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炎血尿的中医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259.39 KB
- 文档页数:3
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诊疗内容摘要:慢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慢性肾炎,是一组以血尿、蛋白尿、高血压和水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泌尿系统疾病。
起病方式各有不同,病情迁延,病变缓慢进展。
由于本组疾病类型及病期不同,主要临床表现可各不相同,疾病表现呈多样化。
临床特点为病程长,起病前多有一个漫长的无症状的尿异常期,然后缓慢持续进行性发展,可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减退,最终将发展为慢性肾衰竭的一组肾小球疾病。
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药治疗疗效清热解毒药病因病机中医学认识慢性肾炎中医认为是由于肾脏元气亏虚,内外邪毒瘀阻肾络,肾体受损,肾用失司而发为本病。
本病病位在肾,涉及肺脾肝心四脏。
病性多虚实夹杂,肾元亏虚为本,外邪袭肾为标。
病程较长,且发病隐匿,进展缓慢,多预后不良。
肾病水肿在急性发作时,常因风邪外袭,肺的治节、肃降失司,可以出现面部水肿;脾虚不能运化则水湿潴留也可发生水肿;肾虚不能化气,亦可水湿潴留而水肿。
三焦为水液运行的通道,三焦借肺脾肾三脏气化功能,来推动水液的蒸化、吸收、输布、利用、排泄。
因此,风、寒、湿、毒等因素阻遏三焦气化功能,则必然导致水肿的发生。
肾病水肿的病机与肺、脾、肾、肝、三焦对水液代谢功能失调有关。
西医学认识肾炎的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类型不尽相同,但起始因素多为免疫介导炎症。
除免疫因素外,非免疫非炎症因素占有重要作用。
诊断本病的临床表现差异较大,症状轻重不一,可有一个相当长的无症状尿异常。
慢性肾炎病人的主要临床表现有水肿、高血压、尿异常,三者可以同时并见,也可以单一或相兼出现。
早期可有体倦乏力,腰膝酸痛,纳差等,水肿时有时无,病情时轻时重,随着病情的发展可渐有夜尿增多,肾功能有不同程度的减退,最后发展至终末期肾衰竭一一尿毒症。
西医诊断标准(1)从急性肾小球肾炎发病起,尿异常所见或高血压持续以上。
(2)起病时缺乏明显的急性肾小球肾炎症状,而尿异常所见(指蛋白尿、管型尿、血尿的全部或一部分)存在继续以上。
【关键词】肾小球肾炎;血尿;综述文献(一)肾小球肾炎血尿以持续性镜下血尿或反复发作性肉眼血尿为特征,可伴有不同程度的蛋白尿。
当临床以单纯性血尿为表现时,其病理类型多数为系膜增生性iga肾病,尚可见于非iga系膜增生性肾炎、局灶节段增生或硬化性肾炎等。
这部分肾炎患者的病程大多呈良性经过,但仍有部分患者的病理损害呈进展性,最终进入终末期肾衰竭。
血尿形成的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目前认为与免疫炎症反应导致肾小球基底膜受损有关,因此西医常采用免疫抑制剂、清除感染病灶、或对症治疗等方法,疗效并不令人十分满意。
而中医药对肾小球肾炎血尿的疗效较好,积累了一些经验,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的认识肾小球肾炎血尿在中医古典医籍的记载中属尿血、溲血范畴,认为其发生由“热移膀胱”、“热在下焦”所致。
皮持衡[1]认为肾小球肾炎血尿有急、慢性之分,急性肾小球肾炎血尿可从“热、瘀”论治;慢性肾小球肾炎血尿当从“虚、热、瘀”论治,但有虚实之分,实者多属热伤肾络,迫血妄行,虚者多是阴虚火旺,迫血妄行或气不摄血,精血下泄。
郑平东[2]认为血尿的病因不外乎外邪侵袭、火热内蕴、气虚失摄。
风邪外袭是本病的诱发因素,气阴不复、瘀血阻络是导致本病迁延难愈的根源,气阴不足易引起外感,外感又进一步损耗气阴,故病情缠绵难愈。
2 治则治法的研究张琪[3]总结多年临床经验创立治疗肾小球肾炎血尿8法:①清热利湿、解毒止血法:方用八正散加味;②疏风清热、利湿解毒法:方用清热解毒饮(柴胡、生石膏、金银花、连翘、大黄等);③泄热逐瘀、凉血止血法:方用桃黄止血汤(桃仁、大黄、桂枝、赤芍、小蓟、侧柏叶等);④益气阴、利湿热、止血法:方用清心莲子饮;⑤益气清热、凉血止血法:方用益气凉血汤(黄芪、参、赤芍、白茅根、茜草等);⑥滋阴、补肾、降火法:方用知柏地黄汤加味;⑦温肾清热、利湿止血法:方用温肾利湿饮(茴香、附子、桂枝、蒲公英、茅根、小蓟、旱莲草等);⑧健脾补肾、益气摄血法:方用参芪地黄汤。
慢性肾小球肾炎中西医研究进展摘要:慢性肾小球肾炎(CGN)基本临床表现为蛋白尿、血尿、高血压、水肿,疾病特点为起病隐匿、病程迁延、病因复杂、病理类型多样的一组肾小球疾病。
慢性肾炎的属于中医“肾风”、“水肿”、“血尿”、“尿浊”“腰痛”、“虚劳”等范围。
慢性肾炎在我国终末期肾衰竭的原发病因中 CGN 为 64.1%,占据首位[1]。
中医药治疗慢性肾炎遵循整体调理和辨证论治相结合的原则,从多角度综合考虑,应用多种治疗方法结合西医先进的诊疗手段,显示出一定优势。
关键词:慢性肾小球肾炎;中西医;综述1 现代医学对慢性肾炎发病机制的认识免疫介导的炎症反应作为慢性肾小球肾炎的始发机制已得到普遍认可,近年来非免疫机制导致的 CGN 也得到发展,以下分别从免疫机制和非免疫机制两面阐述 CGN 的发病机制。
1.1. 免疫机制体液免疫:循环免疫复合物(CIC)和原位免疫复合物(IC)是体液免疫的主要内容。
循环免疫复合物能激活补体、诱导炎症介质等导致疾病的发生。
原位免疫复合物可以使炎症反应更为严重。
细胞免疫:细胞免疫反应的主要内容包括 T 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
T 细胞可直接损伤肾小球,或使炎症反应不断扩大。
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能够引起肾组织结构和功能的损害。
细胞因子:目前研究的促炎细胞因子主要IL-1(白细胞介素-1)、IL-6(interleukin-6 白细胞介素-6)、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等。
可以改变肾脏的血流动力学,诱导 VEC(血管内皮细胞)释放促炎因子,导致炎性细胞的浸润在系膜区,促进 MC 增生,造成肾小球的直接和间接损伤[2]。
1.2 非免疫机制凝血障碍:CGN 时机体发生免疫反应 VEC 遭到破坏,由原来的抗凝血功能转而发挥促凝血作用,凝血纤溶系统平衡被打破[3],增加相关抗原物质沉积在肾小球参与炎症反应。
氧化应激反应:体内氧自由基产生过多或清除减少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2 现代医学对慢性肾炎的治疗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治疗慢性肾炎主要是因为抗炎及免疫抑制作用。
慢性肾炎血尿的中医治法探析摘要:慢性肾炎血尿是临床多发病、常见病,常常迁延难愈,严重时可致慢性肾功能衰竭,给患者家庭及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及精神压力。
西医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和方法,中医认为其病机关键是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不同医家治疗此病也是各抒己见、百花争鸣,中医药在消减血尿、改善临床症状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
临床治疗中,笔者通过辨证论治配合中医特色疗法,行之有效。
关键词:慢性肾炎;血尿;中医治法血尿是慢性肾炎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是由于红细胞通过有病理改变的肾小球基底膜时受到挤压,使红细胞发生形态学的改变而致[1]。
目前,西医对其发病机制尚未提出明确的认识,认为导致病程慢性化的机制除免疫因素外,非免疫非炎症因素也占有重要作用[2]。
大多数学者认为该病的发生可能与自由基损伤、免疫功能紊乱、血流改变等相关[3]。
对于慢性肾炎血尿的治疗也尚无肯定且有效的药物和方法,多以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等对症治疗为主。
而中医药在消减血尿、改善临床症状等方面逐渐表现出了独特的优势,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肾炎血尿也已经成为临床发展趋势。
笔者从事中医临床肾病工作多年,兹将个人治疗慢性肾炎血尿的些许认识总结于下,以飨同道。
1.病因病机祖国医学多将此病归属于“尿血”、“溺血”、“溲血”等病范畴,属七大血证之一。
早在秦汉时期就有关于本病的记载,如《黄帝内经?气厥论篇》中所云:“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
”古代医家认为其病因以热为多,发病部位在下焦,如《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篇》提出“热在下焦者,则尿血,亦令淋秘不通”。
历代医家治疗本病,八纲辨证亦多从热、虚、里论治,脏腑辨证则多以肾、膀胱、心、脾、肝、肺论治,认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为其病机特点。
临证中,我们发现,该病之病因可有内外之分,外因多为感受风、寒、湿、热等病邪侵袭,内因常为七情、饮食、劳倦诸因干扰。
其病位在肾与膀胱,但可涉及肝心脾肺等五脏六腑。
其病机不外气不摄血与血热妄行两类,气不摄血多由脾肾固摄无权而精血下泄所致;血热又当分虚实,实热多为外感或内有蕴热所致脉络损伤,血溢脉外;虚热多为阴虚火旺,灼伤血络。
慢性肾小球肾炎血尿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摘要】目的:观察中药对慢性肾小球肾炎反复血尿的疗效。
方法:64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治疗组32例以中药辨证施治;对照组32例予西药常规治疗。
两组均以3个月为1疗程,连续2个疗程结束后进行疗效评定。
结果:治疗组32例中显效18例,有效9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84. 38%;对照组32例中显效12例,有效8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62. 50%。
两者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 05)。
结论:应用中药辨证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反复血尿能减轻血尿和提高临床治愈率,其疗效优于单纯西药治疗。
【关键词】慢性肾小球肾炎血尿;中医治疗;研究进展慢性肾小球肾炎是由多种病因、多种病理类型组成原发于肾小球的一组疾病。
慢性肾小球肾炎导致肾脏选择性滤过屏障受损,异常数量红细胞由肾灌注血液流失到尿液中形成慢性肾小球肾炎血尿。
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的中段尿液离心后沉渣镜检,高倍视野下,红细胞达到或大于 3 个可诊断为血尿。
血尿是慢性肾小球肾炎的主要临床表现之一,与肾脏病变的活动性损害相关,其治疗现仍为医学界一大难题。
中医近年对其颇有研究,从对病因病机的认识,到临床治疗效果的观察都有大量的文献报导,现综述如下。
西医学研究中慢性肾小球肾炎血尿的发病机制尚未阐明。
已有研究表明,它不是单一的病因或发病机制。
一般认为是肾小球病理炎症活动的外在表现,其发生与免疫介导性炎症有关。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 64 例患者均为我院门诊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红血球流失,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32例,男性15例,女性17例,年龄31~71岁;病理诊断为LGA肾病18例,非LGA系膜增生性肾炎4例,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1例,膜增殖性肾炎1例,未行肾脏穿刺者8例。
治疗组32 例,男性16例,女性16 例,年龄33~73岁。
病理诊断为LGA肾病19例,非LGA系膜增生性肾炎3例,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1例,未行肾脏穿刺者9例。
中医药治疗慢性肾炎血尿的临床体会引言慢性肾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肾脏疾病,其临床表现多样,其中血尿是其主要症状之一。
中医药治疗慢性肾炎血尿具有独特的优势,本文通过临床实践,探讨中医药在治疗慢性肾炎血尿中的应用和体会。
中医药治疗慢性肾炎血尿的理论基础2.1 病因病机中医认为慢性肾炎血尿的发生与肾气不足、湿热内蕴、瘀血阻络等因素有关。
治疗上应以补肾固本、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为主。
2.2 辨证论治中医药治疗慢性肾炎血尿强调辨证论治,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临床资料3.1 一般资料本次临床研究共纳入慢性肾炎血尿患者50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20例;年龄18-65岁,平均年龄42.5岁。
3.2 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慢性肾炎的诊断标准,并有明确的血尿表现。
3.3 治疗方法患者均采用中医药治疗,根据辨证结果,分别给予补肾固本、清热利湿、活血化瘀等不同方剂。
临床体会4.1 补肾固本法的应用补肾固本法在治疗慢性肾炎血尿中占有重要地位。
常用的方剂有六味地黄丸、金匮肾气丸等。
通过补肾固本,可以增强肾脏的自身修复能力,减轻血尿症状。
4.2 清热利湿法的应用对于湿热内蕴型的慢性肾炎血尿患者,清热利湿法能有效缓解症状。
常用的方剂有八正散、龙胆泻肝汤等。
4.3 活血化瘀法的应用活血化瘀法在治疗慢性肾炎血尿中也具有重要作用。
常用的方剂有血府逐瘀汤、桃红四物汤等。
通过活血化瘀,可以改善肾脏的血液循环,减轻血尿症状。
4.4 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发现个体化治疗对于提高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能够更好地发挥中医药的治疗效果。
治疗效果5.1 疗效评价经过3个月的治疗,50例患者中,痊愈20例,显效15例,有效10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0%。
5.2 症状改善治疗后,患者的血尿症状明显改善,肾功能指标也有所好转。
5.3 安全性评价在治疗过程中,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说明中医药治疗慢性肾炎血尿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中药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研究进展摘要】慢性肾小球肾炎是临床常见病,西医效果欠佳,中医采用辨证论治,单方验方,穴位注射,针灸推拿等疗法,疗效显著,但研究设计方案多不规范,无严格的诊断、纳入及排除标准,仍须深入研究。
【关键词】慢性肾小球肾炎风邪外袭湿浊内蕴辨证分型慢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慢性肾炎) ,以蛋白尿、血尿、水肿及高血压为其基本临床表现,起病方式各异,病情迁延,病变缓慢进展,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损害。
本病与中医学的“石水”相似,可归属于“水肿”“虚劳”“腰痛”“尿血”等范畴。
从近代有关专家的认识、中医辨证论治、单方验方和其他疗法等方面予以归纳整理,报告如下。
1 病因机理乐才文[1]认为慢性肾炎实属本虚标实: 肾虚为本,首当补益。
肾为先天之本,藏真阴而寓真阳,宜藏而不宜泄,所以慢性肾炎的证候特征多以虚为主。
其认为病久多耗气伤阴,主张养阴益气,常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适当加用益气药物;湿热为标,注重清利,兼顾养阴。
《素问·逆调论》云: “肾者水脏,主津液”,然慢性肾炎以肾虚为本,严重影响了肾脏的气化蒸腾作用,肾气亏虚,无力行水致津液停滞,而湿邪蕴久生热,湿热互结,下注膀胱,从而引起排尿的改变。
因此在治法上其注重清热利湿,方药以四妙散为基础,临证加减。
刘明[2]认为,慢性肾炎的发生与发展,都与正虚邪实有关,正虚为本,邪实为标,是一种虚实夹杂的病证。
正虚主要表现在肺、脾、肾三脏之虚,而以脾肾亏虚最为常见。
邪实是指诱发因素和病理产物,可分为湿、热、毒、瘀四种。
若湿热壅于腰部,筋脉弛缓,经气不通,可致腰痛。
若热邪盛于下焦,脉络受损,血渗膀胱,可致血尿。
慢性肾炎的发生与发展,又常因风邪外袭,湿浊内蕴,瘀血阻络,损伤肺脾肾三脏功能所致,这是因邪实而致虚。
同时,根据水与血不可分割的关系,气虚推动无力而致血瘀。
杨霓芝[3]认为,外邪侵袭是本病的主要诱因。
外感之邪伤及脏腑,以致肺、脾、肾功能失调,导致水液代谢紊乱。
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中医治疗研究进展标签:慢性肾小球肾炎;血尿;中医治疗;临床研究慢性肾小球肾炎(chronic glomerulonephritis CGN),简称慢性肾炎。
是一组以血尿、蛋白尿、水肿和高血压为临床表现的肾小球疾病。
其临床特点为病程长,病情迁延,病变缓慢持续进展,最终至慢性肾功能衰竭[1]。
慢性肾炎根据其临床表现,辨病属于中医的“虚劳”、“水肿”、“腰痛”、“血尿”等范畴,主要病因为阴阳、脏腑、经络、气血多方面的失调。
中医学在《素问.水热穴论指出》:“勇而劳甚,则肾汗出,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脏腑,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行于皮里,传为跗肿”“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
”《金匾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热在下焦者,则尿血。
”又名溺血、溲血,如《素问·气厥论》有:“胞移热于膀肤,则癃,溺血。
”中医近年对其颇有研究,从对病因病机的認识,到临床治疗效果的观察都有大量的文献报导,现综述如下。
1中医病因病机中医学中虽无CGN的病名,但从其病程经过及临床证候特点来看,该病属于祖国医学风水、肾水、水肿、腰痛、虚劳等范畴。
李碧[2]认为脾肾亏虚为慢性肾炎病机之本,由于本虚,又易招致外邪,并可产生水湿、湿热、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最终形成虚实夹杂之证。
王永钧[3]认为其病因缘由风湿之邪侵肾。
风湿来源有内外两途经:由外而至者,以往都有风、湿、热邪侵袭肺、皮肤、肠道的病史,以后热邪虽去,但风湿余邪未能尽除,继而乘虚内扰于肾;或由内而生者,多因三焦气涩,脉道郁闭。
或肝阴(血)不足,或脾运不及或肾气亏虚所致,但总因内外因互动者居多。
刘明[4]认为,慢性肾炎的发生与发展,都与正虚邪实有关,正虚为本,邪实为标,是一种虚实夹杂的病症。
正虚主要表现在肺、脾、肾三脏之虚。
而以脾肾亏虚最为常见。
邪实是指诱发因素和病理产物,可分为湿、热、毒、瘀四种。
叶任高[5]认为血瘀是本病持续发展和肾功能进行性减退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