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
- 格式:pdf
- 大小:137.20 KB
- 文档页数:1
淮海战役简介淮海战役,又名徐蚌会战,是一场由粟裕指挥、歼灭整个徐州集团的大会战。
战役自1948年11月6日开始,至1949年1月10日结束,共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我军于碾庄(徐州以东)全歼敌军10万余人,敌兵团司令黄百韬自杀。
同时,攻克宿县,完成对徐州的战略包围。
第二阶段,歼灭黄维兵团12个师,生俘黄维。
敌孙元良兵团妄图突围,被歼灭。
为配合平津战役,对杜集团围而不歼。
第三阶段,全歼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共30万人,俘获杜聿明,邱清泉自杀,李弥逃脱。
这次战役,我军参战部队60万人,敌军先后出动兵力80万人,历时65天,共歼敌55.5万余人,使蒋介石在南线战场上的精锐部队被消灭干净,基本上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广大地区,使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处于人民解放军的直接威胁之下。
淮海战役西起商丘,东至连云港,北起薛城,南至广大淮海地区,是一场决定国共两党命运的大决战。
我军参战部队有陈毅、粟裕的华东野战军,25个纵队,计40万人。
刘伯承、邓小平的华中野战军,16个纵队,计25万人。
敌军参战部队有黄百韬兵团,计10余万人。
黄维兵团10余万人。
邱清泉、李弥,孙元良兵团共计30万余人。
另加四个绥靖区的30万兵力。
(这些都是乌合之众,为李延年部,冯治安部,刘汝明部,周岩部部)。
第一阶段:1948年11月6日起,我华野主要任务是歼灭黄百韬兵团。
11月22日全歼黄兵团。
第二阶段:中野和华野(华野部分纵队)联手,收拾围困在双堆集的黄维兵团,至12月15日,黄维兵团土崩瓦解。
第三阶段:中野和华野集中全力围困邱、李、孙兵团。
对他们围而不打,一方面我们暂时还没这个能力,一方面我们也需要一个战役休整事情,以逸待劳。
最后在1949年1月10日将杜聿明集团歼灭。
淮海战役历时三个月,歼灭国民党嫡系主力,就像一把利剑插向敌人的心脏,给蒋家王朝的覆灭敲响了丧钟。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迄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第二个战略性进攻战役。
淮海战役介绍资料
淮海战役,国民党称“徐蚌会战”,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原野战军、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连云港),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队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
淮海战役于1948年11月6日开始,1949年1月10日结束,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刘峙指挥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五个兵团、22个军、56个师及一个绥靖区共55.5万人被消灭及改编,解放军总共伤亡13.4万人。
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的第二个战役, [1] 也是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
淮海战役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迄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第二个战略性进攻战役。
根据中央军委的部署,战役自1948年11月6日开始,至1949年1月10日结束,共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8年11月6日,华东野战军分路南下。
8日,国民党军何基沣、张克侠率部2万余人战场起义。
10日,我军把黄伯韬兵团分割包围于徐州以东的碾庄地区。
经过10天逐村恶战,至22日全歼敌军10万余人,并击毙了敌兵团司令黄伯韬。
同时,中原野战军为配合作战,出击徐(州)蚌(埠)线。
11月16日,攻克宿县,完成对徐州的战略包围。
这时,中共中央军委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委,邓小平为书记,统一指挥淮海战役。
第二阶段,11月23日,中原野战军在宿县西南的双堆集地区,包围了从华中赶来增援的黄维兵团12个师。
28日,蒋介石被迫决定徐州守军作战略退却。
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撤至蚌埠,副总司令杜聿明留在徐州指挥。
12月1日,敌弃徐州向西南逃窜。
4日,华东野战军追击部队将徐州逃敌包围。
6日,敌孙元良兵团妄图突围,即被歼灭,孙元良只身潜逃。
同日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集中9个纵队的优势兵力,对黄维兵团发起总攻。
经过激战,至15日全歼敌12万余人,生俘黄维。
此后,为配合平津战役,按照中共中央军委的统一部署,部队进行了20天休整。
第三阶段,1949年1月6日至10日,华东野战军对被包围的杜聿明集团发起总攻,经过4天战斗,全歼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共30万人,俘获杜聿明,击毙邱清泉,李弥逃脱。
这次战役,我军参战部队60万人,敌军先后出动兵力80万人,历时65天,共歼敌55.5万余人,使蒋介石在南线战场上的精锐部队被消灭干净,基本上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广大地区,使国民党反动统治中心南京处于人民解放军的直接威胁之下。
淮海战役文物故事淮海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的一次重要胜利战役,该战役经历了长达100多天的激战,造成了巨大的伤亡和损失。
作为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战役,它留下的文物和故事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是我们了解这段历史的重要资料。
一、淮海战役的背景与经过淮海战役发生在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之间,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重大进攻。
该战役是中国解放军全面进攻的第二阶段,是中国解放战争中规模最大、损失最大的一次战争。
在该战役中,解放军借用了刘邓大军的战术,实行了一系列的包围、歼灭战术,成功地歼灭了35个国民党师,对解放军在长江以北的地区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二、淮海战役的文物遗迹1、淮海战役纪念碑淮海战役纪念碑位于淮安市城北淮海战役胜利纪念公园内,是为纪念淮海战役中牺牲的烈士所建立的。
纪念碑高11.26米,由花岗岩制成,在碑身正面镌刻着毛泽东、朱德、刘伯承、邓小平等中央军委领导人与部队官兵手扶着突破重围奋勇杀敌的壮举。
碑的两侧分别有4只革命烈士与僵尸,更加彰显了淮海战役的荣耀与伟大。
2、淮海战役博物馆淮海战役博物馆位于淮安市内,展示了大量的淮海战役文物和实物,包括从战场上收集的步枪、手榴弹、碎片,以及烈士的骨灰、遗物等。
博物馆内还配有多媒体设备,让观众能够更加生动地了解淮海战役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三、淮海战役的故事1、斗争到底的雷锋雷锋是一位共产党员和解放军士兵,他在淮海战役中表现出色,为解放军作出了重要贡献。
当时,他作为一个后勤兵,负责给士兵发放伙食和水,为士兵提供必要的保障。
在战场上,雷锋努力工作,不惜节省,绝不浪费一滴水或一粒米。
他重视文化修养,认真学习马列主义,还参加了士兵文艺表演。
雷锋在淮海战役期间,表现出了共产党员的品质和忠诚,是解放军的杰出代表。
2、冲锋时的卢沟桥卢沟桥是一座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西区的著名桥梁,它在淮海战役中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
解放军在淮海战役期间,突破了国民党军的防线,向北进发,最终占领了北平市。
淮海战役的结果是什么淮海战役发生在新中国成立之前,参加这次战役的是中国的共产党和国民党,淮海战役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取得了胜利。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淮海战役的结果,希望大家喜欢!淮海战役的结果淮海战役开始的时间是1948年11月6日,结束的时间是是1949年1月10日,经过两个多月激烈的奋战结果是中国共产党取得了胜利。
当时中国解放军的兵力是60万加40万的民兵,国民党的兵力是80万,经过淮海战役,中国共产党歼灭了由总司令刘峙指挥的国军的5个兵团部和22个军部还有56个师,在国民党80万的兵力中有55.5万的人被消灭或者改编。
淮海战役主战场淮海战役,解放战争时期我军与敌方之间具有决定性战略意义的一次决战,是极为著名的三大战役之一。
顾名思义,淮海战役的爆发地点位于淮海地区,国民党称之为“徐蚌会战”,指的就是徐州与蚌埠,该战役以徐州为中心,东起连云港,西临商丘,北至枣庄,南达淮河,战争地区范围极广,影响极大。
淮海战役以徐州为中心向外展开,其中蚌埠、连云港等地都是战争的重要城市,它主要有三个主战场:一个是徐州东部的碾庄,我军主要在此击溃了黄伯韬军团;另一个是安徽濉溪双堆集,主要是我方在此歼灭了黄维军团;还有一处是萧县与永城接壤的陈官庄、李方林一带地区,我军在此歼灭了杜聿明为首的大集团,其中包括了邱清泉、孙元良、李弥这三个兵团。
淮海战役的胜利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分为三个阶段,我军在领导人的指挥下,一步步打败敌军,取得最终的胜利。
战争由于其本身的不确定性,徐州边上的碾庄作为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的主战场,也不是事先确立的,而是历史选择了此处,于此拉响了战争的号角。
第一阶段战争开始以后,眼看着黄伯韬即将战败碾庄,蒋介石即刻将杜聿明与黄维军团调至徐州救援,仍旧难敌我军士气高扬。
后来蒋介石放弃徐州,于徐州西南地区进行突围,最终还是陷入绝境,作困兽之斗。
最终黄维兵团与杜聿明集团依次全军覆没,我军大获全胜。
淮海战役的详细过程是怎样的淮海战役,国民党称“徐蚌会战”,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淮海战役的详细过程,希望大家喜欢!淮海战役详细过程淮海战役历时两个多月,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分别如下:第一阶段:1948年11月6日至22日,这个阶段里国民党军一再对中国共产党的作战计划判断错误,共产党在国民党不知情的情况下扑向了徐州。
因为国民党总司令官刘峙作战的能力不高,导致国民党军的布阵非常不利,共产党将黄伯韬的兵团歼灭,攻占了宿县,孤立了徐州。
第二阶段:1948年11月23日至12月15日,在这个阶段共产党歼灭了黄维兵团,因为其他的兵团怕被中国解放军攻击而拖延北进,这就导致黄维被孤立,位置十分突出。
中国共产党没有像国民党那样乱了阵脚,而是根据淮海的形式吃掉了黄维的兵团,并挟持住了杜聿明的集团,还看住了李延年、刘汝明两个兵团。
经过精密的战略布局,黄维的兵团被歼灭。
第三阶段:1948年12月16日至1949年1月10日,这个过程共产党全力对抗上一阶段没有歼灭的杜聿明集团,经过分析为了取得成功,共产党先对其进行了孤立,后来完成了分割包围傅作义集团后再对杜聿明集团发起了进攻,取得了胜利。
淮海战役是中国解放军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大面积区域中对国民党进行的有战略的进攻战役,淮海战役的成就是辉煌的也是来之不易的,经过了三个阶段,历时两个多月才取得了胜利,这份胜利是属于中国共产党的,因为是他们的努力才成就了淮海战役的成功。
淮海战役胜利的原因淮海战役中的参战方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的实力相差很大,并且国民党还得到过美国的武器和金钱资助,实力比共产党强很多,但是共产党还是将国民党打败了,这其中的原因有几下几点:1.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这是淮海战役取胜的关键,在淮海战役中国民党有很多兵团,但是中国共产党用正确的领导将他们一一歼灭,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百战经典之淮海战役淮海战役,国民党称“徐蚌会战”,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连云港),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
以下是为你整理的百战精典淮海战役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百战精典淮海战役战争背景1948年下半年,国内形势愈发对国军不利,8月初,国民党在南京召开军事检讨会议,提出了东北求稳定,华北求巩固,在西北阻匪扩张,在华东华中加强进剿的战略。
从下半年开始,国军开始实施重点防御,重兵坚守战略要点,编练强大机动兵团,造成共军对战略要点“吃不掉”,对增援兵团“嚼不烂”。
[4]一个月后,中共在西柏坡召开政治局会议,确立了“由游击战争过渡到正规战争,建军五百万,歼敌五百个旅,五年左右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反动派”的任务。
[5]9月间中共发起济南战役,攻克济南,这是中共首次攻克国军重兵设防的坚固城池,也宣示了重点防御计划的失败。
在战役中,尽管蒋介石命令集结在徐州地区的国民党黄百韬、邱清泉、李弥三个兵团北上解围,但摄于中共华东野战军的强大阻援部队,三个兵团17万余人,在华野阻援打援部队阵地前面徘徊,直至济南城破,黄、李两兵团尚未集结完毕[6] 。
新华社在1948年10月24日播发了济南战役的战果:毙伤国民党军22423人,俘王耀武以下61873人,其官23人,战场起义2万余人,缴获辎重弹药无数[7] 。
美联社对此评论:“自今而后,共产党要到何处,就到何处,要攻何城,就攻何城,再没有什么阻挡了[7] 。
济南攻克后,菏泽、临沂、烟台等地国军纷纷弃城,山东境内只剩除青岛等少数据点[8] ,使得共军南下作战再无负担,同时,鉴于邱黄李三兵团的犹豫,由此,当济南城内巷战仍在激烈进行,粟裕就于1948年9月24日7时发电报给中共中央军委,“建议即进行淮海战役”。
[9] 中共中央军委经过慎重考虑,于1948年9月25日19时复电,同意粟裕的建议:“我们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
淮海战役的红色故事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以及其他军区部队与地方武装,于1948年11月6日至翌年1月10日,在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区域内,对国民党军进行的一次大规模战略性进攻战役。
此役全歼国民党军1个“剿总”前进指挥部、5个兵团和1个“绥靖”区的部队,共56个师55万余人。
至此,国民党在中原和华东战场上的精锐师团丧失殆尽,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被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其反动统治中心南京处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直接威胁之下,国民党反动统治集团日益陷入土崩瓦解之中。
淮海战役,中国人民解放军以60万对敌80万,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上一次辉煌的以少胜多的经典战役。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迄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第二个战略性进攻战役。
根据中央军委的部署,战役自1948年11月6日开始,至1949年1月10日结束,共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8年11月6日,华东野战军分路南下。
8日,国民党军何基沣、张克侠率部2万余人战场起义。
10日,我军把黄百韬兵团分割包围于徐州以东的碾庄地区。
经过10天逐村恶战,至22日全歼敌军10万余人,敌兵团司令黄百韬自杀。
同时,中原野战军为配合作战,出击徐(州)蚌(埠)线。
11月16日,攻克宿县,完成对徐州的战略包围。
这时,中共中央军委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委,邓小平为书记,统一指挥淮海战役。
第二阶段,11月23日,中原野战军在宿县西南的双堆集地区,包围了从华中赶来增援的黄维兵团12个师。
28日,蒋介石被迫决定徐州守军作战略退却。
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撤至蚌埠,副总司令杜聿明留在徐州指挥。
12月1日,敌弃徐州向西南逃窜。
4日,华东野战军追击部队将徐州逃敌包围。
6日,敌孙元良兵团妄图突围,即被歼灭,孙元良只身潜逃。
同日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集中9个纵队的优势兵力,对黄维兵团发起总攻。
经过激战,至15日全歼敌12万余人,生俘黄维。
此后,为配合平津战役,按照中共中央军委的统一部署,部队进行了20天休整。
第三阶段,1949年1月6日至10日,华东野战军对被包围的杜聿明集团发起总攻,经过4天战斗,全歼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共30万人,俘获杜聿明,击毙邱清泉,李弥逃脱。
这次战役,我军参战部队60万人,敌军先后出动兵力80万人,历时65天,共歼敌55.5万余人,使蒋介石在南线战场上的精锐部队被消灭干净,基本上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广大地区,使国民党反动统治中心南京处于人民解放军的直接威胁之下。
济南战役后,敌徐州“剿总”刘峙集团开始收缩兵力,至十月底,其四个兵团、四个绥靖区、二十五个军,约六十万人的兵力,分布在以徐州为中心的陇海和津浦两条铁路线上,企图阻止我军南下,以屏障南京。
淮海战役的过程是怎样的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
淮海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的之一。
那么你知道淮海战役的过程是怎样的吗?以下是小编为你整理的相关历史知识,希望能帮到你。
淮海战役的过程可大概总结为三大阶段,以下就是对淮海战役三大阶段的简述。
战役第一阶段(11月6日至22日):歼灭黄百韬兵团,攻占宿县,孤立徐州。
1948年11月6日晚,华东野战军按预定计划向新安镇地区黄百韬兵团发起进攻。
7日晨,黄兵团奉命由新安镇地区沿陇海铁路西撤。
华东野战军展开勇猛追击和堵击,迅速将其包围在碾庄圩地区。
8日,中共地下党员、国民党军第3绥区副司令官何基津、张克侠率部2.3万人,在贾汪、台儿庄地区起义,为华东野战军迅速截住黄百韬兵团与阻击徐州东援之敌创造了条件。
毛泽东指出,何张起义是淮海战役的第一个大胜利。
经过激烈战斗,至22日,全歼黄百韬兵团,击毙兵团司令官黄百韬,取得淮海战役的第二个大胜利。
刘峙哀叹:“黄兵团覆没,所谓徐州会战的命运已经决定了”。
在华东野战军围歼黄百韬兵团的时候,中原野战军举行徐蚌线作战,于11月16日攻克战略枢纽宿县,孤立了徐州。
同时,将由平汉路东援的黄维兵团阻止在宿县西南南坪集地区。
这样,就把刘峙集团分割在徐州、蚌埠与宿县西南3个互不相连的地区,为尔后各个歼灭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战役第二阶段(11月23日至12月15日):歼灭黄维兵团,合围杜聿明集团。
根据淮海战场态势和华东、中原两野战军的战斗情况,总前委提出第二阶段以歼灭由平汉路远道赶来增援而孤军突出的黄维兵团为上策。
中央军委完全同意先打黄维兵团,并指出:“情况紧急时机,一切由刘陈邓临机处置,不要请示。
”黄维兵团是国民党军的精锐部队之一,是蒋介石赖以解徐州之围的一张王牌。
中原野战军实行诱敌深入,当该兵团进入浍河以北的忠义集、东坪集、朱口地区预设的袋形阵地时,全线猛烈出击,于11月25日将其合围在以双堆集为中心的地区内。
淮海战役相关资料推荐文章1948年淮海战役热度:百战经典淮海战役热度:国民党淮海战役相关知识热度: 1948淮海战役的意义热度:百战经典之淮海战役热度:淮海战役,国民党称“徐蚌会战”,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淮海战役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淮海战役相关资料战争背景1948年下半年,国内形势愈发对国军不利,8月初,国民党在南京召开军事检讨会议,提出了东北求稳定,华北求巩固,在西北阻匪扩张,在华东华中加强进剿的战略。
从下半年开始,国军开始实施重点防御,重兵坚守战略要点,编练强大机动兵团,造成共军对战略要点“吃不掉”,对增援兵团“嚼不烂”。
[4]一个月后,中共在西柏坡召开政治局会议,确立了“由游击战争过渡到正规战争,建军五百万,歼敌五百个旅,五年左右从根本上打倒国民党反动派”的任务。
[5] 战前态势9月间中共发起济南战役,攻克济南,这是中共首次攻克国军重兵设防的坚固城池,也宣示了重点防御计划的失败。
在战役中,尽管蒋介石命令集结在徐州地区的国民党黄百韬、邱清泉、李弥三个兵团北上解围,但摄于中共华东野战军的强大阻援部队,三个兵团17万余人,在华野阻援打援部队阵地前面徘徊,直至济南城破,黄、李两兵团尚未集结完毕[6] 。
新华社在1948年10月24日播发了济南战役的战果:毙伤国民党军22423人,俘王耀武以下61873人,其官23人,战场起义2万余人,缴获辎重弹药无数[7] 。
美联社对此评论:“自今而后,共产党要到何处,就到何处,要攻何城,就攻何城,再没有什么阻挡了[7] 。
济南攻克后,菏泽、临沂、烟台等地国军纷纷弃城,山东境内只剩除青岛等少数据点[8] ,使得共军南下作战再无负担,同时,鉴于邱黄李三兵团的犹豫,由此,当济南城内巷战仍在激烈进行,粟裕就于1948年9月24日7时发电报给中共中央军委,“建议即进行淮海战役”。
[9] 中共中央军委经过慎重考虑,于1948年9月25日19时复电,同意粟裕的建议:“我们认为举行淮海战役,甚为必要。
中国抗日战争中的重要战役淮海战役淮海战役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一次重要战役。
这场战役于1948年11月6日开始,至1949年1月10日结束。
淮海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队进行的一次战略决战,也是解放军在全面抗战胜利逐步向最后胜利推进的重要里程碑。
一、背景中国抗日战争时期,淮海地区位于敌占区的东部,为重要的交通要地。
此区域的解放将为中共在华东地区的胜利奠定基础。
二、战略目标淮海战役的战略目标是解放淮海地区,割断国民党军队的后勤线,消灭大量敌军,为解放全国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三、战役过程1. 准备阶段中国人民解放军将主攻方向确定为徐州,集结大量兵力,精心组织训练,并与国共两党合作筹划战役。
解放军在战前进行了详细的地形侦查和敌情分析,并充分利用情报优势。
2. 主攻击阶段11月6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向国民党军队发动总攻。
解放军采取了先包围后歼灭的战术,迅速包围了徐州,阻断了敌军的撤退路径,使国民党军队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
3. 清剿残敌阶段解放军在攻占徐州后,继续对国民党军队进行追击,剿灭了大部分敌军。
随着敌军的主力被消灭,淮海战役进入最后的阶段。
4. 收缴战果阶段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淮海战役中缴获了大量的武器装备和军用物资,为今后的战斗提供了充足的物资保障。
四、战役结果淮海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抗日战争中的一次重要胜利。
战役结束后,解放军共消灭国民党军队20余万人,收复了徐州、镇江、扬州等重要城市,有效削弱了国民党军队的实力,为最终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五、战役意义淮海战役的胜利标志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面抗战中取得了战略优势,进一步加强了人民解放军的威信,同时也对国际社会展示了中国人民抗战的决心和坚定。
总结:淮海战役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一次重要战役,对于解放华东地区、削弱国民党军队的实力,以及为最终战胜敌人奠定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这场战役的胜利,彰显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斗志和强大实力,也为中国抗战取得最终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
淮海战役,国民党称“徐蚌会战”,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
战役于1948年11月6日开始,1949年1月10日结束,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刘峙指挥中华民国国军五个兵团部、22个军部、56个师及一个绥靖区共55.5万人被消灭及改编,解放军总共伤亡13.4万人。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战略决战的三大战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中规模最大的战役,自1948年11月6日至缴获国民党装备(5张)1949年1月10日,历时六十六天。
国民党军先后投入七个兵团、两个绥靖区,三十四个军,八十六个师,共约八十万人,出动飞机高达2957架次。
解放军参战部队华东野战军十六个纵队,中原野战军七个纵队,连同华东军区、中原军区地方部队共约六十万人。
战役中共消灭国民党军徐州剿总前进指挥部及其所指挥的五个兵团部,二十二个军部,五十六个师、一个绥靖区,正规军连同其他部队共555099人,约占其参战兵力的69%,其中俘虏320355人,毙伤171151人,投诚35093人,起义改编28500人。
国民党少将以上高级将领被俘124人,投诚22人,起义8人。
以上战果还不包括其溃散和逃亡人数。
主要缴获有火炮4215门,轻重机枪14503挺,长短枪151045支,飞机6架,坦克装甲车215辆,汽车1747辆,马车6680辆,炮弹120128发,枪弹2015.1万发。
解放军阵亡31006人,伤98818人,失踪11752人,合计136524人。
敌我损失比为4.06:1。
武器装备损失计有坦克1辆,山炮、野炮、榴弹炮共34门,迫击炮、步兵炮共219门,掷弹筒26具,轻重机枪1884挺,长短枪14588支,各种炮弹679943发,各种枪弹2014.9万发,炸药(缺双堆集战场统计数字)97025斤。
在大决战的三大战役中,淮海战役解放军的伤亡最大,超过其他两次战役伤亡的总和,占大决战总伤亡的53.8%,各种武器的损耗和弹药的消耗也最大,其中火炮损耗占总损耗的48.6%;长短枪损耗占总损耗的69.4%,轻重机枪的损耗占总损耗的61.8%,炮弹的消耗占总消耗的68.7%,子弹的消耗占总消耗的62.7%,炸药的消耗占总消耗的57.4%。
淮海战役简介淮海战役,又名徐蚌会战,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迄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第二个战略性进攻战役。
战役自1948年11月6日开始,至1949年1月10日结束,共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8年11月6日,华东野战军分路南下。
8日,国民党军何基沣、张克侠率部2万余人战场起义。
10日,我军把黄百韬兵团分割包围于徐州以东的碾庄地区。
经过10天逐村恶战,至22日全歼敌军10万余人,敌兵团司令黄百韬自杀。
同时,中原野战军为配合作战,出击徐(州)蚌(埠)线。
11月16日,攻克宿县,完成对徐州的战略包围。
这时,中共中央军委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委,邓小平为书记,统一指挥淮海战役。
第二阶段,11月23日,中原野战军在宿县西南的双堆集地区,包围了从华中赶来增援的黄维兵团12个师。
28日,蒋介石被迫决定徐州守军作战略退却。
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撤至蚌埠,副总司令杜聿明留在徐州指挥。
12月1日,敌弃徐州向西南逃窜。
4日,华东野战军追击部队将徐州逃敌包围。
6日,敌孙元良兵团妄图突围,即被歼灭,孙元良只身潜逃。
同日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集中9个纵队的优势兵力,对黄维兵团发起总攻。
经过激战,至15日全歼敌12万余人,生俘黄维。
此后,为配合平津战役,按照中共中央军委的统一部署,部队进行了20天休整。
第三阶段,1949年1月6日至10日,华东野战军对被包围的杜聿明集团发起总攻,经过4天战斗,全歼邱清泉、李弥两个兵团共30万人,俘获杜聿明,击毙邱清泉,李弥逃脱。
这次战役,我军参战部队有陈毅、粟裕的华东野战军,25个纵队,计40万人。
刘伯承、邓小平的华中野战军,16个纵队,计20万人。
共计60万人。
敌军参战部队有黄百韬兵团,计10余万人。
黄维兵团10余万人。
邱清泉、李弥,孙元良兵团共计30万余人。
另加四个绥靖区的30万兵力。
淮海战役经过简短概括
淮海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战争中的一次重要战役,于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在中国江苏、安徽和山东等
地展开。
该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进行的一次决定性
的战役,对于中国革命的胜利和国共内战的结果具有重要意义。
在淮海战役中,中国人民解放军采取了灵活的战术,运用歼灭
战的原则,通过合围、迂回和歼灭敌军的方式,成功地将国民党军
队分割成多个孤立的部分,使其失去了战斗力和后勤补给,最终迫
使国民党军队全线溃败。
这场战役的胜利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来说具有重大意义。
首先,淮海战役使解放军获得了大量的武器装备和战略资源,为解放战争
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其次,战役的胜利使解放军在军事上取得
了重要的突破,显示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强大实力。
最重要的是,淮海战役也为中国共产党在国共内战中取得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
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总的来说,淮海战役是中国解放战争中的一次具有决定性意义
的战役,通过运用巧妙的战术和灵活的战略,中国人民解放军成功
地击败了国民党军队,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