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12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课后限时集训
- 格式:doc
- 大小:51.50 KB
- 文档页数:5
第十二单元单元整合(十二)专题框架构建│专题纵横拓展│学科技能提升专题框架构建(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专题框架构建【认读导引】一大主题:中国传统主流思想与科技文化的演变历程。
二条线索: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即儒家思想的演变;古代中国科技文化发展历程。
三大重点:儒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演变;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历程;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
(二)中国古代科技文化一、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历程专题纵横拓展纵向贯通历程地位原因 春秋战国儒学的创立和发展时期 儒家思想受到统治者的冷落 “仁政”“德治”等主张虽然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但在诸侯争霸、战乱不断的年代,其主张不适应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 秦朝时期 儒家思想受到压制 秦统一后,儒生依旧坚守旧的主张,非议郡县制,站在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不能为统治者服务专题纵横拓展历程地位原因 汉代儒学改造时期 儒学处于独尊的地位 董仲舒提出“大一统”“天人感应”等新内容,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改造,适应了当时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需要 宋明儒学转型和成熟时期 儒家思想正统地位依然如故 儒学更加理论化和思辨化,体现了唯心主义的内容,逐渐束缚了人们的思想;儒家思想发生了转型,理学产生并发展为心学,更加适应统治者的需要 明清之际的批判与继承 儒学正统地位受到冲击,但仍占统治地位 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和封建统治的腐朽【考题例证1】孟子主张“制民恒产”“勿夺农时”“省刑罚,薄税敛”。
董仲舒主张“限民名田,以澹不足,塞并兼之路”“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
关于二者的思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二者主张都代表了人民的利益B.二者主张都有利于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C.二者都主张抑制土地兼并D.二者主张都得到统治者认同专题纵横拓展【解析】 B 孟子和董仲舒均是为统治者提供治国方案,代表了人民的利益说法错误,故A项错误;“制民恒产”“勿夺农时”“省刑罚,薄税敛”有利于小农经济的稳定和发展,“塞并兼之路”“薄赋敛,省徭役,以宽民力”也有利于小农经济的稳定,故B项正确;孟子的主张“制民恒产”“勿夺农时”“省刑罚,薄税敛”里没有抑制兼并的内容,故C项错误;孟子的思想没有得到当时统治者的认同,故D项错误。
时空坐标
主题线索
一、本单元主要讲述了从先秦时期到明末清初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可按四条线索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
线索1 儒家思想的创立和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创立儒学思想,孟子和荀子继承和发展了儒学。
儒学的“德治”“仁政”虽然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但在社会大变革、大动乱时代,其主张不适应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和诸侯争霸的需要,所以儒家思想受到统治者的冷落。
线索2 儒家思想的改造与独尊
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独尊儒术、兴办太学,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线索3 儒家思想的转型与成熟
宋明时期:朱熹、王阳明等人汲取佛、道两教的思想,使儒家思想完成了理论化和思辨化的发展过程,从理学到心学,儒家思想更加适应统治者的统治需要。
线索4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在继承传统儒学的基础上,着重对其弊病进行批判,提出“经世致用”和批判君主专制的主张,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构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二、科技文化:先秦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在造纸术、数学、天文学和医学等方面取得辉煌成就;隋唐时期发明火药和雕版印刷术,宋元时期火药广泛应用于军事、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明清时期古代科技进入总结时期。
春秋的《诗经》、战国时期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汉代的汉赋的发展,魏晋时期书法和绘画成为自觉的艺术;唐诗、宋词、元曲的繁荣,隋唐书法全面辉煌,宋代文人画发展;明清时期,书法、绘画、小说等成就突出。
第35讲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一、四大发明经济基础:农耕经济高度繁荣。
政治条件: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中央集权国家和政府的支持与重视。
民族交往与对外交流频繁。
继承前代科技文明成果。
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创造。
二、书法艺术1.汉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2.书法的字体特点3.中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创立赵体文征明、董其昌三、绘画艺术1.类型:按题材分: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按表现技法分:工笔与写意。
2.代表特别提示宋元以来,中华文明开始呈现出复杂的二元性:一是商品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文化世俗化倾向;二是理学和文化专制强化以后表现出来的高雅文化倾向。
例如在绘画领域出现的风俗画反映出世俗化倾向、文人画高雅文化倾向。
四、文学成就1.《诗经》(1)内容: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分《风》、《雅》、《颂》三部分。
(2)特点:句式以四言为主,或间以杂言,语言丰富多彩,音节和谐。
(3)影响:中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奠定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被后世列为儒家经典。
2.楚辞(1)特点:浪漫主义的创作手法;句式较为灵活,在节奏和韵律上独具特色。
(2)影响:楚辞体被称为“骚体”,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3.汉赋(1)特点:散文和韵文并用,气势恢弘、辞藻华美,反映了文人气度和时代精神。
(2)代表:西汉的贾谊、司马相如、扬雄,东汉的班固、张衡。
4.唐诗(1)李白: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诗仙”,诗风体现了盛唐的气象。
(2)杜甫:诗风充满了忧患意识和人道主义色彩,后人称其诗作为“诗史”,称其人为“诗圣”。
5.宋词(1)概念:词是由民间的长短句歌词发展而来的一种新的文学体裁。
(2)代表:宋代豪放派代表苏轼、辛弃疾;婉约派代表柳永、李清照。
6.元曲(1)散曲:金元时期在北方民间流行起来并兴盛于元明时代的一种诗歌体裁,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形式。
(2)元杂剧①艺术特点:融合宋金以来各种表演艺术而形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
第三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检测试题(时间:40分钟满分:85分)编者选题表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2017·河北石家庄一模)孔子编写《春秋》,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
孟子称:“孔子成《春秋》,乱臣贼子惧。
”朱熹则说:“圣人作《春秋》,不过直书其事,善恶自见。
”这反映出( ) A.仁政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B.历史评判会影响政治行为C.儒家干政成为治国秘诀D.重史传统促成了社会凝聚解析:B 材料信息的意思是:孔子在编写《春秋》时,虽不直接对历史事件进行评论,但却从儒家道德伦理出发,以是否合乎礼法为标准,对历史事件含蓄地进行道德评判,以达到劝戒的目的,故孟子、朱熹的话都是在强调孔子在《春秋》中的“暗含褒贬”对后世产生了影响,故B项符合题意;A、C、D三项材料中都没有体现,故排除。
2.(2017·山西大同月考)“皇帝向皇太后下跪,曰以孝治国;皇后向皇帝下跪,曰夫为妻纲”的现象反映了( )A.井田制的瓦解B.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C.百家争鸣的出现D.中央集权受到冲击解析:B 汉武帝时董仲舒改造儒学,提出“三纲五常”等观点。
题干中“以孝治国”“夫为妻纲”反映出儒家思想为统治者所推崇成为主流思想,故B项正确。
春秋战国时期,经济上井田制瓦解,思想文化领域出现百家争鸣,两者与题干信息没有关系,故A、C两项错误;地方势力的发展会冲击中央集权,D项与题意无关,故错误。
3.(2017·山西重点中学联考)汉代的儒学是经学,孔子依附于六经;宋以后则是先“四书”后“六经”,使孔子真正取得了独尊地位。
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罢黜百家的结果B.科举制度的繁荣C.宋明理学的影响D.民间书院的兴盛解析:C 汉代儒学是经学,孔子依附于六经,地位不高;宋代理学家朱熹将《论语》(记载孔子的言行)、《孟子》、《大学》、《中庸》集为“四书”,并加以注解,使之成为理学经典,孔子取得了独尊的地位,C项正确。
第25讲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2016·高考全国卷Ⅱ)如图为三国曹魏《三体石经》的残片,经文中的每个字均用先秦古文、小篆等三种字体刻写。
这三种字体反映了( )A .当时统一文字的努力B .汉字演变的历史过程C .当时字体流行的实际状况D .汉字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知识定位】 本题考查汉字的演变历程。
【素养解读】全国卷高考命题以素养考查为主,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两方面,具体解读如下:【解析】A项错误,统一文字是在秦始皇时期;由题干可知,经文中的三种字体是先秦古文、小篆、隶书,这反映出我国汉字的演变过程,故B项符合题意;C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答案】 B(2017·高考全国卷Ⅲ)如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文字的频繁使用B.书写材料的不同C.各国变法的实施D.“书同文”的推行【知识定位】本题考查汉字的演变特点。
【素养解读】全国卷高考命题以素养考查为主,本题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两方面,具体解读如下写文字,而到了春秋战国,教育和学术逐渐下移,从“学在官府”发展到“学在民间”,会识字写字的人数大大增加,文字被更频繁地使用,而西周时期的文字比较繁琐,不适宜书写,因此文字逐渐简化,故A项正确。
【答案】 A■练真题———————————————————1.(2016·高考全国卷Ⅲ)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
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上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 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解析:选C。
A、D两项违背了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的原则,这两项说法偏颇,排除;B 项说法太绝对;唐太宗推崇王羲之书法是因为其有“丈夫之气”,与唐初尚武、开拓进取的时代风貌一致,故C项正确。
1 课后限时集训(二十四) 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时间:45分钟 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唐代的皇帝追认老子为其始祖。741年,唐玄宗正式下令在科举考试中设置道举。道举考试测试《老子》、《庄子》、《文子》、《列子》,考试形式和明经科相同,合格及第者称道学举士。道举的设立旨在( ) A.动摇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配合政权统治的需要 C.冲击世家大族的政权垄断 D.推动文化的多元发展 B [道举考试客观上有利于道家思想的传播,会影响到儒家思想,但这不是目的,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唐代的皇帝追认老子为其始祖”说明为了证明唐朝统治的合理性,而推崇道学,故B项正确;冲击世家大族的政权垄断是科举制度的作用,与考察科目的变动无关,故C项错误;道举客观上有利于推动道学的传播,有益于文化的多元发展,但这不是目的,故D项错误。] 2.《河南程氏遗书》卷二载:“(二程)昔见周茂叔(周敦颐),每令寻颜子,仲尼乐处,所乐何事。”理学家重视“孔颜之乐”意在( ) A.追求以仁为核心的主体自由 B.发扬“格物致知”的治学精神 C.弘扬理学的基本宗旨和精神 D.重新构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体系 A [理学家重视“孔颜之乐”的目的在于追求一种精神上以仁为核心的自由与享受,故A项正确;“孔颜之乐”是一种精神追求而不是治学精神,故B项错误;“孔颜之乐”是对儒家思想精神的弘扬,而不是理学,故C项错误;D项过于宽泛,错误。] 3.从儒学自身发展来看,理学作为一种哲学思潮或者儒学复兴运动,它所强调的义理之学,是对汉唐儒学的一种反动。理学的“反动”指( ) A.强化三纲五常教化作用 B.从神学政治转向伦理道德 C.注重强化谶纬神学思想 D.束缚人的思想和压制人性 B [宋代以前儒学服务君权神授,宋明理学则将伦理说成世界的本源,儒学成为人生哲学,把儒学的伦理道德根植于人的内心之中,从而达到维护封建专制的目的,故B项正确。] 4.孔子主张“知(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朱熹主张“居敬察醒”,二者的共同之处是( ) A.强调法治 B.强调德性修养 C.重视教育 D.人性本善 B [强调法治属于法家思想而不是儒家思想,故A项错误;孔子主张“仁者不忧”,朱熹主张“居敬察醒”,两者共同强调德性修养,锤炼品德,故B项正确;题目中两人均没有提到教育,故C项错误;题目中并没有提到人性,故D项错误。] 2
5.某思想家认为:“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不假外求。若良知之发,更无私意障碍,即所谓充其恻隐之心,而仁不可胜用矣”。材料中的思想家强调( ) A.良知是存在于人心中的天理 B.知行合一是获取天理的关键 C.“格物致知”才能求得天理 D.顺应了当时商品经济的发展 A [材料中致良知以求仁体现心学的主张,故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获得天理的关键,故B项错误;格物致知是程朱理学的主张,故C项错误;顺应商品经济发展不是主张而是结果,故D项错误。] 6.黄仁宇认为宋代理学“与汉代从美术化的眼光看世界不同,认为宇宙之上构成包含无数之因果关系,而人之能为善,与自然法规(他们称为天理)相符。”与汉代儒学相比较,宋代理学对儒学的发展主要在于( ) A.以天人合一的观点宣扬儒家伦理 B.从哲学角度开辟儒学发展新路径 C.借鉴因果报应宣扬封建等级观念 D.通过格物致知方法探索自然规律 B [天人合一的思想汉代儒学已产生,故A项错误;宋代摆脱了一味关注现实和粗糙的天命观,将儒学上升到“理”的高度,故B项正确;宋明理学,以“天理”的观念来维护等级秩序,故C项错误;儒学主要目的不是探索自然规律,而是为现实社会服务,故D项错误。] 7.李贽的《藏书》是评述历史人物的著作。其中的《世纪》部分,讲述的是朝代更替以及帝王个人活动。他将陈胜、公孙述(东汉末年军阀)等列入书中,且每篇都标有名目以示褒贬。如西楚霸王项籍篇题为“英雄草创”,王莽篇题为“篡弑资贼”。该书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 A.反对思想束缚提倡独立思考 B.突破传统改革史书编撰体例 C.破除传统等级观念反抗权威 D.以史为据实事求是评价历史 A [根据材料“且每篇都标有名目以示褒贬。如西楚霸王项籍篇题为‘英雄草创’,王莽篇题为‘篡弑资贼’”可知,李贽的史学著述已经突破了传统思想的束缚转而开始独立思考,故A项正确。] 8.清代学者戴震认为:“天理者,节其欲而不穷人欲也……圣人之道,使天下无不达之情,求遂其欲而天下治。后儒不知情之至于纤微无憾,是谓理,而其所无理者,同于酷吏之所谓法。酷吏以法杀人,后儒以理杀人,浸浸乎舍法而论理,死矣,更无可救矣。”材料( ) A.否认“天理”的存在 B.具有朴素唯物主义色彩 C.认为“理”“欲”相统一 D.体现了早期民主启蒙思想 C [根据材料“天理者,节其欲而不穷人欲也”,说明清代学者认可天理的存在,故A项错误;材料中学者依然认可天理的存在,说明依然属于唯心主义,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天理者,节其欲而不穷3
人欲也……圣人之道,使天下无不达之情,求遂其欲而天下治”,说明学者戴震认为天理是控制欲望而不是取消欲望,即“理”“欲”相统一,故C项正确;戴震反对遏制人正常欲望的理,是对传统理学思想的反叛,但未体现反专制的早期民主启蒙思想,故D项错误。] 9.对君臣关系,黄宗羲作了独到的论述:君臣有共同的职责,都是为民谋利。顾炎武则作了全新的解释,君主及其各级官吏,不敢于百姓之上任意妄为以自尊,不敢厚取于民以自我享乐。这些主张( ) A.导致经世致用思想盛行 B.受到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C.是对儒家思想精华的传承 D.动摇了儒家思想的地位 C [材料中黄宗羲认为君臣职责是为民谋利,顾炎武则认为君主及其官吏应该尊重百姓,不应该对百姓横征暴敛以保证自己的享乐,这是对儒家民本思想的传承,材料中并未提及经世致用,故A项错误;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与西方启蒙思想有本质区别,西方启蒙思想属于资产阶级思想文化,故B项错误;黄宗羲与顾炎武的主张是对儒家思想精华(民本思想)的传承,故C项正确;动摇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是新文化运动,故D项错误。] 10.吴晗《历史的镜子》中提及“他晚年游历北方时,有和过去知道不符合的,就立刻检书查对,力求记载的真实,他这种从实际出发,研究当前现实的学风,一反那个时代空谈性命,不务实际的学风。”材料中的“他”( ) A.认为探究“理”,只需内心反省即可得到天理 B.主张限制君权,学校成为决策是非的最高机构 C.关注实地的调查和国计民生,富有时代责任感 D.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 C [“他这种从实际出发,研究当前现实的学风,一反那个时代空谈性命,不务实际的学风”指的是经世致用的主张,“他”是指顾炎武。A项是王阳明的主张,B项是黄宗羲的主张,C项是顾炎武的主张,D项是王夫之的主张。] 11.明代思想家王夫之在批评理学“损人欲以复天理”的同时,提出了弱化“理欲一体”“以性正情,以义制利”的主张。这说明王夫之( ) A.彻底否定理学的“理欲”观 B.不提倡“尊公轻私”思想 C.极力批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D.认为私欲是理的物质基础 B [王夫之批判的只是理学“理欲一体”“以性正情,以义制利”等的主张,并未对其进行彻底的否定,故A项错误;因为王夫之批评理学“损人欲以复天理”,故其所提倡的并非“尊公轻私”思想,故B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王夫之对封建君主专制体制的批判,故C项错误;王夫之只是主张弱化“理欲一体”的主张而并未“认为私欲是理的物质基础”,故D项错误。] 12.顾炎武指责李贽“无忌惮而敢于叛圣人”,黄宗羲谴责李贽“非名教之所能羁络”,王夫之以“循礼”“秉礼”为“君子之道”,以“尊其尊、卑其卑、位其位”为理想政治局面,并强烈主张严君子、4
小人之辨。明清时期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专制主义还未进入崩溃阶段 B.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 C.传统儒家思想在批判中继承 D.李贽挑战理学权威 A [以反传统、反教条和反权威自居的李贽遭受到同为进步思想家的顾炎武和黄宗羲的批判,而王夫之的政治主张亦与孔子“礼”的政治追求有着异曲同工之处,这些都是侧面反映出古代中国的专制主义还尚未进入崩溃的阶段,故A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孝经》开宗明义地说:“夫孝,德之本也。”从周代至春秋,孝的初始含义主要是尊祖敬宗,另外还包含生育子女、传宗接代。春秋至战国之际,经过儒家的阐释发挥,“善事父母”最终成为“孝”的核心内容。孔子把孝的含义归纳为三:一是无违;二是能养;三是有敬。曾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孝道思想,将孝道与忠君联系为一体,使之成为政治原则。而到了汉代,封建统治者则从实践上使其政治化,孝由此成为“以孝治天下”的工具。“以孝治天下”的思想,将本来规范血缘家庭的伦理范畴变成国家的政治哲学,严重地扭曲了孝的本义。在封建社会后期,竟得出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残酷结论,其精神实质已经背离了传统儒家的孝道原则。 ——摘编自卢明霞《当代中国孝德研究》 材料二 要使现代人真正从感情上接受孝观念,就必须让孝德回归到家庭伦理的地位,仅仅作为一种子女对父母的爱,消解其在社会生活领域和政治领域中的影响。随着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在现代社会中,家庭生活已退为多层面生活之一,不再是生活的全部。因此,孝德的修养亦非个体道德生活中的核心与全部。在当代,孝德与其他德目应该是并列的,共同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服务。今天,对父母的孝敬应该从现实出发,主要是重感情,重赡养,不应该追求繁琐的礼仪和不近人情的形式。尽管今天的孝行还应该遵循一定的规范,但是决不应该拘泥于规范,而应该以使父母安乐幸福和尊重老人的意愿为原则。 ——摘编自卢明霞《当代中国孝德研究》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古代孝德的特点。(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代社会孝德变化的原因,并简要说明当今社会弘扬孝德的意义。(15分) 【解析】 第(1)问,根据材料一,由“从周代至春秋,孝的初始含义主要是尊祖敬宗,另外还包含生育子女、传宗接代”,可得出孝道与忠君治国相结合,由“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体现了鲜明的等级观念,由“不应该追求繁琐的礼仪和不近人情的形式“可得出古代礼仪繁琐、不近人情。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由“随着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在现代社会中,家庭生活已退为多层面生活之一,不再是生活的全部”可得出当代社会家庭结构(家庭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由“共同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服务”可得出适应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要求,由“对父母的孝敬应该从现实出发,主要是重感情,重赡养”可得出现实的需求,根据所学现实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