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眼底病诊断与视觉电生理应用
- 格式:doc
- 大小:54.00 KB
- 文档页数:5
一、视网膜机制为获得视觉信息,眼屈光系统把外界物体的像清晰地成在视网膜上以后,光感受器把光信号变成电信号,该信号通过视网膜上的神经回路逐级传递和处理,再由视神经传送至视觉中枢,最后分析形成视知觉。
视网膜十层从外到内:色素上皮层、光感受器层、外界膜、外核层、外丛状层、内核层、内丛状层、神经节细胞层、神经纤维层、内界膜PRE的功能:①吞噬作用:将光感受器外段脱落的膜盘水解溶解后排出至Bruch膜或形成脂褐质留在体内。
②输送作用:将脉络膜血液中的液体、电解质、VitA等物质输送到视网膜,营养光感受器。
③丰富的色素颗粒:抵挡透过巩膜的光线,保证光感受器对影像的分辨力。
④合成黏多糖:保证视网膜神经上皮和RPE间的黏合状态。
成人每眼视锥约600w个,视杆约12000w个,黄斑中心凹视锥密度最高,10°迅速减少。
视杆在距中心凹20°密度最高,向两侧偏离逐渐下降。
神经元膜电位内负外正,约-70mV。
视网膜细胞结构显著特点:各类细胞分层清楚,排列有序。
倒转的视网膜是因为其由神经外胚层发育而来,外胚层内陷,内侧分化为神经节细胞等,外侧面分化为光感受器等。
神经信号的传播,产生的基础是各种离子受细胞膜两侧浓度梯度和电位梯度的驱动所作的跨膜运动。
可分为两种:⑴分级电位:时程较慢,幅度随刺激强度的增强而增大,以调幅的方式编码信息。
产生与感觉感受器和神经元的树突。
其随传播距离而逐渐衰减,因此主要在短距离内传播信号。
在视网膜中是传输信号的主要形式。
⑵动作电位:神经细胞膜去极化达到阈值后产生,并沿轴突传到。
特征:全或无,刺激强度增加只增加频率,幅度不变,以调频的方式传递信息。
传导过程中不衰减,适合长距离传播信号。
光电转化:暗视下11-顺视黄醛自发与视蛋白紧密结合成视紫红质。
光照时,11-顺视黄醛异构化成全反型,视紫红质发生一系列构型变化,经历多种中间产物,最终到时视黄醛与视蛋白分离,视紫红质漂白失去颜色。
漂白后视紫红质复生很慢,需要来自RPE的酶。
视觉电生理报告1. 简介视觉电生理是一种通过记录视觉系统电活动来评估视觉功能和疾病的诊断技术。
通过对视觉电生理信号的测量和分析,可以了解视觉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可能存在的潜在问题。
视觉电生理报告是对测量结果的总结和解释,为医生提供对患者视觉功能的全面评估。
2. 测量方法视觉电生理测量通常使用电极贴附在患者的头皮上,记录视觉系统产生的电活动。
常见的测量方法包括电图(EOG)、脑电图(EEG)以及视觉诱发电位(VEP)、眼动电位(ERG)等。
这些测量方法可以提供有关视网膜、视神经、中枢视觉通路和脑电活动的信息。
3. 测量结果视觉电生理报告通常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测量结果。
3.1 视觉诱发电位(VEP)视觉诱发电位是在视觉刺激下产生的电位变化。
这种测量可以反映出视觉通路的功能情况。
VEP通常包括P100、N75等波谷反应,这些反应的潜伏期和振幅可以用来评估患者的视觉功能。
3.2 眼动电位(ERG)眼动电位是在视网膜刺激下产生的电位变化。
这种测量可以反映出视网膜和视觉神经的功能情况。
ERG通常包括a波和b波两个主要波峰反应,这些反应的潜伏期和振幅可以用来评估患者的视网膜功能。
3.3 电图(EOG)电图是通过记录眼睛运动产生的电位变化。
这种测量可以用来评估眼球运动和眼球肌肉的功能情况。
EOG通常包括垂直电图和水平电图两种反应,这些反应的潜伏期和振幅可以用来评估患者的眼球运动功能。
3.4 脑电图(EEG)脑电图是通过记录大脑电活动产生的电位变化。
这种测量可以反映出大脑皮层的电活动情况。
EEG通常包括α波、β波、θ波等不同频率的电活动,这些活动的频率、幅度和分布可以用来评估患者的脑电活动情况。
4. 结果分析视觉电生理报告的结果分析是对测量结果进行解读和评估,以提供对患者视觉功能的全面评估。
结果分析可以基于正常值范围和与疾病相关的研究结果进行。
根据测量结果,可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视觉系统功能异常、视觉通路受损或其他潜在问题。
人工智能技术在眼科诊断中的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人工智能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中包括了眼科诊断。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可以大大提高眼科医生的诊断效率和准确性,同时也可以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的诊疗方案。
本文将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在眼科诊断中的应用现状以及未来的应用前景。
一、人工智能技术在眼科诊断中的应用现状1.1 视网膜疾病的检测视网膜是眼睛的后验部分,也是眼科医生最关注的部位。
由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视网膜疾病的检测已经可以通过计算机自动化处理来实现。
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自动分析眼底图像,找出其中的异常之处,如微小的出血点、囊样变性、黄斑变性等,准确率高达90%以上。
1.2 视力诊断近视、远视、散光等是常见的视力问题,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快速和准确地识别和诊断这些病症。
通过AI图像分析技术,人工智能系统能够衡量屈光度,确定眼轴长度和角膜曲率等因素,将这些数据结合在一起,最后得出一份准确的视力诊断报告。
1.3 眼底病变的辨识眼底病变是眼科疾病的一种严重的类型,包括视网膜脱落、视网膜剥离等。
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自动化地进行眼底图像分析,检测病变并进行分类。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辨识眼底病变,不仅可以保证诊断准确率,而且可以大幅提高医生的工作效率和速度。
二、未来的发展方向与应用前景未来,人工智能技术在眼科领域中的应用将日趋广泛。
除了视网膜疾病、眼底病变和视力问题的检测外,人工智能还可以用来分析大量的医疗数据,帮助医生发现眼科疾病的新趋势和新的风险因素。
此外,人工智能技术还可以帮助医生预测病人的病情发展趋势,以便更好地安排诊疗计划。
尽管人工智能技术在眼科领域中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目前仍存在一些挑战。
比如,目前的人工智能系统往往是基于已有数据训练的,而数据的标准化程度、数据量和数据来源都会影响诊断准确性。
此外,人工智能系统还没有完全取代医生的角色,同时也需要医生的配合和指导。
但是随着科技的进步和数据的增加,这些挑战将逐步被克服,使得人工智能技术在眼科领域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标准erg六项反应及临床应用一、概述1. 背景介绍电生理眼科学(electrophysiological ophthalmology)是一门应用电生理学原理研究眼部功能及疾病的学科。
其中,电生理眼科检查(electrophysiological ophthalmic tests)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查手段,已成为评估眼部功能和疾病的重要工具。
而视觉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 Potential, VEP)、闪光电图(Electroretinogram, ERG)等电生理检查方法则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及疾病监测。
2. 研究意义唯有充分了解电生理眼科学的相关技术和标准,才能更好地认识这一领域的发展和临床应用。
本文将结合标准erg六项反应及其临床应用进行系统性介绍,以期为相关医务人员提供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的参考。
二、标准erg六项反应的一般特点1. 定义和概念ERG是一种记录眼部电活动的检查方法,能够客观地、准确地反映视网膜功能的改变。
标准erg六项反应即是指通过ERG检查所得到的六个明确的波形反应。
这六项反应分别是a波、b波、d波、i波、Flicker波和P50波。
2. 测定方法ERG检查通常是通过让患者观察不同亮度或频率的光刺激,然后在不同的时间点记录眼部电活动来实现。
而标准erg六项反应的观察和分析则需依据相关的临床标准来进行。
三、标准erg六项反应的临床应用1. 视网膜色素变性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是一类遗传性和非遗传性视网膜疾病的总称。
ERG检查在该类疾病的诊断和监测中具有重要价值。
通过观察和分析患者的ERG波形反应,可以帮助医生准确判断疾病的类型和进展情况,为患者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2. 中心性视网膜炎中心性视网膜炎(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 CSC)是一种以视网膜黄斑部表面发生液体渗出为主要表现的疾病。
视觉电生理报告怎么看视觉电生理报告是一种对视觉系统功能进行评估的医学检查方法。
在视觉电生理检查报告中,包含了被测者的各项指标,例如闪光灯视觉诱发电位、脑干听觉反应和视神经通路等内容。
因此,在阅读视觉电生理报告时,需要注意评估报告上各项指标的意义和相关影响因素。
下面是视觉电生理报告中常见的几个指标及其解释:1. 闪光灯视觉诱发电位(ff-ERG):是一种反映视网膜功能的指标,通过对瞳孔内注入闪光灯刺激,观察视网膜对刺激信号的反应,从而评定视网膜的功能状态。
2. 脑干听觉反应(BAER):是一种反映听觉神经传导功能的指标,通过对耳部附近放置电极,测试听觉神经各段的反应情况,从而评定听觉传导功能是否正常。
3. 视觉诱发电位(VEP):是一种反映视觉通路功能状态的指标,通过对眼睛进行刺激并记录视觉通路中产生的电信号,从而评定视觉通路功能是否正常。
阅读视觉电生理报告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报告的指标解释:了解各个指标的含义和测试方法,以便理解报告中的数据。
2. 参考标准:了解报告中各项指标的参考标准,以便与正常值进行比较,评估被测者的视觉功能状态。
3. 报告质量:检查报告的质量是否高,报告是否详细、完整、准确。
在此基础上,评估被测者的视觉功能状态。
4. 病因分析:根据报告中被测者的症状、检查结果以及其它病史资料,进行可能的病因分析。
通过对病因的了解,可以制定出科学的治疗方案。
总之,视觉电生理报告是一种重要的视觉功能评估方法,其结果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重要的参考,帮助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
在阅读报告时,需要准确理解各项指标的含义和相关影响因素,从而更好地完成评估工作。
儿童眼底病诊断与视觉电生理应用阴正勤第三军医大学西南眼科医院,重庆视觉电生理技术在儿童的视觉电生理检查中,常用的检查方法视网膜电图(Electroretinogram , ERG)和视觉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 potential, VEP)国内目前在全视野ERG检测中存在的问题:1、全视野ERG临床应用不够:有关视网膜电图临床应用和实验研究的文章有237篇(2004,10-2009,10)其中有205篇是视网膜电图临床应用方面的文章,包括全视野ERG、图形ERG、多焦ERG和局部视网膜电图(Focal ERG)全视野ERG临床应用和研究的文章只有51篇,占总数的1/42、全视野ERG检测的病种偏少:51篇10多种病变。
全视野ERG能诊断和鉴别诊断涉及以下各类约近100种视网膜视神经病变:1)弥漫性感光细胞营养不良;2)静止性视锥功能障碍;3)静止性夜盲;4)遗传性黄斑营养不良;5)脉络膜细胞营养不良;6)玻璃体视网膜营养不良;7)炎症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8)视网膜血管性病变;9)药物中毒性视网膜病变;10)维生素D和类视黄醇缺乏;11)视神经和神经节细胞病变;12)糖尿病视网膜病变;13) 视网膜脱离;14)眼外伤;15)视网膜血管样条纹;16)其它综合征全视野ERG是各类视网膜手术、药物治疗和临床研究中疗效评价的客观指标3、全视野ERG检测方法不标准、结果描述不规范来自不同医院的研究者存在较大差异:综合实力较强的单位的科研人员,全视野ERG检测操作很正规,描述较详细。
具体包括:1)基本技术准备;2)操作过程;3)结果的展示;4)统计方法。
某些地方基层医院的研究报告,存在很多不严谨和不规范的情况:如电极的安放位置,刺激光强度的选择,间隔时间等。
特别是对于结果分析,很多基层研究者对统计技术不熟悉,采用均数和标准误来描述非正态分布的数据,并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进行差异分析。
所得出的结果,存在较大误差。
一、视网膜电图视网膜电图是视网膜受不同形式光刺激后产生的电位变化,它反映了视网膜的功能状态,具有客观性和无创性等优点,已成为眼科临床的重要辅助诊断工具。
分类闪光ERG(Flash ERG)图形ERG(Pattern ERG)多焦ERG(Multifocal ERG)(一)全视野视网膜电图的国际标准ISCEV –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Clinical Electrophysiology of Vision国际临床视觉电生理学会1989年ISCEV首次建立全世界通行的ERG检查规范,随后不断更新(1999,2004,2008)电生理符合ISCEV指导原则后必须达到:可重复性可对照性具有实时波形稳定性以及安全性ISCEV现有标准视觉电生理诊断法的指导原则临床视网膜电图标准临床眼电图标准临床视觉诱发电位标准临床图形视网膜电图标准基本的多焦ERG技术指导原则1、标准的ERG检查项目(闪光亮度cd.s.m-2)暗视0.01 ERG (既往叫视杆细胞反应)暗视3.0 ERG (既往叫最大混合反应)暗视3.0 振荡电位明视3.0 ERG (既往叫视锥细胞反应)明视30Hz闪烁光反应2、确定了背景和闪光刺激的强度在原来刺激光、背景光强度范围的基础上,将光强度规范为固定值:①标准刺激光强度为3.0 cd·s·m- 2②明适应时背景光强度为30.0 cd·m- 2③暗适应0.01 ERG,刺激光强度为:0.01 cd·s·m- 2④暗适应3.0 ERG刺激光强度为:3.0 cd·s·m- 2⑤暗适应3.0振荡电位刺激光强度为:3.0 cd·s·m- 2⑥明适应3.0ERG刺激光强度为:3.0 cd·s·m- 2⑦明适应3.0闪烁ERG刺激光强度为:3.0 cd·s·m- 23、增加的ERG检查项目黄斑或局部ERG多焦ERG图形ERG早期感受器电位(ERP)暗适阈值反应(STR)Direct-current ERG长期间明适ERG (on-off反应)双闪光ERG(二)标准全视野ERG检查中的注意事项1、电极——记录电极角膜接触电极或贴靠球结膜电极,包括角膜接触镜电极导电纤维电极铂金电极结膜环状电极角膜丝电极角膜接触镜电极最常用、最稳定,幅值最高中央透明区尽可能大周边分离眼睑采用非灌注、非变应原的、相对低粘度的离子导电液体(<0.5%甲纤)表麻仅应用于角膜接触镜电极操作者须了解自己所选电极的眼部接触状况、电极阻抗、相应波形和幅度,建立自己实验室参数参考电极最好掺合到角膜接触镜电极翼镜,接触结膜形成双极电极,这样电学上最稳定可置于眶缘、记录眼颞侧或前额,但会有眼交叉或皮层诱发电位信号干扰的风险电极应清洁皮肤,并采用合适的导电膏或凝胶参考电极和地电极阻抗<5kΏ在没有光线刺激时电压基线应保持平稳参考电极需由非极化材料做成每次使用之后电极需清洁和消毒电记录设备放大器:带通应在0.3-300Hz,Ops和其他要求下带通还需调整前置放大器的输入阻抗>10MΩ需能处理交流耦合以及电极产生的补偿电位注意事项:患者的隔离患者应电学隔离,保证安全3、数据显示和平均记录的最终结果显示没有干扰示波器或电脑数字系统分辨率都很好数字仪器的采样频率应不低于1kHz通过电脑ERG波形可以很快显示,从而连续地监视记录的稳定性并进行调整ERG信号能很好地平均所有单个闪光反应至少20ms以上临床操作程序扩瞳:尽量放大瞳孔暗适或明适前:记录视杆ERG需暗适应20分钟,明适记录视锥反应需10分钟先明适或先暗适取决于操作者戴角膜接触镜先暗适可减少时间,在微弱红光下植入电极尽量避免在ERG检测前行FFA,否则要暗适1h正常值建议每个实验室针对各自的设备和本地人群,建立自己的ERG正常值检查报告或文章发表需要附录自己的正常值范围电极、设备和操作均会影响ERG幅值ERG参数在婴儿期迅速增高,随后稳定(三)全视野ERG记录和判读中的影响因素1、刺激持续时间(duration of stimulus)对全视野ERG反应的影响:明适应全视野ERG最长刺激持续时间不超过20ms;暗适应FERG最长刺激持续时间不超过100ms。
如果保持刺激光持续时间恒定,增加强度,不仅使反应的幅度增加,而且使反应的潜伏期缩短;相反,如果保持刺激光强度不变,延长持续时间,则会使潜伏期延长2、视网膜光照区域大小对全视野ERG反应的影响:全视野ERG源于视网膜对光的散射和基本一致的均匀反应。
无论刺激光的强度有多大,要得到ERG的反应,视网膜的光照面积(stimulus areas)至少要有20mm23、刺激的间隔时间对全视野ERG反应的影响:全视野ERG检查中,每项检查的间隔时间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记录时间长、刺激强度大的情况下尤其如此。
暗适应和明适应间检查的间隔时间要足够长,否则,反应的幅度和潜伏期都会降低4、瞳孔大小对全视野ERG反应的影响:全视野ERG记录时瞳孔应充分散大。
对青光眼用了缩瞳剂的病人,由于到达视网膜的刺激光减弱,因而,反应幅度可能会减少。
5、循环系统疾病和药物对全视野ERG反应的影响高血压病人的全视野ERG反应幅度比正常人升高。
一些血管扩张药物,如罂粟碱,氯乙酰胆碱和妥拉苏林亦可导致全视野ERG b波的反应幅度增加6、麻醉对全视野ERG反应的影响:麻醉对b波幅度有影响。
一些麻醉药物可降低暗视b波50%的反应,但对明视和暗视a波的影响很小。
轻度麻醉时,可见b波幅度升高;但深度麻醉导致b波幅度下降。
7、年龄、性别和屈光不正对全视野ERG反应的影响全视野ERG的一个重要特性是与年龄有关。
出生后14小时的新生儿可记录到明适应和暗适应反应,但视功能达到成年人水平一般在一岁后。
超过60岁的老年人,a波和b波的反应幅度降低、潜伏期延长。
近视度数≥6D b波的幅度明显降低,眼轴越长,b波幅度越低。
8、屈光介质对全视野ERG反应的影响:1)屈光介质混浊,全视野ERG幅度减小,常伴潜伏期延长。
有时甚至记录不到全视野ERG反应。
2)置换玻璃体:玻璃体切术后用硅油置换玻璃体,其全视野ERG幅度还是显著下降;在视网膜复位后取出硅油,幅度迅速恢复。
这表明,ERG幅度的下降与硅油的绝缘性有一定关系。
但ERG幅度下降的百分比与被置换的玻璃体百分比不成线性正比关系9、昼夜节律对全视野ERG反应的影响:同一天不同时间全视野ERG的幅度值也不相同。
儿童检测的注意事项婴儿和不配合的儿童(2-6岁):需镇静麻醉会影响视杆ERG的b波角膜接触镜电极不适用金箔电极(暗适应振幅降到56%):不常用DTL纤维电极(暗适应振幅降到46%):常用皮肤电极(暗适应振幅降到12%):常用儿童视网膜电图检测的临床应用视网膜色素变性先天性静止性夜盲Leber 先天性黑朦视锥营养不良视锥视杆营养Stargardts病二、视觉诱发电位视觉诱发电位:是大脑皮层对视觉刺激发生的一簇电信号,又称为视诱发皮层电位(VECP)或视诱发反应(VEP)。
是反映视觉通路的传递信号;是研究视觉发育和功能变化的重要工具分类(刺激形式):闪光视诱发电位(F VEP)图形视诱发电位(PVEP)扫描图形视诱发电位(SPVEP)多焦视觉诱发电位(mfVEP)儿童视觉诱发电位检测注意事项1、检测前向患儿和家长进行良好的沟通,检查时幼儿可由亲属抱着或坐在婴儿车里进行。
2、必须在婴幼儿清醒的状态下行VEP检查,注意检查时眼有无偏离固视点及闭眼等情况,必要时暂停VEP 的迭加记录,待注视刺激屏幕后再进行记录。
3、婴幼儿检查需两人,一位引导儿童的注意力;一位操作检查仪(旁边放置玩具或粘贴图片)4、所有受检儿童的数据必须与相同年龄的正常儿童比较5、对于没有固视能力的幼儿不应选择图形VEP 检查,可记录闪光VEP 。
如选用低强度的闪光刺激要注意眼睑有无睁开,高强度闪光刺激时则眼睑的状态对检查结果影响不大6、单眼记录困难时,可用双眼图形刺激来粗略评估视功能儿童视觉诱发电位检测的临床应用婴、幼儿的视觉系统发育与大脑发育是同步进行的,该阶段视觉系统能否顺利发育对一生的视功能状况都有影响。
由于受婴、幼儿表达能力及合作程度的限制,如何对其视功能进行准确测定,长期以来一直是小儿眼科工作中的一个难点。
VEP 为此提供了一种较为客观及可行的方法VEP 在小儿眼科方面主要有以下作用:①检测正常及患各种先天性眼病婴、幼儿的视力及视觉发育过程;②用于疾病的诊断或鉴别诊断③监测病情发展及判定疗效展望视觉电生理检查技术对视觉功能发育特性的研究,以及儿童斜弱视和先天性视网膜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评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针对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开发和应用儿童实用的更为方便、准确和灵敏的设备、检查参数,使之成为临床得力的诊治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