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影响蛋壳质量的几种因素
- 格式:pdf
- 大小:175.14 KB
- 文档页数:2
蛋壳变硬的方法一、蛋壳的结构蛋壳是由钙质和其他矿物质组成的,具有一定的硬度和韧性。
了解蛋壳的结构有助于我们找到蛋壳变硬的方法。
二、影响蛋壳硬度的因素蛋壳的硬度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饲料、环境、遗传等。
下面是一些影响蛋壳硬度的因素:1. 饲料饲料中的钙和磷是蛋壳的主要组成成分,因此饲料中的钙和磷含量对蛋壳的硬度起着重要作用。
合理的饲料配方能够提供足够的钙和磷,帮助蛋壳变得更硬。
2. 环境蛋壳的硬度也受到环境的影响。
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有助于蛋壳的形成和硬化。
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可能导致蛋壳的质量下降。
3. 遗传蛋壳的硬度还与鸡的遗传因素有关。
某些鸡种或品系具有较硬的蛋壳基因,因此通过选育可以获得更硬的蛋壳。
三、蛋壳变硬的方法根据以上因素,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方法来帮助蛋壳变硬:1. 合理饲料配方饲料中的钙和磷含量要充足,可以通过添加矿物质或调整饲料配方来实现。
此外,饲料中的维生素D也对蛋壳的形成和硬化有促进作用。
2. 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对蛋壳的硬度很重要。
鸡舍的温湿度要控制在适宜的范围内,避免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对蛋壳产生负面影响。
3. 培育硬壳鸡种选择具有较硬蛋壳基因的鸡种进行繁育,可以获得更硬的蛋壳。
这需要进行长期的选育工作,选择蛋壳质量好的个体进行交配。
4. 补充钙质在饲料中适量添加钙质补充剂,可以提供额外的钙质,有助于蛋壳的硬化。
但要注意补充的钙质量要适度,过量的钙质反而容易导致鸡体内钙磷代谢失调。
四、注意事项在帮助蛋壳变硬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 均衡饲料配方饲料中的各种营养成分要均衡,不仅要注重钙和磷的摄入,还要保证蛋白质、维生素等的充足供给,以确保鸡体的整体健康。
2. 控制环境条件保持鸡舍的适宜温湿度,注意通风换气,避免过高或过低的温度对蛋壳产生不利影响。
3. 定期检查定期检查鸡蛋的蛋壳质量,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
对于蛋壳质量差的鸡蛋,可以进行分级处理,以保证产品的质量。
浅谈营养与蛋壳质量蛋壳主要由矿物质构成,其中主要是沉积在有机基质上的碳酸钙。
这种有机基质由蛋白质和常被称为蛋壳膜的粘多糖结合而成。
蛋壳膜(分内、外层)由许多相互交错的纤维构成,这些纤维含有一个外被糖蛋白的蛋白核。
蛋壳中的蛋白质因含大量的含硫氨基酸(70%~75%)和少量胶原(10%)而被归类为角蛋白。
有机基质是决定蛋壳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家禽年龄的增大,蛋壳膜的氨基酸组成发生变化,对蛋壳品质有重要影响。
影响蛋壳质量的因素有非营养性和营养性因素。
蛋壳质量随年龄增大而下降,因为蛋内容物随周龄增大的幅度大于蛋壳重的增加幅度;蛋壳强度具有遗传性;支气管炎、新城疫及产蛋下降综合症等疾病影响蛋壳质量,不仅产薄壳蛋而且产畸形蛋;饲料中有霉菌毒素时,蛋壳质量也下降。
影响蛋壳质量的主要营养因素是Ca、P、Na、K、Cl、Mn、Zn、维生素D和维生素C。
一、钙与蛋壳质量钙对蛋壳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钙占蛋壳重量的38%~40%(2.2~2.4g),大量的试验研究了蛋壳形成最佳时饲粮的钙水平,认为形成最佳蛋壳每天应摄入钙3.75~4.00g。
大量研究表明用颗粒钙取代1/3或2/3的细石粉,有助于改善蛋壳质量,主要是因为颗粒钙在肌胃中停留时间长,特别是在夜间,使蛋壳腺中Ca的供应较为均衡。
二、磷与蛋壳质量磷与钙一样是蛋壳形成的重要成分,钙决定蛋壳的脆性,磷决定蛋壳的韧性和弹性。
饲粮磷水平不足(有效磷低于0.3%)降低产蛋量和蛋壳质量,但饲粮磷水平过高(有效磷高于0.4%)也对蛋壳质量不利。
饲粮磷水平过高影响蛋质量的机理可能是:1.过量磷与消化道中钙形成难溶性复合物,从而影响钙的利用。
2.引起血液pH值和CO2浓度下降,使蛋壳腺中Ca2+和HCO3- 供应量减少。
3.提高血磷水平,而血磷水平的升高不利于骨钙动用。
4.磷在蛋壳腺中作为结晶抑制剂影响蛋壳的形成。
三、锰、锌、铜与蛋壳质量微量元素营养在蛋壳形成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摘要:蛋壳质量是衡量鸡蛋的重要指标。
蛋壳质量问题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本文就鸡蛋蛋壳质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包括品种、日龄、疾病等,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蛋壳;质量;鸡蛋;对策;影响因素影响鸡蛋蛋壳质量的因素分析与对策张精海(山东省邹平市黛溪街道畜牧兽医站山东滨州256200)收稿日期:2023-06-20doi:10.3969/j.issn.1008-4754.2024.04.047家禽养殖业规模化发展过程中,蛋壳质量问题可造成每年10%~15%的经济损失。
蛋壳质量下降会导致种蛋孵化率降低。
销售过程中蛋壳颜色、比重、大小、完整性等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因此,研究鸡蛋蛋壳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1鸡蛋的结构鸡蛋蛋壳从内到外共有5层结构,分别为内膜、外膜、乳头层、栅状层和蛋壳膜。
不同结构的主要构成元素不同。
例如,乳头层主要构成元素为锰元素;栅状层主要构成元素为镁元素和碳酸钙。
乳头层和栅状层共同决定鸡蛋蛋壳的厚度和硬度。
一个质量良好的蛋壳应衡量多个指标。
例如,厚度、强度、变形值等。
正常蛋壳厚度应维持在0.3mm 左右,蛋壳越厚,破损率越低。
蛋壳强度值在6~8磅左右,且强度越高,质量越好,破损率越低。
变形值通常情况下维持在15~16μm 。
2影响蛋壳质量的因素2.1环境温度和光照是影响蛋壳质量的主要环境因素。
蛋鸡适宜生长温度在20~25℃左右,鸡舍内环境温度超过30℃时,蛋鸡表现为呼吸加快、采食量减少、产蛋率下降、蛋重减小、蛋壳变弱、表面粗糙、破蛋率增加。
当环境温度低于15℃时,蛋鸡采食量增加、蛋重增大、蛋壳变薄、破蛋率增加。
另外,光照时间和强度也会影响蛋壳质量。
当光照强度增加时,蛋壳质量下降。
若蛋壳形成前光照强度和时间增加,会导致蛋壳表面暗纹数量增多。
因此,光照强度低利于蛋壳的形成。
除此之外,鸡舍内环境湿度大、饲养密度高、通风不良等也会导致蛋壳质量下降。
2.2日龄刚开产的蛋鸡产蛋量低,蛋壳小、薄,容易出现破蛋。
蛋壳质量的衡量指标引言:蛋壳是鸟类和爬行类动物卵的外壳,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卵的保护功能和孵化成功率。
因此,对蛋壳质量的衡量成为了研究者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将从蛋壳的硬度、厚度、颜色和孔隙度等方面探讨蛋壳质量的衡量指标。
一、硬度蛋壳的硬度是衡量蛋壳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硬度越高,蛋壳越坚固,越能有效地保护卵内胚胎免受外界压力和损伤。
常用的硬度测量方法有贝壳硬度计和压痕硬度计。
贝壳硬度计通过在蛋壳上施加一定的压力,测量压痕的直径来判断蛋壳的硬度。
而压痕硬度计则是通过测量压痕的深度来评估蛋壳的硬度。
硬度测试结果通常以硬度值表示,数值越大代表硬度越高。
二、厚度蛋壳的厚度也是评估蛋壳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蛋壳越厚,对胚胎的保护作用越好。
同时,较厚的蛋壳还能减少水分的蒸发,有利于卵内环境的稳定。
测量蛋壳厚度常用的方法有显微镜测量法和超声波测量法。
显微镜测量法通过放大蛋壳的横截面图像,使用显微镜或图像分析软件来测量蛋壳的厚度。
超声波测量法则是利用超声波的穿透性能,测量超声波通过蛋壳所需的时间来计算蛋壳的厚度。
三、颜色蛋壳的颜色也能反映蛋壳质量的好坏。
一般来说,蛋壳的颜色较浅且均匀的蛋壳质量较好。
颜色较深或不均匀的蛋壳往往与蛋壳质量较差相关。
这是因为蛋壳的颜色主要来自于蛋壳表面的色素沉积,而色素的沉积程度与蛋壳质量的好坏有一定关系。
因此,通过观察蛋壳的颜色可以初步判断蛋壳的质量。
四、孔隙度孔隙度是指蛋壳内部存在的微小孔隙的百分比。
蛋壳的孔隙度与其质量和保护功能密切相关。
适度的孔隙度有助于蛋壳的气体交换和水分调节,同时也能减轻蛋壳的重量。
然而,孔隙度过大会导致蛋壳的强度下降,从而影响对胚胎的保护作用。
因此,合理的孔隙度是评估蛋壳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测量孔隙度的方法主要有质量法、像素法和X射线CT扫描法。
质量法通过比较蛋壳在干燥和加热后的质量变化来计算孔隙度。
像素法则是通过对蛋壳的显微图像进行处理和分析,测量孔隙的面积和数量来计算孔隙度。
影响蛋鸡蛋壳颜色和蛋重相关因素蛋壳质量不好表现为蛋壳变薄、蛋壳颜色变浅、出现沙皮蛋等。
市场上常出现鸡蛋蛋个够大,但是鸡蛋没有重量,也就是说蛋的内容物轻。
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很复杂,以下就可能出现以上现象的原因做一分析。
蛋壳颜色从遗传角度说,蛋壳颜色的色素组成有三种:原卟啉—IX、胆绿素—IX、胆绿素的锌螯合物。
这三种色素按不同比例形成不同颜色。
蛋壳色素的生物合成途径和机理很复杂,其化学成分为棕色素卟啉,来源于血红蛋白分解物,与衰老、受损和形态异常的红细胞的破坏有关。
当红细胞在肝、脾和其他部分的网状内皮系统被吞噬破坏后,释放出血红蛋白,很快被分解为珠蛋白、胆绿素和铁。
品种因素。
营养因素: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约占94%,蛋鸡产蛋期每天摄入的钙主要是满足产蛋的需要,一只鸡每天约需3-3.5g,过低过高都会影响蛋壳质量。
磷的含量不当,机体内钙磷的吸收总是协同的,适宜的含磷量可以促进钙的吸收。
在育雏、育成期、钙磷比例在1.5-2.1时,钙磷的吸收利用率最高。
产蛋鸡日粮中钙磷比例达到5.5:1。
维生素D是钙吸收的辅助因子和促进因子,可提高血浆中钙和磷的水平,保证正常骨骼的矿物质和机体的其他机能。
当血液中钙的浓度低时,维生素D的需要量就会增加。
但维生素D不能代偿钙、磷的缺乏。
所以产蛋鸡饲料必须补充充足的维生素,这种较高的维生素含量可使钙磷比例达到最佳。
饲料中铁、镁、锌、锰等的含量都会影响钙磷的吸收,进而影响蛋壳质量。
这些矿物元素在体内含量过高时,会与磷酸根离子形成不溶性的磷酸盐而影响钙的吸收。
维生素C的水平和环境应激,在急性环境应激情况下,内源维生素C不能满足突然增加的用于皮质酮合成的需要,由于维生素C不能在体内贮存,以及可能存在的维生素C合成的延误反应,很有可能出现维生素C耗尽的情况,这将造成死亡。
急性应激期间,合成钙三醇所需要的维生素C 也将转向皮质酮的合成,这将造成钙化作用所需要的钙三醇供应不足,从而导致薄壳蛋或有钙化缺陷的蛋产生。
2020年第07期蛋壳结构从内到外包括内膜、外蛋壳膜、乳突层、栅栏层、垂直晶体层、表皮层等6层,对其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大致有:食物源营养元素、饲养管理因素、环境因素、遗传及个体因素等。
本文笔者通过具体分析阐述蛋壳质量调控技术措施,希望蛋鸡养殖户有所用助益。
1蛋壳质量主要影响因素与蛋壳组成结构密切相关的营养物质包括动物生长发育必需的钙、磷、镁、锌、锰、铁及V A 、V B 、V D3等,上述营养物质如果长期缺乏或比例搭配不均,很容易影响蛋壳的矿物盐沉积,进而导致蛋壳出现过薄、厚薄不均或软壳等,这也是商品蛋容易破壳的重要原因。
(1)产蛋鸡饲养小环境管理不善,高温高湿、低温高湿、采光不足、通风排湿不畅、温湿度控值不适中、噪音污染、粉尘及有害气体含量超标(污染指数偏高)、贼风穿舍等,引起鸡群生理及代谢机能紊乱,病理状态下很容易产生劣质蛋。
(2)饲喂管理存在缺陷,养殖者对当前喂料量掌控不精准,饮水供应不足,令鸡群暴饮暴食或饥饱不均等,导致蛋鸡不能正常发挥生成(繁殖)性能及影响蛋壳的正常发育。
(3)饲养期间滥用药物(抗菌素)及某些饲料添加剂,长期大量使用会增加肝肾负担乃至于产生肝肾毒性,最终引发减蛋综合征、肉蛋(蛋壳)品质下降等。
(1)空气质量。
家禽类呼吸系统具有气囊这一特殊结构,当病原体含量超标的空气吸入后很容易引发扩散性、全身性感染,因此空气质量不达标是导致家禽类高发病率的重要原因之一。
空气质量恶化包括病原体含量、粉尘含量、有害气体含量超标等。
(2)光照。
散养产蛋鸡长期自然光照不足,会对V A 、V D 及钙磷等重点矿物质的合成、吸收利用造成影响,期结果可能引起软骨病、骨骼畸形、劣质蛋等;规模化养殖蛋鸡若光照时间长短和强度不合理,对蛋壳质量有明显的影响,光照强度过强或过弱、光照时间过长或过短,均会增大薄壳蛋、软壳蛋的发生率。
(3)温湿度。
所有圈养动物对小环境内的温湿度都有不同的标准要求,一般产蛋鸡最适宜的环境温度是18~23℃、相对湿度65%左右,一旦这种平衡长时间被打破,极易诱发各种疾病。
影响鸡蛋壳质量的因素分析养鸡生产中,鸡蛋破损问题普遍存在,据统计,商品蛋的破损率达6-8%或更高,给养鸡生产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
蛋壳质量差是鸡蛋破损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对影响蛋壳质量的因素特别是饲料中各营养成分的合理与否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
1、钙、磷对蛋壳质量的影响钙和磷是决定蛋壳质量的主要因素,钙决定蛋壳厚度和强度,磷主要决定蛋壳弹性和韧性,一切影响钙和磷的供给、消化吸收和代谢的因素都可影响蛋壳质量。
成年母鸡每产一枚蛋需要食入4.0g 钙,蛋鸡饲料中含钙量应达到 3.25%〜3.75%,老龄母鸡可以稍高一些,但不宜超过4%有效磷的含量应为0.35%〜0.42%,总磷量为0.50%-0.70%,饲料中钙、磷比例维持在4:1〜6 : 1比较适宜。
缺钙会使蛋壳质量下降,蛋壳厚度和强度均降低,蛋壳变薄,产软壳蛋、砂壳蛋甚至无壳蛋, 且产蛋率下降。
饲料中添加钙过多(含钙>4.0%), 虽能在短期内改善蛋壳质量,但会导致蛋壳和壳上膜的钙沉积过多, 钙的沉积过度又会使蛋壳的颜色变淡, 色泽变差。
因高钙饲料适口性差,鸡采食量下降,影响产蛋性能,并且高钙会干扰磷、锌、铁、猛等元素吸收,造成母鸡大量脱肛,还可能导致鸡内脏型痛风病。
磷与钙的代谢密切相关,饲料中钙、磷比例对蛋壳质量有明显影响。
一般情况下,钙、磷比例为:雏鸡2.2:1、后备鸡 2.5:1、产蛋鸡4〜6:1。
饲料中磷过少,会使产蛋率下降;但磷过多会干扰钙的代谢,使蛋壳的形成受到影响,引起蛋壳质量下降。
2、其他矿物元素的影响产蛋鸡饲料中钠和氯的含量比例为1:1可改进蛋壳质量,但氯含量不能高于钠,用碳酸氢钠代替食盐0.1 %〜0.5 %可减少蛋壳破损率;饲料缺镁会导致蛋壳变薄、产蛋量下降,但过多的镁会使蛋鸡血浆钙降低,血浆镁升高,导致蛋鸡采食量下降,产蛋率下降,蛋壳质量变差,鸡蛋破损率增加;锰在决定与蛋壳的抗裂强度极大相关的粘多糖的合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蛋鸡缺锌也会影响蛋壳形成,也会使蛋壳发白,但锰和锌在体内代谢关系密切,饲料中含锰过高会影响钙吸收和代谢,抑制锌吸收,对蛋壳形成产生不利影响;适量的铜、碘可以提高老龄蛋鸡产蛋率,改善蛋壳质量,减少异常蛋和破蛋率;过高的氟会使蛋壳质量明显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