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节 生活中的透镜
- 格式:ppt
- 大小:3.62 MB
- 文档页数:20
第5章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透镜的应用无处不在。
从我们看东西所用到的眼睛,到拍照时的相机镜头,再到观测远方的望远镜,透镜都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是透镜。
简单来说,透镜是一种能够使光线折射从而改变光路的光学元件。
常见的透镜有凸透镜和凹透镜两种。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我们生活中的放大镜就是一个凸透镜。
当我们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时,会发现物体被放大了,这是因为通过凸透镜折射后的光线会在另一侧会聚,形成一个放大的虚像。
在我们看书、观察细微物体时,放大镜就成了得力的小工具。
还有我们常见的老花镜,也是凸透镜。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眼睛晶状体逐渐硬化,睫状肌的调节能力减弱,导致看近处的物体变得模糊。
佩戴老花镜,就是利用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将光线会聚到视网膜上,从而让老年人能够看清近处的文字和物体。
除了这些,投影仪也是利用凸透镜成像原理工作的。
投影仪中的凸透镜将光源发出的光线会聚,通过幻灯片等物体形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并投射到屏幕上,为我们带来清晰、生动的画面。
再来说说凹透镜,它中间薄、边缘厚,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常见的近视眼镜就是凹透镜。
近视的人眼球过长,导致远处的物体成像在视网膜前。
佩戴凹透镜后,光线会被发散,使得物体能够成像在视网膜上,从而让人看清远处的物体。
在医学领域,显微镜也是透镜的重要应用之一。
显微镜由目镜和物镜组成,目镜通常是凸透镜,而物镜则是焦距很短的凸透镜。
通过物镜和目镜的多次折射和放大,我们能够观察到微小的细胞结构和微生物,为医学研究和疾病诊断提供了重要的帮助。
望远镜则是让我们能够观测远方的工具。
天文望远镜能够让我们观测到遥远的星系和天体,而普通的望远镜则可以帮助我们在户外观察远处的风景和目标。
不仅如此,在汽车上也有透镜的应用。
汽车的大灯中常常会安装透镜,使得灯光更加集中和明亮,提高夜间行驶的安全性。
总之,透镜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第二节生活中的透镜1、照相机(摄像机)a、照相机的构造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底片相当于光屏。
(物距:景物到镜头的距离;像距:底片到镜头的距离)b、照相机成像特点①.照相机(或摄像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②.物远,像近,像小。
③.像与物体位于凸透镜的两侧。
c、若想使底片上的像变大,应使相机靠近物体,同时使镜头远离底片(增大暗箱长度)2、投影仪(幻灯机)a、投影仪的构造投影仪的镜头相当于凸透镜,屏幕相当于光屏。
(物距:投影片到镜头的距离;像距:屏幕到镜头的距离)b、投影仪成像特点①.投影仪(或幻灯机)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②.物近,像远,像大。
③.像与物体位于凸透镜的两侧。
c、投影仪的使用①.凹面镜作用:利用其对光有会聚作用增加射向投影片的光②.灯泡的作用:增加投影片的亮度,使像更清晰③.螺纹透镜的作用:使投影片各部分被均匀照亮④.凸透镜的作用:成倒立放大的实像⑤.平面镜的作用: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使投影片的像呈现在投影机前方的屏幕上⑥.我们在屏幕上要看到正立的像投影片应该怎么放?投影片要倒着放3、放大镜a、使用方法:把放大镜放在物体跟眼睛之间,适当调整距离,我们就能看清物体的细微之处。
b、放大镜的成像特点:①.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②.像与物体位于凸透镜的同侧。
c、常用体温计的刻度部分是三棱柱,眼睛应该从A处观察,因为从A处观察时三棱柱相当于一个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4、实像和虚像实像:由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能呈现在光屏上。
也能被眼睛看到。
虚像:由反射光线或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形成,不能呈现在光屏上。
但人眼逆着出射光线可以看到虚像。
凸透镜成的实像与虚像的比较:光屏能否成像物和像的位置应用举例实像能分别位于凸透镜两侧照相机投影仪虚像不能分别位于凸透镜同侧放大镜眼镜能否看到像能能。
《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通过本次作业,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透镜的基本概念,学会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加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能力。
二、作业内容1. 透镜基本概念复习学生需回顾透镜的定义、种类(如凸透镜、凹透镜)及其基本特性,包括对光线的折射作用等。
通过绘制透镜的示意图,加深对透镜结构及光学特性的理解。
2. 生活中的透镜实例分析选取生活中常见的透镜应用实例,如近视眼镜、远视眼镜、放大镜等,分析其透镜类型和功能。
结合物理原理,阐述其光学矫正原理及透镜的作用。
3. 实践操作与观察(1)让学生使用放大镜观察生活中的物体(如昆虫、树叶的纹理),记录观察结果并简述透镜放大效果的物理原理。
(2)布置实验操作任务,要求学生自制简易透镜模型,材料可以选用玻璃、纸张等易得物品,体验透镜制作及成像过程。
4. 知识点巩固练习设计相关透镜的物理练习题,如填空题、选择题等,用于检测学生对透镜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练习题需涵盖透镜成像原理、光路图绘制等内容。
三、作业要求(1)认真完成每项内容,理解并阐述每个问题的物理原理。
(2)实验操作部分需附上详细的步骤说明及观察记录。
(3)知识点巩固练习部分需独立完成,并检查答案的正确性。
(4)所有作业需用黑色或蓝色墨水笔书写,字迹清晰、整洁。
(5)按时提交作业,不迟到、不早退。
四、作业评价教师将根据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知识点掌握的准确性、实验操作的规范性以及字迹的整洁度等方面进行评价。
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对于存在问题的部分进行指导和纠正,并要求学生及时改正。
五、作业反馈教师将针对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共性问题进行课堂讲解和答疑,帮助学生解决疑惑。
同时,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学习心得和解题思路,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对于个别学生的问题,教师将进行个别辅导和指导。
作业设计方案(第二课时)一、作业目标本节作业设计旨在巩固学生对透镜及其应用的认知,强化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新2024秋季八年级人教版物理上册《透镜及其应用: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听课记录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识别并解释生活中常见的透镜应用实例,理解透镜成像的基本原理。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和案例分析,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培养观察生活、探索自然的科学态度,以及利用物理知识改善生活的意识。
导入教师行为:1.1 展示一系列包含透镜应用的图片或视频,如放大镜看书、照相机拍照、投影仪放映等,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设备中的共同元素。
1.2 提问:“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见过这些物品吗?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为什么它们能完成这些神奇的任务呢?”学生活动:•学生认真观察图片或视频,尝试找出其中的共同点。
•积极思考并回答老师的问题,提出自己的猜想或疑问。
过程点评:•通过直观的生活实例引入,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提问环节鼓励学生主动思考,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教学过程2.1 放大镜的应用教师行为:1.1 展示放大镜,让学生观察其结构特点,并引导学生思考放大镜的工作原理。
1.2 演示放大镜放大字体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学生活动:•观察放大镜的结构,尝试用自己的话描述其特点。
•观看实验过程,记录实验现象,并尝试解释放大镜的工作原理。
过程点评:•通过实物展示和实验演示,使学生直观感受放大镜的放大效果,理解其工作原理。
•学生参与度高,能够积极思考和回答问题,体现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2.2 照相机的原理教师行为:1.1 介绍照相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特别是镜头(透镜组)的作用。
1.2 利用多媒体展示照相机成像的过程,引导学生理解物距、像距和焦距的关系。
学生活动:•认真听讲,记录照相机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观看多媒体展示,尝试理解物距、像距和焦距的概念及其关系。
过程点评:•多媒体展示直观生动,有助于学生理解照相机成像的复杂过程。
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一、选择题(共20小题):1.近年来流行一种“自拍神器”给旅行者自拍带来方便,如图所示,与直接拿手机自拍相比,利用“自拍神器”可以()A.增大像距B.增大像的大小C.缩短景物到镜头距离D.增大取景范围2.全国多地在欢迎援鄂抗疫英雄凯旋时举行了“飞机过水门”的最高礼仪。
某次仪式中,摄影师拍摄了如图所示的照片,他所用的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像成在照相机的底片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所成的像是缩小的实像B.所成的像是缩小的虚像C.所成的像是放大的实像D.所成的像是放大的虚像3.小明同学用数码相机(可调焦距)拍摄了同一花菜的两张照片。
如图所示,结合图片分析,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A.照相机的镜头与老花镜属于一类透镜B.凸透镜能成缩小的实像是照相机的工作原理C.在物距相同的情况下,拍摄乙照片时,镜头焦距需调得小一些D.在物距相同的情况下,拍摄乙照片时,镜头焦距需调得大一些4.如图,手机扫描二维码,相当于对二码拍了一张照片,手机摄像头相当于凸透镜,影像传感器相当于光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物体上的二维码是光源B.扫码时二维码要位于摄像头二倍焦距以外C.要使屏幕上二维码的像变大,只需将二维码远离手机D.影像传感器上成的是正立的实像5.如图所示,太原地铁的刷脸乘车系统,在乘客进站时只需将面部对准摄像头,就能完成开闸进站,为了兼顾疫情防控需要,使用了更加强大的“刷脸”功能,即便戴着口罩也能快速识别通过。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摄像头的核心元件是凹透镜B.“刷脸”原理与幻灯机原理相同C.乘客通过摄像头所成的是虚像D.人靠近摄像头时,成的像会变大6.如图所示为某款数码相机的成像原理,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影像传感器相当于光屏。
拍照时,将镜头对准景物,相机通过自动调节,就能得到清晰的像。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为了拍摄到更大的像应该将镜头远离景物B.景物在镜头前任何位置都能在影像传感器上成像C.影像传感器上成的是正立的实像D.景物在二倍焦距以外才能成缩小的像7.下列现象中,能看到物体实像的是()A.用放火镜看报纸 B.在电影院看电影C.看水中的石头 D.湖边人树在水中的倒影8.如图是小强用手机、透镜和纸盒自制简易“投影仪”,它能将手机上的画面放大投射到白墙上。
《第2节生活中的透镜》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透镜的基本观点,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差别,能够识别生活中的透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透镜的基本观点,识别生活中的透镜。
2. 教学难点: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差别。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透镜的实物、图片或模型;2. 准备实验器械,进行简单的实验以帮助学生理解;3. 课前安置学生观察生活中的透镜,做好记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生活中的透镜,如放大镜、望遥镜、近视镜、相机镜头等,让学生识别这些物品中的透镜,并扣问它们各自的作用。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透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出本课的主题。
2. 探究活动一:凸透镜的会聚作用a. 准备一些相同的纸条,并在凸透镜的一侧保持一定距离,让学生观察纸条被聚拢的情况。
b. 让学生尝试应用近视镜片(凹透镜)进行实验,观察现象的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并进一步理解近视镜的作用。
3. 探究活动二:照相机的原理a. 展示照相机模型,并讲解其基本构造。
b. 介绍照相机的原理,即凸透镜成像的原理。
c. 让学生了解照相机镜头的作用以及成像的基本规律。
设计意图:通过实物展示和讲解,让学生了解照相机的原理和镜头的作用,进一步理解透镜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
4. 作业安置:要求学生回家后观察自己的相机镜头,并尝试用凸透镜改变它所成的像。
设计意图: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增强学生对透镜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5. 教室小结: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透镜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其在光学方面的应用。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加深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记忆和理解。
6. 课后延伸:安置一些与透镜相关的阅读材料或讨论题目,让学生进一步了解透镜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和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