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观察物体例1教学设计1
- 格式:docx
- 大小:143.85 KB
- 文档页数:4
观察物体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案优秀9篇观察物体篇一一,教学内容:教材p26—27 看一看(一)二,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活动,体验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从一个位置最多能看到物体的三个面。
2,知道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能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3,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观察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三,教学重难点:1,在观察活动中,亲身体验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形状不一样。
2,正确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
四,教学准备:大象挂图,长方体(每个面不同颜色),白兔布偶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1,问题情景。
在一个遥远的地方生活着一头非常美丽的大象,笑笑,淘气和机灵狗都想看看大象长什么样子,于是他们来到了大象生活的地方,看到了大象。
回到家后他们向智慧老人介绍了大象。
笑笑说:大象是大大的眼睛,长长的鼻子,两个耳朵像蒲扇".淘气说:"大象是两根柱子上顶个门,门上有一条摆来摆去的长鞭";机灵狗说:"大象是四根柱子上有一座墙壁".智慧老人不解地问:"我听说,那里只生活着l头大象,你们怎么看到了3头大象呢"他们三人一口同声地说:"只有1头大象呀!". (逐一呈现他们所看到的图象)2,提出问题:这是怎么回事呢3,引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观察物体,验证一下同学们的说法。
(板书课题)(二)新课探讨。
l,体验从不同角度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并认识正面,侧面和上面。
(1)布置观察任务:请同学们在自己的位置观察白兔布偶,同桌互相说说看到的白兔是什么样的。
(2)组织集体汇报。
(3)启发思考:那我们现在就来验证一下,你们的座位调换一下,再看白兔,看一看结果和现在的是否真的不一样。
(学生活动,调位观察后,组内交流两次看到的情况,再集体汇报。
)(4)汇报交流结果:站在不同的位置,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可能是不同的。
教案: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观察物体(二)第1课时摆一摆(1)教学内容在本节课中,学生将学习如何通过观察和操作来理解物体的摆放和变换。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1. 学习如何通过观察和操作来理解物体的摆放和变换。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3. 学习使用简单的几何图形来表示物体的摆放和变换。
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物体的摆放和变换。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3. 培养学生运用几何图形表示物体摆放和变换的能力。
教学难点1. 如何让学生理解物体的摆放和变换。
2. 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实物模型等。
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铅笔、橡皮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实物的摆放和变换,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导入(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一些物体的摆放和变换,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来理解物体的摆放和变换。
三、课堂练习(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物体的摆放和变换,让学生用几何图形来表示,并解释其摆放和变换的原理。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的方法。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一、观察物体摆放和变换1. 观察实物的摆放和变换2. 用几何图形表示物体的摆放和变换作业设计教师可以根据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设计一些有关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的内容。
课后反思在本节课中,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的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反思,让他们提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以及改进的方法。
重点关注细节:板书设计板书设计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梳理和理解知识点,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果。
在本节课中,板书设计应该突出观察物体摆放和变换的重点内容,简洁明了地呈现知识点,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观察物体(二)》例1一、介绍学习内容同学们好,我是田老师,下面就跟着田老师一起开始今天的数学之旅吧。
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是第二单元《观察物体》第13页例1的知识。
在上课之前,同学们需要做一下准备5个完全相同的小正方体(可以是学具,也可以是正方体积木、橡皮、或者糖块等物品)、方格纸、学习单。
现在请你暂停键视频开始进行学习准备吧。
准备好了吗?我们开始上课。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老师希望你能够达到这几个学习目标:(出示)1、通过观察实物,认识到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所看到的图形可能是不同的。
2、通过观察实物,能正确辨认从前面、上面和左面观察到的一组立体图形的形状。
3.在拼摆、观察等数学活动中,提高自己的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下面我们开始学习吧!二、复习链接1、故事引入观察物体同学们知道盲人摸象的故事吗?下面我们来看一段儿盲人摸象的视频。
(课件)看完视频了,盲人摸象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告诉我们要从不同方向全面观察物体。
2、复习观察物体下同学们你们喜欢哆啦A梦吗?下面是老师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哆啦A梦,大家能看出是从哪个角度观察到的吗?同学们,按下暂停键,在学习单上做一下或说一下吧!老师分别从哪个角度观察到的?对,第一幅是从正面看到的,第二幅是从侧面看到的,第三幅是从后面看到的,最后一幅是从下面看到的。
相信你们都说对了!我们在观察物体时,可以从上面、正面、侧面等不同的角度观察。
并且从不同的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结果可能是不同的。
相信你们都说对了!3.引入新知下面我们一起来探究,从不同方向观察几何组合体,所得到的图形。
二、探究新知1、探究观察物体的方法(1)自主探究这是由四个正方体搭成的一个几何组合体,请同学们拿出手中四个相同的小正方体,按照图当中的样子,也动手摆一摆。
也就是横向连续摆三个小正方体。
在左边第一个小正方体后面再摆一个小正方体。
好,同学们摆好了吗?(2)教师讲解摆好图形以后,请同学们依次从前面、上面、左面,观察这个摆好的几何体。
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二单元观察物体(例1)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物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2. 使学生能够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并能正确判断物体的形状。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
2. 观察物体的形状并判断。
3. 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并能正确判断物体的形状。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
2. 学具:学生自备观察物体。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实物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观察物体的方法,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并判断物体的形状。
3. 活动一:让学生分组观察物体,互相交流观察结果。
4. 活动二:让学生独立观察物体,并完成练习题。
5. 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观察物体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布置与课堂内容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观察物体2. 内容: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观察物体的形状并判断、解决实际问题。
七、作业设计1. 观察身边的物体,从不同方向进行观察,并记录下来。
2. 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
八、课后反思1. 本节课学生是否能积极参与观察活动,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
2. 学生是否能正确判断物体的形状,并解决实际问题。
3. 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调整,以提高教学效果。
总结:本节课通过观察物体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并能正确判断物体的形状。
同时,教师还需关注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提高教学效果。
重点关注的细节是“教学过程”部分。
以下是详细的补充和说明:教学过程是整个教案中最为关键的部分,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新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优质课《观察物体(1)》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立体图形,能正确辨认从不同方位观察到的三个小立方体拼成的几何形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二)过程与方法借助用正方体搭立体图形的活动,经历观察、想象及验证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正确辨认从正面、左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模型的形状。
教学难点:根据从不同位置观察一个立体图形得到的三视图,能用正方体进行拼搭。
三、教学准备课件、立方体模型、摄像头、方格纸。
四、教学过程(一)情境引入。
1.师:当下我们的中国正在飞速发展,自主品牌越来越有竞争力,刚刚在广州汽车博览会上就新发布了一款中国自主品牌的汽车,无论是外形、动力还是空间都获得好评一片,引起了大家的关注,让我们一起看一看。
(出示图片)2.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这款车怎么样?为什么摄像师对相同的一款车要拍这么多张照片呢?预设:生:方便全面观察3.师:看来我们要从多角度观察物体,通常我们从几个方向观察物体?预设:生:从正面看、从上面看和从左面看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
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
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
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
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 (教师板书:从正面看、从上面看和从左面看)4.师:如果给你一个组合的立体图形,你会观察吗?我们就从这三个方向进一步全面的观察物体,看看大家能够有什么收获?(板书题目:观察物体)课本、报刊杂志中的成语、名言警句等俯首皆是,但学生写作文运用到文章中的甚少,即使运用也很难做到恰如其分。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2《观察物体二(例1)》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观察物体二(例1)》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进一步理解物体的形状和空间关系,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教材通过例1和相关的练习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他们能够通过观察物体的外部特征来判断物体的形状。
但是,对于一些复杂的物体,学生可能还难以准确地描述其形状和空间关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会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描述物体的形状和空间关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并能够用语言准确地描述物体的形状和空间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和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观察和操作活动,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增强对数学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并能够用语言准确地描述物体的形状和空间关系。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准确地描述物体的空间关系,提高空间想象力。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观察、操作、讨论和讲解等教学方法。
同时,我会利用实物、模型和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描述物体的形状和空间关系。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物体,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形状和空间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物体,并用语言准确地描述物体的形状和空间关系。
3.观察与操作: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和操作活动,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力。
4.讨论与交流: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操作结果,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
5.讲解与示范:教师对学生的观察和操作结果进行讲解和示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描述物体的形状和空间关系。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2《观察物体》人教新课标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并能正确辨别从正面、侧面和上面看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方式,理解几何体的表面积、体积的概念,并能够进行简单的计算。
3. 学生能够运用观察到的信息,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选择合适的观察点,判断物体的形状等。
过程与方法1.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活动,培养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 学生能够运用数学语言,准确地描述观察到的物体的特征和变化。
3. 学生能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索和解决问题,培养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学生能够对观察物体产生兴趣,激发探究欲望,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2. 学生能够体验观察、发现、解决问题的乐趣,培养坚持不懈、积极思考的学习态度。
3. 学生能够认识到观察物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内容1. 观察物体的方法与技巧2. 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辨识物体的形状3. 几何体的表面积、体积的概念及计算方法4. 观察物体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 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辨识物体的形状2. 几何体的表面积、体积的概念及计算方法教学难点1. 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时,对物体形状的准确辨识2. 几何体的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及应用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多媒体课件、图片等2. 学具:观察物体的小组活动材料、计算器、纸张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实物或图片引入观察物体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新课导入:讲解观察物体的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辨识物体的形状。
3. 活动探究:分组进行观察物体的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操作,培养观察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4. 讲解与示范:通过讲解和示范,介绍几何体的表面积、体积的概念及计算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5. 练习与讨论:通过练习题和小组讨论,巩固学生对观察物体和几何体表面积、体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小学数学四年级《观察物体》优秀教学设计(共13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观察物体教学目标1、知道在不同位置上观察到的物体的形状是不同的。
2、能正确辨别从不同位置(正面、侧面、背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3、通过观察和想象,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教学难点:能在头脑中进行“虚拟地移位”,即假设自己站在某一指定的位置,会看到物体的什么形状。
教具、学具准备:教具:课件、不同位置拍摄的玩具熊照片、吸铁石学具:教材、玩具小熊每组一只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教师活动:1、小朋友,我们班上的每一位小朋友你都认识了吗?如果老师给你看一下我们班其中一位同学的照片,你能不能一下就叫出他的名字来呢?2、咦!他是谁猜一猜。
不是说看一下就可以猜出他是谁了吗怎么有这么多答案呀要不要老师给你们一点提示3、究竟和小朋友想的是不是一样呢?好,接下来咱们就来揭开谜底,4、刚才小朋友们看得都特别仔细、特别认真。
用眼睛仔细、认真地看就叫做“观察”。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观察物体》。
板书:观察物体。
学生活动:1、猜一猜回答,2、一起数,1、2、3。
3、照片中的学生站起来,向大家挥挥手多媒体运用:1、课件出示学生的背面照2、课件出示两张侧面照3、课件出示学生正面照【设计理念】:在课的一开始,我就运用多媒体逐一出示了班上某个小朋友的背面、侧面以及正面的照片。
利用小朋友的好奇新和好胜新,让他们猜一猜,这个班上的同学是谁?在游戏似的过程中,让学生初步感知尽管是同一个人,但因为方位的不同,所看到的结果也是不同的。
(二)小组活动,观察学具1、本位观察教师活动:①今天老师还给大家请来了一群小客人,就在1号同学的课桌里,快点把它请出来!是谁呀?让小熊面对着黑板坐坐好。
观察物体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辨认从前面、右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进一步深化对实物和视图关系的认识。
过程与方法:在观察、操作、思考的过程中,增强对“空间与图形”的兴趣,逐步形成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初步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从不同位置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得到的视图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教学难点:认识“从不同位置观察不同形状的物体,得到的视图形状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观察过物体吗?一般我们是怎样观察物体的?可以从哪些角度观察物体呢?(观察物体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会得到不同的观察结果;观察的角度可以是前面、上面、右面……)这节课我们学习“观察物体”。
板书:观察物体
二、探索交流,交流问题。
1.观察医药箱。
(1)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我们一起来观察,你能指出这个医药箱的前面、右面和上面吗?(学生指一指)
(2)从前面、右面和上面观察这个医药箱,你看到的形状是什
么样子的?(先让学生想一想是什么形状,再让学生观察。
)(3)汇报交流。
教师课件展示从不同角度看到的形状
2、学习例1:
出示视图1:
(1)横向连续摆三个正方体,在左边第一个后面再摆一个。
(2)同组四名同学分别从物体的前面、上面、左面进行观察。
(3)用小正方形摆出你所在位置观察到的平面图。
1. 你首先找到的是哪个面?
2、从左面看是什么图形?你是怎么想的?
3. 从上面看是什么图形?你是怎么想的?
(4)交流:你发现了什么?
同样的物体从不同角度观察得到不同的形状。
(5)课件展示思考过程。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拿出你的文具盒,分别从前面、右面和上面看一看,和你的同桌说一说看到的形状分别是什么样的?(指名1-2名同学说一说)
(2)P13做一做。
师:我们分别从正面、上面、左面,观察了这个立体图形,通过从不同方向进行的观察,对于这个观察结果,你有什么发现吗?
(3)练一练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1.师:同学们,通过今天的研究你有什么收获吗?
2.师:宋代大诗人苏轼有一首《题西林壁》你会背吗?
预设:
生: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3.师:这首诗是什么意思你能解释一下吗?
预设:
生: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4.问:请你结合这首诗,再想一想今天学习的内容,有什么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