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开课水循环教案

公开课水循环教案

公开课水循环教案
公开课水循环教案

新课标教材高中地理(必修1·湘教版)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第一课时)

陶丽蓉(西安市含光中学710068)

[课标要求]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课标解读]

本条课标表达了3个要点:

(1)运用水循环示意图强调学习的“过程”、“方法”。要求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水循环类型(按空间分布划分)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使学生综合把握水循环。(2)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学生应能够以示意图的形式,通过主要环节的相互联系,说出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

(3)水循环的地理意义——①说明水循环维持着地球上各种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②说明水循环促进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对生态、地貌、气候等都会产生深刻影响;③认识水是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因子之一,把水圈、岩石圈、大气圈和生物圈联系起来;④知道水资源虽然在不断更新之中,但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材分析]

水是地球上最活跃的自然因素之一,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一种宝贵自然资源。地球上的各种水体都处于不断循环运动之中。

教材从陆地淡水资源更新的角度讲述了地球上水循环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教材未对水循环的三大类型做具体的文字说明,而是设计了两个关于水循环的学生活动内容,将它们综合在一幅“大规模水循环示意图”中,侧重说明了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水循环过程中能量转换过程和水循环的积极意义,旨在引导学生关注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关于水循环的意义,教材未加明确说明,而是分散在具体内容的介绍之中,具体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1)维持全球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促使水资源不断得以更新;(2)促使自然界的物质循环运动和能量的传输转化;(3)影响着全球气候,塑造着地表形态。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图解方法正确表示出水循环的全过程,培养动手能力、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学习水循环,用简练的语言表书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3.通过案例分析,理解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人类对水循环各环节的有利或不利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和科学发展观。2.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3.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观点。

(四)过程与方法

1.采用读图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开展教学,充分利用各种素材和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对实际地理问题的探究。

2.根据对某些问题分析的需要,适当补充一些基本概念与原理。

3.借助多媒体直观演示;师生分析讨论;学生主动探究,教师点拨、启发、引导等教学方

法。

[教学重点]

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教学难点]

高中地理湘教版水循环和洋流教案

高中地理湘教版水循环 和洋流教案 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

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能量转化以及地理意义。 2.通过比较、分析,归纳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3.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读图分析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 2.通过绘制水循环的过程简图,洋流分布简图、掌握水循环的过程及洋流的分布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树立相互联系的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1.水循环的过程、能量转化及其意义。 2.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1.水循环过程中能量的转化。 2.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视频资料“地球上的水”,让学生思考、理解本课卷首导语。以情景问题的方式导入。 师地球因为有了水和水的运动才变得丰富多彩,生机盎然。那么,地球上的水是如何运动的呢 推进新课 课件显示: 水循环 师从动画中我们可以看到自然界中的水在不断地进行着连续的循环运动,这就是我们下面要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水循环。请大家结合屏幕上的问题,阅读教材P59图239“大规模水循环示意图”,注意图文结合,观察图中每一个箭头的含义。 投影:

思考题 1.什么是水循环 2.水循环将哪几个圈层联系了起来 3.水循环的能量是什么 学生阅读思考后,回答问题。 生1地球上的水循环是指水在地理环境中空间位置的移动,以及与之相伴的运动形态和物理状态的变化。 生2水循环联系了水圈、大气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四大圈层。 生3太阳能、重力能。 师(总结)在太阳能和地球重力的作用下,水在陆地、海洋和大气间通过吸收热量或放出热量,以固、液、气三态的形式转化形成了总量平衡的循环运动。 请大家再阅读图239,观察水循环有哪些基本环节。 生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等。 师太阳能推动水循环的同时,伴随着能量在地理环境中的大规模转化和交换。所以说,水循环既是物质更是能量的传输、储存和转化过程。请大家思考:在水循环的每个基本环节中,能量是如何转化的 (学生阅读教材、独立思考后,展开讨论。教师鼓励学生发言) 生在蒸发环节中,水由液态转化为气态,消耗热能;在凝结降水环节中,水由气态转变为液态,释放潜热;由降水转化为地表径流与地下径流的过程,是将太阳能转化为势能进而转化为动能的过程;水汽输送则可以实现大气中的热量交换。 师人类利用水力发电是利用了水循环中的哪一个能量转换 生海拔较高的地区,将太阳能转化为势能。 练习:学生绘制水循环的过程图,并标注各环节的能量转化形式。 师从刚才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水循环实质上就是物质和能量的转换。那么,在这种物质和能量的转换过程中,对地表环境有什么样的影响 (播放视频:“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 师是什么力量使黄土高原形成今天这种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生这里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流动的地表径流对高原面的长期侵蚀形成了今天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60阅读材料“黄河输沙造陆——水循环改变地形”,印证水循环对地表环境的塑造) 师地壳运动奠定了全球海陆分布,以及陆地表面上高山、河谷、盆地、平原等地表形态的基本轮廓。水循环过程中的流水以持续不断的冲刷、侵蚀作用、搬运与堆积作用,以及水的溶蚀作用,在地质构造的基础上重新塑造了全球的地貌。请大家举例说明。 生两极和高山地区的冰川地貌,滨海地区的海岸地貌,河流冲积、堆积地貌,千姿百态的岩溶地貌。 师水循环除了能够塑造地表形态之外,还有什么地理意义请大家看影像结合以上分析作总结。 课件显示:

2021届湘教版地理训练-第五讲水循环和洋流-含解析

第三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五讲水循环和洋流 课堂巩固跟踪检测 (45分钟100分) [基础巩固组] (2020·广东佛山质检)地下水库是利用天然地下储水空间兴建的具有拦蓄、补充和利用地下水流作用的一种水利枢纽。下图为我国新疆干旱区某内流河流域的地质剖面图。据此完成1~3题。 1.与地表水库相比,建设地下水库的突出特点表现为() A.技术要求低B.移民搬迁多 C.资金投入多D.生态破坏小 2.图中四地,最适合修建地下水库的地下拦水坝的是() A.甲B.乙 C.丙D.丁 3.在自然状态下,该流域地下水库水位最高的月份最可能是() A.3月B.7月 C.9月D.12月 解析:第1题,“利用天然地下储水空间兴建”,则投资较少;地下水库不会淹没地表,对地表生态环境影响较小、移民搬迁少。 易错警示:发现地下适合储水的空间,一般需要对地下地质条件进行勘探、分析,那么就需要较高的技术条件。 第2题,图中丙左侧有大面积由卵砾石构成的岩层,因卵砾石间隙大而地下储

水空间大;而丙右侧为黏性土层和砂砾石岩层,储水空间小;故丙处适合修建拦水坝。第3题,新疆干旱区地下水补给水源主要是冰雪融水。地下水库水位高低取决于补给量与水分的蒸发量关系,夏秋季节冰雪融水量大,总体上地下水补给量大于蒸发量,地下水位不断升高而储水量增加,故地下水库水位最高的月份可能是9月。 易错警示:新疆纬度较高;气候干旱,9月份以后气温快速降低,10月份可能低于0 ℃则冰雪不再融化,地下水不能得到补充,同时因蒸发因素还存在,地下水位可能下降。 答案:1.D 2.C 3.C (2020·河北名校质检)水量盈余率=流入量/流出量,是衡量水库蓄水量变化的重要指标。下图示意某水库各月水量盈余率变化。读图,完成4~6题。 4.该水库储水量() A.12月份最大B.3月份最小 C.6月份最小D.9月份最小 5.该水库最可能位于() A.西欧平原B.巴西高原 C.中亚区域D.澳大利亚地中海气候区 6.据图可知,该水库() A.汛期流出量最大B.枯水期流出量最大 C.有调洪补枯的作用D.主要用于发电 解析:第4题,图示该水库水量盈余率4~8月小于1,表明这几个月份流入量一直小于流出量,到9月份达到平衡,则9月份水量最小;10月~次年2月水量盈余率大于1,3月份达到平衡,则3月份水量最大。第5题,该水库流入量4~8月较小、10月至次年2月较大,表明该区域降水量或积雪融水量4~8月少、10月~次年2月多。巴西高原为南半球热带草原气候区,4~8月为干

高中地理湘教版水循环和洋流教案

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能量转化以及地理意义。 2.通过比较、分析,归纳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3.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读图分析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 2.通过绘制水循环的过程简图,洋流分布简图、掌握水循环的过程及洋流的分布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树立相互联系的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1.水循环的过程、能量转化及其意义。 2.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1.水循环过程中能量的转化。 2.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视频资料“地球上的水”,让学生思考、理解本课卷首导语。以情景问题的方式导入。 师地球因为有了水和水的运动才变得丰富多彩,生机盎然。那么,地球上的水是如何运动的呢? 推进新课 课件显示: 水循环 师从动画中我们可以看到自然界中的水在不断地进行着连续的循环运动,这就是我们下面要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水循环。请大家结合屏幕上的问题,阅读教材P59图239“大规模水循环示意图”,注意图文结合,观察图中每一个箭头的含义。 投影: 思考题 1.什么是水循环?

2.水循环将哪几个圈层联系了起来? 3.水循环的能量是什么? 学生阅读思考后,回答问题。 生1地球上的水循环是指水在地理环境中空间位置的移动,以及与之相伴的运动形态和物理状态的变化。 生2水循环联系了水圈、大气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四大圈层。 生3太阳能、重力能。 师(总结)在太阳能和地球重力的作用下,水在陆地、海洋和大气间通过吸收热量或放出热量,以固、液、气三态的形式转化形成了总量平衡的循环运动。 请大家再阅读图239,观察水循环有哪些基本环节。 生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等。 师太阳能推动水循环的同时,伴随着能量在地理环境中的大规模转化和交换。所以说,水循环既是物质更是能量的传输、储存和转化过程。请大家思考:在水循环的每个基本环节中,能量是如何转化的? (学生阅读教材、独立思考后,展开讨论。教师鼓励学生发言) 生在蒸发环节中,水由液态转化为气态,消耗热能;在凝结降水环节中,水由气态转变为液态,释放潜热;由降水转化为地表径流与地下径流的过程,是将太阳能转化为势能进而转化为动能的过程;水汽输送则可以实现大气中的热量交换。 师人类利用水力发电是利用了水循环中的哪一个能量转换? 生海拔较高的地区,将太阳能转化为势能。 练习:学生绘制水循环的过程图,并标注各环节的能量转化形式。 师从刚才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水循环实质上就是物质和能量的转换。那么,在这种物质和能量的转换过程中,对地表环境有什么样的影响? (播放视频:“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 师是什么力量使黄土高原形成今天这种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生这里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流动的地表径流对高原面的长期侵蚀形成了今天黄土高原的地表特征。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60阅读材料“黄河输沙造陆——水循环改变地形”,印证水循环对地表环境的塑造) 师地壳运动奠定了全球海陆分布,以及陆地表面上高山、河谷、盆地、平原等地表形态的基本轮廓。水循环过程中的流水以持续不断的冲刷、侵蚀作用、搬运与堆积作用,以及水的溶蚀作用,在地质构造的基础上重新塑造了全球的地貌。请大家举例说明。 生两极和高山地区的冰川地貌,滨海地区的海岸地貌,河流冲积、堆积地貌,千姿百态的岩溶地貌。 师水循环除了能够塑造地表形态之外,还有什么地理意义?请大家看影像结合以上分析作总结。 课件显示: “奔腾不息的长江” (学生积极讨论,教师鼓励发言,教师最后用课件展示结论)

2021版新高考选考地理(湘教版)教师用书:第12讲 水 循 环

第12讲水循环

1.陆地水体的相互补给关系

(1)水体存在有三种类型:海洋水、陆地水和大气水。陆地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2)由图甲可知,存在相互补给关系的水体是河流水与湖泊水、河流水与地下水、湖泊水与地下水。 (3)结合图甲及所学知识,说明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雨水、季节性积雪融水、冰雪融水、地下水、湖泊水。 (4)图乙中左图表示丰水(填“丰水”或“枯水”)期河流水与地下水的补给关系,此时河流水补给地下水。 (5)图乙中右图表示枯水(填“丰水”或“枯水”)期河流水与地下水的补给关系,此时地下水补给河流水。 (6)各类水体的相互补给状况取决于水位高低和流量大小的动态变化。 2.自然界的水循环 (1)主要环节:①⑧蒸发,②④降水,③水汽输送,⑤地表径流,⑥地下径流,⑦下渗, ⑨蒸腾。 (2)图中表示海陆间循环的环节有①③④⑤⑥⑦,表示海上内循环的环节有①②,表示陆地内循环的环节有④⑧⑨。(填序号) (3)“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此诗句中体现了水循环的降水、地表径流环节。 (4)人类活动对⑤(填序号)环节影响最大,主要表现:改变时间分配规律——修建水库,改变空间分布规律——跨流域调水。 (5)简要说明水循环的意义 ①“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②“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③“联系”——海陆间的主要纽带。 ④“塑造”——地表形态。 微点1水循环的动力和根本原因 驱动水循环的动力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和水的重力能,水循环的根本原因是水的三态变化。 微点2内、外流区的水循环 外流区域发生海陆间循环,又存在陆地内循环,但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内流区域以陆地内循环为主。 微点3水循环类型的判定 一看发生的领域:位于海洋上、陆地上还是海洋与陆地之间。 二看水循环的环节:海陆间循环的环节最多,陆地内循环比海上内循环多了植物蒸腾这一环节。 三看参与水量的多少:海上内循环参与水量最多,陆地内循环参与水量最少。 微点4受人类影响最大的水循环环节 受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水循环环节是地表径流,主要表现为改变时间分配规律——修建水库;改变空间分布规律——跨流域调水。 微点5人类活动对下渗环节的影响 人类活动主要通过对地表的改造影响下渗,这其中包括有利和不利两个方面: (1)有利方面包括农业生产活动中的坡地改梯田、翻耕土壤以及植树造林等均可增加下渗量。

水循环教学设计公开课

水循环教学设计 【课程标准】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教学目标】 1.理解什么是水循环; 2.掌握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并能通过示意图表示水循环过程; 3.理解并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4.掌握阅读教材及通过图示理解水循环及水循环的过程; 5.通过搜集课外资料,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6.通过了解水循环对地球表面产生的各种深刻影响,激发学生对生活和生存环境的关注。 【重点与难点】 重点: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难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学情分析】 通过以自主学习为主的课前预习方式,及学生的初中学习和生活常识储备,以新颖的角色扮演方式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兴趣,以散文式的交流句式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思考问题。

【教学过程】 1.【导入】以小水滴的身份向大家问好,并展示小水滴在海洋、天空等各种场所“旅行”的“自拍”记录。以此以新朋友的身份带领大家进入新课。 2.【检测】学生通读学习目标。在上一环节观看了小水滴“旅行日记”的基础下,播放小水滴的三种不同区域旅行,即水循环的三种模式。学生在小组提前自主合作学习的前提下,结合多媒体播放的动态图,依次描述海上内循环、陆地内循环及海陆间循环的过程。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并点评纠错。 3.【讲述】以小水滴的身份,展示水循环产生各种影响的图文材料,用“机密档案”的说法引起学生好奇,提醒学生注意每段材料的关键词。结合资料,引导学生归纳填出水循环的意义。 4.【活动】从古代起,人类对水循环的关注就体现在诗句与建筑工程等活动中。引入小组合作探究题: 探究一:李白曾写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请从水循环的角度分析这句话正确吗? (教师深入各小组听取同学们的讨论,发现同学们对这句话存在正确与否的争议。教师鼓励大家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理由,并进行一个小型的辩论赛。) 探究二:人类是否可以影响水循环,目前影响的主要途径是什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2.4 水循环和洋流教案 湘教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2.4 水循环和洋流教案湘教版必修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了解陆地水体运动转化规律。 3.运用世界洋流模式图,分析世界洋流分布的规律。 4.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图解方法正确表示出水循环的全过程,绘制大洋环流模式简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学习水循环和洋流,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水循环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 2.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3.使学生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运动是物质的本质属性、是客观存在的观点。人类应认识物质的运动特性并做到趋利避害。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洋流和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从而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1.认识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2.掌握洋流的分布规律; 3.分析洋流对地理环节的影响。 [教学难点] 1.水循环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洋流的分布规律。 [教学媒体与教具] [课时安排] 2课时 [讲授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在太阳系九大行星中,地球被称为“水的星球”。大量水体的存在与水的运动,使我们生活的大千世界充满神奇。水是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必要前提之一。水的存在及其运动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人类的活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学习第二单元的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 【板书】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 一、水循环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思考绘出地球上水循环的示意图。请1—2名同学到黑板上绘图,其他同学在坐位上自己绘图。 【学生讨论】同学们绘出的水循环示意图是否正确、完整?地球上的水循环有哪些主要环节?【板书】1.水循环的概念

湘教版高一地理水循环导学案

设计者:贺志新 使用时间:2013年11月28日 姓名________班级________ 【学习目标】 1、了解水循环的概念。 2、运用水循环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3、了解河流的主要补给方式。 4、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增强水资源的保护意识。 【问题导读】 认真阅读课本59—60页内容后,完成下列导读问题: 1、概念:水在地理环境中_____________的移动,以及与之相伴的___________和物理状态的变化。 2、填出图中数字序号表示的水循环环节名称: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3、类型:按照水循环发生的领域,可以分为_________循环、_________循环、_________循环。 4、能量来源: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5、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什么?

姓名________班级________ 一、主干知识梳理 存在形态:、、 , 分布最广、数量最少的是, 分布最少,数量居中的是。 相互联系存在空间:、、,海洋水是最主要的 的水体陆地水:地表水从运动更新的角度看,陆地水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 的关系。 自然 界的概念:指自然界的水在、、、四大圈层中通 过各个连续运动的水循环过程。 水循环时空特点: 动力:、重力能等 水循环的环节:、、、、下渗 过程和意义类型:、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 意义:维持全球水量平衡,更新陆地淡水资源:在水循环这个系统 中,水在连续不断地、,使地球上的各 种水体处于不断的状态,并维持了全球水 的。 调节全球的热量平衡:水循环对地表太阳辐射能起着、 和作用,缓解了不同纬度的平衡。 塑造地表形态:水循环是自然界最富作用的循环运动, 不断地表形态。 二、典题 水循环是地球表层最为活跃,影响最为深刻的动力过程之一。地球上没有水,也就没有生命。请回答下列两题: (1)古诗云“黄河之水天上来”,从河水补给角度可理解为。 古诗曰“百川归大海,何日复西归”。从水循环角度理解,通过环流实现水汽输送,形成水的海陆间循环。 (2)在全环水循环中,陆地水主要通过方式进入到大气层中。 三、课堂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地球上除冰川外占淡水总储量多的水体是() A、冰川 B、海洋水 C地下淡水 D大气水 2、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水体是(A) A河水 B 冰川 C井水 D湖泊水 3、水循环的最主要动力是() A太阳辐射能 B重力能 C大气运动 D太阳月球对地球的引力 4、对长江、黄河水的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只参与海陆间循环 B、只参与陆上内循环 C、只参与海上内循环 D、既参与海陆间循环,又参与陆上内循环 若大气降水是100%,以前渗入某城市地下和转化为城市地表径流的数量分别占降水的

公开课教案-《自然界的水循环》

《自然界的水循环》教学设计 一、教学背景分析 1.课标要求与理解 本节课的课标要求为“运用水循环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行为动词为“运用”、“说出”,内容限定词为“过程”即水在不同空间上的转变和“主要环节”即实现水的循环运动的途径包括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等。本节课要求学生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将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模式图中,整体把握水循环。在此基础上,理解水循环联系了四个圈层,实现了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从而使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第一节自然界的水循环中的内容。两个蓝色的标题分别为“相互联系的水体”和“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本节课没有涉及河流补给的内容,把水循环的过程和水循环产生的意义做为重点处理,其中前者是基础。 3. 学情诊断分析 高一的学生思维比较活跃,通过前面两章的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储备有助于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但学生生活经历较少,受知识面的限制,对知识的理解、案例的分析、活动的完成以及看待问题的视角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用图、学会探究、学会合作。 二、教学目标

1.分析潮白河水的来源和去向,在潮白河剖面示意图中,标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并总结水循环的模式图。 2.举例说出人类目前对水循环可干预的环节和方法。 3.结合实例,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三、教学重、难点及处理策略 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人类对水循环的干预和水循环的地理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对水循环的地理意义的理解是本节课的难点。水循环的过程没有直接向学生展示水循环的示意图,而是以身边潮白河的案例先分析出海陆间循环的环节,随后学生进一步自己设计水循环模式图。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得出水循环的过程和环节更好地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以小组讨论所给材料的形式实现,材料中主要以潮白河流域工程为主,使学生明确人类能够干预的最主要的水循环环节是地表径流。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学生不容易说出,学案中用文学的语言先总结出,例如:“天然淡水制造厂”,启发学生能够说出水循环可以更新补充陆地淡水资源。 四、教学过程

新教材高中地理课时分层作业11水循环含解析湘教版必修1

课时分层作业(十一) 水循环 (建议用时:45分钟) [合格基础练] 下图为某地理考察小组利用“日光蒸馏法”取水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该实验所揭示的水循环的主要动力为( ) ①风力②地球重力③太阳能④温室效应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 2.该实验可以明显模拟出的水循环环节主要有( ) ①水汽蒸发②水汽输送③大气降水④地表径流 A.①④B.①③ C.②③D.②④ 1.B 2.B[第1题,读图可知,该方法利用太阳辐射的能量,使水分蒸发到塑料薄膜上,在塑料薄膜上凝结的水滴在重力的作用下,滴落到容器中。第2题,由于水汽在塑料薄膜上直接凝结,水滴直接进入容器,所以不能模拟水循环的水汽输送和地表径流环节。] 下图为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能正确反映海陆间水循环过程的是( ) A.a→f→h→g B.e→f→h→d C.c→a→b→d D.d→a→b→c 4.水循环中的( ) A.a环节主要动力是季风 B.b环节集中在夏季 C.c环节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 D.d环节为水汽的输送

3.D 4.C[第3题,根据图示信息可知丙、丁间为海陆间水循环,乙、丙间为陆地内循环,丁为海上内循环。第4题,水汽输送的主要动力是大气环流,季风只是其中的一种;大气降水的季节分配与其所处地的气候类型有关;地表径流不断塑造着地表形态;d环节为蒸发。] 下图示意某大河流域规划50年后建设用地增加比重和该流域水循环某环节水量增加比重。读图,完成5~6题。 图a 建设用地增加比重图b 水循环某环节水量增加比重5.材料中水循环某环节是 ( ) A.降水B.蒸发 C.地下径流D.地表径流 6.流域建设用地增加对流域环境的影响是( ) A.使区域气候趋于干热 B.河流中下游地区洪涝减少 C.流水侵蚀作用加强,水土流失严重 D.岩层结构趋于稳定,地质灾害减少 5.D 6.A[第5题,综合分析两图可知,随着建设用地比重增加,水循环某环节水量也增加,二者呈正相关。建设用地增加,绿地面积会相应减少,导致下渗量减少、短期内地表径流增加、地下径流减少、蒸发量减少;降水主要受大气环流影响。第6题,流域建设用地增加会使区域内绿地面积、水域面积减少,调节气候功能降低,气候趋于干热;它还会使地表径流的季节变化增大,中下游地区洪涝灾害加重;建设用地一般会使用现代建筑材料对地表进行覆盖,水土流失问题减轻;工程建设往往会破坏岩层结构,导致地质灾害增多。] 7.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指出,我国西部地区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注重开发新水源。一是利用新技术开发水源,在严重干旱地区模拟“人造山脉”,进行人工增雨雪。二是发展集雨工程。中西部十多个省区目前已建成大量的集雨水窖、水池、水柜、水塘等小微型蓄水工程,不仅解决了部分人的饮水困难问题,而且还为农田抗旱提供了水源,提高了水资源利用率。 材料二水循环示意图

最新湘教版必修一《水循环和洋流》教案

最新湘教版必修一《水循环和洋流》教案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能量转化以及地理意义。 2.通过比较、分析,归纳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3. 1. 2.通过绘制水循环的过程简图,洋流分布简图、掌握水循环的过程及洋流的分布规律。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树立相互联系的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1.水循环的过程、能量转化及其意义 2.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1. 2. 教具准备 课时安排2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视频资料“地球上的水”,让学生思考、理解本课卷首导语。以情景问题的 师地球因为有了水和水的运动才变得丰富多彩,生机盎然。那么,地球上的水是如何运 推进新课 师从动画中我们可以看到自然界中的水在不断地进行着连续的循环运动,这就是我们下面要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水循环。请大家结合屏幕上的问题,阅读教材P59图239“大规模水循环示意图”,注意图文结合,观察图中每一个箭头的含义。 投影: 1.什么是水循环? 2. 3.水循环的能量是什么?

学生阅读思考后, 生1地球上的水循环是指水在地理环境中空间位置的移动,以及与之相伴的运动形态和 生2 生3 师(总结)在太阳能和地球重力的作用下,水在陆地、海洋和大气间通过吸收热量或放出热量, 请大家再阅读图239, 生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等 师太阳能推动水循环的同时,伴随着能量在地理环境中的大规模转化和交换。所以说,水循环既是物质更是能量的传输、储存和转化过程。请大家思考:在水循环的每个基本环节中, (学生阅读教材、独立思考后, 生在蒸发环节中,水由液态转化为气态,消耗热能;在凝结降水环节中,水由气态转变为液态,释放潜热;由降水转化为地表径流与地下径流的过程,是将太阳能转化为势能进而 师 生海拔较高的地区, 练习:学生绘制水循环的过程图, 师从刚才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水循环实质上就是物质和能量的转换。那么,在这种物质和能量的转换过程中, (播放视频: 师是什么力量使黄土高原形成今 生这里夏季降水集中,且多暴雨,流动的地表径流对高原面的长期侵蚀形成了今天黄土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60阅读材料“黄河输沙造陆——水循环改变地形”,印证水循环对 地表环境的塑造) 师地壳运动奠定了全球海陆分布,以及陆地表面上高山、河谷、盆地、平原等地表形态的基本轮廓。水循环过程中的流水以持续不断的冲刷、侵蚀作用、搬运与堆积作用,以及水的溶蚀作用, 生两极和高山地区的冰川地貌,滨海地区的海岸地貌,河流冲积、堆积地貌,千姿百态 师水循环除了能够塑造地表形态之外,还有什么地理意义?请大家看影像结合以上分析作总结。 (学生积极讨论,教师鼓励发言, 促进水资源更新,

公开课水循环教案

新课标教材高中地理(必修1·湘教版)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第一课时) 陶丽蓉(西安市含光中学710068) [课标要求]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课标解读] 本条课标表达了3个要点: (1)运用水循环示意图强调学习的“过程”、“方法”。要求以海陆间循环为主,将三种水循环类型(按空间分布划分)的过程和环节综合在一幅示意图中,使学生综合把握水循环。(2)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学生应能够以示意图的形式,通过主要环节的相互联系,说出水在自然界的循环过程; (3)水循环的地理意义——①说明水循环维持着地球上各种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使淡水资源不断更新;②说明水循环促进了自然界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对生态、地貌、气候等都会产生深刻影响;③认识水是自然界最富动力作用的因子之一,把水圈、岩石圈、大气圈和生物圈联系起来;④知道水资源虽然在不断更新之中,但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材分析] 水是地球上最活跃的自然因素之一,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不可缺少的一种宝贵自然资源。地球上的各种水体都处于不断循环运动之中。 教材从陆地淡水资源更新的角度讲述了地球上水循环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教材未对水循环的三大类型做具体的文字说明,而是设计了两个关于水循环的学生活动内容,将它们综合在一幅“大规模水循环示意图”中,侧重说明了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水循环过程中能量转换过程和水循环的积极意义,旨在引导学生关注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关于水循环的意义,教材未加明确说明,而是分散在具体内容的介绍之中,具体反映在以下三个方面:(1)维持全球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促使水资源不断得以更新;(2)促使自然界的物质循环运动和能量的传输转化;(3)影响着全球气候,塑造着地表形态。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图解方法正确表示出水循环的全过程,培养动手能力、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学习水循环,用简练的语言表书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3.通过案例分析,理解水循环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人类对水循环各环节的有利或不利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和科学发展观。2.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3.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观点。 (四)过程与方法 1.采用读图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开展教学,充分利用各种素材和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对实际地理问题的探究。 2.根据对某些问题分析的需要,适当补充一些基本概念与原理。 3.借助多媒体直观演示;师生分析讨论;学生主动探究,教师点拨、启发、引导等教学方

高中地理 水循环教案 湘教版必修1

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1、课标分析 课标:“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该“标准”旨在引导学生能认识自然界中水的循环运动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根据“标准”要求,学生对于“水循环示意图”不但要能“读”,而且还要会“说”、会“画”、会“用”。通过示意图的学习,帮助学生掌握地理技能和学会用示意图分析地理原理。 2、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交换》的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的第一课时,本节教材紧紧抓住水体运动这一思想,侧重介绍了水循环的相关基础知识。教材从陆地淡水资源更新的角度讲述了地球上水循环运动及其意义。教材对水循环的三大类型未作具体的文字说明,而是将它们综合在一幅“大规模水循环示意图”之中,侧重说明了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水循环过程中能量转换过程和水循环的积极意义。 3、教学目标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能力,确定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②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学习水循环,能够绘制“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并用简练的语 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②通过小组讨论,举例说明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增强学生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②帮助学生树立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的观念。

4、教材重、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教学难点 水循环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二、教学方法 那么,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呢?那就要选择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本课主要采取读图分析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本课的内容学生很难通过自身的体验来获得感性认识,教师在课前收集一些直观性较强的图片、视频材料以及文字、数字资料,充分利用各种素材和实际案例,引导学生从感性的角度来理解和掌握知识。 2、教学手段:在教学手段方面充分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平台,以多媒体动画课件演示了水循环的过程。大量的图片,展示了水是生命之源。水对人类生活,生产所起的作用,水给大自然增添了无限美景,自然会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学法指导 让学生重视图文转化,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地图的能力。 本课文字简洁,内容抽象。学生学习过程中应充分利用投影展示的图片、资料,将抽象的水循环知识转化为直观的图象,弥补同学们感性认识的不足,并巩固理性知识。 四、教学过程

高中地理湘教版水循环和洋流教案

高中地理湘教版水循环和 洋流教案 Written by Peter at 2021 in January

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能量转化以及地理意义。 2.通过比较、分析,归纳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3.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读图分析法、比较法、案例分析法。 2.通过绘制水循环的过程简图,洋流分布简图、掌握水循环的过程及洋流的分布规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热情,树立相互联系的观点和可持续发展的环境观。 教学重点1.水循环的过程、能量转化及其意义。 2.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难点1.水循环过程中能量的转化。 2.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多媒体播放视频资料“地球上的水”,让学生思考、理解本课卷首导语。以情景问题的方式导入。 师地球因为有了水和水的运动才变得丰富多彩,生机盎然。那么,地球上的水是如何运动的呢 推进新课 课件显示: 水循环 师从动画中我们可以看到自然界中的水在不断地进行着连续的循环运动,这就是我们下面要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水循环。请大家结合屏幕上的问题,阅读教材P 图239“大规模水循环示意图”,注意图文 59 结合,观察图中每一个箭头的含义。 投影: 思考题 1.什么是水循环 2.水循环将哪几个圈层联系了起来 3.水循环的能量是什么 学生阅读思考后,回答问题。

生1地球上的水循环是指水在地理环境中空间位置的移动,以及与之相伴的运动形态和物理状态的变化。 生2水循环联系了水圈、大气圈、岩石圈和生物圈四大圈层。 生3太阳能、重力能。 师(总结)在太阳能和地球重力的作用下,水在陆地、海洋和大气间通过吸收热量或放出热量,以固、液、气三态的形式转化形成了总量平衡的循环运动。 请大家再阅读图239,观察水循环有哪些基本环节。 生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等。 师太阳能推动水循环的同时,伴随着能量在地理环境中的大规模转化和交换。所以说,水循环既是物质更是能量的传输、储存和转化过程。请大家思考:在水循环的每个基本环节中,能量是如何转化的(学生阅读教材、独立思考后,展开讨论。教师鼓励学生发言) 生在蒸发环节中,水由液态转化为气态,消耗热能;在凝结降水环节中,水由气态转变为液态,释放潜热;由降水转化为地表径流与地下径流的过程,是将太阳能转化为势能进而转化为动能的过程;水汽输送则可以实现大气中的热量交换。 师人类利用水力发电是利用了水循环中的哪一个能量转换 生海拔较高的地区,将太阳能转化为势能。 练习:学生绘制水循环的过程图,并标注各环节的能量转化形式。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水循环公开课学案无答案

水循环 考纲: 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考纲解读: 一、水循环的类型、环节、意义 二、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利用 三、河流径流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四、河流水文特征分析 教学过程 一、水循环的类型、环节、意义 水循环示意图 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1、三种水循环都包括的水循环的环节有哪些? 2、陆地上,内流区和外流区的水循环类型有什么不同? 能力提升: 1、影响蒸发的因素 2、影响下渗和地下径流的因素 (全国卷1)降水在生态系统中被分为蓝水和绿水,蓝水是形成径流的部分(包括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绿水是被蒸发(腾)的部分,其中被植物蒸腾的部分称为生产性绿水,被蒸发的部分被称为非生产性绿水。 1.下列河流中,绿水比例最大的是() A.塔里木河流域 B.长江流域 C.雅鲁藏布江流域 D.黑龙江流域 2.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下列措施中,使绿水中生产性绿水比重提高最多的是() A.水田改旱田 B.植树造林 C.覆膜种植农作物 D.修建梯田 二、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正向利用: 负面影响: 能力提升 分析城市化对水循环各个环节的影响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据此回答问题。 3.图示事物主要作用( ) A.树木、草坪大量吸收大气降水和地下水 B.湿地公园、污水处理厂可以净化水质 C.河流、湖泊可以调蓄多雨和少雨期降水量 D.城市小区、拦水坝可增加下渗水量

4.建设城市绿地采用下凹式绿地和植草沟,主要作用是( ) A.强化雨水的滞留能力 B.降低降水造成的水土流失 C.减轻土壤的盐渍化现象 D.加强生物和环境多样化 思考 1、河流径流量大小的成因 2、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大小的成因 (2014年四川高考)降雨量指一定时间内的降雨平铺在地面的水层深度;一定时间内的河流径流总量平铺在流域地面的水层深度叫径流深度。图5是我国某地气温、降雨量和所在流域径流深度统计图。读图回答 5.该流域河流夏季补给来源主要是雨水和 A.湖泊水B.地下水C.冰雪融水D.沼泽水 四、河流的水文特征 1、明确河流水文和水系特征 2、分析河流含沙量大小、有无结冰期和凌汛形成的原因 (2015浙江高考)图1为世界某区域略图。图2为图1中甲地气候统计图和河流水位年变化图。 简述甲地河流水位特征,并分析成因

教案:水循环和洋流教案湘教版必修一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第四节水循环和洋流〉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 水循环、洋流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自然界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其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了解陆地水体运动转化规律。 3.运用世界洋流模式图,分析世界洋流分布的规律。 4.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二)过程与方法 1.运用图解方法正确表示出水循环的全过程,绘制大洋环流模式简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学习水循环和洋流,用简练的语言表述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水循环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结合生活实际,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用科学的理念、发展的观点指导个人行为。 2.使学生增强水资源的忧患意识,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3.使学生树立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运动是物质的本质属性、是客观存在的观点。人类应认识物质的运动特性并做到趋利避害。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洋流和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从而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四、教学重点 1.认识水循环的过程及意义; 2.掌握洋流的分布规律; 3.分析洋流对地理环节的影响。 五、教学难点 1.水循环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2.洋流的分布规律。 六、教学方法 1.小组式讨论法; 2.多媒体教学法;

3.读图分析讨论法; 4.案例分析法; 5.启发式讨论法; 6.自主学习法。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播放录像】有关台风及其影响的新闻报导(或图片)。 【教师提问】8月12号晚浙江省遭遇台风“云娜”袭击,在13个小时内,台风夺去了115条生命,卷走了153亿元的财产,有859万人不同程度受灾,给浙江人民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请同学们思考,台风给我们带来哪些影响? 【教师点评】台风有三大危害和一大好处:(l)暴雨灾害,(2)狂风灾害,(3)台风风暴潮灾害,(4)带来大量降水,可使干旱缓解。 【引入新课】台风为什么会带来大量降水及暴雨灾害?这与台风输送大量的水汽有关。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有关水循环的知识。 【板书】一、水循环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思考绘出地球上水循环的示意图。请1—2名同学到黑板上绘图,其他同学在坐位上自己绘图。 【学生讨论】同学们绘出的水循环示意图是否正确、完整?地球上的水循环有哪些主要环节?【板书】1.水循环的概念 【教师讲解】地球上的水循环是指水在地理环境中空间位置的移动,以及与之相伴的运动形态和物理状态的变化。 【放投影图】或教师画水循环示意图。 【板书】2.水循环的主要环节 【学生归纳】水循环的主要环节有: 蒸发、植物蒸腾和蒸发、水汽输送、 降水、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等 【学生讨论】根据水循环发生的范围可以把水循环分为哪几类?分别说明其循环过程中的主要环节。 【学生探讨归纳】:海陆间循环(也叫大循环),陆地水循环,海上水循环。 大循环:海洋水→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大海 陆地循环:陆地→蒸发(蒸腾)→降水 海上循环:海洋→蒸发→降水 【学生活动】

水循环学案优质课

水循环学案 【学习目标】 1、 了解水循环的概念,并能够运用水循环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 2、 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增强水资源的保护意识。 课堂探究一:水循环的过程及主要环节 (1)画一画:在图上绘出地球上水循环的示意图。 (用箭头表示水循环的主要过程,用文字说明各箭头的主要含 义)。 (3)想一想:水循环的动力主要来自什么? (4)辨一辨:黄河水入海、台风登陆、赤道海域的对流雨分别属于水循环的哪一个环节? 【质疑经典】 李白在诗歌《将进酒》中写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你觉得这句诗是否正确 ? (2)看一看:水循环按其发生的空间范围不同分为哪几种类型? 分别包括哪些环节?

课堂探究二:水循环的意义 2、结合水循环示意图和图三,你认为水循环还有什么意义? 3、水循环促使地球上的水不断地都得到更新,因此有人说:水资源可以用续利用,并且是“取之不尽,用之不 竭”的,请大家结合下 面的材料,讨论以上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材料:我国的华北地区,水资源不足对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例如山西省十年九旱,有些 工矿企业由于缺水不能正常生产,甚至被迫停产。作为华北平原重要粮食产区之一的河北省,因为缺水,使粮食 大幅度增产受到限制。我国水资源总量并不少,为什么北方地区却严重缺水呢? 1991年,环境保护部门对全国大江大河总河长的 4万多千米河段进行了评价,发现大约 44%的河流因受不 同程度的污染,水质较差,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活和生产用水,加剧了水资源危机的程度。 课堂探究三:人类对水循环的影响 结合水循环示意图思考,人类活动对水循环哪些环节有影响? 汕黄河下游的地上河 (图一) 1、试分析图一和图二这两种地貌类型之间有何关联? (图二) 体现了水循环的什么意义? (图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