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配送式智能变电站建设的通知重点学习笔记
- 格式:docx
- 大小:24.60 KB
- 文档页数:4
标准配送式智能变电站工程建设与造价管理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工业现代化的进展也是如火如荼。
供电系统中标准配送式智能变电站工程建设与造价管理是当前比较热门的研究课题。
我国的供电系统中标准配送式智能变电站工程建设与造价管理还存在严重的劣势,还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与此同时,电力客户对电能的质量要求不断提高。
针对标准配送式智能变电站工程建设的评估, 其目的就是向广大电力客户提供更为安全、可靠的电力供应, 从而获得最佳的社会效益以及最优的经济效益。
本文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了标配站与常规站造价差异,相应的介绍了标准配送式智能变电站的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旨在为实际工作提供有效的参考。
关键词:智能变电站;工程建设;造价管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内供电行业的水平将越来越高。
标准配送式智能变电站处于电力系统末端, 涉及到配电系统、输变电系统以及发电系统在内的整个电力系统分配电能、向用户供应电能以及和用户联系的重要环节。
通常情况下,评估标准配送式智能变电站的主要原因是其针对干扰,特别是对于供电过程中相对困难的多径干扰具有相对较强的抑制能力。
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供电系统中标准配送式智能变电站工程建设与造价管理发展相对活跃,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了当前供电系统的主流和前沿技术。
极大的重视并做好配电网规划的供电可靠性能的应用研究工作,无疑是提升国内电力供电系统水平的关键一环。
1 造价水平1.1 装配式项目造价指标标准配送式智能变电站中应用率在90~100%的装配式项目如下:装配式围墙、装配式建筑物、预制电缆、预制光缆、预制舱式二次组合设备等项目,然而装配式防火墙、装配式电缆沟、装配式护坡及预制舱式一次组合设备等项目的应用率在10~25%。
1.2 整体造价水平220kV标准配送式智能变电站平均单位容量造价为240.04元/kVA,110kV标准配送式智能变电站平均单位容量造价为432.39元/kVA,其中:建筑工程费占比在15.07~34.32%,其中变电站布置型式为户内、半户内布置时,建筑工程费达到32.56~42.75%左右,安装工程费达到9.14~10.99%左右;设备购置费是投资的主要组成部分,达到41.83~58.62%左右。
智能变电站建设概述智能电网是电力系统的发展方向, 对于其中的变电环节, 在智能电网的推动下, 智能变电站必将成为新建和改造变电站的主要方向。
所谓智能变电站, 是指采用先进、可靠、集成、低碳、环保的智能设备,以全站信息数字化、通信平台网络化、信息共享标准化为基本要求,自动完成信息采集、测量、控制、保护、计量和监测等基本功能, 并可根据需要支持电网实时自动控制、智能调节、在线分析决策、协同互动等高级功能的变电站。
与常规站项目比起, 智能变电站具有如下特点:(1一次设备的数字化、智能化。
传统的电磁式互感器由电子式互感器取代, 经合并单元后由光纤介质向外提供经数字化的一次电量信息; 传统的变压器、断路器等一次设备加装智能组件, 实现信号的数字式转换与状态监测, 控制命令的数字化接收与发送,达到一次设备智能化的要求。
(2二次设备的网络化、数字化。
由以太网通过 GOOSE 协议标准实现间隔层与过程层设备之间以及间隔层设备之间的信息共享与传递。
如测量控制装置、继电保护装置、故障录波装置、防误闭锁装置、以及在线状态检测装置等都是都采用高速网络通信连接, 并具备对外光纤网络通信接口。
与传统变电站信息传输以电缆为媒介不同, 智能化变电站二次信号传输是基于光纤以太网实现的, 除直流电源之外, 传统的二次电缆全部由光纤或屏蔽网络代替, 通过网络真正实现数据共享与资源共享。
(3变电站通信网络和系统实现 IEC61850标准统一化。
因 1EC61850标准的完整性、系统性、开放性,保证了数字化变电站内设备间具备互操作性的特征。
(4运行管理系统的自动化。
在传统综自站已有的较大程度自动化特征的基础上,数字化变电站在站内设备的互操作性,信号的光纤传输,基于 IEC61850传输协议的网络通信平台信息共享等方面进一步体现了运行管理自动化的特点。
综合以上特点分析, 智能变电站的建设与常规变电站不尽相同, 一是新增了智能组件, 在智能组件的配合下, 传统的一次设备具有了智能作用; 二是智能变电站新型设备的应用,安装形式将产生变化,如新型保护测控装置之间的链接, 由电缆链接转为光纤连接, 安装时需加强对光纤的保护; 三是变电站二次设备的调试形式发生大的变化,保护测控等二次设备输入量采用数字化形式,相应的, 数字继电保护测试仪等新型测试仪器将大量采用。
智能化变电站学习总结经过这一期的智能化变电站的学习,在各个老师的领导下进行了分组讨论研究学习。
在我们这期所有成员的努力下,顺利的完成了学习任务。
使我受益匪浅!首先介绍下智能化变电站,智能变电站是指变电站具有全站统一的数据模型和通信平台,变电站内一次电气设备和二次电子设备之间均实现数字化通信,并在此平台基础上实现智能装置间的互操作。
它的特点主要是:一次设备数字化,二次设备网络化,数据平台标准化。
一次设备数字化主要体现为全数字化输出的电子互感器和智能开关;二次设备网络化体现在二次设备对上和对下联系均通过高速网络通信;数据平台标准化体现为IEC61850标准。
围绕着这个概念这期我们主要围绕着七个大知识点进行学习。
一、智能化变电站二、智能化变电站的结构与配置三、智能化变电站系统的保护与测控单元四、智能化变电站系统的通信五、智能化变电站系统的交换机六、智能化变电站的IEC61850报文分析基础七、智能化变电站二次回路知识。
主要介绍了智能化变电站的概念、智能化变电站系统的特点、智能化变电站系统的优点、智能化变电站的发展简史、了解传统变电站与智能化变电站之间的不同、了解智能化变电站的现状。
二、智能化变电站系统的结构与配置主要学习了智能化变电站系统的硬件结构、智能化变电站系统的配置、国内典型的智能化变电站系统以及发展的趋势。
三、智能化变电站系统的保护与测控单元主要学习了保护与测控单元的功能与硬件、保护与测控单元的常用算法、保护与测控单元硬件回路的工作原理、保护与测控单元的举例。
四、智能化变电站系统的通信主要学习了智能化变电站系统通信的基本概念、了解智能化变电站数据通信的内容和功能、了解智能化变电站系统的通信规约、以太网通信接口、LONWORKS现场总线接口、站控层与单元层的通信、变电站与调度的通信、掌握了监控单元主界面显示的运行参数、熟练掌握了监控单元的功能及其功能按钮与使用。
五、智能化变电站系统的监控主要学习了监控系统、了解了远动主机、掌握了监控单元主界面显示的运行参数、了解远动主机的配置与维护。
国家电网公司110kV标准配送式智能变电站设计技术导则(初稿)上海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2012年4月19日目录第三篇 110kV智能变电站 (1)第9章技术方案 (1)9.1 技术方案组合表 (1)9.2二次设备配置方案一览表 (12)第10章通用设备 (26)10.1 一次设备 (26)10.1.1 主变压器主要技术参数及标准化接口 (26)10.1.2 组合电器主要技术参数及标准化接口 (27)10.1.3 断路器主要技术参数及标准化接口 (27)10.1.4 隔离开关及接地开关主要技术参数及标准化接口 (28)10.1.5 电流互感器主要技术参数及标准化接口 (28)10.1.6 电压互感器主要技术参数及标准化接口 (29)10.1.7 并联电容器主要技术参数及标准化接口 (29)10.1.8 避雷器主要技术参数及标准化接口 (30)10.1.9 支柱绝缘子主要技术参数及标准化接口 (30)10.1.10 开关柜主要技术参数及标准化接口 (31)10.1.11 其他设备主要技术参数及标准化接口 (32)10.2 二次设备 (34)10.2.1 测控装置 (34)10.2.2 线路保护 (34)10.2.3 母线保护 (35)10.2.4 母联分段保护 (35)10.2.5 主变保护 (35)10.2.6 故障录波网络报文与暂态故障记录分析装置 (36)10.2.7 备自投装置 (36)10.2.8 合并单元 (37)10.2.9 智能终端 (37)10.2.10 合并单元、智能终端一体化装置 (37)10.2.11 保测一体化装置 (38)10.2.12 网络交换机 (38)10.2.13 数字电能量表计 (39)10.2.14 电能量远方终端 (39)10.2.15 一体化电源监控 (39)第11章技术导则 (39)11.1 概述 (39)11.2电气部分 (40)11.2.1 电气主接线图 (40)11.2.1.2 35kV (40)11.2.1.3 10kV (40)11.2.1.4 主变中性点接地方式 (40)11.2.1.5 无功补偿 (40)11.2.2 电气总平面 (40)11.2.3 配电装置 (41)11.2.4设备安装 (46)11.2.4.1 总的要求 (46)11.2.4.2 变压器安装 (48)11.2.4.2组合电器安装 (51)11.2.4.3 AIS设备的安装 (52)11.2.4.4 电容器安装图 (53)11.2.4.5母线安装 (54)11.2.4.6开关柜的安装 (55)11.2.5 交流站用电系统 (55)11.2.5.1站用电源 (55)11.2.5.2 站用电接线方式 (55)11.2.5.3 站用电负荷的供电方式 (56)11.2.5.4 站用变容量选择 (56)11.2.5.5 站用变压器布置 (56)11.2.5.6 低压电器、导体选择 (57)11.2.5.7 检修电源的配置 (57)11.2.6防雷接地 (57)11.2.6.1 站内防雷 (57)11.2.6.2 站内接地 (59)11.2.7 照明 (60)11.2.7.1 照明种类 (60)11.2.7.2 计算项目及其深度要求 (61)11.2.7.3 照明标准值 (61)11.2.7.4 供电系统 (62)11.2.7.5 照明和动力设备选择 (63)11.2.7.6 照明开关、插座的选择和安装 (64)11.2.7.7 布置和安装工艺 (64)11.2.8电缆设施及防火 (64)11.2.8.1电缆选型 (64)11.2.8.2电/光缆敷设通道 (66)11.2.8.3敷设方式 (66)11.2.8.4电缆孔、洞的封堵 (70)11.2.9施工图卷册安排 (78)11.3二次系统 (79)11.3.1 总体设计原则 (79)11.3.2 二次设备室及屏(柜)的布置 (79)11.3.2.1 二次设备室的设置及其屏(柜)的布置 (79)11.3.2.2 二次屏(柜)的选择及布置 (80)11.3.3 二次回路设计 (81)11.3.3.1 二次回路的基本要求 (81)11.3.3.2 二次“虚回路”的基本要求 (81)11.3.4 二次网络设计 (82)11.3.4.1 站控层/间隔层网络 (82)11.3.4.2 过程层网络 (82)11.3.5 二次设备的选择及配置 (82)11.3.5.1 控制保护设备 (83)11.3.5.2 小母线 (83)11.3.5.3 端子排 (83)11.3.5.4 虚端子 (84)11.3.5.5 控制电缆 (84)11.3.5.6 光缆和网线 (85)11.3.6 一体化电源 (85)11.3.6.1 直流系统 (85)11.3.6.2 不间断电源系统 (87)11.3.7 时钟同步系统 (87)11.3.8 辅助系统 (87)11.3.8.1 智能辅助控制系统 (87)11.3.9 二次设备接地和抗干扰 (88)11.3.9.1 接地 (89)11.3.9.2 防雷 (89)11.3.9.3 抗干扰 (89)11.3.10 防止质量通病的措施及标准工艺 (90)11.3.10.1 防止质量通病的措施 (90)11.3.10.2 标准工艺 (91)11.3.11施工图卷册安排 (93)11.4土建部分 (93)11.4.1 站址规划 (93)11.4.2 总平面及竖向布置 (94)11.4.2.1 总平面布置 (94)11.4.2.2 竖向布置 (97)11.4.2.3 土(石)方平衡 (97)11.4.3 站内外道路 (98)11.4.3.1 站内外道路平面布置 (98)11.4.3.2 进站道路详图 (98)11.4.3.3 站内道路详图 (100)11.4.4 围墙、大门 (104)11.4.4.1 围墙 (104)11.4.4.2 大门 (109)11.4.5 站区地下管沟 (110)11.4.5.1 站区地下管沟平面布置 (110)11.4.5.2 电缆沟 (110)11.4.5.3 电缆沟沟盖板 (112)11.4.5.4 节点 (112)11.4.6 建筑物 (114)11.4.6.1 建筑总说明 (114)11.4.6.2 建筑门窗 (115)11.4.6.3 地下电缆层平面布置 (115)11.4.6.4 墙体 (115)11.4.6.5 楼、地面 (116)11.4.6.6 屋面 (119)11.4.6.7 楼梯、坡道及散水 (120)11.4.6.8 防水 (121)11.4.6.9 装修工程 (121)11.4.6.10 建筑节能 (122)11.4.6.11 结构 (122)11.4.7 防火墙 (122)11.4.8 构支架 (123)11.4.8.1 构架 (123)11.4.8.2 设备支架 (125)11.4.9 给排水 (125)11.4.9.1 给水 (125)11.4.9.2 排水 (126)11.4.10 消防 (126)11.4.10.1 建筑物消防 (126)11.4.10.2 电缆夹层、电缆隧道消防措施 (127)11.4.10.3 其他 (127)11.4.11 采暖和通风 (127)11.4.11.1 一般要求 (127)11.4.11.2 主变压器室及散热器室通风 (128)11.4.11.3 110kV GIS室通风 (128)11.4.11.4 35(10)kV开关柜室降温通风 (129)11.4.11.5 电容器室和电抗器室通风 (129)11.4.11.6 接地变室通风 (129)11.4.11.7 蓄电池室通风空调 (129)11.4.11.8 电缆夹层通风 (130)11.4.11.9 继电器室等二次设备室空调 (130)11.4.11.10 消防泵房通风 (130)11.4.12 环境保护 (130)11.4.12.1 废水处理 (130)11.4.12.2 噪声控制 (131)11.4.12.3 电磁波辐射及防治 (131)第12章典型图纸 (132)。
智能变电站要点及其运行维护智能变电站是利用先进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集成了多种智能设备和系统,实现了对变电站设备的远程监控、智能化运行和数据管理,是电力系统新时代的产物。
智能变电站的建设与运行维护,对提高电网运行效率、可靠性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今天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智能变电站的要点及其运行维护。
一、智能变电站的要点1.数字化变电站架构智能变电站采用数字化变电站架构,能够实现设备和系统之间的数字化互联,并且利用通信网络和数据管理系统进行远程监控和操作。
数字化变电站可以实现自动化控制、智能化运行和实时数据传输,提高了变电站的运行效率和可靠性。
2.智能设备和系统集成智能变电站集成了多种智能设备和系统,如智能高压开关设备、智能继电保护装置、智能变压器、智能电能质量监测系统等。
这些智能设备和系统能够实现设备状态监测、故障诊断、设备保护和自动化控制,提高了变电站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
3.远程监控和智能运维智能变电站可以实现对变电站设备的远程监控和智能化运维。
通过监控中心和数据管理系统,可以实时监测设备状态和运行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设备故障和异常,提高了设备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4.大数据分析和智能决策智能变电站可以实现对设备运行数据的实时采集和存储,并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进行数据挖掘和智能决策。
通过对设备运行数据的分析,可以预测设备的故障风险,优化设备的运行模式,提高了设备的运行效率和可靠性。
5.智能维护和保养1.设备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2.设备保养和维修智能变电站实现了设备保养和维修的智能化管理。
通过设备运行数据的分析和大数据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设备的智能保养和预防性维修,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降低了维护成本和维护风险。
3.人机协同维护智能变电站的运行维护不仅依靠智能化的设备和系统,更需要人机协同的维护模式。
运行维护人员需要熟练掌握设备运行参数和故障诊断方法,能够及时发现并处理设备故障和异常,保障变电站的安全运行。
■建筑电气浅谈预制舱在标准配送式智能变电站中应用卓丽芳(福建省电力勘测设计院福建福州350003)[摘要 ]针对国网公司提出的“标准化设计、工厂化加工、机械化施工、装配式建设 "标准配送智能变电站建设要求 ,本文以福建漳州恒苍110kV 配送式智能变电站试点工程为例,介绍预制舱在标准配送式智能变电站的应用,为变电站的建设积累经验 .[关键词]装配式;预制舱;技术;设计Discussion on the application of prefabricated cabin in Smart Substation based on standard distribution —mode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 ,proposed by STATE GRID CORPORATION ,of "standard design ,factory —style processing ,mechanized construction and assembly —style construction "in Smart Substation construction based on standard distribution —mode ,this paper takes the HengCang 110KV Smart Substation in Zhangzhou ,Fujian as an example ,and introduces the application of prefabricated cabin in the standard distribution -mode construction of Smart Substation 。
This paper would serve good reference for power substation con —struction .Key words :Assembly —style construction ;Prefabricated cabin ;Technology ;Design 作者简介:卓丽芳 (1964.6—),女,大学本科,职称:高级工程师 ,研究方向 :电网工程土建设计。
智能变电站操作要点提示与分析摘要:安全作为文明生产永恒的主题,与运行人员的日常工作息息相关,随着智能变电站的陆续投运,其保护压板的设置以及部分保护闭锁功能的配合与常规变电站有很大区别,常规变电站的典型操作票将不再完全适用。
根据“六要八步”中“操作前明确操作目的,做好危险点分析和预控”以及“要有确切的调度指令,合格的操作票”的要求,运行人员应当在填写智能变电站的两票前,对智能变电站的操作注意事项及危险源点心知肚明,了然于心,降低操作风险,为安全保驾护航。
1.智能变电站与常规变电站的主要区别首先智能变电站与常规变电站最大的不同在于:智能变电站的110千伏及主变各侧开关的出口硬压板只有一块(通常设置在相应设备智能终端的开关分/合闸出口压板),由图可以看出,常规变电站主变的跳闸出口压板通常分为“差动保护出口跳702”、“高后备出口跳702”等,压板通常布置在主变保护屏的下端,相当于通过硬连接接入相应开关的跳闸回路中。
再看右图,为智能变电站主变各侧设备的压板布置情况,从图可以看出,在主变的各侧:701汇控柜、101A开关柜、101B开关柜上分别设置有本开关的智能终端和“分闸/保护跳闸出口”压板、“合闸出口”压板,而主变保护屏上仅有各类保护装置的“置检修”压板和“远方控制”压板,不再引出各类保护的功能投退压板和出口压板了,这些保护压板和出口压板转变成功能遥控软压板和出口遥控软压板设置在当地后台机相应的设备分画面上,即由常规变电站的硬连接投退变成了软连接投退。
设置在各开关本体的“分闸/保护跳闸出口”压板、“合闸/重合闸出口”压板直接关系到开关的所有分/合闸动作指令,因此在进行保护投退操作时,严禁直接操作智能终端的断路器分/合闸压板,只允许在后台相关分画面上操作相应的功能遥控软压板和出口遥控软压板。
作为运行人员,为保证相互关联的保护不发生误动或拒动现象,当在进行智能变电站的主变或110千伏设备停、送电操作时需做好后台分画面相应软压板的正确投退。
110kV标准配送式智能变电站建设实践摘要:标准配送式变电站建设,创新建设模式,按照“标准化设计、工厂化加工、装配式建设”思路,积极应用通用设计、通用设备,集成应用新技术、优化建筑结构型式,推行工厂预制和现场安装两个阶段建设变电站。
标准配送式智能变电站不但基于最新的技术,而且具有操作智能化、安全可靠性高、经济环保性好、低碳高效等特点。
110k V 标准配送式智能变电站是国家电网公司建设新一代智能电网的重要环节,已成为近年来的研究和建设热点。
关键词:标准配送式;智能变电站;建设实践在现代电网的发展过程中,各国结合其电力工业发展的具体情况,形成了各自的发展方向和技术路线,也反映出各国对未来电网发展模式的不同理解。
近年来,随着各种先进技术在电网中的广泛应用,智能化已经成为电网发展的必然趋势,发展智能电网已在世界范围内形成共识。
智能变电站作为智能电网建设的重要环节之一,是电网最为重要的运行参量采集点、管控执行点和未来智能电网的支撑点,其发展建设的水平将直接影响到我国智能电网建设的整体发展水平。
智能变电站的总体水平不仅仅局限于新设备、新技术的发展及应用,与智能化发展相对应的建设模式也是决定智能变电站发展的关键基础,实现电网建设模式与新技术、新设备的协调发展是智能变电站全面发展的关键。
1 标准配送式智能变电站定义标准配送式智能变电站实现了标准化设计、生产化加工和装配式建设。
1.1 标准化设计标准化设计是应用通用设计、通用设备和标准工艺,全面实现设备形式、回路接线和土建设计标准化,形成施工图深度通用设计成果。
同时,一次设备与二次设备、二次设备间采用标准化连接,实现二次接线“即插即用”,支撑“大运行、大检修”,实现信自、统一采集、综合分析、智能报警、按需传送及顺序控制等高级应用功能模块化、标准化和定制化。
1.2 工厂化加工工厂化加工指一次、二次等集成设备最大程度实现工厂内规模生产、集成调试。
建、构筑物主要构件,采用工厂预制结构形式。
2024年变电站标准化操作建设
1. 制定标准化手册:编制一份详尽的标准化手册,包含变电站的各项操作指南、安全规范、维护要求等内容。
确保手册中的操作流程和标准符合国际和行业标准。
2. 培训操作人员:为变电站的操作人员提供专业的培训课程,使他们了解和掌握标准化操作的要求和方法。
培训内容可以包括变电站的基本知识、设备操作和维护等方面。
3. 设备更新和升级:定期对变电站的设备进行更新和升级,确保其符合最新的标准和要求。
将新设备的标准化操作纳入手册,并向操作人员进行培训。
4. 强化检查和监管:建立严格的检查和监管机制,确保变电站的操作符合标准化要求。
定期进行巡检和审核,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5. 推广经验和经验分享:建立标准化操作经验库,收集和总结各个变电站的标准化操作经验。
定期组织经验分享会,让各地的变电站互相学习和交流。
6. 优化流程和标准化工具:通过对标准化操作流程和工具的不断优化,提高变电站的操作效率和质量。
借助信息化技术,推动标准化操作的数字化和自动化。
7. 加强合作和交流:与相关部门和企业加强合作和交流,共同推动变电站的标准化操作建设。
参与国际标准化组织的活动,了解和引进最新标准和技术。
以上仅为一些建议,具体的操作建设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祝您的变电站标准化操作建设顺利!。
标准配送式智能变电站建设实践盛晓云(安徽华电工程咨询设计有限公司,安徽合肥230000)【摘要】本文从标准配送式智能站的建设背景出发,针对“标准配送式”的建设理念、建设方式、创新亮点和实施效果等方面进行宏观概括,突出了“标准化设计、工厂化加工、装配式建设”的全新建设模式的特点,并通过国网首批试点的建设工程中预制(舱)式二次组合设备、预制光缆、预制电缆、装配式建筑物、装配式构筑物等技术的应用情况,为标准配送式变电站创新建设模式的显著优势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关键词】标准配送式;建设模式;预制(舱)式二次组合设备;预制光缆;预制电缆;装配式建筑物;装配式构筑物【中图分类号】TM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4222(2014)01-0104-03我国智能变电站建设在世界范围内起步较早,随着技术标准的不断完善㊁关键技术研制取得重大突破以及自动化系统网络架构㊁数据采样同步㊁部分高级应用功能以及设备集成等技术难题的解决,已逐步实现全站信息数字化㊁数据采集标准化㊁信息传输及通信平台网络化㊁高级应用互动化,并通过大量试点积累了丰富的工程建设经验,新技术㊁新设备的不断开发与深化应用,为变电站建设模式的转变提供了坚强的技术支撑;同时,随着电网建设土地征用难度的增加㊁城市电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电网建设与其他基础设施建设的矛盾等问题的日渐突出,变电站站址和线路通道的落实愈加困难,必然导致电网项目建设周期的加长;而电网建设进度又要与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相适应,因此在 资源节约 与 环境友好 型建设理念的带动下,变电站建设模式必将走向资源消耗低(进一步减少土地占用㊁压缩建设周期)㊁科技含量高(进一步优化集成设备配置㊁提高运行可靠性以及减少设备维护)㊁环境污染少㊁精细化设计和建造的发展模式,同时相关行业的技术发展也推动了变电站建设模式的变革㊂标准配送式智能变电站的建设理念正是在这种形式下提出的,它是新的工程建设模式与新技术㊁新设备的有机融合,是电网建设迎合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充分吸收了 两型一化 ㊁全寿命周期设计建设等标准化建设成果,优选通用设计方案,通过标准化设计和模块化建设实现变电站建设模式的创新,其中,模块化建设又可划分为工厂预制和现场装配两大阶段㊂为推进建设管理模式转变㊁工程建设技术创新㊁提高建设效率,提升建设能力,国家电网公司2013年初以 标准化设计㊁工厂化加工㊁装配式建设 为指导思想,在华东四省一市开展了标准配送式变电站5项工程的试点建设,并相继于2013年6月顺利投运㊂与常规变电站相比,国网公司首批试点的标准配送式智能站宏观上可概括为一个深化㊁一个核心㊁两个创新㊁三个提升,体现了标准配送式变电站注重全局优化和系统优化的创新建设模式的显著优势㊂1一个深化标准配送式是 标准化设计技术方案 的进一步深化,推进了通用设备的全过程应用,同时也实现了变电站建设模式的标准化㊂标准配送式试点建设一方面实现了 通用设计 从设计到施工的纵向延伸,将 标准化 从 设计层 贯穿至产品制造㊁现场施工和装配的各个环节;另一方面,进一步细化和规范二次系统的 基本模块 和 子模块 ,实现了 通用设计 模块的横向拓展㊂(1)纵向延伸:①在原通用设计的基础上,将各基本方案的 配电装置 (35kV㊁10kV)和 生产综合楼 基本模块按工程实际进行进一步的集成和优化设计,并实现工厂加工制造和现场装配,采用一次㊁二次预制舱(组合式二次设备)和装配式建筑物㊂②将全站施工缆线进行标准化设计㊁制造和装配(即插即用技术)㊂(2)横向拓展:进一步深化智能化技术,规范一㊁二次系统信息模型㊁二次设备信号采集与传输标准,将高级应用功能模块化㊁标准化㊁定制化,实现对 调控一体㊁运维一体 的有效支撑,全面提升安全稳定供电能力㊂2一个核心预制装配式设计理念是标准配送式智能站设计的核心和亮点,是模块化建设的实施手段;预制装配式采用整体集成优化设计,引领设备制造进行功能集成和技术创新,实现了工程建设模式的革新㊂首批试点的标准配送式智能站,其预制装配式的实施方案按专业化分为电气和土建两大类㊂电气分两种预制模式:(1)将原配电装置室内一次设备独立于建筑物外,由一次设备预制舱供应商将高压配电装置㊁智能终端合并单元一体化装置㊁保㊁测㊁计一体化装置㊁消弧控制装置㊁网络交换机等设备进行整舱集成,如图1㊂(2)将电气二次设备按功能单元划分为站控层㊁间隔层(可按电压等级及主变单元进行划分)及交(直)流电源模块;对于户外站,根据站区总平面整体布局按功能模块设置预制舱,由监控系统供应商集成全站保护㊁监控㊁全站智能终端合并单元一体化装置㊁预制光缆㊁预制电缆㊁照明㊁消防㊁暖通㊁通信及智能辅助控制系统等设备并进行整舱配送,下放于相应配电装置场区,实现一次和二次设备的就地融合;对于户内站,采用组合二次设备,将二次设备划分为不同的功能模块,并以模块为单位,利用一体化底座进行屏柜固定及预制线缆的存储,通过屏间侧壁开孔,完成模块之间的内部配线,如图2~3㊂图110kV配电装置预制舱在土建方面,配电装置及生产综合室采用钢框架结构,模数统一㊁构件标准,0m 层以上建构筑物全面实现现场装配,并力求建筑结构的轻型化,利用现场快速拼装工艺,将常规站的串联施工流程改为并行并联流程,达到节能㊁节材㊁节水㊁节地㊁缩短施工周期的目标,如图4~7㊂3两个创新①标准配送式首批试点工程改变了电气设备依赖于建筑物布置的传统格局,将电气设备按模块进行整舱集成设计,开创了高电压等级变电站高度集成化设备的先河,为变电站建设模式从标准化设计贯穿至标准化生产和施工奠定了基础㊂②与预制装配式建设方式相对应,必然导致变电站招标模式的转变㊂标准配送式首批试点工程首次采用一次㊁二次总集成的招标管理模式㊂集成的所有电气设备均在厂内完成组装和调试,整舱配送至施工现场,在这种集成模式下厂家能以最优方式对设备进行组屏及安装配线,使设计的协调和配合工作量相应减少,使设备的整体结构㊁布局和外观达到一致和最优,并有效的缩短了二次联调时间,大大加快了后期的施工建设进度㊂4三个提升①实现了初步设计㊁设备招标采购㊁施工图设计㊁土建施工㊁设备安装调试㊁运行维护等变电站建设关键环节的有效衔接和有机融合,提升了变电站建设全过程的精益化管理水平和建设效率;②采用高度集成优化的电气设备并进行工厂化生产和调试,减少现场接线和调试工作量,提升了工程的整体技术水平和施工效率;③应用预制装配结构,开展施工工艺创新,推进现场机械化施工,全面减少人工 湿法 作业,减少了环境污染,提升了工程建设安全质量㊁工艺水平及安装效率㊂以首批标准配送式变电站―――安徽孙岗110kV 变电站为例,工程终期规模为3台50MVA 主变,2013年3月14日开工建设,6月30日建成投运㊂作为装配式智能变电站试点工程,与常规变电站相比,孙岗变具有以下特点:(1)推行标准化设计㊁模块化组合设计方案:设计方案在通用设计110-C-8方案的基础上,运用模块化组合思路,将110kV 间隔层二次设备以 预制舱 形式下放于配电装置现场,实现一㊁二次设备就地融合,并将其余二次设备按功能单元进行整体布局和配线㊂站内二次设备功能高度集成㊂通过间隔层设备就地下放㊁二次设备功能集成,二次组屏方案的优化整合,与通用设计110-C-8方案相比,二次设备室建筑面积减少36%㊂(2)采用预制装配式建筑结构形式,注重环境友好和效率提升:孙岗变配电装置及生产综合室采用单层钢框架结构,模数统一㊁构件标准;零米以上装配率100%㊂厂房采用模数统一的钢构件进行现场拼接,围护墙体采用轻钢结构骨架;全站零米以上的建筑物均采用螺栓与基础连接㊂两建筑0m 以上实际建设工期仅25d ㊂全站构支架均采用热镀锌钢管结构,构支架与基础连接均采用地脚螺栓连接㊂(3)采用预制舱式二次组合设备,注重建设模式创新孙岗变采用二次总集成的招标和建设模式㊂由保护及监控系统供应商将预制光缆㊁预制电缆㊁故障录波㊁智能辅助控制系统等集成于预制二次组合设备舱,并进行整舱配送㊂(4)注重新技术和新工艺应用,采用信息一体化及高级应用㊁即插即用技术:站内构建全景数据统一信息平台,高级应用按模块分段实施㊂全站共使用预制电缆95根,跨房间㊁跨场地㊁不同屏柜间,二次装置采用阻燃室外预制光缆;预制光缆应用率100%㊂孙岗变标准化设计㊁工厂化加工㊁装配式建设的实践,较常规站建设相比设计效率㊁施工效率和建设管理效率得到大幅提升㊂该站实际工期仅为同等规模常规智能站的30%㊂,二次设备现场调试项目和工期均减少了40%,全寿命周期建设成本得到大幅降低,如图8㊂5结语标准配送式智能变电站注重系统和全局优化,并在整体集成设计的前提下,引领设备制造实现装置功能的集成整合和技术创新,实现了变电站建设模式的革新,并通过首批试点工程的建设实践,体现了标准配送式变电站在提升工程整体图2预制舱示意图图3110kV 预制舱图435kV 配电装置室钢结构骨架图5构支架基础采用螺栓连接图6钢框架安装完成图710kV 钢结构配电装置室外观技术水平㊁精益化管理水平㊁工程建设效率㊁工程建设安全质量及工艺水平等方面的显著优势,对智能电网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㊂收稿日期:2013-11-28图8城乡电网10kV 配电变压器选择与安装漫谈自清富(云南广瑞机电建筑安装有限公司,云南昆明650000)【摘要】10kV 配电变压器是城乡电网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主要在于将接收到的电力电压等级有效升级转换、或者对其进行降级转换,以便于其可以适用于城乡电网的需求。
第44卷第1期 山西建筑Vol.44No.l2 0 1 8 年 1 月SHANXI ARCHITECTURE Jan.2018 •101 •文章编号:1009-6825 (2018)01-0101-0335 k V智能配送式变电站实施方案高军(晋能清洁能源光伏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山西太原030006)摘要:35 kV智能配送式变电站实施方案主要针对其自动化系统、方案的特点及优势进行阐述,通过与其他形式电站的综合对比 分析,以解决当前35 kV变电站设计与建设标准不统一、设备形式多、建设及运行成本高、施工工艺复杂、占地面积大、建设周期 长、工程造价高等问题。
关键词:35 kV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实施方案中图分类号:TM631 文献标识码:A135k V变电站的现状1) 变电站设计与建设标准不统一;2) 设备形式多,建设及运行成本高;3) 功能配置重复、冗余,施工工艺复杂;4) 建筑面积大、设计优化不够、建设周期长;5) 工程造价高、理念不先进等;6) 运行信息重复采集,设计及施工复杂,站内存在多套系统。
235k V智能配送式变电站实施方案2.1 配送方案变电站主体现场装配式,特点是易于运输、易选址、易扩展,适用于运输条件限制的场合,房体面积灵活性大。
2.2智能化方案2.2.1强化智能化功能重点是超出综合自动化系统的保护优化、运行优化及检修优化。
2.2.2突出集成型,一二次深度融合采用集成型智能变电站解决方案,注重一次设备融合、二次 设备融合及一二次设备的融合,减少设备数量,降低造价。
2.2.3针对一、二次设备优化改进将集成型智能变电站方案与配送式融合设计,简化设备和 施工。
2.3实施方案本方案完全满足35 kV变电站典型设计方案根据工程实际 情况进行多种选择,具体模式选择如表1所示类型列表。
SO-S 9-O-S 9-O-S SO-S 9-O-S SO-S 9-O-S 9-O-S SO-S 9-O-S 9-O-S SO-S 9-O-S SO-S 9-O-S 9-O-S5结语2017年“八河治理”工程的实施及利用再生水补水的构想,为再生水工程的网络布局创造了条件,工程涉及九条河流,具有 范围大、面积广、分布不均的特点,工程实施后,将大大改善太原表1方案类型列表编号出线规模接线形式无功补偿使用条件配电装置布置格局E-135 k V:1/210 k V:4/835 k V.单母线分段10 k V:单母线分段10k V并联电容器:1/1 x 1 200海拔1 000 m以下平原地区35k V,10k V户内移开式开关柜单列布置主变户外,35 k V,10 k V开关柜户内E-2海拔4 500 m以下高原地区35 k V充气式开关柜户内单列布置,10 k V户内移开式开关柜单列布置E-335 k V:1/210 k V:4/835 k V.线变组10 k V:单母线分段l〇k V并联电容器:1/1 x 1 200海拔1 000 m以下平原地区35k V,10k V户内移开式开关柜单列布置主变户外,35 k V,10k V开关柜户内E-4海拔4 500 m以下高原地区35 k V充气式开关柜户内单列布置,10 k V户内移开式开关柜单列布置2.3.1实施方案的构筑物1) 墙体结构及性能优势:采用零石棉配方,无放射性,生产过 程中无污染物排放;金邦板密实度高,尺寸稳定,力学、耐候性能优越,变形系数小;金邦板具有优良的隔热、隔声性能,适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隔声屏障,根据国家级产品测试中心报告,金邦板为A1级不燃材料;采用企口连接,卡件固定,板材与主体结构之间为非刚性固定状态,具有良好的层间位移性能,卡件固定的安装方式,方便快捷,干法作业,施工不受季节影响。
智能变电站要点及其运行维护【摘要】智能变电站是指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传统变电站进行升级改造,使其具备更高效、更智能的管理和运行能力。
本文将介绍智能变电站的特点、功能和运行维护要点。
智能变电站具有自动化程度高、效率提升、监控能力强等特点,可以实现设备状态实时监测、故障预警等功能。
在运行维护方面,要注意定期检查设备、保持设备清洁、做好设备维护保养等。
安全管理和效益提升也是智能变电站运行的关键。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变电站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前景,其在提升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和经济运行方面的重要性将会进一步凸显。
智能变电站的建设不仅是当前发展的趋势,也是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步骤。
【关键词】智能变电站、特点、功能、运行维护、安全管理、效益提升、发展前景、未来趋势、重要性1. 引言1.1 智能变电站简介智能变电站是指基于先进的信息技术和智能控制技术而构建的新一代电力设施,是传统变电站的升级版和未来发展的趋势。
智能变电站集成了先进的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技术,能够实现设备状态的实时监测、智能化的运行控制和远程管理,极大地提高了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
智能变电站具有以下特点:一是智能化程度高,能够实现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和自动化控制,提升了管理效率和精准性;二是可靠性强,具备自动故障检测和智能化的故障处理能力,减少了停电时间和故障率;三是灵活性大,可以根据电网负荷情况和需求变化进行智能调控,提高了电网的适应性和稳定性。
智能变电站的出现为电力行业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不仅实现了电力系统的智能化管理和运行,还为电网的发展和电力供应的可靠性提供了重要支持。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需求的增长,智能变电站将逐渐成为电力行业的主流,推动电力系统向更加智能、高效、安全的方向发展。
2. 正文2.1 智能变电站的特点智能变电站是基于先进的信息技术,集成了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等多种技术手段的现代化变电设施。
一、《国家电网公司基建部关于开展标准配送式智能变电站建设工作的通知》
(一)目的和意义
(1)集成应用新技术、深化标准化建设
应用成熟适用新技术,形成电气一次、二次、土建各专业标准化技术方案,实现设计、建设标准化。
(2)适应“大运行”、“大检修” 要求
高级应用功能模块化、标准化、定制化,深化智能化技术,实现对“调控一体、运维一体” 有效支撑,提升安全稳定供电能力
高级应用功能模块化、标准化、定制化,深化智能化技术,实现对“调控一体、运维一体”有效支撑,提升安全稳定供电能力。
(3)提高智能变电站建设效率
实现初步设计、设备采购、施工图设计、土建施工、安装调试、生产运行等环节有效衔接。
(4)全面提高电网建设能力
设计达到施工图深度,技术和装备实现集成和工厂化调试,应用预制装配结构,推进现场机械化施工,减少现场接线和调试工作,提高工程建设安全质量、工艺水平。
(二)、主要技术原则
遵循“安全性、适用性、通用性、经济性”协调统一原则,实现安全可靠、技术先进、节约环保、节地节资。
“标准化设计、工厂化加工、装配式建设”
(1)标准化设计
a)应用通用设计、通用设备。
全面实现设备型式、回路接线、土建设计标准化,形成施工图深度通用设计成果。
b)一次设备与二次设备、二次设备间采用标准化连接,实现二次接线“即插即用”。
主要有两条:预制光缆的选型方案、预制光缆和光纤连接;一次设备本体与二次智能控制柜间采用航空插头。
c)支撑“大运行、大检修”,实现信息统一采集、综合分析、智能报警、按需传送。
实现顺序控制等高级应用功能模块化、标准化、定制化。
(2)工厂化加工
a)建、构筑物主要构件,采用工厂预制结构型式。
b)保护、通信、监控等二次设备,按电气功能单元采用“预制舱式组合二次设备”。
舱内接线及单体设备调试均在工厂内完成。
c)一、二次集成设备最大程度实现工厂内规模生产、集成调试。
(3)装配式建设
a.建、构筑物采用装配式结构,减少现场“湿作业”,实现环保施工,提高施工效率。
b.采用通用设备基础,统一基础尺寸, 采用标准化定型钢模浇制混凝土, 提高工艺水平。
c.推进现场机械化施工,减少劳动力投入,降低现场安全风险,提高工程质量。
(三)装配范围
(四)预制舱
变电站宜采用预制舱式二次组合设备,由工厂整体安装、整体运输,实现二次组合设备安装、二次接线、照明、暖通、火灾报警、安防、图像监控等工厂集成、工厂调试。
预制舱式二次组合设备由舱体、二次设备、暖通、照明、消防、安防、图像等设备构成
1、设置原则
预制舱的设置应综合考虑变电站总平面布置按区域相对集中设置,110kV 变电站宜全站设置 1~2 个预制舱,220kV 变电站宜按电压等级设置预制舱,公用设备预制舱宜单独设置。
2、屏柜方式布置或机架式方式布置,宽度宜采用600mm。
3、接口要求
(1)预制舱与外部设备之间的连接可采用预制式光缆。
(2)外部预制缆与箱体,以及箱体之间设备接口应满足外壳防护等级IP67,箱体内部设备接口外壳防护等级IP65。
(3)预制舱可集中布置 1~2 面标准预制式即插即用柜,实现与舱内外二次设备光缆的连接。
4、实现站内信息的“统一接入、统一存储、统一应用和统一展示”。
(五)二次设备“即插即用”
1.总的原则:
智能变电站宜采用预制线缆实现一次设备与二次设备、二次设备间的光缆、电缆标准化连接,
2.预制光缆选择及敷设
(1)柜内二次装置间连接宜采用跳纤。
(2)室内不同屏柜间二次装置连接宜采用尾缆或软装光缆
(六)信息一体化及高级应用
1.总的原则:
应对变电站各子系统信息进行集成和优化,实现站信息的“统一接入、统一存储、统一应用和统一展示”。
2.与主站信息交互原则
(1)与调度(调控)中心主站的信息交互应遵循“告警直传,远程浏览,数据优化,认证安全” 技术原则.
(2)与调度(调控)中心主站的信息交互应充分考虑主站与变电站协同互动的要求,支撑顺序控制、智能告警、故障综合分析等高级应用。
(3)与保护信息管理主站的信息交互应遵循 DL/T860 或Q/GDW 273 标准。
(4)与输变电设备状态监测主站的信息交互应遵循 Q/GDW740 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