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事审判权与执行权的关系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5
论民事审判权与诉权的关系民事审判权与诉权的关系:在法学里面有一种社会契约论,社会成员认识到了集体力量的强大,他们就集合起来,通过彼此之间的默契,把自己的权利交给国家。
国家就担负起了保护社会成员的义务,必须赋予社会成员一种权利,这是诉权。
国家通过审判的方式来保护社会成员,这就是审判权。
诉权是审判权的基础,审判权是诉权的义务。
民事审判权与民事诉权在民事诉讼法中是一对矛盾.审判权大了,诉权就会弱小;反之,诉权大了,审判权就会弱小.因此,只有二者之间的关系准确定位,适度平衡,才符合民事诉讼法规律.本文通过对我国民事审判权与民事诉权关系失衡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要加强诉权的自我保护功能,并通过适当程序实现二者关系的平衡.一、诉权概说(一)诉权的定义和实质民事诉讼中的诉权,是指当事人请求法院依法保护其民事权益的权利。
这一定义包括以下三层含义:第一,诉权的主体为当事人;第二,诉权主体行使诉权的目的在于请求法院保护自己的民事权益,而不是其他权益;第三,法院保护诉权主体民事权益的方式是作出有利于诉权主体的判决。
;诉权的实质是司法保护请求权,即它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当其民事权益受到侵害或者与他人发生争议时,请求法院用判决的方式予以保护的一种权利。
(二)诉权的基本特征诉权作为一种特殊的权利与其他权利相比,具有以下基本特征:1.它的行使须以民事诉讼法和民事实体法为依据。
2.它为纠纷当事人平等享有。
3.它的行使贯穿于诉讼的全过程。
4.它的内容包括进行诉讼的权利和满足诉讼请求的权利。
(三)诉权的双重含义在民事诉讼理论中,一般认为诉权具有双重含义,即诉权包括程序意义上的诉权和实体意义上的诉权。
也有人将此称为诉权的双重法律意义或者诉权的二重性。
所谓程序意义上的诉权,是指当事人进行诉讼,实施诉讼行为的权利。
所谓实体意义上的诉权,是指当事人通过诉讼满足其诉讼请求的权利。
就诉权对诉讼的影响而言,程序意义上的诉权为诉讼成立要件,实体意义上的诉权为权利保护要件。
试论审判权与执行权关系的构建摘要在审执关系的改革过程中,应充分认识我国司法权的本质,加强审判权和执行权的制度创新。
在审判权与执行权关系的构建过程中,应在立法上对执行权进行明确规定,加强审执兼顾,深化审执分立的特点。
本文主要从审判权与执行权的关系出发,分析我国审执分立的现象,进而探讨审判权与执行权关系构建的方法,推动我国司法工作的发展。
关键词审判权执行权关系构建作者简介:刘艳红,法库县委党校法律专业讲师。
中图分类号:d9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3-115-02一、审判权与执行权关系探析审判权是国家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指的是法院依法审理及裁决刑事案件、民事案件及其他案件的权力。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法院是我国的审判机关,人民法院依照法律独立行使审判权。
执行权主要包括执行裁判权和执行实施权,包括了司法性和行政性两种关系,执行权的运行模式对执行效率有重要影响。
近年来,我国司法实践取得了较好的发展,审判权与执行权的关系可以通过矛盾的对立统一关系来分析,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审判权与执行权的分立首先,权利基础不同。
审判权来自于法院审判权和当事人诉权或申请权,法院的审判权具有司法性质。
执行权来自于法院的强制执行权和诉讼当事人的执行请求权,法院的执行权具有行政性和司法性两种性质。
其次,处理方式不同。
如前所述,民事审判程序包括了争讼程序、非讼程序两种,对民事争讼案件,应以判决的方式来确定诉讼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关系,对非讼案件,应以裁定方式确定民事法律事实存在与否。
民事执行程序则是对民事执行案件进行处理,以国家强制力来保证权利义务的实现。
最后,设计理念和基本原理不同。
在审判权程序设计中,司法公正要求审判程序应将公正作为程序的首要理念,其次才是效益理念。
而执行程序一般由多种执行措施和具体实施程序组成,程序设计应遵循效益和合法的价值理念。
在审判活动中,原告与被告处于平等的对抗状态,法官居中裁判。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办理执行异议和复议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2020年修正)第十一条释义第十一条人民法院审查执行异议或者复议案件,应当依法组成合议庭。
指令重新审查的执行异议案件,应当另行组成合议庭。
办理执行实施案件的人员不得参与相关执行异议和复议案件的审查。
【条文理解】《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执行工作的若干意见》第三部分第3条第3款规定:科学界定执行审查权和执行实施权,并分别由不同的内设机构或者人员行使。
《执行权合理配置和科学运行若干意见》则规定,对执行实施和审查事项采取不同的运行方式,对于实施事项采取审批制,而对于审查事项采取合议制。
本条是在司法解释层面对相关规范性文件进行回应,执行异议复议案件,应当采用合议制。
合议制度,是指三名以上奇数的审判人员组成审判组织,以人民法院的名义,代表人民法院行使民事审判权,对民事案件进行审理并作出裁判的制度。
[1]合议庭是人民法院的基本审判组织,是法院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的重要表现形式。
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的组织形式有两种,即独任制和合议制。
合议制与独任制是相对的组织形式。
独任制由一名审判人员代表人民法院对民事案件进行裁判。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39条第2款的规定,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民事案件,由审判员一人独任审理,亦即此类案件适用独任制。
独任制组织方式便捷灵活,便于提高效率,在民事诉讼的审判组织形式中比较实用。
根据统计,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民商事案件达到71.26%,因为简易程序案件的审判组织形式为独任制,据此推断,适用独任制的案件数量超过了合议制的范围。
[2]应当注意的是,执行异议复议程序中排除了独任制的适用。
这主要是因为:第一,从查明事实方面,合议制有着比独任制更慎重稳定的特点。
执行裁判应当以查明事实为基本前提。
民事执行程序中对事实的认定与民事诉讼程序中的标准一样,采用“盖然性原则”。
尽可能地克服法官在认定事实中的意志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接近案件的客观真实,使法院裁判客观化,是设置合议庭制度的内在根据之一。
第55卷第6期2015年11月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Jilin University Journal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Vol.55No.6Nov.,2015□依法治国方略:司法改革研究论司法职权配置中的分离与协作原则———以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为中心肖建国黄忠顺[摘要]优化司法职权配置是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确定的重要司法改革目标。
在司法职权配置过程中,应当坚持分离与协作原则,以确保不同执行机关及其内设机构之间相互配合、相互制约。
推动实行审判权和执行权相分离的体制改革试点具有重大意义,但不应当背离协作原则。
在各地人民法院推动审执分立改革的语境下,应当更加重视审判权与执行权之间的协作,对刑事、行政、民事执行体制的改革做出统筹规划。
[关键词]司法改革;审判权;执行权;审执分立;执行机构[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12JJD820012);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收稿日期]2015-08-31[DOI ]10.15939/j.jujsse.2015.06.004[作者简介]肖建国,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黄忠顺,清华大学法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
(北京10087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优化司法职权配置。
健全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各司其职,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执行权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体制机制。
”司法职权配置可以从不同司法机关相互之间的职权配置(外部配置)、不同级别的相同司法机关之间的职权配置(级别配置)以及特定司法机关内设不同机构相互之间的职权配置(内部配置)等三个层面进行理解。
司法职权分属不同机关(内设机构)行使,有助于实现各司法机关(内设机构)各司其职并相互制约的改革目标,但司法职权分离通常容易导致司法效率降低和人民利用司法程序成本加重等不利后果。
论民事执行权配置与执行的优化张峰*[内容摘要]执行权兼具行政权和司法权的双重属性,决定了执行权应当分权行使,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权合理配置和科学运行的若干意见》以此为改革方向规范了民事执行权的配置与优化。
执行权的优化运行必须包括自身内部、上级法院、检察院的有效监督,并处理好审执分离、审执兼顾与执行和解,统一管理、协调合作与委托执行,司法拍卖中法院与中介服务的配合等关系。
[关键词]执行权配置执行和解委托执行司法拍卖众所周知,执行难、执行乱已然成为困扰各级人民法院的一大顽疾,也成为影响司法权威的社会焦点。
民事执行的有效实施,关乎司法的权威及公信力。
鉴于此,2007年《民事诉讼法》对执行制度进行了修改,全国各地法院对执行机制进行了各种改革尝试,如江苏无锡中级人民法院2005年改革执行工作,成立裁决处,2010年出台《执行实施案件分权流程管理细则》;〔1〕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2009年起对执行程序分阶段管理、监督。
在此基础上,2011年10月19日,最高人民法院出台《关于执行权合理配置和科学运行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对执行工作作出体制上的分权设置,协调运行的规范。
此规范将原来高度集中的执行权进行分解,使执行权在有效制约和监督下运行。
但新的规范出台以后,执行权如何分而用之,相关措施如何协调,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
一、民事执行权的性质定位(一)民事执行分权还是集权?首先应当明确民事执行权的性质到底是分权还是集权。
关于民事执行权之性质,学界·法学论坛·*〔1〕张峰,上海外国语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本文系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电子法庭的全球兴起与中国前景”(项目号12YJA82009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诸佳英、王坚:《执行分权催生“两升两降一减”———江苏无锡中院探索“分段”“集约”执行分权新模式》,载《人民法院报》2012年1月15日第4版。
存在诸多不同看法,其中主要有三种观点,即行政权说、司法权说以及双重属性说。
专利案件处理程序中民事审判权与行政执法权的冲突与调谐专利案件处理程序制度是专利法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专利权得以实现的重要保障。
(注:专利权作为无形财产权,英美法一般称之为“choses in action”(诉讼中的物权),美国还有把“专利证书视为法院的邀请函柬”之说,可见专利案处理程序的重要性。
参见:郑成思:《知识产权与国际贸易》,人民出版社1995年8月第1版第5页。
张遵逵《各国专利无效宣告程序的比较研究》,载于《专利法研究》(中国专利局专利法研究所编),专利月文献出版社1991年9月第1版第123页。
)因此,该项制度如何设计不仅对完善专利立法、实现专利制度的根本目的所关至巨,而且也是民事诉讼理论与实践中的一个重要问题。
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协调好民事审判权与行政执法权二者之间的关系。
世界上,凡建立了专利制度的国家莫不对此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模式。
本文意在通过对其中主要国家立法模式的比较和考察,发现其内在理路,并结合我国基本国情,探讨我国专利案件处理程序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我国专利案件处理程序制度中民事审判权与行政执法权的冲突根据我国专利法及相关法规、司法解释的规定,我国现行专利案件处理程序制度可以概括为“两套系列”、“三种方式”。
“两套系列”是:(一)行政系列。
对专利审查程序、撤销程序及无效宣告程序中出现的行政性专利案件和具有民事性质的专利纠纷案件的处理(可以)通过行政渠道解决。
如行政复议、复审、行政诉讼、行政裁决等。
(二)诉讼系列。
对民事性专利案件和刑事性专利案件完全由诉讼渠道解决。
“三种方式”是指行政处理方式,包括行政决定、行政裁决;民事处理方式,包括民事裁定和判决;刑事处理方式,即刑事判决。
行政判决很少涉及对案件实体的具体处理,所以可以把它视为行政处理方式的一种附属方式。
由上可见,对纯行政性专利案件,审判权与行政执法权由行政诉讼法给予界定,并不会发生冲突的问题,但对具有民事性质的专利纠纷案件的处理上,由于两套系列、多种处理方式并存,民事审判权与行政执法权之间存在着冲突的可能性。
审判权与执行权分离的理性思考2013-11-28 15:06:24 | 来源:中国法院网 | 作者:包志清熊伟伟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之间的经济纠纷也越来越多,法院的审判工作和执行工作也是在超负荷的状态下运行,而执行难却是当下困扰法院执行工作的难题。
在如今的司法环境下经常出现“审而不执”的尴尬局面,当事人虽然赢得了司法判决,却得不到实体权益上的保护。
因此,人们对于执行工作的质疑声越来越大,对于审执分离的呼声也越来越强烈。
审执分离的概念也是近几年学术界和实务界争论的焦点,审执分离是否能彻底地打破当前执行难的桎梏,我们要审慎的看待,因为一旦审执分离后,其不具可行性,那摔坏的不仅是法院的执行权,更是整个司法的权威性。
因此,对审执分离模式我们要理性的看待。
要缕清楚审判权与执行权到底是合好还是离好,我们就不得不就审判权与执行权的模式演变和相互关系进行梳理。
审执合一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就彻底地废除了国民党时期的旧法统,建立起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相应的民事执行权也进行了重新的设置。
当时采取的是审执合一模式,法院既是司法审判机关,又是司法判决的执行机关。
而法院一般都不设专门的执行机构,实行的是审判权与执行权一体并行的模式。
90年代初期,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不断繁荣,各种民商事纠纷也成几何数字增加,这时的法院已经不堪重负,难以既抓审判工作又抓执行工作。
这种审执一体的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需求,如果继续按照这种模式运行,执行难、执行效率低下,只能增加当事人的诉累。
90年代时,法学学者和法理实务者,已经开始思考民事执行改革之路。
1991年通过的《民事诉讼法》明确了执行依据后,各法院开始逐步探索、实行审执分离模式。
当时设立的执行机构,称为执行庭,依法行使执行权,专门负责民事执行活动。
这一做法和制度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将审判权与执行权进行了隔离,在当时确实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缓解了当时执行难、执行效率低下的困境。
执行程序中审判权与执行权的关系作者:窦秀程来源:《法制与社会》2017年第26期摘要民事诉讼由判决程序和执行程序构成。
审判与执行历来被视为车之两轮、鸟之两翼,二者之间的联系之紧密自不用多说。
民事审判的目的在于确认发生争议的民事权利义务关系,民事执行的目的则是运用国家的强制力,保障生效法律文书中所确认的民事权利的最终实现。
二者之间的关系,即,民事执行权的构造,以往都处于相对集中,审执合一的模式。
但是,随着近年来理论界和实务界对于民事执行体制问题的关注,逐渐发现了审执合一模式所存在的些许问题,并且,二者之间的关系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关键词民事执行审判权执行权关系当法院的法律文书生效,进入执行程序后,会发生例如变更当事人、执行异议等一系列问题,针对在执行程序中所涉及到的问题,不能因其发生时间为执行过程,而一概将其作为执行权作用的范围。
对执行程序中的审判权和执行权进行界定,首先界定清楚民事审判和民事执行的相互关系,二者之间主要存在共通性原理与差异性原理。
在性质上,民事审判和民事执行都属于民事权利的司法救济。
二者都符合司法性的要求。
因此,判决程序和执行程序都必须按照司法权固有的质的规定性进行某些制度上的安排,执行行为也必须依据司法权行使的一股规律进行调整,主要表现在:审判程序和执行程序都遵循“不告不理”的原则、执行请求权与裁判请求权同属公法上的请求,具有公法性质、保护民事实体权利上的共通性等。
其实,在民事执行法律关系中,对申请执行人与执行法院、申请执行人与被执行人之间关系进行调整的法律规则,与民事审判法律关系中原告与法院、原告与被告之间的关系进行调整的准则,两者在本质上具有共通性,此即上述审执关系的共通性原理;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执行法律关系中法院与被执行人之间关系,审判法律关系中法院与被告之间关系,对二者进行调整的准则差距是较大的,所谓的“审执分立”的原理反映的也是上述规则所出现的差异。
这种差异具体表现在,民事执行的单向性与审判的多向性、互动性、民事执行的不平等性与审判的平等性;民事执行主体的主动性与审判主体的中立性、民事执行的形式化与审判活动的实体判断性、民事执行的强制性与审判的和平性、民事执行的职权主义与审判的当事人主义、民事执行的效率取向与审判的公正取向、民事执行的时间、场所、环境不同于审判等等。
试论法院民事审判与执行的几点建议论文摘要民事审判权从作用上讲是国家用以解决民事纠纷的一种国家权利;从形式上讲,它源于国家宪法和法律的规定。
审判程序是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确定权利义务关系的程序;而执行程序是人民法院行使民事执行权,强制实现权利义务关系的程序。
本文通过法院裁判文书的制作、法院执行方面浅谈了关于法院民事审判与执行的几点建议。
论文关键词法院民事审判法院执行民事审判权是法院对民事案件进行审理并通过审理对案件作出裁判的权力。
实质上,民事审判权是民众赋予国家通过法院来行使的一种权力,是服务于当事人诉权的一种权力,是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和实体权利得以实现的手段。
民事执行是人民法院执行组织依照法定程序,依靠国家强制力,强制义务人履行生效法律文书所确定的实体义务的诉讼活动。
执行主体是指在执行法律管辖中,依照执行法律规定,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并能够引起执行程序发生、变更或终结的组织或个人。
一、法院裁判文书的制作首部、正文(事实、理由、判决结果)和尾部构成,这意味着对于这三部分写作的基本要求。
首部均由标题、案号、当事人及诉讼参加人基本情况、案件由来和审判经过构成。
要与当事人的诉讼请求相对应,不得漏判和超诉讼请求判决,不得判非所请。
判决内容较多可以分条或分项叙写,如涉及本金和利息给付的,可将本金的给付和利息的支付分项判决。
无论何种履行,均必须写明履行期限。
且应当载明当事人不履行生效判决的法律后果,如明确规定“不按期履行义务的,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几条的规定办理”诉讼费用的负担(二审维持原判的,只对二审案件受理费作出决定,改判的,应当分别对一二审案件受理费、具体数额、承担者判明)当事人的上诉权利、上诉期间和上诉法院。
(一审,二审应为“本判决为终审判决”)。
(一)裁判理由要充分要摆事实,讲明道理,引用有关法律和政策规定,为诉讼请求的合法性提供充足的依据。
摆事实,是要把双方当事人的法律关系,发生纠纷的原因、经过和现状,特别是双方争议的焦点,实事求是地写清楚。
论我国民事诉讼中诉权与审判权的动态平衡摘要:在民事诉讼中,诉权和审判权的行使贯穿于民事诉讼的整个过程,诉权是民事主体作为国家公民所享有的私权利,而审判权则是国家司法机关作为居中裁判者的公权力。
诉权是民事诉讼开始和推进的前提,而审判权则是民事诉讼得以公平有效终结的基础。
二者之间的关系应当是动态平衡的,即诉权制约审判权,审判权维系诉权的关系,但是在现今我国民事诉讼的体制下,存在着审判权权能过大,诉权和审判权之间出现矛盾等一系列问题,本文将着眼于诉权与审判权之间的动态平衡,分析诉权和审判权在我国民事诉讼中的理论构架和实务误区,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方案。
一、我国诉权与审判权的理论架构诉权的真意为当公民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或与其他公民发生争议之时,公民所拥有的向具有公信力的国家司法机关寻求公正裁决的救济权,其本质为公民对自身权益公力救济的人权之一。
与其对应的便是“人为什么能提起诉讼”这一久富争议的问题。
[1]而审判权则属于公权力的范畴,其核心在于国家对于公民诉请的事项进行公正裁决,依照社会契约理论而言,其权利来源于社会普遍意义上的公民将自身私权力部分转让给国家,而国家赋予了法院依法裁决解决纠纷的职能。
(一)诉权的理论归属诉权理论缘起于古罗马法,将诉权归于人权之中,后又经过近代私法诉权说、公法诉权说、二元诉权说、诉权否定说等多个学说流派的发展和革新。
而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我国司法界受前苏联影响,将我国的民事诉讼理论长期停留在二元诉权说之上。
二元诉权说主张诉权具有实体法意义和程序法意义上的两重诉权:实体部分即权利人拥有着向法院请求由法院强制实现其民事诉请的权利,如在离婚诉讼中权利人可以请求法院判决解除双方婚姻关系,即处置权利人和相关人的实体权利;而程序意义上的诉权则指权利人拥有向法院依照法定程序起诉或应诉的权利。
在二元诉权说中,实质将诉权分为了程序上的起诉权、应诉权,实体上的胜诉权等权利。
[2]作为我国近代以来占据统治地位的学说,二元诉权说仍然存在着明显的缺陷和不足,从逻辑上而言,将诉权从实体和程序上划分虽然有其可行性,但是对诉权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概念,而是将诉权机械的分裂开来进行研究,并没有实际意义。
论民事审判权与执行权的关系
摘要:审判与执行一直被视为两种重要的公力救济方式,进一步深化民事审执关系改革,充分认识审执兼顾,探知二者在职能配合与职责分立上的关系,进一步分析审判权与执行权应疏离于何处,从而明确我国民事执行体制改革的方向和民事司法实践中应如何
把握审执关系。
关键词:审判权;执行权;审执关系
中图分类号:d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5-00-01
我国对于审判权与执行权的探讨通常有两种立场,人们把审判人员、审判庭兼办执行案件的情况称为“审执合一”,即法官又是裁判者的执行者。
再者为“审执分立”体现为法院审判人员、审判组织与执行人员、执行组织分别设立,执行机构与审判机构分立而独立执行案件。
我们不能简单的对审判与执行关系做出评价与选择,要通过对审判与执行的关系原理的分析其更深层次的意义,推进民事审执关系的改革。
一、审判权与执行权的共通性
(一)程序启动的共通性。
审判活动的惯常机制是“不告不理”,审判程序的启动离不开权利人或特定机构的提请或诉求,审判者不能主动发动诉讼。
原则上,当事人不申请则执行程序不启动。
只有在特殊情况下,对于追索赡养费、抚养费、抚育费的执行、制裁决定和附带民事诉讼判决的执行,不依当事人的申请而是法院依职权
移送执行。
(二)保护民事实体权利上的共通性。
执行请求权和裁判请求权的行使目的都是为了保护民事实体权利。
只有存在实体权利时,才能通过审判程序予以确认,进而可能通过执行程序实现生效法律文书所确认的债权。
审判和执行只是在民事权利保护的阶段上具有相继性,民事诉讼通过判决明确当事人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通过执行程序请求强制实现裁判的内容。
(三)执行请求权与裁判请求权性质上的共通性。
债权人的执行请求权与裁判请求权都是一种指向法院的公法上的请求权,不同于指向对方当事人的私法上的请求权。
两者都是请求法院公正及时地行使权力。
二、审判权与执行权的分立
(一)解决的事项和处理的方式不同。
民事审判程序包括争讼程序和非讼程序,前者解决民事争讼案件,以判决的方式确定当事人之间民事法律关系:后者处理民事非讼案件,以裁判等方式确认某项民事法律事实是否存在。
民事执行程序处理民事执行案件,运用国家强制执行权强制义务人履行执行名义所确定的义务。
(二)程序的基本构造和基本原理不同。
民事审判争讼程序的基本构造是原告与被告处于平等对抗状态,法官则居中裁判;其基本原理如集中审理原则和直接言词原则等并不适用于民事执行程序。
虽然民事审判非讼程序和民事执行程序均具有非讼性,但是前者只
有一方当事人,而后者存在执行权利人和执行义务人。
执行标的有限性、优先执行原则等民事执行程序基本原理,不适用于民事审判程序。
(三)程序的权力和权利基础不同。
民事审判争讼程序以国家法院的审判权和当事人的诉权为基础,民事审判非讼程序以国家法院的审判权和当事人的申请权为基础,法院的审判权和裁判行为具有司法性。
民事执行程序以国家法院的强制执行权和当事人的执行请求权为基础,法院的强制执行权和执行行为兼具司法性和行政性。
(四)程序的具体构成和设计理念不同。
民事审判诉讼程序设计首先体现的是公正,其次为效率的价值理念。
民事执行程序是由执行的一般规定和多种执行措施及其实施的具体程序等构成,程序设计以合法和效率为价值理念。
三、审判权和执行权关系的理性构建
从私权维护的角度而言,审判与执行都不过是私权保护不同阶段和环节。
然而要使得执行得以顺利进行,必须要审判权的行进过程中维持公平和正义,使得判决令人信服,同时也必须要使得判决书具有可执行性,不得陷执行于难堪境地,这也就是司法实务界一直重视的“审执兼顾”问题。
当前社会矛盾多发,对法官能否切实做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严格执法的同时,法官必须充分考虑各方面因素,寻求利益平衡,依法妥善化解纠纷。
实践中审判人员在案件审理过程中除了具有查清法律事实、准确适用法律的义务之外,还有向当事人解释判决理由以及对当事
人进行诉讼指导的义务。
实施审执兼顾则要求审判人员在审理过程中既具有执行的意识,积极向双方当事人解释判决的依据和理由,告知被告不依法履行生效法律文书要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又要告知原告如何及时采取措施实现自己的合法权利,确保生效法律文书具有可执行性。
深化执裁分立。
对执行阶段所涉及的事项按照内容进行划分,不同性质的事项由负有不同职责的人员行使。
彻底改变我国“目前的执行工作是按照法律文书生效前后两个阶段划分的,判决前的事项一律由审判庭负责,判决后的事项一律由执行庭负责的机械、简单划分方法”。
而目前这种审执权限划分不清不仅造成审判庭和执行庭之间的紧张关系,而且也使得权利人在权利的维护上无所适从,甚至出现审判庭和执行庭互相推诿的现象。
概括而言,执行阶段职能的分立包括两层内容:首先,审执的分立。
要贯彻审执分立的原则,解决执行权和审判权不分的问题,必须把需要通过审判程序解决的实体争议事项从执行事项中分立出来,由具有审判资格的法官按照诉讼程序进行审理。
其次,执行职能的进一步分立。
就现阶段司法实践而言,实现民事审执关系良性构建的核心更多地在于理顺民事执行体制的改革。
然而,制度设计的讨论必须建立在同一语境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在细密区隔概念的基础上,尊重概念与现行制度的联系,同时制度的改革要尊重本国的历史传统和现实国情,尊重现行司法实践现实和可能改革的范围,这才是最为现实的改革态度,也才能最终实现改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肖建国.审执关系的基本原理研究[j].现代法学,2000,(04).
[2]王亚新.社会变革中的民事诉讼[m].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