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糖尿病胰岛素治疗方案.(优选)

糖尿病胰岛素治疗方案.(优选)

糖尿病胰岛素治疗方案.(优选)
糖尿病胰岛素治疗方案.(优选)

糖尿病胰岛素治疗方案

胰岛素, 方案, 氨基酸, 基因, 胰腺

§糖尿病胰岛素治疗方案

胰岛素类型的选择

* 动物胰岛素是动物胰腺的提取物经过纯化等一系列处理后生产出来的,对人来说属于异种蛋白,有较强的免疫原性,可能致敏,长期应用可能产生抗体导致疗效降低。

* 重组人胰岛素是应用基因重组技术生产的生物工程药物,具有与人内源性胰岛素完全相

同的结构和生物学活性。

* 重组人胰岛素类似物是应用氨基酸修饰技术将重组人胰岛素的氨基酸结构进行改造,可改变其在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加快或延长其在体内的起效或作用时间,但由于其与人内源性胰岛素的结构不完全一致,对人来说也属于异源多肽,仍具有免疫原性,可能致敏,

或产生抗体导致疗效降低。

下述人群应选用人胰岛素:

已经妊娠或打算妊娠的妇女

过敏体质者

对动物胰岛素呈现免疫抵抗者

刚刚开始应用胰岛素治疗者

希望间断应用胰岛素者

长期应用人胰岛素类似物而疗效降低者

接诊的新病人,不知其原来使用的胰岛素的种属

胰岛素给药方案

1、“胰岛素生理性供给”方案即每天3~4次注射(强化治疗方案)

速/短效胰岛素三餐前注射 + 中/长效胰岛素睡前注射,每天共4次注射

速/短效胰岛素三餐前注射,每天注射3次

早餐前和晚餐前注射速/短效胰岛素+午餐前口服降糖药+睡前注射中/长效胰岛素,每天注

射3次

早餐前注射预混胰岛素+晚餐前注射速/短效胰岛素+睡前注射中/长效胰岛素,每天注射3

2、每天1~2次胰岛素注射(非强化治疗方案)

BIDO治疗方案:睡前注射中/长效胰岛素+白天口服降糖药

早餐前预混胰岛素+ 晚餐前预混胰岛素

早餐前速/短效胰岛素+ 晚餐前速/短效胰岛素

早餐前速/短效胰岛素+ 睡前中/长效胰岛素

早餐前中效胰岛素+ 睡前中/长效胰岛素

胰岛素给药剂量

起始剂量:从小剂量开始,0.25IU/kg.24h,全天约12~20IU。

1型糖尿病:每超过目标血糖2.8mmol/L左右需增加1IU速/ 短效胰岛素。

2型糖尿病:每超过目标血糖1.7mmol/L左右需增加1IU速/ 短效胰岛素。

每隔1~2天调整剂量。

全天24小时6次指血血糖平均值>12 mmol/L,总剂量应增加10%;血糖平均值<6 mmol/L,

总剂量宜降低10%。

注射胰岛素2小时后的指血血糖<4 mmol/L者,相应的餐前胰岛素注射量也应减少10%

各类糖尿病胰岛素方案的选择

1型糖尿病:首选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

强化治疗方案是模拟胰岛素生理分泌的治疗方案,这是最有效、最易控制血糖达标的方案,而且也最容易进行剂量调节。有超过50%的患者选择预混胰岛素。预混胰岛素是将不同作用时效的胰岛素按照一定的比例预先混合制成,使用便捷,但由于比例固定,不易进行剂量调节,因而疗效降低,影响血糖达标。1型糖尿病患者应尽早进行强化治疗并坚持;良好的

血糖控制有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2型糖尿病:应早期适当应用胰岛素治疗

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使用胰岛素治疗可保护β细胞功能的恢复,延长、甚至逆转β细胞功能衰变的过程,从而改善预后。患者可选择口服降糖药+胰岛素的联合治疗(如:BIDO方案),少数病程短但血糖相当高的中等体重的患者,在口服降糖药效果差的情况下,改用胰岛素强化治疗一段时间,可达到完全停药,仅靠饮食控制即可维持正常血糖。

当1型和2型糖尿病鉴别困难时,最好按照1型给予胰岛素治疗。

现有的胰岛素种类、特点及适应症

目前临床常用的胰岛素根据其作用时间的长短不同可分为短效(速效)、中效和长效三种。

1、短效胰岛素也就是我们常用的普通胰岛素。它是透明、酸性的液体,皮下注射后半小时开始起作用,作用最强时间为2—4小时,维持6小时。若静脉注射会即刻起作用,所以,一般在糖尿病急性代谢紊乱时应用静脉滴注速效胰岛素。

2、中效胰岛素即中性鱼精蛋白锌胰岛素(NPH),它是一种白色混悬的液体,这种胰岛素只能用于皮下注射。该药皮下注射后3—4小时开始起作用,8—12小时作用最强,作用可

维持18-24小时。

3、长效胰岛素即鱼精蛋白锌胰岛素(PZI)它也是一种白色的混悬液,和中性胰岛素一样,只能供皮下注射,不能用于静脉注射。该药皮下注射后3-4小时开始起作用,14-20小时作

用最强,可维持24-30小时。

使用胰岛素治疗的适应症为:

1、所有Ⅰ型糖尿病。

2、Ⅱ型糖尿病经饮食及口服降糖药治疗未获得良好控制者,经体力锻炼和饮食治疗效果不

佳者亦可直接加用胰岛素治疗。

3、糖尿病急性代谢紊乱: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和乳酸性酸中毒等。

4、糖尿病患者合并重症感染或消耗性疾病,出现各种并发症,如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

肾小球硬化症,或并发急性心肌梗塞、脑血管意外等都是胰岛素治疗的适症证。

5、糖尿病患者伴有外科病围手术期。

6、糖尿病患者包括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妊娠和分娩时。

7、营养不良相关糖尿病。

§胰岛素治疗

胰岛素是由人体胰岛的β细胞分泌的激素,自从1922年被提取以来,不断有新的胰岛素

制剂问世,

使得糖尿病的治疗有了明显的改观,尤其是1型糖尿病患者的寿命明显延长。

胰岛素的种类

按来源分为牛胰岛素、猪胰岛素、人胰岛素。目前主要按药效时间的长短分类;

◆短效胰岛素,起效快,而作用时间短。普通(正规)胰岛素、结晶锌胰岛素和半慢胰岛

素都属于短效胰岛素,制剂透明。

◆中效胰岛素,起效时间、峰值和作用时间皆较短效胰岛素长。NPH、慢效胰岛素皆属于中

效胰岛素。

◆长效胰岛素,起效慢,作用时间更长,但没有峰值出现。PZI(即鱼精蛋白锌胰岛素)、

特慢胰岛素是长效胰岛素。

胰岛素治疗的适应症

◆糖尿病1型

这是胰岛素的主要适应症。不论有无急性和慢性并发症,均需终生胰岛素替代治疗,不可

突然终止。

◆糖尿病2型

1、并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高渗性昏迷、乳酸性酸中毒者;

2、伴有严重的心、肝、肾、脑、眼急性或慢性并发症者;

3、经饮食控制,适当运动和足量口服降糖药治疗失败,以及病程长久,胰岛功能衰退者;

4、外伤、手术、急性或慢性感染等应激状态者;

5、糖尿病患者妊娠时,为避免胎儿先天畸形,应用胰岛素治疗。

6、初发的糖尿病2型,特别是消瘦型。

◆其它:各种继发性糖尿病、胰岛素基因突变性糖尿病等。

胰岛素的使用方法

(一)怎样估算其初始用量:

糖尿病患者在开始使用胰岛素治疗时,一律采用短效胰岛素。而且,一定在饮食与运动相对稳定的基础上,依下列方法估算初始用量,而后再依病情监测结果调整。

1、按空腹血糖估算:

每日胰岛素用量(μ)=[空腹血糖(mg/dl-100)]×10×体重(公斤)×0.6÷1000÷2;注:100为血糖正常值;×10换算每升体液中高于正常血糖量;×0.6是全身液量为60%;÷1000是将血糖mg换算为克;÷2是2克血糖使用1μ胰岛素。为避免低血糖,实际用其

1/2-1/3量。

2、按24小时尿糖估算:病情轻,无糖尿病肾病,肾糖阈正常者,按每2克尿糖给1μ胰

岛素。

3、按体重计算:血糖高,病情重,0.5-0.8μ/Kg;病情轻,0.4-0.5μ/Kg;病情重,应激

状态,不应超过1.0μ/Kg。

4、按4次尿糖估算:无糖尿病肾病,肾糖阈基本正常,按每餐前尿糖定性“+”多少估算,

一般一个“+”需4μ胰岛素。

5、综合估算:体内影响胰岛素作用的因素较多,个体差异较大,上述计算未必符合实际,

故应综合病情、血糖与尿糖情况,先给一定的安全量,然后依病情变化逐步调整。

(二)怎样分配胰岛素用量:

按上述估算的情况,每日三餐前15~30分钟注射,以“早餐前>晚餐前、午餐前>睡前”的用量来分配,由于早餐前体内拮抗胰岛素的激素分泌较多,故胰岛素用量宜大一些;而一般短效胰岛素作用高峰时间2~4小时,因此午餐前用量最小;多数病人睡前不再用胰岛素,至次日晨再用,故晚餐前又比午餐前要用量大。如睡前还用一次,则晚餐前要减少,

而睡前的用量更少,以防夜间低血糖。

(三)怎样调整胰岛素剂量:

在初始估算用量观察2~3天后,根据病情、血糖、尿糖来进一步调节用量。

1、据4次尿糖定性调整,只适用于无条件测血糖且肾糖阈正常的病人。依据前3~4天的4次尿糖定性进行调整:早餐前胰岛素用量依据午餐前尿糖,午餐前胰岛素用量依据晚餐前尿糖,晚餐前胰岛素用量依据睡前或次日晨尿(包括当天晨尿)。

2、根据血糖调整:糖尿病人,尤其是1型糖尿病及肾糖阈不正常的病人,应根据三餐前与

睡前的血糖值来调整胰岛素用量,详见下表:

血糖值mmol/L mg/dl 餐前胰岛素增减量其它处理

<2.8 <50 减少2~3μ 立即进餐

2.8~

3.9 50~70 减少1~2μ

3.9~7.2 70~130 原剂量

7.2~8.3 130~150 加1μ

8.3~11.1 150~200 加2μ

11.1~13.9 200~250 加3μ

13.9~16.6 250~300 加4~6μ

16.6~19.4 300~350 加8~10μ 餐前活动量增加,减少

1~2μ或加餐;餐前活

动量减少,加1~2μ

¶注射胰岛素的注意事项

糖尿病是终身性疾病,胰岛素治疗是一项长期的治疗,甚至一天要多次注射,所以患者一定要自己注意,掌握注射胰岛素的方法,熟练注射技巧。

(一)注射前的准备:

1、准备所需器具与物品:胰岛素治疗是项长期的治疗,甚至一天要多次注射,所以患者注

射器种类很多,如1ml玻璃注射器,1ml一次性塑料注射器。

2、检查胰岛素制剂:是否在有效期内,是否密封无损。短效胰岛素外观澄清,若浑浊则不

可使用,而中长效胰岛素则浑浊为正常。

使用中长效胰岛素时应将胰岛素混匀,可放在双手间缓缓搓动,切忌上下剧烈摇动。

3、胰岛素注射部位的选择:

(1)注射部位的选择不仅关系到药物的吸收与并发症的产生,而且可以减轻痛苦,有利于

长期接受治疗。

(2)人体皮下注射的最佳部位:上臀前外侧、下肢骨前外侧、臀部外上1/4区(即肌肉注射部位)、腹部(脐周围与腰周围部位),以腹部吸收最快。

(3)如注射后需立即进行运动,应避免在上下肢注射,以免过快吸收引起低血糖。(4)注射部位的交替:把每个注射部位划分为面积2×2cm,如此左右交替注射,一定避免

在同一个小方块内连续注射。

4、抽吸胰岛素的方法:洗净双手后用酒精消毒胶盖,取消毒后注射器,抽适量空气,将针栓推至所欲取的胰岛素刻度,先将胰岛素瓶口朝上,把注射器刺入瓶口,推入空气,然后再倒置胰岛素瓶口朝下,轻轻拉出针栓至所需胰岛素剂量的准确刻度。

如混合两种胰岛素时,一定先抽短效,后抽中、长效,否则短效中混有中、长效胰岛素则

会外观混浊,药效不佳。

注射器从胰岛素瓶中取出,如内含气泡,则应将针头朝上,轻弹针筒,使空气泡升到针筒

颈部,然后轻推针栓使其排出。

(二)注射胰岛素方法:

选好注射部位,用70%酒精(不必用碘酒)从注射中心向周围消毒,待其自然干燥。右手持注射器,呈持笔状,左手可轻轻捏起或用拇指与食指将皮肤绷紧,注射针尖呈45~75。角,刺入皮下。用右手拇指轻推针栓,使胰岛素缓慢注入皮下,一般约3~5秒钟完成,而后迅速拨出针头,可用干棉球搽拭注射部位,切勿用力挤压与揉搓。

¶胰岛素的并发症和副作用

◆低血糖反应,一般是由于胰岛素用量过大,注射胰岛素后未按时进食或进食量太少,活

动量过大,时间过长所致。

◆过敏反应,少数病人可出现荨麻诊、血管神经性水肿、紫癜等,个别严重者可出现过敏

性休克。胰岛素的过敏反应常由其制剂中所含的杂质所致。

◆胰岛素性水肿,多见于面部及四肢。继续使用一段单后常可自行消失。其原因可能是胰

岛素促进肾小球以钠的重吸收,引起水钠潴留所致。

◆屈光不正,多见于初治病人,表现为视物模糊,远视。是由于治疗后血糖迅速下降,使晶状体和下肢体内渗透压不平衡所致。当血糖控制稳定后,症状迅速消失,无需处理。

◆胰岛素抵抗,指患者长期使用胰岛素后出现的胰岛素耐药性。

◆局部反应,如注射部位皮肤红肿、发痒、皮下硬结、皮下脂肪萎缩或增生。

§低血糖症

?(关键词:低血糖症;临床分类法;胰岛β细胞增生;使用胰岛素;长期饥饿;空腹型低血糖症;刺激性低血糖症;功能性低血糖症;Ⅱ型糖尿病;营养性低

血糖症 )

?低血糖症(hypoglycaemia)是指空腹血糖浓度低于某一极限,临床出现一系列因血糖浓度太低引起的症候群。由于临床上出现低血糖症状时的血浆葡萄糖浓度极不一致,而且血糖浓度下降的速度比其绝对值对机体的影响更大,所以究竟血糖浓度降低到什么程度方可诊断为低血糖症一直存着不同的看法。一般认为成人血浆葡萄糖浓度低于2.8mmol/L(50mg/dl),全血葡萄糖浓度低于2.2mmol/L(40mg/dl),或空腹血浆葡萄糖浓度低于3.3mmol/L(60mg/dl)称为低血糖。也有人提出,以葡萄糖氧化酶法测定血浆葡萄糖浓度,低于2.2mmol/L(40mg/dl)作为低血糖的指标。因为在进餐前静脉血浆葡萄糖浓

度也很少下降到2.2mmol/L以下。

?低血糖症是由于血糖的来源小于去路,即食入糖减少,肝糖原分解少,肝将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少,也可以是组织消耗利用葡萄增多和加速所致。引起低血糖的原因很多,较常见的原因有:①胰岛β细胞增生和肿瘤等病变使胰岛素分泌过多,致血糖来源减少,去路增加,造成血糖降低;②使用胰岛素或降血糖药物过多;③垂体前叶或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使对抗胰岛素或肾上皮质激素分泌减少,结果同胰岛素分泌过多;④肝严重损害时不能有效地调节血糖,当糖摄入不足时很易发生低血糖;⑤长期饥饿、剧烈运动或高烧病人因代谢率增加,血糖消耗过多。

?低血糖时可出现饥饿感,四肢无力以及交感神经兴奋而发生的面色苍白、心慌、出冷汗等症状。脑组织主要以葡萄糖作为能源,对低血糖比较敏感,即使轻度低血糖就可以发生头昏、倦怠。低血糖影响脑的正常功能还可发现为肢体与口周麻木,记忆减退和运动不协调,严重时出现意识丧失,昏迷(血糖降至40mg/dl以下可出现低血糖昏迷),如没有及时纠正可导致死亡。对于低血糖病人,若能及时静脉输注葡萄糖或口服补糖,以上症状可迅速纠正和缓解。正常人脑组织储存糖极少(约0.5mg/g组织),仅可维持数分钟脑功能的需要,正常脑功能的维持要靠血循环不断供给葡萄糖和氧气。血糖浓度一旦降低,下丘脑中枢就会发出信号使交感神经活动增强:①通过肝交感神经末梢直接促进肝糖原分解;②使肾上腺髓质迅速分泌肾上腺素,增强糖原分解,增强糖异生作用,并降低组织摄取葡萄糖和抑制胰岛素的分泌,以便提高血糖浓度,缓解低血糖;③刺激胰高血糖素分泌,促进肝糖原分解和糖异生。此外,低血糖还刺激下丘脑释放促肾上腺皮质

激素(ACTH)和生长素释放因子,促使垂体前叶分泌ACTH和生长素。ACTH又刺激肾上腺皮质分泌糖皮质激素,促进糖异生,抑制外周组织利用葡萄糖。以上总的效应是代偿性的对抗低血糖。如果低血糖是缓慢发生,数小时血糖浓度才低达2.2mmol/L,此时则可以无上述

激素反应。

?低血糖症的诊断通过测定血中葡萄糖浓度即可确定,但要根本性治

疗则需要进一步找出低血糖的发病原因。

?低血糖症的分类常用临床分类法,即将低血糖症分为空腹性低血糖

和刺激性低血糖症两类,见表3-4.

? 3-4低血糖的临床分类

⒈空腹性低血糖症?

?①高胰岛素血症:良性、恶性和多发性胰岛瘤,小腺瘤病

胰岛细胞增殖症;

?②非胰性肿瘤;③肝和肾疾病;④内分泌疾病:垂体、肾

上腺、下丘脑等;

?⑤先天性代谢病:糖原贮积病等;⑥各型新生儿低血糖症;⑦自身

免疫性疾病;

⑧饥饿?

?⒉刺激性低血糖症

①外源性低血糖因子:药物、毒物;②反应性低血糖症;③

遗传性果糖失耐;?

④半乳糖血症;⑤酒精性低血糖症?

一、空腹型低血糖症:正常人一般不会因为饥饿而发生低血糖症,这是因为正常的调节机制可维持血糖浓度>2.8mmol/L(50mg/dl)。成年人空腹时发生低血糖症往往由于葡萄糖利用过多或生成不足。如果怀疑病人有此型低血糖症,可以按图3-5所示检查程序找出原因。胰外肿瘤病人血清中可以有类胰岛素活性物质,后者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空腹性低血糖预后比刺激性低血糖症差,且难以用食物控制。

图3-5 空腹型低血糖症的诊断程序

若测得12小时空腹血浆葡萄糖浓度<2.8mmol/L,可诊断为低血糖症。

进一步检测胰岛素(I)与葡萄糖(G)的比值(I/G),

如I/G>0.3,提示为胰岛素瘤,如测其C肽和胰岛素原也会增高。

若I/G>0.3的低血糖者,还可做以下检测以进行鉴别诊断(见力图3-6)。

二、刺激性低血糖症:空腹时血糖并无明显降低,其往往是给予适当的刺激,如进食才诱发,表现为反应性低血糖,临床上用胰岛素治疗糖尿病时最常见,也可由干扰糖异生或促进糖利用的药物、毒物或糖(半乳糖、果糖)引起,餐后低血糖症为刺激性低血糖症的一大类,低血糖发生于进餐后1-5小时,且可用OGTT诊断(图3-7)。

图3-7 餐后低血糖的诊断程序

餐后低血糖按病史与OGTT反应类型可分为三型(见图3-8):

⒈功能性低血糖症(反应性低血糖症):为发生于餐后或OGTT2-5小时的暂时性低血糖。多发于心理动力学异常的妇女。病人有交感神经兴奋的症状,病人耐糖曲线的前部正常或接近空腹水平,有的病人可见胰岛素延迟分泌。病人血浆胰岛素不高,甲状腺素、肾上腺皮

质激素缺乏的病人可出现此型低血糖症。

⒉Ⅱ型糖尿病或糖耐量受损伴有的低血糖症:病人空腹血糖正常,OGTT前2小时似糖耐量受损或Ⅱ型糖尿病,但食糖后3-5小时,血浆葡萄糖浓度迅速降低达最低点。产生的原因可能是持续高血糖引起胰岛素延迟分泌,且表现出后期胰岛素高,致使血糖后期迅速下降。

图3-8 餐后低血糖症血浆葡萄糖与胰岛素的比较

⒊营养性低血糖症:低血糖常发生于餐后1-3小时。病人大多有上消化道手术或迷走神经切除,由于胃迅速排空,使葡萄糖吸收增快,血浆葡萄糖明显快速增高,刺激胰岛素一时性过多分泌,致使血糖浓度迅速降低,出现低血糖症。餐后低血糖症血标本一般采集服糖后5小时内或病人低血糖症状时的血液。对高度怀疑者,虽一次OGTT为正常,还是应该再次检测。临床上同一病人既可发生空腹性低血糖,也可发生餐后低血糖。对于这类病人,治疗首先在于纠正空腹性低血糖症。早产儿比足月新生儿对低血糖更为敏感,且儿童对低血糖的敏感性也高于成年人。原因是儿童大脑占体重的比例比成人高;新生儿酮体生成能力低,很难以酮体作为大脑的有效能源;新生儿糖异生能力还未达到足以防止饥饿性低血糖的水平;早产儿肝糖原储量少于足月新生儿,空腹时糖原很快就消耗掉等。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方便更改

胰岛素的适应症和用法

糖尿病患者在用胰岛素治疗的时候,往往会发现早晨高血糖不易调整。早晨高血糖要引起重视,因为这提示两种可能:一种是“苏木杰现象”,指午夜低血糖后出现早晨高血糖的现1、胰岛素应用适应症 1、1型糖尿病 2、2型糖尿病 1、不宜使用口服降糖药物的患者 2、口服药物原发或继发失效 3、处于应激状态时 4、糖尿病急性并发症 5、糖尿病出现严重慢性并发症或合并症 6、老年2型糖尿病,消瘦明显、营养不良或精神抑郁 7、糖尿病合并妊娠或妊娠糖尿病 8、某些继发糖尿病 9、临床类似2型糖尿病但血液ICA或ADA阳性 10、临床暂时难以分型的糖尿病患者 目标:把血糖降到4567(空腹4~5,餐后2小时6~7),控 制血糖不超过5678(空腹<5.6,餐后2小时<7.8) 糖尿病运动糖尿病中医药糖尿病饮食糖尿病与水果 象,多见于1型糖尿病的患者,患者出现苏木杰反应大多由于胰岛素用量不当,或没按时加餐,或病情控制较好时体力活动增加。

#3 2、胰岛素使用原则 1、超短效或短效胰岛素主要控制三餐后的高血糖;中、长效胰岛素主要控制基础和空腹血糖 2、三餐前短效胰岛素剂量分配原则:早>晚>午 3、开始注射胰岛素宜使用超短效或短效胰岛素,初始剂量宜小,以免发生低血糖 4、全日胰岛素剂量>40U者一般不宜一次注射,应分次注射 5、长效胰岛素与短效动物胰岛素混合使用时,短效胰岛素剂量应大于长效胰岛素的剂量 6、调整胰岛素用量应参考临床症状与空腹血糖、三餐前、后血糖、睡前血糖,必要时测定凌晨3时血糖及尿糖水平 7、调整胰岛素剂量不要三餐前的剂量同时进行,应选择餐后血糖最高的一段先调整,若全日血糖都高者应先增加早、晚餐前短效胰岛素的剂量 8、每次增减胰岛素以2---6U为宜,3---5天调整一次 9、糖尿病使用胰岛素应个体化 10、尽量避免低血糖反应的发生

初发2型糖尿病的早期胰岛素治疗

初发2型糖尿病的早期胰岛素治疗 目的:探讨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胰岛素干预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07年9月~2010年5月收治的60例新诊断未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患者口服盐酸吡格列酮片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胰岛素强化治疗,随访6~1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的改变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血糖控制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胰岛素干预能较好地控制患者的血糖,改善胰岛功能,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标签:2型糖尿病;初发;胰岛素;临床疗效 2型糖尿病是一种缓慢进展性疾病,胰岛素分泌缺陷或者胰岛素作用缺陷是引起患者出现高血糖的重要原因,随着对糖尿病诊治认识的深入,在降糖的同时考虑胰岛功能的保护,使胰岛B细胞的功能可以早期恢复并尽量延长衰竭的周期[1]。近年来有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胰岛素治疗,可以在短期内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具有保护残存的胰岛B细胞功能的作用,在第一时间恢复胰岛素分泌,并可以诱导出一个长期缓解期,延长并发症的发展。本文介绍本院对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胰岛素治疗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7年9月~2010年5月收治的60例新诊断未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均无明显的心脑血管疾病,无尿路感染、酮症酸中毒等疾病。近期未使用肾毒性药物。治疗组患者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45~76岁,平均(49.5±3.5)岁,病程5~30 d,平均(8.5±3.2)d;对照组患者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龄47~79岁,平均(47.3±2.6)岁,病程1~41 d,平均(8.4±2.9)d。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在早餐前加服盐酸吡格列酮片30 mg,每天1次,治疗组患者使用胰岛素治疗,在晚上10:00应用长效胰岛素,在三餐前应用短效胰岛素诺和灵R,按照患者的血糖调节胰岛素的用量,维持血糖在正常指标,自然停用胰岛素。在治疗周期的第2、4、8、12周观察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不良反应等指标。 1.3 入选标准 60例患者均为2型糖尿病,诊断符合WHO标准,空腹血糖(FBG)≥7.8

面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如何进行胰岛素强化治疗

面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如何进行胰岛素强化治疗 糖尿病天地(临床) 2014-07-11发表评论(4人参与)分享 【编者按】早在2009年,美国临床内分泌医师学会(AACE)所发表的2型糖尿病血糖控制指南中就明确提到,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经过短期生活方式干预后,糖化血红蛋白(HbAlc)水平仍>9%时,可以直接起始胰岛素治疗。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在《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中也提到,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伴有明显高血糖时,可以短期使用胰岛素治疗,在高血糖得到控制和症状缓解后可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但对于这部分患者,具体该如何起始胰岛素治疗?胰岛素停用后下一步的治疗方案如何选择?临床医生可以从《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专家共识》中获取更具体的信息。 如果您面对这样一位患者——男性,48岁,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口渴、多饮、多尿,因近三个月体重减轻了5kg来就医。门诊查空腹血糖13.6mmol/L,糖化血红蛋白10.2%。您准备给予怎样的降糖治疗呢? A. 生活方式干预 B. 生活方式干预+二甲双胍 C. 生活方式干预+胰岛素 这是一个关于新诊断2型糖尿病且血糖很高的病例的降糖治疗选择问题。近年来,我国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的发病率显著增加。1999-2005年,哈尔滨地区新发2型糖尿病的发生率以每年12%的速度增长;2007年上海地区研究发现,每年糖尿病新发病率远超过美国同期水平。虽然目前我国尚缺乏历年的糖尿病发病率数据,但参考美国近年来新诊断患者的发病率,推算出的中国每年新发病例数在680~740万。而最新的覆盖全国的HbAlc 筛查网数据显示,我国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HbAlc超过9%的患者比例达28.8%。由此可见,我国新发2型糖尿病人群存在两大临床特点—数量巨大和诊断时血糖水平较高。 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的可行性 近年来,有关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获益的临床证据越来越多。其实,早在1997年,就有研究发现,对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为期两周的胰岛素泵治疗)后,病情缓解率达到70%(即不需要药物治疗,单纯通过医学营养治疗和运动疗法使血糖维持在正常水平)。此后来自加拿大和中国的多个临床研究证实,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对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具有独特的优势,特别是对胰岛

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

糖尿病胰岛素的治疗 一、胰岛素应用适应症 1、1型糖尿病 2、2型糖尿病 1)不宜使用口服降糖药物的患者 2)口服药物原发或继发失效 3)处于应激状态时 4)糖尿病急性并发症 5)糖尿病出现严重慢性并发症或合并症 6)老年2型糖尿病,消瘦明显、营养不良或精神抑郁 3、糖尿病合并妊娠或妊娠糖尿病 4、某些继发糖尿病 5、临床类似2型糖尿病但血液ICA或ADA阳性 6、临床暂时难以分型的糖尿病患者 二、胰岛素使用原则 1、超短效或短效胰岛素主要控制三餐后的高血糖;中、长效胰岛素主要控制基础和空腹血糖 2、三餐前短效胰岛素剂量分配原则:早>晚>午 3、开始注射胰岛素宜使用超短效或短效胰岛素,初始剂量宜小,以免发生低血糖 4、全日胰岛素剂量〉40U者一般不宜一次注射,应分次注射 5、长效胰岛素与短效动物胰岛素混合使用时,短效胰岛素剂量应大于长效胰岛素的剂量 6、调整胰岛素用量应参考临床症状与空腹血糖、三餐前、后血糖、睡前血糖,必要时测定凌晨3时血糖及尿糖 水平 7、调整胰岛素剂量不要三餐前的剂量同时进行,应选择餐后血糖最高的一段先调整,若全日血糖都高者应先 增加早、晚餐前短效胰岛素的剂量 8、每次增减胰岛素以2---6U为宜,3---5天调整一次 9、糖尿病使用胰岛素应个体化 10、尽量避免低血糖反应的发生 11、当长效胰岛素类似物与短效胰岛素同时使用时,应分别使用注射器抽取药液,并注射在不同的部位 三、胰岛素治疗方案(一般需10----20d 完成如下过程:1、初始剂量的选择2、餐前剂量分配3、剂量缓慢调整4、最终治疗量)。 正常人每日胰岛素分泌量为24----32U,空腹平均分泌0.5---1U/h ,进餐后分泌水平上升为基础值的 8----10 倍,高达1.5---4U/h ,因此将24U作为胰岛素的基础量,餐后作为追加量。需要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开始必须用普通胰岛素,经反复调整满意后,为减少注射次数需配合NPH或PZI,正规胰岛素与N混合后,各 自起作用,与P混合后剂量比例发生变化。(早餐前或夜间高血糖,胰岛素〉50U/d,应睡前加注少量胰岛素, 有酮症者增加液体,必要时小剂量胰岛素维持静点)

(完整word版)糖尿病分期分级治疗方案

糖尿病分期分级治疗方案 糖尿病是一种进行性发展的慢性、终身性疾病。临床上,根据患者的糖耐量状况、胰岛功能衰竭程度以及是否有并发症,可将糖尿病划分为三个阶段:即糖尿病前期、糖尿病期及糖尿病晚期。 大量医学研究证实,2型糖尿病的发生是外周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功能缺陷共同作用的结果。在2型糖尿病前期,主要病因是胰岛素抵抗(即机体对胰岛素不敏感),机体为了克服胰岛素抵抗使血糖维持平衡,迫使胰岛β细胞代偿性过度分泌,因而此期的患者血中胰岛素水平并不低甚至还略高;以后随着病情的发展,β细胞功能由盛而衰直至失代偿,从而导致糖尿病的发生;到了糖尿病晚期阶段,患者胰岛功能趋于衰竭,并陆续出现各种急慢性并发症。 由此不难看出,在糖尿病的整个发展过程中,自始至终都存在胰岛素抵抗,而β细胞功能则经历了一个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换言之,在糖尿病的不同阶段,其致病的主要矛盾各不相同,这就为糖尿病分期分级治疗方案提供了理论依据。 糖尿病前期也叫糖耐量低减期,此阶段是正常人向糖尿病患者过渡的中间期,所涉及的人群包括年龄在45岁以上,有糖尿病家族史者、巨大儿分娩史者、糖耐量低减者以及有肥胖、高血压、高血脂等代谢紊乱者。这一阶段的患者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日后有很高的糖尿病发生率以及高度的心血管病危险性,因此,应给予高度重视,及早干预。本阶段的治疗,主要以改善生活方式为主,包括饮食控制及运动疗法,也可酌情选用药物,其目的是防止和延缓糖尿病的发生,同时有效地防治糖尿病的心血管并发症。 胰岛功能失代偿之后就进入了糖尿病期。此阶段应在饮食控制、运动治疗的前提下,给予降糖药物治疗,具体治疗方案如下: 1级治疗方案首先针对胰岛素抵抗这一关键环节,选用一种能够改善胰岛素抵抗的药物,这些药物包括二甲双胍及胰岛素增敏剂吡格列酮或罗格列酮。本方案适用于胰岛素水平正常或偏高的早期患者,如无效可进入2级治疗方案。 2级治疗方案联合应用吡格列酮或罗格列酮和餐后血糖调节剂(拜糖平、倍欣等),无效后可选择3级治疗方案。 3级治疗方案用胰岛素增敏剂及餐后血糖调节剂,再配以促胰岛素分泌剂(包括磺脲类或非磺脲类),适用于胰岛功能降低至正常人1/2的患者。无效后可进入4级治疗方案。 4级治疗方案胰岛素补充疗法,即口服降糖药与胰岛素联合治疗,最常采用的方案是白天服用降糖药物,晚上睡前注射一次中效胰岛素。该方案适用于胰岛功能降低至正常人1/3的患者。 5级治疗方案停用一切促胰岛素分泌剂,采用胰岛素替代治疗,适用于胰岛功能完全衰竭的糖尿病患者,可采取一日数次(2~4次)皮下注射或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必要时注射SGLT-2治疗各种并发症。 我们出于保护胰岛功能及减少药物副作用的考虑,当一种药物用至最大治疗量的一半时仍不能使血糖得到良好控制时,建议及早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联合,而不主张将一种药物加至最大量。以磺脲类药物美吡哒为例,其最大治疗量是30毫克/日(两片,3次/日),临床上一般是用5毫克(一片),3次/日,倘若效果不佳,则采取联合用药。

糖尿病人何时开始胰岛素治疗

从1921年班亭成功地提取了胰岛素,胰岛素已在临床上应用80多年,不知挽救了多少糖尿病人的生命。但遗憾的是,多年来医生们对于2型糖尿病的治疗沿袭的还是“先从饮食控制开始,继而是单一或联合应用口服降糖药,不得已最后才使用胰岛素”这样一种治疗模式。许多糖尿病人更是对胰岛素心存偏见与误解,宁可血糖长期控制不好,也不愿意使用胰岛素。这些应该用胰岛素治疗而又坚决拒绝或逃避治疗的糖尿病患者,这白白错过了最佳时机,致使原本可以避免的并发症出现。近年人们逐渐认识到:2型糖尿病人应当早期应用胰岛素,只要用之得当,不仅安全,而且益处多多。以往那种把胰岛素视为口服降糖药完全失效的最终手段或者是病情严重恶化后的无奈之举是消极的、不可取的。 为什么人们对胰岛素治疗如此反感、恐惧呢?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是人们对糖尿病知识的缺乏及目前胰岛素注射的不便。 社会上流传着"胰岛素成瘾"之说。需要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病人及其亲友,经常会得到来自各方面的"忠告":千万别用胰岛素治,一用上就撤不下来。于是一个个该用胰岛素治疗的病人,一次又一次地拖延了治疗,最后受害的自然是病人。这些人未得到合理治疗,血糖居高不下,最终因视网膜病变恶化而失明,或因肾功能衰竭而发生尿毒症,或因高脂血症、高血压而患心肌梗死或脑卒中。胰岛素不是毒品,胰岛素是最生理,最有效,副作用最小的治疗手段。可以说,2型糖尿病合并急、慢性并发症及重症感染、心脑血管意外等应激情况时,胰岛素为最佳选择,这一阶段用不用胰岛素治疗是不以病人或医生的意志为转移的。 长期以来社会上流传的"用上胰岛素就撤不下"的说法,其实这其中有以讹传讹的成分。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体内胰岛素绝对缺乏,治疗当然只有靠补充外源性胰岛素。不用胰岛素治疗就难以维持生命,当然救命第一,不容讨价。 很多糖尿病病人认为胰岛素是糖尿病晚期的治疗时段,是对付糖尿病的“最后法宝”。现在对于一些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病友,医生也建议他们先用一段时间的胰岛素治疗,这样做究竟有什么好处呢? 体内制造胰岛素的机器--胰腺的胰岛B细胞,它承担着产生胰岛素的重要职责。糖尿病发病之初,胰岛功能往往已经受损一半以上。在本身胰岛功能严重受损的情况下,如仍然继续使用较强刺激胰岛素分泌的药物,无疑是在增加胰岛细胞的负担,加速它的衰竭。我们可以想象,即使是一个蓄满水的水池,只要您拼命地抽吸,终有一天它会被完全抽干。给予外源性胰岛素治疗,使自身胰岛细胞得以休养生息,有利于保存残存的胰岛功能,促进胰岛B细胞功能的部分恢复。其中有相当多的人在度过难关之后,还有机会改为原来的口服降糖药治疗。其原因是高血糖对机体产生毒性作用,损害β细胞胰岛素分泌功能,增加身体的胰岛素抵抗,二者都使血糖升高;用过一段时间胰岛素后,"疲劳过度"的β细胞得到一定程度的休息,高血糖控制后,其毒性作用也减轻,分泌的胰岛素可能会有所增加,加之机体胰岛素敏感性增加,改用口服降糖药后,自身分泌的胰岛素会使血糖在较长时间内较为稳定。临床上已经观察到,部分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病友在使用强化胰岛素治疗,使血糖尽快达标后,可以较快解除体内高血糖引起的毒性作用,延缓了胰岛功能的恶化,甚至有部分病友的胰岛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得到恢复,停止胰岛素治疗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可以不用任何药物而维持血糖的稳定,甚至部分病员可根治。 ,新诊断的糖尿病友、服用较大量的降糖药而效果不佳或伴有慢性并发症时,胰岛素也是理想的治疗选择。 些情况是必须短期用胰岛素治疗的,比如肝功能不好、转氨酶高或活动性肺结核,用胰岛素治疗不仅可避免某些降糖药物对肝脏的副反应,而且能促进蛋白质合成,改善机体营养状态,使肝功能较快恢复正常,肺结核病灶较快痊愈。这些伴随的疾病一旦痊愈,可再恢复

胰岛素治疗糖尿病利弊谈

胰岛素治疗糖尿病利弊谈 长期以来,社会上流传着"胰岛素成瘾"之说。需要用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病人及其亲友,经常会得到来自各方面的"忠告"--"千万别用胰岛素治,一用上就撤不下来。"作为医生,深感劝说患者接受胰岛素治疗之难,如果病人"拒绝"一次,医生可能会苦口婆心地再劝,但实际上,在很多情况下医生都"无可奈何"地"尊重"了病人的"权利"。于是一个个该用胰岛素治疗的病人,一次又一次地拖延了治疗,最后受害的自然是病人。 应当承认,就全国范围来说,有大量应该用胰岛素治疗而又坚决拒绝或逃避治疗的糖尿病患者。这些人未得到合理治疗,血糖居高不下,最终因视网膜病变恶化而失明,或因肾功能衰竭而发生尿毒症,或因高脂血症、高血压而患心肌梗死或脑卒中。 为什么人们对胰岛素治疗如此反感、恐惧呢?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是人们对糖尿病知识的缺乏及目前胰岛素注射的不便。 糖尿病发展到某个阶段,胰岛分泌胰岛素功能严重受损,所能分泌的一点胰岛素完全不够机体的需要,表现为即使大量口服降糖药也无效,血糖长期居高不下。这种情况时间过长会产生严重的并发症,如失明、酮症酸中毒或高渗性昏迷。这时选用胰岛素治疗是最合理、最有效的。治疗越早,病情越容易控制;到了晚期,去医院抢救还是要用胰岛素挽救生命。可以说,这一阶段用不用胰岛素治疗是不以病人或医生的意志为转移的。长期以来社会上流传的"用上胰岛素就撤不下"的说法,其实这其中有以讹传讹的成分。对于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不用胰岛素病情就恶化,就得住院,当然用上就撤不下来;但对于占糖尿病95%以上的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病人,其中有相当多的人在度过难关之后,还有机会改为原来的口服降糖药治疗。其原因是高血糖对机体产生毒性作用,损害β细胞胰岛素分泌功能,增加身体的胰岛素抵抗,二者都使血糖升高;用过一段时间胰岛素后,"疲劳过度"的β细胞得到一定程度的休息,高血糖控制后,其毒性作用也减轻,分泌的胰岛素可能会有所增加,加之机体胰岛素敏感性增加,改用口服降糖药后,自身分泌的胰岛素会使血糖在较长时间内较为稳定。 还有一些情况是必须短期用胰岛素治疗的,比如肝功能不好、转氨酶高或活动性肺结核,用胰岛素治疗不仅可避免某些降糖药物对肝脏的副反应,而且能促进蛋白质合成,改善机体营养状态,使肝功能较快恢复正常,肺结核病灶较快痊愈。这些伴随的疾病一旦痊愈,可再恢复为口服降糖药治疗。至于一部分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病人,到晚期必须用胰岛素则另当别论,因这部分人不用胰岛素治疗就难以维持生命,当然救命第一,不容讨价。 胰岛素治疗给人们生活带来的不便确实客观存在。每日三次餐前注射胰岛素者对早、晚餐前注射易接受,午餐前的胰岛素注射对"上班族"较为不便。大庭广众之下注射胰岛素后才能进食,还会对病人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等于"告诉"别人:我是病人。中效胰岛素的问世,使需用胰岛素治疗但病情又不甚严重者,每日注射一次或两次胰岛素成为可能,可见,合理地使用胰岛素可以缓和人们的"拒绝"情绪。 拒绝胰岛素治疗的人群中,还有不少人是因为害怕疼痛。这些人可选用"无针注射器"来注射胰岛素。这

2型糖尿病论文:初发2型糖尿病的早期胰岛素治疗

2型糖尿病论文:初发2型糖尿病的早期胰岛素治疗 [摘要] 目的:探讨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胰岛素干预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07年9月~2010年5月收治的60例新诊断未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患者口服盐酸吡格列酮片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胰岛素强化治疗,随访6~1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的改变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血糖控制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胰岛素干预能较好地控制患者的血糖,改善胰岛功能,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 2型糖尿病;初发;胰岛素;临床疗效 2型糖尿病是一种缓慢进展性疾病,胰岛素分泌缺陷或者胰岛素作用缺陷是引起患者出现高血糖的重要原因,随着对糖尿病诊治认识的深入,在降糖的同时考虑胰岛功能的保护,使胰岛b细胞的功能可以早期恢复并尽量延长衰竭的周期[1]。近年来有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胰岛素治疗,可以在短期内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具有保护残存的胰岛b细胞功能的作用,在第一时间恢复胰岛素分泌,并可以诱导出一个长期缓解期,延长并发症的发展。本文介绍本院对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应用胰岛素治疗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07年9月~2010年5月收治的60例新诊断未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均无明显的心脑血管疾病,无尿路感染、酮症酸中毒等疾病。近期未使用肾毒性药物。治疗组患者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45~76岁,平均(49.5±3.5)岁,病程5~30 d,平均(8.5±3.2) d;对照组患者男性15例,女性15例,年龄47~79岁,平均(47.3±2.6)岁,病程1~41 d,平均(8.4±2.9) d。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在早餐前加服盐酸吡格列酮片30 mg,每天1次,治疗组患者使用胰岛素治疗,在晚上10:00应用长效胰岛素,在三餐前应用短效胰岛素诺和灵r,按照患者的血糖调节胰岛素的用量,维持血糖在正常指标,自然停用胰岛素。在治疗周期的第2、4、8、12周观察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不良反应等指标。 1.3 入选标准 60例患者均为2型糖尿病,诊断符合who标准,空腹血

最新糖尿病胰岛素治疗方法

糖尿病胰岛素治疗方法 杨雪丹孙玉哲 【摘要】简述了糖尿病胰岛素治疗的必要性、适应性及方法。为了在强化血糖控制的同时最大限度减少低血糖反应。特别介绍了胰岛素使用中剂量与体质量的关系,以及胰岛素治疗中增敏剂的应用。 【关键词】糖尿病;胰岛素;血糖;增敏剂 1 胰岛素治疗的必要性及适应性 胰岛素治疗的必要性已经众所周知。对于1型的糖尿病和胰腺切除引起的继发性糖尿病,需终生接受胰岛素治疗。2型糖尿病在发病初始β细胞尚存在一定功能,使得在刚发病数年内采用控制饮食,运动和口服降糖药物即可理想控制血糖。传统观念认为2型糖尿病只有在出现如酮症等合并症及手术等应激条件下才选择胰岛素。容易产生一旦接受胰岛素治疗,即会变成“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的错误观念。2型糖尿病发病的主要原因是胰岛素抵抗和/或胰岛素分泌缺陷,而且目前已有足够的证据表明, 2型糖尿病一旦血糖增高到一定程度,胰岛素分泌缺陷将成为临床的主要矛盾。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结果显示: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β细胞功能已下降50%左右,随着病程延长,细胞功能进一步丧失直到衰竭。当空腹血糖达10.0~11.1 mmol/L 已出现明显的胰岛素分泌绝对不足。口服降糖药物不是直接降低体内血糖,而是刺激胰腺β细胞分泌胰岛素降糖,这样必然加重胰腺负担。因此早期使用胰岛素治疗可以使相当部分患者在一定时期内仅用控制饮食和运动而无须使用药物治疗即可使血糖保持较理想水平。 胰岛素治疗的适应证: ①糖尿病患者经合理的饮食、运动和口服药物治疗,血糖未达到个体目标要求者,均可联合胰岛素治疗; ②对于非肥胖的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可以成为主要的降糖药物,因为非肥胖状态,胰岛素分泌缺乏可能是这些糖尿病患者的主要矛盾; ③有口服降糖药物不适应证的糖尿病患者都可以使用胰岛素治疗。已有证据表明:早期使用胰岛素可使高血糖毒性尽快缓解,β细胞得到休息; ④无胰岛素过敏史。 2 胰岛素治疗方法 胰岛素治疗分为补充治疗和替代治疗两种方法。 2.1补充治疗在饮食治疗和口服降糖药物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胰岛素的补充治疗在临床已经使用了近20年,治疗中使用最多的方法是睡前中、长效胰岛素注射联合口服降糖药,使空腹血糖下降,从而改善全天的血糖水平。由于这种方案每天只注射一次胰岛素,操作简单,快捷,无需住院。因而患者比较容易认同。其具体方法如下: ①继续使用口服降糖药物, 22: 00后联合中效或长效胰岛素; ②初始剂量为0.2μ/kg体质量; ③3 d后调整剂量每次调整量在2~4 U。使空腹血糖控制在4~6 mmol/L。睡前加用胰岛素治疗依据是:患者空腹学糖升高的原因是夜间肝糖原产生过多或夜间药物作用减弱。当中效胰岛素在睡前注射时,其达峰时间在注射后6~8 h,恰在黎明时血糖最高时间段,从而使空腹血糖达到理想水平。2.2替代治疗常用胰岛素为速效、中效和两种预混胰岛素30R和50R。

浅谈初发2型糖尿病早期胰岛素治疗

浅谈初发2型糖尿病早期胰岛素治疗(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论文关键词]糖尿病;胰岛素;初发 [论文摘要]本文阐述了初发2型糖尿病早期胰岛素治疗的意义包括恢复和改善胰岛B细胞功能,控制血糖达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以及有效降低炎性因子水平等。对今后初发2型糖尿病的早期治疗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可使血糖及时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快速解除高血糖的毒性作用,可阻止胰岛B细胞功能下降,恢复和改善胰岛B细胞功能,减少胰岛素抵抗,降低或减轻糖尿病并发症。现将初诊2型糖尿病早期胰岛素治疗现状综述如下: 1恢复和改善胰岛B细胞功能

胰岛B细胞功能缺陷和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机制中的两个重要环节。在糖尿病早期,胰岛B细胞的功能损害是可逆的,外源胰岛素治疗是恢复和改善胰岛B细胞功能的主要措施,可快速减轻胰岛B细胞负担,使之得到充分的休息。对伴有明显高血糖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及早给予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可以快速解除葡萄糖毒性,保护胰岛B细胞功能,促进胰岛B细胞功能的恢复。 1997年,Ilkova等[1]首先将CSⅡ用于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经过2周的胰岛素强化治疗后,13例患者中有9例可维持长期良好的血糖控制,数年不需药物治疗,对伴有明显高血糖(空腹血糖>11.1mmol/L)的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短期CSⅡ强化治疗不仅能使血糖快速稳定达标,逆转糖毒性作用,还能在很大程度上恢复和改善胰岛B细胞功能。同时,迅速降低血糖也可解除糖毒性诱发的胰岛素抵抗,增加胰岛素敏感性。 2控制血糖达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英国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2]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经严格的血糖控制后,相关并发症均有显著降低。糖尿病患者应该进行严格的血糖控制在全球范围内已达成共识,并制定了相应的治疗目标。 最近一些资料表明[3],空腹血糖<7.8mmol/L的时候能够有效预防微血管病变,但是空腹血糖<6.0mmol/L的时候才能够预防大血管病变。微血管病变的发生率随着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下降

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

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 一.概述 胰岛素治疗是控制高血糖的重要手段。1型糖尿病患者需依赖胰岛素维持生命,也必须使用胰岛素控制高血糖而减少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风险。2型糖尿病患者虽然不需要胰岛素来维持生命,但由于口服降糖药的失效或存在口服药使用的禁忌证时,仍需要使用胰岛素控制高血糖,以消除糖尿病的高血糖症状和减少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在某些时候,尤其是病程较长时,胰岛素治疗可能是最主要的、甚至是必需的控制血糖措施。 医务人员和患者必须认识到,与口服药治疗相比,胰岛素治疗涉及更多的环节,如药物选择、治疗方案、注射装置、注射技术、自我血糖监测、根据血糖监测结果所采取的行动等。胰岛素治疗要比口服药治疗更需要医务人员和患者间的合作。开始胰岛素治疗后应继续指导患者坚持饮食控制和运动,并加强对患者的教育和指导,鼓励和指导患者进行自我血糖监测,并掌握根据血糖监测结果来适当调节胰岛素剂量的技能,以控制高血糖和预防低血糖的发生。所有开始胰岛素治疗的患者都应接受教育,以了解低血糖发生的危险因素、症状以及自救措施。 二.药用胰岛素的分类 根据来源和化学结构的不同,胰岛素可分为动物胰岛素、人胰岛素和胰岛素类似物。根据作用特点的差异,胰岛素又可分为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常规(短效)胰岛素、中效胰岛素、长效胰岛素(包括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和预混胰岛素(包括预混胰岛素类似物)。临床试验证明,胰岛素类似物与人胰岛素相比控制血糖的能力相似,但在模拟生理性胰岛素分泌和减少低血糖发生风险方面胰岛素类似物优于人胰岛素(附表1:胰岛素剂型;附表2:常用胰岛素及其作用特点)。 (1)按来源:可分为动物胰岛素、人胰岛素和人胰岛素类似物。从动物(猪、牛)的胰腺组织中提取并纯化得到的胰岛素称作动物胰岛素,主要有猪胰岛素、牛胰岛素和猪牛混合胰岛素;药用人胰岛素是借助基因工程技术合成的,人正规胰岛素(诺和灵)、重组人胰岛素(优泌林)都是基因工程人胰岛素;人胰岛素类似物是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变人胰岛素的某些结构,使胰岛素的作用时间发生改变而成的,门冬胰岛素(诺和锐)、赖脯胰岛素(优泌乐)、甘精胰岛素(来得适)和地特胰岛素(诺和平)等都是应用此技术制取的人胰岛素类似物。 与胰岛素相比,胰岛素类似物的优点是:①速效胰岛素类似物起效快速,避免了人胰岛素的起效时间需30~60分钟、必须餐前30分钟给药的缺点,仅邻近餐前15分钟注射,或于餐后即用,同时作用持续时间短。②贴近生理治疗。三餐时注射短效类似物及睡前注射甘精胰岛素,可帮助糖尿病患者更准确地模拟正常人在生理状态下的胰岛素代谢过程,以最大限度地将血糖控制在更深范围,且不易引起低血糖的发生。③速效胰岛素类似物起效时间与餐后血糖峰值同步,更好地控制餐后血糖升高。④长效胰岛素类似物显著减少夜间低血糖发作。⑤降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达到<7%的标准。⑥注射部位的药物吸收较稳定,个体内的变化以及个体间的差异较小,吸收的变异度有很大的改善。另外,人胰岛素注射剂量较大时,可在皮下形成储存,疗效与持续时间难以预计,而类似物极少出现此类现象。⑦睡前注射甘精胰岛素与口服降血糖药物联合应用,将提高2型糖尿病的血糖控制,且比通常预想的更容易实现节约费用的目标。⑧口服肾上腺皮质激素的糖尿病患者的缺陷常是餐后血糖调节受损,皮质激素可抑制胰岛素的分泌,增加糖异生,减少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但胰岛素类似物可改变此弊端。⑨胰岛素类似物不过度激活胰岛素样生长因子受体1(IGF-1),较少介导增殖效应。

糖尿病知识试题

糖尿病知识试题 一、填空题 1. DKA早期临床表现包括口渴、多饮、疲倦。 2 ?糖尿病低血糖(Whipple)三联征是指低血糖症状和体征、血糖浓度v 3.0mol、血糖升高至正常时症状消失或显著减轻。 3 ?最轻运动持续30分钟消耗90千卡热量;强度运动持续5分钟消耗90千 卡热量。 4. 无症状低血糖是指无明显低血糖的症状,但血糖w 3.9 mmol/L。 5. 糖尿病的中医分类阴虚型、气阴两虚型、阴阳两虚型、血瘀兼证型、 阴阳欲绝型。 6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主要包括—感染、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糖尿 病神经病变、 糖尿病肾病、糖尿病眼病、糖尿病足、糖尿病骨关节病等。 7. 酮体一般是指乙酰乙酸、丙酮、B -羟丁酸。 8. 胰岛素的不良反应有:低血糖、轻度水肿、过敏反应、脂肪营养不良。 9. 代谢综合征伴有的症状有: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血压、中心型肥胖、微量 白蛋白尿。 二、单项选择题 1. 合理的糖尿病饮食,碳水化合物应占总热量的百分比为:( D ) A. 25%-30% B. 35%-40% C. 45%-50% D. 55%-60% 2. 合理的糖尿病饮食,脂肪应占总热量的百分比为:( C ) A. 5%-10% B. 15%-20% C. 25%-30% D. 35%-40% 3. 下列哪一项属于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A )

A.冠心病B .眼底病变C .糖尿病肾病D .神经病变 4. 诊断早期糖尿病肾病的主要依据:( D )

A.血肌酐水平升高 B ?伴有糖尿病眼底病变 C ?浮肿D ?尿中有微量白蛋 白 5.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时最典型的早期临床表现为:( A ) A.头晕、乏力 B.恶心、呕吐 C ?视物模糊 D.意识改变 6. 为了解有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患者应多长时间检查一次眼底? (B ) A.两年一次 B. —年一次 C.每次体检时都要查 D.出现眼部症状 后检查 7. 最易导致低血糖昏迷的降糖药是:( A ) A.优降糖 B .亚莫利 C .达美康 D .糖适平 8 .胰岛素治疗时,以下控制血糖最理想的治疗方案为:( D ) A.每日两次注射预混胰岛素 B.每日三次注射短效胰岛素 C. 每日四次注射短效胰岛素 D. 每日三次餐前注射短效胰岛素+睡前注射中效或长效胰岛素 9.产生抗药性最强的胰岛素 是 (B ) A 猪胰岛素 B 牛胰岛素 C 赖脯胰岛素 D 门冬胰岛 素 E 人胰岛素 10. 鉴别是不是Somogyi 现象的最好的方法 是 (B ) A 测早餐前空腹血糖 B 夜间多次测血糖 C 晚餐前测血 糖 D 测晚餐后2小时血糖 11. 如何处理糖尿病治疗过程中反跳性高血糖(Somogyi )现象(C ) 12. 抢救体重约50kg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患者时,胰岛素用量为 (A ) A 减少饮食中总热卡 量 D 加用双胍类药 B 增加胰岛素剂量 C 减少胰岛素剂 E 减少碳水化合物摄入

2型糖尿病胰岛素起始治疗——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9年版解读共10页word资料

2型糖尿病胰岛素起始治疗——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9年版)解读 杨国庆,母义明 根据2019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hinese Diabetes Society,CDS)组织的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在20岁以上的人群中,年龄标化的糖尿病患病率为9.7%[1]。糖尿病的慢性血管并发症对患者的生命和生活质量威胁极大,给家庭以及患者个人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同时也为家庭、国家以及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糖尿病复杂的发病过程使人类至今尚未找到根治的方法,但有效的血糖控制可以显著减少或延缓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2]。为达到尽早、有效、持久的血糖达标,糖尿病教育、提高患者自我血糖管理能力、生活方式指导以及合理的药物治疗等均至关重要。由于近年来大量有关糖尿病流行病学、诊断与治疗等方面的循证医学的迅速发展,CDS根据最近研究成果特别是大量基于中国大陆人群的循证医学数据,针对2019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做了大量修改和补充,于2019年正式发布了2019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3]。对于绝大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最终可能均需要胰岛素治疗以达到目标血糖水平[4]。现就新版指南中,2型糖尿病胰岛素起始治疗做一解读。 1 基础胰岛素起始治疗 2019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ADA)糖尿病治疗指南确立了基础胰岛素在糖尿病治疗中的重要地位。指南推荐,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当生活方式干预加1种口服降糖药(OHA)血糖控制不佳时,加用基础胰岛素是最有效的血糖控制策略。在2019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也指出,在生活方式干预的基础上,2种或2种以上OHA治疗糖化血红蛋白(HbA1c)仍未达标即可起始基础胰岛素治疗。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较差,胰岛素抵抗相对较轻,及时启动基础胰岛素治疗是符合中国2型糖尿病自身特点的治疗策略。基础胰岛素不仅有效控制空腹血糖,进而实现血糖全面达标;更重要的是,可最大限度保留更多β细胞功能,延缓2型糖尿病的进展。目前临床应用的基础胰岛素包括中效人胰岛素(neutral protamine hagedorn,NPH)和长效胰岛素

儿童及青少年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指南(2010年版)

标准?方案?指南 儿童及青少年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指南(2010年版)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 前言 糖尿病儿童不同于一般儿童,他们在长期的治疗中有着特殊的需求并随着成长而不断变化。1992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考虑到该群体的特殊性成立了专门委员会(Task Force)。1993年9月4日,儿童及青少年国际糖尿病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for Pediatricand Adolescent Diabetes,ISPAD)在圣温森特(St.Vincent)提出应“提高全世界儿童及青少年糖尿病患者的健康、社会福利和生活质量”的宣言。IDF专门委员会与ISPAD共同发布了“社会应对患病儿童和家庭提供一切必要的支持,包括医疗、社会、公众、政府的各种努力以及企业的资源及支持”的宗旨。其后分别在1995年雅典,1997年里斯本和1999年伊斯坦布尔召开的糖尿病大会上对圣温森特宣言中一些建议的实施计划加以评价,并按照计划于2000年出版了《ISPAD共识指南》(《ISPADconsensusguideline2000》)。该指南从定义、流行病学直至治疗的每一个环节都分章节详细论述,特别贯彻了以教育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敦促所有糖尿病患者,包括儿童、青少年、成年和老年人都应具备独立、平等和自立的意识。该指南出版后得到广泛欢迎,成为儿科内分泌医师乃至普通儿科医师治疗糖尿病的宝典。自2006年,《Pediatric Diabetes》连续刊登儿童糖尿病共识指南,并每2年对其进行1次更新。 胰岛素治疗是儿童糖尿病治疗的最主要手段。我国糖尿病患儿数量不断增长,但多年来胰岛素治疗尚无规范化指南而一直以经验为基础。各治疗中心之间差异甚大,缺乏循证医学证据和必要的更新,观念和方法与国际上存在较大差距,严重影响糖尿病治疗和管理的整体水平。为推进儿童及青少年糖尿病胰岛素治疗的规范化,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以ISPAD指南2009为基准,参照多个国际学会的相关指南或共识,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和各糖尿病治疗中心的诊疗经验,组织该领域的专家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制定了国内儿童及青少年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指南。 胰岛素的种类和剂型 胰岛素治疗是控制1型糖尿病(T1DM)患儿血糖的主要手段。临床以DNA重组人胰岛素为主要剂型。近年有新的胰岛素类似物用于糖尿病治疗,为临床治疗提

2型糖尿病胰岛素治疗探讨

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坛版) 2006 年3 月第27 卷第3 期总第305 期 2 型糖尿病胰岛素治疗探讨 7. 8mmol/ L , 餐后血糖< 10mmol/ L 。国内祝方等[8] 通 糖尿病已经成为继肿瘤、心血管疾病之后第三大严者中有9 例患者可仅通过饮食和运动治疗获得6 个月 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一个日益严重 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 。而糖尿病在中国的严 峻形势更是发人深省。截至2003 年,中国已经成为糖 ,全球约有1. 5 亿糖尿病患者, 预计到2025 年将增加至3 亿[1] 田丰秋① 摘要:过去,人们(包括医护人员) 对2 型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存在许多误区。通过糖尿病的流行病学,2 型糖尿病的发病机 制,早期胰岛素治疗对2 型糖尿病的意义,及胰岛素的种类、剂型,和使用方法(包括补充疗法和替代疗法),以及2 型糖尿 病的治疗现状,来阐述胰岛素治疗对2 型糖尿病的必要性。 关键词:2 型糖尿病,胰岛素治疗,发病机制 中图分类号:R587. 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 -0772 (2006) 03 -0012 -03 Insulin Therapy in Type 2 Diabetes TIA N Feng2qiu. Dalian Friendship Hospital Department of Endocrinology , Dalian 116001 , China Abstract :Inthepastyear ,people (includedoctorandnurse)havemuchmisunderstandingintheinsulintherapyintype2diabetes mellitus. This article makes some suggestion on the necessity of the insulin therapy in 2 type diabetes mellitus ,based on the epi2 demiology of diabetes mellitus ,the recent situ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 therapy ,the mechanism of type 2 diabetes , the importance of insulin therapy early in type 2 diabetes ,the kinds and the types of insulin ,and the used methods(complement therapeutics and substitute therapeutics ) . Key Words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insulin therapy ,mechanism 以上的持续良好的血糖控制,有5 例仅通过饮食控制就 可获得至少2 年的良好血糖控制即空腹血糖< 尿病第二大国, 拥有2 380 万糖尿病患者, 仅次于印 度[2] 。预计到2030 年,我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将突破4 320 万[3] 。随着我国老龄人口、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和 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患病率从1986 年(0.9% ) 到

妊娠期糖尿病如何进行胰岛素治疗

妊娠期糖尿病如何进行胰岛素治疗 妊娠期糖尿病分为“妊娠糖尿病”和“妊娠合并糖尿病”。前者是女性孕前无糖尿病,通常在妊娠晚期(孕24~28周)出现血糖升高,随着分娩的结束,大多数人的血糖可逐渐恢复正常;后者则是女性在怀孕前就患有糖尿病,怀孕后出现血糖明显波动,如果未加控制,产后高血糖将持续发展。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属于高危妊娠,都需干预。 由于口服降糖药可引起胎儿发育异常、新生儿低血糖症及乳酸酸中毒,因此,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原则上忌用口服降糖药。胰岛素不仅降糖作用可靠,且是大分子蛋白,不会通过胎盘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也不会对孕妇内源性胰岛素的分泌造成远期影响。因此,胰岛素被认为是妊娠期控制糖代谢紊乱的最佳选择。本文就妊娠期胰岛素应用的几个关键问题做一介绍。 不是所有胰岛素孕妇都能用 胰岛素按来源分类,可分为动物胰岛素、重组人胰岛素和人胰岛素类似物;按作用时间分类,可分为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短效胰岛素、中效胰岛素、长效胰岛素类似物,以及短效和中效胰岛素按照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预混胰岛素。 孕妇不同于普通糖尿病患者,不是所有胰岛素都能用于孕妇。考虑到动物胰岛素具有免疫源性,容易产生胰岛素抗体,因此,不主张在妊娠期使用动物胰岛素。此外,由于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在妊娠妇女中使用的安全性尚未得到证实,因此,也不主张将长效胰岛素用于妊娠期妇女。 因此,目前可用于孕妇的胰岛素主要包括短效、中效人胰岛素,以及由两者按一定比例混合而成的预混胰岛素。此外,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已被证实对母婴是安全的,现已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和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用于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起效快,可于餐前即刻注射,患者依从性更好,能够有效控制餐后血糖,同时减少严重低血糖的发生。 血糖一旦控制不好即启动治疗 妊娠期糖尿病患者一旦确诊,首先应调整饮食,并适当运动。如果1周后患者血糖仍控制欠佳(空腹血糖>毫摩尔/升,餐后1小时和2小时血糖分别>毫摩尔/升和毫摩尔/升);或者控制饮食后出现饥饿性酮症,增加热量摄入后血糖又超标;或者出现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或严重感染等应激状态,使血糖显著升高者,都必须开始胰岛素治疗。 出现下列情况时更应尽快加用胰岛素,将孕妇血糖降到正常:妊娠早期发现血糖明显升高者;“妊娠糖尿病”治疗较晚,如孕32周时,胎儿明显大于同龄胎儿者。 一般说来,在妊娠期,绝大多数“孕前糖尿病”和20%~25%的“妊娠糖尿病”的孕妇,均需要应用胰岛素才能维持正常的血糖水平。 随时调整妊娠期胰岛素的剂量 “妊娠糖尿病”的发生往往与妊娠时一些拮抗胰岛素的激素,如肾上腺皮质激素、胎盘泌乳素、雌激素、孕激素等分泌增多有关。这些激素会削弱胰岛素的作用,导致血糖代谢异常。这种影响会随着怀孕周数的增加而增强,因此,在治疗妊娠期糖尿病时,一般妊娠早期的胰岛素用量偏少。这也与孕妇早期出现早孕反应,导致进食量减少有很大的关系。 但是,随着孕周的增加,胰岛素的用量也要随着增加。妊娠合并糖尿病患者的用量可较非孕期增加2~4倍。 产妇分娩结束后,拮抗胰岛素的激素水平就会迅速下降,因此胰岛素的用量也会很快下降。多数“妊娠糖尿病”患者分娩后,胰岛功能足够应付正常代谢需要后,就可以停止使用胰岛素;原有1型或2型糖尿病的产妇的胰岛素用量一般也会很快恢复到孕前水平。 总的来说,医生设定妊娠期胰岛素的使用剂量时,一般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1. 从小剂量起始,在无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前提下,多数患者起始剂量为 ~个单位/公斤体重·天; 2. 胰岛素用量分配为早餐前多于晚餐前,晚餐前多于午餐前; 3. 每次调整剂量的幅度为2~4个单位,距离血糖目标值越近,调整的幅度越小; 4. 剂量调整应依据总体血糖趋势,而不是单独某一次的血糖数值; 5. 剂量调整不要过于频繁,每次调整后应观察2~3天,以判断疗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