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画写意人物
- 格式:doc
- 大小:15.50 KB
- 文档页数:3
“传神写照”——小议中国人物画的写意造型观作者:林志军来源:《群文天地》2011年第03期“传神”作为人物画的创作理论,最早在绘画界明确地使用这个概念并系统地加以论述的是东晋的顾恺之。
相传他画人物,有时数年不点睛,人问其故,顾曰:“四体妍蚩,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阿堵之中。
”“写照”一词源于佛学,代表着主体的神妙感知能力,就应表现出人的心灵、智慧,由于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所以画之妙不在形体塑造本身,而妙处在于能传其神,要做到传神关键在于人物画像的眼睛。
画论中就记载了顾恺之为殷仲堪画肖像,对其眼疾“但明点童子,飞白拂其上,使如轻云之蔽日”,巧妙地处理了写实和美化的关系,存其缺点又不伤其精神。
顾恺之在《论画》中又言:“凡生人亡有手揖眼视而前亡所对者,以形写神而空其实对,荃生之用乖,传神之趋失矣。
”文中第一次提到了“以形写神”说,虽然并不是作为独立肯定的概念提出的,并存在着重神轻形的倾向,但对形与神的探讨是很有价值的。
“凡生人亡有手揖眼视而前亡所对者”,此句意为:凡是有生气的人,没有在举手致礼时,眼睛向前看,而视线竟无所对者。
“以形写神而空其实对,荃生之用乖,传神之趋失矣”意为:以形写神而人物面前没有实在的对象可以对视,采用的手段相违背,传神的目的就不能实现了。
顾恺之以形写神思想的提出,表明,我国的绘画艺术,特别是人物画,自汉以来已发展到一个神主形次的新阶段,以及人们的审美情趣新的变化。
魏晋以后,人物画家无不把传神作为绘画表现的最高标准,在对形神的把握上,由于有不同的侧重,概括地说,大致表现出两种思想观念,一种是主张形神兼备,在形似中求神似的以形写神观;一种是重神轻形、离形得似的以神写形观。
从传统人物画作品所呈现出的特征分析,重视形神兼备,以形写神的观念并不是要求创作的形象与客观形象之间的一对一的视觉直观相似性。
他们只是在对形的要求上相对更严格一些罢了;重神轻形、以神写形的观念也并不是完全否定形似,他们要求的只不过是约形而已。
写意人物画中“意”的阐述和表现作者:王宇昂来源:《收藏与投资》2023年第12期摘要:写意人物画在中国绘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以写意的方式对人物进行表现,十分注重作品中人物形象的神韵塑造。
其意象造型的好坏将直接影响作品中对意境的营造,这与书法中对意境的要求具有共同之处。
本文将从写意人物画中的造型、墨色以及绘画与书法之间的联系等方面来论证“意”的具体表现形式及内涵,并简单阐述“意”在我创作过程中的应用。
关键词:造型;墨色;书法在中国庞大的绘画体系中,写意人物画是具有代表性的画风之一,同时也是一门重要的艺术学科。
尽管该类别出现的时间较晚,写意人物画却具有独特的内涵和艺术表现力。
整体而言,中国写意人物画中“意”的内涵体现为随性传神、挥墨自如,在艺术表现上追求主观情趣的释放和“传神”的艺术效果。
这种“意”的内涵和表现与古代文人画家的写意性有一致性。
文人画家根据自己对现实生活的感悟,多以寄兴抒情为主,更好地表达画中“意”的内涵。
在写意人物画中有关“意”的表现有着诸多论述。
例如,活跃于五代末至北宋初的画家石恪,最早将写意人物画搬上了历史舞台,在绘画中突破了传统的绘画技法,画风随性洒脱,下笔时代入自己的情感,使得写意人物画能更好地抒发出“意”的内涵与表现。
在石恪的绘画基础上,南宋时期的画家梁楷进一步发展了写意人物画。
虽然梁楷是位宫廷画家,但是他却将草书运用到绘画中。
这种以书入画的表现形式使得画面更加具有“意”的内涵,开拓了写意人物画的新天地,并影响至今。
在艺术语言与艺术表现形式上,西方的画家和理论家认为“传神”一词是写意画最直接的创作目的。
然而,中国的写意人物画还具备更为独特的内涵和艺术表现,那就是“书画同源”。
这也是中西方绘画中对于“意”的内涵理解的不同之处。
元代的赵孟頫、明代后期的董其昌等都对这一观点进行过探讨,认为书法与绘画这两门艺术存在許多相似之处。
中国写意人物画不仅内涵丰富,而且还有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其中,写意人物画的艺术表现尤其体现在以书入画、意象造型、墨色等方面,这也是写意人物画中“意”的载体形式。
写意重彩人物画(讲义)——写意重彩人物画的基本技法作者:戴少龙来源:《美术界》 2017年第4期一、简述(一)重彩画的起源早在远古时期,人类还居住在岩洞之中,就在幽暗深邃的岩洞里描画了那些神秘的人和动物。
或许,人类只是随意地选取了身边之物做了颜料,然而他们没有想到,这些材料使他们的神秘延续了几万年。
他们用血和红土调成红色,用动物皮熬成胶和黑炭调成黑色,这就是原始重彩画。
在敦煌、新疆、西藏等地宗教壁画是最灿烂的文化传统,博大精深。
龟兹尔洞窟,北魏西魏,唐代。
那些以重彩厚涂的壁画,在天顶、在四壁,超越了上千年的风雨沧桑,依然光彩照人,抽象而自由。
还有民间年画、青花瓷器上的绘画、楚漆画都是我们的优良传统文化。
(二)重彩画的兴起传统绘画十分丰富,唐宋已完成由写意重彩画转型成为工笔重彩画。
当然这是由于宫廷的需要。
很遗憾,写意重彩画没有继续发展,工笔重彩画唐宋以降。
水墨画的“兴起”和“文人画家”的偏见,认为色彩是工匠的东西,“五色乱目”大力提倡“水墨为尚”,适合表现“文人”“淡泊”和“隐逸”的心境,极大地抑制了写意重彩画的发展。
倒是民间留下了很多重彩画的宝贵遗产,但始终没有形成“主流”。
时代的变革,水墨画不断翻新,九十年代又迎来了重彩画的兴起。
(三)现代写意重彩画的特点与意义“写意重彩画”表示以传统为基础,与水墨写意为对应的关系,与工笔重彩画也不一样,它保持了中国绘画的延续性和独特性。
有些“作品”虽有“现代感”,但“洋气”和“日本化”失去了中国画的独特性。
我很重视这个问题,风筝飞得再高也不能断线。
我们不但要有个人风格,还要有民族特征。
我们要深入研究传统重彩画材料、探索新技法,推出适合表现现实生活,表现时代精神的全新的重彩画,我称为“写意重彩画”。
以完成当代中国画的转型。
(四)现代“写意重彩画”的产生现代“写意重彩画”是以打破过去的禁锢,回归到现代来的艺术形式。
今天,我们需要色彩,中国画需要色彩,人们的思想、情感、观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写意人物画的发展史以人物为题材的绘画形式,从远古时代的岩画和彩陶纹样中可以感受原始人记录自己的生活、狩猎、舞蹈等等情感流动的痕迹,这些原始意识的审美情趣,翻开了中华民族文明历史的新一页。
这一时期艺术可以称之为原始初型时期。
夏商、西周至春秋时期的绘画仅见典史记载,由于历史的久远,其绘画形式已无法看到,但是从大量的青铜器上我们不难看到以人物、动物和植物原形而变化的餐纹,饕餮纹样等其他纹饰,以及青铜器皿造型的独特审美价值,都能让我们感受到它比之原始社会彩陶造型和彩陶纹样,在表现力、艺术想象力方面有了极大的提高。
战国、秦汉时期的人物画,以战国《龙凤人物图》《御龙图》为当今所能见到的最早独幅人物画作品。
从作品的内容到作品的艺术表现,可以看出艺术的审美价值已经从实用美感独立出来形成自身一整套完美的艺术体系。
作品虽然以“线性”描绘方式为主,以平面装饰为辅,但似乎更多地带有写意因素。
由此而发展的秦汉绘画、画像石、画像砖等艺术形式都保留了“线性”特征和写意因素的特点。
霍去病墓前的雕刻那大气圆浑的写意精神、简洁明快的线条魄力都充分展现了中国文化内在精神的价值取向。
是这样一种审美心理、哲学思想延续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几千年。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文化思想、价值观、思辨心理最为活跃的历史时期。
一种真正思辨的、理性的、“纯”哲学产生了;一种真正抒情、感性的“纯”文艺思想产生了。
这一时期的文艺理论和艺实践奠定了中国文艺思想的基石,二王的书法风格,谢赫的“六法”绘画理论,刘勰的文艺思想等都将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
这是“人的自觉”时期。
六朝是人物画的成熟时期,画家辈出。
著名画家有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
顾恺之《洛神赋图》《列女图》《女史箴图》造型典雅、用线流畅飘逸。
唐代张彦远评价:“顾恺之之迹,紧动联绵,循环超忽;格调逸易;风趋电疾;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所以全神气也。
分类号:密级:无单位代码:10118专业硕士学位论文2020年05月20日论文题目(中文)写意人物画的创作实践与思考——以苗族绘画题材《赶秋节》为例论文题目(外文)Creation practice and thinking of freehand figure painting ——Miao painting theme “Autumn Festival”研究生姓名贾丽权专业学位类别艺术硕士领域美术培养类型全日制培养单位美术学院校内导师、职称王莹副教授校外导师、职称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师范大学答辩委员会主席刘永胜副教授学位授予日期年月评阅人刘永胜解安宁写意人物画的创作实践与思考——以苗族绘画题材《赶秋节》为例中文摘要苗族以其独特的生活方式,深厚的文化底蕴,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其它民族共同谱写出了五十六个民族的时代华章。
承载着民族文化与习俗的湘西苗族“赶秋节”,更是一个具有联欢、丰收和恋爱等多种意义的民族节日,诉说着苗族祖先们留下的文化。
当前一些艺术家的写意人物画作品表现出苗族人民的坚强勇敢、勤劳朴实等方面的性格特征,也为我们认识苗族、热爱苗族、学习苗族文化产生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该论文通过对湖南省湘西苗族的实地考察、查阅文献资料和有关书籍,结合本人的创作实践过程,对写意人物画做了一定的分析和研究,表明了写意人物画研究的背景和意义,重点讲述了苗族绘画题材《赶秋节》作品的完成。
本人叙述了创作主题的选定,素材的寻找,内容的组织,以及对苗族人物形象的艺术处理和细节刻画。
在创作过程中,本人不断思考和总结作品的艺术语言,总结出作品对中国画笔墨和线条的美与应用,学习运用这些美学知识,重新认识中国画,说明本人对写意人物画的理解和学习。
全文以写意人物画为中心,阐述了如何用国画意境、笔墨和线条理论的前世,绘出新时代写意人物画的今生,从本人的创作实践出发,完成了自己的创作实践,形成了自己的创作思考和观点。
关键词:苗族,人物形象,写意人物画,艺术语言Creation practice and thinking of freehand figure painting——Miao painting theme Autumn FestivalAbstractWith the unique way of life,profound cultural background,and special geographical location,Miao nationality has composed56national times with other nationalities."Autumn Festival"in Xiangxi Miao,which carries the national culture and customs,is a national festival with various meanings such as reunion,harvest and love,telling about the culture left by Miao ancestors.Now freehand figure painting has played an irreplaceable role for people to know,understand and love the Miao people.The works of some artists show that the characters of Miao people,such as the strong,brave,hardworking and earthy.This thesis analyzes and studies freehand figure painting through the field investigation,reading the literature and related books,and then combining with my creative practice process,which shows the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freehand figure painting research.The focus is on the"Autumn Festival"which I created based on the painting theme of Miao nationality.I described the selection of creative theme,the search of materials,the organization of content, as well as the artistic treatment and detailed depiction of Miao people's character images.By introducing the completion process of the work"Autumn Festival",I constantly explore and summarize the artistic language of creation,summarize the beauty and application of Chinese painting strokes and lines,learn to use these aesthetic knowledge,re-understand Chinese painting,which shows that the understanding and learning of freehand figure painting. Focusing on freehand figure painting,this thesis expounds how to draw a new era freehand figure painting"Autumn Festival"with the theory of artistic conception,ink and lin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painting.Starting from my creative practice,this work forms my creative point of view and thinking.KEYWORDS:Miao Nationality,Character image,Freehand figure painting,Artistic language目录中文摘要 (II)Abstract (III)1绪论 (1)1.1写意人物画研究的背景 (1)1.2写意人物画研究的意义 (1)2苗族的传统文化节日与功能 (4)3苗族人物特点 (6)3.1苗族人物形象特点 (6)3.2苗族人物服饰特色 (6)4写意人物画的艺术语言 (8)4.1写意人物画对中国画美学思想的运用 (8)4.1.1对中国画意境创造的运用 (8)4.1.2对中国画的“气韵生动和迁想妙得”运用 (9)4.2写意人物画对中国画的笔情墨趣运用 (11)4.2.1写意人物画的用笔 (11)4.2.2写意人物画的用墨 (11)4.2.3线条对写意人物画的意义 (12)5苗族绘画题材《赶秋节》人物画创作 (14)5.1创作主题的确立与素材的寻找 (14)5.2画面的组织与经营 (15)5.3苗族人物形象的艺术处理和细节刻画 (16)5.4完成作品的整体分析 (18)6结语 (20)参考文献 (21)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23)致谢 (25)绪论1绪论我国的苗族在社会生产活动中,形成了独特的宗教信仰、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写意⼈物怎么画(写意⼈物画法步骤详解)⼀、写意⼈物画的墨法解析1、笔墨是中国画最基本的造型⼿段。
墨⽆笔不⽴,笔⽆墨则死,笔主⽓,墨显韵。
2、好的⽤墨要做到“丰、厚、清、活”3、童中焘先⽣把墨在画⾯上所产⽣的痕迹分成清、润、沉、和、洁五法清者,⽤笔⽤墨,笔路清澈,层层相积,⽆浑浊相;润者,滋润,虽渴亦润;沉者,⾻⽓沉厚,沉则厚,不浮涨;和者,不寡,墨⾊有变化,相济相成,浑然和洽;活者;⾃然⼀⽓。
和与活,相近⼜有区别,活更具有⽣命⽓息的意韵。
1、浓墨法⿊⾊较重的墨浓墨法要笔笔清晰可辨,浓⽽不浊。
不能漆⿊⼀块,成为死墨。
⼜浑然⼀体2、淡墨法墨⾊中偏灰⾊调的⼀类淡墨要见笔,⽅能薄中见厚层次,表现⾐饰的质感两种不同⾊度、不同⽔量的墨在未⼲时复加的⽅法先以枯笔皴擦,⼲后再⽤淡墨饱笔浸之,中有笔痕⽽外有墨晕5、焦墨法墨不加⽔便是焦墨,多⽤枯笔,焦墨⾏笔不能⽆笔痕,要笔法清淅,笔要留得住,不能浮滑。
否则墨韵枯槁,⽣趣全⽆,乃为死墨。
以⼲笔焦墨破之,墨彩相互交融,浑然⼀体。
指以⼤笔阔迹画于绢素上,往往整纸墨⾊晕化开来,看似婆墨,实为⽤笔画成。
7、宿墨法是隔夜的⼲墨加⽔形成墨⽔相离,含有渣滓的墨。
画中⼈物及背景皆以宿墨画成,笔迹清晰,反复勾染,⽔⽓淋漓,画⾯空灵⽽不失厚重,苍茫中透着透润之⽓。
是不勾线,直接画较⼤⾯积的⿊块,兼以皴擦,直接表现形体的⽅法。
以⼤笔侧卧出之,笔尖蘸浓墨,笔根变淡,笔迹有⾃然的浓淡变化。
9、冲⽔法是墨线勾好后,将⼲未⼲是以清⽔或淡墨⽔⼤⾯积冲染,使未⼲之墨化开⽽已⼲的墨保留住原来笔形的⼀种⽅法。
10、积墨法是⽤同⼀种墨⾊或不同墨⾊层层重叠积加之法。
⽤积墨法时,笔法要松灵,要能见笔痕,笔与笔之间要留有空隙,不然⽤感到'腻’有⿊⽓。
⼆、写意⼈物画的笔法解析写意⼈物画⽤笔内容包括起笔、收笔、运锋、转折、提按等⽅⾯,其中体现在写意⼈物画的整体视觉效果有笔⽓、笔⼒、笔速、和笔势。
1.笔⽓笔⽓是⾏笔时表现出来的精神⽓质.⼈与⼈之间的精神⽓质不同,展现出来的笔⽓也有所不同王⼦武⾏笔沉着稳健,每⼀笔都凝神⽓静,且枯笔较多,笔⽓冷峻,画⾯⽓氛肃然任伯年⾏笔如风驰电掣,⽓息贯通,使画⾯产⽣灵动之感齐⽩⽯⽤笔⽓格⾼远饱满,沉稳厚重,画⾯天趣⾃然2.笔⼒笔⼒就是⽤笔的⼒量感.有⼒量感的线条坚硬⽽有韧性,有形式美感。
浅析沈周的艺术成就摘要:明代著名画家沈周,出身书画世家,一生专研书画,在山水上创造出工细的“细沈”和晚年苍劲的“粗沈”,其隐逸的家世和思想,令其极大的发展了宋元以来的文人画,开创了“吴门画派”,影响了以文征明为首的一大批画家,在花鸟画和书法上,开创了写意花鸟画的新道路,为花鸟画和书法的发展做出了承前启后的贡献。
关键字:明代沈周山水花鸟书法特点明代是我国封建社会走向衰亡的一个重要的历史阶段,也是中国绘画在一些方面走向衰落而在另一些方面空前发展的时期。
在明代统治的二百七十六年里,其绘画呈现出,山水、花鸟画盛行,文人画风靡,绘画流派林立,艺术创作良莠不齐的时代特色,主要表现在其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建朝之初,明朝的统治阶级推崇宫廷绘画,使得“院体”风靡,同时在院外还派生出“浙派”,与之并峙画坛;中期,朝廷政事腐败,一批士大夫文人无意仕途,潜心艺事,在商业经济繁荣的苏州地区,涌现出许多文人画家,形成了“吴门画派”,逐渐替代“院体”、“浙派”而成为花坛主流;到了明朝后期,王室日益衰败,官宦阶层中一些士大夫借画寄托情思,寻求“超脱”,出现了董其昌为首的诸多文人画派系,属于中下层的一些文人,则将不满现实、愤世嫉俗之情倾注于绘画,以标新立异、独抒性灵的画风,称誉画坛,其中当以徐渭、陈洪绶为代表。
一.沈周的生平在这样一个流派林立、画家辈出的时代,诞生了一位对中国绘画史有重要影响的人物——沈周。
沈周,字启南,号石田、玉田翁、倚翠生等,今江苏苏州人,他出身于书香门第、书画世家。
曾祖父沈良琛于元末画家王蒙相交甚好,祖父沈澄也爱好诗文,精于绘画,常与文人、画家聚集在一起,饮酒吟诗,以高隐为乐,其伯父沈贞、父亲沈恒,均工于诗词,擅长诗画,是当时闻名久远的画家。
沈周从小聪慧,在家庭环境的熏陶和祖父、伯父、父亲的亲授下,沈周自然从小爱好诗画,他敦厚随和,无论名士望族,还是步履凡夫,都争相找其求画,而他无论谁,都慷慨的为其作画。
沈周为人仁慈孝顺,乐于交友,淡泊功利,这些性格使得他一生不仕,专心于诗文和书画,过着平稳、安定的生活,赋诗作画,游走在自然山水中。
藏族题材写意人物画创作与反思摘要:自新中国成立后,艺术家们开始将创作的目光和热情投入到少数民族题材,藏族人民特有的生活方式、宗教情怀和民族性格给画家们带来了新的创作灵感,也吸引更多的画家进行广泛表现实践和形式探索,创作出众多经典美术作品。
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藏族题材写意人物画出现了蓬勃发展的趋势,创作面貌更加多元丰富。
艺术家们从对藏族人民体型、外貌、服饰等外在形式的表现,逐渐深化为对藏族同胞的民族品格和人文传统的表现,通过人物对象作为载体来表达观念、传达精神。
关键词:写意人物画;藏族题材;反思一、藏族题材写意人物画的发展概况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留洋归国画家走入藏区,尝试用西方现实主义的方法来创作中国主题的绘画,拉开了现代藏族题材绘画的序幕。
新中国成立后,在“文艺必须为人民大众服务”的号召下,正式开启了藏族题材创作的篇章。
美术家们迫切表现现实、深入生活,开始在西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描绘民族政策给藏区人民带来的新生活。
少数民族具有鲜明地域性、民族审美性的元素被画家们吸收转化创作,极大的丰富了中国画的创作面貌,促进了西部美术的快速发展。
这一时期的代表画家有黄胄、石鲁、周昌谷、方增先、叶浅予、马振声、于月川、杨孝丽、朱理存等人,表现内容多为翻身农奴做主人的新生活、社会生产建设、民族团结等。
改革开放后,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美术家们再次把创作目光投向了藏地特有的美术资源,无论是从绘画主题还是绘画语言的表达上,都呈现了个性化、多元化、丰富的面貌,艺术家开始更多的关注人文精神表达的各类风格的绘画,寻求心灵的自由和审美意识的觉醒。
艺术作品多以藏民族现实生活场景为主题,从地域特色、精神面貌、生活习惯、民族服饰文化、宗教等各方面表达藏族生活,画面多具有生命感。
这一时期创作风貌集中体现为“西部风”、“黄土情”,绘画技法上有了飞跃的进步,笔墨效果得到了很大的发挥,画面不再是死板的勾线和色彩平涂,而是在对古人传统泼墨人物画研究的基础上大胆改革创新,画面丰富的干湿浓淡效果与西部灿烂的民族色彩相辉映,成就了藏族题材中国画的新面貌。
浅析中国画写意人物
作者:王德箫
来源:《世界家苑》2018年第11期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传统中国画的继承与发展成为了相关学者关注的重点。
基于此,本文分析了中国画写意人物的当代性发展,阐述了主观造型、诗意性、随类赋彩、空白的应用以及线条的处理这些现代工笔人物画对中国写意人物画的继承与发扬。
关键词:中国画写意人物;民族性;随类赋彩
引言
在中国画的创作时,普遍是以中国传统为主要背景。
随着时代的发展,对于传统中国画的继承与发展成为了相关学者关注的重点。
在现代写意人物画的发展中,其成果较为良好。
中国画写意人物画进行现代化发展的时间虽然并不长,但是由于自“徐蒋”系统后有着较多的追随者与开拓者进行探究,使得如今的写意人物画的发展更加繁荣。
在现代的发展中,中国画写意人物画中的笔墨的造型以及写意的表达、情感的体现等都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本文将中国写意人物作为切入点,对现代中国写意人物画的继承与发扬进行探究。
一、中国画写意人物的当代性探析
(一)发展中国画写意人物当代性的必然性分析
有关学者对于中国画写意人物的传统以及在现代中的发展的有关讨论一直持续至今。
在中国画写意人物的发展中,由于其赋予了中国画写意人物的生命,所以无法对其传统的影响进行规避;但是,由于时代的不断变化,中国画写意人物的发展也不能仅仅停留于过去,否则将会被埋葬于时代发展的历史中。
可以说,中国画写意人物的当代性发展有着一定的必然性,而这样的发展需要着大量的时间,需要一代或是几代艺术家共同努力与推进。
现阶段,中国画写意人物当代性的发展虽然存在着一定的难度,但是已经有相应的艺术家以及学者提出了发展的方向。
(二)中国画的民族性发展
中国画是我国传统的一种绘画形式,其表现与发展必定离不开我国的民族文化,所以,中国画写意人物的现代发展一定要保留其原有的民族性的特征。
若是中国画脱离了民族性的特点,则丧失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在“五四”运动的时期,以“徐蒋”为代表的画家对中国画写意人物进行了革新,虽然在当时看来这样的做法是“叛道离经”的,但是这样的发展无疑对中国画写意人物进行了拯救。
相关创作者要意识到,民族性是对起我国现阶段的民族生存状态的观察以及对生个民族精神世界的体会。
所以,在中国画写意人物的发展中,不能脱离民族性的体现。
(三)中国画的人文性发展
中国画写意人物作为艺术的一种形式,其核心是一种人的艺术。
若是在中国画写意人物的发展中,脱离的其原有的人文性,则中国画写意人物的发展也不会长久。
在现阶段,画家的创作语境已经与原有的创作语境大不相同,但是在实际的创作中,对于个人精神世界的探索并没有停止过[1]。
同时,由于创作语境的更加自由,中国画写意人物的创作更加鲜活且富有生命力,体现出了艺术的人文性的特征。
结合目前我国的中国画写意人物作品来看,能够发现这些作品虽然内容上有所不同,但是并没有远离现实的生活,其中依旧包含着的丰富的人文主义。
(四)中国画写意人物的精神性与地域性发展
中国画写意人物的发展同样不能脱离精神性以及地域性。
对于地域性来说,由于中国画写意人物起源于中国,同时其使用水墨作为表现形式也十分符合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儒家、道家以及佛家的传统思想文化。
可以说,虽然时代在不断的发展与改变,但是地域性从没有发生变化。
这意味着,中国画写意人物在發展中必定不会脱离我国特有的民族精神以及独特的地域性。
对于我国来说,“百花齐放”正是我国的地域特色,而这也符合国际当代艺术界提倡的思想。
二、现代工笔人物画对中国写意人物画的继承与发扬
(一)主观造型
在现代的工笔人物画创作中,画家主要利用了对作品形象的概括、夸张、剪裁等形式完成意象造型的塑造,实现了对表现人物特点的体现。
在现代工笔人物画作品中,舍弃无关紧要的细节、概括性的人物线条以及形象是普遍使用的方式,能够对作品的核心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更好的体现[2]。
而现代工笔人物画中的“笔简神完”的创作理念以及“笔简意足”的审美追求与中国画写意人物作品中有关于主观造型的思想相同,可以说,是对中国画写意人物的继承与发扬。
(二)静默的诗意性
在中国画写意人物作品中,诗意性是一种重要的意向,而这也在现代工笔人物画的创作中得到了继承与发扬。
在中国画写意人物的发展中,与诗歌的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
同时,在中国画写意人物作品的创作中,常会使用多种的表现手法对作品的内容进行体现,并利用图画引发人们的思考以及对诗意的联想。
就现代工笔人物画的发展来看,其作品也呈现出了一定的诗意性。
例如,在刘金贵的《二十四节气图》中,就利用某个瞬间的塑造实现了对现实的勾勒,呈现出了“诗情画意”的境界。
(三)随类赋彩
在中国画写意人物的发展中,始终坚持着“随类赋彩”的发展原则,而这也正式中国画写意人物作品的本质。
而在现代工笔人物画的创作与发展中,也对中国画写意人物作品“随类赋彩”的原则进行了继承与发扬。
将现代工笔人物画的内容作为切入点进行分析能够发现,现代工笔人物画对于中国画写意人物的写意设色进行了继承,同时,也在此基础上对绘画技术以及绘画材料进行了革新。
在现代人物工笔画的创作中,其用色呈现出了对传统色彩方法的重新构建,体现了对中国画写意人物随类赋彩的继承与创新。
另外,在空白的应用以及线条处理方面,现代工笔人物画都体现出了对中国画写意人物的继承与发扬。
在现代工笔人物画的构图中,使用了单一的人物形象表现形式;在线条的处理中,结合了中国画写意人物的方式进行了创新,体现出了对中国画写意人物的继承、发扬与创新使用,丰富了中国画写意人物的内涵。
总结
综上所述,在现代发展中,中国画写意人物的更新有着必然性,需要进行重点的关注与讨论。
中国画写意人物在发展中,要在继承民族性、人文性、精神性以及地域性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在现代的发展中,对于中国画写意人物的主观造型、诗意性、随类赋彩、空白的应用以及线条的处理都进行了继承与创新,推动了中国画写意人物的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缪肖俊.国画写意人物的当代性探究[J].美术大观,2013(03):39.
[2]宋湘强.浅谈当代中国画写意人物画的探索与发展[J].青春岁月,2012(23):33.
(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