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31.2.47_前方教学设计
- 格式:docx
- 大小:18.62 KB
- 文档页数:2
2024年《前方》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2024年版《前方》教材第二章“空间与图形”单元,内容包括:空间几何体的认识,特别是对前方、后方、左方、右方的辨别;坐标与图形的位置关系;以及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方向概念。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前方、后方、左方、右方的空间概念,能够准确地识别和描述。
2. 培养学生运用坐标和图形的位置关系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习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坐标与图形位置关系的理解和应用。
重点:前方、后方、左方、右方的识别及其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方向指示板、坐标图。
2. 学具:学生用坐标纸、直尺、量角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校园地图或学生熟悉的环境,引导学生辨别前方、后方、左方、右方。
2. 新课导入(10分钟)(1)教师讲解前方、后方、左方、右方的概念。
(2)展示坐标图,讲解坐标与图形位置关系。
3. 例题讲解(10分钟)(1)教师给出例题,引导学生根据前方、后方、左方、右方的概念解决问题。
(2)教师示范解题过程,强调解题思路和方法。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5. 小组讨论(1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前方》2. 主要内容:(1)前方、后方、左方、右方的概念(2)坐标与图形位置关系(3)例题解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根据前方、后方、左方、右方的概念,描述你所在教室的方位。
(2)给定一个坐标图,标出各图形的位置,并说明理由。
2. 答案:(1)根据实际情况描述即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前方、后方、左方、右方的概念是否牢固,解题过程中是否存在问题。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探索其他空间概念,如上方、下方等,并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运用。
《前方》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中的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前方》2. 关键词汇:流浪、苦难、人性、希望、社会问题3.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作品主题和表现手法。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关于流浪者和贫困人群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课文主题的思考。
2. 阅读课文:学生自读课文《前方》,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3. 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表达方式,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
4. 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主题和表现手法,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和分析过程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写作或思考题,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资源:1. 课文:《前方》2. 图片:关于流浪者和贫困人群的图片3. 相关读物:关于社会问题的文章或报告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参观一些社会福利机构,了解流浪者和贫困人群的生活现状。
2. 邀请一些社会工作者或专家来校进行讲座,分享他们的工作经验和见解。
3. 学生可以进行一些相关的社会调查或研究项目,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七、教学建议:1. 在讨论和分析过程中,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
2.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 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相关的阅读和研究,扩大学习范围和深度。
八、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效果,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调整和改进。
九、教学计划:第一周:导入和阅读课文第二周:讨论和分析课文十、教学参考资料:1. 课文《前方》2. 相关读物:关于社会问题的文章或报告3. 教学指导书籍:有关教学方法和策略的参考书籍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
《前方》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合作精神;(2)运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问题;(3)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学会分析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前的态度;(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象,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3)培养学生勇于担当、乐于助人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导入:介绍课文背景及作者简介;2. 课文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美;3. 生字词学习: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让学生巩固记忆;4. 内容理解:分析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思考问题;5. 写作技巧讲解:分析课文的写作技巧,让学生学会运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生字词的掌握、课文内容的理解、写作技巧的学习;2. 教学难点: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写作技巧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激发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感知语言美;3. 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培养合作精神;4. 课堂讲解:讲解生字词、分析课文内容、讲解写作技巧;5. 练习巩固: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作业。
五、作业布置1. 抄写课文中的生字词;2. 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前方”的作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2. 作业批改:检查学生作业完成情况,了解学习效果;3. 作文评价:评价学生作文,了解学生对写作技巧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策略1. 激发兴趣: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引导思考: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3. 个性化教学: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前方》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学会珍惜亲情、友情,关爱身边的人。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善美。
二、教学内容1. 课文朗读:让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生字词学习:认读生字词,掌握字词的正确书写。
3. 课文分析: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
4. 合作讨论:讨论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读课文,初步理解大意。
3. 合作讨论: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主题思想。
4. 课堂展示:各组代表分享讨论成果,进行互动评价。
5. 总结提升:教师点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了解学生对生字词掌握情况。
3. 课文理解:通过测试或提问,了解学生对课文大意的理解程度。
五、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前方》课文原文。
2. 生字词卡片:制作生字词卡片,方便学生学习和巩固。
3. 教学课件:制作课件,辅助教学。
4. 合作讨论材料:提供相关讨论素材,便于学生展开讨论。
六、教学步骤1. 第一步:课堂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或谈论日常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第二步: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独立朗读课文《前方》,初步理解课文大意,并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意义。
《前方》教学设计(浙江省省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培养创新思维。
(3)学会与他人沟通交流,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学会珍惜眼前人,关爱他人,传递正能量。
(3)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抽象的意境转化为具体形象的能力。
(2)对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视频等多种形式,为学生营造一个富有诗意的教学氛围。
2. 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3. 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音频:方便学生跟读、欣赏。
2. 相关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3. 生字词卡片:方便学生随时巩固记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音频,引导学生跟读。
(2)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及作者。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生字词及难点。
3. 课堂讲解(1)讲解生字词,巩固记忆。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表达意图。
4. 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课文中所展现的美好意境。
(2)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展示。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强调课后作业及下一步的学习计划。
6. 课后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前方》教学思路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并能正确运用。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思想。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培养创新思维。
(3)运用课文中的知识点,进行实际操作练习。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善美。
二、教学内容1. 课文简介:《前方》是一篇描绘战争背景下,人们勇敢面对困境、追求幸福生活的散文。
2. 生字词:(1)生词:战役、废墟、颠沛流离、顽强、憧憬等。
(2)短语:的前方、拼尽全力、饱经风霜、勇往直前等。
3. 课文解析:(1)分析课文结构,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
(2)品味课文中的优美语句,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3)探讨课文中的象征意义,理解文章主旨。
三、教学过程1. 课堂导入:(1)图片展示:战争背景下的场景。
(2)教师引导:回顾已学过的战争题材的课文,引发学生对《前方》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字词。
(2)小组内交流生字词的含义,教师点评、讲解。
3. 课堂讲解:(1)分析课文结构,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
(2)品味课文中的优美语句,感受作者的情感表达。
(3)探讨课文中的象征意义,理解文章主旨。
4. 合作探讨:(1)小组内讨论:战争背景下,人们追求幸福生活的勇气和信念。
5. 课堂练习:(1)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题。
(2)学生互评、教师点评。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3. 调查身边人的梦想,探讨如何为实现梦想努力。
五、教学评价2. 小组评价:评价成员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
3. 教师评价: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展示战争背景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课文中所描述的场景。
《前方》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前方》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情感。
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学会如何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解读文学作品。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前方》,使学生对人生、理想和奋斗有更深入的思考。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对他人的关注。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内容概述:简要介绍课文《前方》的主题和内容,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2 课文分析: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3 课文讨论: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观点和情感进行讨论,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通过引入相关的问题或情景,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的情境中。
3.2 课文阅读与理解: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教师提问,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3 课文分析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评价方式:通过课堂讨论、写作和提问等方式进行评价。
4.2 评价标准:对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进行评价。
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语文素养进行评价。
4.3 评价反馈:教师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出学生的优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提供课文《前方》的文本,方便学生阅读和理解。
5.2 相关资料:提供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背景和文化内涵。
5.3 教学工具:利用多媒体工具,如PPT、视频等,增强教学的生动性和互动性。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堂导入活动:通过展示一幅描绘前方的画作或使用音乐来营造氛围,引导学生思考前方的意义。
6.2 课文阅读活动: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增强对文本语言的感受。
6.3 小组合作活动: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主题和象征意义,分享不同观点。
《前方》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课文《前方》的主题和寓意,体会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2.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面对困难的品质。
3. 提高学生朗读、思考、表达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前方》的内容理解。
2. 课文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把握。
3. 课文的朗读和表达。
三、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前方》的主题和寓意。
2.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面对困难的品质。
四、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抽象概念和寓意。
2. 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炼出人生的道理。
五、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让学生感受课文的情感。
2. 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人生问题。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案例,让学生理解人生的道理。
【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前方》的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朗读课文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课文情感。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理解课文内容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学生回答问题,阐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4. 讨论人生问题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提炼出人生的道理。
学生分享讨论成果。
5. 案例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案例,让学生理解人生的困难和挑战,以及如何面对困难。
6. 情感体验教师引导学生表达对课文情感的理解,分享自己的感悟。
学生进行情感体验。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情况,包括朗读、讨论和表达等,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理解程度: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和人生道理的理解程度。
3. 情感态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态度,是否能够积极面对困难,热爱生活。
七、教学资源1. 课文《前方》的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人生案例材料。
3. 讨论问题清单。
1. 第一课时:导入新课,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第二课时:讨论人生问题,案例分析,情感体验。
九、课后作业1. 请学生根据课文《前方》的内容,写一篇关于人生感悟的短文。
《前方》教学思路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
(2)培养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式进行口语表达和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演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和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未知事物的探索精神和勇气。
(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讲解:(1)让学生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解析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词汇、句子。
2. 小组讨论:(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主题和观点。
(2)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视频等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生活中的“前方”是什么?2. 课文讲解:(1)让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理解课文内容。
(2)逐段讲解课文,解析关键词汇和句子。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主题进行探讨。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其他组进行评价和补充。
四、作业布置1. 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读后感。
五、教学反思1.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2. 在讨论环节,要引导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
3. 注重课内外相结合,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讨论、回答问题等环节的参与程度和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能力。
2. 作业评估:通过学生提交的读后感、调查报告等作业,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学生互评:鼓励学生之间相互评价,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和反思能力。
七、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展示,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式,展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2.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学者,进行专题讲座,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3.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将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前方》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文中的生词和短语,并能正确运用;(2)掌握文章的基本结构和写作手法;(3)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2)运用文本分析、讨论和写作等方法,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内涵;(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2)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他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现实,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二、教学内容:1. 教学文本:课文《前方》全文;2.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文章的基本结构和写作手法;3. 教学难点: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体会文章的内涵和主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及其作品;(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前方”,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2. 自读课文:(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2)要求学生注意生词和短语,并进行标记。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共同解决生词和短语的问题;(2)分析文章的结构和写作手法,交流各自的看法。
4. 文本分析:(1)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分析作者的情感态度;(2)讨论课文的主题和内涵,体会文章的主旨。
5. 拓展延伸:(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前方”的理解;(2)激发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6.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生词和短语;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思考如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课后作业:评估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3. 读后感:阅读学生的读后感,了解学生的思考深度和感悟。
《前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摄影散文的写作特点,理清文章思路。
2、把握课文主旨,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把握课文主旨,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作者简介:
曹文轩,1954年1月出生于江苏盐城,中国儿童文学作家。
197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并留校任教。
任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大学教授、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当代文学教研室主任,儿童文学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鲁迅文学院客座教授。
1991年,推出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
1997年,出版小说《草房子》,并担任改编电影编剧。
1999年,出版小说《根鸟》。
2005年,推出小说《青铜葵花》。
2013年12月5日,以380万元的版税收入登上2013第八届中国作家富豪榜主榜第27位。
2016年4月4日,曹文轩获“国际安徒生奖”,同年8月20日,曹文轩在新西兰领取国际安徒生奖,这也是中国作家首次获此殊荣。
2017年3月31日,2016-2017“影响世界华人大奖”获得者。
二、检查预习
字词注音
迁徙戈壁滩袭击激流撼动诱惑憔悴如痴如醉
疲倦简陋拥挤不堪坑洼不平颠簸惶惑抛锚
焦躁索然无味温馨按捺不住
三、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学习的这个专题是《月是故乡明》,学过的几课都是表达思乡之情的,然而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却不是这样,它恰恰是相反的,它说人们总想离家。
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人们为什么要离家。
四、初读课文,分析文本
1、这是一篇摄影散文,课文由照片和文字组成。
大家仔细观察这幅照片,说出照片的
内容,以及课文内容对照片的描述。
学生回答。
教师总结。
他们在路上,曾经离家或正在离家(文章第一节)
2、人为什么要离家?在文中找出关键的句子。
学生快熟浏览课文回答。
明确: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3、人为什么会有离家的欲望?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阐述的?在文中划出相关的句子
并用自己的话来概括。
明确:人类的祖先有离家的习性。
外面世界的诱惑。
离家也许是出自无奈。
前方的召唤。
五、再读文本,合作探究
问题探究一:
如何理解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苦在何处?(学生讨论回答)
明确:皮肉之苦和精神之苦两方面。
问题探究二:
人的悲剧性实质是什么?
(小组讨论后回答)
明确:1、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
2、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
和家乡。
(分析关联词:还不完全在于而在于)
问题探究三:
文章引用崔颢的诗有何作用?
明确:1、增强文章的文学意味。
2、证明人的悲剧在于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
中。
遮风避雨的实在的家不是精神的家园。
六、课堂小结
作者通过这篇摄影散文,表达了人们对精神家园的追寻探索。
七、课堂练习
赏析下列句子
1、车吼叫着,在坑洼不平的路面上颠簸,把一车人摇得东倒西歪,使一路人受着皮
肉之苦。
2、前方的情景并不明确,朦胧如雾中之月,闪烁如水中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