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的支前大军》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2
沿着红军走的路在四川省川北地区,至今还流传着12个红小鬼沿着红军长征路线追赶队伍的故事。
那是1935年春天,红四方面军连续取得了广昭战役、陕南战役和强渡嘉陵江战役的胜利。
后方苍溪县儿童团的红小鬼们,高兴得不得了,成天打着小红旗,敲锣打鼓,到处宣传前方的胜利捷报。
这次,他们到乡下搞宣传,去了半个多月。
等到返回原驻地时,才知道红军已经开走了,地方政府机关也跟着一起撤离了。
他们急得直跺脚。
这12个儿童团员,最大的13岁,最小的才10岁。
十几张小嘴你一言,我一语,七嘴八舌地拿不定主意。
后来,还是年纪稍大的连英提出了一个想法:“咱们沿着红军走的路,赶大部队去。
”“好——!”大家异口同声地响应。
4月的川北,暖风煦煦,春意盎然。
路边地里,油菜花散发着芳香,豌豆秧已长得老高,可以掐尖吃了。
若在平日,他们这群稚气未消的孩子,一定会陶醉在这美丽的大自然景色中,尽情地奔跑、嬉闹、去捕捉那花丛中飞来飞去的蝴蝶,摘那甜滋滋的豌豆吃。
可今日不行,谁也没心思多观赏这春天的美景,一个个心急如焚,只顾攒足劲儿往前赶路。
天渐渐黑下来,红小鬼们又饿又累,实在走不动了。
这时,不知谁嚷了一声:“前面有住家!”大伙儿抬头一看,果然看见前面路边隐隐约约有幢大房子,应时没有灯亮,走近再一看:咳,原来是座大庙。
有庙住也比蹲在山野地里好。
于是,他们壮着胆往里走。
神庙,平日就很瘆人,这时候愈发显得阴森可怕。
黑影里,耸立着一尊尊龇牙咧嘴的神像,什么四大天王,八大金刚,观音菩萨……把几个胆小的伙伴吓得够呛,不敢环顾四周,他们靠着墙根,整整坐了一夜。
第二天天微亮,他们饿得不行,一个个都饿醒了。
这荒山孤庙,到哪儿去找吃的呢?罗坤发现神龛上供着五个馒头。
馒头已经干得裂了口子,大概放了好多天了。
同伴们听说找到了吃的,一下子围了上来。
大家一边嚼着干馒头,一边说着俏皮话。
这人说:“我们吃了供品,菩萨怪罪下来怎么办呀?”说完,调皮地吐舌头。
那个马上接过话茬:“不会的。
沿着红军走的路在四川省川北地区,至今还流传着12个红小鬼沿着红军长征路线追赶队伍的故事。
那是1935年春天,红四方面军连续取得了广昭战役、陕南战役和强渡嘉陵江战役的胜利。
后方苍溪县儿童团的红小鬼们,高兴得不得了,成天打着小红旗,敲锣打鼓,到处宣传前方的胜利捷报。
这次,他们到乡下搞宣传,去了半个多月。
等到返回原驻地时,才知道红军已经开走了,地方政府机关也跟着一起撤离了。
他们急得直跺脚。
这12个儿童团员,最大的13岁,最小的才10岁。
十几张小嘴你一言,我一语,七嘴八舌地拿不定主意。
后来,还是年纪稍大的连英提出了一个想法:“咱们沿着红军走的路,赶大部队去。
”“好——!”大家异口同声地响应。
4月的川北,暖风煦煦,春意盎然。
路边地里,油菜花散发着芳香,豌豆秧已长得老高,可以掐尖吃了。
若在平日,他们这群稚气未消的孩子,一定会陶醉在这美丽的大自然景色中,尽情地奔跑、嬉闹、去捕捉那花丛中飞来飞去的蝴蝶,摘那甜滋滋的豌豆吃。
可今日不行,谁也没心思多观赏这春天的美景,一个个心急如焚,只顾攒足劲儿往前赶路。
天渐渐黑下来,红小鬼们又饿又累,实在走不动了。
这时,不知谁嚷了一声:“前面有住家!”大伙儿抬头一看,果然看见前面路边隐隐约约有幢大房子,应时没有灯亮,走近再一看:咳,原来是座大庙。
有庙住也比蹲在山野地里好。
于是,他们壮着胆往里走。
神庙,平日就很瘆人,这时候愈发显得阴森可怕。
黑影里,耸立着一尊尊龇牙咧嘴的神像,什么四大天王,八大金刚,观音菩萨……把几个胆小的伙伴吓得够呛,不敢环顾四周,他们靠着墙根,整整坐了一夜。
第二天天微亮,他们饿得不行,一个个都饿醒了。
这荒山孤庙,到哪儿去找吃的呢?罗坤发现神龛上供着五个馒头。
馒头已经干得裂了口子,大概放了好多天了。
同伴们听说找到了吃的,一下子围了上来。
大家一边嚼着干馒头,一边说着俏皮话。
这人说:“我们吃了供品,菩萨怪罪下来怎么办呀?”说完,调皮地吐舌头。
那个马上接过话茬:“不会的。
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国民党称“徐蚌会战”,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连云港),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
战役于1948年11月6日开始,1949年1月10日结束,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刘峙指挥中华民国国军五个兵团部、22个军部、56个师及一个绥靖区共55.5万人被消灭及改编,解放军总共伤亡13.4万人。
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
淮海战役淮海战役:国共一场震惊中外的大血战——60多年前那场空前规模的战役,成为无数学者的研究课题。
淮海战役,作为解放战争时期至为重要的一战,经历65个昼夜的抗战,这一场决定中国命运的伟大战役最终以解放军战士战胜国民党队伍,成为中国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
从1948年的11月6日开始,围绕着军事重镇徐州,国共两党开始了一场震惊中外的大血战。
双方投入兵力空前,共产党60万对国民党80万。
八十年代,美国西点军校专门派出考察团来到淮海战场旧址进行实地考察,对这一结果的评价是“不可思议”。
即便是在60多年前最惨烈的战场探寻,满目亦是“细雨乡关路,桃花浅淡中”。
让人们不由地想起导游们常说的一句词:自古兵家必争之地。
区别在于,追寻红色足迹之旅的导游是历史。
淮海战役简介,简述淮海战役淮海战役是中国近代史的第二次国共内战中“三大战役”之一。
于1948年11月6日开始,1949年1月10日结束,历时仅仅六十五日。
中国共产党称之为“淮海战役”(淮阴、海州),中国国民党称之为“徐蚌会战”(徐州、蚌埠)。
徐州剿匪总司令部杜聿明及刘峙指挥中华民国国军五个兵团部、22个军部、56个师共55.5万人被中国共产党淮海战役总前敌委员会指挥的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消灭及改编,解放军总共伤亡13.4万人。
淮海战役,自1948年11月6日开始,至1949年1月10日结束,共分三个阶段。
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迄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第二个战略性进攻战役。
中共中央军委决定由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组成总前委,邓小平为书记,统一指挥淮海战役。
这次战役,我军参战部队60万人,敌军先后出动兵力80万人,历时65天,共歼敌55.5万余人,使蒋介石在南线战场上的精锐部队被消灭干净,基本上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广大地区,使国民党反动统治中心南京处于人民解放军的直接威胁之下。
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淮海战役胜利暨徐州解放70周年”班级——双沟小学开学第一课教学目标:1、让学生明白:“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而感到幸福”,绝非一句格言,也不是高不可攀的人生境界,而是每一个普通人都能做到的平凡行动。
2、使学生明白幸福是在他人的赞美、尊重、认同、关爱、欣赏等行为中产生的。
3、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让“爱与责任”促进他们高尚人格的形成。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理解怎样做才能“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而感到幸福”。
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深刻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并成为自己学习的动力。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法等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播放歌曲《爱的奉献》(上课前)二、授课:投影: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马特洛索夫(苏联)二十世纪的中国,因为毛泽东的存在而赢得了自己真正的独立;二十一世纪的中国,因为曾有邓小平的存在,而必将迎来自己高度繁荣、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现代化前景;徐州人民,因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几十万大军浴血奋战而幸福……”老师:同学们,迈入双沟小学,我们已经是一名小学生了!在成长过程中,小学是第一步,许多人都是在这个阶段明白了“爱与责任”以及“幸福”的深刻含义。
(一)观看投影,了解淮海战役的背景淮海战役是中国近代史的第二次国共内战中“三大战役”之一。
于1948年11月6日开始,1949年1月10日结束,历时仅仅六十五日。
中国共产党称之为“淮海战役”(淮阴、海州),中国国民党称之为“徐蚌会战”(徐州、蚌埠)。
徐州剿匪总司令部杜聿明及刘峙指挥中华民国国军五个兵团部、22个军部、56个师共55.5万人被中国共产党淮海战役总前敌委员会指挥的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消灭及改编,解放军总共伤亡13.4万人。
淮海战役,自1948年11月6日开始,至1949年1月10日结束,共分三个阶段。
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西迄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第二个战略性进攻战役。
《战略大决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⑴掌握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基本历史事实⑵理解解放战争战略决战阶段的主要历史特征2. 过程与方法:⑴从课文和插图中掌握三大战役等基本历史事实,培养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时空概念和练习使用图表以及阅读地图的方法。
⑵通过了解战局变化,从对比中区别三大战役的历史意义。
⑶活动探究:讨论、列举共产党取得三大战役胜利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通过对北平和平解放意义的认识,让学生初步树立文物保护意识及珍惜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意识。
⑵通过分析课本材料,使学生认识到人民的大力支持是三大战役取得胜利的重要保障,认识到人心的向背决定历史的发展,进而认识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教学重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教学难点对共产党取得三大战役胜利的原因的分析。
一、导入新课回顾前面一节课学过的线索,并用课件演绎解放战争发展形势:1. 蒋介石1946年6月发动内战,第一年,双方攻守情况为敌人进攻,我方防守。
2. 随着战争形势发展,攻守情况发生了什么变化?(敌军的进攻被粉碎,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采取的是进攻态势,把战场摆到国民党统治区去了,严重威胁着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并带动了其他各战场的解放军转入反攻。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随着各战场的解放军转入反攻,通过决战彻底打垮敌他们的时机已经成熟。
于是,解放战争进入了战略大决战阶段。
(板书课题)二、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一)首先让学生归纳战略大决战的背景(经过两年英勇奋战,消灭国民党军队二百多万,国民党军队收缩到沈阳、北平、徐州等战略要地周围)(二)情境创设:播放《三大战役》视频(三)自主探究:1、出示幻灯片《三大战役战略决战统计表》(布置学生阅读92——95页全课内容,列举出三大战役的简要情况,同桌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
第一排自学辽沈战役,第二排自学淮海战役,第三、四排自学平津战役)2 、教师出示幻灯片,并根据93页《三大战役示意图》,与学生一起归纳三大战役经过,填全表格,自学相关战役的小组与教师共同填表,另外两组补充完整,教师板书提纲。
淮海战役幕后的支前大军作者:张昆明来源:《档案天地》2021年第11期1948年冬,苍莽辽阔的淮海大地上,寒风凛冽,千里冰封。
夜幕降临后,原野上一盏盏油灯亮起,灯火相连,蜿蜒曲折,一望无际,犹如一条神奇的长龙,给夜色平添了几分魅力和神气。
这是淮海战役支前大军乘夜运输粮食弹药的一幕场景。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歼敌人数最多、政治影响最大的一场战役,解放军以60万兵力与国民党80万大军决战,最终取得了歼敌55.5万人的辉煌战果。
而在战役胜利的背后,离不开后方庞大的支前大军做后盾。
负重前行的“赤脚队”为支援淮海战役,江苏、山东、河南、安徽、河北五省动员广大人民群众,全力以赴,投入到支前工作当中。
中共中央中原局大力开展动员,号召全区党政军民: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争取战争的胜利。
各地动员和组织民工,迅速投入到支前运输当中。
不少民工来自灾区,家庭贫困,穿着单薄的衣裳,有的连一双鞋都没有,赤着脚赶路。
河南雪枫县(今永城市)阎集区区长看到一些民工衣着破烂,而他身上穿着三件单裤,便脱下两件给民工穿。
之后,他又动员其他干部捐出三十多件衣裤。
可这并不能完全解决问题,经县里批准,又拿出一部分面袋作布料,为民工缝补衣裤,让民工们深受感动。
在支前运输中,很多民工就是单衣赤脚,顶着寒风,冒着雨雪,爬山涉水,将粮食等重要物资送到前线。
途中,因为地形复杂,环境艰苦,粮食供应紧张,一些民工只能吃随身携带的秫面或黄豆面。
就是这样一支支的“赤脚队”,靠着背扛、肩挑、车推、人抬等传统方式,将粮食、弹药送到前方子弟兵手中,出色完成了支前任务。
江苏滨海县一等功臣康展桂,号称“钢铁脚”,在支前运输中,他赤着一双脚,翻山越林,走了五百多里山路。
因天冷,他的脚上生了疮,可从不叫一声苦,成为民工中的榜样。
江苏宿迁大兴区组织上千民工,推着九百多辆小车,冒雨顶雪,行走四昼夜,将9万多斤大米送到了最前线。
行途中,不少民工赤着脚,趟过四十多里的泥泞路。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第 18课战略大决战【教学流程】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多媒体展示《上海市淮海路》、《徐州市淮海医院》、《淮海公园》、《淮海中学》图片,并抛出问题:这些地名有什么相同之处?都有“淮海”二字。
来自于什么事件?解放战争时期三大战役中的“淮海战役”,那么除此之外,三大战役还有哪些战役呢?又是如何发展的?结果如何?下面我们学习第18课战略大决战,来解决这些问题。
二、研读教材共同探究第一篇三大战役——主力决战三战三捷1947年夏天,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标志着蒋介石二十多年的反动统治开始由发展转向灭亡。
特别是到1948年8月,战争的形势发生了更明显的变化,出示《国共力量对比表》。
并提问:进入1948年8月时国共的态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人民军队人数上升到280万,解放区面积扩大,军民士气高涨。
2:国民党军队人数下降到365万,军民士气低落,危机四伏,国民党收缩到一些战略要地。
经过两年作战,敌我力量发生显著变化。
人民解放军已由130万增至280万人,军队士气旺盛,斗志昂扬。
解放区面积已占全国1/4,人口占全国1/3,土地改革大部完成,后方更加巩固。
国民党被歼264万人,它的总兵力已由430万下降为365万人,其中用于一线约174万余人。
蒋军虽然还有相当大兵力,但在战略上已被人民解放军分割为五个孤立集团,国民党主力军收缩到沈阳、北平、徐州等战略要地。
国统区的经济危机日益加深,爱国民主运动深入发展,蒋介石的反动政权已呈现不稳。
在这种形势下,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军队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成熟了。
1948年9月,中共中央决定组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消灭敌军主力,加速夺取全国胜利的战略任务。
第一捷、辽沈战役——决战东北关门打狗出示材料:材料一:到1948年秋,全国形势进一步发生了重大变化。
我军在东北的正规军有70万,地方军30万,合计百万人,是全国战场上兵力超过蒋军的唯一战场。
读《淮海战役的支前大军》有感
在今年寒假里,我读了许多文章,但只有《淮海战役的支前大军》这篇最令我难忘.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这样一件事情:‘为了淮海战役的胜利,山东那里用400辆小车运送11万吨面粉;330万斤的弹药;5.7亿斤的粮食;156万斤的油盐;36万斤猪肉;及时到前方.他们不仅送军用物资而且还帮忙运送伤员,他们指挥这次战役的罗干满怀深情地说:这
次淮海战役的胜利,是解放区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
读完这篇文章,我的心情非常沉重,解放区人民的这种精神可不可以被我们用到学习、生活中去呢?
在课堂上总有一些同学交头接耳﹑做小动作,一节课只有40分钟,解放区人民背着沉重的袋子,那么长时间都能忍受,难道我们就忍受
不了这40分钟在课堂上好好听讲吗?平时我们稍微背一点重的袋子就很累,更何况解放区人民是背着那么重的东西,他们本可以少做一些,减轻一点负担,但是他们并没有这样做,他们为了淮海战役的胜利,为了祖国,为了人民,冒着枪林弹雨的危险,将物资运送到前线.
现在,我们身边有许许多多这样的人,他们无私奉献,不要求索取.还有一些人,他们都忙着“票子”“房子”“车子”“位子”视庸俗为潮流,视利己为高尚,我们一定要学习解放区人民,将来把祖国建设的更加美好!
【读《淮海战役的支前大军》有感】。
三大战役及渡江战役教案学院:文历学院14.1 姓名:卢霞学号:1403040127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掌握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发起的背景、过程以及胜利的历史意义。
(2)研读地图,了解三大战役的具体经过(3)掌握渡江战役及解放南京等史实。
2、过程与方法(1)在教学过程中可结合图片、诗词、材料及地图来讲解,使学生掌握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的基本技能。
(2)通过对相关资料展示,认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方针调整的原因,掌握观察阅读、获取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学习方法。
(3)采用列表格等方式来理清线索,学会对比归纳知识的方法。
(4)在教学中努力教会学生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注意培养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学习的习惯,使学生能基本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初步对所学内容能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三大战役是我军与国民党军队的战略决战。
三大战役的胜利,使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
从而大大加速了全国的解放。
三大战役的胜利表明,党中央的决策和战略指挥是无比英明正确的。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学习毛泽东等领导人以战略家的伟大胆略和雄伟气魄,把握战略决战这一历史机遇。
最终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功绩,进而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三大战役及渡江战役的背景、时间、地点、具体经过2、难点:三大战役及渡江战役的战略战术、三大战役胜利的历史意义三、教学与方法教法:讲述法、图文结合法、引导分析法、对比归纳法学法:讨论与探究法四、教学资料自制课件、投影仪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请同学们看投影投影显示有关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的诗词和图片,教师有感情的朗读诗词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同学们,这首诗是毛泽东同志在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解放南京后写的。
淮海战役中人民群众大力支前作者:胡卫国来源:《档案与建设》2018年第04期2017年12月13日下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来到江苏徐州凤凰山东麓,瞻仰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向淮海战役烈士敬献花篮,并深有感触地说:革命胜利来之不易,靠有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的一大批将帅和战斗英雄,更靠人民的支持和奉献。
淮海战役就是小推车推出来的胜利。
我们要好好回报人民,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和中原野战军在华东军区、中原军区及华北军区所属冀鲁豫军区部队配合下,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江苏省海州(今属连云港),西迄河南省商丘,北至山东省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区域内,同国民党军刘峙、杜聿明集团进行的战略决战性战役,是解放战争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之一。
战役于1948年11月6日开始,1949年1月10日结束。
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刘峙指挥的中华民国国军5个兵团部、22个军部、56个师及一个绥靖区共55.5万人被消灭及改编,解放军总共伤亡13.4万人。
中国共产党方面参加淮海战役的队伍实际上有两支大军,一支是军队编制序列内的人民子弟踊跃参加的人民解放军,一支是非军队编制序列内的由人民群众组成的民兵和支前大军。
支前大军,顾名思义,就是在淮海战役中支援前线的有组织的非编制部队。
淮海战役作为中国规模最大、歼敌最多的一场战役,粮食、弹药等等物资的需求量是巨大惊人的。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人民解放军的粮草供应主要靠人民群众的强力支援。
在淮海战役中,参战的还有40万民兵、500多万的支前民工。
这些民工不仅负责给军队运送弹药和粮食,还帮助运送伤员。
在解放战争中,共产党方面并没有现代化手段保障战役后勤,但依靠人民的支持,将人民群众支前保障发挥到了极致。
总前委在战役组织指挥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担负主要后勤保障工作的华东局、华东军区和华东野战军后勤部在组织人民支前方面的成绩则是史无前例的。
人教版初中战略大决战教案优秀范文人教版初中战略大决战教案优秀范文3篇一教学目标知识技能要求学生掌握: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南京国民政府覆灭的原因”。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指导学生完成三大战役简表,培养学生阅读地图和对比问题的能力。
过程方法通过讨论和回答问题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合作学习的精神。
运用投影仪或电脑等手段,展示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形势示意图,使学生对相关战役的简要过程有直观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决心学习毛泽东等战略家军事指挥家以伟大胆略和雄伟气魄,准确把握历史机遇、夺取革命彻底胜利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解放南京教学难点对渡江战役历史作用和蒋家王朝覆灭原因的分析和理解教学工具多媒体工具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播放视频<大决战>片段提问:通过观看以上视频资料,同学们知道它们反映的是中国历史上的什么重大历史事件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那段历史.讲授新课:一、多媒体出示材料材料一:大决战前国民党军五大集团分布图问题: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战略决战时机已经成熟,并概述首先发动辽沈战役的战略意图。
(可从双方的兵力对比、占据延伸等方面引导学生分析)(教师引导:首战辽沈的战略决策已定,为了确保战役的胜利,采取了哪些战略呢?战役的结果如何呢)1、辽沈战役:“关门打狗”决战东北(展示多媒体动画战术地图:辽沈战役)虚拟场景一:学生分小组模拟林彪、罗荣恒指挥中心,在多媒体动画战术地图的引导下,指挥辽沈战役。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讲讲战役的经过,让学生切实参与教学过程。
虚拟场景二:辽沈战役结束,指挥中心进行总结。
“指挥”发言:辽沈战役解放了东北全境,为解放战争提供了一个可靠的后方。
过渡:辽沈战役进行的同时,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创造了有一个奇迹。
2、淮海战役:大军合力,人民支前。
奠定基础,解放江南材料一:奇迹!奇迹!60万打败80万,这真是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材料二: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沿着红军走的路在四川省川北地区,至今还流传着12个红小鬼沿着红军长征路线追赶队伍的故事。
那是1935年春天,红四方面军连续取得了广昭战役、陕南战役和强渡嘉陵江战役的胜利。
后方苍溪县儿童团的红小鬼们,高兴得不得了,成天打着小红旗,敲锣打鼓,到处宣传前方的胜利捷报。
这次,他们到乡下搞宣传,去了半个多月。
等到返回原驻地时,才知道红军已经开走了,地方政府机关也跟着一起撤离了。
他们急得直跺脚。
这12个儿童团员,最大的13岁,最小的才10岁。
十几张小嘴你一言,我一语,七嘴八舌地拿不定主意。
后来,还是年纪稍大的连英提出了一个想法:“咱们沿着红军走的路,赶大部队去。
”“好——!”大家异口同声地响应。
4月的川北,暖风煦煦,春意盎然。
路边地里,油菜花散发着芳香,豌豆秧已长得老高,可以掐尖吃了。
若在平日,他们这群稚气未消的孩子,一定会陶醉在这美丽的大自然景色中,尽情地奔跑、嬉闹、去捕捉那花丛中飞来飞去的蝴蝶,摘那甜滋滋的豌豆吃。
可今日不行,谁也没心思多观赏这春天的美景,一个个心急如焚,只顾攒足劲儿往前赶路。
天渐渐黑下来,红小鬼们又饿又累,实在走不动了。
这时,不知谁嚷了一声:“前面有住家!”大伙儿抬头一看,果然看见前面路边隐隐约约有幢大房子,应时没有灯亮,走近再一看:咳,原来是座大庙。
有庙住也比蹲在山野地里好。
于是,他们壮着胆往里走。
神庙,平日就很瘆人,这时候愈发显得阴森可怕。
黑影里,耸立着一尊尊龇牙咧嘴的神像,什么四大天王,八大金刚,观音菩萨……把几个胆小的伙伴吓得够呛,不敢环顾四周,他们靠着墙根,整整坐了一夜。
第二天天微亮,他们饿得不行,一个个都饿醒了。
这荒山孤庙,到哪儿去找吃的呢?罗坤发现神龛上供着五个馒头。
馒头已经干得裂了口子,大概放了好多天了。
同伴们听说找到了吃的,一下子围了上来。
大家一边嚼着干馒头,一边说着俏皮话。
这人说:“我们吃了供品,菩萨怪罪下来怎么办呀?”说完,调皮地吐舌头。
那个马上接过话茬:“不会的。
浅析淮海战役中的支前运动
淮海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抗日战争胜利后进行的一次重要战役,战役中的支前运动在发动和推进战役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淮海战役是解放军对国共内战中敌人的一次全面围歼,该战役采取了先打左翼、后打右翼的作战思路,采取了迅速突破敌人防线,蚕食敌人,逐步包围敌军的战术。
支前运动在战役中起到了推进和巩固解放区的作用。
支前运动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动员、组织和安置大量人力物力,支持军队的作战行动。
在淮海战役中,中国人民解放军通过搜集当地情报,做好调查研究工作,准确掌握了敌我力量对比、地理环境和人民群众的态度情况,为支前运动的开展提供了基础数据。
支前运动在淮海战役中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支前运动在组织军后物资保障方面起到了关键作用。
淮海战役是一次长时间的战役,军队需要大量的弹药、粮食、医疗物资等后勤保障。
支前运动通过发动群众,组织民兵和地方武装,筹集和运送各种物资,为解放军提供了充足的后勤保障,确保了作战行动的顺利进行。
支前运动在发动群众参战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支前运动动员群众参战的方式多样,如农民割麦穗、裁缝制衣物、木匠制造木器等。
支前运动通过组织和动员广大群众参与到战斗中去,既有效地利用了人力资源,又增强了军队的实力,提高了战斗力。
支前运动在发动革命斗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淮海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动的一次决定性战役,不仅仅是军事行动,更是一次政治行动。
支前运动通过发动群众,组织地方武装,清剿敌军和亲日势力,巩固了解放区的政权,加强了对敌方政权的打击,确保了战役的胜利。
淮海战役计划与准备壹|战役计划根据军委、教员确定的淮海战役作战方针和黄百韬兵团防御态势,饶粟谭就阻击徐州援军与歼灭黄百韬兵团的计划进行了认真研究,并于10月12日子时、亥时和13日午时3次致电军委。
12日子时的电报说:根据黄百韬兵团现有态势,我们决定:1.以第8、第3纵队袭占运河车站,歼灭守军,控制运河、邳县、官湖地区,阻击沿铁路东援之敌;以第9、第10、第 13纵队位于兰陵西南、东南地区为总预备队,威胁运河,使徐州援军迟疑不敢东援,该5个纵队统归山东兵团谭震林、王建安指挥。
2.苏北兵团第2、第12纵队第1步进到滨海地区,补充棉衣,以一部控制宿迁向睢宁攻势佯动,阻敌东援,并准备适时(黄兵团大部被歼后)协同路北主力,歼击由徐州沿陇海路东援之敌,或乘胜南进击两淮,但须依黄百韬兵团被歼灭后的敌援军情况而定。
3.以鲁中南纵队截断包围郑城之敌,相机攻歼之;以第1、第4、第6、第7、第11共5个纵队及特种兵纵队榴、野炮团(必要时配属坦克10辆),担任分割围歼黄百韬兵团主力于新安镇、瓦窑、红花埠地区。
4.广纵接替路北防务,担任威迫与监视临城、韩庄段敌人;5.野战军司令部第1步移临沂以南、郯城以西指挥。
如情况无大变化,拟于10 月25 日前后发起战三。
并已令豫皖苏、江淮、冀鲁豫军区部队准备同时配合破击(不准破桥、只破小路)徐蚌段、徐运段、徐商段铁路,以迟延敌援军东援行动。
12日亥时的电提说:根据部队棉衣、锦花发放情况,建议将战役时间推迟到10 月28 日举行。
为防止孙元良、刘汝明两部由鲁西南地区北犯汶上、济宁地区,捣乱威胁我新解放之济南,影响前方作战,拟以第9纵队位于济宁、兖州、汶上地区,作战役预备队休整待命,并协同冀鲁豫独立旅监视掌握鲁西南丰县、商丘一带情况。
其他纵队任务不变。
13日午时的电报,表示坚决执行军委 10月11日部署指示。
14 日,军委复电饶粟谭,就牵制徐州之敌东援与歼灭黄百韬兵团部署问题发出指示,主要内容如下:应以1个强有力纵队袭占运河车站,歼灭守军并控制该地一带;以3个纵队攻占并控制台儿庄及其以南地区,一部直达铁路;以2个纵队攻占临城、韩庄,得手后以1个纵队于临、韩,直迫贾汪,以1个纵队移至台儿庄及其以西地区。
1 / 2
《淮海战役的支前大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读写“规模、需求、翻山越岭、泥泞、不畏艰险、不辞
劳苦、保证、满怀深情”等词语。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意思,认识人民的力量是伟大的,
体会对人民群众的歌颂和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认识在淮海战役中人民群众所起的巨大作用。
教学难点:
读懂课文内容,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意思,认识人民的力量是伟大的,体
会对人民群众的歌颂和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淮海战役资料、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言
同学们,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淮海战役的支前大军》,了解一下支前大军
都做了哪些贡献。(板题)
二、自读自悟
1、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标出自然段序号。
2、同桌轮读课文,互相检验一下是否读准了字音,读通了句子。
3、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什么事?
4、指名回答思考题。
5、师:解放区人民在运物资、弹药、转运伤员时,遇到了哪些困难呢?请
同学们默读课文2—9自然段,选择你印象深刻的部分读一读,并在空白处做出
批注,写出你的感受。
6、指名读感受深刻的部分,并说出各自的感受,其他同学认真倾听,并想
2 / 2
象当时的情景。
7、生评价读文情况,看是否读出了自己真实的感受。
8、这些不辞劳苦、克服重重困难大力支援前线的解放区人民,是淮海战役
胜利的根本保障。
9、指导朗读最后一句。
10、小组合作交流:为什么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解放区人民用小车推出来
的?请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和自己收集的资料,谈体会。
11、朗读全文。
12、汇报课前收集到的有关三大战役的资料。
13、播放歌曲《解放区的天》。
三、识字教学
跋、涉、输、超、昼、胶、肿、疮、拄、誉
指名读字、组词、造句。集体订正。
四、总结
解放区的人民一定给你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请你用真诚的话语去称赞一下他
们。正是这些军民团结一心,共同对敌,才会使中国军队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五、拓展阅读
《狱中联欢》。
六、作业
将此文讲或读给家长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