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新农村建设中的民生科技发展模式研究
- 格式:pdf
- 大小:102.80 KB
- 文档页数:3
贵州推进城乡一体化面临的形势和对策建议贵州是中国大陆经济相对较为欠发达的省份之一,其经济发展水平与国内东部沿海地区相比仍有一定差距。
为了促进贵州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已经成为贵州政府的重要任务。
然而,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贵州仍面临着一系列形势和对策的挑战。
本文将对此进行讨论。
一、形势分析1、城乡发展差距存在贵州是一个山区省份,并且其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十分不平衡,农村经济相对滞后,农民收入不高,市场开发程度不够,城乡发展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据《贵州日报》报道,2019年贵州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还未完全缩小。
2、农村劳动力流失严重由于贵州的山区地形和发展条件限制,很多年轻人不愿意留在农村,选择到城市就业。
这导致了农村劳动力不足,使农业生产和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制约。
3、城乡基础设施不平衡城乡基础设施水平不均衡也是贵州推进城乡一体化的一个严重问题。
相对于城市,农村缺乏现代化的交通和通讯设施,限制了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可能性。
同时,贵州省城市的公共设施、交通、居住条件等也与其他省份比较相比,存在不足。
4、城乡居民观念不同城乡居民的生活习惯和消费观念存在较大差异。
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需要消除城乡居民之间的差异,培育城乡居民之间的互信,提高彼此之间的认同感,这也是一个挑战。
二、对策建议1、发展多元化经济农业是贵州省的主要经济支柱之一,因此应当加强农村经济建设,发展多元化经济,提高农村经济增长的规模和质量,创造更多的工作机会。
此外,贵州省还应加强旅游业和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
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必须加强农村交通、通讯、供水等方面的建设。
增强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覆盖率,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增强他们对城市生活的认知和吸引力。
3、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如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加强市场营销等,是贵州农业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
在这方面,应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通过引入新的农业技术和设备等促进贵州农产品的经济效益提高。
贵州生态农业现状和建设模式王天生(贵州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摘要】贵州是一个没有平原支撑的山区农业省,生态农业建设存在种种问题和困难,但是近年来,贵州生态农业建设取得一些成绩和经验,实现了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本文从贵州农业发展的实际出发,重点介绍贵州生态农业建设发展的情况和建设模式。
【关键词】生态农业建设模式贵州贵州是一个没有平原支撑的山区农业省,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中依靠科技进步,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辩证统一是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一条不可逾越的基本原则。
为此本文拟从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辩证统一探讨山区生态农业建设的路径。
一、贵州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和问题分析1、贵州近二十年来农业和农村经济得以健康发展,生态农业建设有了较大进步,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得到大面积的推广应用,农民的素质得以提高,科技意识得到增强,农业投入逐步增加,耕作条件不断改善,农业的徘徊局面初步打破,贫困落后面貌有所改观,粮食生产稳定增长,农产品市场供求趋于平稳。
2004年全省粮食总产量达到1150万吨,比1978年的643万吨,增加507万吨,增长78.85%;粮食人均占有量也由242公斤提高到295公斤,增加53公斤,增长21。
9%;粮食产出率也由每亩159公斤提高到252公斤,增加93公斤,增长58.5%。
最近十年,我省粮食总产、播种面积、单位面积产量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同期平均水平.特别是最近五年,粮食总产增长的因素中,单位面积产量的增长达到54%,超过扩大播种面积在粮食总产增长中的作用.畜牧业也取得迅速发展,2004年全省肉类总产量也由1978年的13。
2万吨提高到172万吨,增加158.8万吨,增长12倍;人均肉类占有量也由5公斤提高到44公斤,增加39公斤,增长7。
8倍。
由于科教兴农得以认真落实,近二十年来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有了很大发展,社会稳定,市场繁荣,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由“六五”“七五"期间的28%左右提高到“八五"期间的32%左右,“十五”前四年又提高到37%左右。
大力发展民生科技的意义、问题与对策作者:杨一清来源:《科技创业月刊》 2015年第8期杨一清(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摘要:伴随着世界经济飞速发展,在享受高科技给大众带来的福祉的同时,各种隐忧也日益显现出来。
民生科技作为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虽然其发展已经有所突破,但问题与困境依然存在,如何在已有成就的基础上解决问题,以更好的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因此展开了阐述。
关键词:民生科技;存在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F316.5 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8.0061民生科技的意义关于民生科技的内涵,学者们给出了诸多不同的定义,但核心理念都是科技为人民服务,以人为本,把科技成果转换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支撑力量。
“民生科技一方面要满足民众基本生存需要和权益;另一方面要为民众的基本发展机会、发展能力、发展趋势提供保障和支撑。
民生科技把以人为本作为价值取向,是人类科技活动向服务于人、造福于人的本来目的的回归。
”民生科技涵盖范围及其广阔,按照应用领域,可以把民生科技具体分为农业科技、人口科技、食品安全科技、教育科技、建筑科技、交通科技、信息通讯科技、医药科技、生态环保科技、能源利用科技、防灾减灾科技休闲娱乐科技等。
基于这样的共识,笔者认为可以从个人层面和国家社会层面两个角度来说明民生科技的意义。
1.1个人层面(1)民生科技与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问题息息相关,大力发展民生科技,使科技成果惠及人民,可以有效改善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使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
就服饰来说,无论是材质、款式、颜色这些基本的方面,还是塑身美体、保证安全、展现个性等特殊需求方面,人们都有更多的选择;饮食的改观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单纯解决饥渴延续生命到讲求营养均衡、色香味俱全,而且伴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普及,网上订餐、外卖服务等日益便捷化、人性化,人们在吃的方面可谓享受至极;住房条件和交通方式也日新月异,无论是从提高了安全性和舒适度的方面讲,还是从节省人们的体力精力时间方面讲,科技的发展进步越来越使人们耳目一新并且乐享其成。
农村振兴战略的农业科技创新研究报告引言:农业是国家的基本产业,农村振兴战略是实现乡村繁荣的关键。
在当前农村发展的新形势下,农业科技创新成为推动农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从农业科技创新的现状、创新能力提升、科技示范推广、人才培养等多个方面进行研究,为农村振兴战略提供科技支撑和决策参考。
一、农业科技创新的现状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智能农业的兴起,农业科技创新正迎来新的机遇。
通过大数据分析、物联网技术等手段,农业生产变得更加精准化、高效化。
同时,农业科技创新领域也涌现出一批新的典型,如智能设备、精准施肥等,为农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选择。
二、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农村振兴战略要实现,关键在于提升农业创新能力。
首先,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增强科研机构的研发能力。
其次,农民应积极参与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农技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
最后,农业企业应加强与科研机构的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三、科技示范推广的重要性科技示范推广是农业科技创新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促进农村振兴的有效路径。
通过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示范基地,引导农民采用新技术、新品种,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和质量。
同时,科技示范的成功经验应及时推广,为更多地区提供可行的实践模式和参考。
四、农业科技产业化的探索农业科技创新不仅仅是一项科学研究,更需注重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政府应加大资金扶持力度,支持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同时,农业企业要加强科技管理,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培育农业科技创新的新兴产业,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五、人才培养的关键农业科技创新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因此人才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政府和高等院校应加大对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力度,开展更多针对农业的研究和教学。
同时,农业企业应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提高员工的科技创新能力,为农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
六、政策支持的重要性农业科技创新需要政策的支持和保障。
目前贵州省农村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分析贵州省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个省份,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而闻名。
然而,由于长期以来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和农村发展滞后,贵州省的农村地区一直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
本文将对贵州省农村发展的现状和未来趋势进行分析。
目前贵州省农村发展的现状是复杂多样的。
一方面,贵州省农村地区的农业产业仍然占据着重要地位。
农民依赖农业生产为生,主要种植作物包括水稻、玉米、小麦等。
另一方面,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技术和生产设施相对滞后,农田面积有限、耕作方式落后,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下。
此外,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单一,缺乏多样性和创新性。
农产品加工和农村旅游等产业尚未得到充分发展,农民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
然而,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和贵州省政府的努力,贵州省农村发展的未来趋势是积极向好的。
首先,贵州省将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包括农田水利、农村道路、电力等方面的改善。
这将为农民提供更好的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其次,贵州省将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鼓励农民从传统的农作物种植向特色农产品种植、农产品加工和农村旅游等新兴产业转变。
这将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并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
此外,贵州省将注重农村教育和农民技能培训的提升。
通过加强农村学校的建设和改善农民的教育条件,农民将有更多机会学习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知识。
同时,贵州省将组织和扶持农村技能培训项目,提供必要的技术培训和技能认证,培养农民的技能和创新能力。
这将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另外一个值得关注的趋势是贵州省农村发展与互联网的结合。
互联网技术的普及和应用,为农村地区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新的机遇。
贵州省将大力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和农村电商扶贫等项目,通过互联网销售农产品,拓宽农民的市场渠道,提高农民的收入。
同时,贵州省也将利用互联网提供农业信息服务,包括农业气象预警、农业保险、农业科技咨询等,提高农民的生产管理水平。
贵州新农村建设中的民生科技发展模式研究杨仁德,向 华,魏善元(贵州省农业科学院贵州省现代农业发展研究所,贵阳550006)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是让广大农村居民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实现生存环境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
民生科技是最贴近百姓生活、直接服务于人的科技。
文章分析了民生科技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撑作用;归纳了发达国家民生科技的发展模式;探讨了贵州新农村建设中民生科技发展模式。
认为贵州新农村建设中民生科技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导向和推动、提高全民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加强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民生科技;发展模式;贵州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农村民生,是党的十七大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它既是我国总体民生建设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目的。
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大力发展民生科技,是改善民生的关键。
现结合贵州实际,探索在新农村建设中民生科技发展模式。
1 民生科技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撑作用1.1 发展生产、增加收入迫切需要科技支撑新农村建设第一位的工作是要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的基本动力是科技进步。
贵州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力抢抓机遇实施重点突破加快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决定》要求: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发展高效生态的现代特色农业和促进开发扶贫。
依靠科技进步,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而据测算:“十一五”初期,贵州省的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37%左右,我国为48%,而农业发达国家已达到70%~80%。
这就说明科技对贵州省农业发展的支撑还很不够,必须加大科技支撑力度。
1.2 绿色乡村建设迫切需要科技支撑村寨是农民生存、生产、生活的根本载体和安居乐业的基础。
但目前贵州省农村社区较普遍存在规划滞后、布局无序、功能不全、用地浪费、公用设施不收稿日期:2009-12-11基金项目: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基金项目“贵州新农村建设中的人才战略研究”黔农科合基[(2009)020];贵州省软科学研究项目“贵州新农村建设中的民生科技问题研究”科技厅黔科合体R字[2009]2038号作者简介:杨仁德(1965-),男,贵州遵义人,高级农艺师,从事农业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
配套、住宅设计手段落后、建设成本过高、农民生产生活不便等问题;农村人居环境脏、乱、差的现象比较多;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生态环境污染严重。
因此,必须针对实际问题,开发以计算机辅助设计关键技术为重点的农村住宅建筑设计模块化技术与软件,结合贵州省正在开展的“村庄整治工作”和“危房改造工作”,积极探索规划布局相对集中的农村居民点,鼓励和引导需要改建和新建住房的农民向规划建设的居民点适度集中,逐步形成相对集中的农村新型社区;以循环利用为目标,开展绿色农村社区和节能节材型住宅建设技术集成与应用示范,形成一批具有当地特色的乡村建筑技术成果、支撑农村社区规划和农民住宅的技术体系;以改善农村社区环境为目标,统筹社区规划建设,加强农村社区环境治理,开展农业废弃物集中处理,开发以生产、生活垃圾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为重点的关键技术研发,并进行技术集成和示范推广,形成以循环经济为目标的不同生态类型区农村废弃物循环利用模式,为居住相对集中、环境清洁卫生、和谐发展的新型社区建设提供科技支撑。
1.3 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迫切需要科技支撑贵州省农村公共服务体系薄弱,农村公共服务和管理信息化水平低,简单、易用的现代信息化操作技术缺乏;农村宣传和培训内容单一,针对性不强,科技要素缺乏;农村健康卫生事业发展滞后,农村看病难、看病贵,饮用水安全得不到保障,基本医疗卫生技术和装备缺乏,绝大部分农民缺少必要的营养、卫生、健康和防疫等方面的科学知识;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简陋陈旧,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单一。
上述问题的存在,不仅严重影响了广大农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且严重影响了农村社会的和谐。
为此,要结合贵州省村卫生室、计划生育服务室的建设和具有执业资格卫生人员的配备,开展适宜技术、产品研发和农村卫生保健技术集成,为提高农民健康水平提供科技支撑;开展引水关键技术研究和廉价实用关键设备开发,利用水库、山塘,蓄水池,水窖和山泉水等饮水水源,建设管道自流引水工程或利用地下水、江河水等饮水水源建设水泵供水工程,加强集中供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以保障农村供水安全;充分利用贵州农经网、贵州新农网、远程教育网、贵州农业信息网的资源,加速先进适用信息技术的研发,建设数字化农村社区;要开发面向农村社区服务的各类日常事务以及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等管理信息系统,全面提高农村社区的管理和服务能力,促进农村政治文明的建设和发展,构建和谐的农村社区。
1.4 提高农民素质迫切需要科技支撑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农民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农村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是解决“三农”问题最为迫切的要求和关键所在。
因此,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培养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高素质新型农民。
但目前贵州省农村劳动力科技文化水平普遍较低,严重制约了农村劳动力有效就业、择业和创业,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个“瓶颈”。
据统计,我国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3年,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38.2%,初中文化程度占49.3%,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占11.9%,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0.6%;贵州省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6.75年,各种受教育程度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41.78%,初中文化程度占52.13%,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占5.6%,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0.49%。
贵州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致使农村经济的发展难以提升。
因此,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就成为新农村建设中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
要在切实普及农村义务教育的同时,大力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以及就业增收培训,探索多元化农村科技培训机制,为培养高素质新型农民提供强大科技支撑。
2 发达国家民生科技主要发展模式解析纵观发达国家民生科技的发展,发现存在三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发展模式。
2.1 美国模式美国作为成熟市场经济体系的典型,其民生科技的主要任务由企业来承担,联邦政府更多考虑的是国家安全、威望性项目,科技投入长期以来总体上是以军事投入为首。
从美国政府的科技政策演变来看,直到克林顿政府时期,才首次将民生纳入科学技术的具体使命。
尽管美国的科技投入主要集中在军事科技,但它非常注重在政策上鼓励企业投入与民生有关的科技,以保障经济的繁荣和人民生活的改善。
这些政策有效地激发了企业的热情,同时美国充分利用了军事研发的溢出效应。
因此,没有像原苏联因发展军事力量而付出沉重的社会经济发展的代价。
2.2 日韩模式二战后日本的发展以及后来韩国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资源集中地投向民生,这对于两国的经济起飞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二战后的日本在重建家园的过程中,将科技经费和科研精力都投入到与人民生活紧密相关的民生科技;而韩国在发展中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拿来主义”,对基础科学的研究不多,更多地关注一些科学技术在产品开发、服务、提供等方面的实践应用。
2.3 北欧模式北欧国家主要包括瑞典、芬兰、挪威、丹麦和冰岛等国,以“高税费、高福利”而著称于世,在民生科技的发展上也有其独到的地方。
北欧各国历来重视通过全民教育和终身教育来提高全民素质。
从20世纪90年代起,北欧诸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为新兴企业营造良好的创办和经营环境,有力地推动了科技产业的发展。
政府还将重大科技发展项目列入了国家发展规划,与企业共同投入资金开发,成果归企业所有。
此外,由于北欧国家都是小国,无力广泛涉及所有高科技领域,只能面向经济的技术开发型和应用型为主的科技,如信息科技、生物科技、环保科技、地热技术与基因工程等,还特别注重产学研的紧密结合。
从上述国家民生科技发展模式看,政府的作用表现在三方面:一是导向作用,各国政府出台的科技发展规划就是科技发展的指挥棒,它直接影响到科技资金的投向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精力和兴趣的聚焦;二是推动作用,政府的各项具体政策营造了一个好的环境,直接推动民生科技的发展;三是充分发挥市场合理配置各种资源的作用,政府的规划和政策只是一种宏观的导向,而具体到发展何种民生科技,以及各种民生科技的先后缓急,则与人民实际需求的大小和紧迫程度有着很大的关系。
因此,市场的作用就在于实现了各种资源的合理配置,实现人民的需求和民生科技供给之间的有效对接。
3 新农村建设中民生科技发展模式探讨“欠发达、欠开发”是贵州的基本省情,科技的发展对政府的依靠与政府财政的相对不足是当前的现实。
因此,贵州发展民生科技必须吸取美国模式和日韩模式所长,借鉴北欧各国经验,以科教兴黔,不断完善科研开发与管理机制,产学研紧密结合,以科技创新带动国民经济发展。
3.1 通过宏观政策调控引导科研院所和企业对涉农民生科技持续关注政府部门应充分发挥导向性和指挥棒的作用,通过制定科技发展规划引导科技资金的投向和聚焦广大科技工作者精力和兴趣,采取各项具体政策措施营造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民生科技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氛围,充分发挥市场合理配置各种资源的作用,实现农村居民的需求和民生科技供给之间的有效对接。
现在,中央提出了大力发展民生科技的口号,各级政府部门和科研单位一定要将关注的焦点转移到民生科技上面,出台一些鼓励民生科技研究和开发的政策,把发展民生科技与贵州省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发展民生科技推动贵州省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工程。
3.2 不断提高广大涉农人员的科技文化水平,增强全民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科技文化水平是进行科技创新的基础。
我国长期以来坚持的终生教育观念、多途径的学习进修机会,还有高考扩招带来的高等教育的普及,对涉农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同时,高度重视农村职业教育、农民科技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基地建设,通过贵州省正在实施旨在提高农民科技文化水平的“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阳光工程”,积极探索建立新型农民教育培训长效机制,大范围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大规模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大幅度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和增收致富能力,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增强创新能力,营造全民创新的氛围,让人人树立创新的意识,成为创新的主人,让全民创新成为一种社会风气,鼓励人人创新、全民创新的机制。
3.3 实现科研开发与管理体制的创新,保障民生科技创新者的利益传统技术创新理论强调,技术创新的成功以最大限度地实现经济效益为目的。
技术创新的动力来自市场拉动或技术推动,而民生科技关注的是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直接相关的科学技术,其中包括一部分具有社会公益特征、属于非赢利性公共服务的科技,这就需要政府实现科研开发与管理体制的创新。