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周围性面瘫病人的护理
- 格式:pdf
- 大小:100.51 KB
- 文档页数:1
一、引言周围性面瘫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疾病,术后护理对于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
良好的护理措施不仅能减轻患者的痛苦,还能促进病情的恢复。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周围性面瘫术后的护理措施。
二、术前准备1. 心理护理:术前向患者讲解手术的必要性、手术过程、术后注意事项等,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增强患者的信心。
2. 术前检查:完善各项检查,如血常规、肝肾功能、心电图等,确保手术安全。
3. 术前清洁:术前为患者做好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术后感染。
4. 术前用药:遵医嘱给予患者术前用药,如镇静剂、抗过敏药等。
三、术后护理1. 体位护理(1)术后6小时内,患者应取平卧位,头部抬高15-30度,以减少头部震动,预防脑水肿。
(2)术后24小时内,患者可取半坐卧位,有利于呼吸和引流。
2. 饮食护理(1)术后3日内,患者应进食流质食物,如米汤、稀饭等,避免进食过硬、过热、过冷的食物。
(2)术后4-14日内,患者可进食半流质食物,如面条、粥等,逐渐过渡到普食。
3. 疼痛护理(1)术后给予患者镇痛药物,如布洛芬、曲马多等,减轻疼痛。
(2)密切观察患者疼痛程度,及时调整药物剂量。
4. 眼部护理(1)术后3日内,患者应佩戴眼罩,防止角膜暴露,减少眼部感染风险。
(2)保持眼部清洁,每日用生理盐水清洁眼部,预防感染。
(3)遵医嘱给予患者抗生素眼药水,预防眼部感染。
5. 面部护理(1)术后1周内,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减少面部肌肉牵拉。
(2)术后1周后,患者可进行面部肌肉锻炼,促进康复。
(3)保持面部清洁,避免感染。
6. 保暖护理(1)术后注意保暖,避免受凉。
(2)保持室内温度适宜,避免温差过大。
7. 心理护理(1)术后关注患者心理状态,鼓励患者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2)告知患者术后康复过程,减轻患者的焦虑情绪。
四、出院指导1. 饮食指导:患者应保持营养均衡,多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增强免疫力。
2. 休息指导:患者应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的针对性护理实施价值【摘要】目的:研究分析针对性护理应用于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中的效果。
方法:将我院2020年12月-2021年5月收治的82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采用奇偶数分组法随机分为对照组(41例)采用常规护理与研究组(41例)采用针对性护理,观察记录两组临床护理有效率。
结果:研究组临床护理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针对性护理对针灸治疗效果的发挥具有明显促进作用,可显著提高临床护理有效率。
【关键词】周围性面瘫;针灸;针对性护理周围性面瘫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神经系统疾病,相关调查研究指出[1]面部神经因外部寒邪入侵、病毒感染等因素引发的局部神经营养血管痉挛导致其缺血水肿是引发该疾病的主要原因。
该疾病发作后可引发口角歪斜、流涎、讲话漏风等多种临床症状,若治疗不及时导致病情迁延加重可进一步引发听觉过敏、味觉丧失等一系列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
以往临床上主要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B族维生素等常规西药治疗该疾病,近些年来随着祖国医学的快速发展,临床上开始尝试通过针灸等中医方法治疗该疾病,且实践证明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
同时,有研究指出在针灸治疗过程中配合以相应的护理措施,可有效促进患者疾病的好转与身体恢复。
基于此,本文对针对性护理应用于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中的效果进行了研究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我院2020年12月-2021年5月收治的82例周围性面瘫患者,采用奇偶数分组法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两组。
其中,研究组41例,男女比例23:18例;年龄34-65岁,平均(48.68±4.39)岁;病程最长4年,最短6个月,平均(2.43±0.62)年。
对照组41例,男女比例22:19例;年龄32-63岁,平均(48.39±4.41)岁;病程最长4年,最短1年,平均(2.50±0.65)年。
两组患者基本数据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
针刺、热敏灸结合穴位按摩治疗面瘫的疗效及护理摘要:目的:探究治疗面瘫给予针刺、热敏灸联合穴位按摩的疗效和护理。
方法:抽取本院2018年8月-2019年6月收治面瘫患者共62例作为本次实验主要对象,根据患者入院先后顺序将全部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分别有31例患者,对照组患者予以针刺和热敏灸进行治疗,实验组行穴位按摩治疗在对照组基础上,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结果:实验组患者护理总有效率和对照组相比,对照组患者护理总有效率更高,两组结果差异显著,且P<0.05。
结论:治疗面瘫给予针刺、热敏灸联合穴位按摩的疗效显著,提高患者满意度和依从性,具有推广的优越价值在临床上。
关键词:针刺;热敏灸;穴位按摩;面瘫;疗效;护理随着社会和医疗技术发展,大家对自身健康意识不断在上升,面瘫对患者日常生活和身体健康产生很大影响。
面瘫主要指面部表情肌群出现运动障碍为特征,在临床上较为常见。
临床症状为口眼歪斜,面瘫患者不能完成基本动作像闭眼、鼓嘴、抬眉等。
面瘫发病主要因素为感染病毒。
目前临床西医治疗没有特效药。
中医主要采用针灸进行治疗,有利于血液循环,促进肌肉收缩[1]。
在本次研究中,抽取本院2018年8月-2019年6月收治面瘫患者共62例作为本次实验主要对象,探究治疗面瘫给予针刺、热敏灸联合穴位按摩的疗效和护理,具体内容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本次实验和研究对象为面瘫患者共62例于本院2018年8月-2019年6月收治,所有患者都是主动自愿参加,根据患者入院先后顺序将全部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分别有31例患者,对照组患者年龄范围为2-79岁,平均年龄(41.38±1.53)岁,2周-4个月病程,平均病程介于(1.98±0.62)越,包括有18例男性患者,有13例女性患者。
实验组患者年龄最小为3岁,最大为73岁,平均年龄(41.21±0.76)岁,2周-5个月病程,平均病程介于(1.79±0.76)月,包括有17例男性患者,有14例女性患者。
针药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护理体会发表时间:2016-06-29T14:23:24.360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6年第4期作者:李玉萍[导读] 周围性面瘫主要是以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症,又称为面神经麻痹或面神经炎。
李玉萍(射洪县中医院针灸康复科,四川射洪 629200)【摘要】目的:探讨针药结合治疗下周围性面瘫的护理方法和疗效。
方法:选取2014 年1 月至2015 年12 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周围性面瘫患者68 例,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经过2-6 个疗程的治疗和护理,有效率达到100.00%。
结论:针药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时给予综合性护理,对提高治疗疗效有着重要的影响,有助于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针药结合;周围性面瘫;护理体会【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9753(2016)4-0156-01 周围性面瘫主要是以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症,又称为面神经麻痹或面神经炎。
周围性面瘫是临床常见病,常发于春冬两季,以20-40 岁为多见,其中男性略多。
临床表现为患侧肌肉麻木,眼裂变大,口角向健侧歪斜,患侧眼闭合不全,额纹消失,鼻唇沟变浅。
周围性面瘫若不及时治疗,患者容易出现恐惧、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影响着患者的身心健康。
目前,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有效方法主要是以针灸和中医护理为主,而早期治疗过程中是否有良好的护理是治疗周围性面瘫成功与否的关键。
本文对2014 年1 月至2015 年12 月来我院治疗的周围性面瘫68 例患者,采用针药结合,并结果精心护理,取得满意的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4 年1 月至2015 年12 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周围性面瘫患者68 例,其中男性46 例,女性22例,年龄17-77 岁,平均(39.7±11.6),病程2-30d。
均符合《针灸治疗学》中面瘫、《临床神经病学》面神经炎以及《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有关诊断标准。
中西医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护理体会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主要症状是面部肌肉无力和肌肉失控,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
对于患者的护理,我们医护人员需要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从多个方面入手,为患者提供更为全面、有效的康复护理。
本文将总结一些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护理体会,希望能对同行们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第一,中医治疗。
中医对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治疗方法比较特殊,针灸和中药是较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针灸可以促进患部的血液循环,增强面肌肉组织的养分供应和代谢,从而可以加速肌肉的恢复和修复。
针灸时间一般为20到30分钟,一天接受2次治疗,每3天治疗一次。
中药的使用需要根据情况而定,一般是通过中药调理体内气血,改善免疫功能,进而增强肌肉组织的抗病能力。
药物的使用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不能自行使用,否则会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此外,还可以采用中式按摩、推拿等运动康复手段进行治疗。
第二,西医治疗。
针对面肌肉的失控与无力情况,西医疗法可以采用电刺激治疗。
电刺激通过刺激面部肌肉组织,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增加肌肉的张力和力量,从而加速面肌肉恢复的速度。
患者应根据医嘱,在有医生或护士的陪同下接受疗法,并注意治疗期间的用药、饮食等方面的注意事项。
第三,康复训练。
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在治疗期间需要进行康复训练,以帮助患者对面肌肉进行恢复性的训练。
康复训练的方式可以囊括口吸气呼气、额部肌肉收缩、口周肌肉收缩等医学康复训练方法,这些训练方法有助于恢复面肌肉功能和强度。
治疗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现场指导和帮助,避免因训练不当而导致肌肉组织损伤等情况的发生。
第四,心理护理。
由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面部外形变化,身体形态的改变往往会对患者产生一些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
因此,在治疗期间,必须要进行心理护理,引导患者积极对待病情,增加勇气和信心,有助于加速治愈。
治疗人员可以通过与患者的沟通,帮助患者理解病情,知晓治愈的重要性,并为患者提供一些心理上的安慰和支持。
周围性面瘫的针灸治疗护理体会发表时间:2015-05-21T09:44:34.080Z 来源:《医师在线》2015年3月第6期供稿作者:李晓清[导读] 周围性面瘫又名贝耳麻痹,为一种病因不明、面神经非化脓性的炎症,系常见病。
李晓清(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410000)【摘要】目的:探讨周围性面瘫的针灸治疗期的护理措施。
方法:选取2012年7 月至2014年7月我院收治的50例周围性神经面瘫患者为研究对象,依循随机平均分配原则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于对照组基础上辅以心理护理干预。
比较两组医护效果。
结果:观察组医护总有效率为96.0%,对照组为76.0%,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医护效果显著优于后者,两者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于常规护理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可提升临床医护效果,具推广意义。
【关键词】周围性面瘫;针灸治疗;心理护理【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号】A 【文章编号】2095-7165(2015)06-0066-01 周围性面瘫又名贝耳麻痹,为一种病因不明、面神经非化脓性的炎症,系常见病。
临床多表现为眼睑闭合不全、口角下垂、面肌瘫痪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该病症属中医学“口眼歪斜”范畴,认为其乃由风寒之邪外袭引发寒凝血瘀于经络所致[1]。
故而中医多以针灸治疗法来改善经脉血液循环,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讨了周围性面瘫的针灸治疗期的护理措施,回顾性分析5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7月至2014 年7 月我院收治的50 例周围性神经面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针灸治疗。
其中,男31例,女19例;年龄17 至74 岁,平均(42.2±5.7)岁;病程3 至78 天,平均(24.1±4.4)天。
依循随机平均分配原则将上述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5 例,两组患者于性别构成、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周围性面瘫的针灸治疗护理体会作者:李美霞来源:《健康必读(上旬刊)》2018年第01期摘要:目的探讨针对性护理在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3月-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周围性面瘫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给予患者应用针灸治疗,均分为两组,对照组为常规护理,观察组为针对性护理,对比两组护理效果情况。
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0.00%高于对照组的76.67%,统计学有意义(P关键词:周围性面瘫;针灸;针对性护理中图分类号:R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8)01-0155-02周围性面瘫为常见疾病和多发病,该疾病的产生与过度劳累、病毒感染、受凉等有着一定程度的联系,在中医学上,该疾病的发病主要原因为气血两虚、正气不足、营卫失调,多选用针灸进行治疗,应用效果显著[1]。
本文为探讨针对性护理在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选取我院2017年3月-2018年3月期间收治的周围性面瘫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均分为两组,每组30例,其中,对照组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在21-65岁,平均年龄为(43.21±1.25)岁;观察组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2例,年龄在21-66岁,平均年龄为(43.26±1.24)岁。
两组在(年龄、性别)等方面,统计学无意义(P>0.05)。
纳入标准:依据WHO中关于周围性面瘫的诊断标准[2],确诊为周围性面瘫患者;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不签署知情同意书者;排除精神疾病者。
1.2 方法掌握患者的基本资料,结合实际情况,为患者实施针灸治疗,主穴选取翳风、风池、合谷、地仓、颊车、太冲;配穴选取下关、中脘、足三里、太阳等,选好穴位后,针刺的方法为平补平泻,患者出现麻、酸、胀等感觉后,15-30min的留针时间,每天施针一次,连续治疗9d;对照组为常规护理,依据原有的护理制度,严格执行护理措施。
浅析周围性面瘫的针灸治疗护理体会【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护理效果。
方法此次研究对象是选择在2011年4月~2013年4月入住我院接受治疗的20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
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护理方法,实验组给予患者心理护理、针灸护理、眼部护理、功能锻炼等护理措施,对比两组的实验效果。
结果采用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实验组护理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
结论周围性面瘫针灸治疗之后,采用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值得推广。
【关键词】周围性面瘫;针灸治疗;护理周围性面瘫又被称为贝尔麻痹,是一种特发的面部神经麻痹,在中医上称为“口眼歪斜”,西医中为“周围性面神经炎”。
中医学认为患者脉络空虚,风寒入侵少阳、阳明,导致身体经气受阻,导致面部肌肉不能控制而引起发病[1]。
主要现象为面部周围表情瘫痪,眼睛不能闭合,不能皱眉等。
我院采用针灸治疗护理干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在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在2011年4月~2013年4月收治的周围性面瘫患者200例,随机均分成两组。
患者中男性患者112例,女性患者88例,年龄24~51岁,平均年龄为(34±1.8)岁。
病程最短患者1个月,最长病程5个月,平均病程为(2.1±0.5)个月。
患者中,左侧面瘫患者104例,右侧面瘫患者96例。
对照组在进行针灸治疗之后,采用常规护理措施。
实验组在进行针灸治疗之后,采取护理干预措施,对比两组的实验效果。
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病程等方面都没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针灸治疗方法:手足阳明经穴为主要穴位,手足少阳经血为辅助穴位。
主穴位主要是:地仓、合谷、颊车,配穴为头维,丝竹空、阳白、凤池、迎香、人中、承浆、翳风等。
每次选取一个穴位,进行注射。
行针的时候,主穴位必须选取,配穴为3个,使用细针清刺。
在等一个月患者每次行针得气之后,置留针30分钟,一个月之后,行针得气后,连接脉冲电针治疗仪,使患者感受到面部肌肉跳动为止。
周围性面瘫的针灸治疗护理体会目的:探讨分析护理干预对周围性面瘫针灸治疗患者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5年9月-2017年9月筆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均行针灸治疗,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研究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给予综合护理干预,观察行针灸治疗的周围性面瘫患者的临床效果,比较两组患者的痊愈时间、疗效、Portmann评分及护理满意度。
结果:研究组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的痊愈时间为(10.36±1.24)d,短于对照组的(16.59±1.67)d,Portmann评分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1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6.6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综合性护理对于改善周围性面瘫针灸治疗患者的临床效果,具有非常显著的意义和价值,可提高其临床治疗有效率,非常有利于患者康复。
标签:综合性护理;周围性面瘫;针灸治疗;临床效果近年,临床上的周围性面瘫发病率逐年升高,其主要是由于面部神经发生非特异性炎症反应引起的,权威数据显示,其在我国的发病率约占10%,且绝大多数患者为单侧发病,只有极少数患者为双侧发病[1-2]。
临床上的患者一般表现为口眼歪斜、嘟嘴困难以及无法闭眼等,严重干扰患者的生活。
目前对于周围性面瘫的治疗以针灸为主,提前治疗与护理,可帮助患者康复。
笔者为分析综合护理对周围性面瘫针灸治疗患者的临床效果,进行此研究: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9月-2017年9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6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均行针灸治疗,随机将其分两组,每组30例。
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年龄20~70岁,平均(49.9±12.5)岁;左侧17例,右侧13例。
研究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21~70岁,平均(51.3±12.6)岁;左侧13例,右侧17例。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护理摘要:目的分析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护理效果。
方法本研究选取2012年7月至2014年6月98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为对象,均接受针灸治疗。
将其随机分组,针灸治疗期间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加强心理护理和健康宣教。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情绪状态和针灸治疗效果。
结果采用t检验分析进行数据统计,实验组患者SAS评分、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采用卡方检验分析进行数据统计,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在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期间加强心理护理和健康宣教,可改善患者情绪状态,有利于积极配合治疗,提高针灸治疗效果。
关键词:针灸;周围性面瘫;护理效果周围性面瘫又称贝耳麻痹,是一种急性发作的特发性单侧面神经麻痹,其具体病因尚未完全阐明,已有的临床研究认为与受凉、劳累、病毒感染等因素有关。
采用针灸治疗可促进面部肌肉、神经功能的恢复[1]。
针灸治疗期间的护理干预效果的疗效产生直接的影响。
本研究分析了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护理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本研究选取2012年7月至2014年6月98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为对象,包括男性44例,女性54例;年龄21岁~65岁,平均年龄(43.64±11.75)岁;病程1d~15d,平均病程(6.52±1.76)d;文化程度包括本科1例、大专20例、高中34例、初中24例、小学19例。
所有患者均有突发性面部肌肉瘫痪症状,额纹变浅或消失,不能进行皱眉、闭眼、露齿、鼓颊等动作,鼻唇沟变浅,口角歪斜。
研究对象剔除精神异常、智力低下、交流障碍、严重皮肤疾病、控制不良的糖尿病、妊娠期妇女等患者。
将研究对象随机分组,对照组患者49例,实验组患者49例。
对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其在性别、年龄、病程、文化程度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比性良好。
针刺、艾灸、穴位注射相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周围性面瘫以患者眼睑闭合不全,额纹变浅或消失、嘴角向健侧歪斜、鼻唇沟变浅为主要症状,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
笔者于2009年3月—2011年10月采用针刺、艾灸、穴位注射相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100例,现总结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100例全部为门诊患者,其中男58例,女42例;年龄最小8岁,最大76岁,平均年龄48岁;病程最短3天,最长3个月。
全部病例均经头颅CT检查,排除脑血管病及颅脑外伤、肿瘤等,无高血压、糖尿病等。
2 治疗方法2.1 针灸取穴主穴:患侧地仓、颊车、下关、翳风、合谷(双)、风池(双)、太冲(双)。
配穴:额纹消失或变浅,不能抬眉者:加阳白透鱼腰;上眼睑运动不利:加攒竹、丝竹空、太阳、头维;下眼睑运动不利:加承泣、四白;耸鼻不利:加迎香、巨髎。
口角歪斜:加人中、承浆、颧髎、大迎。
手法操作:穴位常规消毒,取1~1.5寸30号毫针,针刺0.5-1寸,静留针20-30分钟。
初期,病邪在表,面部穴位针刺宜直刺、轻刺、浅刺;恢复期面部穴位可以透刺,但刺激量要适度,不宜太大,针刺后以病人感觉舒适轻松为度。
远端穴位用平补平泻法即可。
2.2 艾灸在留针的同时,取药艾条点燃后在地仓、颊车、翳风、风池、阳白穴处各灸5~10分钟;以局部皮肤红润为度,施灸时患者有温热舒适感为佳。
2.3 穴位注射取患侧颊车、地仓、双足三里穴,交替使用。
常规消毒,取2ml一次性注射器1支,抽取甲钴注射液1ml(日本卫材株式会社制造,卫材(中国)药业有限公司分装),右手持针,找准穴位垂直进针0.5-1寸,回抽无血,注射0.2-0.5ml甲钴胺注射液,注射完毕,随手按压针孔片刻,以防针孔出血。
每天治疗一次,10次一个疗程,休息3-5天进行下一个疗程,治疗三个疗程观察评定疗效。
3 治疗效果参照《临床常见疾病诊疗标准》制定疗效标准。
痊愈:双侧额纹、鼻唇沟恢复对称,皱眉、闭眼正常,鼓腮时口不漏气,进食时齿颊间不滞留食物残渣,说话和笑时无口角歪斜,面部表情正常,计78例(其中10次治愈13例,20次治愈29例,30次治愈36例);好转:双侧额纹与鼻唇沟基本对称,眼闭合欠实,鼓腮时口角不漏气,进食时齿颊间不滞留食物残渣,笑时可见口角略不对称,计18例;无效:经三个疗程治疗仍未达到上述标准,计4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