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界三大游牧民族;八大语系民族血统起源

世界三大游牧民族;八大语系民族血统起源

世界三大游牧民族;八大语系民族血统起源
世界三大游牧民族;八大语系民族血统起源

世界三大游牧民族

一、蒙古系游牧民族—

起源地: 蒙古高原。

包含民族: 匈奴人、蒙古人、突厥人等等。

建立国家: 匈奴帝国、蒙古帝国、奥斯曼帝国。

目前居住地:东北亚、中亚地区。

二、闪米特游牧民族(闪族,Shemu或Semu,也译为“歇姆”、“塞姆”)—

起源地: 阿拉伯沙漠。

包含民族: 阿拉伯人、犹太人、腓尼基人等等。

建立国家: 古巴比伦王国、迦太基帝国、阿拉伯帝国

目前居住地:中东地区。

三、印欧系游牧民族—

起源地: 南俄罗斯大草原

包含民族: 波斯人、希腊人、拉丁人、日耳曼人等等

建立国家: 波斯帝国、古希腊、古罗马帝国。

目前居住地:欧美各国、伊朗、印度。

1、蒙古系民族

指中北亚大草原的突厥、蒙古游牧民族以及通古斯渔猎民族(像今天的赫哲族、鄂温克、鄂伦春等)。语言隶属阿尔泰语系。

做为发源于东方蒙古高原的马背民族,“马和铁器”给了这些民族扫荡古老的中原文明的动力,他们的对手就是伟大的中华古老文明。中原王朝的祖先们面对强悍的游牧人发起的风暴,演出了一幕幕“黄祸西引”的精彩故事。让我们先从匈奴人说起(稍带着说明的是,匈奴人即蒙古人的祖先)。匈奴人从先秦时代就开始形成,到了秦始皇,有了修建万里长城抵御匈奴的故事,汉武帝时代,有一系列抵抗匈奴的故事。到了东汉时期,进入公元89年,世界历史为之改变,汉王朝一度击败北匈奴,收服南匈奴,庞大的匈奴帝国在中国边界与中原王朝对抗的历史似乎结束了。部分匈奴人开始了他们壮观西迁的历史,到达东欧的顿河、第聂伯河流域。

从此以后,他们伟大的军事才能彻底改变了西方文明的历史:匈奴人不仅使伟大的西罗马拉丁帝国破灭,而且使日耳曼各小王国成为历史的主角,他们使基督教成为唯一继承古代西方文明的火炬,成就了教皇格利高里的伟业。来自蒙古高原的匈奴人在西方世界有一个令人惊心胆战的领袖,他的名字叫“阿提拉”……这也是中国一些汉学家热衷于津津乐道有关这个“汉破匈奴,影响世界”的故事。再来看突厥人,突厥帝国也在中国北部边境崛起,中华大地当然是他们首选的目标。与他们对峙的是中国历史上另一个强盛的时代唐王朝,历史上,其民族出身备受争议的唐太宗李世民,以其过人的胆略气质并没有让突厥人得到多少便宜。

从公元五百多年到公元一千年这段时候,突厥人又开始了自己改变世界的伟大历史:他们成为伊斯兰世界的主力,“苏丹”的伟名就是送给突厥人的,由于突厥人加人伊斯兰,他们的军事才能如鱼得水进一步得到加强,最终从“仆人”变成“主人”,把伊斯兰世界的“哈里发”们都监禁起来。在突厥好战分子的领导下,伊斯兰帝国的势力西进则扩张到小亚细亚及至整个中东地区,使西方世界遭到第二次猛烈的冲击,拜占庭文明摇摇欲坠;另一路“东进”则扩展到广大的印度地区,印度半岛被分裂成信仰印度教的印度和信仰伊斯兰教的巴基斯坦。

突厥人后来的作为也十分出色,他们与后来的蒙古人一起干出一系列更加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突厥人最后的命运与匈奴人有所不同,历史的长河将匈奴早已融化成了另一个民族和国家:匈牙利(我们从今天的匈牙利语言里可以例举众多蒙古词缀或词汇)。其周边的保加利亚也有诸多的匈奴血统。而突厥人由于融合了伊斯兰教和语言的原因目前仍有很大势力。

我们再来看一下第三个在中国边境崛起的游牧民族――蒙古人。蒙古人开始登上历史舞台时是个弱小的部落,但这个部落里,却出现了一个让日后的世界为之颤抖的伟大人物――成吉思汗。蒙古人历经征讨辽、金、西夏、中国等周边强权,一系列的军事斗争使他们具备了令西方震撼的作战能力,冶炼技术和火药技术使弱小的蒙古人建立了强大的马背帝国,随之开始了征服世界的伟大历程。

向西他们将自己的帝国版图推进到多瑙河畔,西方无所不摧,俄罗斯、乌克兰、保加利亚等欧洲诸国被蒙古统治了近三百年。向南,蒙古帝国的版图一度扩张到印度、印度尼西亚及爪哇一带。最后,他们终于发动对南宋的战争,这场耗时45年的战争打得远比西方的战争艰苦,最终灭了南宋。

世界八大语系民族血统起源

考古界,已经证实历史记载:约前1810年,黄帝长子昌意的长子乾荒(韩流),颛顼的大哥,在流沙之东(巴基斯坦印度河),黑水之西(澜沧江),建立了朝云之国。他们消灭了古印度,是朝云之国(藏缅)语系民族的起源。

颛顼的弟弟安封于西戎,中国西部,是西国(印欧)语系民族的起源。约前1024年,周文王的父亲季历,大败羌戎于河曲,昆夷远遁,伊朗东北部,后来建立了安息国。季复进伐西落鬼戎,被迫逃到高加索、俄罗斯南部草原一带,后来又被匈奴赶到西欧。伐翳徒之戎,被迫逃到巴基斯坦,后来又逐步发展到印度。

颛顼、安的弟弟始均封于北国,贝加尔湖西北,有大鲜卑山,贝加尔湖北,因以为号,是北国(阿尔泰、叶尼塞)语系民族的起源。

颛顼、安、始均的弟弟悃封于东国,东北亚到扶桑,美国西北,是东国(印地安)语系民族的起源。

约前1740年,末代炎帝的玄孙百互人,征服古埃及,在流沙之西(巴基斯坦印度河),建立了互人之国,是互人之国(亚非语系、闪含)民族的起源。

颛顼的1个儿子,封在了南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是南国(马来)语系民族的起源。

颛顼的大臣火正祝融荐,炎帝的后代,封在了炎州,澳大利亚,是炎州(波里尼西亚)语系民族的起源。

DNA检测,已经证实历史记载:西欧、印度南部主要是安的后代R。北欧、北亚部分地方、民族,主要是始均的后代N。东北亚、美洲主要是悃的后代Q。互人之国以及周围,从印度西北部到西南欧洲、东北非洲,都主要是炎帝的后代IJK。几内亚、澳大利亚等,主要是炎帝的后代。

夏朝、商朝、周朝、秦朝、汉朝、三国、二晋等朝代灭亡后,又有皇室后代,逃到海外。并且有家谱记载,直到现在。

语系研究已经证实历史记载:这些语系起源于中国,与中国人是同一祖先,与汉语在夏朝前1689年之前才分开的。

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民间武术的影响

我国古代北方“好战之游牧部落,历代以来,屡为 中国之患”:西周和北方戎狄,冲突持达数百年之久;春秋战国时期,戎狄与华夏列国曾多次交锋;秦始皇统一六国,修筑万里长城防御匈奴侵犯;汉高祖平定宇内后,匈奴时叛时服;魏晋南北朝匈奴、羯、氐、羌、鲜卑造成五胡乱华的混乱局面;隋唐突厥屡屡南犯掠夺;宋王朝更是遭到辽、金、西夏的轮番攻击;骁勇善战的蒙古族灭宋建元;明英宗在征讨北虏中不幸被蒙古瓦刺所俘。历史事实说明,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农耕民族间战火不断,旷久的游牧农耕大战给人民带来了灾难,也带来了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中原民间武术也就在历史进程的拼搏中得到了发展。1北方游牧民族好战的动因 1.1非自足性的游牧经济是游牧民族入侵农耕民族的源动力 动物是游牧经济的主要来源,但是从动物身上获得的单纯衣皮被裘并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生活所需,他们还需求农耕世界的粮食、棉帛等又决定了游牧民族的游牧经济自身所特有的对外部世界的物质需求,特别是在自然灾害造成大量牲畜死亡,牧民的生存受到严重威胁时,掠夺农耕民族的生活物资就成为游牧经济保持内部正常运转的物质交流的“最捷便的经济补救手段”。 1.2生产工具的弓马使用是游牧民族入侵农耕民族的辅助动力 游牧经济主要的对象是畜牧和狩猎野生动物,而牧民的生产工具主要是弓马,久而久之自然练就了 “引弓射鸟鼠” 的本领。一旦他们不能维持生活所需或者不能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时,生产工具立即成为了 掠夺战争中的武器装备。 1.3游牧典籍文化的匮乏是游牧民族入侵农耕民族的催化动力 游牧民族过的是一种“行国”生活,民族文化积淀困难,难以形成诸如中原农耕民族那样丰富的文化典籍,使得游牧民族不可能像中原农耕民族受到仁义礼智信等伦理道德的束缚,游牧生活的艰苦磨炼和日常生活的刀箭捕杀和屠宰动物等因素也助长了他们尚武的民族个性。 2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民间武术的影响 2.1抵御外侵的军事人才需求促进了中原民间武术的发展 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农耕世界入侵不断,他们是“小入则小利,大入则大利”,所以,统治者不得不高度重视武备和军事训练,其中特别是武备人才的选拔与培养,成为军事武装的核心,也是战争胜负的主宰。而广阔的民间又是习武人才的源头活水,所以官府必然采取一些鼓励民间习武的措施,像唐朝的武举制就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并且沿袭了一千多年,直到清末才被废止。这种选拔军事武术人才的政策为民间武勇者提供了施展才能的机会,也刺激了民间习武群体的兴盛。 2.2追求武勇的忠君效国思想促进了中原民间武术的发展 中原农耕世界是建立在宗法制度上的国家,家国一体,臣民以忠君效国为荣,一旦国家受到外来异族入侵时,很容易激起中原广大民众的同仇敌忾之心,驱除外来侵略者。晋朝的祖逖生于北方游牧民族纷纷入侵中原的多事之秋,饱经家国忧患,胸怀壮志宏图,闻鸡 中图分类号:G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643(2006)05—0018—03【武术文化研究】 第3卷第5期 2006年5月搏击?武术科学 作者简介:1.周文来(1970 ̄),男,硕士。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 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民间武术的影响 周文来1 刘瑷精2 陈 震3 (1.扬州大学体育学院,江苏扬州225009;2.中山中学,江苏南京210008;3.魏圩中学,江苏泗阳223700)摘要:历史上,我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由于多种原因对中原农耕民族的统治时叛时服,导致游牧农耕间战争不断。作为源于战争的武术在这场旷久的游牧农耕大战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文化内涵丰富。因此,从历史文化学的角度,探讨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民间武术的发展影响有着重要的意义,以期为武术史学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民间武术18

游牧民族变迁史

游牧民族 从商周时代开始,匈奴和东胡就存在了,他们的位置大概是这样的: 然后匈奴把东胡干了。 情况是这样的: 东胡好可怜! 由于遭受得意忘形的匈奴的打击,变得分裂,分裂成了两部分,鲜卑和乌桓:

终于,强大的汉王朝来了,揍匈奴这个王八操的! 汉朝时,匈奴分裂成为南匈奴和北匈奴,这就好比南朝鲜和北朝鲜,你把汉朝当美国就行了,南匈奴是汉朝离间来打北匈奴的,俗称匈奴奸:

北匈奴宣传资料: 你每花一文钱买南人的粮食,都会变成敌人射向我们的弓箭!难道你们还想让我们在汉货上花的钱继续制成弓箭射进我们同胞的头颅里面吗?南匈奴那些拿汉人钱的傻逼,你们就是汉朝人养的一条狗!!!! 鲜卑势力变得异常强大,正是在东汉末年分三国时干的,毕竟中原内乱顾及不了他们,匈奴已经被弄得半死了,乌桓被曹操灭了,鲜卑反倒强大起来。从晋朝到后来的五胡乱华时期,鲜卑分成了东、北、西三大部落。

拓跋鲜卑其实就是北鲜卑。 鲜卑贵族慕容氏在西鲜卑和东鲜卑都很有地位,西鲜卑后来在慕容氏的带领下跑到青海东部安营扎寨,这就是赫赫有名的吐谷浑。 鲜卑参与了晋朝之后的五胡乱华: 作者:豆子 链接:https://https://www.doczj.com/doc/902290176.html,/question/34856776/answer/60663168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鲜卑参与了晋朝之后的五胡乱华: (此图来自维基百科词条“五胡乱华”)(此图来自维基百科词条“五胡乱华”)在上图中,吐谷浑就是西鲜卑的后裔。 那一坨土鳖黄,其实就是乌桓的残余。 拓跋、慕容、宇文鲜卑在图中也有标志。 鲜卑拓跋部创立了北魏,这就是南北朝中长江以北的王朝,北魏一直跟他们称为杂碎的柔然死磕。那也是没办法的事情,柔然原本隶属于鲜卑拓跋部,是拓跋的奴隶,成天干苦力,后来拓跋南迁,小柔然也就闯荡成了大柔然,并跟原来的主人掐起了架。

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南迁与气候变化

提要论述了2000年来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南迁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气候温暖时期,中国北方游牧政权与中原农耕世界和平共处;气候寒冷时期,游牧民族南迁,中原政权不稳,二者对峙,甚至建立了“牧者王朝”。 关键词中国北方游牧民族气候变化南迁 纵观中国历史,自秦汉历唐宋至明清,中国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业王朝之间,由于政治、经济和文化冲突而伴随着军事征讨,形成波涛滚滚的历史大潮,越长城,席卷中原,激荡江淮,波及全国,秦汉时代偏居塞外的北方游牧民族到汉魏六朝之际开始割占中原,至两宋时代一统黄河流域,蒙元帝国和大清王室先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牧者王朝”。在历史大潮的间歇期,游牧人遁居塞外,黄河—长江流域无风尘之警,天下太平。以汉唐为代表的中原农业王朝国势鼎盛,“偃武修文”,登上了世界封建文化的顶峰。历代王朝治乱相间、盛衰更迭,周期循环,游牧人步步南迁、冲击华夏神州。本文试图从历史时期气候变迁的角度,探讨上述问题。 1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南迁的历史过程 根据《中国历史地图集》[(1)]提供的历代行政区划沿革情况,系统研究了秦汉以来北方游牧民族南迁过程中所建立的民族政权[*]疆域南界的纬度(N)变化(表1),游牧民族的南下过程大致可划分4个阶段 表1历代游牧民族政权疆域南界的纬度变化 (附图) 注:(1)以115°00 E经线上的纬度变化为准;(2)元、清二朝只取中国大陆纬度 1.1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偏居塞外 秦汉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处于奴隶社会发展阶段,它的南方屹立着封建农业文明大国。北方游牧民族时时侵扰秦汉王朝北疆,秦将蒙恬和汉将卫青、霍去病等驰骋大漠,追歼犯境铁骑。游牧民族和农耕政权两个世界的界线基本上维持在长城一带。 1.2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割占黄河流域 魏晋南北朝时,北方民族从三国鼎立到司马炎代魏立晋的近百年间,匈奴、鲜卑、羯、氐和羌族纷纷内迁。晋室偏安江南,内迁各族则割占中原,相互混战,黄河流域出现了“五胡十六国”的混乱局面。前秦疆域南界推进到淮河一线(32°18 N)。到南北朝后期,北齐政权的南界甚至扩展到长江岸边(30°24 N),中国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次南北“画江而治”的政治格局。 1.3中国北方游牧民族政权与农业王朝长期分庭抗礼 如果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方游牧民族政权还只是混乱而短暂地占据黄河流域的话,到宋、辽、金时期,从辽与北宋的对峙(边界在河北省中部的39°N附近的淮河一线)都表明,一个单独的游牧民族政权已经能够稳居黄河流域并敢于同农业王朝分庭抗礼。 1.4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农业王朝 从蒙元帝国到满清政权(其中明朝为例外)时期,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农业王朝。公元13世纪,欧亚大陆的游牧人之王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在半个世纪中,先后灭亡了西夏和金,倾覆了宋室江山,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牧者王朝”。农耕世界的臣民听命于“只识弯弓射大雕”的马背君王。在朱明灭元270a之后,清军入关,定都北京,北方游牧民族再次登上金銮宝座,建立了第二个“牧者王朝”。 隋唐时代为北方游牧民族南进的间歇期。突厥、回纥等游牧民族象秦汉时代的匈奴一样,遁居塞外,政治上虽相对独立,但仍藩属中原王朝统治。中原王朝国势鼎盛,政权稳定,呈现相对太平景象。 22000a来的气候变化 将数千年来气候的冷暖波动(图1a)[(2)]、干湿变化(图1b)[(3)]与中国北方民族政权疆域南界的纬度变化(图1c)三者用一个时间座标绘制在同一图上后发现,无论是王朝的兴衰,还是游牧民族的阶段性南下及其南迁的幅度,都与气候的周期性变化及其变化程度存在着大

世界语言的语系划分和四大语类

世界语言的语系划分和四大语类 世界主要语系﹕ 四大语类﹕ 一?孤立语(Isolation) 孤立语中只有独立的音节﹐音节为最基本的语意和语法单位﹐语言中不会出现再切割的独立音素。语法的概念由不可再细分的单个音节组成﹐音节的发音基本上不会因为所处的位置和语法意义上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例子是﹕汉语﹑越南﹑泰语﹑老挝和西藏语等。二?沾着语(Agglutination)

沾着语里的词语可分出独立的音节而且音节之间界限清晰﹐语法概念主要由多于一个的音节组合而成﹐音节组合会因为所处的位置和语法意义的改变而变动。例子﹕日语﹑韩语和蒙古语等。 三?屈节语(Inflection) 屈节语中的词语由音素组合﹐而且音素之间的分界不明显﹐音素组合成的概念会因位置和语法意义的改变而变化。例子﹕拉丁﹑希腊语和英﹑法﹑德﹑意﹑西和俄等语。 四?多式综合语(Polysynthetic) 在多式综合语中﹐音素组成的词再组合成复合词语﹐这复合词的表达方面已经具备句子的功能。例﹕(西伯利亚东北部的)楚克其语(Chukchi) 。这个语种主要保留在一些土著的语言里﹐属于非常罕有的一种语言﹐所以不在本书的讨论范围内﹐以下为两个‘复合词’的例子﹐让感兴趣的读者了解一下﹕ ta-meynga-levta-part-arkan (直译语意﹕第一–人称–大–头–痛 整体语意﹕我头痛得厉害。) man-nake-ure-qepl-uwicwen-mak (直译语意﹕让–我们(宾格) –晚–长–球–玩–我们(主格)

整体语意﹕让我们今晚打一晚的球。) 西方语言语法的发展 从语法了解西方语言 在上一篇里﹐我们已经了解过西方文字(位于欧洲上的‘印-欧’屈折语﹐在本书中定义并简称为‘西方语言’或‘西方文字’)的发展过程﹐现在我们对有关‘印-欧语系’中字母表记系统的发展与形成过程也有所认识了。自从这一套‘希腊-拉丁’字母系统以‘完全表音’的方式定型后﹐欧洲各民族和语言都相继采用了这一套的表记方式﹐除了在长时间的使用中增减过一些字母数量﹐这样令到字母系统更能简单准确的表记本国语言的音素之外﹐基本上西方文字的表记方式就是这样成形了。之后有关语言的发展方向﹐就主要集中在句子语法﹑单词的不同拼写这些方面。因此﹐要了解作为西方思维工具的语言发展﹐来到这一阶段后﹐我们就要把目标放在对西方语言语法的认识上﹐这样我们才能继续追溯西方思维模式的形成过程。 为了认识西方的语法发展﹐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西方世界中几个主要的语言。因为西方的世界不同于东方﹐她们在宗教﹑政治﹑文化﹑军事和经济上都存在着很大的互动性。从字母的发展可以知道﹐欧洲字母源至古希腊﹐之后经过意大利半岛上的罗马人改良为‘拉丁’字母后﹐再假手罗马帝国的军事﹑政治﹑宗教和文化扩张而传遍了欧洲大部份的地区。就语言在英伦列岛的发展而言﹐英格兰曾经受

《世界古代三大游牧民族》第二部古代印欧民族(9)

世界古代三大游牧民族》第二部古代印欧民族(9) 第九章、伊利里亚人伊利里亚人是欧洲古代一个属于 印欧语系的民族,据古希腊的描写伊利里亚人居住在希腊西北部的地方,包括今天的伊庇鲁斯、阿尔巴尼亚、黑山、黑塞哥维纳、达尔马提亚的南部和中部,这些地方被统称为伊利里亚。少数部落也生活在潘诺尼亚和阿尔卑斯山脉东部的地区。伊利里亚人可能主要是从瓮棺文化演化过来的。地中海东部的文化与伊利里亚人的关系还有争议。冰川时期伊利里亚人的经济基础按当地的地理条件不同分别是畜牧业和农业。从前两千年到前一千年的过渡时期还以畜牧业为主,在巴尔干半岛西部的山区里此后也依然以畜牧业为主,在平原地区农业成为主要的经济基础。冰川时期的伊利里亚人社会主要以部落和家庭组织。由对墓地的发掘可以证明每个部落由一个贵族统治,该贵族家庭比其它居民家庭的社会地位要高得多。1、建立居民点从前6 世纪开始希腊殖民者开始在伊利里亚建立居民点。两个民族之间的关系不总是很和平的,但是伊利里亚人开始接受希腊文化。希腊奢侈品成为了伊利里亚贵族的象征。在奥赫里德湖畔的豪华的部落墓地里考古学家发现了从希腊进口的商品。在将过去加固的高地居民点改造为城市中心的过程中希腊的影响不断加强,这些城市里的经济核算社会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城市里的手工业和

商业的影响扩大,伊利里亚人也开始在爱琴海畔从事航海 商业和海盗) 。前 5 世纪从一些这些城市里形成了小的国 家,不过这些国家往往都很短命。 2 、其他相关从前 4 世纪 开始越来越多的希腊历史学家开始描写伊利里亚人。当时马 其顿王国经常与伊利里亚人发生战争。 前 359 年马其顿国王 帕迪卡斯三世在与伊利里亚人作战时阵亡。帕迪卡斯的儿子 腓力二世得以战胜伊利里亚人,但是他们没有被亚历山大大 帝并入马其顿王国。前 3 世纪一些伊利里亚国王得以建立地 区性的强国。当时的伊利里亚人也是非常出名的海盗。因此 前 229 年亚琴海岸的希腊殖民地向古罗马申请保护。 次伊利里亚战争 (前 229 年至前 228 年) 马提亚海岸建立一个桥头堡。在第二次伊利里亚战争(约前 218 年至前 201 年)伊利里亚大部分被罗马占领。 前 168 年 最后一位伊利里亚国王被罗马战败、俘虏和带回罗马市。罗 马人将伊利里亚分为附属罗马的小国。恺撒将伊利里亚正式 并入罗马帝国。屋大维以多瑙河为界将伊利里亚分为达尔马 提亚和潘诺尼亚两个省。前 9 年在伊利里亚爆发暴动后罗马 开始强烈地将这个地区罗马化。罗马帝国后来的军队大部分 由这里的罗马化的伊利里亚人组成。多个罗马皇帝是伊利里 亚人,包括克劳狄二世、奥勒利安、普罗布斯、戴克里先和 君士坦丁一世。斯拉夫人入侵后伊利里亚人和色雷斯人在几 介绍伊利里亚人是生活在古代欧洲巴尔干地区的一个印欧 语系民族集团,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但因本身文 字材料阙如,有关伊利里亚人活动的记述,主要获自希腊人 及其后的罗马人。古典作家对伊利里亚人及其各支系作过描 述或记载的,就有希罗多德、修昔底德、西拉克斯、赫卡泰 奥斯、庞蓬尼?梅拉、阿庇安、斯特拉博、普鲁塔克、波里比 阿、大普林尼等人。一般来说,同其他古老族群相比,人们 对于伊利里亚人的了解相对有限。由于资料的散缺,近现代 欧美学者就伊利里亚人问题作过系统性研究的,也不很多。 些学者往往是在致力于印欧诸语言早期历史及其相互关 系的总体研究过程中,附带地涉及到伊利里亚语言和民族起 源问题的。在西方学术界,最早对古老的印度-欧罗巴语言 给予关注的,是18世纪英国著名东方学者威廉?琼斯(William 在第 中罗马得以在达尔 个世纪里大多数与斯拉夫人融合成了南斯拉夫人。 3、文化

三大致癌物质

品中本身并不含或含量极少,但加工、贮运、烹调过程中往往受到污染。 黄曲霉毒是已知的最强烈的致癌物。医学家认为,黄曲霉毒很可能是肝癌发生的重要原因。在一些肝癌高发区,人们常食用发酵食品,如豆腐乳、豆瓣酱等等,这类食品在制作过程中如方法不当,容易产生黄曲霉毒。 黄曲霉毒主要存在于发霉的粮、油、花生中,它是黄曲霉及寄生曲霉的代谢产物,毒性极强,可致肝癌,由于黄曲霉素是一种热稳定的化学物质,所以在烹调过程中不易破坏。预防措施主要是防霉。但如果食品已霉变产毒,则应采取适当去毒措施:如花生米可用排除霉粒法;大米可用碾轧法及水搓法;植物油可用加碱去毒法等等。 苯丙(A)芘主要产生于煤、石油、天然气等物质的燃烧过程中,脂肪、胆固醇等在高温下也可形成苯丙(A)芘,如熏制品中苯丙吡的含量比普通肉的苯丙吡含量高60倍。经验证,长期接触苯丙(A)芘,除能引起肺癌外,还会引起消化道癌、膀胱癌、乳腺癌等。 有机物及矿物燃料不完全燃烧时,可产生一类强致癌物——多环芳烃,苯丙(A)芘为其典型代表,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它进入食品的途径主要有:(1)环境污染,烟尘及汽车废气中含有大量苯丙(A)芘,经叶片及根转入植物体内。(2)不合理的加工方法,如烟熏和火烤食品,常因油的滴落燃烧造成对食品污染。(3)机油污染,榨油和轧面过程中往往由于机油滴落造成污染。(4)贮藏容器的污染,如啤酒常因贮存在涂有沥青的酒槽中受到污染。(5)直接进口的食品在销售运输过程中受灰尘的污染,也可以使苯丙(A)芘升高。 苯丙(A)芘,化学性能稳定,在烹调过程中不易破坏,经口服可导致胃癌、腺体癌、血癌等。为预防苯丙(A)芘污染食品,首先要防止环境污染,在空气污染严重的工业区及公路旁,不要种叶类菜及油料作物。其次,改进不合理的烟熏、火烤工艺,防止机油污染。另外,多吃维生素A及白菜、萝卜等十字花科植物,可防止多环芳烃毒害。 亚硝胺类几乎可以引发人体所有脏器肿瘤,其中以消化道癌最为常见。亚硝胺类化合物普遍存在于谷物、牛奶、干酪、烟酒、熏肉、烤肉、海鱼、罐装食品以及饮水中。不新鲜的食品(尤其是煮过久放的蔬菜)内亚硝酸盐的含量较高。 亚硝胺有100多种化合物,不同的亚硝胺可引起不同的肿瘤,最主要的有食道癌、胃癌、肝癌,而且可通过胎盘对后代诱发肿瘤或畸形,亚硝胺是由亚硝酸盐

游牧民族对中华文化影响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一、游牧民族的介绍 (2) 二、游牧民族的起源 (2) 三、游牧民族的发展 (3) 四、游牧文化与中华文化的交融 (4) 五、游牧文化对中华影响 (5) 参考文献 (6)

游牧民族对中华文化影响 游牧是指终年随水草转移进行游动放牧的一种粗放的草原畜牧业经营方式。牧民长期无固定住所,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生产设备相当简陋,经营非常粗放,基本处于靠天养草和靠天养畜的落后状态。游牧民族指的是以游牧为主要生活方式的民族。广义上的游牧民族指的是居无定所的流浪民族,包括草原民族和海洋民族。 起源 关于游牧民族的起源,国内外学者众说纷纭,争论的主要观点可归纳为人口压力说、游牧出于游猎说、驯化地理说、游牧与农耕并立说、游牧与农业分离说、气候变迁说等。有关中国北方游牧业的起源问题,与世界游牧业的起源问题研究是密切相关的,笔者主张游牧与农业分离说。 游牧经济是一种高度专业化的、非自足性的经济类型,对农耕社会存在着依赖性,它不能完全脱离种植业,需以整个社会生产和交换的相当发展并产生一定的剩余产品为前提。这就要求种植技术和游牧技术都有相当的进步,从而决定了游牧民族只有在较晚的时候才能形成。以种植业为主的农牧结合的混合经济是人类赖以进入文明时代的最主要的经济类型。中国北方游牧业的兴起是在青铜文化的背景下展开的。马被认为是草原游牧的象征,马的驯化和传播是欧亚草原游牧兴起的关键。钱穆先生云:“大体文明文化,皆指人类群体生活言。文明偏在外,属物质方面。文化偏在内,属精神方面。故文明可以向外传播与接受,文化则必由其群体内部精神累积而产生。……人类文化,由源头处看,大别不外三型。一、游牧文化二、农耕文化,三、商业文化。……游牧、商业起于内不足,内不足则需向外寻求,因此而为流动的,进取的。农耕可以自给,无事外求,并继续一地,反复不舍,因此而为静定的,保守的。”游牧的起源、游牧国家的产生与演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游牧与农耕在人类历史发展的很长时期内曾相互对立、相互依存。战争、掠夺、和亲、互市等所有的历史现象似乎在说明一个主题:生存与财富是游牧国家兴起的原因。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明确提出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理论:“游牧部落从其余的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来——这是第一次社会大分工”。这是解开游牧起源这一历史悬案的锁钥。如何正确理解恩格斯的这一经典论述,学界为此长期争鸣不休。 有的学者认为,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并不是游牧与农业部落的分离,而是人类从攫取经济——采集和渔猎向生产经济的发展过渡。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有些部落向农业经济发展,有些部落向游牧经济发展。恩格斯所说的正是后一种情形。直接从攫取经济向农业生产过渡也是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形式之一,而且世界上几个文明古国都是沿着这一道路发展的。因此,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发生在距今约一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早期。持反对意见的学者则指出,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从新石器时代起一直以农业为主,没有游牧部落从“其余的野蛮人群”中分离出来,也就没有农业和游牧业的社会大分工。有的学者认为,第一次社会大分工发生于新石器时代末到铜石并用时代,游牧部落的形成标志着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实现。也有人基于考古发现指出,我国整个新石器时代原始畜牧业和锄耕农业结合在一起,到了青铜时代,适宜农业发展的地区形成了灌溉农业,而适宜放牧的地区在锄耕农业的基础上发展成游牧业,从而实现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略论中国北方地区古代游牧民族文化发展模式

第47卷 第5期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Vol.47 No.5 2007年9月J ilin University Journal Social Sciences Editi on Sep.,2007  □边疆考古与华夏文明 略论中国北方地区古代游牧民族文化发展模式 杨建华1,曹建恩2 (1.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吉林长春130012;2.韩国全南大学人类学科,韩国光州广域市500757) [摘要]游牧经济的研究主要涉及人、畜群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中国北方作为欧亚草原的边缘地 区,既有与欧亚草原的相似性,也有自身特点。与欧亚草原的游牧化过程研究相比,中国北方地区 畜牧向游牧的转化有缺环,需要加强对乳制品开发与羊在畜群中所占比重变化的研究。根据古代文 献与民族志所构建的畜群构成、畜群规模和放牧方式,有助于理解北方各地考古发掘中墓葬的殉牲 所反映的经济类型。 [关键词]中国北方地区;游牧经济;欧亚草原;青铜时代 [中图分类号]K8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25722834(2007)0520140207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05JJD780004);吉林大学“985工程” 资助项目 [收稿日期]2005-10-31 [修改日期]2007-06-20 [作者简介]杨建华(1955-),女,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游牧是生产性经济适应自然环境的结果,通过畜养食草类动物来扩大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的范围,是一种经济、文化和社会现象。游牧的定义包含四个要素:以畜牧经济为主要生业形式;为利用最佳草场采取季节性迁徙;这种迁徙是全年有系统的迁徙;从事这种经济生产的人占大多数。从这些条件可以看出,游牧只是畜牧经济的一种最极端、最发达的类型。对游牧社会的分析涉及到人、牲畜和生态环境以及与其相关的因素。畜群的构成主要受牲畜的特性与环境的关系制约;放牧的游动方式是由人与环境的关系以及畜群构成决定的;人对畜群的控制能力体现了人们的财富积累。财富积累的差异决定了社会的发展水平,而畜群的构成和放牧方式的不同组合则构成了不同的游牧类型。 草原地区在青铜时代向早期铁器时代过渡时进入了游牧经济阶段。整个旧大陆主要的游牧类型有北亚类型、欧亚草原与半沙漠类型、近东类型和中东类型,其中欧亚草原与中国北方地区相邻,是我们关注的焦点。这一类型的分布可以进一步分为以蒙古为代表的亚洲腹地、以哈萨克为主的中亚以及东欧草原。这一地带的畜群以绵羊和马为主,只是在特别干旱的戈壁与阿尔泰山或草场不理想的地区以山羊为主。[1] 一、从欧亚草原看中国北方的游牧文化 欧亚草原以乌拉尔山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在它的南边分布着希腊文明、印度河与黄河流

世界的语言

语言 语系、语族、语支简表(语言谱系分类) 一、汉藏语系 1.汉语。 2.壮侗语族──壮语、布依语、傣语、老挝语等。 3.苗瑶语族──苗语、瑶语等。 4.藏语语族──藏语、彝语、景颇语、哈尼语、缅甸语。 二、印欧语系 1.印度语族──印地语、孟加拉语、乌尔都语。 2.伊朗语族──波斯语、阿富汗语。 3.斯拉夫语族──俄语、乌克兰语、保加利亚语、波兰语、捷克语。 4.波罗的语族──立陶宛语、拉脱维亚语。 5.日耳曼语族──荷兰语、德语、英语、瑞典语、丹麦语、挪威语、冰岛语。 6.凯尔特语族──不列颠语、爱尔兰语、苏格兰语。 7.拉丁语族──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法语、意大利语、罗马尼亚语、阿尔巴尼亚语。 三、乌拉尔语系 1.芬兰—乌戈尔语族──芬兰语、匈牙利语。 2.撒莫狄语族。 四、阿尔泰语系 1.突厥语族──土耳其语、维吾尔语、乌兹别克语。 2.蒙古语族──蒙古语、满语、鄂伦春语。 五、闪—含语系 1.闪语族──阿拉伯语、埃塞俄比亚语。 2.含语族──索马里语。 六、伊比利亚—高加索语系 七、达罗毗荼语系 八、马来—波利尼西亚语系 九、南亚语系 关于日本语和朝鲜语尚未证实是属何种语系。 全世界共有多少种语言呢?法国科学院推定为2 796种,而国际辅助语协会估计为2 500至3 500种。据前民主德国出版的《语言与学语言交际手段指南》一书认为,现在世界上已知的语言有5 651种(公认的独立语言有4 200种)。 使用各种语言的人数占世界总人数的比例:汉语25%、英语8.4%、俄语5.7%、西班牙语4.8%、印地语3.7%、日本语3.1%、德语3.01%、阿拉伯语2.7%、法语1.6%。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的系统,是最重要的辅助与扩大语言的交际作用的工具。文字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中重要的里程碑,在有些多民族国家中,有的少数民族没有文字。例如,我国直到1959年底,才为壮、苗、彝、侗、布依、黎等十多个民族创造了拼音文字。 文字对社会的进步有很大的作用,没有文字,就不可能有发达的科学文化和现代化生产。世界主要语言 汉语除中国大陆和台湾省以外,汉语还分布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一些华人较多的国家。汉语的标准语,在大陆称为普通话,在台湾称为国语,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称为华语。以汉语为母语的人,大约有13亿。

世界三大游牧民族

世界三大游牧民族 蒙古系游牧民族— 起源地: 蒙古高原。 包含民族: 匈奴人、蒙古人、突厥人等等。 建立国家: 匈奴帝国、蒙古帝国、奥斯曼帝国。 目前居住地:东北亚、中亚地区。 二、闪米特游牧民族(闪族,Shemu或Semu,也译为“歇姆”、“塞姆”) 起源地: 阿拉伯沙漠。 包含民族: 阿拉伯人、犹太人、腓尼基人等等。 建立国家: 古巴比伦王国、迦太基帝国、阿拉伯帝国 目前居住地:中东地区。 三、印欧系游牧民族— 起源地: 南俄罗斯大草原 包含民族: 波斯人、希腊人、拉丁人、日耳曼人等等 建立国家: 波斯帝国、古希腊、古罗马帝国。 目前居住地:欧美各国、伊朗、印度。 1、蒙古系民族 中北亚大草原的突厥蒙古游牧民族以及通古斯渔猎民族。 这些人是在欧亚大草原东部的游牧民族,同样的,“马和铁器”给了他们扫荡古老文明的动力,然而他们的命运则与前面两种人完全不同,他们

的对手就是我们伟大的中华古老文明。我们的祖先们面对强悍的游牧野蛮人,演出了一幕幕“黄祸西引”的精彩故事。让我们从匈奴人看起吧! 匈奴人从先秦时代就开始形成,到了秦始皇,有蒙括抗匈和修建万里长城的故事,到了汉武帝有一系列伟大的抗匈故事,卫青、霍去病、李陵等等,到了东汉时期,进入公元89年,世界历史为之改变,有一个在历史上名声很不好的汉朝将军窦宪和他的姐姐窦太后,彻底击灭北匈奴,收服南匈奴,庞大的匈奴帝国在中国边界与中华对抗的历史结束了,部分匈奴人开始他们西迁的历史,到达顿河、第聂伯河流域,从此以后,他们伟大的军事才能彻底改变了西方文明的历史,他们使伟大的西罗马拉丁帝国破灭,他们使日耳曼各小王国成为历史的主角,他们使基督教成为唯一继承古代西方文明的火炬,成就了教皇格利高里的伟业,他们在西方世界有一个令人惊心胆战的领袖,他的名字叫“阿提拉”,……有关这个“汉破匈奴,影响世界”的故事十分精彩,有兴趣的可以阅读这个故事。 再来看突厥人,突厥帝国也在中国边境崛起,中华大地当然是他们首选的目标,但他们不凑巧,遇上了中国历史上继武帝之后的又一个伟大人物,那就是唐太宗李世民,李世民的胆略气质让他们丧胆,从公元五百多年到公元一千年这段时候,突厥人又开始改变世界历史,他们成为伊斯兰世界的主力,“苏丹”的伟名就是送给突厥人的,由于突厥人加人伊斯兰,他们的军事才能非常了得,最终从“仆人”变成“主人”,把“哈里发”们都监禁起来,在突厥好战分子的领导下,伊斯兰帝国的势力西进则扩张到小亚细亚及至整个中东地区,使拜占庭文明摇摇欲坠;“东进”则扩展到广大的印度地区,印度半岛被分裂成印度教的印度和伊斯兰的巴基斯坦。突厥人

第二章中国文化概论

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教学内容】 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教学基本要求】 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形态、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难以产生的原因、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重点与难点】 重点: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难以产生的原因。 难点: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讲授提纲】 第一节农村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一、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及其南移(从黄河流域移向长江流域) 四五千年前,新石器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已经展现了华夏民族的祖先从渔猎文化向农耕生产过渡的风貌。 农耕居首三代时期,农耕业已成为中

原华夏民族社会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 秦秋战国时期,列国的政治经济改革无不与农耕经济联系在一起。 重农固本秦汉以后,“重农固本”成为治国的不易之道。 农业生产首先在黄河流域达到较高水平,并使之成为中国上古时代的政治、经济和人文中心,而秦汉大一统局面的形成,为农耕的向南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社会条件。 重心南移汉晋以后,北方边患日趋严重,战乱频仍,农业生态环境恶化,中国农耕区的核心逐渐向长江中下游和江南地区转移。 基本格局:隋唐以后,经济重心南移,“东南财税”与“西北甲兵”共同构成了唐以后历代社会政治稳定的基本格局。 二、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长期的对垒与融合 耕守牧攻农耕与游牧这两种经济类型和生产方式,决定了古代中国的军事格局是经济文化先进的中原农耕人处在被动防

御状态,而经济文化落后的游牧人常取攻势。 长城心态万里长城正体现了中原华夏民族试图把农耕区围护起来的心态。 对垒融合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既有对垒的一面,又有通过迁徙、聚合、战争、和亲、互市等形式为中介,实行经济经的互补和民族的融合。 中华文明两大源泉:农耕与游牧农耕与游牧作为东亚大陆两种基本的经济类型,是中华文明的两个彼此不断交流的源泉,它们历经数千年的相互融合、互为补充,汇成气象恢弘的中华文化。 三、农耕自然经济体制下的多元化经济成分 农耕文明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以农耕文明为主导的中华文明,有着不可割断的历史延续性。中国农耕文明的源远流长,一方面造成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另一方面也影响着社会形态的变化藕断丝连,含混不清:多元化经济成分的表现:

2000年来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南迁与气候变化

第16卷第3期1996年8月 地 理 科 学 SC IEN T I A GEO GRA PH I CA S I N I CA V o l.16N o.3 A ug.,1996 2000年来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南迁与气候变化 王会昌 (华中师范大学地理系 武汉430070) 提 要 论述了2000年来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南迁与气候变化的关系。气候温暖时期,中国北 方游牧政权与中原农耕世界和平共处;气候寒冷时期,游牧民族南迁,中原政权不稳,二者对峙, 甚至建立了“牧者王朝”。 关键词 中国北方游牧民族 气候变化 南迁 纵观中国历史,自秦汉历唐宋至明清,中国北方游牧民族与中原农业王朝之间,由于政治、经济和文化冲突而伴随着军事征讨,形成波涛滚滚的历史大潮,越长城,席卷中原,激荡江淮,波及全国,秦汉时代偏居塞外的北方游牧民族到汉魏六朝之际开始割占中原,至两宋时代一统黄河流域,蒙元帝国和大清王室先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牧者王朝”。在历史大潮的间歇期,游牧人遁居塞外,黄河-长江流域无风尘之警,天下太平。以汉唐为代表的中原农业王朝国势鼎盛,“偃武修文”,登上了世界封建文化的顶峰。历代王朝治乱相间、盛衰更迭,周期循环,游牧人步步南迁、冲击华夏神州。本文试图从历史时期气候变迁的角度,探讨上述问题。 1 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南迁的历史过程 根据《中国历史地图集》〔1〕提供的历代行政区划沿革情况,系统研究了秦汉以来北方游牧民族南迁过程中所建立的民族政权Ξ疆域南界的纬度(N)变化(表1),游牧民族的南下过程大致可划分4个阶段 1.1 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偏居塞外 秦汉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处于奴隶社会发展阶段,它的南方屹立着封建农业文明大国。北方游牧民族时时侵扰秦汉王朝北疆,秦将蒙恬和汉将卫青、霍去病等驰骋大漠,追歼犯境铁骑。游牧民族和农耕政权两个世界的界线基本上维持在长城一带。 1.2 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割占黄河流域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民族从三国鼎立到司马炎代魏立晋的近百年间,匈奴、鲜卑、羯、Ξ本文所指“游牧民族政权”含义包括:独立的游牧民族政权;藩属统一的中央农业王朝时期,在王朝内部所建立的具有民族自治性质的地方民族政权;元、清“牧者王朝”时期的中央政权亦暂归此类。

北方游牧民族的历史摇篮

北方游牧民族的历史摇篮 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剪伯赞曾这样称誉呼伦贝尔草原:“呼伦贝尔不仅现在是内蒙的一个最好的牧场,自古以来就是最好的草原。这个草原一直是游牧民族的历史摇篮。出现在中国历史上的大多数民族,鲜卑人、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都是在这个摇篮里长大的,又都在这里度过了他们历史上的青春时代。 呼伦贝尔草原不仅是古代游牧民族的历史摇篮,而且是他们的武库、粮仓和练兵场。他们利用这里优越的自然条件,繁殖自己的民族,武装自己的军队,然后以此为出发点,征服内蒙中部和西部的诸部落或更广大的世界,展开他们的历史性活动。”在二三万年前,古人类―扎责诺尔人就在呼伦湖一带繁衍生息,创造了呼伦贝尔的原始文化。 自公元前200 年左右西汉时期直至清朝,在这2000 多年的时间里,呼伦贝尔草原以其丰饶的自然资源孕育了中国北方诸多的游牧民族,被誉为“中国北方游牧民族成长的历史摇篮”。东胡、匈奴、鲜卑、室韦、契丹、女真、蒙古等十几个游牧部族,或在此厉兵袜马,戴在此转徙、征战、割据,创造了灿烂的游牧文化。 公元前209 年,强大起来的匈奴族征服东胡族,统一了北方草原,呼伦贝尔地区属其三部领地之一的左贤王庭辖地。这时,以狩猎为生的鲜卑族居住在被史学家称为“中国历史上一个幽静的后院”的大兴安岭深山密林中。 公元1 世纪,活动在现鄂伦春旗一带的拓跋鲜卑族“南迁大泽”(即呼伦湖),在呼伦贝尔草原上的海拉尔河、伊敏河、根河和呼伦

湖等地安家落户由狩猎业转向游牧业。在100 多年的时间里,新的生产方式使他们壮大了自己的民族,取代了匈奴的统治,建立了强大的鲜卑部落联盟。此后入主中原,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政权北魏王朝。在鲜卑人的余部室韦部落和回纭、突厥、黯戛斯以及辽代的契丹、金代的女真族相继征战和统治呼伦贝尔之时,蒙古诸部在呼伦贝尔悄然兴起。公元8 世纪,生活在额尔古纳河东岸的成吉思汗的先祖蒙兀室韦部迁移至斡难河、克鲁伦河、土拉河的发源地肯特山区。 12 世纪,当成吉思汗登上政治舞台统一蒙古草原时,又返回呼伦贝尔,在这里进行了几次大的决定性战役,消灭了政敌,打破了长期几个大部落势力均衡的局面,最后统一了蒙古草原。从此,北方草原上形成了一个具有语言、地域和文化共同性、在经济生活中有许多共同特点的民族―蒙古族。蒙古帝国建立后,实行“领户分封制”。1214 年,成吉思汗将呼伦贝尔草原的大部分地区分封给他的大弟拙赤?哈萨尔(额尔古纳市黑山头古城便是他的故城),其余部分地区分封给他的二弟合赤温?额勒赤及外戚德薛禅家族,岭东地区分封给他的幼弟帖木歌?斡赤斤。 元朝建立后,创立行省制。1288 年,诸王封地纳入行省,岭西地区划入岭北行省和林路管辖,岭东划入中书省泰宁路和辽阳行省山北辽东路管辖。元亡后,成吉思汗的子孙们退守蒙古草原,先后游牧于呼伦贝尔草原的是元顺帝的后裔和成吉思汗大弟拙赤?哈萨尔的后裔,直至归附后金。清朝建立后,由鄂温克、达斡尔、巴尔虎蒙古、鄂伦春人组成的布特哈八旗兵、索伦八旗兵和巴尔虎八旗兵,勇猛善

世界语言谱系

世界语言谱系 语言谱系一:汉藏语系Sino-Tibetan family 拥有最多的讲话人口,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较为集中,以东亚的中国为中心,略向西南辐射。随着中国的崛起,影响力逐渐扩大。越南语等语言系属未定。1,汉语语族(1)汉语语支-汉语-八大方言2,藏缅语族(1)藏语支-藏语(2)缅语支-缅甸语、阿昌语等(3)彝语支-彝语、傈僳语、哈尼语、纳西语、拉祜语、白语等(4)景颇语支-景颇语3,壮侗语族(1)壮傣语支-壮语、傣语、布依语、泰国语、老挝语等(2)侗水语支-侗语、水语、么佬语、毛南语等(3)黎语支-黎语4,苗瑶语族(1)苗语支-苗语(2)瑶语支-瑶语。二:印欧语系Indo-European family 语族最多的语系,地理分布跨度大,范围广。目前影响力最大的语系。独立语种如湟西特语(楔形文字赫特语,消亡)。1,印度语族(1)印度语支-古代梵语、印地语、巴利语、乌尔都语、孟加拉语、吉卜赛语(茨冈语)等。北印度语系,起源于雅利安人的梵语。主要语言有印地语、乌尔都语、旁遮普语、信德语、比哈尔语、古吉拉特语、拉贾斯坦语、阿萨姆语、马拉提语、孟加拉语、梵语、奥里萨语、克什米尔语。2,伊朗语族(1)东部语支-阿富汗语、沃舍梯语。(2)西部语支-波斯语、库尔德语、塔吉克语、俾路支语。3,斯拉夫语族(1)东部语支-俄语、

乌克兰语、白俄罗斯语(2)南部语支-塞尔维亚-霍尔瓦特语、斯洛文语、马其顿语、保加利亚语(3)西部语支-波兰语、捷克语、斯洛伐克语。4,波罗的语族(1)东部语支-拉脱维亚语、立陶宛语。(2)西部语支-古代普鲁士语(消亡)5,日耳曼语族Germanic group(1)东部语支-峨特语(消亡)(2)西部语支-英语(分布于英、美、加、澳、新西兰、南非等国)、德语、荷兰语、佛兰德语、伊狄士语(散居德、俄、波兰等国的犹太人使用)(3)北部语支(斯堪地纳维亚语支)-丹麦语、瑞典语、挪威语、冰岛语6,拉丁语族(罗曼语族)(1)罗曼语支-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罗马尼亚语、普鲁凡斯语(分布于法国东南部)、卡塔伦语(西班牙西北部)、莫尔达维亚语、后罗曼语。7,凯尔特语族Celtic group(1)凯尔特语支-爱尔兰语、苏格兰语、威尔士语8,希腊语族(1)希腊语支-希腊语9,阿尔巴尼亚语族(1)阿尔巴尼亚语支-阿尔巴尼亚语10,亚美尼亚语族(1)亚美尼亚语支-亚美尼亚语(分布于苏联、伊朗、土耳其)11,吐火罗语族(1)吐火罗语支-吐火罗语(分布于新疆焉耆、库车,消亡)三:乌拉尔语系Uralic family 原称乌拉尔-阿尔泰语系(突雷尼语族)1,芬兰-乌戈尔语族(1)芬兰语支-芬兰语、爱沙尼亚语(2)乌戈尔语支-匈牙利语、曼西语2,撒莫狄语族(萨莫耶德语族)(1)撒莫狄语支- 涅涅茨语、牙纳桑语四:阿尔泰语系Altaic family 以中、俄、

历史地理

一、中国历史地理学概念:中国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关 系的科学。 二、中国历史地理发展时期的著作 世界上最古老的地理学著作《山海经》、《尚书·禹贡》,最早的自然地理著作《管子·地员篇》,最早的旅游地理著作《穆天子传》 地理志:《汉书地理志》、《吴越春秋》、《华阳国志》、《水经注》 地理总志:《元和郡县图志》、《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舆地广记》、《舆地胜记》等 边疆地理著述:《大唐西域记》、《蛮书》、《岭表录异》等 地方志:《徐霞客游记》、《五岳游草》、《海国图志》等 三、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具体研究方法 1、文献逻辑推证法。 2、统计计量法。 3、数理模型法。 四、现代历史地理学研究的意义 (一)在社会发展与防灾减灾中的作用 现代历史地貌、水文地理学研究可为现实江河湖泊治理、防沙治沙、治理水土流失、地震预测和滑坡防治提供参考和借鉴。历史时期黄河、长江、湖泊、地震、海岸变迁、沙漠、滑坡提供借鉴。 (二)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1.历史气候地理和历史生物地理研究为经济建设中气候中长期预报、现代生物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制定、自然资源和环境保护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2.历史经济区域类型和区域重心演变、交通路线的择定、城市分布的变迁、历史地名研究对今天经济建设的借鉴十分具体和直接。 (三)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现代历史地理学中的文化地理研究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社会文化现象在历史上的环境起始因素研究,一个是复原过去的文化要素的空间分布·和演变规律。这对现代文化建设有较大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五、现代历史地理学的核心是人地互动和尽全时空,这也是现代历史地理学在研究思维、方法上的两大特点。 六、四个温暖期:1、考古时期: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1100年2、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初的春秋、战国、秦、西汉时期3、从600年到1000年的隋唐至北宋初期4、从1200年到1300年的南宋中期到元代中期 七、四个寒冷期:1、从公元前1100年到前850年的西周时期2、从公元初到600年的东汉、三国至六朝时代3、从1000年到1200年的两宋时期4、方志时期:从1400年到1900年 八、方志时期:从1400年到1900年的寒冷时期 1、第一冷期:这次冷期从明成化六年(1470)起,到正德十五年(1520)止,大约持续了50年左右的时间。 2、第二冷期:从明泰昌元年(1620),至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止,约100年之久。 3、第三冷期:从道光二十年至光绪十六年(1840——1890)止的50年间,为第三冷期。 九、亚洲象的分布状况: 一)黄河流域的亚洲象。 亚洲象历史时期在中国境内分布十分广泛,商周时期黄河流域的渭水上游、山东南部、河北地区都有亚洲象的分布,秦汉以后黄河流域的亚洲象分布开始大量减少。魏晋以后文献记载缺少关于黄河流域亚洲象的生存状况。 (二)长江流域的亚洲象生存分布远比黄河流域广泛。春秋时期以秦岭黄河为界,秦巴山地、贵州和四川盆地是大象的集中分布区,从秦汉一直到北宋时期,亚洲象分布的范围一直在长江中游流域的南北波动,北界曾到南阳一带。长江的下游从石器时代、汉晋、南北朝时候江浙一带都有大象的足迹。据研究表明到11世纪中叶的时候,长江流域的亚洲象已经绝迹。 (三)岭南地区亚洲象的分布 岭南地区因属于亚热带和热带地区,适于亚洲象的生存,历史时期从石器时代一直到明代都有亚洲象的踪迹和文献记载。但是到了19世纪30年代变趋于灭绝。 目前云南地区是我国唯一的野生大象残存地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