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选考)2019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专题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专题训练
- 格式:docx
- 大小:12.69 KB
- 文档页数:4
赛一华盛顿体系即时演练(选修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长远看来,协约国可任意借助美国经济,但德国却遭到封锁,这使它只能使用中欧资源,这种封锁产生了巨大的效果,美国提供的贷款和它后来的参战更加强了那种效果。
1916年末德国试图火速提高军事生产的努力最终却毁灭了它的经济,导致了1918年德国的崩溃。
似乎为了对拿破仑进行阐释,上帝还是站在了较大工业的这边。
——《剑桥战争史》材料二我们的目的仍和以前一样,要在世界中捍卫和平和正义的原则,与自私的无人性的权力相对抗……我们跟德国人民没有什么争吵……他们政府发动这次战争,不是出自他们的推动……这次战争的决定,正如在古代不幸的岁月中,统治者什么也不与人民商量,往往就决定了许多战争,而发动和进行那些战争又都是为了某些王朝的利益,或是为了惯于把他们的同胞用作爪牙和工具的一小撮野心家的利益……现在,我们正要对这个与自由为敌的真正敌人应战。
――威尔逊总统提请国会对德宣战的演说(1) 根据材料一,分析同盟国失败的原因。
⑵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二中威尔逊表述的美国参战目的。
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关键信息“协约国可任意借助美国经济,但德国却遭到封锁”“美国提供的贷款和它后来的参战更加强了那种效果”“德国试图火速提高军事生产的努力最终却毁灭了它的经济” 概括同盟国失败的原因;第⑵问首先依据材料“我们的目的……捍卫和平和正义的原则”和材料出处来概括威尔逊所说的美国参战的目的,然后联系所学知识透过表象来评析美国参战的目的。
答案:(1)德国遭到封锁,物资匮乏;德国军事生产拖垮了本国经济;美国对协约国提供贷款,协约国在经济实力上占有优势;美国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进一步增强了协约国的实力。
(任意答出三点即可)(2) 材料二中威尔逊认为美国参战的目的是协约国集团为捍卫和平和正义的原则,为保卫自由而同同盟国进行战争的。
该观点是不正确的。
理由:“一战”是为了争夺殖民地和霸权而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尽管塞尔维亚是为了抵抗侵略而参战,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整个战争的非正义性。
专题七世界格局的演变专题概述从新航路的开辟到苏联的解体,世界格局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学习本专题,主要了解世界格局的演变历程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教材联通一、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一)一战后的世界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形成过程(1)1919—1920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召开了巴黎和会,签订包括《凡尔赛条约》在内的一系列和约,形成凡尔赛体系,确立了战胜国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国际新秩序,使列强间原有的矛盾暂时得到缓和。
(2)1921—1922年,美、日等九国代表在华盛顿召开会议,签订包括《九国公约》在内的一系列条约,协调了美、日矛盾,重新调整和确立了战胜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华盛顿体系由此形成。
(3)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两次会议形成的一系列国际条约,确立了一战后初期的国际政治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终结1939年,德国突袭波兰,二战全面爆发,凡尔赛体系彻底破裂;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华盛顿体系彻底破裂。
3.影响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建立了一战后帝国主义之间的新秩序,但它不仅没有消除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而且还加深了战败国与战胜国、殖民地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因此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
(维护工具:国际联盟)4.对中国的影响巴黎和会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让给日本,中国作为战胜国的地位未得到尊重,说明“弱国无外交”;华盛顿会议上签署的《九国公约》,为美国在中国的扩张提供了方便,说明中国仍处在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支配下。
(二)二战后的国际格局(雅尔塔体系——美苏冷战的两极格局)1.时间:1945—1991年。
2.形成过程(1)雅尔塔体系的建立:二战结束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按照雅尔塔会议等国际会议确定的基本原则,重新划分世界版图和势力范围,建立起新的国际关系格局——雅尔塔体系。
(维护工具:联合国)(2)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①1946年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揭开冷战序幕;②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美苏冷战开始;③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在经济上逐步控制西欧各国;④1949年,成立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进一步控制西欧,对抗苏联;⑤1955年,苏联针对性地成立华沙条约组织,冷战对峙的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考点18 第一次世界大战(加试) 考纲考情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1.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b)(1)原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为了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欧洲列强之间矛盾加剧,形成两大军事集团。
(2)过程:1882年,三国同盟形成;1907年,三国协约形成。
(3)影响:两大军事集团的最终形成,加剧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2.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线——(b)1914年6月,萨拉热窝事件。
3.人类历史发展到20世纪才出现世界大战的原因和条件——(c)(1)原因:①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②为争夺世界霸权和殖民地,欧洲列强之间矛盾加剧,形成两大军事集团,疯狂的扩军备战。
③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
④1914年6月28日的萨拉热窝事件是直接原因(导火线)。
(2)条件:①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世界连成一个整体。
②20世纪生产力和科技进步,为世界大战提供了物质和技术基础。
图示识记一战矛盾示意图二、旷日持久的战争1.欧洲三条战线的主要交战国——(b)2.马恩河战役、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b)(1)1914年战争重心在西线:马恩河战役是大战中第一次大规模战役,德军“速战速决”的“施里芬计划”失败,西线进入相持阶段。
(2)1916年战争重心重回西线①1916年2月,德国发动凡尔登战役。
法军在霞飞元帅指挥下,顽强抵抗,德国歼灭法军主力、迫使法国投降计划失败。
双方伤亡70多万人,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②6月下旬,为牵制德军,支援凡尔登,英法联军发动索姆河战役。
这次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英军首次使用了新式武器——坦克,双方伤亡人数超过凡尔登战役,被称为“索姆河地狱”。
3.第一次世界大战演变为旷日持久的战争的原因——(c)(1)交战双方没有一方具有绝对优势。
(2)杀伤力大的武器更有利于防守。
(3)军队机动性不强,后勤保障能力不高。
(4)帝国主义各交战国鼓吹“爱国主义”“民族利益”等欺骗民众。
选修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第1讲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第一次世界大战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欧洲列强之间的主要矛盾、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过程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导火线;理解人类历史发展到20世纪才出现世界大战的原因和条件;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资本主义列强矛盾激化的结果。
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欧洲三条战线的主要交战国及其重要战役;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演变为旷日持久战争的原因;认识新式武器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感受现代战争的残酷性。
了解美国参战、中国参战、俄国退出战争等史实;知道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标志;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同盟国集团失败的原因。
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后果,认识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影响。
感悟追求和平、关爱生命的人文精神。
说明:复习时可以从“为什么要打”和“为什么能打”两个方面理解20世纪才出现世界大战的原因和条件;复习时可联系教材必修二专题五“走向整体的世界”的有关内容。
复习本考点要注意与“同盟国集团的瓦解”相关内容的整合。
可从经济、军事、国内和国际力量对比等多方面因素认识同盟国集团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失败的原因。
“两次巴尔干战争”知识点、“空前规模的帝国主义战争” 一目为学生课外阅读内容。
[主干知识梳理]1.背景(1)世界的整体性加强:20世纪初的世界已经基本成为一个整体,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经形成。
(2)根本原因: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
(3)重要原因:①法德、英德、俄奥三大矛盾激化,形成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
②列强的争夺、民族矛盾的日益激化,巴尔干地区成为矛盾冲突的焦点。
③20世纪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为大战爆发和扩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基础。
(4)直接原因:1914年6月28日的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2.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对交战双方来说,都是非正义的。
——————————新学期新成绩新目标新方向——————————第67讲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本讲小结〔反馈检测〕1.第一次世界大战暴露了西方文明的缺陷,这引起了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的先进的中国人对国家前途的深思。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他(陈独秀)把西方国家划分为帝国主义和自由主义两种国家,而自由民主的典范就是法国,他认为欧战是正宗欧洲文明——法兰西文明与欧洲文明的变种德国军国主义之间,即正义与邪恶的较量。
陈独秀说:“德意志以军国主义为害世界,吾人之所恶也,列国讨之,亦以尊重自由正义与和平,不得不除此军国主义之怪物。
”他还特别指出,法兰西人“嗜平等博爱自由,根于天性,成为风俗也”,他们参战是“为平等博爱自由”而战。
材料二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的严酷的事实教育了陈独秀,使他开始认识到协约国标榜的公理的虚假性,从而不得不相信协约国不是“天使”,巴黎没有“公理”。
此时陈独秀的观点开始有了较大的变化,他愤然质问巴黎和会“公理何在”,并对威尔逊深表失望,(陈独秀)说“威尔逊总统的和平意见十四条,现在也多半是不可实行的理想,我们也可以叫他做威大炮”。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试论陈独秀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性质的认识》(1)结合材料一,指出陈独秀对一战性质的认识,你是否赞同这种认识?原因何在?(2)根据材料二,指出陈独秀的看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原因何在?结合上述材料及问题,指出认识历史问题的规律。
[答案](1)认识:陈独秀认为一战是德国发动的侵略战争,对法国等欧洲国家来说是一种自卫,属于正义之举。
不完全赞同。
原因:一战对战争双方来说都是非正义的,都是掠夺式的帝国主义战争。
(2)变化:从认为协约国集团是正义的到认为战争具有侵略性和强权性。
原因:从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中看到了西方国家的虚伪,看到了他们侵略的本质。
规律: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往往要经过一个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
2.1937年8月14日发表的《国民政府自卫抗战声明书》是抗战期间的重要文件。
【第1讲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之小船创作第一次世界大战(一)1.时代背景:20世纪初的世界已经基本成为一个整体,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经形成。
2.根本原因: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
3.重要原因(1)法德、英德、俄奥三大矛盾激化,形成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两大军事集团。
(2)列强的争夺、民族矛盾的日益激化,使巴尔干地区成为矛盾冲突的焦点。
(3)20世纪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为大战爆发和扩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基础。
4.直接原因:1914年6月28日的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二)经过阶段时间主要战役(事件) 影响爆发1914年6月萨拉热窝事件一战爆发的导火线1.帝国主义战争(1)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矛盾斗争的实质是争夺殖民地。
(2)在对殖民地的争夺与分赃过程中形成了两大军事侵略集团。
(3)两大军事侵略集团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2.非正义战争(1)从战争的起因来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是帝国主义国家为重新瓜分殖民地而发动的。
(2)战争过程中,各帝国主义国家提出的战争目标和瓜分领土的要求,露骨地显示了这次战争的侵略性质。
(3)从战争的结果看,在战胜国对战败国的处置中,巴黎和会的召开就是战胜国对战败国的宰割与掠夺。
(四)影响1.经济方面:促使政府机构改变了职能。
一战中,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几乎将整个国家经济纳入了战争的轨道,战争迫使政府建立起一整套专门机构对经济进行干预,促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开始萌芽。
2.政治方面:改变了世界格局。
(1)促成一个新型的社会主义国家出现,改变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
(2)欧洲在国际上的统治地位发生了动摇,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战败瓦解,英法等国受到重创。
(3)美日等国乘机迅速崛起。
(4)被压迫民族觉醒,掀起了民族解放运动的新高潮,冲击了世界殖民体系。
课时检测(十七)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一、选择题(每小题分,共分).对下图的相关表述,下列不正确的是( )欧美四国在世界工业总量中的比重.四国工业总量之和在当时世界上占绝对优势.四国工业比重的变化与其资本输出量成正比.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性加剧.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将更加尖锐解析:选图表显示英、美、德、法四国工业的产值占世界工业产值的以上,因此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图表没有涉及这四个国家的资本输出量,故无法确定其对比关系,项符合题意。
英、法工业比重不断下降,美、德工业比重不断上升,因此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必然导致资本主义政治发展的不平衡,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也将随之激化,因此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法国贝当将军在回忆一场战役时说:“德军试图造成一个任何部队都无法坚守的死亡区。
钢铁碎片、霰弹片和毒气向我们所在的树林、堑壕和掩蔽部铺天盖地袭来,简直在消灭一切……”有关他所描述的这场战役表述正确的是( ).一战中有决定意义的战役.首次出现了飞机、坦克.一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规模最大的两栖登陆解析:选在凡尔登战役中德军使用了化学武器毒气弹,法军在霞飞元帅指挥下,顽强抵抗,摆脱被动,收复失地,持续个月,德军兵力、士气开始衰落,是大战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战役,故选项;坦克首次投入战争是在索姆河战役,故项错误;一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是索姆河战役,故项错误;材料与“两栖登陆”无关,故项不符合题意。
.霍布斯鲍姆在《极端的年代》中有这样的描述:西线战事成为杀戮战场。
几百万人隔着沙袋筑起壁垒,彼此虎视,日夜在战壕里面,人鼠同居……将领们一再想要突破对峙的僵局,于是每回攻击令一下,便是几昼夜,甚至几周无休止的炮火轰击,之后举目狼藉,到处是泥浆满地的弃尸。
下列结论不能从文中得出的是( ).描述的是二战惯用战术阵地战.体现了战争的残酷性.战争呈现持久作战的状态.交战一方中有德国军队解析:选据材料信息“西线战事”“杀戮战场”“几周无休止的炮火轰击”“泥浆满地的弃尸”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描述的是一战,、、三项符合材料描述,不符合题意;项错误,符合题意。
第一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凡尔赛—华盛顿体系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长远看来,协约国可任意借助美国经济,但德国却遭到封锁,这使它只能使用中欧资源,这种封锁产生了巨大的效果,美国提供的贷款和它后来的参战更加强了那种效果。
1916年末德国试图火速提高军事生产的努力最终却毁灭了它的经济,导致了1918年德国的崩溃。
似乎为了对拿破仑进行阐释,上帝还是站在了较大工业的这边。
——《剑桥战争史》材料二我们的目的仍和以前一样,要在世界中捍卫和平和正义的原则,与自私的无人性的权力相对抗……我们跟德国人民没有什么争吵……他们政府发动这次战争,不是出自他们的推动……这次战争的决定,正如在古代不幸的岁月中,统治者什么也不与人民商量,往往就决定了许多战争,而发动和进行那些战争又都是为了某些王朝的利益,或是为了惯于把他们的同胞用作爪牙和工具的一小撮野心家的利益……现在,我们正要对这个与自由为敌的真正敌人应战。
——威尔逊总统提请国会对德宣战的演说(1)根据材料一,分析同盟国失败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二中威尔逊表述的美国参战目的。
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关键信息“协约国可任意借助美国经济,但德国却遭到封锁”“美国提供的贷款和它后来的参战更加强了那种效果”“德国试图火速提高军事生产的努力最终却毁灭了它的经济”概括同盟国失败的原因;第(2)问首先依据材料“我们的目的……捍卫和平和正义的原则”和材料出处来概括威尔逊所说的美国参战的目的,然后联系所学知识透过表象来评析美国参战的目的。
答案:(1)德国遭到封锁,物资匮乏;德国军事生产拖垮了本国经济;美国对协约国提供贷款,协约国在经济实力上占有优势;美国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进一步增强了协约国的实力。
(任意答出三点即可)(2)材料二中威尔逊认为美国参战的目的是协约国集团为捍卫和平和正义的原则,为保卫自由而同同盟国进行战争的。
该观点是不正确的。
理由:“一战”是为了争夺殖民地和霸权而进行的帝国主义战争,尽管塞尔维亚是为了抵抗侵略而参战,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整个战争的非正义性。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一) 复习提纲填空:一、凡尔赛宫里的勾结与争夺1.巴黎和会召开(1)目的:处理战争的遗留问题,并组建国际新秩序。
(2)召开:1919年1月18日,和会在巴黎的正式开幕。
(3)概况①出席和会的有27个国家,德、奥等战败国和被排斥在和会之外。
②实际操纵和会的“三巨头”: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和美国总统。
(4)实质:帝国主义的分赃会议。
2.各与会国的目的(1)美国:想凭借自己的经济实力,扩大影响力,进而。
(2)英国①目的:吞并已到手的德国殖民地和土耳其的一些领地,扩大和巩固“大英帝国”版图。
②措施:一面支持在太平洋与美国争雄,一面利用美国遏制法国称霸大陆。
(3)法国①削弱乃至肢解自己的宿敌德国,树立法国在的霸主地位。
②扩大在非洲等地的殖民地。
(4)日本①攫取德国在中国的全部权益,以便进一步侵略中国。
②占领战前德国在太平洋上控制的岛屿。
3.勾结与争夺(1)焦点问题:如何处理。
①法国要求收回阿尔萨斯—洛林,由法国占领莱茵河以西的德国领土,建立一个法国保护下的“莱茵共和国”,要求取得萨尔煤矿区。
②英美不同意过分削弱德国,反对建立莱茵共和国。
(2)中国山东问题①形成:一战期间,日本先是占领了德国在山东的租借地,又迫使袁世凯政府接受了“”,其中包括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权益。
大战结束后,中国人民坚决要求收回山东,北洋政府派代表出席了巴黎和会。
②巴黎和会上列强的态度: 支持日本对山东的要求,美国也没有坚定地支持中国。
③结果:美、英、法同意把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转交给。
④影响:中国外交失败的消息传到中国,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 随即爆发,参加和会的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二、《凡尔赛和约》1.签订时间:1919年6月28日。
2.主要内容(1)罪责:德国及其各盟国应承担战争罪责。
(2)领土:重新划定德国疆界。
①在西部,阿尔萨斯—洛林归还法国;萨尔煤矿由法国开采15年,15年后通过公民投票决定其归属;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15年。
专题七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凡尔赛一一华盛顿体系下的世界
专题训练
一、选择题
1.(加试题)早在1905年,德国就制订了“施里芬计划”,打算速战速决,6周内打败法国。
但这一战略计划最终破产,其破产的标志是()
A. 马恩河战役
B. 凡尔登战役
C. 索姆河战役
D. 1914年俄军攻势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马恩河战役使德军“速战速决”的计划破产,双方进入了无休止
的阵地战中,故答案为A项。
2 .(加试题)1917年发生了一系列加速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事件。
这些事件不包括(
)
①柏林工人起义②美国参战③俄国十月革命
④苏俄坚决退出帝国主义大战
A. ①④
B.①②
C.③④
D.②④
答案A
解析柏林工人起义发生在1918年11月,不符合题干时间要求;苏俄退出帝国主义大战是通过1918年签
订的《布列斯特和约》,和题干所要求的时间不符合,所以答案为A项。
3. (加试题)“用亚洲人的观点来看,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国际社会内的
一场内战。
” K.M.潘尼卡界定一战性质的依据是()
A. —战局限在欧洲国家范围内进行
B. —战是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矛盾激化的产物
C. 一战后英法是主要的分赃国
D. —战给欧洲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答案B
解析D 项不是界定一战性质的描述,是对一战带来的消极影响的表述,可排除。
一战结束
后,主要分赃国除了英法之外,还包括美国等,排除C项。
一战超出了欧洲国家范围,故
项错误。
4. (加试题)巴黎和会名为重建战后和平的会议,
战胜国都希望建立“和平”。
其“和平
指()
A. 能够消除战胜国之间矛盾的和平
B. 能够消除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矛盾的和平
C. 建立在霸权基础上的和平
D. 能够消除战胜国与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矛盾的和平
答案C
解析在巴黎和会上,帝国主义战胜国都力图根据自己的利益重建战后和平,因此,它们追求的和平是建立在霸权基础上的和平。
5. (加试题)《凡尔赛和约》的军事条款规定:禁止德国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但可以拥有
10 万官兵的陆军。
这一规定主要反映了()
A. 法国的愿望
B. 德国的要求
C. 英国的愿望
D. 日本的心理
答案C
解析这一规定既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德国,又不过分削弱德国,有利于维持欧洲大陆的均势和对抗苏俄,这反映了英国的愿望和要求。
6. (加试题)(2017 •
主要绍兴月考)国际联盟在实际上失去了制止侵略、制止战争的可能性,
是由于()
A. 集体安全原则
B. 委任统治原则
C. 全体一致原则
D. 维护和平原则
答案C
解析盟约规定国联形成决议时需要遵循“全体一致”的原则,这样就使国联事实上失去了制止侵略、制止战争的可能性。
7.(加试题)山东问题,产生于19世纪末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之际,是腐败的晚清政府留给中国人民的一个“世纪之痛”。
这一问题初步解决是通过( )
A.国联会议
B.巴黎和会
C.海军军备会议
D.华盛顿会议
答案D
解析1921 年11月,华盛顿会议在美国的倡议下召开。
在英美代表的斡旋下,1922年2 月中日两国签署《解决山东问题悬案条约》及《附约》,规定胶州湾租借地由中国收回,胶济铁路由中国赎回,中国山东问题得到初步解决。
8.
(2017 •余杭选考评估)(加试题)美国认为《非战公约》的签订是美国外交的一大胜利,主
要是因为该条约( )
A. 由美国领导签订
B. 使美国攫取了世界霸权
C. 使美国掌握了“和平的领导权”而又不承担任何义务
D. 使美国承担起维护欧洲各国和平的历史重任
答案C
解析签订《非战公约》,美国的初衷是避免卷入欧洲纠纷和提高美国的国际地位。
《非战公约》的签订实现了美国的愿望,但是《非战公约》并没有强大的约束力,不需要美国承担任何义务,故C项符合题意。
二、非选择题
9. ( 加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参议员约翰逊在参议院就《非战公约》进行辩论时,说它是“无舵之船,无屋宇之街衢,无字之书,无剑之鞘,无指针之钟表,无花朵之花冠……无菜肴之餐桌”。
——王明中《评凯洛格非战公约》材料二昔日处境坎坷,被人视为鸡肋的《非战公约》却主导了整个(纽伦堡)审判过程……
在审判过程中,四大国的起诉人无论如何旁征博引,他们都无一例外的求助于《非战公约》…… 《非战公约》所倡导的原则与和平运动所秉持的理念找到了契合。
——王立柱《〈非战公约〉历史定位的转变》
(1) 根据材料一,美国参议员约翰逊作出上述评价的依据是什么?
(2) 根据材料二指出,人们对《非战公约》的态度有何变化?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1) 《非战公约》对废弃战争、维护和平没有规定明确的责任;也未制定实施公约的办法和制裁违约国的措施。
(2) 由轻视到认同。
《非战公约》的内容为纽伦堡审判提供了法律依据;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灾
难使和平思想观念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