶雪,行走四昼夜,将9万多斤大米送到了最前线。
行途中,不少民工赤着脚,趟过四十多里的泥泞路。
淮海战役,国民党称“徐蚌会战”,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
战役于1948年11月6日开始,1949年1月10日结束,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刘峙指挥中华民国国军五个兵团部、22个军部、56个师及一个绥靖区共55.5万人被消灭及改编,解放军总共伤亡13.4万人。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中规模最大的战役,自1948年11月6日至缴获国民党装备(5张)1949年1月10日,历时六十六天。
国民党军先后投入七个兵团、两个绥靖区,三十四个军,八十六个师,共约八十万人,出动飞机高达2957架次。
解放军参战部队华东野战军十六个纵队,中原野战军七个纵队,连同华东军区、中原军区地方部队共约六十万人。
战役中共消灭国民党军徐州剿总前进指挥部及其所指挥的五个兵团部,二十二个军部,五十六个师、一个绥靖区,正规军连同其他部队共555099人,约占其参战兵力的69%,其中俘虏320355人,毙伤171151人,投诚35093人,起义改编28500人。
国民党少将以上高级将领被俘124人,投诚22人,起义8人。
以上战果还不包括其溃散和逃亡人数。
主要缴获有火炮4215门,轻重机枪14503挺,长短枪151045支,飞机6架,坦克装甲车215辆,汽车1747辆,马车6680辆,炮弹120128发,枪弹2015.1万发。
解放军阵亡31006人,伤98818人,失踪11752人,合计136524人。
敌我损失比为4.06:1。
武器装备损失计有坦克1辆,山炮、野炮、榴弹炮共34门,迫击炮、步兵炮共219门,掷弹筒26具,轻重机枪1884挺,长短枪14588支,各种炮弹679943发,各种枪弹2014.9万发,炸药(缺双堆集战场统计数字)97025斤。
在大决战的三大战役中,淮海战役解放军的伤亡最大,超过其他两次战役伤亡的总和,占大决战总伤亡的53.8%,各种武器的损耗和弹药的消耗也最大,其中火炮损耗占总损耗的48.6%;长短枪损耗占总损耗的69.4%,轻重机枪的损耗占总损耗的61.8%,炮弹的消耗占总消耗的68.7%,子弹的消耗占总消耗的62.7%,炸药的消耗占总消耗的57.4%。
浅析淮海战役中的支前运动淮海战役作为抗日战争末期的一次重要战役,其背景是中国解放区与日军在中国大陆上的最后决战。
这场战役在战略上具有重要的意义,既是攻打日军分割解围、缩小解放区范围的一场决战,也为全面解放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此时,解放区内的经济基础相对较差,且因经济沉淀而产生的滞后矛盾较为突出。
因此,必须依靠支前运动,解决物资和装备缺乏的问题。
支前运动在淮海战役中的作用十分重要。
支前运动的主要任务是为战斗提供物资装备、挖掘人才、提高群众组织能力等。
其实质是在为战斗创造有利条件,提高解放军的战斗力。
在淮海战役中,支前运动为解放军提供了大量的物资和装备,加强了部队的战斗力。
支前工作的组织调度、物资运输和维护保养等方面做得较好,保证了作战部队所需物资的安全供应。
同时,支前运动还在成功对敌军死亡人数进行估计的基础上,成功协同简化军事指挥、协调作战的相关部门,整合各种资源,创造出更有利于出击的物质条件和组织条件。
二、支前运动的具体实施方式1. 发动群众参与支前:淮海战役中,支前战斗的实施离不开群众的支持和帮助。
解放区政府和解放军组织了大量的宣传、鼓动工作,动员广大农民、工人、青年学生从各个方面参与支前工作,在支前运动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这种以群众为基础的支前运动,为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加强物资运输:物资的运输是支前工作的重点。
淮海战役中,解放区政府专门成立了物资运输调度部门,确保物资的运输和配送,并采用多种手段保证所有艰苦条件下的运输安全。
同时,密切配合战斗指挥,把物资、人员和装备安全运到战斗前线。
3. 发扬工作作风:支前工作的实施需要全面考虑、组织协调、细致周密。
聚焦关键要素,将工作落实到位,发扬“严谨、保密、迅速、实用”的工作作风,保证支前物资的不间断供应。
三、结语淮海战役中,支前运动的成功实施,能够在关键时刻为解放军提供重要的战斗物资和装备,发挥出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同时,支前工作的实施方式也对现代作战体系的实施和优化有着重要参考和借鉴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