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写意画简介1
- 格式:ppt
- 大小:1.98 MB
- 文档页数:1
中国画写意花鸟画入门大全第一章概述一、咱们国家画得分科咱们国家画原称水墨画,始于唐,成于宋,盛于元,历史悠长,它是我国特别得绘画艺术形式,绘画方法特丰富。
从表现信息上可以分为工笔画,小写意和大写意三种。
工笔画工细秀丽,造型严谨准确,大写意笔墨简练,造型概括传神,小写意笔墨方法介于它们之间,深受大家青睐,非常适合中老年人鉴赏和学习。
梅兰竹菊称四君子,是保守学习咱们国家花鸟画得入门绘画题材,是基础课,因此将其归为本书得编绘信息。
梅兰竹菊练好后,了解了运笔用墨得根本绘画方法,在此基础上,可举一反三再拓学其他绘画题材就容易多啦。
二、初学者应具备得工具学国画要准备部分根本得绘画工具,简称文房四宝,具体是:1. 毛笔毛笔种类名称繁多,形有大中小之分,质有软硬兼之别。
初学时,大中小笔都应有,先备大小提斗笔各一支,大笔最好买兼毫得;中型笔买一支大兰竹、一支大白云;小型笔,买一支叶筋或衣纹笔,往后可根据需要逐步添置。
2.墨过去做画先用墨锭砚墨,墨有油烟墨和松烟墨之分,当今多用墨汁,市面上有一得阁、曹素功和中华牌等,宜书宜画,使用便利。
3.纸国画纸,有生宣和熟宣之分,生宣吸水性强,熟宣增加明矾制做不吸水。
写意画要用吸水性较强得生宣纸。
安徽产得“特净皮”、“净皮”最好,可价格高。
初学者可用云南宣、浙江宣或四川夹江宣,价格适中。
规格别太大,一尺宣便利,可以直接做画。
买三尺宣和四尺宣也可以,用时可以根据做画需要自裁,如四尺对裁,或四尺裁三,四尺裁四等。
4.画毡亦称毛毡,垫在画纸下面,做画时吸收渗透得水墨初学者可以用旧毛毯、旧呢子代替,以平而有绒为好。
临时做画没有机会,也可以把报纸垫在画纸下面做画。
5.笔洗内盛干净的水是洗毛笔用得,市面有售。
初学者可以暂时不买,选择阔口而光滑得陶瓷大碗或杯瓶代替。
6.调色盘调墨配色用,市面售有七池型和重叠型得,初学者也可不买,可以选择中小型白色盘子代用,多少自便,通常有三、五个就可以啦。
7.色彩可买一盒12色得咱们国家画色彩,也可选购常用得铅管色彩,如锌白、曙红、胭脂、藤黄、朱砂、赭石、石青、石绿等,用量多得可以随时单买补充。
汉朝人认为中国是居天地之中者,所以称为中国,将中国的绘画称为“中国画”,简称“国画”。
中国画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并加以装裱的卷轴画。
下面来看看中国画知识:中国画写意画介绍。
写意是中国画的一个概念,中国美学的一个概念,随着波及领域的扩大,出现了很多的误读,人们提起写意往往把它当做与工笔相对应的概念,就是说把粗笔或简笔画法的表现形式归为写意。
写意画的本质是什么呢?一、写意画不局限于某种形式写意画以写实为基础、以抽象的构架为依据,表达一种“意”。
“意”就是意思,就是意向、意义,就是构思、内容,就是精神,没有精神的形式是不能构成艺术的,包含着精神的这种形式本身就是有内容的。
比如说中国传统的笔墨,是不是一种形式?它绝对是一种形式。
在中国的笔墨里面就有内容,中国的笔墨里有作者的人生内容、人生修养及其对世界的认识。
画家在采取这种笔墨的时候,一定是自然不自然地、有意无意地反映了它的全部。
中国画知识:中国画写意画介绍写意的含义在中国古代文论、诗论及其他典籍中,被多次作为重要内容而不断重复和提及。
明清以后,绘画采纳了诗论、文论中的写意概念。
在画法上,作为一种专用名词,它是指在生宣纸出现后,一种一挥而就的短速、快速而传神的画法。
但是我们现在强调的是写意精神,是从古代的诗论、文论直到明清的文人画,以这样一个重要画种、一种精神,来谈写意的,并不局限于文论、诗论,更不局限在作为写意画的形式材料。
写意是一种概念、一种观念、一种精神。
它绝对不是我们谈的一个材料、一个画种、一种形式。
它只是这种形式在大概念之下的一个典型代表。
二、写意精神来源内心深处中国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写意精神的终极目标,是达到人与自然完美融合的精神自由境界。
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也倡导“回归自然”。
最近中国学者纷纷比较研究老庄哲学“道法自然”与卢梭“回归自然”观念的异同。
尽管有人说老庄哲学是出世的“消极逃避”,卢梭思想是入世的“积极进取”,但不论老庄哲学的“道法自然”还是卢梭的“回归自然”,针对当代世界普遍存在的生态危机、物种灭绝、精神迷失、人性异化等严重现象,都具有积极的启示意义。
中国画的形式美之写意花鸟的概述与欣赏
一、写意花鸟的概述
写意花鸟是中国画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充分利用了形式美的特点,根
据技法、主题和画面的组合,运用自然、艺术和逻辑思想构建了一种特殊
的安谧气氛。
写意花鸟采用了泼墨洒色、点、线、面等表现形式。
洒色、抹笔、划
线的技法,表现出水墨画的流畅自由,又有些形式趋近书法的浓墨重彩,
令人难以忽视,使画面更显动荡、活泼。
写意花鸟创作的主题繁多,涉及花鸟、鱼、虫、龙、兽、草木、山水、人物、城郭、宗教神祇、神话传说等各类话题,如草芽、柳枝叶、蝴蝶翩翩,山水景色,以及大唐富贵、南宋禅意等不算新颖,但也能反映出不同
的艺术背景。
在画面上,写意花鸟注重墨源之精,融合“诗性”、“抒情”、“律动”、“幽愁”等不同的艺术形式,通过原物、感觉、色彩和空间等创造
一种和谐的安谧气氛,令人流连忘返。
二、写意花鸟的欣赏
写意花鸟是一种形式美的艺术形式,它丰富了表现手法,展示了艺术
家对自然的深刻理解。
中国画写意画的特点1、以形写神,以神写意.从古到今,中国的绘画一直围绕着一个形的问题在作文章.在绘画的初萌阶段,因为造型水平差,那时的形是简单而幼稚的,是似是而非的,也能够说是“以意表形”.随着绘画经验的持续积累,写形的功能大大提升,进入了“以形写形”的阶段.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画家们并不以形似为满足,逐渐理解到了“神似”的重要性.即在造型上表现对象的内在本质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才算真正达到绘画的目的.最先提出“以形写神”理论的是人物画家顾恺之.后来引伸到中国写意画领域,逐渐比为“以神写意”的意象造型观点.是中国的写意画摆脱了自然形的限制,而追求以笔墨为载体的情感宣泻.因为开拓了表现上的自由空间,画家笔下的形象既跳出了特定时空中客观物象再现的制约,又因为形的限制而避免了过于的随意性.使作品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既有形的观点,又有自我情感的表露,达到极完善的幻化境界.但因为画家对自然物象的感悟千差万别,审美情趣各有所好,所以中国写意画家笔下对形与神的概念便有了不同的侧重.偏重工细一路的借形以抒发自我性灵的审美需求,既强调客观物象的真实性,又具主观的表现意识,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并重的目的,如注重写实的工兼写即属此类.小写意画家则既注重形的制约,又注重自然精神与自我心境,情感的结合,达到一种意蕴平和、雅俗共赏的境界.大写意画家强调自我情感的宣泻,自然物象中的形仅仅表达感情的一种载体,能够不完全依附于客观物象的独立美感.在画家笔下自然物象的某些细节能够招之即来,挥之即去.意象造性,以神写意的表现力达到了境界.关于形神论的观点,历代都有很多精辟的论述.北宋苏轼提出“作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虽不免过于偏颇,但观点是明确的.元代倪云林的“逸笔草草,不求形似”,则是文人画家的一种偏激言词.二者都没有把形神的关系界定清楚.对中国写意画的形神问题阐述的最精僻的莫过于齐白石,他说:“不似为欺世,太似则媚俗,妙在于似与不似之间”.似与不似之间就有了一定的空间,画家在作画过程中,积极地去作物象的内在本质即神韵的追求,为了达到目的,就要对物象的特征加以强调、夸张,对形实行必要的概括、取舍、归纳.这个过程叫做“遗貌取神”,这种造型观点叫做“意象造型”.2、骨法用笔、以书入画.“骨法用笔”是谢赫六法中第二位,它用“气韵生动”是六法中最重要的两个概念.“骨法”是指客观物象的形神结构,“用笔”则是用笔方法,用笔技巧和艺术表现.唐代张彦远在《论画六法》中提出“骨气形似皆本立意而归乎用笔”.说明“骨气用笔”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它不但要表现客观对象的基本结构、神韵,还要表达画家的主观感情和艺术创造.在写意画中,笔墨还有独立的审美价值,表现为特殊的用笔方法所产生的形式美,也表现为笔墨情趣.黄宾虹先生根据中国画的审美要求,总结前人和自己的创作经验,把用笔归结为平、圆、留、重、变五法,他说:“用笔须平,如锥划沙;用笔须圆,如折钗股,如金之柔;用笔须留,如屋漏痕;用笔须重,如高山堕石.”以上是用笔所追求的一种境界,至于具体操作中如何灵活掌握,还要懂得一个“变”字,要留有余地,要掌握好分寸,过度了同样也是弊病.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李可染等先生追求线条的凝重深厚,注重留的作用,所以行笔相对较慢,但也并不是处处都慢,该快时还是要快的.有的画家追求线的流畅,行笔速度相对较快,有气势磅礴、一气呵成之感.至于怎样才好,这与每个人的实践经验、审美情趣相关,不可强求一律.至于用笔中的苍、老、活、松、涩、劲、毛、挺、圆、厚的艺术效果,一个“变”字都能概括,靠在实践中去体会去灵活掌握.。
中国画写意画的特点1、以形写神,以神写意。
从古到今,中国的绘画一直围绕着一个形的问题在作文章。
在绘画的初萌阶段,由于造型能力差,那时的形是简单而幼稚的,是似是而非的,也可以说是“以意表形”。
随着绘画经验的不断积累,写形的功能大大提高,进入了“以形写形”的阶段。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画家们并不以形似为满足,逐渐认识到了“神似”的重要性。
即在造型上表现对象的内在本质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才算真正达到绘画的目的。
最先提出“以形写神”理论的是人物画家顾恺之。
后来引伸到中国写意画领域,逐渐比为“以神写意”的意象造型观念。
是中国的写意画摆脱了自然形的限制,而追求以笔墨为载体的情感宣泻。
由于开拓了表现上的自由空间,画家笔下的形象既跳出了特定时空中客观物象再现的制约,又由于形的限制而避免了过于的随意性。
使作品既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既有形的观念,又有自我情感的表露,达到极完善的幻化境界。
但由于画家对自然物象的感悟千差万别,审美情趣各有所好,因此中国写意画家笔下对形与神的概念便有了不同的侧重。
偏重工细一路的借形以抒发自我性灵的审美需求,既强调客观物象的真实性,又具主观的表现意识,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并重的目的,如注重写实的工兼写即属此类。
小写意画家则既注重形的制约,又注重自然精神与自我心境,情感的结合,达到一种意蕴平和、雅俗共赏的境界。
大写意画家强调自我情感的宣泻,自然物象中的形只是表达感情的一种载体,可以不完全依附于客观物象的独立美感。
在画家笔下自然物象的某些细节可以招之即来,挥之即去。
意象造性,以神写意的表现力达到了最高境界。
关于形神论的观点,历代都有不少精辟的论述。
北宋苏轼提出“作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虽不免过于偏颇,但观点是明确的。
元代倪云林的“逸笔草草,不求形似”,则是文人画家的一种偏激言词。
二者都没有把形神的关系界定清楚。
对中国写意画的形神问题阐述的最精僻的莫过于齐白石,他说:“不似为欺世,太似则媚俗,妙在于似与不似之间”。
写意画纵现中、西绘画史,无论东方或西方的绘画艺术,大体上都经历了三个阶段:原始的“不似”——精细的“形似”——高一级的“不似”。
原始时期的绘画,例如:我国新石器时代彩陶上出现的鱼、鹿、蛙、人形图象,远古时代的岩画,欧洲远古洞窟壁画等等。
那时的绘画尚处在幼稚阶段,对物象的刻画是粗糙的、简略的,可以说还画不准物象,正如儿童画一样,表现原始人纯朴天真的意念。
这是原始时期的“不似”阶段。
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人类逐渐能够真实地再现物象,并且达到十分精细的程度。
中国绘画发展到唐、宋时期,无论人物、山水、花鸟画,都可达到精细地刻画物象的程度。
西方绘画发展到十五至十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运用科学手段(透视学,解剖学,色彩学)更能十分逼真地再现物象,使写实的绘画发展到高峰。
人类绘画从原始的“不似”,发展到精细的“形似”,这标志着绘画的巨大飞跃。
然而,逼真的再现物象,并不是绘画的最高目的。
绘画和其它艺术一样,都是人的精神产物。
人要充分、自由地抒发自己的性灵,表达情感,就必须突破刻意模仿物象的阶段。
因为刻意模仿物象,必须束缚着人的性灵的高度发挥。
只有摆脱了“形似”的束缚,从“形似”中解放出来,绘画才能取得更大的自由。
中国写意绘画的形成与发展,正是逐渐摆脱“形似”束缚的结果。
当中国的写实绘画(中国的写实绘画于西方的写实绘画有很大的不同,前者的写实是相对的,后者则更接近物象真实)在唐、宋之际发展高峰之时,人们开始不再满足写实的东西,而探索一种新的绘画形式,不再追求精细的“形似”,而是追求“意似”,于是逐渐形成了写意绘画。
早在魏晋六朝时期,中国文化史上呈现新的变革,文化思想领域十分活跃,强调人的自觉,追求人的内在精神以及个性的表现。
文学方面,文论、诗论的发展;书法艺术的成熟;在绘画上,顾恺之的“以形写神”,谢赫的“气韵生动”,王异的“画乃吾自画,书乃吾自书”,这种强调神韵,强调自我的观点对以后写意画的产生有着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