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肾性血尿经验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3
王铁良教授治疗肾性血尿经验肾性血尿(肾小球源性血尿)是一组不同病因、不同发病机制,以血尿为共同特征的肾小球疾病,其病程缠绵,反复发作,多在发病之前有感冒或咽喉疼痛等病史,或每遇感冒、咽炎、扁桃体炎等上呼吸道感染或疲劳过度时血尿的症状就会加重。
最常见的引起单纯性血尿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是IgA肾病(IgAN)[1],其他可见于系膜增生性肾炎,局灶节段增生或硬化性肾炎、膜增殖性肾炎、新月体肾炎等,也可见于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如紫癜性肾炎,狼疮性肾炎等,在祖国医学中归属“血证”范畴,称为溺血、溲血、小便血或小便出血.《素问?气厥论》中说“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
而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篇中最早提出了尿血的病名:“热在下焦者,则尿血,亦令淋秘不通”。
一、对尿血的病因病机认识1.肺肾相互为病,湿热灼阴为其基本病机。
王老师认为肺和肾以经络相连,肺病累肾,肾病及肺,肺肾相互为病,湿热灼阴为其基本病机。
《黄帝内经》曰:“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
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肺为水之上源,金清则水清,水宁则血宁,盖此证原是水病累血,故治水即是治血”。
肺金为肾水之母,具有通调水道,下输膀胱的职能。
肺病累肾,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或外感风寒湿之入里化热,侵袭于肺,肺热下迫膀胱,损及血络而为血尿;或血尿日久,精微外泄,肾阴亏虚,虚火内炽,灼伤血络则尿血;若肺虚失其制节,不能约束水道,外邪引动内热,精微下注也可致尿血。
肺肾相互为病,互为因果,病程日久不愈,反复发作。
2.湿热、瘀血是本病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实邪王老师认为湿热、瘀血是肾性血尿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最重要的标实之邪。
患者感受外邪以风湿热邪为主,首伤肺卫,肺失宣降,热邪灼伤肾络;或平素嗜食肥甘厚味、辛辣刺激之品,日久伤及脾胃,升降失和,酿生湿热,湿热下注膀胱,或湿邪为病,伤及肾脏,肾阴亏虚,虚热内生,湿邪从阳化热,而形成湿热之邪,蕴结于肾与膀胱。
三草止血汤治疗慢性肾炎综合征肾性血尿的临床观察慢性肾炎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肾脏疾病,其主要特征是糖尿病、高血压导致的慢性肾脏病变,常伴有肾病综合征,肾脏进行性疾病和终末期肾脏疾病等临床表现。
慢性肾炎综合征的典型症状包括水肿、高血压、蛋白尿和肾小管功能障碍。
肾性血尿是慢性肾炎综合征的一个常见表现,给患者的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威胁。
目前,中医药在治疗慢性肾炎综合征肾性血尿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其治疗方法安全有效,受到了广大患者的青睐。
三草止血汤是一味中药药方,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止血的功效,被用于治疗慢性肾炎综合征肾性血尿已经有一定的临床应用。
本文针对三草止血汤治疗慢性肾炎综合征肾性血尿的临床观察进行系统总结,旨在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一、患者基本情况本次临床观察选取了20例慢性肾炎综合征肾性血尿患者,其中男性12例,女性8例。
年龄在25-6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0岁。
入组前,患者均出现肾性血尿症状,经检查发现肌酐、尿酸等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异常。
患者均符合慢性肾炎综合征肾性血尿的诊断标准,排除了其他肾脏疾病和合并症。
二、治疗方法治疗采用三草止血汤,具体处方为生地、鲜苦参、鲜地榆各30克,共煎汤服,每日1剂,连服10天为1个疗程。
观察期间,患者均保持饮食清淡,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同时限制盐分摄入,提倡多饮水。
三、观察指标在治疗期间,观察患者临床症状的变化情况,包括肾性血尿的程度、水肿、高血压等情况。
同时观察肌酐、尿酸、尿常规、血常规等指标的变化,以评价治疗效果。
四、观察结果在连续两个疗程的治疗后,观察到患者的肾性血尿症状得到明显缓解,其中14例患者肾性血尿症状完全消失,6例患者症状明显减轻。
与此患者的肌酐、尿酸等指标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肌酐、尿酸水平均有所下降,尿常规指标也有所调整。
临床症状方面,患者的水肿、高血压等情况也明显减轻。
五、安全性评价在治疗期间,患者均未出现三草止血汤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说明其在治疗慢性肾炎综合征肾性血尿方面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远方教授从清消补三法论治肾性血尿经验摘要:肾性血尿为临床常见症状,中医将该病归属于“尿血”、“溺血”范畴。
本文简要阐述了远方教授应用清消补三法治疗肾性血尿的经验,主要运用清实热、退虚热、消痰浊、化淤血、补脾肾等治疗方法,临床疗效较好,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预后收效颇佳。
关键词:肾性血尿;清消补三法;专家经验;远方中图分类号:R696+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1007-2349(2017)10-0008-03肾小球源性血尿即肾性血尿,是肾脏内科疾病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分为肉眼血尿和镜下血尿。
在中医学中应当属于“尿血”、“溲血”等疾病范畴。
众医家多从脏腑虚实以证论治,远师另辟蹊径,以清消补三法辨证论治肾性血尿。
远方教授系辽宁省中医院肾内科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第4 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从医近30载,尤善治疗慢性肾脏疾病,远师衷中参西,用药独特,思路开阔,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认为本病脾肾亏虚为根本,热邪、瘀血痰浊之邪为发病条件,病机为热伤肾络,迫血妄行,瘀血痰浊滞阻脉络,血不循经,脾肾两虚有失固摄,血溢脉外。
治以清法清热宁络,消法消瘀通络,补法补虚养络。
现将远师以“清消补”三法辨证论治肾性血尿经验总结如下。
1 清消补法的源流发展11 清法清法出现于《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曰:“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
”为“清法”的理论基础。
金元清时代,“清法”理论被正式确立,刘完素提出“宜开通道路,养阴退阳,凉药调之”,张从正李杲朱丹溪则丰富了“清法”的内容。
至清代,程钟龄有言:“清者,清其热也。
脏腑有热,则清之。
”确立“清法”为中医八法之一。
[1]12 消法消法理论最早可追溯至《内经》,“坚者消之…不足补之”奠定了消法的理论基础。
汉张机于《金匮要略》中提出“瘀血”概念,并广泛应用化瘀活血之法。
至金元时期《丹溪心法》中的“越鞠丸”,是应用消法非常经典且著名的方剂。
到了明清时期,明?张景岳《景岳全书》有云“:饮食内伤,气滞而积者,宜消之逐之”,清?程钟龄将消法列入中医八法,《医学心悟?医门八法》中有言:“消者,去其壅也。
黄文政教授治疗肾性血尿临床经验总结*高玉萍,符碧峰,王耀光(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天津300193)摘要:黄文政教授为国家名老中医、肾病学专家,在临床中从事肾病工作多年,具有丰富的临床诊治经验。
黄文政教授从多年的临床经验中总结得出血尿的关键病机在于少阳三焦枢机不利,三焦又分为上焦、中焦、下焦,故在治疗中注重分位辨证,病在上焦者多用银翘散或荆防败毒散加减,病在中焦者以补中益气汤、柴苓汤、小柴胡汤加减,病在下焦者屏风知柏地黄汤、桂枝茯苓丸、桃核承气汤、小蓟饮子、五淋散、八正散、无比山药丸加减。
关键词:肾性血尿;疏利三焦;临床经验;黄文政中图分类号:R696.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1519(2020)05-0540-04*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SQ2016YFHZ020490)。
作者简介:高玉萍(1991-),女,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肾病的中医药防治。
通讯作者:王耀光,E-mail :************************。
DOI :10.11656/j.issn.1672-1519.2020.05.11黄文政(1941-),为十一五全国名老中医传承研究项目专家,第二、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临床人才研修项目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从事中医内科临床工作50余年,在肾脏疾病及内科其他杂病方面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现对黄文政教授治疗血尿经验进行总结介绍。
血尿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在中医学中凡尿液中混有血液,甚或是伴有血块的的病症都属于尿血范畴,前者在西医学中称之为镜下血尿,后者称之为肉眼血尿,临床常见于肾小球肾炎、尿路感染、泌尿系肿瘤等疾病[1-2]。
尿血往往在临床一般可无症状,而出现肉眼血尿症状是导致患者就诊的直接和主要原因。
1探本溯源,病因病机疏利少阳是黄教授在血尿的辨证论治过程中在意的一个要点。
黄教授在中医“少阳主枢”“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等理论前提下,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出:少阳三焦枢机不利为血尿发病的关键病机。
加味小蓟饮子治疗肾性血尿的经验郭伟李宁指导:马居里摘要:尿血指小便中混有血液或血块央杂而下为特征的一种病症。
小药饮子,乃南宋·严用和《济生方)中的名方,是依据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中的导赤散加味而成。
马居里教授在多年的临床中,对于肾性血尿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脸,灵活运用小药饮子加减,主要用于心经郁热,下移小肠、膀胱而引起的尿血,疗效颇佳。
关键词:小蓟饮子肾性血尿马居里1心经郁热与尿血的关系尿血指小便中混有血液甚至血块夹杂而下为特征的一种病症。
《素问)称其为演血、溺血,《金匾要略》始称尿血。
而关于尿血的病因病机,历代医家的论述不尽相同。
《素问·气厥论篇》曰“胞移热于膀肤,则雇、溺血”,《金匾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篇)依谓“热在下焦,则尿血”,明确指出尿血的病机谓胞移热于膀胧,病变部位在膀胧。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血病诸侯》称“小便血候,心主于血,与小肠合,若心家有热,结于小肠,故小便血”,进一步说明尿血乃心家有热,结于小肠而引起,诚如(普济方·尿血(附论))所说“心主于血,小儿心脏有热,热熏于血,血渗于小肠,故尿血也”。
宋代·王怀隐也指出尿血与心脏有关,在《太平圣惠方·治尿血诸方》云“小便出血皆因小肠积邪,毒流于小肠”.《类证治裁·溺血》中“小肠火盛,血渗于膀胧”,与清·程国澎(医学心悟·尿血》中的“心主血,心气热:、则遗热于膀胧,阴血妄行而尿出焉”,均明确阐明心火下移小肠,血渗于膀胱而导致尿血。
综合历代医家的论述,心经郁热与尿血的关系可以归纳为:心者,主血,位居上焦,与位居下焦的小肠相表里,故心经郁热,便可移热于心之腑小肠也,又手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肤经相承接,小肠与膀胧位居下焦同室而居,小肠积热,热伤血络,血液离经而外溢,渗于膀胱,随小便而出,故可见尿血。
2小蓟饮子的配伍机制小蓟味甘凉,入心肝二经,具有凉血止血之功,尤长于治疗尿血,并有良好的利尿作用,能清利膀胱湿热,一药二搜两功,故为君药。
治尿血验方小便带血为尿血。
引起尿血的原因很多,除了泌尿系统疾病如泌尿道结石、肾结核、泌尿系肿瘤等病症外,尚有全身性疾病,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此外尚可见于剧烈运动、劳累后所引起的运动性尿血。
主治:尿血症。
配方及用法:生地50克,茯苓30克,丹皮12克,泽泻15克,白芍20克,旱莲草25克,黄柏10克,阿胶15克(煎药去渣取汁,文火煎阿胶),滑石20克,白芧根20克,甘草6克。
水煎服,日服1剂,连服4剂。
疗效:治疗尿血症24例,服药3剂愈者14例,服药4例愈者8例,服药6剂愈者2例。
本方是家父梁燕楼(名老中医)传授的验方,用于治疗尿血症患者24人,均获显著疗效,随访2年无复发。
消失的卵巢囊肿一女,在四十八岁时的几月内忽然出现月经量特多,经期右下腹部疼痛,自感左侧少腹部有一肿块,彩超诊断为左侧卵巢囊肿,当时她的病情是:面色萎黄,情绪抑郁,精神欠佳,头目眩晕,四肢冰冷,腹满,口唇干燥而不欲饮,舌淡苔薄,脉沉细,我认为是血虚寒凝之证,故让其服用温经汤温经通络,行气消坚加三七粉止血活血生血而不留瘀,桂枝12g 赤白芍各20g 当归12g 吴茱萸15g 川芎6g 生姜15g 清水半夏20g 丹皮10g 麦冬12g 人参10g 炙甘草12g 阿胶20g 三七粉20g随汤药分三次冲服。
服药五剂,血止,头眩晕腹满等症已除,服药十五剂,体力恢复,精神倍增,四肢已转温,一切恢复如初,后经医院彩超检查,囊肿消失,建议停药。
病态窦房结综合症特效验方益心温阳汤秘方:桂枝20g,太子参20g,麦冬10g,玉竹15g,丹参30g,川芎15g,生黄芪30g,甘松6g,苦参10g,细辛5g,炙甘草10g。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加水适量,头煎六十分钟,二煎四十分钟,两次煎液合并混匀,分早晚各服一次服用。
方解:桂枝是气分药,又是血分药,既能解表,又能和营,既能化气通阳,又能通络止痛,还能降逆平冲。
欢迎微信关注行之医话公众号本方主治病态窦房结综合症引起的心动过缓患者。
中医治疗肾性血尿经验总结
血尿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其发病原因各不相同。
其中肾性血尿是指排除尿路感染、结石、结核、肿瘤等肾外出血因素,血液单从肾脏中随小便排出体外的疾病。
目前现代医学仍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和控制措施,中医治疗也颇为棘手,但中草药对肾性血尿的治疗有着较好的疗效,其在改善临床症状、消除肉眼或镜下血尿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优势,故有必要对目前治疗肾性血尿的有效方案加以总结归纳。
肾性血尿的特点是患者出现单侧肾区钝痛或肾绞痛,常为全程性,呈暗棕色,尿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和管型(主要是红细胞管型),显微镜下可见其红细胞有明显的变形、破损,80%以上为畸形红细胞,且大小不等。
中医学对本病研究的历史较为悠久,肾炎性血尿在中医历代文献中的记载属“尿血”、“溲血”范畴。
中医学对血尿的论述,最早见于《素问》的“热移膀胱”以及《金匮要略》的“热在下焦”。
宋代王怀隐《太平圣惠方·治尿血诸方》还对血尿的病机作了论述“夫尿血者,是膀胱有客热,血渗于脬故也。
血得热而妄行,故因热流散,渗于脬内而尿血也。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虚劳尿血候》认为“心主于血,与小肠合,若心象有热,结于小肠,故小便血也。
”临床上亦以湿热夹瘀者为多见,五脏则以心肾为主。
慢性肾小球肾炎,中医认为由平素人体正气虚弱,劳倦内伤,饮食不节,感受外邪,邪由自身的病灶处,或肌肤,或由咽喉侵袭于肾,而致肺、脾、肾功能失常,水津代谢紊乱。
由于平素肾阴亏损,气化失司,虚火妄动,下焦热甚,瘀热互结,邪热灼伤肾络而发血尿。
瘀热互结是发病过程中的病理表现,故瘀热又可加重血尿。
肾阴不足,虚火妄动是其内因基础,每遇外邪(风、寒、热、毒)感触而反复发作,以至加重。
现代医学认为慢性肾小球肾炎发生病因颇为复杂,多与免疫变态反应有关,目前无特殊疗法,而中医采用滋阴,清热,凉血,活血化瘀之法,常收到满意疗效。
己故著名中医肾病专家时振声教授多年研究认为,细究其病位多在于肾,其病性多属阴虚。
至于阴虚的形成,或因素体阴虚复感外邪,或久病伤肾,耗伤肾阴,劳而诱发,故时振声教授立滋肾养阴为治本之法,并将本病分为风热外感、下焦热甚、湿热蕴结、气阴两虚等证型,并创立滋肾化瘀清利汤一方,该方集滋
肾、养阴、清热、解毒、利湿、活血、止血为一炉,针对肾炎血尿的病机要点,虚实兼调,标本同治。
郭恩绵教授认为,肾炎血尿以正虚为本,脾肾气虚,生化无权,封藏失职,精微下注为其基本病机,并贯穿于本病的始终,并将本病分为脾肾气虚、气阴两虚、肾阴亏损、湿热内蕴等证型,治疗上当以补益脾肾为主,采用攻补兼施、虫草并用的手段,取效甚佳。
张琪教授认为,肝肾阴虚或气阴两虚是其本,湿热毒邪是其标,通过详审病因、明辨病机、洞察证候的衍变设立治血尿八法,①清热利湿、解毒止血法,加味八正散;②疏风清热、利湿解毒法,清热解毒饮;③泄热逐瘀、凉血止血法,桃黄止血汤;④益气阴利湿热止血法,清心莲子饮;⑤益气清热、凉血止血法,益气凉血汤;⑥滋阴补肾降火法,知柏地黄汤加味;⑦温肾清热、利湿止血法,温肾利湿饮;⑧健脾补肾、益气摄血法,参柏地黄汤。
上述八法随证加减,临床疗效显著。
顾连方教授将血尿分为四型论治,湿热型选小蓟饮子去通草、滑石,加茯苓、白术、泽泻以健脾利水;脾虚型选归脾汤加减(党参、黄芪、当归、白术、地榆炭、蒲黄炭、小蓟、藕节、茯苓);阴虚火旺型选二至丸合增液汤加止血剂(女贞子、旱莲草、玄参、生地、麦冬、大小蓟、蒲黄炭等);脾肾两虚型选无比山药丸加减(山药、山萸肉、肉苁蓉、菟丝子、补骨脂、杜仲及止血药如侧柏叶、蒲黄),且主张炒炭用则止血作用更强,亦可选藕节、大小蓟,而不主张用槐花、三七。
因槐花有致过敏性紫癜的报道,三七止血作用太强,易于肾内形成瘀结,使血尿久治不愈。
刘春莹等从瘀论治,认为肾性血尿不能见血止血,应不忘化瘀止血,使瘀化血行,气通血和,选用止血不致瘀血、活血而不伤新血之品。
吴竞等以血府逐瘀汤为主治疗单纯血尿性IgA肾病,取得良好疗效。
血府逐瘀汤具有行气、活血、化瘀、止血等功用,正切中瘀血内阻之病机,使瘀去而血行常道,血尿好转。
现代药理研究亦证实,血府逐瘀汤能够改善血液流变学,改善微循环,抑制血小板积聚及体外血栓形成,并有抗炎、增强免疫功能及降血脂等作用。
抗炎、抗变态反应能阻止肾脏早期病变和血管损害,抗血栓能防止血管损害的发展,对改善肾性血尿有利,活血化瘀法已被多数肾脏病学者作为治疗各种肾炎的常用治法。
马跃先等根据传统论述及现代医学资料,将肾性血尿分为①邪热炽盛、灼伤脉络;②脾气虚弱、统摄无权;
③瘀血阻滞、血不循经三种情况,分别采用清热滋阴、益气摄血、活血化瘀的方法,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
另王广达等采用补肾清热活血法治疗肾性血尿,收
到满意疗效。
张翠等通过实验研究,证实益气健脾摄血具有提高慢性肾炎血尿患者红细胞免疫功能,清除免疫复合物的作用。
实验组治疗后C3bRR(C3b受体花环率)升高,ICR(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下降,且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
推断该方可能通过直接兴奋红细胞上的C3b受体来增强其免疫粘附活性,免疫复合物一旦被细胞结合后,其活化作用即被阻止,继之被灭活,而从液相中除去,减少在组织上沉积,从而缓解炎症或免疫复合物介导的病理过程,也是该方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有效的机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