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老屋的散文欣赏
- 格式:doc
- 大小:29.00 KB
- 文档页数:7
老屋的散文(精选27篇)老屋的散文(精选27篇)在平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散文吧?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短小精悍,表现真人真事真是感情的问题。
那么问题来了,怎样才能完成一篇优秀的散文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老屋的散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老屋的散文篇1我家有三间老堂屋,七八十岁的老人都不知道它是何年,何时建盖的。
据说大概已有百年的历史了,这三间老屋虽然很老,很旧,但我却感觉它非常的温暖,亲切。
听妈妈说这三间老屋是土改时分给抗战军人舅舅的,姥姥一家在老屋住了一辈子,后来留给了我的母亲,父母和我们姐弟几个一直居住到现在。
老屋长九米,宽三米多,屋顶是由两根粗大梁和二十七根木懔条组成,四面墙全是用土坯砌起来的,墙很厚,两扇大窗户全是木棂子镶成,因为墙厚,老屋冬暖夏凉,常常吸引着街坊四邻来串门。
前些年,生活不富裕,一到冬天,街坊四邻都生不上炉火,老人,孩子们常常不约而同地来我们家聚合取暖,老屋最多的时候可容得下二十几口人,整个三间老屋总是挤的满满的,那时没有电视机,大家聚在一起海阔天空地谈论所见所闻,老人们一边喝着茶,一边谈古论今,讲一些有趣的故事,总是讲的兴致勃勃,神采飞扬,我们小孩子围在一旁,总是听的津津有味,如痴如醉……邻居们常常很晚才恋恋不舍的依依离去,一年四季,老屋总是热情的接待大家来串门,聊天,他们,冬来取暖,夏来纳凉,现在,日子一天天红火起来了,家家都盖了新房,按上了空调,大彩电,可来老屋串门的人还是有增无减,是老屋吸引人还是老屋的主人热情好客,我想两者兼有吧。
如今,我家的那三间老屋还孤零零地立在那里,和四邻高大的楼房相对比,显得更加古老,陈旧,父母亲商量过多次想把老屋拆了盖新房,可总是下不了决心,因为老屋留给我们一家回忆的东西太多,太多了,祖孙三辈住在这三间老屋里,炎夏,它为我们遮荫避暑,寒冬,它为我们带来无尽的温暖,四季轮回,老屋曾留下我们姐弟成长的足迹,留下我们全家对生活的苦、忧、悲、乐,酸甜苦辣的人生经历,带来邻里之间和睦,团结,友爱的温情的岁月……哦,老屋,您留给我们太多的美好回忆,我们真的不忍心把您拆除,实在是因为居住不便啊!那年春天,老屋终于拆除了,拆它的中途,街坊四邻全又聚来了,凡是来过老屋受到过它恩赐的人,他们都和我一样,怀着对老屋的无限眷恋之情,无奈地看着建筑工人把它拆掉。
老屋的抒情散文老屋的抒情散文老屋的抒情散文1家乡的老屋有两栋。
其一较古老、很小,在故乡“里门”,离里、中门分界的“奇源桥”仅50米左右,一条青石板路从门前经过,路旁“奇源河”潺潺流过,一排石阶连着河中的洗衣埠,河对面就是“风水”上让里门会经常失火的“火焰山”。
听父母说,这老屋是用刚解放时政府分配的、和别人合住的房子换得的。
房子虽小,但独家独户的,一家人生活其间到也自由快乐!老屋边房边厅,砖木结构,上下两层,各不过50平米,大门不是两开的,而是像店铺样上着几块门板,门的上方没有窗户,小厅里的光线较暗,大门做成店铺门样,也许以前就是店铺,也许是为了采光之用。
老屋应该很有年头了,从前也许是“门庭若市”,它那被踩踏凹陷的门槛可见一斑!前墙上只开了个小窗为房间采光。
二楼像个阁楼,前面空透,在旁边有木板围成的小房间,也是我们兄弟几人小时候的住处——能听到奇源桥阁楼上风铃声又能和着奇源河水鼾声而欣然入梦的地方。
老屋正房后有个小天井,但它不像大户人家的那样气派,只不过两米见方,功能还是为了采光。
天井沿边一条斜小过道,连接着厨房。
厨房建在邻居的厨房后面,二者隔着半堵墙,两家人交流起来毫不费事。
老屋里幼时的许多往事都大多忘记,但我永远不会忘记隔壁小老屋里的“奶奶”,一位不是“亲奶奶”胜似“亲奶奶”的好奶奶。
老人家只有两个女儿,丈夫早年离世,她没和女儿、女婿住在一起,一人住在我家隔壁,那时的“奶奶”大概50多岁。
“奶奶”慈祥、为人很好,家里有什么好吃的,是不会忘记送些给我们兄弟“小馋嘴”的;由于小时顽皮,难免要招来父母的责罚,有时被打得“嗷嗷”叫,“奶奶”就是我们的“保护伞”;小时候家里困难,兄弟姐妹多,母亲要到生产队干农活,父亲是个手艺人,经常走家串村,奶奶就帮着照看我们。
真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上学时,“大的”带“小的”,“读书的”带“没读书的”,为家里做着许多家务活,洗衣、做饭、烧菜那是常事,尽管那时我们的年龄很小——8-10岁的样子。
老屋的情怀美文
老屋的情怀美文
每个人都有一段属于自己的成长历程,而这个历程中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就是家。
一个人的家,永远都是他最温暖最舒适的港湾,即使经过岁月的沧桑,即使已成为老屋,依然会散发出一种深深的情怀。
我出生在一间老屋里,这栋屋子是我爷爷奶奶修建的,已经有六十多年的历史了。
在我小时候,这栋屋子是我们家族的中心,每逢节日和家庭聚会,都会有亲人前来相聚。
我还记得那时候,我的小伙伴们都羡慕我有这样一个大家族,有这样一个温馨的家。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一家人也渐渐成长起来,爷爷奶奶去世了,我的父母也搬到了城里,只留下这座老屋在这里。
有时候,我会独自来到这里,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想起每个角落都曾经发生的故事,那些快乐、悲伤、欢笑、泪水,都还历历在目。
这座老屋虽然已经老旧,但是它依然是我内心最深处的情感寄托,它是代表我家族的历史,也是我的情感故乡。
每当我来到这里,我总会感到一种温馨、亲切的感觉,仿佛就像回到了最初的家。
这座老屋虽然没有任何奢华的装饰和设施,但是却拥有着无法用金钱衡量的情感价值。
它见证了家族的荣辱兴衰,承载了每一个家庭成员的记忆和情感,它是我们生命中最珍贵的一部分。
每个人都有一段无法忘怀的情感故事,而这座老屋便是我的情感故事的主人公。
它让我明白了家的重要,也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亲情的珍贵。
这座老屋不仅是我的过去,更是我未来的梦想和希望。
总之,老屋的情感价值是无法用言语来表达的,它是一种很特殊的情感,是一种只有在真正拥有的时候才能理解的情感。
无论它的年岁再大,它的情感永远都是真实而深刻的,它是我们家族的历史,更是我们情感的寄托。
老屋的情怀经典散文又到年末了,那坐落在岁月拐角的老屋是否又在空中拼命的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让自己的生命延续地更加长,就是为了等待着我们回去看它的身影,它是否依然还在时光中找寻着那曾经我们与之存在的一抹气息,找寻我们之间曾经相处的美丽情景。
离开老屋已经有了七年了,七年的光阴不算长,也不短,七年我已长大成人,陪伴我的老屋越来越老了。
记得刚开始搬出老屋时,它迅速的衰老。
也许老屋受不了人去楼空的打击,本充斥着欢声笑语的小屋一下子没有了人存在的气息,就像老人没有孩子陪伴一样,失去了命运的支撑,没有它需要保护的对象,也许觉得没有自己存在的意义了吧,所以在那段时间,它衰老的很快,那夕阳下勾勒出萧瑟的背影,无比的清冷,也许那些树木,杂草不忍看老屋那么寂寞,动了恻隐之心,疯狂的生长着,让自己新鲜地生命填补着这放荒的场景,也许是为了夺取老屋曾经的领土,每一处都生长着,在它身上,在拐角处都被杂草侵占着,不管是什么原因,是杂草同情它也好,侵占它也好,但是让老屋在这时光的孤寂中找寻到一丝安稳的'气息,在萧条中找寻到自己存在的一点意义。
可是好景不长,本来价值失去的过后,一些陪伴终将离去,所以老屋离开了我们注定了孤独,那些杂草经不过四季的更替,到冬天,枯萎着生命,零七落八的躺在地上,有的耷拉着脑袋,像是等待着命运的洗礼,每到这时,我妈妈会拿着斧头砍掉杂草,拿回家去烧,这时又只是留下老屋孤零零地在这岁月中,没有了杂草的陪伴,它更加的萧条了,也许杂草不仅温柔了它萧瑟的岁月,同时也惊艳了它的流年,因为杂草的陪伴,它不再孤单,因为杂草的萧条,老屋还是可以见到它亲爱的主人,可以在清冷的岁月中,可以找寻到一丝曾经温暖的气息。
老屋陪伴我了我小学到初中时代,所以它不仅是我们温暖的港湾,也是我们记忆的存在点,承载着我与家人最温馨的时光,与朋友相处的最单纯的时光。
以至于后来我们搬进新家了,我还是惦记着老屋的记忆。
我们村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是我们的房子,盖得特别紧凑,走几步就到了,而且大家都在家种着庄稼,所以我们经常凑在一起,记得那时每当我家饭菜飘香时,我妈妈都会端着碗到邻居婶婶家去吃饭,而我们几个孩子则凑在一起玩,相互打闹着。
散⽂⽼屋散⽂⽼屋 每次回到乡下⽼家,我都要依恋地到⽼屋深情地看看。
⽼屋已在沧桑的岁⽉中斑斑驳驳了,⼟坯墙经过⼏⼗年的⻛⻛⾬⾬⻛化得到处脱落了。
但于我,它还是那样的亲切、温暖,像⽗⺟⼀样将⼀份慈祥的爱罩在我的⾝上。
因此,我在精神上永远也割舍不了对它的感情。
不居住在⽼屋其实已有⼏⼗年时间了。
但多少次在梦中游⼷,我都在⽼屋⾥盘桓,享受着天伦之乐,体味着⽣活的甜蜜,沉浸在快乐的时光⾥。
这样的梦回,我都要深思良久,回忆在⽼屋⾥⽣活的酸甜苦辣,以及那些虽艰难但充实⼜有着绚烂⾊彩的时光。
然⽽,眼前的⽼屋真的是垂垂⽼矣,再也不是昔⽇那样的精神饱满的模样。
⽼屋建于上世纪六⼗年代初期。
那个年代穷,物资极其匮乏,做屋⽤的砖都是请匠⼈在稻⽥⾥切的⼟坯砖,屋顶盖的茅草都是到荒地⾥砍的,就地取材,成本不⾼。
家家户户都是如此。
我家在村庄上属⽼住户,物资基础稍好些,做⼟坯房时,砌墙脚和⽔平线以上⼆尺多⾼⽤的都是⻘砖,相⽐那些基本没有⻘砖砌墙脚的房⼦防潮的能⼒要强好多,更经些⻛⾬,⼈住在⾥⾯也多了份安全感。
⺟亲在世时,曾⽆数次地讲述过做⼟坯房的种种艰难。
听得多了,我对那时做屋的过程也⽿熟能详了。
知道那时做幢⼟坯房真不容易,不但要劳神费⼒准备好做屋的砖、⽊料、茅草,⽽且还要细⼼招待好泥⼯⽊⼯。
因⽽⼤⼈寝⻝难安,昼夜不眠。
更让我听得惊⼼的是,为做⽼屋当时⽗亲还历了⼀次险。
因为我家做房⼦是⼤炼钢铁运动之后,村庄附近⼭⼭岭岭的⼤树都砍光了,做屋的檩⼦难以寻找,都是⽗亲利⽤在⽣产队上⼯的空余时间从姑姑家扛回来的。
姑姑家住在⼗⼏⾥之外的⼭⾥,那⾥满⼭满岭的都是⼤树。
姑⽗忙⾥偷闲地帮助把树砍好,放在家中,⽗亲匆忙中赶去扛就是。
⼀次,⽗亲双肩扛着两根⻓⻓的沉重松树,⾏⾛在铁路中间,⼀⼼只顾赶路,⼜加上有些⽿背,⾝后雷霆万钧的⽕⻋隆轰⽽来,汽笛⻓鸣都毫不知晓。
⽕⻋司机⻅势不妙,急忙紧急刹⻋。
这时⽕⻋停在⾝后⽗亲还全然不知。
⽕⻋司机⽓愤地⾛到⽗亲前⾯,疾⾔厉⾊地斥责时,⽗亲回头才看到⼀条⻓⻰似的⽕⻋就停在⾝后,不禁吓出了⼀⾝冷汗。
我所怀念的老屋经典散文我所怀念的老屋经典散文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散文吧?散文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写散文,多数时候都离不开事件。
你知道写散文要注意哪些问题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我所怀念的老屋经典散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所怀念的老屋经典散文篇1老屋不老,老去的只是一些流逝的岁月,不变的却是对老屋永久的情怀。
其实,对于老屋来说,它不仅仅代表我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和少年时光的留恋,更多的还是一种对往昔岁月的珍惜和对理想与未来的憧憬。
屈指算来,我离开家乡的时间不算太长,并不像那些年少漂泊离乡,待到白发苍苍时才回到故乡的人一样。
但是,作为一个始终生活在城市边缘的人来说,对家乡有着无比的向往和留恋。
缘于全家暂时的搬迁,离开主人昔日细心呵护和孩子们追逐嬉戏的老屋,也暂时失去了往日的生机活力,渐渐变得一片草棘,冷冷清清。
盛夏的一个早晨,我终于回到了思念已久的老屋。
在我的记忆里,老屋曾经是那么地朴实,那么地自然,它在我心里永远是难以忘怀的乐园,然而当我再次投入它的怀抱,重温它的情怀时,一种对老屋的伤感之情油然而生。
老屋真的已经有好长时间没有打扫了。
从旧日的小路上走过,两旁蒿草丛生,中间仅有的一条容足小道,也被车前草遮得严严实实。
打开已经生了锈的门锁,推开紧闭已久的门扉,看着满院没过膝盖的荒草和高墙屋脊上四处丛生的狗尾草,还有那断壁残墙、破瓦烂砖上一片狼藉。
顿时,一股荒凉之感压抑着我喘不过气来,心里沉甸甸的只有一种想哭的感觉。
环视院落四周,只有花园边残留的一株牡丹花和墙角下仅活的一棵葡萄树,不因主人的遗弃而枝繁叶茂长得正欢,给我失落和痛苦的心,带来了片刻的慰藉和依托。
逐一打开每间小屋的房门,房子里仅剩的几件家具,早已积了厚厚的一层尘土,纸糊的顶棚,也因年久失修变得蓬蓬松松,稀稀落落。
晨曦洒在老屋上,遮住了整个轮廓。
看看离晌午还早,我便找来一把曾遗留在柴房掉光鸡毛的掸子,慢慢拂去家具上的尘土和挂满屋角的蜘蛛网,待到屋里的卫生都打扫得干干净净时,回头间才明白,满院没膝的荒草,才是我内心最压抑的痛苦。
故乡的老宅散文故乡的老宅:旧时光的温暖怀抱每次想起故乡,那座老宅就像个调皮的小鬼,一下子蹦到我眼前,扯着我的思绪往回跑。
老宅的门是那种厚重的木门,上面的漆已经斑驳陆离,像是一位满脸皱纹的老人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推开门,“吱呀”一声,像是老宅在欢迎我回家,这声音熟悉得就像妈妈的唠叨,听着心里踏实。
院子里有一棵老槐树,那树干粗得我都抱不过来。
夏天的时候,满树的槐花就像一串串白色的小铃铛,风一吹,“叮当”作响,其实哪有什么声响,不过是槐花的香气在空气里弥漫,像一群调皮的小精灵在你鼻尖上跳舞。
我和小伙伴们可没少在这棵树下折腾。
记得有一次,我们突发奇想,要在树上搭个树屋。
于是,大家七手八脚地找来了几块破木板、一些绳子,就开始忙活起来。
我像个小猴子似的,顺着树干往上爬,可这树干太粗了,爬起来有点费劲,手都磨红了。
好不容易爬到了一个合适的位置,下面的小伙伴把木板递上来,我在树上努力地摆弄着,想把木板固定好。
可是这木板老是不听话,不是滑下去一点,就是歪向一边。
其中一个小伙伴在树下急得直跺脚,大喊:“你行不行啊,上面的!”我不服气地回他:“你上来试试,站着说话不腰疼!”就这么折腾了大半天,树屋虽然搭得歪歪扭扭,但我们还是开心得不得了。
我们坐在树屋里,分享着从家里偷偷拿出来的小零食,感觉自己就像世界的主宰,这小小的树屋就是我们的城堡。
老宅的屋顶是那种瓦片屋顶,下雨的时候可有趣了。
雨滴打在瓦片上,“滴答滴答”,像是一场盛大的音乐会。
我常常搬个小凳子坐在屋檐下,看着雨滴顺着瓦片滑落,在地上溅起一个个小水花。
有一回,雨下得特别大,我看到屋顶有一处瓦片好像有点松动,雨水顺着缝隙流了下来,在屋里形成了一个小水洼。
我赶忙找来一个盆接水,可这水洼越来越大,盆都快接满了。
我又慌慌张张地去找爷爷,爷爷戴着个草帽,拿着几块新瓦片就爬上了屋顶。
我在下面仰着头,紧张地看着爷爷,生怕他摔下来。
爷爷在屋顶上熟练地摆弄着瓦片,嘴里还念叨着:“这老屋顶,该修修咯。
故乡的老屋情感散文(通用5篇)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写过散文吧?散文分为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
那么问题来了,怎样才能完成一篇优秀的散文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故乡的老屋情感散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故乡的老屋情感散文篇1深情的抚去时光的沉淀,双手紧贴在老屋的面庞上,静静的感悟岁月留下的沧桑,那一道道的伤痕下,似乎隐藏了我儿时的影子。
老屋如慈祥的母亲,把一切包容,岁月的痕迹在这里沉淀。
在繁杂的世间,老屋如一片心灵的净土,让我静静的找回自己。
故乡的老屋不知是何时建盖的,只模模糊糊的记得在我牙牙学语的年龄。
盖这座房子,父母亲经历了千辛万苦。
用父亲的话说:“为的是争那一口气给我们子女有个落脚的归宿。
那时,我们一家五口人挤在一间屋里,北方的农村家家都睡土炕,一间屋子,两米长占满屋子宽度的炕被称为满间炕。
泥一堵炕墙,几根支撑的柱子,然后拼上泥和着麦草千捶万捶砸成晒干的炕面,就成了农村人一代一代传衍子孙,流完汗休憩的地方,我和哥哥们都是在这样的土炕上长大。
冬天的夜晚,风呼呼的刮着,真冷。
母亲在灯下缝补衣裳,我们兄妹几个争抢着往炕洞里填柴禾,那里面,有星星点点的温暖在跳跃。
炕洞的墙壁被火熏的黑糊糊的,也许只有这些黑乎乎的墙壁才能证实它曾经是多么的温馨,多少双手臂伸在一起,多少肩膀聚集在一起,欢声笑语曾经震碎多少檐下的冰条。
微黄的灯光下,我们挤在一张方桌上,吸收着改变命运的精神食粮,此时,黑乎乎的老屋显得那么明亮。
屋子正中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是沉默的父亲亲笔书写的。
他希望我们走出农家,不在和祖辈一样背着日头过山。
吃国家粮是我们那个时期每一个孩子的梦想。
我脑海里经常显现瓢泼大雨时老屋里滴滴答答的情景,那时我经常坐在屋里的炕上,透过小小的玻璃窗框,看着院子里没脚的积雨,想着在风雨里忙碌未归的爸妈,担心和害怕时刻萦绕在心头,直到望见爸妈回家的身影,我才喜极而泣。
老 屋老屋终归被拆了。
南屋没了,东屋没了,西屋没了,北屋只剩下了后墙。
院里的一棵石榴树没了,院里的三棵香椿树没了,无花果树只剩下了两枝主干。
这是我含泪在拆迁协议书上签了名字一月后,第一次去老屋那边。
早晨的时间,院里清静,没人看见我。
老屋并非祖屋,我出生在远离县城的一个小村子里,而今,那里只有深埋地下的父母的骨灰,除此之外,再也没有属于我的任何牵挂了。
老屋之为老屋者,不只是建造年代久远——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粮食单位盖的平房——更是我住过的真正属于我的房子。
是我来县城工作的第二年,从别人手里花五万元钱买下的。
三间北屋,三间南屋,一间东屋,一间西屋;南屋三间小,准确说是两间半的空儿,因为还有东边的半间做了门洞了。
零五年春住进去,壹零年秋搬出来,住了将近五年半的时间。
五年半的老屋见证了我从县城又回到乡镇,五年半的老屋陪伴了女儿从高中升入大学。
五年半的老屋,盛满了我五年半的快乐和忧伤。
那是二零零四年秋,局里成立了财务核算中心,没想到,许多托人情找关系的没能进来,我却来了。
说真的,我对进城没有什么兴趣。
不仅仅是我过惯了乡镇的懒散生活,受不了城里机关的约束。
更重要的是,我在城里没有房子,女儿也还在乡镇读初中;而妻子呢,没有工作,那时在学校里开了一间小卖部,用来贴补家用。
——更何况当时我刚把自己住的三间房子装修了,又盖了两间西屋和一间南屋。
院里种了一株杏树,一株石榴,院外种了两棵香椿,还种了两畦青菜——过着很写意的半田园生活。
然而,尽管如此,我也不能拒绝。
我和领导非亲非故,完完全全的工作关系,工作需要我的时候,我必须听从安排。
就这样,我借调进城了。
借调的意思就是,工作关系在城里,工资关系在乡镇。
工作关系和工资关系离着二十多里,诸多不便,可想而知。
于是,我决计在城里买一处房子,结束这种冬冷夏热雨淋风吹的流浪生活。
并且女儿也正好要来城里读高中了。
老屋离我上班的地方步行十五分钟,骑自行车五分钟。
它隐藏在一个小区里,进了小区大门向南走五十米有一条向东的胡同,向东走四十米又是一条向南的胡同,向南走二十米又是一条向西的过道,过道宽有一米半的样子,比两扇门宽不多少。
关于童年回忆的文章:老屋店铺:每当看到老房子,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故乡的老屋,那是对逝去岁月的念想。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老屋》这篇文章吧。
好长时间了,没去家乡的老屋,今天爸爸妈妈来,说要去老屋看看,我兴奋依旧,说我也要去看看,而我真正想去的原因是看看家乡的变化,看看老屋的变化。
老爸其实有病,腰腿疼,但他老人家这一生就是那样的刚强而执着,在66岁高龄时在兰州报考驾校,那些和他一起学驾照的年经人都很佩服,有的小姑娘科二过了三次都没通过,急得直哭,兰州人多,而且学习时间很紧迫,他并顺利通过取得行车证资格。
今年69岁的他自驾小汽车,拉着我和妈妈出发了。
这条我曾经走过多年的土路,现在已经变成了干净的水泥路,路两旁已盖了许多的新居,春风唤醒了大地,一路若隐若显的小草已吐出嫩绿的小芽,一块块农田已全部播种上新的希望,驼铃子梁上那些曾经荒芜的土地已建起一座座蓝色和红色的彩钢房,人们已把发展经济做为第一大要务来抓,从种植庄稼到发展第二产业已不再是新鲜事了……到了,快到了,我的家乡属裴家营镇岳家滩村,随着时代经济的发展,原来两旁参差不齐的土胚房不知何时已全部新建为大瓦房,很多人家我都已经认不出来了,到了,下车。
我们把小汽车停在小叔家门前,原来的小坡路,因为爸爸妈妈的搬迁,小叔家已扩建为新房,我们只好从小叔家东墙边走回去(刚好能宽宽的走人)……我的天哪,门前被弄的一片狼藉,翻动过的路堆满了虚土,妈妈说那是前两年拉了自来水留下的痕迹,都拉上自来水了,我心理默默地念叨着。
院子外的土墙已变得摇摇欲坠,小铁门已经斑斑锈迹,妈妈吃力地打开那把已经生锈的锁……院子里已经长满了野草,有好多的蒲公英和苦苦菜夹在这些野草中间,还顽强的开起了小黄花,东西两棵山楂树在久旱的土地上已吐出新芽,东面那棵山楂更神奇,在它周围已密密麻麻地繁殖出二十几棵小山楂树,因为没有修剪,它们都像灌木一样的生长,一簇簇整齐地排列着,像站岗的士兵,为我们的老屋守护着。
关于老屋的散文欣赏
故乡是一座小城,老屋是我心里的一道风景。
一道已经被历史淡忘的风景,但我每次回去老家,总免不了去老屋前面坐会。
儿时的那个柿子树已经佝偻成一个“老头”,儿时经常攀爬的那颗大石头,也长满了一层厚厚的青苔。
只是,每次提起老屋,心中总有一阵阵的疼痛在指尖游走,总有一些过往被瞬间勾起。
记忆里,老屋发生过三次大的变动。
第一次是在我出生后没多久,那年家乡发洪水,老屋后面的山石松动,滚下来一颗很大的石头,不偏不倚的砸在了老屋的房梁上。
老屋如同是一位强壮的汉子被打折了腰,佝偻着身子,发出一阵阵的“呻吟声”。
幸好当时发生灾难的时间是白天,我们一家子人都围在老屋西边的屋檐下烤火,故而一个个的都幸免于难。
可老屋一下子破了个大洞,偏偏又逢大雨,即使爷爷弄了几大捆茅草和木材,暂时的堵住了屋顶上的那个窟窿。
可外面下大雨,家里下小雨。
那一段时间,奶奶总会把家里大大小小的碗和盆子都用来接雨(从屋顶缝隙留下来的雨水)。
屋外下着稀里哗啦的大雨,屋里交响着一阵阵的“欢乐颂”。
每晚都无法安心的睡觉,基本上都在数雨滴。
好不容易等到了晴天,爷爷、叔叔们立刻跑去请了一些
木匠、一些伙计前来帮忙商量重修老屋。
在大家的帮助下,老屋很快的恢复了“元气”。
只是,那时候的老屋是用泥巴砌的墙,用一块块石板搭的屋顶。
老屋被重新修葺一新后,爷爷奶奶总算不用每天晚上轮番起来换盆子,换水了。
大家终于可以安心的睡个好觉了。
可北方的夏天,总是格外的炎热。
小时候,每到夏天,天气十分干旱。
每每此时,我们都会拿着席子,去院子里打地铺。
晴朗的夜空,天上总会有很多的星星。
那时候,奶奶经常坐在院子的桂花树下,给我们将她年轻时候的故事。
奶奶说她当初嫁给爷爷的时候,爷爷兄弟六个。
分家出来之后,爷爷什么都没得到,更别说落脚的老屋。
每次听着听着我就睡着了,可醒来的时候,总会躺在床上。
老屋发生的第二次大的变动是在我上小学五年级。
那是2000年了,当时叔叔娶媳妇,嫌弃老屋太小(叔叔一直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没有分家),就找人再次翻修了老屋。
老屋由三间土房,摇身变成了五件大瓦房。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叔叔那时候从外地弄回来加厚玻璃,在每间屋子的屋顶上都留出一个小“窗户”,装上玻璃。
每逢晴天的夜晚,月光总会投下来,如同是梦幻中的舞台,我经常站在月光下喜不自禁,手舞足蹈的练“功夫”。
由于叔叔的这一举措,不仅令老屋变的明亮起来,也给我们增添了很多的欢乐。
没有月光的夜晚,我则时常躺在床
上,数着天空的星星。
那时候,总念念不忘的便是牛郎织女的故事。
尤其是我们这些农村长大的“放牛娃”,一个个的都幻想着偶遇“七仙女”,过上幸福的生活。
可奈何一直都没等到“仙女下凡”,故而直到现在的我,依旧只是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小书童”,奔走于红尘深处。
小时候,每到中秋的时节。
家家户户都会挂起灯笼,欢庆的团聚在一起。
那时候,我经常躺在床上,望着老屋的屋顶,等着“嫦娥”给我们发月饼。
因为那时候的农村,月饼这种东西还属于稀罕物,大多数人家都是买不起的。
奶奶每年都会用面粉、核桃、红糖之类的东西做一些自制的“月饼”分给我们这群小馋猫。
大家坐在一起,吃着月饼,望着屋顶的月光,一家人其乐融融。
虽然很酷很穷,但是我们都很开心。
自从老屋的屋顶有了“天窗”之后,每天清晨都有一阵阳光唤我起床。
睁开朦胧的双眼,看到明媚的阳光,就会有一天的好心情。
老屋翻新后用的是灰色的瓦片,每年春天都有很多燕子前来筑巢。
奶奶说,燕子专走“兴旺家”。
对于屋檐上的燕窝,我们都舍不得去捅掉。
秋天的时候,老屋前面的柿子红了。
爷爷就用一条条的长绳子,把柿子刮了皮,系成一长串,挂在屋檐上。
霜降过后,风干了的柿子,总是我们全家人的最爱。
上了初中之后,我经常住校。
很少回去老屋住,每次周六周天回去,也都是急急忙忙的待一晚就走。
那时候,我是
全家人的希望。
爷爷、奶奶都希望我能考上一所好的大学,走出大山,去看看山外面的世界。
而我,每次躺在床上,望着老屋的“天窗”,却一次次的幻想天空之城,幻想将来有一天,踏着红地毯,牵着心爱的姑娘,走上爱的天梯。
老屋发生的第三次大的变动是在我上高二的时候,村子里修了大路。
由于大路要从老屋东边的那间房子里经过,不得已拆掉了老屋。
村子里给爷爷奶奶赔偿了一些钱,重新给他们找了一块地基,让他们修房子。
而叔叔他们也在这次的变迁中,跟爷爷奶奶分了家,带着他的媳妇跟儿子重新去买了一块地方,修起了三层小洋楼。
爷爷奶奶舍不得离开自己生活了大半辈子的老屋,只得在距离老屋一百多米的平地上打了地基,重新修了三间小平房。
爷爷奶奶经常会过去照看一下老屋,尽管老屋被车路从中间“横穿”而过。
后来,村子有人出钱,租下了剩余的两间小屋,改作了小卖部。
专门卖一些大家生活所需的必备品,什么柴米油盐之类的东西。
老屋一下子繁华了起来。
虽然是破旧的房子改修成的门面房,但没有被人抛弃,爷爷奶奶可开心了。
那个小卖部的主人很和善,对爷爷奶奶很好。
有时候,他不在家了,就让爷爷奶奶过去帮他照看一下生意。
每次寒暑假的时候,我经常代替爷爷奶奶前去。
虽然村里的人都是来买点小东小西的,但我很乐意看到大家每到自己所需物品
时候的笑脸。
有时候,也会有一些汽车停下来,来老屋这里买点汽水什么的,还有一些过客看到老屋被车道“横穿”而过,却没有被拆掉,都说这是一大“奇迹”。
可每次听到这里,我的心里既开心又忧伤。
开心的是,老屋还在发挥着它最后的“光和热”,忧伤的是老屋即将被人们遗弃。
果不其然的又过了两年,村子里的道路需要加宽。
村口有人开了一间很大的小卖部,老屋这边的生意一下子就惨淡了。
老屋被彻底的推平了,只是老屋前面的那颗大石头,那几颗大树还在。
对老屋记忆犹新的我,依旧记得老屋的轮廓。
虽然地面上看不到老屋的影子了,但是老屋的位置,以及每间屋子的轮廓,都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每年回去老家祭祖,都免不了去老屋前面坐坐。
只是,再也看不到那青灰色的瓦片搭成的屋顶,再也看不到那青石板搭成的屋顶,再也看不到满园的屋檐上挂着的一串串红柿子,再也看不到爷爷奶奶的身影出现在里面。
每次看到昔日的老屋被宽阔的柏油马路所推倒时,心里很不是滋味。
村子的人现在大都重新修葺了房屋,基本上都是空心砖砌的墙,红瓦盖顶。
昔日那种青灰色瓦片再也看不到了,泥巴墙更是没了踪影。
可我硬是特别怀念小时候的老屋。
奶奶说,人老了,总会被淡忘。
老屋老了,所以必定会被取代。
可心底深处的那三间小土屋,躺在土屋里看星星、看月光的情景再也找不回了。
不知道是自己长大了反而变的
多愁善感,还是人上了年纪,总会念旧。
前段时间,跟随友人回去老家祭祖。
途径一个小村子,在村口停车喝水时,偶然见到那个村子深处还坐落着一间老屋。
当时兴奋的几乎尖叫出来,拿着手机不停的拍照。
结果引得人家一个个不知所措,嘴里还念叨:“不就一间破土屋么,有啥好稀奇的。
城里人真是没见识,见到个土屋还要拍照……”当时听到后,什么都没说,只顾沉浸在儿时的回忆之中去了。
那天,我跟友人一直坐到太阳落山,友人反复催促我返程,可我始终舍不得走。
一直到天色已近黄昏,我们才依依不舍的离开。
其实,我本来想等到晚上,再去那个老屋前坐会,看看天空,看看星星再走的。
可奈何最终没办法,被朋友催促着赶回了城市。
后来仔细的想想,也真的不知道是友人的脚步太快,还是城市发展的进程太快,老屋被我们遗弃在暮色之中。
回到城里后,我反复的念起那间老屋,那间雕刻着时光密码的老屋。
上星期周末的时候,天气很晴朗。
我再次踏着轻快的脚步赶到那个村子时,却忍不住的大失所望。
仅仅是两个礼拜没见,那个老屋居然也被推倒了,看到一群工人在上面施工。
真的是自己走的太慢,也或者是老屋走的太慢;所以,一眨眼就被淹没在城市化建设中么?那一晚,我带着帐篷,在那间老屋边上的草地上露营。
望着天空的星星,我又一次
的想起小时候的情景。
我跟着爷爷奶奶一家人围在老屋里,幸福地过着清苦日子。
突然想起很老的一句台词,很多时候,很多人,很多事物。
一个转身,便是永远。
别了,老屋。
我在心里默默地呐喊。
可站在人潮涌动的街头,站在车水马龙的都市,我的声音突然变得很小。
我的世界一瞬间关上了门,却一直无法推开老屋的那扇“天窗”。
我的心底突然开始一阵隐隐的疼痛,却不知道这种痛源自何处。
如同很多年前,爷爷奶奶站在被推倒的老屋前,默默地流下了眼泪。
虽然当时的我还不懂,那一滴流在老屋面前的泪。
老屋,老屋。
关于老屋,太多的思绪在心底流淌,太多的回忆漫上眼眸。
可最终,都只能化作一句深沉的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