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
- 格式:docx
- 大小:47.04 KB
- 文档页数:9
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治疗胰岛素治疗是糖尿病患者日常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疾病,胰岛素是体内调节血糖的主要激素,因此用胰岛素来控制糖尿病的高血糖状态就成为了一种常见的治疗手段。
本文将从胰岛素的作用、治疗目标、类型选择、剂量调整以及使用技巧几个方面对胰岛素治疗进行详细介绍。
胰岛素是由胰岛β细胞分泌的一种蛋白质多肽激素,它的主要作用是促进体内葡萄糖的吸收利用和储存。
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功能异常或细胞功能受损,导致血糖浓度过高,引发一系列糖尿病相关的症状和并发症。
因此,给予胰岛素补充就成为了治疗糖尿病的重要手段。
胰岛素治疗的目标是使血糖水平尽可能趋近于正常范围。
根据不同的糖尿病类型和患者特点,治疗目标会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治疗是唯一的选择,目标是保持血糖稳定在正常范围内。
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治疗通常作为口服降糖药物的补充,目标是控制血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胰岛素种类繁多,根据其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的不同,可以分为快速作用型胰岛素、短效作用型胰岛素、中效作用型胰岛素和长效作用型胰岛素四大类。
快速作用型胰岛素的起效时间较短,但持续时间也短,适用于餐前使用,可以迅速降低血糖;短效作用型胰岛素的起效和持续时间较快速作用型胰岛素长,适用于餐前或餐后使用;中效作用型胰岛素的持续时间较长,适用于控制夜间和早晨血糖;长效作用型胰岛素持续时间最长,适用于维持胰岛素基础水平和稳定血糖。
剂量调整是胰岛素治疗中的重要环节。
胰岛素的剂量需要根据患者的血糖水平、食物摄入量、运动情况和个体化的特点来进行调整。
一般来说,剂量应当由低到高逐渐增加,以避免患者出现低血糖的危险。
根据患者的血糖监测结果,可以分为预餐血糖高、餐后血糖高和夜间血糖高三种情况,对应不同的胰岛素调整策略。
此外,还有前体胰岛素、胰岛素含量和胰岛素注射器选择等因素需要考虑。
在胰岛素治疗中,正确的使用技巧也非常重要。
糖尿病胰岛素治疗方案总结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其中胰岛素治疗是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
胰岛素是一种由胰岛β细胞产生的激素,它在机体中起着调节血糖的作用。
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β细胞功能异常,胰岛素的分泌不足或细胞对胰岛素的作用不敏感,导致血糖水平异常升高。
胰岛素治疗通过补充胰岛素,恢复胰岛素对血糖的调节功能,有效控制血糖,防止糖尿病相关的并发症产生。
本文将总结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的方案,并介绍相关的药物、用药原则、剂量调整和监测等方面的内容。
一、胰岛素药物1. 快速作用胰岛素:包括胰岛素注射液、注射用胰岛素粉末等,一般用于餐前注射,以控制餐后血糖升高。
常见的有胰岛素正规制剂、胰岛素人工合成制剂等。
2. 中长效作用胰岛素:包括胰岛素注射液、胰岛素悬浮剂等,一般用于餐前或餐后注射,以控制空腹或夜间血糖水平。
常见的有NPH胰岛素、胰岛素抗饥饿荷尔蒙衍生物等。
3. 双峰胰岛素:即长效效果持续时间较长的胰岛素,一般用于复杂的糖尿病治疗。
常见的有胰岛素混合注射液、胰岛素混合悬浊液等。
二、用药原则1. 根据血糖控制目标:根据每个糖尿病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胰岛素制剂和用药方案。
根据患者的血糖目标,选择快速作用或中长效作用胰岛素进行调整。
2. 糖尿病阶段:根据糖尿病的不同阶段,制定相应的胰岛素治疗方案。
对于新发糖尿病患者,一般首先采用饮食控制和运动方案,如果血糖仍然不能得到控制,再考虑胰岛素治疗。
3. 胰岛素需求量:根据患者的胰岛素需求量,确定胰岛素剂量和频次。
剂量的调整应逐步进行,根据血糖监测的结果调整,以达到良好的血糖控制。
4. 使用胰岛素联合治疗:对于血糖控制不佳的糖尿病患者,可以考虑使用胰岛素联合治疗。
常见的联合用药方案包括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物的联合使用。
三、剂量调整和监测1. 初始剂量:根据患者的体重、胰岛素敏感性和胰岛素需求量,确定初始剂量。
一般情况下,初始剂量为0.2-0.4 units/kg体重/天。
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治疗管理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全球有4.64亿人患病。
糖尿病患者由于胰岛素分泌障碍或胰岛素抵抗,无法有效地利用血糖并控制血糖水平。
胰岛素是控制血糖的关键荷尔蒙,糖尿病患者需要通过口服药物或胰岛素注射来控制血糖水平。
本文将深入探讨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治疗管理。
胰岛素的种类和用量胰岛素分为多种类型,包括长效胰岛素、中效胰岛素、短效胰岛素和超短效胰岛素。
患者的用药方案应该因人而异,并且应经常进行调整以满足患者的特定需求。
在选择胰岛素类型和用量时,医生应该考虑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饮食、运动、用药类别等多种因素。
患者应密切关注自己的血糖水平,并根据需要调整胰岛素用量。
胰岛素注射技巧胰岛素注射常常是糖尿病患者生活中的一部分,正确注射胰岛素可以有效地控制血糖水平,减少并发症的风险。
以下是几个胰岛素注射的技巧:1. 注射点的选择:注射点应远离骨头、肌肉和神经,选择皮下组织的突出部位,尽可能切换注射点。
2. 清洁注射区:注射前用酒精清洁注射区,避免细菌感染。
3. 注射器的使用:选择正确的注射器和针头,并按照说明书的提示正确注射。
4. 缓慢注射:缓慢注射可减少疼痛和皮下出血。
5. 注射时的角度:对于短针头,应选择90度注射角度;对于长针头,建议选择45度注射角度。
营养和运动管理营养和运动对于糖尿病患者是非常重要的。
在选择饮食时,糖尿病患者应该限制糖分和脂肪的摄入,注重高纤维和水分的食物。
此外,糖尿病患者应该遵循医生的建议,在保持正常的身体质量指数的同时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
药物管理所有糖尿病患者都需要按照医生的建议使用胰岛素和其他口服药物。
医生通常会根据患者的类型、严重程度和控制需要等因素,定期调整药物的用药方案。
除胰岛素外,许多其他类型的药物也被用于管理糖尿病,包括二甲双胍、磺酰脲类、格列喹酮类、胰高糖素样多肽类等。
药物治疗管理需要密切监测,以保证最佳效果。
结语糖尿病是一种严重的慢性疾病,胰岛素注射是管理糖尿病的基石。
糖病患者的胰岛素治疗效果评估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
胰岛素治疗是控制糖尿病的重要手段之一,然而,不同患者对胰岛素治疗的反应各异。
因此,评估糖病患者的胰岛素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见的胰岛素治疗效果评估方法,并探讨其应用和局限性。
方法一:血糖监测血糖监测是最直接、常用的评估糖尿病治疗效果的方法之一。
通过测量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血糖以及随机血糖值,可以判断胰岛素治疗的好坏。
通常情况下,血糖监测会持续一段时间,以获取更准确的信息。
然而,这种方法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例如,血糖监测只能反映短期内的血糖水平,无法评估长期胰岛素治疗的效果。
此外,一些特殊情况,如其他疾病、饮食等因素的干扰,也会影响血糖监测结果的准确性。
方法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1c)检测是反映近期血糖控制状况的重要指标。
通过检测血液中的HbA1c浓度,可以评估糖尿病患者在过去2-3个月内的血糖平均水平。
与血糖监测不同的是,HbA1c检测能够反映长期胰岛素治疗的效果,并且不受饮食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HbA1c检测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
一般来说,HbA1c水平在7%以下表示良好的血糖控制,而高于7%则表示血糖控制不佳。
然而,某些因素,如贫血、肾功能不全等,可能会影响HbA1c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方法三:胰岛功能评估胰岛功能评估是评估胰岛素治疗效果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测量胰岛素分泌功能、存储功能和胰岛细胞的敏感性,可以客观地评估患者对胰岛素治疗的反应情况。
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胰岛素刺激试验,旨在测量胰岛素分泌和胰岛功能的敏感性。
然而,由于胰岛功能评估方法相对复杂,操作难度较大,因此不太适用于常规临床评估。
结论综上所述,评估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治疗效果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血糖监测、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和胰岛功能评估是常用的评估方法。
然而,任何一种方法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选择合适的评估方案。
糖尿病的胰岛素疗法胰岛素是一种重要的激素,在人体内起着调节血糖水平的关键作用。
然而,由于某些原因,一些人会出现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的情况,从而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针对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疗法是一种常见有效的治疗方法。
本文将重点介绍糖尿病的胰岛素疗法,包括胰岛素的类型、注射方式、用药注意事项等。
一、胰岛素的类型根据胰岛素的来源和性质,可以将其分为多种类型。
最常见的胰岛素包括以下几类:1. 快速作用型胰岛素:也称为胰岛素注射剂,其主要成分是胰岛素晶体。
该类型胰岛素的作用迅速,能够快速降低血糖水平,常用于进食前注射,模拟人体正常饮食时胰岛素的分泌情况。
2. 中效型胰岛素:也称为胰岛素混合剂,由快速作用型胰岛素和长效型胰岛素混合而成。
中效型胰岛素的作用时间较长,可以覆盖一段时间内的胰岛素需求。
3. 长效型胰岛素:也称为胰岛素缓释剂,其作用时间更长,能够模拟人体胰岛素的基础分泌。
长效型胰岛素通常用于控制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
二、胰岛素的注射方式胰岛素的注射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1. 皮下注射:这是最常见的胰岛素注射方式。
患者使用注射器将胰岛素注射到皮下脂肪组织中,通常选择腹部、大腿前侧或上臂部位注射。
这种注射方式简便易行,能够提供胰岛素的快速吸收和作用。
2. 胰岛素泵:胰岛素泵是一个小型装置,可以持续、定量地将胰岛素输送到患者的体内。
患者将胰岛素泵固定在体外,通过导管将胰岛素输送到皮下组织。
使用胰岛素泵可以更加方便地调控胰岛素剂量,适应个体化需求。
3. 胰岛素喷雾剂:这是一种新型的胰岛素给药方式,将胰岛素以喷雾的形式喷洒到鼻腔中进行吸收。
胰岛素喷雾剂有效地提高了胰岛素的生物利用度,降低了注射导致的疼痛和不适感。
三、胰岛素疗法的注意事项在进行胰岛素疗法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 剂量调整:每个人对胰岛素的需求不同,所以剂量需要根据个体化情况进行调整。
通常,剂量的调整应与血糖监测和饮食管理相结合,以达到良好的血糖控制。
糖尿病治疗:胰岛素使用全解析作为一名糖尿病患者,了解并正确使用胰岛素是我管理糖尿病的关键。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详细解析胰岛素的使用,帮助大家更好地控制血糖。
我要介绍一下胰岛素的类型。
目前常用的胰岛素有短效胰岛素、中效胰岛素、长效胰岛素和预混胰岛素。
短效胰岛素作用迅速,适用于餐前急速降低血糖;中效胰岛素作用时间较长,适合餐后血糖控制;长效胰岛素作用时间更长,可提供基础胰岛素分泌;预混胰岛素则含有短效和长效胰岛素,方便一次性调整剂量。
在使用胰岛素之前,我要了解自己的胰岛功能和血糖水平,以便选择合适的胰岛素类型。
我会定期进行糖化血红蛋白和胰岛素抗体检测,以便了解病情变化和胰岛素效果。
在注射胰岛素的过程中,我要密切关注血糖变化,根据血糖水平调整胰岛素剂量。
如果出现低血糖,要及时补充糖分,如进食糖果、喝饮料等。
同时,我要学会应对胰岛素不良反应,如过敏、脂肪萎缩等。
我还要关注胰岛素的储存和运输。
胰岛素需要冷藏保存,我会在家中和外出时携带冰袋或胰岛素冷藏箱,确保胰岛素稳定。
在使用胰岛素时,要注意避免阳光直射和高温,以免胰岛素失效。
作为一名糖尿病患者,我深知胰岛素对于我来说意味着什么。
它不仅是我的药物,更是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在胰岛素使用方面的全解析,希望对同样患有糖尿病的朋友们有所帮助。
我要说的是,胰岛素是我们身体内的一种重要激素,它可以促进我们的身体细胞对葡萄糖的吸收,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然而,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我们的身体无法产生足够的胰岛素或者对胰岛素的反应不敏感,这就导致了我们的血糖水平持续升高。
目前,我所使用的胰岛素有短效胰岛素、中效胰岛素、长效胰岛素和预混胰岛素。
每种胰岛素的作用时间和效果都不同,我会根据我的具体病情和医生的建议来选择合适的胰岛素类型。
我会定期进行糖化血红蛋白和胰岛素抗体检测,以了解我的病情变化和胰岛素的效果。
在使用胰岛素的过程中,我需要学会正确的注射技巧。
糖尿病胰岛素治疗:最新研究进展胰岛素是治疗1型糖尿病的唯一药物,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治疗也在逐渐普及。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胰岛素治疗手段也在不断创新。
胰岛素注射技术的进步成为了研究的热点。
传统的胰岛素注射方式为皮下注射,但存在吸收不稳定、疼痛等问题。
最新研究显示,胰岛素通过肌肉注射可以获得更快的吸收速度和更稳定的血糖控制。
胰岛素贴片也成为了研究的新方向,通过皮肤直接释放胰岛素,避免了注射的痛苦,提高了患者的用药便利性。
胰岛素的种类和制备技术也在不断进步。
传统的人胰岛素因结构和活性与人体自身胰岛素存在差异,容易引起免疫反应。
而新型胰岛素类似物如甘精胰岛素、地特胰岛素等,在结构和功能上更接近人体自身胰岛素,能够更好地模拟胰岛素的生理作用,降低患者的血糖波动,提高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胰岛素治疗的安全性问题也备受关注。
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治疗常常伴随着低血糖的风险,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昏迷和死亡。
最新的研究发现,通过改进胰岛素类似物的制备工艺,可以降低低血糖的风险。
同时,对患者进行充分的血糖监测和教育,提高患者对低血糖的认识和应对能力,也是降低低血糖风险的重要措施。
糖尿病胰岛素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涵盖了胰岛素注射技术、胰岛素的种类和制备技术、胰岛素的治疗策略以及胰岛素治疗的安全性等方面。
这些进展为糖尿病患者提供了更多更有效的治疗手段,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然而,胰岛素治疗的研究仍有很多待解决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创新。
胰岛素,这个曾经被认为只能通过注射的方式进入人体的激素,如今正通过科学家们的智慧,逐步改变着它的应用方式。
比如,肌肉注射技术的提出,让我看到了胰岛素吸收更稳定、作用更迅速的可能。
这对于那些每日需要多次注射的糖尿病患者来说,无疑是一种巨大的解脱。
新型胰岛素类似物的研发,如甘精胰岛素、地特胰岛素等,让我感受到了科技的魅力。
这些胰岛素在结构和功能上更接近人体自身胰岛素,降低了患者的免疫反应,减少了血糖波动,提高了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原则胰岛素治疗是糖尿病管理中的关键步骤之一。
它通过补充胰岛素,调节血糖水平,维持机体的糖代谢平衡。
在糖尿病胰岛素治疗中,有一些基本原则和注意事项,下面将对其进行详细阐述。
一、胰岛素治疗的适应症和禁忌症胰岛素治疗适用于1型糖尿病患者,以及2型糖尿病患者在口服药物治疗无效或无法维持良好血糖控制时。
禁忌症包括过敏史、低血糖、严重肾脏或肝脏功能不全以及恶性肿瘤等。
二、胰岛素的选择和剂型根据病情和患者的特点,可以选择长效胰岛素、中效胰岛素和短效胰岛素进行治疗,也可以联合应用。
剂型上可以选择注射剂、口服剂或者脉冲胰岛素输注等,具体需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来确定。
三、胰岛素用量和注射技巧胰岛素用量应根据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和生活方式来确定,一般分为基础胰岛素和进食后胰岛素。
注射技巧应注意针头的选择、注射部位的轮换,以及注射后的护理等,以减少疼痛和感染的风险。
四、胰岛素治疗的血糖监测血糖监测是胰岛素治疗的重要环节之一,可以通过血糖仪、连续葡萄糖监测系统等方式来监测血糖变化。
患者应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定期的血糖监测,并及时根据监测结果来调整胰岛素的用量。
五、胰岛素治疗的并发症和注意事项胰岛素治疗过程中的常见并发症包括低血糖、胰岛素抵抗和注射部位红肿等。
患者应注意低血糖的预防和应对措施,合理饮食和运动等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抵抗。
此外,定期体检和遵循医生的治疗指导也是非常重要的。
六、胰岛素治疗后的辅助措施胰岛素治疗后,患者还需要进行其他辅助措施,如合理饮食控制、适量运动和药物治疗等。
这些措施有助于提高胰岛素治疗的效果,减少患者的并发症风险。
总结:胰岛素治疗是管理糖尿病的重要手段,根据病情和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胰岛素剂型和用量是关键。
在胰岛素治疗中,患者需要进行血糖监测,并注意低血糖等并发症的预防。
同时,辅助措施的实施也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患者达到良好的血糖控制效果。
患者应密切配合医生的指导,积极参与治疗和管理,以提高生活质量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糖尿病胰岛素的治疗一、胰岛素应用适应症1、1型糖尿病2、2型糖尿病1)不宜使用口服降糖药物的患者2)口服药物原发或继发失效3)处于应激状态时4)糖尿病急性并发症5)糖尿病出现严重慢性并发症或合并症6)老年2型糖尿病,消瘦明显、营养不良或精神抑郁3、糖尿病合并妊娠或妊娠糖尿病4、某些继发糖尿病5、临床类似2型糖尿病但血液ICA或ADA阳性6、临床暂时难以分型的糖尿病患者二、胰岛素使用原则1、超短效或短效胰岛素主要控制三餐后的高血糖;中、长效胰岛素主要控制基础和空腹血糖2、三餐前短效胰岛素剂量分配原则:早>晚>午3、开始注射胰岛素宜使用超短效或短效胰岛素,初始剂量宜小,以免发生低血糖4、全日胰岛素剂量〉40U者一般不宜一次注射,应分次注射5、长效胰岛素与短效动物胰岛素混合使用时,短效胰岛素剂量应大于长效胰岛素的剂量6、调整胰岛素用量应参考临床症状与空腹血糖、三餐前、后血糖、睡前血糖,必要时测定凌晨3时血糖及尿糖水平7、调整胰岛素剂量不要三餐前的剂量同时进行,应选择餐后血糖最高的一段先调整,若全日血糖都高者应先增加早、晚餐前短效胰岛素的剂量8、每次增减胰岛素以2---6U为宜,3---5天调整一次9、糖尿病使用胰岛素应个体化10、尽量避免低血糖反应的发生11、当长效胰岛素类似物与短效胰岛素同时使用时,应分别使用注射器抽取药液,并注射在不同的部位三、胰岛素治疗方案(一般需10----20d 完成如下过程:1、初始剂量的选择2、餐前剂量分配3、剂量缓慢调整4、最终治疗量)。
正常人每日胰岛素分泌量为24----32U,空腹平均分泌0.5---1U/h ,进餐后分泌水平上升为基础值的8----10 倍,高达1.5---4U/h ,因此将24U作为胰岛素的基础量,餐后作为追加量。
需要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开始必须用普通胰岛素,经反复调整满意后,为减少注射次数需配合NPH或PZI,正规胰岛素与N混合后,各自起作用,与P混合后剂量比例发生变化。
(早餐前或夜间高血糖,胰岛素〉50U/d,应睡前加注少量胰岛素,有酮症者增加液体,必要时小剂量胰岛素维持静点)1起始剂量的估算:1) 按体重:1 型糖尿病:0.5----0.8U/kg.d, 2 型糖尿病:0.4---0.5U/kg.d2) 按生理需要量:24----32U/d (早10、午6、晚8) 3) 按尿糖:根据24尿糖量,每2g 给1U4) 按血糖:根据【(血糖(mg/dl )— 100)^公斤体重X 6-2000】公式算得所需胰岛素的单位数,初始用其1/2----2/3 , 3----5d 据血糖或尿糖调整5)按经验:(见表)2、 补充疗法(口服抗糖尿病药物联合基础胰岛素) :起始胰岛素剂量为 0.2U/kg.d 、10U/d 或空腹血糖的mmol/L数,以后根据空腹血糖,3----5 天调整一次用量。
目标值:空腹血糖v 6mmol/L , HbAlc v 7%。
适应于口服抗糖尿病药物治疗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未达标者3、 每日2---3次餐时超短效或短效胰岛素:起始剂量 0.3---0.5U/kg.d ,三餐分配原则:全日量分三等份,午餐减2---4U 加到早餐前。
适应于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或胰岛细胞尚有分泌功能的患者, 其基础和空腹血糖接近正常,但餐后血糖高,而夜间和空腹血糖高者均不适宜。
4、 每日多次餐时胰岛素与基础胰岛素联合: 起始剂量(即基础胰岛素,为晚餐前长效胰岛素或睡前中效胰岛素或任何固定时间的长效胰岛素)0.1U/kg.d 或4---8U/次;三餐前的超短效或短效胰岛素为 0.3---0.5U/kg.d 。
适用于糖尿病病程长,胰岛细胞功能差,全天的基础、空腹、餐后血糖均高。
5、 一日2次餐时和基础胰岛素联合:上述方案停用午餐前胰岛素:1) 午餐前胰岛素的一半加到早餐前,另一半改为长效胰岛素加到早餐前; 2) 早或晚加用长效胰岛素8----10U 或睡前(10pm 加中效胰岛素 4----8U ;3) 根据8次血糖使用30R 或50R 。
适用于经治疗糖毒性消失,胰岛细胞功能有恢复血糖控制较理想的患者。
中性胰岛素的用法:型糖尿病常见的方案注:R:短效胰岛素,长效胰岛素,中性胰岛素四、胰岛素剂量调整1胰岛素用量调整的原则:3---5d调整一次,每次增、减2---4U,—般不超过8U。
2、调整方法:1)据尿糖:适用于年轻,病程短,肾糖阈正常的患者,可根据第一天三餐前的尿糖调整,一般每个(+)增补4U, 2---3天调整一次,(-)可酌减胰岛素量。
2①三餐前血糖正常,三餐后血糖高:可早、晚加餐时胰岛素2----6U ;三餐前、后血糖都高:可早加餐时胰岛素2----6U,晚或睡前加基础胰岛素4----6U 。
②仅空腹血糖高,可晚或睡前加基础胰岛素4---6U③餐后2h血糖高而餐前血糖低:可将餐前胰岛素由餐前15---30分钟提前到餐前45----60分钟注射或将餐时的食物的1/3留在两餐之间加餐。
④由动物胰岛素转向人胰岛素时剂量应减少15----20%甚至40----50%五、空腹血糖控制不理想的原因1全日胰岛素用量不足;2、夜晚基础量不足;3、黎明现象(清晨3---5点血糖开始升高,持到上午9点)4、Somogyi现象(1餐后2h血糖正常,次晨高血糖;2、夜间自10点起,每隔2h测血糖一次,如v 5mmol/L 有意义,应减晚餐前短效胰岛素)六、餐后血糖高1、饮食、运动不当;2、餐前胰岛素不足;3、胰岛素不敏感,需加增敏剂七、停用胰岛素指征1、空腹C— P>0.4nmol/L ,餐后2h C—P>0.8nmol/L ;2、全日胰岛素量v 30U;3、胰岛素用量v 0.3U/kg.d ;4、应激因素消除;5、血糖控制理想;6、肥胖者体重下降。
八、胰岛素副作用1、低血糖;2、过敏;3、体重增加;4、皮下脂肪萎缩或肥厚;5、屈光不正;6、胰岛素性水肿;7、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与使用不纯胰岛素有关。
九、血糖控制目标1、HBAIc W 6.5% (一般应在半年内完成,如3个月内不达标应联合用药)2、空腹/ 餐前血糖:4.4----6.1mmol/L ,最次v 7.83、餐后2h 血糖:4.4----8.0mmol/L ,最次v 10.04、老年人可使血糖稍高于目标值 2.0mmol/L,以免发生低血糖1切忌操之过急2、以段尿糖调整剂量时要等尿糖变化呈一定规律时再调整3、单独使用短效胰岛素不易使血糖控制理想,当胰岛素》24U/d时应配合N或P或换预混胰岛素或配口服药4、长期高血糖但尚有一定胰岛功能的糖尿病患者,经胰岛素治疗后自身胰岛功能有一定恢复,此时应及时逐步减少胰岛素用量,以免发生低血糖5、有两次以上的低血糖发作,但血糖、尿糖高,多见于无症状的自主神经病变患者,应避免单独大剂量使用胰岛素6、正常人血浆胰岛素水平为5---20mu/L,餐后50----100mu/L ,静滴5---6U可使血浆胰岛素水平达20mu/L7、成人胰岛素需要量〉1.5U/kg.d 或〉100----200U/d ,儿童胰岛素需要量〉2.5U/kg.d 能控制血糖,持续48h以上称为胰岛素抵抗,多发生在胰岛素治疗1年以内或停用4周以上又再度使用时,尤其使用牛胰岛素者。
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方法:①改用人胰岛素;②运动;③减肥;④饮食指导;⑤降低血糖;⑥降脂;⑦胰岛素增敏剂;⑧二甲双胍;⑨降压、降蛋白尿,应用阿司匹林,阿卡波糖,ACEI可能有益。
十二、胰岛素与饮食、运动调配1、饮食计划改变,胰岛素用量也要相应改变2、餐前运动增加则加餐或和减少胰岛素1---2U ;相反,增加3、早餐前或夜间高血糖每日〉50U则睡前加注一次小量胰岛素4、晚餐后至睡前尿糖,血糖高,可晚餐前加少量胰岛素或减少晚餐主食量10---15g5、夜间0----6点或次晨早餐前血糖,尿糖高,可晚餐前加N或同等剂量的R+P混合6、睡前尿糖阴性,次晨尿糖阳性,说明夜间可能发生低血糖,可从晚餐主食中留出20---25g于睡前缓冲,以免夜间低血糖7、午餐前尿糖高,可分出早餐主食一部分,作为上午10点的缓冲8、运动后出现低血糖,可于运动前或两餐之间加餐9、加餐应在胰岛素作用点最强以前,如上午9---10点,下午3---4点,晚上睡前。
十三、R与P或N混合的调节方法1、R+P1)三次R改为两次混合:(早餐前+午餐前)十4, 3份为R, 1份为P,于早餐前注射,晚餐前不变;或午餐前R分为1/2R、1/2P,于早餐前注射,晚餐前不变(或晚餐前R减2---4U,改为N2----4U与原R混合,于晚餐前注射),控制晚餐后及夜间血糖。
2)两次R改为一次混合(适用于两次R血糖控制满意者):晚餐前R分为1/2R、1/2P,并到早餐前注射(由于剂量较大,易产生低血糖,可减少1---2U )。
2、R+N 1)女口R v 20U/d,可单独用N或R: N=3: 7或改口服药;2)R>40U/d,必须R、N混合,比例为3: 7或1 : 1或据空腹、餐后血糖增减二者比例。
十四、2型糖尿病分型1、轻型:多为肥胖致胰岛素抵抗患者,空腹血糖小于7.8mmol/L,饮食、运动、口服降糖药可使血糖控制在7.0以下,不必胰岛素治疗。
2、中型:空腹血糖7.8----11.1 ,最大剂量口服药不能控制,需胰岛素治疗,起始量0.3---0.4U/kg.d ,补充基础量,控制空腹血糖,如早餐前和睡前或晚餐前No (由于2型糖尿病常有黎明现象,故睡前N应大于早餐前,如用P则1 —2次/d )3、重型:空腹血糖〉11.1,单纯1---2次/d的N很难控制,需大剂量(> 1.5U/kg.d ),应采用强化胰岛素疗法。
4、极重型:胰岛功能衰竭,空腹血糖〉13.9---16.7 ,—般不发生酮症,很少发生低血糖,应口服降糖药联合应用,1个月血糖不能控制,可胰岛素治疗,肥胖者用胰岛素加二甲双胍或阿卡波糖。
十六、糖尿病的诊断标准(2003年ADA1、标准空腹血糖: 3.9---5.6mmol/L2、正常人群(NGT :无糖尿病病史,FPG< 5.6mmol/L , OGTT 2hPG< 7.8mmol/L3、空腹血糖受损(IFG): FPG> 5.6mmol/L 但v 7.0mmol/L4、糖耐量低减(IGT) :口服75克葡萄糖2 hPG : 7.8〜11mmol/L5、糖尿病(DM : 1、FPG> 7.0mmol/L, 2、OGTT 2hP® 11.1mmol/L,二者有一即可DM FPG 7.0 IFG 5.6 IGT DM 标准:空腹血糖3.9 2hPG 7.8 11.1 13.9十七、糖尿病饮食疗法1、计算标准体重(kg):身高(cm)—1052、计算每日所需总热量:每日热卡供给量(kcal )x标准体重(kg)3、三餐分配原则:早、午、晚各1/3或早1/5,午、晚各2/54、营养要素分配原则:碳水化合物占日总热量55---60% ;脂肪占25---30% ;蛋白质占15---20% (1g碳水化合物=4kcal ; 1g 蛋白质=4kcal ; 1g 脂肪=9kac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