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kV标准配送式智能变电站设计技术导则
- 格式:doc
- 大小:3.02 MB
- 文档页数:141
110kV智能化变电站设计发表时间:2017-06-14T13:51:44.387Z 来源:《电力设备》2017年第6期作者:谌毅[导读] 必须不断增强智能变电站技术的研究,从而满足智能电网系统的智能变电站更高层次的运用需求,推动智能电网的迅速发展。
(广州启弘电力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510655)摘要:随着电力工程建设规模的逐渐扩大,智能变电站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逐渐增多,所以,必须不断增强智能变电站技术的研究,从而满足智能电网系统的智能变电站更高层次的运用需求,推动智能电网的迅速发展。
关键词:110kV;智能变电站;设计 1 110kV智能变电站设计 1.1 关于智能化一次设备的选择在110kV 智能变电站设计中,要重视智能化一次设备的选用。
对于110kV主变的任何一侧,应采用电子式的互感器。
无源电子式互感器的特征与作用是所有互感器中最为强大的一种。
以光电式的电流互感器为例,其主要运用法拉第磁光效应原理,线性偏振光的偏振方向在经过磁场环境介质时,会发生变化,此时的旋转角为:θ=V•Hdl (1)式中:V为光学材料维尔德常数;H为磁场强度;dl为光线所要通过的路径。
同时,如果设计的光路是一种闭合回路,依据物理全电流原理可依据计算得出: θ=V•Hdl=Vi(t)(2)在测量出法拉第旋转角时,可通过式(2),计算磁场强度,然后计算磁场电流。
此种智能化一次设备具备强大的电磁兼容性能,无需向传感头提供电源,且还应选用光通信信号进行输出。
智能终端可作为一次设备的智能化接口,实现智能设备基本功能。
1.2 采样就地数字化的设计通常选择电子式互感器结合常规互感器的方式设计110kV智能变电站的采样就地数字化,并使其成为一个单元,从而满足采样就地数字化要求。
体积小、线性度好等是电子式互感器的优势,因此其可防止传统互感器绝缘油爆炸等高危问题,减少金属材料的使用。
1.3 相关网络构架方案在设计网络构架时,应采用传输速率超过100Mb/s的高度以太网,且还需确保全部设备都有专属的通信接口。
国家电网公司110kV变电站典型设计技术导则1技术原则概述1.1 依据性的规程、规范《35~110kV变电所设计规范》(GB 50059-1992)、《35~110kV无人值班变电所设计规范》(DL/T 5103-1999)、《35~220kV城市地下变电站设计规定》(DL/T 5216-2005)等国家和电力行业有关110kV变电站设计、通信设计和调度自动化设计的标准、规程、规范及国家有关安全、环保等强制性标准;国家电网公司《十八项电网重大反事故措施》、《输变电设备技术标准》、《预防输变电设备事故措施》、《电力系统无功补偿配置技术原则》等有关企业标准和规定。
1.2 设计对象国家电网公司110kV变电站典型设计的设计方案暂定为国网公司系统内110kV常规中间变电站和终端变电站,包括户外、户内和半地下变电站。
1.3 运行管理模式110kV变电站典型设计按无人值班远方监控设计。
1.4 设计范围110kV变电站典型设计设计范围是:变电站围墙以内,设计标高零米以上(半地下变电站除外)。
受外部条件影响的项目,如系统通信、保护通道、进站道路、站外给排水、地基处理等不列入设计范围,但概算按假定条件列入单项估算费用。
1.5 设计深度按《变电所初步设计内容深度规定》(DLGJ25-94)有关内容深度要求开展工作。
1.6 假定条件海拔高度≤1000m;环境温度-20℃~+40℃;最热月平均最高温度35℃;覆冰厚度10mm;设计风速30m/s(50年一遇10m高10min平均最大风速);污秽等级Ⅲ级;日照强度: 0.1W/cm2;最大冻土层厚度:≤0.5m;地震设防烈度:7度,地震加速度为0.1g,地震特征周期为0.35s;洪涝水位:站址标高高于五十年一遇洪水位和历史最高内涝水位,不考虑防洪措施;设计土壤电阻率:不大于100Ω·m;地基:地基承载力特征值取f ak=150kPa,无地下水影响;腐蚀:地基土及地下水对钢材、混凝土无腐蚀作用。
会议材料之四国家电网公司110kV智能变电站模块化建设施工图设计技术导则(修改稿1)2016年3月3日目录目录 (3)第7章110kV智能变电站施工图设计技术导则 (1)7.1概述 (1)7.2 电气部分 (1)7.2.1电气主接线图 (1)7.2.2电气总平面 (1)7.2.3配电装置 (2)7.2.4设备安装 (5)7.2.5交流站用电系统 (9)7.2.6防雷接地 (10)7.2.7照明 (13)变电站的照明种类可分为:正常照明、应急照明。
应急照明包括备用照明和疏散照明。
(13)户外配电装置考虑设置正常照明,不设应急照明。
场区道路照明根据实际需要设置。
(13)主控通信楼、户内配电装置和其他房间除设置正常照明外,根据需要设置应急照明。
(13)变电站装设应急照明的场所见下表。
(13)变电站宜装设应急照明的工作场所可参照下表 (13)作为无人值班变电站应尽量简化备用照明配置。
(13)计算项目包括照度计算、照明配电计算、照明导体选择计算,根据照度计算结果布置灯具,统计计算回路工作电流,选择各回路开关、保护设备参数、规格,选择电缆、导线截面。
(13)按照《火力发电厂和变电站照明设计技术规定》(DLT5390-2014),屋内外的照明标准见下表。
(13)屋外照明标准值 (14)屋内照明标准值 (14)正常照明主干线路采用三相四线制(TN-C-S系统)。
大量采用气体放电灯具配电回路采用等截面电缆。
(14)动力系统采用三相五线制。
(14)动力回路应与照明回路分开,动力回路每回路设漏电保护装置。
(14)当馈电回路与站内智能辅助控制系统联动时,应示意其联动控制回路。
(14)屋外光源:宜采用高压钠灯,也可采用金属卤化物灯。
.. 15屋内光源:高度较低的房间,宜采用细管径直管荧光灯、紧凑型荧光灯和小功率金属卤化物灯;高度较高的工业厂房,宜按照生产使用要求,采用金属卤化物灯或高压钠灯,亦可采用大功率细管径荧光灯。
阐述110kV智能化变电站设计【摘要】随着社会不断地发展,信息化技术分布到了各个领域。
然而在电力系统中智能化运用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结合笔者工作实例,以某智能化变电站工程设计来进行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智能化变电站;设计;阐述1 智能化变电站的理念及结构1.1 智能化变电站的理念智能化变电站在数字化变电站的基础上,结合智能电网的需求,对变电站自动化技术进行充实以实现变电站智能化功能,是智能电网运行与控制的关键。
其内涵为可靠、经济、兼容、自主、互动、协同,并具有一次设备智能化、信息交换标准化、系统高度集成化、运行控制自动化、保护控制协同化、分析决策在线化等技术特征。
1.2 智能化变电站的结构智能化变电站按照IEC61850 标准进行数据建模及通信,并在此平台的基础上实现相互之间的互操作性。
根据IEC61850 标准,智能化变电站的自动化系统在物理上可以分为智能化的一次设备和网络化的二次设备;在逻辑结构上可以分为:站控层、间隔层和过程层 3 层:(1)站控层。
由变电站监控系统、远动系统、防误闭锁系统、保护信息管理系统、通讯监控系统、电量远传系统、安防监视系统及火灾报警系统等组成。
实现面向全站设备的监视、控制、告警及信息交互功能,完成数据采集和监视控制(SCADA)、操作闭锁以及同步相量采集、电能量采集、保护信息管理等相关功能。
(2)间隔层。
包括测控、保护、计量装置以及与接入其他智能设备的规约转换设备。
单间隔设备有线路保护、测控装置、计量装置,跨间隔设备包括母线保护、故障录波、变压器保护等。
间隔层设备按间隔对象进行配置,与各种远方输入/输出、传感器和控制器接口,实现使用 1 个间隔的数据并且作用于该间隔一次设备的功能。
(3)过程层。
包括变压器、断路器、PT/CT等一次设备及其所属的智能组件以及独立的智能电子装置,主要完成开关量和模拟量的采集以及控制命令的发送等与一次设备相关的功能。
1.3 智能化的一次设备智能一次设备是指由一次设备本体和智能组件组成,具有测量数字化、控制网络化、状态可视化、功能一体化和信息互动化特征的高压设备。
《百灵110kV智能变电站设计方案》篇一一、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电力需求的日益增长,智能电网建设已成为电力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
百灵110kV智能变电站作为智能电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方案的制定对于提高电网供电可靠性、优化电网结构、降低运行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百灵110kV智能变电站的设计方案,为相关项目提供参考。
二、项目背景及设计目标百灵110kV智能变电站位于XX市,承担着该地区电力供应的重要任务。
设计目标是在保证电网安全、稳定、经济运行的前提下,实现智能化、自动化、信息化管理,提高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降低运行成本。
三、设计方案(一)总体设计百灵110kV智能变电站采用模块化、紧凑型设计,包括主变压器、高压开关设备、低压开关设备、无功补偿设备、测控保护设备等。
在保证设备性能的同时,充分考虑设备的可靠性、可维护性和环保性。
(二)主变压器设计主变压器是变电站的核心设备,采用低损耗、高效率的节能型变压器。
同时,为了实现智能化管理,主变压器配备有温度监测、油位监测、局部放电监测等装置,实现对主变压器的实时监测和预警。
(三)高压开关设备设计高压开关设备采用先进的真空断路器,具有开断能力强、寿命长、维护方便等特点。
同时,配备有智能控制模块,实现远程控制和本地控制的无缝切换,提高供电可靠性。
(四)自动化系统设计自动化系统是智能变电站的核心,采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实现变电站的自动化监控、保护、控制和信息管理。
系统包括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系统(SCADA)、保护信息系统(PIS)、电能质量监测系统等。
(五)通信系统设计通信系统是实现智能变电站信息共享和远程控制的关键。
百灵110kV智能变电站采用光纤通信和无线通信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与上级调度中心、下级配电网和用户之间的信息交互。
(六)安全防护设计为保证智能变电站的安全稳定运行,设计了一套完善的安全防护体系。
包括物理安全防护、网络安全防护、数据安全防护等方面,确保变电站免受网络攻击和非法入侵。
ICSQ/GDW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Q/GDW XXX-20XX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Technical guide for smart substation(报批稿)20XX-XX-XX发布 20XX-XX-XX实施国家电网公司发布目次前言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24 技术原则 35 体系结构 36 设备层功能要求 47 系统层功能要求 58 辅助设施功能要求79 变电站设计710 调试与验收811 运行维护812 检测评估8附录A 10前言智能变电站是坚强智能电网的重要基础和支撑。
为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的原则,指导智能变电站建设,国家电网公司组织编写了《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
在本导则的编写过程中,积极创新变电站建设理念,着力推广新技术,探索新型运维管理模式,广泛征求了调度、生产、基建、科研等多方意见,力求充分展现智能变电站技术前瞻、经济合理、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等先进理念,引领智能变电站技术发展。
本导则是智能变电站建设的技术指导性文件,对于实际工程实施,应在参考本导则的基础上,另行制定新建智能变电站相关设计规范,及在运变电站的智能化改造指导原则。
智能变电站技术条件及功能要求应参照已颁发的与变电站相关的技术标准和规程;本导则描述的内容如与已颁发的变电站相关技术标准和规程相抵触,应尽可能考虑采用本导则的可能性。
本导则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导则由国家电网公司智能电网部提出并解释。
本导则由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部归口。
本导则主要起草单位:本导则主要参加单位: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1 范围本导则作为智能变电站建设与在运变电站智能化改造的指导性规范,规定了智能变电站的相关术语和定义,明确了智能变电站的技术原则和体系结构,提出了设备层、系统层及辅助设施的技术要求,并对智能变电站的设计、调试验收、运行维护、检测评估等环节作出了规定。
本导则适用于110 kV(包括66 kV)及以上电压等级智能变电站。
会议材料之四国家电网公司110kV智能变电站模块化建设施工图设计技术导则(修改稿1)2016年3月3日目录第7章 110kV智能变电站施工图设计技术导则 (5)7.1概述 (5)7.2 电气部分 (5)7.2.1 电气主接线图 (5)7.2.2 电气总平面 (5)7.2.3 配电装置 (6)7.2.4 设备安装 (8)7.2.5 交流站用电系统 (12)7.2.6防雷接地 (13)7.2.7照明 (16)7.2.8电缆敷设及防火 (19)7.3 二次系统 (23)7.3.1 二次设备室(舱)及屏(柜)布置 (23)7.3.3 二次网络设计 (26)7.3.4 二次设备的选择及配置 (26)7.3.5 一体化电源 (30)7.3.6 时钟同步系统 (31)7.3.7 辅助系统 (32)7.3.8 二次设备接地和抗干扰 (33)7.4 土建部分 (35)7.4.1 设计基本技术条件 (35)7.4.2 站区征地图 (35)7.4.3 总平面及竖向布置 (35)7.4.4 站内外道路 (37)7.4.5 装配式建筑物建筑 (38)7.4.6 装配式建筑物结构 (40)7.4.7 装配式构筑物 (40)7.4.8 给排水 (42)7.4.9 暖通 (42)7.4.10 消防 (43)第7章 110kV智能变电站施工图设计技术导则7.1概述110kV智能变电站模块化建设施工图技术原则依据电力行业相关设计规定,总结了110kV变电站智能变电站模块化建设施工图设计经验,同时结合国网公司通用设计、通用设备、标准施工工艺及两型一化相关要求进行编制。
110kV智能变电站模块化建设施工图通用设计16个典型方案均遵循设计技术导则编制完成,当实际工程与典型方案有差异时应根据导则原则合理调整。
7.2 电气部分7.2.1 电气主接线图电气主接线根据初步设计所确定的接线形式开展施工图设计。
(1)110kV 最终规模2线2变采用内桥接线或线变组接线;2线3变时采用扩大内桥接线;3线3变时采用线变组、扩大内桥或内桥+线变组接线;4回出线以上时采用单母线分段接线或环入环出接线。
技术导则》7月16日,启动《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编写工作 成立由国网电科院、中国电科院、江苏电力公司专家组成的编写工作组。
工作组专业人员的专业涵盖了变电站所有的专业。
明确国网电科院为牵头单位,其他单位配合明确要求《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在9月底完成7月21日,召开《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第一次协调会 明确要求《导则》要全力支撑智能电网建设明确《导则》要引领智能变电站的发展方向明确《导则》以描写智能变电站的功能为主制定了《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的详细工作计划表7月24~31日,编写《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框架召开《导则》编写重大问题研讨会,着重对:范围、智能变电站定义、分层、配置模式等统一思路。
列出智能电网中智能变电站需要解决的关键技术及解决思路形成《导则》框架文件其后,近两个半月时间,召开各类专题会议15次:启动、框架审查、初稿审查、设备智能化等会议开展多次现场调研去天津、华北、西安、江苏、浙江等地开展了一系列调研对南瑞、西电集团、同维等企业进行调研与7个试点站单位进行了共同研究和探讨9月14日,发出征求意见稿公司相关部门、全部网省公司、科研单位、顾问集团公司、设计院、三大开、三大变、许继、国电南自、东方电子等设备厂家,共59个单位,另外还有数十位专家。
收到45份不同部门、单位、专家的反馈意见,经整理、归并共548条意见。
另外还有批注式意见5份,打印意见1份,手写意见1份。
编制指导思想前瞻性与可操作性。
考虑到智能电网发展时间跨度大,为保证技术的前瞻性及创新性,《导则》仅对变电站的发展目标和各个环节提出功能性要求,具体技术实现细节由后续的相关标准完成。
智能变电站是统一坚强智能电网的重要基础和支撑。
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的工作方针,规范开展智能变电站建设。
导则广泛征求了调度、生产、基建、设计、科研等多方意见,着力吸收了国内外智能电网相关研究成果,积极创新技术、管理理念,力求充分展现设备智能化,引领变电站技术的发展方向。
ICSQ/GDW 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Q/GDW XXX-20XX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Technical guide for smart substation(报批稿20XX-XX-XX发布 20XX-XX-XX实施国家电网公司发布Q/GDW XXX-2009目次前言 (II)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24 技术原则 (35 体系结构 (36 设备层功能要求 (47 系统层功能要求 (58 辅助设施功能要求 (69 变电站设计 (710 调试与验收 (711 运行维护 (812 检测评估 (8附录 A (规范性附录智能变电站体系结构 (9iQ/GDW XXX-2009ii前言智能变电站是统一坚强智能电网的重要基础和支撑。
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的工作方针,规范开展智能变电站建设,国家电网公司组织编写了《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
本导则编写过程中,广泛征求了调度、生产、基建、设计、科研等多方意见,着力吸收国内外智能电网相关研究成果,积极创新技术、管理理念,力求充分展现设备智能化,引领变电站技术的发展方向。
本导则是智能变电站建设的技术指导性文件,对于实际工程实施,应在参考本导则的基础上,另行制定新建智能变电站相关设计规范,及在运变电站的智能化改造指导原则。
智能变电站技术条件及功能要求应参照已颁发的与变电站相关的技术标准和规程;本导则描述的内容如与已颁发的变电站相关技术标准和规程相抵触,应尽可能考虑采用本导则的可能性。
本导则的附录A为规范性附录。
本导则由国家电网公司智能电网部提出并解释。
本导则由国家电网公司科技部归口。
本导则主要起草单位:国网电力科学研究院、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本导则主要参加单位:江苏省电力公司、浙江省电力公司本导则主要起草人:张爱军、徐石明、冯庆东、李震宇、丁杰、刘有为、舒治淮、刘明、陆天健、王永福、曾健、修建、倪益民、丁网林、周泽昕、宋锦海、赵祥、李刚、伍雪峰、许庆强、杨卫星、吴均民、冯宇Q/GDW XXX-2009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1 范围本导则作为智能变电站建设与在运变电站智能化改造的指导性规范,规定了智能变电站的相关术语和定义,明确了智能变电站的技术原则和体系结构,提出了设备层、系统层及辅助设施的技术要求,并对智能变电站的设计、调试验收、运行维护、检测评估等环节作出了规定。
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1 概述2 智能电网专题研究3 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4 智能变电站的技术原则5 智能变电站的体系结构6 智能变电站的设备功能7 智能变电站的系统功能8 智能变电站的辅助设施功能9 智能变电站的设计10 智能变电站的调试与验收11 智能变电站的运行维护12 智能变电站的检验评估13 智能变电站的几个关注点14 国网公司有关智能变电站的几个技术文件1 概述现状:常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存在诸多的问题:✓站内存在多个数据体系,数据模型不一致✓数据采集重复✓设计复杂,设备繁多,维护难度大✓系统之间、设备之间互操作性差✓通信规约繁杂✓缺乏一致性测试和权威认证✓信息不标准不规范,难以充分应用✓。
无法满足智能电网的要求智能电网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国网公司制订了2009~2020年的智能电网发展规划:✓2009-2011年:年均投资超过3000亿,总投资10000亿✓2012-2015年:总投资15000亿✓2016-2020年:总投资20000亿✓全面建成统一、坚强的智能电网智能电网为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澎湃的动力智能电网的发展需要智能变电站2 智能电网专题研究2009年4月,完成“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户、调度、信息化”七个专题子报告2009年5月,形成“统一坚强智能电网第一阶段重点项目实施方案综合报告”报告提出了关键技术研究内容:数字化变电站技术体系研究变电站与主站共享建模技术研究智能开关设备研制及应用技术研究智能变电站自动化技术支撑能力研究和建设智能变电站设计建设标准研究报告明确九个方面试点方案,第一批智能变电站试点工程七个(四个基建、三个技改)四个基建:750KV陕西延安变、500KV吉林长春南变、220KV江苏无锡西泾变、110KV湖南长沙金南变三个技改:500KV浙江兰溪变、 220KV山东青岛午山变、 110KV 河南金谷园变2009年12月,国网公司颁布《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2010年2月,国网公司颁布《110(66)kV~220kV 智能变电站设计规范》《330kV~750kV 智能变电站设计规范》 2010年3月,第二批智能变电站试点工程四十二个正式启动 2010年6月,正式出版发行《智能电网技术》、《智能电网知识读本》智能电网建设思路智能变电站阶段性目标智能变电站的思路集成一体化✓一次设备状态监测集成✓二次设备功能集成✓一、二次设备有机集成信息标准化✓信息共享✓互联互通协同互动化✓调度、相邻变电站、电源、用户生成调试工业化✓易集成、易扩展、易升级、易改造、易维护3 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国家电网公司制订的企业标准-2009年7月16日正式启动编写工作-2009年8月19日召开初稿审查会-2009年9月14日发出征求意见稿-2009年9月23日汇总意见形成送审稿-2009年9月27日召开评审会,会后形成报批稿-2009年12月25日颁布正式稿智能变电站技术导则的主要内容✓前言✓1 范围✓2 规范性引用文件✓3 术语和定义✓4 技术原则✓5 体系结构✓6 设备功能要求✓7 系统功能要求✓8 辅助设施功能要求✓9 变电站设计✓10 调试与验收✓11 运行维护✓12 检测评估✓编制说明新概念✓智能变电站✓智能设备✓智能组件✓智能电子装置(IED)✓全景数据✓顺序控制✓。
浙江杭州110kV智能变电站技术方案许继电气股份有限公司2009-08目录一、智能变电站概述 (3)二、工程概况: (3)三、整体方案 (4)1.站控层系统方案 (5)2.站控层系统配置与功能 (6)3.时钟同步方案 (7)四、工程方案 (7)1.110K V间隔层保护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特点 (7)2.110K V线路间隔 (7)3.主变间隔 (8)4.网络化备自投功能 (8)5.35K V/10K V线路保护配置 (9)6.10K V电容器保护配置 (9)7.35K V/10K V分段保护配置 (9)8.10K V所用变保护配置 (10)9.数字化故障录波 (10)10.网络监视仪(含过程层报文分析) (11)一、智能变电站概述变电站作为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确保电网安全、稳定的重要环节,常规变电站长期存在着由于互感器电磁特性的影响导致保护装置误动拒动、不同厂家设备间互操作性不良等问题。
如何提高电力系统电能传输分配的可靠性,同时延长系统运行生命周期,有效保护项目投资是各个电力公司面临决策的问题。
在电网建设中投资巨大、数量众多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是电力公司关注的焦点。
随着应用网络技术、开放协议、智能一次设备、电力信息接口标准等方面的发展产生了比较理想的技术解决方案,其中基于变电站通信网络与系统协议IEC61850标准的智能化变电站方案不但得到了电力企业用户的高度关注,同时也被广大电力装备生产制造厂家所认可。
智能化变电站以智能一次设备和统一信息平台为基础,通过采用先进的传感器、电子、信息、通信、控制、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变电站设备的远程监控、程序化自动运行控制、设备状态检修、运行状态自适应、智能分析决策、网络故障后的自动重构以及与调度中心信息的灵活交互,实现了一二次设备的智能化,运行管理的自动化。
智能变电站更深层次体现出坚强智能电网的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和互动化的技术特点。
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在“十五”期间就智能变电站应用技术展开了诸多试点工程,国网公司科技部也多次组织进行“智能化变电站关键技术研究框架”讨论会,智能变电站技术已成为近年来电网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
Q/GDW×××—2009 ICS29.240国家电网公司企业标准Q/GDW393—2009110(66)kV~220kV智能变电站设计规范Specifications of design for110(66)kV~220kV Smart Substation2010-02-22发布2010-02-22实施国家电网公司发布Q/GDW393—2009目次前言 (II)1范围 (1)2引用标准 (1)3术语和定义 (2)4总则 (4)5电气一次部分 (4)5.1智能设备 (4)5.2互感器 (5)5.3设备状态监测 (6)6二次部分 (7)6.1一般规定 (7)6.2变电站自动化系统 (7)6.3其他二次系统 (13)6.4二次设备组柜 (13)6.5二次设备布置 (14)6.6光/电缆选择 (14)6.7防雷、接地和抗干扰 (15)7变电站总布置 (15)8土建与建筑物 (15)9辅助设施功能要求 (15)10高级功能要求 (15)10.1设备状态可视化 (15)10.2智能告警及分析决策 (15)10.3故障信息综合分析决策 (16)10.4支撑经济运行与优化控制 (16)10.5站域控制 (16)10.6与外部系统交互信息 (16)附录A(规范性附录)本规定用词说明 (17)附录B(资料性附录)智能变电站智能装置GOOSE虚端子配置 (18)编制说明 (19)IQ/GDW393—2009II前言《110(66)kV~220kV智能变电站设计规范》(以下简称本规范)用于规范110(66)kV~220kV智能变电站主要设计技术原则。
现行变电站设计规范一般未涉及智能变电站内容,为加快建设统一坚强智能电网,提高智能变电站建设效率和效益,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的原则,特制定《110(66)kV~220kV智能变电站设计规范》,以规范智能变电站关键技术、设计和工程应用,推动和指导新建工程设计和建设工作。
110kV智能化变电站电气系统关键技术与设计要点分析发布时间:2021-05-07T16:27:18.350Z 来源:《中国电业》2021年4期作者:卢海龙[导读] 信息化技术与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建筑电气系统提出更高要求。
目前,智能技术在各行各业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得到了人们的普遍应用,成为了今后发现的大趋势。
卢海龙喀什天路电力设计咨询有限公司新疆喀什 844000摘要:信息化技术与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建筑电气系统提出更高要求。
目前,智能技术在各行各业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得到了人们的普遍应用,成为了今后发现的大趋势。
智能技术的应用,不仅促进了相关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且带动了相关经济的迅猛发展。
智能化技术实质上是信息技术的产物,是人工智能和计算机技术的结合物。
电气系统工程与智能技术的有效结合,促使我国电气系统工程快速发展,降低了生产成本,带动了行业的变革,完善了工程管理。
通过智能化技术可以实现电气自动化工程简单化,有助于更好地摆脱设备使用中的弊端,降低数据操作的复杂性,达到提高设备使用轻松度的目标。
关键词:110kV智能化;变电站;电气系统;关键技术;设计要点引言在电气系统中利用智能化技术手段,为项目工程创造出更大的利润空间,是能够为电气工程提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同时意味着我国的电气系统步入新的发展阶段。
作为电气工程中的关键性因素,电气智能化控制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但由于电气智能化控制技术较为复杂,使电气系统发展容易受到外界干扰或其他不良因素的影响。
为实现电力系统与电气系统的长效发展,提高智能化技术应用在项目建设过程中的稳定性,需要相关专业人才对现代化的智能技术进一步研究,以此推进电气系统水平的不断提升。
1建筑电气工程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增加了人们对于用电方面的需求,从而促使了电气工程的发展。
在电气工程中包含有许多的种类,它们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提高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国家电网公司
110kV标准配送式智能变电站
设计技术导则
(初稿)
上海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2012年4月19日
目录
第三篇 110kV智能变电站 (1)
第9章技术方案 (1)
9.1 技术方案组合表 (1)
9.2二次设备配置方案一览表 (12)
第10章通用设备 (26)
10.1 一次设备 (26)
10.1.1 主变压器主要技术参数及标准化接口 (26)
10.1.2 组合电器主要技术参数及标准化接口 (27)
10.1.3 断路器主要技术参数及标准化接口 (27)
10.1.4 隔离开关及接地开关主要技术参数及标准化接口 (28)
10.1.5 电流互感器主要技术参数及标准化接口 (28)
10.1.6 电压互感器主要技术参数及标准化接口 (29)
10.1.7 并联电容器主要技术参数及标准化接口 (29)
10.1.8 避雷器主要技术参数及标准化接口 (30)
10.1.9 支柱绝缘子主要技术参数及标准化接口 (30)
10.1.10 开关柜主要技术参数及标准化接口 (31)
10.1.11 其他设备主要技术参数及标准化接口 (32)
10.2 二次设备 (34)
10.2.1 测控装置 (34)
10.2.2 线路保护 (34)
10.2.3 母线保护 (35)
10.2.4 母联分段保护 (35)
10.2.5 主变保护 (35)
10.2.6 故障录波网络报文与暂态故障记录分析装置 (36)
10.2.7 备自投装置 (36)
10.2.8 合并单元 (37)
10.2.9 智能终端 (37)
10.2.10 合并单元、智能终端一体化装置 (37)
10.2.11 保测一体化装置 (38)
10.2.12 网络交换机 (38)
10.2.13 数字电能量表计 (39)
10.2.14 电能量远方终端 (39)
10.2.15 一体化电源监控 (39)
第11章技术导则 (39)
11.1 概述 (39)
11.2电气部分 (40)
11.2.1 电气主接线图 (40)
11.2.1.2 35kV (40)
11.2.1.3 10kV (40)
11.2.1.4 主变中性点接地方式 (40)
11.2.1.5 无功补偿 (40)
11.2.2 电气总平面 (40)
11.2.3 配电装置 (41)
11.2.4设备安装 (46)
11.2.4.1 总的要求 (46)
11.2.4.2 变压器安装 (48)
11.2.4.2组合电器安装 (51)
11.2.4.3 AIS设备的安装 (52)
11.2.4.4 电容器安装图 (53)
11.2.4.5母线安装 (54)
11.2.4.6开关柜的安装 (55)
11.2.5 交流站用电系统 (55)
11.2.5.1站用电源 (55)
11.2.5.2 站用电接线方式 (55)
11.2.5.3 站用电负荷的供电方式 (56)
11.2.5.4 站用变容量选择 (56)
11.2.5.5 站用变压器布置 (56)
11.2.5.6 低压电器、导体选择 (57)
11.2.5.7 检修电源的配置 (57)
11.2.6防雷接地 (57)
11.2.6.1 站内防雷 (57)
11.2.6.2 站内接地 (59)
11.2.7 照明 (60)
11.2.7.1 照明种类 (60)
11.2.7.2 计算项目及其深度要求 (61)
11.2.7.3 照明标准值 (61)
11.2.7.4 供电系统 (62)
11.2.7.5 照明和动力设备选择 (63)
11.2.7.6 照明开关、插座的选择和安装 (64)
11.2.7.7 布置和安装工艺 (64)
11.2.8电缆设施及防火 (64)
11.2.8.1电缆选型 (64)
11.2.8.2电/光缆敷设通道 (66)
11.2.8.3敷设方式 (66)
11.2.8.4电缆孔、洞的封堵 (70)
11.2.9施工图卷册安排 (78)
11.3二次系统 (79)
11.3.1 总体设计原则 (79)
11.3.2 二次设备室及屏(柜)的布置 (79)
11.3.2.1 二次设备室的设置及其屏(柜)的布置 (79)
11.3.2.2 二次屏(柜)的选择及布置 (80)
11.3.3 二次回路设计 (81)
11.3.3.1 二次回路的基本要求 (81)
11.3.3.2 二次“虚回路”的基本要求 (81)
11.3.4 二次网络设计 (82)
11.3.4.1 站控层/间隔层网络 (82)
11.3.4.2 过程层网络 (82)
11.3.5 二次设备的选择及配置 (82)
11.3.5.1 控制保护设备 (83)
11.3.5.2 小母线 (83)
11.3.5.3 端子排 (83)
11.3.5.4 虚端子 (84)
11.3.5.5 控制电缆 (84)
11.3.5.6 光缆和网线 (85)
11.3.6 一体化电源 (85)
11.3.6.1 直流系统 (85)
11.3.6.2 不间断电源系统 (87)
11.3.7 时钟同步系统 (87)
11.3.8 辅助系统 (87)
11.3.8.1 智能辅助控制系统 (87)
11.3.9 二次设备接地和抗干扰 (88)
11.3.9.1 接地 (89)
11.3.9.2 防雷 (89)
11.3.9.3 抗干扰 (89)
11.3.10 防止质量通病的措施及标准工艺 (90)
11.3.10.1 防止质量通病的措施 (90)
11.3.10.2 标准工艺 (91)
11.3.11施工图卷册安排 (93)
11.4土建部分 (93)
11.4.1 站址规划 (93)
11.4.2 总平面及竖向布置 (94)
11.4.2.1 总平面布置 (94)
11.4.2.2 竖向布置 (97)
11.4.2.3 土(石)方平衡 (97)
11.4.3 站内外道路 (98)
11.4.3.1 站内外道路平面布置 (98)
11.4.3.2 进站道路详图 (98)
11.4.3.3 站内道路详图 (100)
11.4.4 围墙、大门 (104)
11.4.4.1 围墙 (104)
11.4.4.2 大门 (109)
11.4.5 站区地下管沟 (110)
11.4.5.1 站区地下管沟平面布置 (110)
11.4.5.2 电缆沟 (110)
11.4.5.3 电缆沟沟盖板 (112)
11.4.5.4 节点 (112)
11.4.6 建筑物 (114)
11.4.6.1 建筑总说明 (114)
11.4.6.2 建筑门窗 (115)
11.4.6.3 地下电缆层平面布置 (115)
11.4.6.4 墙体 (115)
11.4.6.5 楼、地面 (116)
11.4.6.6 屋面 (119)
11.4.6.7 楼梯、坡道及散水 (120)
11.4.6.8 防水 (121)
11.4.6.9 装修工程 (121)
11.4.6.10 建筑节能 (122)
11.4.6.11 结构 (122)
11.4.7 防火墙 (122)
11.4.8 构支架 (123)
11.4.8.1 构架 (123)
11.4.8.2 设备支架 (125)
11.4.9 给排水 (125)
11.4.9.1 给水 (125)
11.4.9.2 排水 (126)
11.4.10 消防 (126)
11.4.10.1 建筑物消防 (126)
11.4.10.2 电缆夹层、电缆隧道消防措施 (127)
11.4.10.3 其他 (127)
11.4.11 采暖和通风 (127)
11.4.11.1 一般要求 (127)
11.4.11.2 主变压器室及散热器室通风 (128)
11.4.11.3 110kV GIS室通风 (128)
11.4.11.4 35(10)kV开关柜室降温通风 (129)
11.4.11.5 电容器室和电抗器室通风 (129)
11.4.11.6 接地变室通风 (129)
11.4.11.7 蓄电池室通风空调 (129)
11.4.11.8 电缆夹层通风 (130)
11.4.11.9 继电器室等二次设备室空调 (130)
11.4.11.10 消防泵房通风 (130)
11.4.12 环境保护 (130)
11.4.12.1 废水处理 (130)
11.4.12.2 噪声控制 (131)
11.4.12.3 电磁波辐射及防治 (131)
第12章典型图纸 (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