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配送式智能变电站主要技术原则介绍-江苏电力设计院
- 格式:pptx
- 大小:5.88 MB
- 文档页数:61
智能变电站功能架构及设计原则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对电力能源的应用需求也随之增长。
在电力系统当前的发展趋势之下,智能电网已经成为了一个主要的前进方向。
在智能电网的建设中,智能变电站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因此,应当明确智能变电站的功能架构及设计原则,更好的推进智能变电站的发展建设,从而提高电网供电的质量和效率。
本文对智能变电站的概念进行了介绍,对智能变电站功能架构及关键技术设计原则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智能变电站;功能架构;设计原则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水平逐渐提高,对于电力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整个电网系统的压力也在急剧增加。
伴随着新的科学技术和网络系信息技术在电网系统中不断被应用,向智能化、自动化发展已经成为未来电网系统发展的必然趋势。
变电站作为整个电网系统中的重要环节,在供电过程中具有无法取代的作用,如何确定智能化变电站功能架构以及设计原则成为变电站智能化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智能变电站的主要特点1.1低碳环保很多新型设备应用在了智能变电站当中,例如光纤接线、低功耗电子元件等,使得变电站运行能耗大量降低,同时发挥出了一定的低碳环保效果。
智能变电站在运行过程中,不会对环境产生较大的影响。
在设计过程中对低能耗设备进行应用,例如电子式互感器等。
这对于电力系统的可持续化发展有着极大的意义,同时也有助于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构建和发展。
1.2互动集成在智能变电站中,能够对运行信息进行有效的收集和共享,同时能够联系设备和电网,加强二者之间的互动,确保电网的平稳运行。
在智能变电站中,融合了传感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对数据采集流程进行了简化,确保实时传输信息数据,从而形成可靠、安全的信息互动平台,更好的确保了变电站的安全运行。
1.3安全可靠安全可靠性是智能变电站中最大的特点,由于将大量先进设备、现代化技术应用在智能变电站中,因而能够自动检测出电网中的故障,自愈能力十分良好,对于电网故障率的降低有着很大的帮助。
目录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数字式继电保护微机型试验装置的产品分类、技术要求、检验方法及验收规则、包装、运输、贮存、标志、标签、使用说的成套性及质量保证等。
本标准适用于各类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的微机型试验装置。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标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标准。
3.术语定义DL/T 860、GB/T 20840.8中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适用于本标准。
3.1.基准值reference value基准条件之一的规定值,是与试验装置性能有关的影响量的规定值。
基准值应带有允许偏差。
3.2.基准范围reference range基准条件之一的规定值的范围。
3.3.真值true value表征在所处条件下,一个完全确定的量的值。
一个量的真值是一个理想概念,无法准确获得。
3.4.约定真值conventional true value一个量的真值的近似值,使用该近似值时,它与真值之间的差别可忽略不计。
—般用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来确定某量的约定真值。
3.5.总有效值total root mean square各次谐波与基波的方均根值。
3.6.影响量influence quantity影响试验装置的任一输出量的量。
影响量不是测量的对象,但影响试验装置输出量的准确度。
3.7.影响量的标称范围nominal range of an influence quantity在规定的条件下,试验装置能满足规定要求的影响量的值的范围。
在此范围内,测量试验装置的变量和工作误差。
3.8.影响量的极限范围extreme range of an influence quantity试验装置只经受自发的可逆变化而不必满足任何其他要求的影响量值的范围。
在此范围内,试验装置不致损坏;当恢复到基准范围时,试验装置的性能不应降低。
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应用基本技术原则及具体实施方案一转眼,十年的方案写作经验仿佛就在昨天,今天我们来聊聊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的应用,结合基本技术原则和具体实施方案,让大家对这个领域有个全面的认识。
1.确保继电保护装置的可靠性。
这是最基础的原则,只有保证装置的可靠性,才能确保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
2.选择合适的继电保护装置。
根据不同的电力系统,选择合适的继电保护装置,确保其能够适应各种复杂环境。
3.优化保护配置。
通过合理配置保护装置,降低误动作和漏动作的风险,提高保护性能。
4.强化信息交流与共享。
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系统应具备强大的信息交流与共享功能,以便于实时监测和故障分析。
我们具体聊聊实施方案。
1.确定保护范围和对象。
我们需要明确保护的范围和对象,包括变压器、线路、母线等。
这一步是为了确保继电保护装置能够覆盖到电力系统的各个关键部分。
2.设计保护方案。
根据保护范围和对象,设计合理的保护方案。
这里要注意,保护方案要充分考虑系统的实际运行情况,确保在各种工况下都能起到保护作用。
3.选择合适的保护装置。
根据保护方案,选择合适的继电保护装置。
这一步非常关键,因为选择不当可能会导致保护装置无法正常工作。
4.实施保护装置的安装与调试。
将选定的保护装置安装到指定位置,并进行调试。
这一步需要严格遵循安装规程,确保保护装置的正常运行。
5.建立保护信息管理系统。
为了提高保护装置的运行效率,我们需要建立一套保护信息管理系统。
这个系统应具备实时监测、故障分析、预警等功能。
6.定期检查与维护。
保护装置投入使用后,要定期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
这一步很重要,因为保护装置的故障可能会影响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
8.加强人员培训。
对于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系统,要加强人员培训,提高运维人员的专业技能,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
9.建立应急预案。
为了应对突发情况,需要建立应急预案,确保在故障发生时能够迅速采取措施,降低事故影响。
实施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方案时,有几个注意事项得特别留心:1.装置选型要慎重。
技术与应用配送式预制舱智能变电站技术周文李杰(江苏凌创电气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江苏镇江 212009摘要配送式智能变电站是一种新兴的变电站建设方案。
本文主要介绍预制舱式智能变电站, 文章从预制舱结构及电气接口上探讨了预制舱式智能变电站的二次系统的几项关键技术,着重分析了预制舱的结构、屏柜布局以及预制舱的配置方案,并对预制舱式变电站的电气接口形式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配送式;智能变电站;预制舱;IEc 61850Distribution 1’ype Prefabricated Module of InteUigent Substation Z矗D“耽以己f 西P(Jiangsu Lingchuang Electric Automation Co.,Ltd,zhenjiang,Jiangsu 212009Abstract Distribution融pe intenigent substation is a new substation constmction project.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d the cabin type intelligent substation,this paper discusses seVeral key techniques of two Drecast deck sVstem of intelligent substation from prefabricated cabin strIlctIlre and electrical interface,configuration scheme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st九lcture,the cabinet layout and prefabri-cated c a_bin pref曲ricated cabin,and the pre class type transfomer substation electricalinterface studied。
智能变电站功能架构及设计原则摘要:在我国的智能电网系统当中,智能变电站的地位举足轻重,这也是智能变电站与传统的变电站之间的差异所在。
其技术较先进、安全性较高、建筑成本低,并且维护方便,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也小,在环境友好方面做的较好。
本文主要就是针对智能变电站功能架构及设计原则来进行分析。
关键词:智能变电站;功能架构;设计原则引言目前,随着我国智能化变电站建设脚步的加快,智能变电站的管理也要跟上发展的步伐,为了有效提高设备的生命周期,并优化其管理模式,电力企业应当切实加强电网运行数据的采集工作,并实现数据的实时共享,以便于灵活管理各种设备。
1、智能变电站智能变电站通过先进、高效可靠和环保的智能设备集合而成,采用高速的通信网络为载体,能够自动的完成电力系统进行测量、控制和保护等基本功能。
并可根据需要支持电网实时自动控制、智能调节、在线分析决策、协同互动等高级功能的变电站。
智能变电站与数字化变电站更加强调目的,即更加强调变电站具有的功能和目标,因此智能变电站概念中包含两个方面的集成:物理集成和逻辑集成,如图1所示。
坚强智能变电站是坚强智能电网的基础。
而高可靠性设备的大量投入则可以保证是变电站的坚强性。
变电站的自动化分析、综合和协调控制、设备信息的数字化、各种基本功能的集成化是智能变电站的关键,也是智能变电站发展的必然趋势。
实现信息共享智能化和是最终目标。
智能化变电站相对与传统变电站的创新点主要在以下四个方面。
(1)一次设备智能化。
即综合具有状态监测、检测与诊断、状态检修及资产评估等智能化功能。
(2)互动。
实现与大用户、其他变电站及调度中心的交流互动。
(3)协调控制。
电能质量监测控制、变压器电压/无功广域协调控制,保证全站的经济运行。
(4)智能应用。
高速采集实时数据,完成相应存储分析,并做出智能决策以提高变电站智能应用水平。
2、智能变电站构架的特点及功能2.1、智能化的设备在现在的数字化变电站当中,其一次设备的信息化水平大大提高。
智能变电站的技术原则基础-高度可靠的智能设备①设备-具有信息数字化、功能集成化、结构紧凑化、状态可视化等主要技术特征,符合易扩展、易升级、易改造、易维护的工业化应用要求②设计建设-按照DL/T 1092 (电力系统安全稳定控制系统通用技术条件)三道防线要求,满足DL 755 (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导则)三级安全稳定标准;满足GB/T 14285 (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技术规程)继电保护选择性、速动性、灵敏性、可靠性的要求③测控、保护、后台-满足GB/T 14285(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技术规程)、DL/T 769(电力系统微机继电保护技术导则)、DL/T 478(静态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通用技术条件)、GB/T 13729(远动终端设备)的相关要求,后台监控功能参考DL/T5149(220kV~550kV变电所计算机监控系统设计技术规程)的相关要求④通信网络与系统-符合DL/T 860 (IEC 61850)标准。
应建立包含电网实时同步信息、保护信息、设备状态、电能质量等各类数据的标准化信息模型,满足基础数据的完整性及一致性的要求⑤信息平台-建立站内全景数据的统一信息平台,供各子系统统一数据标准化规范化存取访问以及和调度等其它系统进行标准化交互⑥管理-满足变电站集约化管理、顺序控制等要求,并可与相邻变电站、电源(包括可再生能源)、用户之间的协同互动,支撑各级电网的安全稳定经济运行⑦无人值班-满足无人值班变电站的要求。
变电站在智能化后,更要高效,继续贯彻无人值班的管理运行模式,并提倡集控⑧系统安全-严格遵照《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总体方案》和《变电站二次系统安全防护方案》的要求,进行安全分区、通信边界安全防护,确保控制功能安全智能变电站的体系结构智能变电站的层次结构-三层结构(与IEC 61850标准规定相一致):过程层、间隔层、站控层过程层设备-包括变压器、断路器、隔离开关、电流/电压互感器等一次设备及其所属的智能组件以及独立的智能电子装置间隔层设备-指继电保护装置、系统测控装置、监测功能组主IED 等二次设备,实现使用一个间隔的数据并且作用于该间隔一次设备的功能,即与各种远方输入/输出、传感器和控制器通信站控层-包括自动化站级监视控制系统、站域控制、通信系统、对时系统等,实现面向全站设备的监视、控制、告警及信息交互功能,完成数据采集和监视控制(SCADA)、操作闭锁以及同步相量采集、电能量采集、保护信息管理等相关功能。
关于智能变电站功能架构及设计原则分析摘要】在我们的生活中,电是必不可缺的资源之一。
人类社会想要进步和发展,不能离开电力这个基础,绝大部分的设施和人类活动都离不开电力的支持。
并且,人们现在对电力的需求量变得越来越大,给电力企业提高了要求,其中直接相关的就是智能变电站。
随着人们对电力需求的加大,做好智能变电站功能架构设计的不断完善和增强的任务是极其重要的,只有不断突破和创新才能满足我们生活工作的需要,才能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本篇文章对智能变电站的概念及其特点进行了介绍,对其在结构和设计原则方面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智能变电站;功能架构;设计原则【正文】从当下的社会形势来看,我们的经济迅猛发展,经济的迅猛发展带动了企业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对各种资源的需求也不断地增多,对很多事物有了更高的要求。
电力作为生活工作的最基本的电力的需求量不言而喻是很大的。
电力行业应当适应新时代,建立现代化的智能变电站,积极和电力行业的专业人员进行交流合作,提高智能变电站的设计水平,促进智能变电站的发展,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一、智能变电站概述1.1智能变电站的概念智能变电站是社会进步技术不断创新发展的产物,在传统的智能变电站的基础之上应用自动控制和智能调节技术,保证了智能变电站的不断发展,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适应了人们工作生活的需要。
智能变电站中使用了很多的高科技的技术知识以及很多先进的设备。
运用网络技术,问题会被很快发现并解决,保证了智能变电站的稳定持续运行。
智能变电站不但有高稳定性和高安全性,而且还有一定的自我修复功能。
智能变电站是将传统智能变电站和高科技结合的结果。
1.2智能变电站的特点1.2.1可靠性智能变电站应用了信息和网络技术和先进的设备,在智能变电站工作中,不但可以自动检查自身出现的问题,而且智能变电站具有很强的自我修复功能,大大降低了智能变电站工作运行中出现问题或者故障的几率。
标准配送式智能变电站技术研究标准配送式智能变电站是新一代智能变电站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其将实现“标准化设计、工厂化加工、装配式建设”的目的,全面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和效率,降低全寿命周期成本。
文章对这五项标准配送式智能变电站试点工程中应用的主要技术方案进行研究,并对工程的经济技术指标进行分析,提出标准配送式变电站技术的发展方向。
标签:标准配送;智能变电站;标准化;装配引言2009年国家电网启动第一批智能变电站试点工程的建设,经过5年的探索和研究,智能变电站技术在原理研究、设备研制、设计优化和标准制定等方面取得了许多成果,并基本确定了新一代智能变电站的发展方向[1-4]。
标准配送式智能变电站正是新一代智能变电站的发展方向之一。
标准配送式智能变电站的主要技术特征是标准化设计和模块化建设,形成电气一次、二次、土建各专业标准化技术方案,实现“标准化设计、工厂化加工、装配式建设”的目的,全面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和效率,降低全寿命周期成本。
2013年6月,国家电网公司的首批五项标准配送式变电站试点工程已经相继建成投产,文章对这五项试点工程中应用的主要技术方案进行研究,并对工程的经济技术指标进行分析,提出标准配送式变电站技术的发展方向。
1 技术方案标准配送式智能变电站的主要技术特征是标准化设计和模块化建设。
标准化设计的主要技术表现形式为:应用通用设计和通用设备进行电气主接线设计、电气总平面布置以及设备选择;一次设备与二次设备、二次设备间接线标准化,采用预制光缆、预制电缆,实现“即插即用”;建、构筑物应用装配结构,结构件采用工厂预制,实现标准化,统一建筑结构、材料、模数,规范围墙、防火墙、电缆沟等构筑物类型,应用通用设备基础,应用标准化定型钢模。
模块化建设的主要技术表现形式为:电气一次设备高度集成测量、控制、状态监测等智能化功能,监控、保护、通信等二次设备全部集成布置于预制舱,一、二次集成设备最大程度实现工厂内规模生产、集成调试、模块化配送,有效减少现场安装、接线、调试工作,提高建设质量和效率;建、构筑物采用工厂化预制、机械化现场装配,减少现场“湿作业”,减少劳动力投入,实现环保施工,提高施工效率;基础采用标准化定型钢模浇制混凝土,提高成品工艺水平。
智能变电站功能架构及设计原则摘要:所谓智能变电站,便是采用可靠、集成和环保的智能设备,以全站信息数字化、通信平台网络化、信息共享标准化为基本要求,自动完成信息采集、测量、控制、保护、计量和检测等基本功能,具备支持电网实时自动控制、智能调节、在线分析决策和协同互动等高级功能的变电站。
随着业务智能化需求的不断提高,使得数据采集量和功能节点之间数据交互量大大提高。
面对这些应用需求,变电站通信网络作为智能变电站可靠运行的基础,其原有的组网理念以及功能、性能已不能满足建设、运维应用需求。
因此,建立一种网络分层管理、业务自动感知、装置即插即用、网络安全可靠、设备通用互换的智能变电站通信网络架构,满足智能变电站网络建设和运维需求,成为了电力科研和管理人员的共识。
关键词:智能变电站;功能架构;设计原则引言随着时代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电能的需求与日俱增,传统变电站逐渐满足不了当前人们的需求,变电站技术的创新势在必行。
智能变电站技术的应用,不仅提升了工作效率,还有效的减少了传统变电站的日常维护工作量,提升变电站的安全性能,对于我国电力企业的智能化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1智能变电站1.1智能变电站的定义智能变电站是在原有变电站的基础上,利用智能调节与自动控制技术促进变电站的发展和运行,它是以通信网络为载体的。
因此,作为现代科技发展的产物,利用可靠、环保、先进、高效的智能设备构成的智能变电站,可以实现对变电站的自动控制、保护等,使变电站最大化地发挥自身的使用价值。
智能变电站利用先进的科技设备和信息化技术完成电网运作时采集电网数据信息的工作。
1.2智能变电站的特征智能变电站不同于传统的变电站,它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1低碳环保型智能变电站的设计与制造,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有效地降低了变电站运行中的能耗。
在同一电量下,智能变电站比传统变电站消耗更少的电能。
实现低碳环保的电力企业绿色发展战略目标,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2安全可靠,在变电站智能化运行过程中,最大的优点是安全可靠。
智能变电站技术介绍智能变电站,是指利用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将传统的电力设备与智能化技术相结合,实现电力系统的远程监控、自动化操作和智能化管理的一种现代化电力设施。
智能变电站的引入,极大地提升了电力系统的运行效率、可靠性和安全性,成为电力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
一、智能变电站的概述智能变电站通过在变电站内部加装各种传感器、无线通信装置和自动控制系统,实现对变电站设备的实时监测和远程控制。
与传统的变电站相比,智能变电站具有以下主要特点:1.实时监测:智能变电站通过各种传感器对变电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和定位潜在故障隐患,为运维人员提供准确的故障诊断信息。
2.远程操作:智能变电站支持远程操作,运维人员可以通过网络远程操作变电站设备,实现对电力系统的远程控制和管理。
这样一来,在发生紧急情况时,运维人员不需要亲临变电站现场,可以通过远程操作设备,快速恢复电力系统的供电能力。
3.自动化控制:智能变电站采用先进的自动控制技术,实现对变电站设备的自动化控制。
通过预设的逻辑控制程序,智能变电站可以自主地对电力设备进行自动调节和操作,提高整个变电站的运行效率。
二、智能变电站的关键技术1.传感器技术:智能变电站中的各种传感器,如电流传感器、电压传感器等,可以实时监测电力设备的运行参数,将采集到的数据传输到监控中心,为运维人员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2.通信技术:智能变电站采用无线通信技术,将各个变电设备的监测数据传输到监控中心。
这样一来,运维人员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电脑或移动设备获取变电站的实时运行状态,并进行远程控制。
3.自动控制技术:智能变电站通过自动控制系统,对变电设备进行自动调控和操作。
通过设定合理的逻辑控制程序,智能变电站可以自主地对设备进行智能化运行管理,提高整个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4.人工智能技术:为了进一步提高电力设备的故障预测和诊断能力,智能变电站引入了人工智能技术。
通过对海量的历史数据进行分析和学习,智能变电站可以预测设备的寿命和故障概率,并提醒运维人员及时采取维修措施,降低故障风险。
智能变电站功能架构和设计原则发表时间:2017-05-15T14:19:21.837Z 来源:《电力设备》2017年第4期作者:刘晓鹏[导读] 摘要:电能是经济发展重要能源之一,变电站是电力供应系统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科技进步,智能化变电站建设如火如荼。
本文就此分析智能变电站功能架构和设计原则。
(国网安徽省电力公司肥西县供电公司合肥 231200)摘要:电能是经济发展重要能源之一,变电站是电力供应系统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科技进步,智能化变电站建设如火如荼。
本文就此分析智能变电站功能架构和设计原则。
关键词:智能电网;智能变电站;功能架构;设计原则引言在信息化时代,任何事物都向着智能化发展,唯有智能化服务才能提高工作效率,节省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国家电网概莫能外。
智能变电站是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提高运作效率、节省人力物力等各个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智能化电站实现的目标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遥不可及。
1.智能变电站概述智能变电站具有先进的功能,在环保和服务用电方面比传统的变电站有显著的提高,不仅体现在自动控制、全站设备的一、二次保护等方面也比传统的变电站有不少的提高,主要的优势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先进的状态监测、诊断和测控功能,与其他变电站和电力调度中心具有互动交流功能,变电站运行具有显著的经济性,还有采集、存贮和分析能力。
2.智能变电站设计原则2.1存储保护设计在智能变电站中,通过对数字信息平台的构建,能够对信息集中管理的目的加以反映,在信息集中存储管理中,冗余、转换、调用、集成信息模型等功能发挥良好,对电网互动技术支撑、信息提供等也有较大帮助。
针对信息共享,智能变电站设定统一融合标准,实现智能电网与变电站间无缝通信连接。
由于应用了分布式电源,智能电网效率与安全性有效提升。
2.2硬件集成技术设计智能变电站硬件系统运行环境日益复杂,硬件集成技术应用,能有效克服以往硬件设计不足。
硬件系统设计要考虑自动化、智能化、集成化技术综合应用,应用功能模块化设计,提升硬件系统功能性。
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应用基本技术原则及具体实施方案2009年12月31日一、总则1.本标准内容是在现行标准、规范基础上对智能变电站设计所作的补充规定,与现行标准、规范不一致之处以本标准为准;2.智能变电站的二次安全防护应严格遵照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总体方案和变电站二次系统安全防护方案的要求,进行安全分区,通信边界安全防护,确保控制功能安全;3.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应满足智能调度、运行维护、监视控制及无人值班等信息交互的要求;不设置独立的保护信息子站,其功能由统一信息平台实现;站控层通信规约应符合IEC61850标准;4.本规范适用于220kV及以上电压等级的新建、扩建、改建的智能变电站,110kV及以下的智能变电站参照执行;5.继电保护技术应用的研究与探索,应以进一步提高保护的性能和安全可靠性为目的;继电保护在功能实现上,是统一的整体,需要一次设备、二次回路、通道、保护装置之间的配合协调,才能发挥其整体性能;6.继电保护必须满足“可靠性、选择性、速动性、灵敏性”的要求,220kV及以上电压等级继电保护系统应遵循“双重化设计”原则,每套保护系统装置功能独立完备、安全可靠;保护双重化配置时,任一套保护装置不应跨接双重化配置的两个网络;110kV电压等级的保护宜双套配置;7.按照国家标准GB/T 14285-2006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技术规程要求“除出口继电器外,装置内的任一元件损坏时,装置不应误动作跳闸”;智能化变电站中的电子式互感器的二次转换器A/D采样回路、合并单元MU、光纤连接、智能终端、过程层网络交换机等设备内任一个元件损坏,除出口继电器外,不应引起保护误动作跳闸;8.电子式互感器、MU、保护装置、智能终端、过程层网络交换机等设备之间应采用光纤连接,正常运行时,应有实时监测光纤连接状态的措施;9.保护装置宜独立分散、就地安装;当采用就地安装时,其运行环境应满足相关标准要求;10.当采用电子式互感器时,应针对电子式互感器特点优化相关保护算法、提高保护性能;11.保护装置应不依赖于外部对时系统实现其保护功能;12.保护应直接采样,对于单间隔的保护应直接跳闸,涉及多间隔的保护母线保护宜直接跳闸;对于涉及多间隔的保护母线保护,如确有必要采用其他跳闸方式,相关设备应满足保护对可靠性和快速性的要求;13.电子式互感器应至少提供两个独立的保护绕组,每个绕组由两路独立的采样系统进行采集双A/D系统,每个MU出两路数字采样值,由同一路通道进入一套保护装置;14.110kV及以下电压等级宜采用保护测控一体化设备,当采用开关柜方式时,保护装置安装于开关柜内;对于户内GIS的厂站,保护设备宜就地靠近一次设备安装,采用电缆直接跳闸方式;15.线路过电压及就地判别功能应集成在线路保护装置中;16.继电保护装置的网络接口,应采用独立的数据接口控制器;17.双母线、单母分段等接线型式单断路器的线路、变压器间隔单独配置三相ECVT;18.保护装置应具有MMS接口,保护相关信息经MMS接口直接上送监控后台;19.双重化的两套保护及其相关设备电子式互感器、MU、智能终端、网络设备、跳闸线圈等的直流电源应一一对应;二、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配置原则1.220kV及以上线路保护1)每回线路配置2套包含有完整的主、后备保护功能的线路保护装置, 线路过电压及就地判别功能应集成在线路保护装置中;2)纵联保护应支持一端为电子式互感器、另一端为常规互感器或两端均为电子式互感器的配置形式;2.3/2接线断路器保护和短引线保护1)断路器保护按断路器双重化配置;2)短引线保护可独立设置,也可包含在边断路器保护内;3.变压器保护1)变压器保护按双重化配置,每套保护包含完整主、后备保护功能;各侧MU、智能终端均按双重化配置;2)变压器保护直接采样;各侧断路器采用直接跳闸;跳母联、分段断路器及闭锁备投、启动失灵等可采用GOOSE网络传输;主变保护可通过GOOSE网络接收失灵保护跳闸命令,并实现失灵跳主变各侧断路器;3)对于采用分布式变压器保护方式;分布式变压器保护由主单元和若干个子单元组成,按电压等级布置子单元;增加主/子单元定义4)非电量保护就地直接电缆跳闸,信息上送过程层网;4.母线保护1)220kV及以上母线配置两套母线保护;2)母线保护采用直接采样、直接跳闸方式,当接入元件数较多时,可采用分布式母线保护形式;分布式母线保护:由主单元和若干个子单元组成,主单元实现保护功能,子单元执行采样、跳闸功能;5.高压并联电抗器保护1)高压并联电抗器保护按双重化配置;2)并联电抗器的采样采用独立的电子电流互感器,首端、末端电流互感器共用一个MU;6.220kV母联分段保护1)母联分段保护、智能终端、合并单元均按双重化配置;2)过流保护跳母联分段断路器采用点对点直接跳闸方式,其它保护跳母联分段断路器可采用GOOSE网络传输;3)母联分段过流保护启动母差失灵可采用GOOSE网络传输;7.66kV、35kV及以下间隔保护1)采用保护测控一体化设备,按间隔、单套配置;2)当采用开关柜方式时,保护装置安装于开关柜内,不宜使用电子式互感器;3)当使用电子式互感器时,每个间隔的保护、测控、智能终端、合并单元功能宜按间隔合并实现;4)跨间隔信息交换采用GOOSE网络传输;8.故障录波装置1)故障录波采样值传输可采用点对点或网络方式,开关量采用GOOSE网络传输;2)如采用SV采样网,采用以太网接口,规约采用IEC61850-9-2;3)220kV及以上故障录波器按实际需求、分网络配置,应能记录所有MU、GOOSE网络的信息;9.安全自动装置1)220kV及以上的安全稳定控制装置按双重化配置;2)备自投、过载联切功能可在过程层或站控层实现;3)要求快速跳闸的安控装置应采用点对点直接跳闸方式;10.其它1)母线电压合并单元可接收至少2组电压互感器,并能够支持向其它合并器提供母线电压数据,并根据需要提供PT并列功能;各间隔合并单元所需母线电压量通过PT合并单元转发;2)双母线电压切换功能在保护装置内实现;三、相关设备配置原则1.电流MU、线路变压器PT的MU应满足保护双重化配置的要求;2.220kV及以上电压等级智能终端按断路器双重化配置;3.过程层网和站控层网应完全独立;4.SV采样值网络与GOOSE网络应完全独立;5.合并单元、智能终端、保护装置可通过IRIG-BDC码对时,也可采用IEEE1588IEC-61588标准进行网络对时,对时精度应满足要求;6.在过程层GOOSE网的组网方式采用双重化独立组网,第一套保护接入A网,第二套保护接入B网;四、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装置接口要求1.保护装置采样值采用点对点接入方式;2.保护装置应配备以下接口:MU输入接口、智能终端接口跳闸及断路器接点、闭锁信息、GOOSE网络接口、MMS网络接口;(1)智能终端接口采用点对点方式,其开出量如下:线路保护、变压器电量保护、母线保护、电抗器电量保护、重合闸、断路器保护、短引线保护、安全自动装置、其他保护如串补保护等跳、合闸命令;(2)GOOSE网络接口其开入、开出量如下:测控合分闸命令、断路器位置接点、刀闸辅助接点、保护跳闸、启动失灵、启动/闭锁重合闸、启动闭锁备投、告警信号等;3.采用直接电缆跳闸的开出量:变压器、电抗器等需要跳闸的非电量保护跳闸采用电缆直接跳闸;五、智能变电站继电保护相关接口设备技术要求1.电子互感器技术要求1)电子互感器含MU应如实反映一次电流或电压,复合误差不大于5%、额定延时时间不大于2ms、唤醒时间为0;2)一套ECT内应具备两个保护用电流传感元件,每个传感元件由两路独立的采样系统进行采集双A/D系统,进入一个MU,每个MU出两路数字采样值由同一路通道进入一套保护装置;3)一套EVT内应由两路独立的采样系统进行采集,每路采样系统应采用双A/D系统,进入相应MU,每个MU出两路数字采样值由同一路通道进入一套保护装置;4)一套ECVT内应同时满足上述2、3条要求;采样信号进入相应的MU,每个MU出两路数字采样值由同一路通道进入一套保护装置;5)用于双重化保护的电子互感器,其两个采样系统应由不同的电源供电并与相应保护装置的直流电源一一对应;6)对于3/2接线方式,其线路EVT应置于线路侧;7)电子式互感器采样数据的品质标志应实时反映自检状态,不应附加任何延时或展宽;2.合并单元技术要求1)每个MU应能满足最多12个输入通道和至少8个输出端口的要求;2)MU应能同时支持IEC60044-8GB-20840、IEC61850-9-2等规约,在工程应用时应能灵活配置;3)MU输出保护采样值应不依赖于外部对时系统解决采样数据同步问题,要求采样值发送间隔离散值小于10us;4)MU输出接口类型:点对点接口保护、安自等,组网接口测控、计量、故录、PMU等;5)MU输出应能支持多种采样频率,用于保护、测控的输出接口采样频率宜为4000Hz;6)变压器按侧配置MU,零序CT并入相应侧MU;放入配置部分3.智能终端1)智能终端应具备以下接口:三跳接点输入接口,保护的点对点接口可灵活配置,最大考虑10个,GOOSE网络接口;2)具备对时功能;3)具备事件报文记录功能;4)跳、合闸命令需要两帧确认;5)智能终端的动作时间应不大于7ms;6)智能终端接收到跳闸命令后,应通过GOOSE网发出收到跳令的报文;7)智能终端具备跳/合闸命令输出的监测功能;8)智能终端还应满足如下要求:①智能终端应具备功能:接收保护跳合闸命令、测控的手合/手分命令及刀闸、地刀等GOOSE命令;输入断路器位置、刀闸及地刀位置、断路器本体信号含压力低闭锁重合闸;跳合闸自保持功能;控制回路断线监视功能等;②智能终端应至少提供两组分相跳闸接点和一组合闸接点,智能终端配置单工作电源;③智能终端不配置液晶显示屏;GOOSE口数量满足点对点跳闸方式和网络跳闸方式的要求;④具备指示灯位置显示和告警;⑤智能终端不设置防跳功能,防跳功能由断路器本体实现;4.过程层网络交换机1)保护接入的交换机应采用工业级或以上等级产品;2)任两台智能装置之间的数据传输路由不应超过4个交换机;当采用级联方式时,不应丢失数据;3)交换机的配置原则:根据间隔数量合理分配交换机数量,每台交换机的光纤接入装置数量不宜超过16个;六、继电保护信息交互原则站控层信息,上送信息、保护装置接受的控制信息……,规约要求MMS故障录波器、状态监测信息上送原则;装置自检信息运行信息应满足运行维护、控制、调度的需求;七、3/2接线型式继电保护实施方案1.线路保护配置方案每回线路配置2套包含有完整的主、后备保护功能的线路保护装置,各自独立组屏,线路保护中还应包含过电压保护和远跳就地判别功能;线路间隔的保护、MU 、智能终端按双重化配置,MU 按断路器分电流接入保护装置,线路电压MU 单独接入线路保护装置或分配至关联的两个MU ,智能终端设计时宜考虑作用于两个跳闸线圈以及一个合闸线圈;具有分相跳、合闸功能;技术实施方案图如下所示:第一套线路保护GOOSE SV 网图1 线路保护技术实施方案2. 断路器保护和短引线保护配置方案断路器保护按断路器双重化配置,组一面屏;边开关断路器保护还包含短引线保护功能; 当边开关断路器保护考虑三相同期重合闸功能时,母线电压经电压MU 分别接入线路PT 的MU; 技术实施方案图如下所示:边断路器保护图2 断路器保护技术实施方案示意图3.变压器保护配置方案每台主变配置2面主变保护屏,各包含1套含有完整主、后备保护功能的主变保护装置; 非电量保护就地直采直跳,信息上GOOSE网联闭锁信号和故障录波;3/2侧电压独立接入保护装置,电流分断路器接入保护装置;变压器的双母线或单母线侧电压和电流合并接入MU点对点接入保护装置;技术实施方案图如下所示:高压侧高压图3 变压器保护合并单元配置图网网图4 变压器保护高压侧、公共绕组系统图GOOSE 网SMV 网图5 变压器保护中压侧系统图GOOSE 网SMV 网图6 变压器保护低压侧系统图4. 母线保护配置方案一条母线配置两套母线保护,每套保护独立组屏;母线保护采用直接采样、直接跳闸方式,当接入元件数较多时,可采用分布式母线保护形式; 分布式母线保护:由主单元和若干个子单元组成,主单元实现保护功能,子单元执行采样、跳闸功能;边断路器失灵经GOOSE 网络传输启动母差失灵功能; 技术实施方案图如下所示:母线保护断路器保护3/2接线母线图7 母线保护技术实施方案示意图5. 高压并联电抗器保护配置方案 按双重化配置组两面屏;高压并联电抗器的采样值,采用独立的电子互感器含CT 和PT 和MU,跳闸需要智能终端预留一个GOOSE 接口;技术实施方案图如下所示:第一套并联电抗器保护GOOSESMV网8 电抗器保护技术实施方案示意图6.GOOSE网组网方案6.1.组网方案要求a)所有GOOSE跳闸采用以太网接口,接口规约采用IEC61850-8-1;b)过程层网和站控层网完全独立;6.2.组网系统图合并单元1智能终端1合并单元智能终端kSMV GOOSE 图9 过程层网组网方案示意图7. 合并单元技术方案MU 的接口如图10,11,12所示:边断路器电流MU1(2)图10 边断路器MU 的接口说明中断路器电流MU1(2)图11 中断路器MU的接口说明高抗电流MU1(2)图12高抗电流MU的接口说明电压MU1(2)图12 电压MU的接口说明3/2接线一个串的MU配置示意图如下:图13 3/2接线MU配置示意图8.智能终端技术方案智能终端按断路器双重化配置,每个智能终端配置足够的以太网接口,按照IEC61850-8-1规约通讯;智能终端的接口如下图所示:边开关智能终端1(2)图14 边断路器智能终端的以太网口说明中开关智能终端1(2)图15 中断路器智能终端的以太网口说明八、双母线接线型式继电保护实施方案1.线路保护每回线路应配置2套包含有完整的主、后备保护功能的线路保护装置,各自独立组屏;合并单元、智能终端均应采用双套配置,保护采用安装在线路上的组合ECVT获得电流电压;线路间隔内,实现智能终端、合并单元与保护装置之间的点对点直接跳闸方式;采样值采用点对点传输;跨间隔信息启动母差失灵功能和母差保护动作远跳功能等采用GOOSE网络传输方式;技术实施方案图如下所示:保护装置图16 220kV线路保护配置示意图2.母差保护保护按双重化进行配置,每套保护独立组屏;各间隔合并单元、智能终端均应采用双套配置;开入量失灵启动、刀闸位置接点、母联断路器过流保护启动失灵、主变保护动作解除电压闭锁等采用GOOSE网络传输;技术实施方案图如下所示:保护按双重化进行配置,包含各侧合并单元、智能终端均应采用双套配置110kV智能终端按单套配置;非电量保护应就地安装,有关非电量保护时延均在就地实现,直采直跳,现场配置智能终端上传非电量动作报文和调档及接地刀闸控制信息;技术实施方案图如下所示:高压侧第一套主变保护低压侧一次开关中压侧公共绕组高压侧中压侧低压侧电子式互感器图19 220kV主变保护配置示意图4.母联分段保护技术实施方案图如下所示:1母联开关母联ECT图20 220kV母联保护配置示意图九、术语和定义1.智能变电站 smart substation采用先进、可靠、集成、低碳、环保的智能设备,以全站信息数字化、通信平台网络化、信息共享标准化为基本要求,自动完成信息采集、测量、控制、保护、计量和监测等基本功能,并可根据需要支持电网实时自动控制、智能调节、在线分析决策、协同互动等高级功能,实现与相邻变电站、电网调度等互动的变电站;2.智能设备 intelligent equipment一次设备与其智能组件的有机结合体,两者共同组成一台套完整的智能设备;3.智能组件 intelligent combination对一次设备进行测量、控制、保护、计量、检测等一个或多个二次设备的集合;4.智能终端 smart unit一种智能组件;与一次设备采用电缆连接,与保护、测控等二次设备采用光纤连接,实现对一次设备如:断路器、刀闸、主变压器等的测量、控制等功能;定义5.电子式互感器 electronic instrument transformer一种装置,由连接到传输系统和二次转换器的一个或多个电流或电压传感器组成,用于传输正比于被测量的量,供测量仪器、仪表和继电保护或控制装置;6.电子式电流互感器 electronic current transformer;ECT一种电子式互感器,在正常适用条件下,其二次转换器的输出实质上正比于一次电流,且相位差在联结方向正确时接近于已知相位角;7.电子式电压互感器 electronic voltage transformer;EVT一种电子式互感器,在正常适用条件下,其二次电压实质上正比于一次电压,且相位差在联结方向正确时接近于已知相位角;8.合并单元 merging unit用以对来自二次转换器的电流和/或电压数据进行时间相关组合的物理单元;合并单元可以是互感器的一个组成件,也可以是一个分立单元;9.MMS manufacturing message specificationMMS即制造报文规范,是ISO/IEC9506标准所定义的一套用于工业控制系统的通信协议;MMS规范了工业领域具有通信能力的智能传感器、智能电子设备IED、智能控制设备的通信行为,使出自不同制造商的设备之间具有互操作性Interoperation;10.GOOSE Generic Object Oriented Substation EventGOOSE是一种通用面向对象变电站事件;主要用于实现在多IED之间的信息传递,包括传输跳合闸信号,具有高传输成功概率;11.互操作性 interoperability来自同一或不同制造商的两个以上智能电子设备交换信息、使用信息以正确执行规定功能的能力;12.变电站自动化系统substation automation system SAS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是指运行、保护和监视控制变电站一次系统的系统,实现变电站内自动化,包括智能电子设备和通信网络设施;13.交换机switch一种有源的网络元件;交换机连接两个或多个子网,子网本身可由数个网段通过转发器连接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