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中国文化概论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16
第二章中国文化概论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教学内容】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教学基本要求】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形态、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难以产生的原因、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重点与难点】重点: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难以产生的原因。
难点: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讲授提纲】第一节农村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一、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及其南移(从黄河流域移向长江流域)四五千年前,新石器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已经展现了华夏民族的祖先从渔猎文化向农耕生产过渡的风貌。
农耕居首三代时期,农耕业已成为中原华夏民族社会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
秦秋战国时期,列国的政治经济改革无不与农耕经济联系在一起。
重农固本秦汉以后,“重农固本”成为治国的不易之道。
农业生产首先在黄河流域达到较高水平,并使之成为中国上古时代的政治、经济和人文中心,而秦汉大一统局面的形成,为农耕的向南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社会条件。
重心南移汉晋以后,北方边患日趋严重,战乱频仍,农业生态环境恶化,中国农耕区的核心逐渐向长江中下游和江南地区转移。
基本格局:隋唐以后,经济重心南移,“东南财税”与“西北甲兵”共同构成了唐以后历代社会政治稳定的基本格局。
二、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长期的对垒与融合耕守牧攻农耕与游牧这两种经济类型和生产方式,决定了古代中国的军事格局是经济文化先进的中原农耕人处在被动防御状态,而经济文化落后的游牧人常取攻势。
长城心态万里长城正体现了中原华夏民族试图把农耕区围护起来的心态。
对垒融合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既有对垒的一面,又有通过迁徙、聚合、战争、和亲、互市等形式为中介,实行经济经的互补和民族的融合。
中华文明两大源泉:农耕与游牧农耕与游牧作为东亚大陆两种基本的经济类型,是中华文明的两个彼此不断交流的源泉,它们历经数千年的相互融合、互为补充,汇成气象恢弘的中华文化。
三、农耕自然经济体制下的多元化经济成分农耕文明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以农耕文明为主导的中华文明,有着不可割断的历史延续性。
中国文化概论第一章绪论一、文化的涵义:1、“文”的含义《易经·系辞下》中有这样一段话:“物相杂,故曰文。
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其一,引申为文字、文章。
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诗词曲赋。
其二,引申为古代的礼乐制度,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法令条文。
其三,引申为精神修养,在此基础上又引申为文彩。
其四,在礼乐制度和修养的基础上还引申为美、善、德行之义“化”的本意有三个方面:一是变化二是生成三是造化“文”与“化”并联使用(但不是一个整词)最早见于《易·贲卦·象传》:“(刚柔交错),天文也。
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牛津词典》把1510年作为文化的精神、人文用法在英语首次出现的日期。
1871年,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原始文化》,对狭义文化提出最经典解说。
文化既是人类行为的产物,又是决定人类行为的某种要素文化的实质性含义是“人化”或“人类化”是人类改造自然界而逐步实现自身价值观念的过程。
“自然的人化,也即人化自然是文化的本质。
”二、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一)广义的文化与自然相对,泛指人类所创造的文明成果文化体系的构成有三层说、四层说、五层说、六层说等二层:即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着重介绍四层说四层说是从文化形态学的角度来分层的1、物态文化层2、制度文化层3、行为文化层4、心态文化层(二)狭义文化狭义的文化指人类所创造的一切观念意识形态成果,是人类精神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
狭义文化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所以又称“小文化”三、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一)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以中华文化为源头、中国境内各民族共同创造的、长期历史发展所积淀的文化。
(二)文化传统文化传统是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
四、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方法第一,历史梳理与逻辑分析相结合。
第二章中国古典哲学一、儒家哲学1、儒家的产生2、儒家及儒学的嬗变(1)创始时期的儒学孔子思想的核心思想提倡“仁”。
[产际是伦理道德思想,“仁者,爱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是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
孔子思想集中在以下二个方面:(一),以血亲为根基,以伦理为本位,讲求忠、孝、义、信,而以仁为根本。
(二)推己及人,使天下归仁。
仁的思想由家族内部推广到国家,由“孝”延及“忠、”“义”。
孟子全面发展儒家学说。
“仁‘原来只是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孟子进一步将它推广到政治,提出“仁政”的概念。
他首先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性是善的,说“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这就为仁政思想打下一个理论基础。
孟子的思想主要是:(一)仁、义、礼、智信是人性固有的,人生来是善的,人人都可以为善,都应舍生取义。
(二)以人为本,施行仁政,以德王天下,统治者可以,也应当象尧舜那样讲王道,行王政,而反对霸道。
还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即以民为立国之本。
(三)认为人应该涵养善性,即可达到天人合一。
“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
”“尽心,知性,知天”,三位一体,而达到天人全一。
(2)两汉独尊时期的儒学秦统一中国后推行法家政治,汉初,这生息休养,统治者推行道家政治,实行无为而治。
到汉武帝时,又推行多欲政治,采用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而汉代的儒学,已不同于先秦儒学。
汉代的儒学主要是董仲舒的“春秋公羊学”。
董仲舒将阴阳家思想与儒家思想杂糅起来,构成新儒学,其主要学说是:(一)天人感应说。
这是董仲舒思想的核心。
董氏认为,天有阴阳,人亦有阴阳,天与人能相互感应,国家有失道之处,天乃先出灾害以警告之,如不知自省,则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侧伤败乃至,因而人事的祸福,总是能从“天意”预见得到。
(二)君权神授说。
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一国则受命于君主,所以君主应听命于天,不能逆天而行,人臣百姓则要听命于天子,不能反抗违背。
《中国文化概论》复习提纲绪论一、名词解释1、(P5)(08年真题)广义文化2、(P5)(09、12年真题)狭义文化3、(P6)文化内涵4、(P6)文化产品5、(P7)文化现象6、(P7)文化事象7、(P8)文化思潮8、(P8)文化观念9、(P8)(10年真题)文化政策10、(P9)(13年10月真题)民族文化11、(P9)国别文化12、(P10)上层文化13、(P10)底层文化14、(P11)文化传统15、(P11)(12年10月真题)传统文化二、简答题1、(P5)广义文化应把握的要点是什么?2、(P5)狭义文化应把握的要点是什么?3、(P9)中国文化能形成一种统一的文化的原因有哪些?4、(P10)什么是上层文化?什么是底层文化?两者之间的关系?5、(P11)文化传统有哪些特点和作用?6、(P12)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与中国文化史的区别是什么?7、(P12)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与人类文化学的区别是什么?8、(P12)简述中国文化概论课程开设的目的和任务。
三、论述题1、(P10)怎样认识文化发展的时代性及其历史阶段?2、(P11)如何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古代文化的关系?3、(P11)如何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4、(P11)你认为把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截然对立的观点正确吗?5、(P12)如何正确认识与对待中国文化传统?6、(P13)“中国文化概论”课程的基本内容有哪些?怎样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第一章中国文化的地理背景一、名词解释1、(P18)方志时期2、(P18)仪器观测期3、(P20)天下4、(P22)九州5、(P30)“尽地力之教”6、(P31)通漕四渠7、(P14)地理环境8、(P20)地缘9、(12年1月真题)“塞北江南”二、简答题1、(P14)谈一谈地理环境在人类文化发展当中的作用。
2、(P14)中国地势和地形的特点是什么?3、(P15)中国历史上的人群分布的主要情况是什么?4、(P15)(09年真题)简述中国文化史上的山西居“天下形势”。
第二章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教学内容】中国文化植根的经济基础。
【教学基本要求】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形态、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难以产生的原因、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重点与难点】重点: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难以产生的原因。
难点:中国传统自然经济对文化发展的影响。
【讲授提纲】第一节农村自然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一、农耕文明的发祥地及其南移(从黄河流域移向长江流域)四五千年前,新石器文化--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已经展现了华夏民族的祖先从渔猎文化向农耕生产过渡的风貌。
农耕居首三代时期,农耕业已成为中原华夏民族社会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
秦秋战国时期,列国的政治经济改革无不与农耕经济联系在一起。
重农固本秦汉以后,“重农固本”成为治国的不易之道。
农业生产首先在黄河流域达到较高水平,并使之成为中国上古时代的政治、经济和人文中心,而秦汉大一统局面的形成,为农耕的向南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社会条件。
重心南移汉晋以后,北方边患日趋严重,战乱频仍,农业生态环境恶化,中国农耕区的核心逐渐向长江中下游和江南地区转移。
基本格局:隋唐以后,经济重心南移,“东南财税”与“西北甲兵”共同构成了唐以后历代社会政治稳定的基本格局。
二、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长期的对垒与融合耕守牧攻农耕与游牧这两种经济类型和生产方式,决定了古代中国的军事格局是经济文化先进的中原农耕人处在被动防御状态,而经济文化落后的游牧人常取攻势。
长城心态万里长城正体现了中原华夏民族试图把农耕区围护起来的心态。
对垒融合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既有对垒的一面,又有通过迁徙、聚合、战争、和亲、互市等形式为中介,实行经济经的互补和民族的融合。
中华文明两大源泉:农耕与游牧农耕与游牧作为东亚大陆两种基本的经济类型,是中华文明的两个彼此不断交流的源泉,它们历经数千年的相互融合、互为补充,汇成气象恢弘的中华文化。
三、农耕自然经济体制下的多元化经济成分农耕文明对中华文化的影响以农耕文明为主导的中华文明,有着不可割断的历史延续性。
中国农耕文明的源远流长,一方面造成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另一方面也影响着社会形态的变化藕断丝连,含混不清:多元化经济成分的表现:从纵向看,历代残余藕断丝连中国农耕经济的发展,始终保留着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经济成分:远古时代的村社经济残余的影响;三代以来的奴隶制经济残余的影响;贵族分封制度的影响;从横向看,农耕为主,包容工商中国的农耕经济的自然经济体系,与西欧中世纪的庄园制(封闭式的自给自足、依附农奴)自然经济差异甚多。
中国的农耕经济不仅仅是以农业生产为界限,而是包含着手工业、商业等多方面的经济成分。
中国农耕经济就是这样包容着工商业等多种经济成分,扩充了内部的活动空间,使自己始终保持着一定的简单再生能力,适应时代的变化,从而维系着中华农耕文明的长流不息。
四、内敛型的海洋经贸易内向型文化,缺乏开拓进取精神以农耕经济为主体的中华文明是一种主张和平自守的内向型文化,缺乏开拓海洋事业的进取精神,因此,虽然中华民族早就有了出色的航海能力,但由此而产生的海洋贸易,不是向外扩展的外向型经济,而是一种内敛型的经济,它是作为农耕经济的一种补充形式而存在。
古代帝王的“宾服贡献”思想唐宋时期的海外贸易:服从“远抚蕃夷”需要,“赐品”多于“贡品”。
明成祖以“振纲常以布中外,敷文德以及四方”为己任。
政府的封疆自守明代中叶以后,中国的海洋事业一度出现勃勃生机,但政府对于私人海商集团的扰杀以及对海外贸易的严格控制,限制了清代海洋商业的顺利发展。
内敛型的中国海洋事业,不能不落伍于世界前进的步伐。
第二节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发展阶段和形态土地是农耕社会最基本和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土地所有制是农耕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最显著标志。
随着文明的不断进步和农耕经济体制的不断自我调节,中国数千年传统的自然经济呈现出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形态一、殷商西周:土地国有的自然经济阶段(土地国有,集体劳动)土地属于国家所有。
国家为实施对土地的分配管理和贡赋的收取,在地官之下设有各种官职,形成国家干预农耕生产的政治雏形。
农业生产以集体劳动为主。
农夫终年劳碌,处境悲惨。
殷周时期土地国有和集体耕作制,是与当时生产工具铜石并用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低下相适应的。
二、东周以降土地私有化和个体生产形态的演进(土地私有,个体生产)东周以后,随着牛耕和铁制农具的使用,农业生产力进一步提高,土地国有形态走向瓦解。
土地买卖逐步出现。
东周以后的土地私有化进程,打破了以往那种集体生产的农耕传统,而向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生产形态过渡。
与此相适应的政治体制,则是国家直接向个体生产者征收赋税徭役。
个休家庭经济分化为地主和农民两个不同的形态,形成了对立的两个阶级。
在大一统中央集权体制下地主经济与农民经济的互为盈缩,构成农耕私有经济运作的基本特征。
东周以降土地私有化经历着一个循次渐进的过程。
唐代以后均田制破坏之后,土地私有化进一步深入,专制国家对土地私有权的干预有逐渐减弱的趋势。
契约制的租佃关系在唐宋以后普遍出现,农民对土地的依附关系有所松弛,社会生产日益多样化,个体生产者亦从封建社会前期以粮食为主的经营方式逐渐向多种经营的方向艰难迈进。
这种渐次加强的多元经济结构,为中国封建经济的延续注入了活力,从面创造出唐、宋、明、清不同时期各具特色的繁荣盛世。
多种经营的加强,使农家取得较大收益,增强了对封建剥削的负荷力对对人口增长的适应力,从而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继续发展,并在原有的生产结构里,有所更新。
三、商品经济的波浪式前进发达较早当古代中国土地私有化刚刚起步的时候,与自然经济相对立的商品交换也悄然出现。
虽然这种商品交换是作为农耕经济的一种补充形式而存在的,但是与西欧封建社会相比,中国古代的商品经济具有发达较早的特点。
贯穿始终这种商业交换活动以及由此而出现的商品生产、商人资本、城市货币经济等,伴随中国的农耕经济而贯穿于整个封建社会。
政策压制这种商品经济缺乏独立发展的性格,特别是由于中国历朝奉行不渝的“重农抑商”政策,更加强了商品经济的依附性,从而使它的发展随着封建社会的变迁而呈现出波浪式前进的姿态。
推动作用和冲击力量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呈现出整体上升的趋向。
而这种不断进步的商品经济,推动了多元化封建经济的繁荣和更新,对旧的生产体制也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力量。
四、中国传统社会所达到的经济发展水平(领先世界,成就辉煌)至公元16世纪前后,中国传统的社会经济得到了充分的发育,繁荣富庶,中国的农耕文化,仍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中国的农业,积累了极为丰富的农业生产技术,形成了富有东方特色的农业科学,其中尤以精巧农具、培育良种、多种经营、集约耕作和充分利用自然力而著称于世。
中国的手工业生产也曾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商品经济的繁荣也令西欧中世纪无法望其项背。
第三节中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难以产生的原因一、社会经济既早熟而又不成熟(一)从根本上讲,中国农耕社会的多元化结构造成了中国社会经济的既早熟(主要的特征很早就有)又不成熟(各种要素未能充分发展)的特征,制约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顺利产生。
表现:中国的商品货币经济繁荣于唐宋元明清的各个时期;土地买卖在战国秦汉之际就开始出现,有的连佃农也分享有部分的土地所有权;中国的农民较早就有相对的离土自由;作为经济剥削的地租形态,也是劳役、实物与货币地租长期并存。
在西欧国家发生在封建社会开始崩溃之时才有的现象,在中国却是“古已有之”。
(二)中国历史的早熟却未能促成它的成熟发展,相反地却凝重了传统农耕经济的保守性和坚固性。
西欧:商品生产、城市经济、土地买卖、农民离土的自由、货币地租的出现以及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不仅要等到封建社会后期才出现,更重要的是这些现象本身就是与封建庄园主制度格格不入的,它们的出现,形成巨大的冲击力量,迅速地瓦解着西欧中世纪封闭式的庄园封建社会。
(不出则已,一出势不两立)中国:1.这些早熟的因素,不是作为封建社会的对立面而是作为它的补充形态而出现的,这就使中国的农耕经济大扩展了它的内涵结构,可以比较灵活从容地改变自己的表层结构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各种变化。
(从容适应变化)2.商品经济的“革命”性质往往因农耕经济的多元化结构而被化解或吸收。
(化解或吸收革命力量)3.中国早熟的经济因素往往与社会、政治诸条件不相配合,造成经济发展的失调。
(压制发展)4.早熟的发展又变成沉重的历史包袱。
(夜郎自大,固步自封)在这种内部机制的自我制约下,中国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萌芽,不能不长期处于缓慢发展的状态。
二、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周期性失调中国王朝形成的盛衰交替、稳定与战乱互易成了周而复始的规律。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原因:建立在个体家庭经济上的中国大一统中央集权体制,是一种没有民主而缺乏自我更新能力的政体;继任者一代不如一代,行政效率衰退和政治腐败日趋严重;最终导致的游牧民族的入侵或民众的暴动。
王朝更替的变化周期与同时期的社会经济兴衰周期大体同步。
从整体上讲,中国的农耕经济得到了充分的发育,但从生产力的纵向发展来考察,中国农业的黄金时代是在战国至汉唐之间,此时已奠定了中国农耕技术的基本格局。
此后中国的农耕技术并无明显的突破,农业生产总量的增长,不是通过科学技术的提高,而主要是依靠扩大山区及周边地区的耕地面积和粗粮品种如玉米、番薯的引进推广,以及扩大劳动量的投入来维持。
在这种情况下,劳动力的增殖显得至关重要。
由此造成了稳定与战乱、人口增长与生产发展的双重失调。
这种恶性的周期性破坏,不能不严重地扼制社会经济的顺利发展,使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处于难产的状态。
三、上层建筑对社会经济发展的箝制和束缚自我矛盾的政治结构,对于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严重的阻碍作用。
(官僚体系的双重性格)经济剥削阻碍社会经济发展。
(加重赋税,重农抑商)保守的意识形态,导致社会普遍安于现状,缺乏远见和开拓精神。
(言必三代周孔)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布局也十分不利于商品经济新因素的成长。
(城市形成,专卖政策)地区发展的不平衡与国家政策上的平均主义,使落后地区拖住了先进地区商品经济及新因素的发展。
(鞭打快牛,裒póu富益贫)在以上因素的制约下,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只能在原有的格局内打圈子,不可能出现飞跃。
第四节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基本特点及其对文化发展的影响一、农耕经济的持续性与中国文化的延续力农耕经济的持续性是中国传统自然经济的显著特点之一。
农耕经济的持续性造就了中国文化的持续性。
传统农业的持续发展保证了中华文明的绵延不断,使其具有极大的承受力、愈合力和凝聚力。
(朝代更替,战乱频仍,而文化传承一如既往)中国文化的早期定型,也使人们产生一种“瞻后”式的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方式,一方面为中国文化的长期延续和增进向心力起到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积累着文化的守旧性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