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五年上-淮海战役的支前大军
- 格式:doc
- 大小:79.00 KB
- 文档页数:2
Histo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People's Support in the Huaihai Campaign:--Centering on Military Grain
Supply
作者: 朱成山[1];李泽昊[1]
作者机构: [1]常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常州213164
出版物刊名: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60-66页
年卷期: 2019年 第6期
主题词: 淮海战役;人民支前;军粮供给;人民战争;历史考察;初心
摘要: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淮海战役纪念馆时指出:“革命胜利来之不易,靠有
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一大批将帅之才和战斗英雄,更靠人民的支持和奉献。
淮海战役就是小推车
推出来的胜利。
我们要好好回报人民,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淮海战役的胜利离不开有
效地军粮供给工作。
战役过程中征用随军常备民工22万,二线转运民工130万,后方临时民工391万,总计达543万人,他们主要承担向前线运送军粮、向后方转运伤员等任务。
据统计,淮海战役共筹运粮食9.6亿斤,不仅大大超过了战役所需(实际用粮为4.3亿斤),而且也为不久之后的渡江战役
奠定了粮食基础。
尽管受历史和时代的局限,军粮供给工作中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和不足,但从总体上看,军粮供给工作具有立场的人民性、布局的系统性、政策的灵活性等特点,是取得淮海战役胜利的重要保障。
500多万民工在解放全中国的旗帜下,形成的轰轰烈烈的淮海战役支前运动,不仅
是粮食运送到前线的最关键一环,而且也体现了人心向背;不仅对当时国内的政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突显了我党始终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
淮海战役五前委:一个正国级,四个副国级陈毅和毛泽东淮海战役五前委淮海战役的功劳不用提也是尽人皆知的,一战消灭国民党精锐55万,国民党名将如杜聿明、黄维、黄伯韬、李弥等,有逃跑的,有被俘的,也有战场击毙的。
淮海大战后,蒋家王朝的心脏南京直接暴露在解放军的炮火前,而华北傅作义的几十万部队也已成为瓮中之鳖,国民党军灭亡只是个时间问题。
淮海战役共有五位最高领导人,即总前委五位委员。
这五位都是久经战阵的沙场老将,包括中野司令员刘伯承、华野司令员陈毅、中野政委邓小平、华野代司令员粟裕和华野副政委谭震林。
这其中,以邓小平为总前委书记,负责统一指挥华野和中野两大野战军行动。
事实上,直到淮海战役后半段,这五位总前委委员才聚在一起,平时他们分成两大集团,其中刘邓陈率西兵团,粟谭则率东兵团。
下面这张合照就是他们相聚的时候拍的,那时,国民党80万全部美械装备的部队大势已去,杜聿明所率大军被围困在极为狭小的空间里,等待他们的只有被消灭的命运。
淮海战役五前委:粟裕、邓小平、刘伯承、陈毅和谭震林淮海战役难度极大,中野和华野两大野战军用来对付国民党的只有60万人,而国民党在徐蚌战场则可轻易调动80万人(包括从华中战场调来的黄维兵团)。
早期,国民党战神白崇禧曾答应统一指挥徐州和华中两大剿总,但出于和蒋介石之间的倾轧,他又反悔变卦了——如果真是白崇禧坐镇,那么战争的难度对我军来说要难得多,号称“小诸葛”的白崇禧极会用兵,从红军时代就是我军的劲敌——幸亏他不肯为蒋介石站台,蒋介石无奈之下派了著名的福将刘峙来到徐州。
所谓福将,其实就是肥头大耳兼运气好的代名词,其军事水平比起白崇禧要差好几条街!虽然贵为蒋介石的嫡系,位居“五虎上将”,但他见了白崇禧仍然得乖乖喊一声“健公”。
因为抗日战场的“长腿将军”和解放战争的“常败将军”,有人戏称他为猪将军。
周恩来和刘伯承白崇禧不肯来,猪将军刘峙走马上任。
任手下的杜聿明、黄伯韬、李弥和邱清泉再骁勇善战,任华中来援的黄维再一根筯要为“党国”效劳,也挡不住猪将军刘峙的平庸和蒋介石的指手画脚。
HONS^SHIUJ纟1色实录1948年11月,寒风凛冽,千里 冰封。
苍莽辽阔的淮海大地上,夜幕降临后,原野上一盏盏油灯 亮起,灯火相连,蜿蜒曲折,一望 无际,犹如一条神奇的长龙,给夜 色平添了几分魅力和神气。
这只 是淮海战役支前大军连夜运输粮 食弹药的其中一幕场景。
淮海战役是在解放战争时期 歼敌人数最多、政治影响最大的 一场战役,解放军以60万兵力与 国民党80万兵力决战,最终取得 了歼敌55.5万人的辉煌战果。
在 战役胜利的背后,离不开后方庞 大的支前保障做后盾。
负重前行的“赤脚队”为支援淮海战役,江苏、山东、河南、安徽、河北五省动员广 大人民群众,全力以赴,投入到支前工作当中。
中共中央中原局大力开展动员,号召全区党政军民‘‘一切为了战争、一切为了前线、_切为了胜利”,要不惜以倾家荡产的精神和措施,来支援此次作战,不许有任何犹豫和松懈的现象。
各地纷纷响应号召,积极动员和组织民工,迅速投入到支前运输当中。
战争期间,很多地方民不聊生,不少民工来自灾区,家庭贫困,穿着单薄的衣裳,是赤着脚赶路。
华中五、六专区的民工,1/3的人没有棉衣,有的甚至单衣都不能遮身,至于赤脚没鞋穿的,更是普遍。
河南雪枫县(今永城市)阎集区谢区长看到一些民工衣着破烂,不能蔽体,而他身上穿着3件单裤,便脱下两件给民工穿。
之后,他又动员其他干部捐出30多件衣裤。
可这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经县里批准,谢区长又让人拿出一部分面袋作布料,为民工缝补衣裤,让民工们深受感动。
在支前运输中,很多民工就是单衣赤脚,顶着寒风,冒着雨雪,跋山涉水,将粮食等重要物资送到前线。
途中,因为地形复杂,环境艰苦,粮食供应不及时,一些民工只能吃随身携带的又涩又苦的黄豆面,有时甚至一天都吃不上饭。
有些民工连冻带饿,生病倒下,有的便病死在半路上。
就是这样一支支缺衣少粮的"赤脚队",靠着背扛、肩挑、车推、人抬等传统方式,将粮食、弹药送到前方解放军手中,出色地完成了支前任务。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理解课文中关于淮海战役的支前大军的描述。
(2)学生能够掌握相关的历史背景知识。
(3)学生能够通过课文学习,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了解淮海战役的支前大军的作用和意义。
(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3)学生通过课堂讨论,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生能够理解并尊重支前大军的历史贡献。
(2)学生能够培养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3)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认识到历史的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1. 课文中关于淮海战役的支前大军的描述。
2. 淮海战役的历史背景和相关知识。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支前大军在淮海战役中的作用和意义。
2. 掌握相关的历史背景知识。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文本:《淮海战役的支前大军》。
2. 相关历史资料:淮海战役的背景介绍、支前大军的相关知识等。
3. 教学多媒体设备:电脑、投影仪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引入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你们知道淮海战役吗?你们知道淮海战役中的支前大军吗?”(2)学生自由发言,表达自己对淮海战役和支前大军的了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淮海战役的支前大军》。
(2)学生通过课文学习,了解淮海战役的支前大军的作用和意义。
3. 课堂讨论:(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2)学生通过讨论,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4. 课堂讲解:(1)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进行课堂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2)教师讲解淮海战役的历史背景和相关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支前大军的作用和意义。
5. 课堂练习:(1)教师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
(2)学生完成练习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小结:(2)学生通过小结,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7. 课后作业:(1)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和思考淮海战役的支前大军的相关知识。
淮海战役幕后的支前大军作者:张昆明来源:《档案天地》2021年第11期1948年冬,苍莽辽阔的淮海大地上,寒风凛冽,千里冰封。
夜幕降临后,原野上一盏盏油灯亮起,灯火相连,蜿蜒曲折,一望无际,犹如一条神奇的长龙,给夜色平添了几分魅力和神气。
这是淮海战役支前大军乘夜运输粮食弹药的一幕场景。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歼敌人数最多、政治影响最大的一场战役,解放军以60万兵力与国民党80万大军决战,最终取得了歼敌55.5万人的辉煌战果。
而在战役胜利的背后,离不开后方庞大的支前大军做后盾。
负重前行的“赤脚队”为支援淮海战役,江苏、山东、河南、安徽、河北五省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全力以赴,投入到支前工作当中。
中共中央中原局大力开展动员,号召全区党政军民: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争取战争的胜利。
各地动员和组织民工,迅速投入到支前运输当中。
不少民工来自灾区,家庭贫困,穿着单薄的衣裳,有的连一双鞋都没有,赤着脚赶路。
河南雪枫县(今永城市)阎集区区长看到一些民工衣着破烂,而他身上穿着三件单裤,便脱下两件给民工穿。
之后,他又动员其他干部捐出三十多件衣裤。
可这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经县里批准,又拿出一部分面袋作布料,为民工缝补衣裤,让民工们深受感动。
在支前运输中,很多民工就是单衣赤脚,顶着寒风,冒着雨雪,爬山涉水,将粮食等重要物资送到前线。
途中,因为地形复杂,环境艰苦,粮食供应紧张,一些民工只能吃随身携带的秫面或黄豆面。
就是这样一支支的“赤脚队”,靠着背扛、肩挑、车推、人抬等传统方式,将粮食、弹药送到前方子弟兵手中,出色完成了支前任务。
江苏滨海县一等功臣康展桂,号称“钢铁脚”,在支前运输中,他赤着一双脚,翻山越林,走了五百多里山路。
因天冷,他的脚上生了疮,可从不叫一声苦,成为民工中的榜样。
江苏宿迁大兴区组织上千民工,推着九百多辆小车,冒雨顶雪,行走四昼夜,将9万多斤大米送到了最前线。
行途中,不少民工赤着脚,趟过四十多里的泥泞路。
人民必胜淮海战役支前档案选编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新高潮。
在这场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战役中,人民必胜的信念和支前工作的重要性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支前档案中记录了大量关于人民群众的支援和援助信息,体现了全民动员和全民抗战的伟大精神。
首先,支前是淮海战役取得胜利的重要保障。
在淮海战役前期,中央军委发出号召,动员全国人民支前,为战争提供必要的物资和人力资源。
各地积极响应,纷纷组织支前工作小组,筹措粮食、军需物资,支援前线作战。
支前档案中不乏这样的记录:“妇女群众自发组织捐款捐物,为解放军提供了宝贵的支援。
”可见人民的自发性支持对战争的胜利至关重要。
其次,支前档案中还反映了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英勇表现。
在淮海战役期间,敌我双方激烈对抗,战火燃烧,但人民群众始终坚定支持解放军。
档案记载着各地办公室的记录:“乡亲们以身体挡枪,掩护解放军,展现了顽强的抗战精神。
”这种牺牲精神和坚定信念,为解放军提供了强大的支持力量。
最后,支前工作也为淮海战役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通过支前工作,解放军获得了充足的粮食、弹药和医疗物资,确保了前线部队的有力支援。
支前档案中还记录了一位农民的事迹:“村里的粮食无私供应给解放军,壮士们争先恐后参加支前队伍。
”这种全民支援、全民动员的力量,为解放军取得淮海战役的胜利提供了坚实基础。
总之,人民必胜淮海战役支前档案选编中记录了大量的感人事迹和重要历史事件,展现了人民群众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支前工作的开展不仅体现了人民的爱国热情和自觉支援的精神,也为淮海战役的胜利提供了重要保障。
淮海战役的胜利不仅仅归功于英勇的解放军,更归功于全国人民的支持和支援。
人民必胜,将会铸就更多的胜利。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通过学习,学生能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淮海战役中支前大军的事迹。
(2)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支前大军的伟大精神。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运用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课文。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淮海战役中支前大军的事迹。
2. 学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一些关键语句的含义。
2.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
2. 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淮海战役的图片,引导学生回忆相关历史知识。
(2)学生自由发言,谈谈对淮海战役的了解。
(3)教师简介淮海战役及支前大军的事迹。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3. 课堂讲解(1)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语句和知识点。
(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支前大军的伟大精神。
4. 情感教育(1)教师引导学生谈论自己对支前大军的敬佩之情。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谈谈如何学习支前大军的伟大精神。
5. 朗读练习(1)学生跟读课文朗读录音,体会语气、情感。
(2)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并评价。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支前大军的伟大精神。
7. 作业布置(1)学生回家后,向家人讲述淮海战役中支前大军的事迹。
(2)写一篇关于支前大军精神的感悟日记。
六、教学拓展:1. 教师出示其他历史时期的支前事迹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不同历史时期支前大军的精神风貌。
2.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历史时期的支前事迹,进行简要介绍和分析。
教科版《淮海战役的支前大军》电子课文教科版《淮海战役的支前大军》电子课文教科版小学语文第九册《淮海战役的支前大军》电子课文淮海战役时,解放区人民组成一支庞大的支前大军,他们是淮海战役胜利的保证。
读一读,说说支前大军都做了哪些贡献。
淮海战役的支前大军淮海战役是中国人民革命战争史上规模最大、歼敌最多的一次战役,战役中的粮食和物资也消耗非常大。
为了保证前线的需求,解放区人民组成一支200多万人的支前大军。
他们冒风雪,战严寒,翻山越岭,长途跋(b)涉(sh),将粮食、弹药及时运送到前线。
运粮中,有时遇到风雪,民工就把自己带的蓑衣,甚至身上的棉衣盖在粮食上;遇到山高坡陡,道路泥泞,不便推车,就卸下粮食,改用肩扛;粮袋破了,就从自己穿的衣服上撕块布把粮袋补好。
为提高运输(shū)效率,尽快把粮食运到前线,运粮民工人人多装,车车超(chāo)载。
山东泗(s)水县运输团,一次接受6天内运粮9万斤的任务,这个团千余民工冒着敌机轰炸扫射,忍受饥饿和寒冷,破冰渡河,3天就运粮_万斤。
山东莒(jǔ)沂(y)县民工用400辆小车运送_万斤面粉上前线,途经山东、江苏、安徽三省,长途跋涉千余里,吃完了随身带的干粮,最后一天一夜只吃了一顿饭,忍着饥饿不吃车上的军粮,将_万斤面粉全部送到部队。
后方广大人民,就是以这种顽强的革命精神,把330万吨的弹药,5.7亿斤粮食,_6万斤油盐,86万斤猪肉,及时送到前方。
在战役期间,伤员从前线转运后方,主要靠千百万民工昼(zhu)夜不停地抬送。
抬担架的民工和医务人员,在抢救、转运伤员中,视伤员如亲人,冒着枪林弹雨,不怕牺牲,不畏艰险,奋勇抢救。
胶(jiāo)东北海民工团的4个民工,在一次转运伤员时,遇到敌机轰炸扫射,隐蔽来不及,民工们就都扑到伤员身上,用自己的身体掩护伤员,并对伤员说:同志,打不死我就打不死你!胶东招北担架队六分队,在一次往前线送鞋时,遭到敌机轰炸,7名民工牺牲,担架被炸毁了7副。
教科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淮海战役的支前大军》教后反思《淮海战役的支前大军》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有一个教学难点:分析国民党政权塌台的缘故或解放战争成功的缘故。
在课前进行设计的时候,是想通过学生们的分组讨论来解决,从而也使这节课显现一个高潮。
但事实上的成效并非好,不但没有形成高潮,就本课的难点也没有专门好地冲破。
课后教师们进行研讨的时候,他们都提到了教师的引导不是很到位。
其实一上完这节课,我就进行了教学反思,也熟悉到了那个问题。
如我在提示学生的时候,用的是以下词语:战争性质、集团利益、国家职能、历史趋势。
这些词的专业性太强了,不符合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就这几个词就已经使学生晕头转向了。
尽管自己在课上给了学生很多的提示,学生们讨论仍是不烈火,这节课的高潮仍是没形成。
若是课前预备工作做的够充分的话,就应该想到那个问题,教师的提示完全能够选用学生更为熟悉的词语,如:士气民心、战略战术、阶级立场等,如此学生能够感觉自己有话说,学生在讨论的时候也就会更烈火,讨论后的学生发言就会更踊跃,如此预期的课堂高潮就会形成,本课的教学难点也就会更好地得以解决。
那个问题的显现说明自己在备课的进程中顾此失彼,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学生的课前预备上,而关于课堂的调控预备不到位。
这也提示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加倍认真,备学生,备教材,备进程,做反思。
我希望能在以后的教学进程中通过不断地反思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淮海战役的支前大军》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有一个教学难点:分析国民党政权塌台的缘故或解放战争成功的缘故。
在课前进行设计的时候,是想通过学生们的分组讨论来解决,从而也使这节课显现一个高潮。
但事实上的成效并非好,不但没有形成高潮,就本课的难点也没有专门好地冲破。
课后教师们进行研讨的时候,他们都提到了教师的引导不是很到位。
其实一上完这节课,我就进行了教学反思,也熟悉到了那个问题。
如我在提示学生的时候,用的是以下词语:战争性质、集团利益、国家职能、历史趋势。
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中国共双方战斗序列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中国共双方战斗序列辽沈战役中国国民党军东北剿匪总司令卫立煌(国民党二级上将)所属部队:第一兵团(驻长春)司令:郑洞国,辖新编第7军和第60军。
新编第7军,军长李鸿——该军辖新编第38师、253师和290师第60军,军长曾泽生——该军辖182师、265师和286师第八兵团(驻沈阳):司令周福成,辖第53军和第6军。
第53军,军长周福成——该军辖116师、130师和270师第6军,军长罗又伦,后由赵家骧接任——该军辖第207师、195师(后该师改隶第49军)第九兵团(驻沈阳):司令廖耀湘,辖新编第1军、新编第3军、新编第6军、第49军、第71军和第52军以及骑兵司令部。
新编第1军,军长潘裕昆——该军辖新编第30师、50师和287师新编第3军,军长龙天武——该军辖第14师、54师和292师新编第6军,军长李涛——该军辖新编第22师、169师和296师(后改隶第52军)第49军,军长郑庭笈——该军辖第79师和105师第71军,军长向凤武——该军辖第87师和91师第52军,军长刘玉章——该军辖第2师和25师骑兵司令部,司令徐梁——辖骑兵第1、2、3旅锦州指挥所(驻锦州):司令范汉杰,辖第六兵团、新编第5军和新编第8军,第54军一度归其指挥。
第六兵团:司令卢浚泉辖第93军和第184师。
第93军,军长盛家兴——该军辖第263师、264师和266师新编第5军,军长刘云瀚——该军辖第26师、293师和284师新编第8军,军长沈向奎——该军辖第288师、289师和88师第54军,军长阙汉鶱——该军辖第8师、36师和198师东北人民解放军拥有野战部队70万人,地方部队30多万人。
在东北有12个步兵纵队、1个炮兵纵队、1个铁道纵队、15个独立师、3个骑兵师,共54个师70万人。
东北人民解放军(东北野战军)司令部司令员林彪(代号101)、政治委员罗荣桓(代号102)、参谋长刘亚楼(代号103)、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谭政、政治部副主任陶铸、作战处处长苏静东北野战军第一兵团司令肖劲光副司令员陈伯钧东北野战军第二兵团司令程子华政委黄克诚各纵队(相当于军)第1纵队(后改38军)司令李天佑政委梁必业第2纵队(39军)司令刘震政委吴法宪、参谋长吴信泉第3纵队(40军)司令韩先楚政委罗舜初第4纵队(41军)司令吴克华、政委莫文骅第5纵队(42军)司令万毅副司令吴瑞林政委刘兴元第6纵队(43军)司令黄永胜、副司令员杨国夫、李作鹏,政委赖传珠第7纵队(44军)司令邓华、政委吴富善第8纵队(45军)司令段苏权、政委邱会作第9纵队(46军)司令詹才芳、政委李中权第10纵队(47军)司令梁兴初、政委周赤萍第11纵队(48军)司令贺晋年、政委陈仁麒第12纵队(49军)司令钟伟、政委袁升平中将炮兵纵队司令朱瑞(第一任,义县战斗中触雷牺牲)苏进(第二任)以上各纵队均有3个师,另外还有17个独立师淮海战役国民党参战部队战斗序列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副总司令:杜聿明、孙震、刘汝明、冯治安、韩德勤、李延年参谋长:李树正副参谋长:章毓金前进指挥部主任:杜聿明副主任:孙元良、赵家骧参谋长:舒适存副参谋长:文强、刘伯中、吴宝云第二兵团司令:邱清泉第五军(熊笑三):第45师(郭吉谦、崔贤文)、第46师(黄宗颜、陈辅汗、郭方萍)、第200师(周朗)第七十军(高吉人、邓军林):第32师(龚时英)、第96师(邓军林、刘志道)、第139师(唐化南)第七十二军(余锦源):第34师(陈渔浦)、第122师(熊顺义)、第233师(李芝、徐华)第七十四军(邱维达):第51师(王梦庚)、第57师(冯寄异)、第58师(王奎昌)第十二军(舒荣):第112师(余一凡)、第238师(徐有成)第一百一十六军(谭心)、第287师(李芝)、第288师(陈元良)独立旅(新44师)(王屏南、耿文哲)骑兵旅(陈陶、张荣甲)备注:一、黄宗颜原为暂编14师师长,拨归邱清泉指挥,邱将其与第46师合并,取消暂编师番号,将黄调为第五军副军长。
浅析淮海战役中的支前运动
淮海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最具代表性的一次战役,也是解放中国的重
要历史事件之一。
淮海战役发生在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间,战役中的支前运动对于最终的胜利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支前运动的定义、背景、目的和影响等方面对淮海
战役中的支前运动进行浅析。
支前运动是指解放军在战时为了获取军事物资和政治物资,组织团结广大人民群众,
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资源,通过产量保障和物资调运,为战争的需求提供保障。
在淮海战
役中,支前运动成为支撑解放军战时所需的物资和政治资源的重要手段。
淮海战役中的支前运动背景是解放军在战争形势急剧变化的背景下,为了实现粉碎敌
军的进攻而进行的一场大规模作战。
为了支持长期打硬仗、保证胜利,解放军需要大量的
军事物资和政治物资,而这些资源需要通过支前运动来进行保障。
其三,淮海战役中的支前运动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广泛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调动一切
可以调动的资源,为战斗提供充足的物资保障。
这包括在前线动员和利用军民两用的资源,发动群众生产和运输,提高经济效益,为战斗提供强大的后方支撑。
通过支前运动,解放
军在淮海战役中得到了充分的物质和精神支持,为最终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浅析淮海战役中的支前运动淮海战役是新中国爱国战争中的一次重要战役,也是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之一。
它的胜利对解放战争的发展和胜利意义重大。
支前运动在淮海战役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本文将从支前运动在淮海战役中的贡献、运动背景、运动内容和运动成果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支前运动的贡献1. 保障了部队的后勤保障部队的后勤保障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之一。
淮海战役中,解放军士兵的粮食、弹药、服装等生活物资都由当时的农村提供。
支前运动调动了大批的人力、物力进入前线,帮助解放军解决了后勤保障问题,使解放军的战斗力得到了保障。
2. 削弱了敌人的士气和战斗力支前运动在淮海战役中起到了“截取敌军粮道、破坏敌军后方、鼓舞我军士气”的作用,不仅影响了敌军的粮食运输,而且通过破坏敌军的机器设备、燃油、通讯等后勤保障设施,使敌人失去了后方保障,削弱了士气和战斗力。
3. 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支前运动调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投入到前线,不但解决了解放军的后勤保障问题,还促进了当时农村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农民的收入。
此外,支前运动还在后方兴办了工厂、医院、学校等一系列建设项目,促进了工农业生产和改善了人民生活。
二、支前运动的运动背景在解放战争中,支前运动得到了成功的实践,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站稳平原战场、推进战役胜利的重要工作。
1948年10月,解放军发起了大规模进攻,淮海战争是其中的一次。
为了配合部队作战,需要大量物资的支援,因此支前运动成为淮海战役中的重要内容。
1. 粮食支援支前运动中的粮食支援是解放军胜利的重要保障之一。
当时的解放军采用“米为兵、粮为草”的军事原则,要求军队在行军、作战时必须保证充足的粮食供应。
为了保证粮食供应,支前运动调集了大量人力物力进入前线,为解放军运送粮食。
2. 后方基础设施建设支前运动中,当时的人民政府积极开展后方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兴办了工厂、学校、医院等一系列建设项目,改善了人民的生活,同时也为淮海战役提供了战斗力和后勤保障。
淮海战役中人民群众大力支前作者:胡卫国来源:《档案与建设》2018年第04期2017年12月13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江苏徐州凤凰山东麓,瞻仰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向淮海战役烈士敬献花篮,并深有感触地说:革命胜利来之不易,靠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一大批将帅和战斗英雄,更靠人民的支持和奉献。
淮海战役就是小推车推出来的胜利。
我们要好好回报人民,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在华东军区、中原军区及华北军区所属冀鲁豫军区部队配合下,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江苏省海州(今属连云港),西迄河南省商丘,北至山东省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区域内,同国民党军刘峙、杜聿明集团进行的战略决战性战役,是解放战争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
战役于1948年11月6日开始,1949年1月10日结束。
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刘峙指挥的中华民国国军5个兵团部、22个军部、56个师及一个绥靖区共55.5万人被消灭及改编,解放军总共伤亡13.4万人。
中国共产党方面参加淮海战役的队伍实际上有两支大军,一支是军队编制序列内的人民子弟踊跃参加的人民解放军,一支是非军队编制序列内的由人民群众组成的民兵和支前大军。
支前大军,顾名思义,就是在淮海战役中支援前线的有组织的非编制部队。
淮海战役作为中国规模最大、歼敌最多的一场战役,粮食、弹药等等物资的需求量是巨大惊人的。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人民解放军的粮草供应主要靠人民群众的强力支援。
在淮海战役中,参战的还有40万民兵、500多万的支前民工。
这些民工不仅负责给军队运送弹药和粮食,还帮助运送伤员。
在解放战争中,共产党方面并没有现代化手段保障战役后勤,但依靠人民的支持,将人民群众支前保障发挥到了极致。
总前委在战役组织指挥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担负主要后勤保障工作的华东局、华东军区和华东野战军后勤部在组织人民支前方面的成绩则是史无前例的。
淮海战役中宿迁人民踊跃支前吴慧玲【期刊名称】《档案与建设》【年(卷),期】2013(000)001【总页数】2页(P41-42)【作者】吴慧玲【作者单位】宿迁市宿豫区档案局,江苏宿迁,223800【正文语种】中文淮海战役中宿迁人民踊跃支前随着淮海战役展开,宿迁接近前线,成为解放大军的兵马走廊,京杭运河及海郑公路、宿新公路成为后勤运输通道,支前任务尤为繁重。
宿迁党政军民由繁忙的恢复生产,转为紧张的支前行动。
宿迁既要做好前线的物资运输供应,又要保证伤病员的抬运救治,同时承担外地物资的接运、转运、囤存任务。
此时宿迁全境共设粮秣供应站16处,其中官庄、卢圩、陆集、卓圩、唐庄、侍庄6个大站由县委直接领导掌握。
仅淮海战役期间,计供应人民解放军面、米344.3万斤。
在丁庄、张大庄、卢集、顺河集设4个草站,从事过境军民的粮草补给,计供应草372万斤。
全境还设6个接收转运站,共接收沭阳、涟水、泗沭、淮阴、潼阳、东海、灌云及五分区办事处的大米717.9万斤,麦面115万斤,玉米面138.9万斤,合计971.8万斤。
转运支拨给宿北、窑湾、睢宁、安徽等地粮食672.8万斤。
其间,动用民工28.3万人,包括妇女、儿童及半劳动力。
当时宿迁几乎所有的青壮年劳力(包括部分妇女)都编入了常备民工队,实行脱产服务,随时应调。
淮海战役一开始,宿迁县东解放区即组织800多副担架、4500多名民工奔赴前线,转运伤病员,运输弹药、被服、医药等物资。
据不完全统计,运东解放区计出940副担架、890辆小车、380多副挑子、185头毛驴,动用民工6155人。
宿迁人民大力保障交通运输的通畅。
全县除修补宿沭、宿新公路外,还修筑了穿城到大兴、宿城,韩集到太山、史集,丁嘴到大兴、陆集等道路9条,计300余公里,参加修路民工(大部分是妇女)计1.36万人。
在京杭运河的车渡口建造了一座载重15吨大桥,在赵渡口、高坎头、张王渡口、陆家大桥等处造浮桥6座。
总计用木材2774根,动用民力2.46万人。
浓河中心校“三二一”教学法导学案
1我能查找有关淮海战役和陈毅元帅的资料。
2我会依据导学案中的目标要求,重难点提示,确定自我学习目标。
3我能找出学习中自己遇到的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不明白的问题,在
书中做好标记。
一、自我学习汇报
1、我能和大家共享有关淮海战役和陈毅元帅的资料
2、我能真确流利读文,说课文主要内容。
二、品读共赏
夯实基础:
运输超载
2、
貌,用点上的描写突出事物的特点和本质,这就是“点面结合”的方法。
要准确确定好“点”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